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收稿日期]2011203216

 [作者简介]孙永强(19642),男,2005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孙永强,晁如佑,宗晶晶李亚斌,李金莲,付英露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十一五”期间,江苏油田相继在GY 凹陷的HL 、ZW 和WB 断裂带部署了YA 、ZD 、Z 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3个断裂带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火成岩对下伏地层能量屏蔽严重,地

震资料品质较差;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为此,从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3方面

入手开展方法研究,形成了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

优选技术、基于保护高频成分的接收等技术,寻找到了一套适合GY 凹陷复杂断裂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

技术系列,达到了落实小断层分布,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断裂带;GY 凹陷;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1)0720088204

为进一步提高GY 凹陷HL 、ZW 和WB 断裂带的资料品质,江苏油田于“十一五”期间相继部署了YA 、ZD 、Z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通过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1 采集难点

1)三个断裂带构造破碎,波场复杂,不利于构造的准确成像[1,2]。

2)火成岩分布广泛,屏蔽作用强,影响了下伏地层的成像质量[3]。

3)原有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反射能量弱,断裂带内层位难以追踪,小断层欠落实,影响构造的可靠程度。

4)工区表层结构多变。分为胶泥、流沙和软泥等激发接收区[4];激发岩性变化较快;古河道发育[5],常引起局部地区单炮品质变差。

2 关键采集技术

211 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是每个CDP 面元内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信息有利于速度分析和成像;确保目标区的有效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有足够的信噪比;覆盖次数均匀,有利于构造和岩性研究[6~11]。

在全面分析GY 凹陷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基于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采集参数论证过程中,针对构造破碎、火成岩屏蔽提出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念,根据高精度采集及满足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需求,采用可变面元技术,并应用照明技术优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面元的尺寸有4种,分别为10m ×10m 、10m ×20m 、20m ×20m 、20m ×40m 。以YA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采集方法后评估,优化采集方案。以20m ×20m 面元为?8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第33卷 第7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J ul 12011 Vol 133 No 17

图1 20m ×20m 面元信噪比与覆盖次数关系估算图

例,根据信噪比计算公式[12]:S/N =

20lg (P s /P n )(其中,P s 为信号的能量

值;P n 为噪声的能量值),得到信噪比

与覆盖次数关系估算图(图1)。由图

1可见,覆盖次数小于120次,信噪比

较低;大于240次,信噪比改善不明

显;覆盖次数在120次与240次之间,

信噪比提高最大。

针对火成岩屏蔽,增加炮检距排

列长度,从图2可以看出,远道叠加

有利于减弱火成岩的影响。结合参数

论证,最大炮检距选择3690m 。

最终采用24线20炮正交观测系统

10m ×10m 面元52次覆盖次数进行

精细地震资料采集,20m ×40m 面元覆盖次数达到416次,大大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资料上的断层显示较以往更清晰。

图2 火成岩对不同炮检距叠加的影响模拟图

212 激发参数优选技术

针对GY 凹陷表层结构复杂的特点,利用小折射、微测井等资料进行表层结构建模。在表层结构复杂的地区和局部表层速度倒转的区域增加微测井密度。通过做折射微测井,结合岩心、钻井以及微测井解释成果建立岩性2速度模型,以建立岩性与表层速度的准确关系,形成了高精度表层结构调查技术。

在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基础上落实激发围岩的岩性特征,选择不同岩性区域进行激发井深和药量试验,在全工区进行逐点的激发井深设计,确保激发能量,保障采集质量。

一般在流沙区选择15m 井深激发,在胶泥区选择12m 井深激发。在软泥较厚的地区加大井深,在速度反转的区域,打穿低速层激发,选择激发频率和能量耦合比较好的围岩激发。在胶泥中激发的地震子波一致性好、能量强。

药量的大小与能量成正比,药量过大干扰也增强,药量过小反射能量小。试验后确定的最佳药量为6~8kg 。

213 接收参数优选技术

大面积组合检波压制高频信息、使频带变窄的缺点已成为地震采集工作的瓶颈。高精度地震采集应采用小面积组合,全噪声信号,为室内压噪提供完整的波场信息。

结合表层调查结果,对检波器组合进行分析,选取动态范围大、小组合基距检波器面积组合,有效?98?第33卷第7期孙永强等: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压制噪声并保护高频信号[13]。采用2串24个检波器,设计出6种组合方案,对6种检波器组合方式绘制频率特性曲线图,并进行量化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得出检波器“回”字形(F 组合)方式的有效波频带都位于通放带内;在压制带内,该组合方式有利于压制噪声,从试验结果也证明该种组合所获得的资料品质较高,能够提高主频,频带较宽。最终采用24个检波器“回”字形组合,组内距2m 、组合基距8m ,有利于保护高频信号。

表1 各种检波器组合方式的量化分析参数表组合方式

组合基距L x /m 组合基距L y /m Inline 方向通放带压制带Crossline 方向通放带压制带矩形组合(A )

1080~10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0

~12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长方形组合(B )

1440~7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0~160Hz 压制噪声效果差长方形组合(C )

740~12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0~160Hz 压制噪声效果差点放(D )

00完全通放完全通放线性组合(E )

011完全通放0~8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回”字型组合(F )880~10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0~100Hz 有利于压制噪声3 采集效果分析

1)监视记录 从监视记录分析结果看,原始单炮记录面貌总体较好,记录能量较强,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同相轴清楚连续。整体来看,胶泥区激发单炮记录品质最好,流沙区单炮记录品质稍次之。如图3所示,与以往的三维单炮记录相比,高精度三维采集的原始单炮记录资料频带较宽、主频较高。

