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p根据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治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

p1。治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治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治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治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治理人才、治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治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假如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

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

表一:

行业名称中国CR4中国

CR8日本

CR8日本/中国

1990年1995年

食品制造业1。41。93。165。8221。2

造纸及纸品业7。57。410。678。47。4

石油加工业33。445。952。475。01。4

化学工业12。111。213。268。95。2

建材加工业1。43。42。365。628。5

黑色金属加工业22。331。531。576。42。4

有色金属加工业13。315。919。577。34。0

橡胶制品业7。823。015。676。04。9

机械工业2。36。04。163。515。5

交通设备制造业14。927。334。272。62。1

电气机械制造业5。88。51。668。59。0

纺织业0。82。61。446。433。1

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3。X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靠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外围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靠,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据估计,世界500

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8%。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闻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非凡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b。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c。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拟的。d。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e。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①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②独特能力。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假如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把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拟。

③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

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如同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④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⑤不可模拟性。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拟和替代的。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拟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治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X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治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①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奇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规模扩X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

④治理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治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治理。然而,由于治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治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

⑤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

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

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XX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企业外生性扩X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X,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X而丧失。

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假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

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轻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X,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X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治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

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X。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治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足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X围经济效益。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

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假如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治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非凡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X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阅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治理相结合。

5。供给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给链治理和财务绩效治理体制等等。供给链治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假如你在供给链治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提高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

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治理创新,包括治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治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治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治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治理的创新。实现企业治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治理,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治理的经营治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治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治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治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治理技术、治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治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性服务、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拟的特点。非凡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假如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C+C+…+C,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12亿美元。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第60名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为483。74亿美元。在这次排名中,我国企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排名第86名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XX为例,该公司员工为93。7万人,收入为403。88亿美元;而排名第2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为9。79万人,收入为1915。81亿美元。

由此分析,压缩员工人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的要素。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的成功,本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会有各种战和压力集中于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无情的市场中取胜。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核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治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产生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秉p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治理科学,2000,

益p祈。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2000。20-46

【3】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

【4】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

【5】马p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治理,2000。7

【6】林民书。中小企业治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7】朱关鑫。WTO与中国企业竞争力【J】。技术经济与治理研究,2000。2

【8】温p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

【10】曾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

【11】徐光。韩祝国。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分析【J】,2002。8

【12】樊辛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J】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论文

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论文 大专生毕业作业作业提纲 题目名称:《关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作业提纲: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已备受人们关注。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那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息息相关。但同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碍,而只有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进行论述后,对从中小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现阶段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9 世纪及20世纪上半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小规模生产只是工业化早期的特点,进入中后期,大型企业将占统治地位。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发展的事实是不但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被大企业左右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们与大企业一道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快车上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得以提升,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培育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理论界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逐渐发展、壮大,不容我们忽视。所以本文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心,阐述了相关理论及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章与书籍逐步多了起来。 林汉川、魏中奇在《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一书中着重探索了中小企业的在理论、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与战略、中小企业的群落理论、中小企的产业与区域定位、中小企业的生命模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体系、小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等题。史忠良在《小企业发展研究》中,从政策角度指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创环境、进行产业导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务体系上。严红、李青在《小企业经营宝典》中,针对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冲突问题上进行了论述。如小企业的成长之路、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用人之道、营销策略理财战术、创新、全球化经营等专门作了阐述。 综上,国外学者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他们的 研究背景大多以欧美国家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得不多。 2 中小企业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界定企业规模的实践问题: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概念。加入 WTO,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特点及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变得尤为重要。

XX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宝钢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钢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钢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钢优势分析: (1)宝钢管理比较规范。宝钢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钢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钢业务高效。宝钢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钢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钢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钢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钢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钢项目组与宝钢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钢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钢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钢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钢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钢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钢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钢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钢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钢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钢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钢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钢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钢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钢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钢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量要求 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钢优良的人力资源。 ◆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电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文献综述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 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当中, 将竞争优势抛诸脑后。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尤其对于家电 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得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开发、维持、创新、拥有自己的持久性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5)一书中对竞争优势有如下定义: 竞争优势就其根本而言,来源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买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高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而言,卓越的价值在于为顾客提供等同效用但价格低廉的商品,或者为顾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效用而顾客愿意为之付出高昂价格的商品。 蓝海林等(2005)认为: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中,面对类似顾客与市场,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利润或市场占有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某种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邹国庆(2003)指: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在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主要竞争对手、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能力或潜能。这种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拥有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高于该行业平均收益或超额利润。 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竞争对手或者凭借模仿或者凭借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优势消亡的速度。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的能力进行模仿的过程。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本身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即产生、延续、衰退。当竞争优势发展时,收益增长;当优势保持时,收益保持不变;最终竞争优势因为模仿者、和革新者的侵蚀而衰退。 总的来讲,竞争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企业相对于另外的企业在某种层面上的不对称性或差距,这种差距使得该企业能够比对手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使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企业战略管理工具——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 定义 五力分析模型作为由外而内的管理工具,从五个方面分析企业结构的吸引度,即竞争力,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起源 五力模型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模型应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演变 1996年,在麦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基础上,Intel 前总裁Andrew S. Grove提出了六力分析的概念,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別是:1.現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2.供应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3.客戶的影响力、活力、能力;4.潛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5.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substitution);6.“协力业者”(政府)的力量。 应用 五力模型中的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1.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参考因素:竞争结构、产业结构成本、战略目标、退出障碍、产品差异化程度;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购买者的集中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替代品的替代程度、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购买者的利润率;(购买者对行业盈利性的影响表现在,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程度、供应商的品牌、供应商的利润率、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等;(供应商影响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或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替代品的威胁 参考因素:替代品的质量、替代品的价格、购买者选择替代品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替代品构成的威胁) 5、新进入者的威胁 参考因素:经销渠道的可进入性、技术支持的可能性、进入壁垒的难易程度、品牌忠实

市场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市场竞争分析 竞争是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的普遍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供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社会经济告别了供给短缺的现象,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由生产供应转为消费需求,生产供应转变为供给竞争。在这种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际供应商,才能获得经营绩效。 消费需求是市场分析的基础和营销活动的对象,供应竞争则是市场分析的关键和取得经营绩效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重视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分析,同时也意识到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离开了实际竞争能力,任何市场机会都不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竞争分析在市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市场竞争的概念 所谓企业竞争,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商品生 产者和经营者为了争取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并获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发生争夺、较量、对抗的经济关系。 市场竞争分析实质上是对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也就是—个“知己知彼”的认识过程. 1. 确认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市场类型 市场竞争体现于各产业市场,体现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过程。具有明确主营业务的企业,其市场竞争集中在以产品和服务划分的行业领域。现代经济理论把市场竞争模式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完全的竞争市场

模式几乎不存在,完全垄断的时常模式仅限于极少数行业,大部分产业或行业基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模式。基于不同的市场竞争模式,各企业的竞争分析存在差别。 2. 分析识别竞争者 一个公司成为一个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者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必须认准现有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判断的标准有: (1) 当其他企业以相似的价格向相同的用户提供类似的产品与服务时,企业就可以将 它视为竞争者; (2) 如果公司或企业实力雄厚,则可以更加广义地把凡是翻造经营相同产品和同类产品的企业都看成是自己的竞争者, (3) 那些提供相同局部产品(如零部件厂)也是竞争者; (4) 与本企业可能争夺原材料、资金的企业,同样是竞争者。 在市场竞争中的策略,在产品质量及服务、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等方面,本企业和竞争对手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各自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从而可以改变自己的劣势,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3.分析判明对手的目标 在识别出主要竞争对手和他们的竞争策略之后,要进一步探索、断定竞争对手的目标,也就是竞争者在市场上追求什么;他们的行为推动力是什么。企业在市场上追求的目标是很广泛的,尽量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利润)是一个基本目标,围绕着这个基本目标,可以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 摘要::企业要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现状,提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加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自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以来,一场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s) 研究热潮得以掀起, 研究者及有关报道层出不穷。在《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机能和整合不同技术和技能。”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了企业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以及持久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不同企业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企业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二、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由于企业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实施,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拥有某方面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长期保持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由于核心竞争力经历了市场的长期检验,易于被消费者所识别,从而获得消费者的特殊青睐,因此会推动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青岛海尔集团原本是一家亏损、面临倒闭的小厂,从1984年至今短短20余年,成为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发展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呈现急速发展的旺盛势头,根本原因在于它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现状 1、企业缺乏发展潜力,生命短暂。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五大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苹果公司公司历程:苹果电脑公司由斯蒂夫·乔布斯、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和Ron Wayn和郑文轩在 1976年4月1日创立。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核心业务是电子 科技产品,近几年,它似乎开始如同IBM一样,开始向着服务提供商转变。目前全球电脑 市场占有率为8.3%。苹果的Apple II于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后的Macintosh 接力于1980年代持续发展。最知名的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 数位音乐播放器和iTunes音乐商店,它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苹果公司logo 1977年苹果正式注册成为公司,并启用了沿用至今的新苹果标志。同时,苹果也获得了第 一笔投资——Mike Markkula的92000美元.苹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Inc.,简称苹果公司,NASDAQ: AAPL,LSE:ACP),原称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 1976年,由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简称沃兹)创立。在当年开发并销售Apple I电脑。 1977年,发售最早的个人电脑Apple II。 1984年,推出革命性的Macintosh电脑。 2001年,推出iPod数位音乐随身听。 2003年,推出最早的64位元个人电脑Apple PowerMac G5。 2005年6月6日,斯蒂夫·乔布斯宣布下一年度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2007年1月9日,苹果电脑公司正式推出iPhone手机,并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 2008年1月15日,苹果公司在MacWorld2008展会上发布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它是目前市面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苹果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 2010年5月26日,超越微软,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高新科技公司。 苹果电脑主要的硬件产品有: iPod classic、iPod、iPod nano、iPod shuffle、iPod mini、iPod touch(音乐播放器) PowerBook、iBook、MacBook、MacBook Pro、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 PowerMac、eMac、Mac Pro、iMac(个人电脑) Mac mini(小型台式电脑) ipad 平板电脑 20英寸、23英寸或30英寸Apple Cinema Display(显示器) 24英寸Apple LED Cinema Display(显示器) Xserve、Xserve RAID(服务器) iSight(Webcam)(电脑摄像配件) AirPort Extreme(54Mbps 802.11g base station)(网络连接设备) iPhone(移动电话) Apple TV (家庭电视终端) 苹果新产品 iPod shuffle3: 09年秋季的iPod发布会上,苹果向世人展示了功能更强大的iPod touch 3,增加了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的探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内部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也是企业本身内在综合实力,更是企业处于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大凡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都能牢牢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际化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 1 概述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人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独具性和持续发展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的话,树根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它提供养分、维持生命、稳固树身。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而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只存在于有限几个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企业之中,同时,它还应该没有战略上的等同物或替代品。而对于众多企业同时拥有或控制的能力,只能造就竞争的均势而不能产生竞争的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延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延展性,在新的领域内积极运用而得以实现的。 3 关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3.1 构建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能为顾客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过去技术资本的积累,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检测、吸收、变革能力的综合反映。企业应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通过“技术—产品平台”的中介,扩展企业技术核心能力。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正文】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p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p 1.管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管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如果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表一:行业名称中国cr4 中国cr8(1992)日本cr8(1963)日本/中国1990年 1995年食品制造业 1.4 1.9 3.1 65.82 21.2造纸及纸品业 7.5 7.4 10.6 78.4 7.4石油加工业 33.4 45.9 52.4 75.0 1.4化学工业 12.1 11.2 13.2 68.9 5.2建材加工业 1.4 3.4 2.3 65.6 28.5黑色金属加工业 22.3 31.5 31.5 76.4 2.4有色金属加工业 13.3 15.9 19.5 77.3 4.0橡胶制品业 7.8 23.0 15.6 76.0 4.9机械工业 2.3 6.0 4.1 63.5 15.5 交通设备制造业 14.9 27.3 34.2 72.6 2.1电气机械制造业 5.8 8.5 1.6 68.5 9.0纺织业 0.8 2.6 1.4 46.4 33.1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3.刘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设计(论 文) 题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设计(论文) 类型(划“√”) 工 程设计 应 用研究 开 发研究 基 础研究 其 它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在现阶段,这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地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未来时代是属于中小企业的时代,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必将继续发挥其经营灵活自如、销售快捷方便、资金周转灵活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

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意图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己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 2.有限的资源分散,跌入多元化陷阱 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3.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 椐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0.4%,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影响了其创新和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由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构成的核心技术能力,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以免被其他企业剽窃和模仿。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在此问题上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对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缺乏应有的力度,专利被剽窃、商标被冒仿等现象仍较为普遍,从而削弱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培育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久性竞争优势的主动性。 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话,中小企业只有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经营,不断进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趁势而上。 研究意义:

战略环境分析工具及研究示例

战略环境分析工具与研究示例 一、战略环境分析工具 1、PEST分析模型 PEST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Political(政治)、Economic (经济)、Social(社会)与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企业掌握,这些因素也被戏称为“Pest(有害物)”。 P:政治法律环境要素 政治会对企业监管、客户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E: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式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与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环境及发展趋势,以便在制定营销策略时综合的考虑。 S:社会与文化要素 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文化传统,人口变动趋势,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各国或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尽相同。 T:科技要素 科技要素是指目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包括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科技要素具有变化快,变化大,影响面大等特点,它不仅是全球化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2、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法,它根据企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或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与弱项)与“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三部分宝铁经营现状与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一)分析方法简介 宝铁总体经营现状分析采用的是SWOT分析方法。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二)宝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Strengths) 优势,并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能力,而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 ....所具有的不可 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 ....;一个企业的优势,不仅是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在哪些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宝铁优势分析: (1)宝铁管理比较规范。宝铁沿用宝钢集团的管理模式,一切按照标准化且在宝钢集团控制下组织生产,宝铁于2001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宝铁业务高效。宝铁拥有一支在为用户提供提货、储存、加工、发运、到达送货

一条龙服务上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队伍。 (3)仓储规模较大。在规模上,宝铁处于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仓库规模大则仓库应变能力、机动能力强,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4)宝铁服务功能比较齐全。除仓储外,宝铁已有较为系统的加工1、运输、维修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些辅助的服务,逐步实现钢铁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逐步 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逐步减少重复运输,为用户降低物流成本。 (5)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较为稳定。宝铁每年的储运来源为:宝钢股份出口钢材产成品集配40万吨,宝钢股份以及宝钢国际所属钢材供应单位定金制产成品50万吨, 外地钢厂产品40万吨。并占到宝钢股份厂外铁路发运量的90%以上。 (6)领导创新意识强。在交大欧姆龙宝铁项目组与宝铁领导的多次交谈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宝铁的领导层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进取心强、有闯劲、敢于冒险的领 导队伍,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愿意为宝铁的进一步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 (7)设备能力较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强。宝铁是国有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它的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先进,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比民营企业要占优势。 (8)宝铁拥有良好社会信誉。宝铁是从宝钢集团中分出来的,以宝钢多年的优秀品牌,再加之宝铁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努力,宝铁已在客户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9)宝铁是宝钢国际的子公司。宝钢国际能够给予宝铁资金、技术以及业务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宝钢国际优秀的品牌给宝铁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10)宝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储运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宝铁在地理位置上紧靠宝钢股份,这一点对宝铁给宝钢股份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 务提供了优惠的条件。 (11)宝铁拥有部分素质的较高的员工。宝铁有136名员工来自宝钢股份,他们参加过宝钢85.9投产,十分了解宝钢股份生产工艺,非常熟悉宝钢股份产成品储运质 量要求且经过严格考核上岗。这是宝铁优良的人力资源。 ◆W: 劣势(Weakness) 所谓劣势,指的是企业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 ....的缺点与不足。劣势是多方面的,如规模小、产品品种少、市场面狭窄、资金不足、产品粗糙、促销不力等。 1包括冷轧、热轧和酸洗,目前宝山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仅有宝铁拥有如此全面的加工能力。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快递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院(系、部)名称:商务管理系 专业名称:物流管理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1月15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快递是现代物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完善、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高快递业的整个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1]。 1980年7月5日,中国邮政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并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快递服务公司,负责全国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目前是我国快递行业的最大运营商和领导者。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日新月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贸易发展的支持性产业,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认识到快递业对物流业进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我国快递业的物流发展现状及政策作出全面的分析总结,推进快递业的发展,实现我国快递业的健康发展[2]。 二、国内外快递业物流发展现状的研究 1、国外发展现状 郭延结(2006)也曾在《航空物流》国务院参事《国有快递如何获得“入场券”》中提到:国际特快专递是由世界邮政联合创办,受各国法律保护,享有航空和海关清关、检验检疫的优先权,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传递国际邮件的新型业务,被视为“万国邮政的掌上明珠”[2]。丘文敏(2006)在研究国际快递业的绿色运营思维时提出:国际快递业正倡导一种绿色营运方式,主要表现为发展替代能源的运输工具、减少能源消耗、运用再生能源、使用再生纸张,打造绿色供应链,应用高新科技来实践自己的绿色思维。在环保意识逐渐高涨的今日,USP贯穿于营运流程细节中的绿色思维,点点滴滴凝聚为竞争力提升的因子,同时也代表着国际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方向[3]。 王增樑(2008)认为:全球快递业“四大”巨头领跑的快递业不是简单的门到门、户到户的货物收取和运送,而是集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保险、代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多元化企业,除此之外它们还发展了包括库存、运输、配送、货代及售货服务等多项物流服务;更明显的优势在于“四大”巨头拥有先进的快递技术设备,包括最先进的自动分拣系统和电子检查设备,同时还陆续使用了快递资料收集器;国际快递巨头在网络建设方面通过全球通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建设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结合起来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另外低价竞争的定价策略也使得国际快递公司在实战中得到了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