图3 高精度三维原始单炮记录(左)与以往三维单炮记录(右)对比

2)处理剖面 高精度地震资料信噪比高、波组特征明显。火成岩之下地层信息更丰富,T 33波组反射的改善,为落实阜宁组圈闭提供了资料基础;目的层段主频有明显提高,频带宽、分辨率较高;主控断层及断阶带内面貌明显改善,小断层的断点更加清晰,更容易识别,能更精细刻画小断块。如图4所示,该次高精度采集的剖面比以往相同部位的老资料品质有明显提高。

3)勘探成果 高精度三维资料更精确地反映真实地层产状,成图的深度误差更小;资料品质的改善带来构造格局的再认识。HL 、ZW 两大断裂带勘探效果显著,探井成功率达6617%,新增探明储量608×104t 。特别是Y38井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的成功发现,拓展了油田的勘探领域。

?09?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7月

图4 

高精度三维处理剖面(左)与以往剖面(右)对比

4 结 论

1)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复杂断裂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采样密度大、精度高,反射面元属性更加均匀合理,非常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复杂断层和复杂小断块成像精度,小断层得到精细刻画、落实。

2)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能很好地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断阶带内资料信噪比较老资料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交的钻探井位有了较好的发现。

3)高精度采集成为江苏油田目前能够提供满足勘探开发需求地震资料的重要技术方法。在今后的勘探进程中,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复杂断裂带、复杂小断块的勘探意义深远,必将带动该领域的勘探新发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晁如佑,张福祥,高春红1复杂平原水网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以GY 凹陷YA 、ZD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为例[J ]1石

油天然气学报,2010,32(2):86~891

[2]包洪刚,付英露,冷世华1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在竹墩复杂断阶带中的应用[J ]1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3):252~2541

[3]石一青,徐继伟,高宏江1江苏水网地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J ]1石油物探,2005,44(3):264~2711

[4]段书富,马永乐,侯伯军1GY 凹陷公道三维地震勘探二次采集技术[J ]1勘探装备,2004,14(2):92~971

[5]朱相雨,王远见1江苏复杂水网地区地震采集方法[J ]1石油物探,2003,42(3):355~3601

[6]李瑞磊,于鹏,杨饶平,等1梨树断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J ]1石油物探,2010,49(6):584~5901

[7]尹成,吕公河,田继东,等1基于地球物理目标参数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J ]1石油物探,2001,45(1):74~781

[8]尹成,吕公河,田继东,等1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J ]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5):495~4981

[9]赵军国,郑泽继,杨德宽1平原地区复杂地表三维采集技术[J ]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3):341~3501

[10]赵生斌1可分面元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J ]1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3):333~3381

[11]谭胜章,杜惠平,宋国良,等1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以官渡地区山地地震勘探为例[J ]1石油物探,2007,46(1):

74~801

[12]成云,高冬梅1中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J ]1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2):83~851

[13]陆基孟1地震勘探原理(上册)[M ]1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1130~1381

[编辑] 龙 舟

?

19?第33卷第7期孙永强等: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detail interpretation of converted wave characteristic data and by taking converted wave data ac2 quired in Sulige Gas Field as object of study,it carried out the study of several key techniques,such as polarity reversal, converted wave static correction,pre2stack de2noising and sorting CCP gathers1The problem2solving plan was put for2 ward,including converted wave static correction based on PS wave structure resemblance,f requency2divided noise atten2 uation and sorting CCP gathers1The processing of actual converted wave seismic data shows that the methods are correct and effective1

K ey w ords:converted wave;polarity reversal;pre2stack;converted wave static correction;common converted point;f re2 quency2division

72The E ffect of Fluid V ariations on Elastic Properties of R ocks with Fractures

J I ANGLi2ming,SUN Jian2meng (A ut horπs A d d ress:College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Qing dao266555, S handong,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 urth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fluid properties on elastic properties of rocks with f ractures,in combination with linear slip model and anisotropic Gassmann theory,the effect of fluid variations on elastic properties of rocks with fractures was studied1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2wave anisotropy parameter and the normal f racture weakness are sensitive to fluid variations when the background porosity and fluid bulk modulus are small1The P2and S2wave velocities of dry and saturated rocks with f ractur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rix porosi2 ty1The shear wave anisotropy reduces as the matrix porosity increases1

K ey w ords:f racture;anisotropy;fluid modulus;velocity

76Comprehensive Study on High2speed Mudstone C ap2rocks in P anyu G as Field of Zhujiang Form ation in Pearl River2mouth B asin

Y UAN Li2zhong,X UAN Y i2hua,WANG Rui2liang,QI N Cheng2gang,QUAN Zhi2zhen (A ut horπs A d d ress:S henz hen B ranch, CN OOC,Guangz hou510240,Guang dong,China)

Abstract:The rock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igh2speed mudstone caprocks overlying on Zhujiang Formation of Pearl River2 mouth Basin of Panyu low uplift2Baiyun Sag in North Slope of Panyu G as Field were studi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p rock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thickness levels of high2speed mudstone cap rocks in Zhujiang Formation,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are generally good when there is high2 speed mudstone overlying on the area1Therefore,the density attribution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high2speed mudstone cap rocks by pre2stack inversion techniques,and then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p rocks in the density body1The study result can be used jointly with the sandstone reservoir prediction result;it helps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1 K ey w ords:Panyu low uplift;Zhujiang Formation;mudstone cap rock;pre2stack inversion

80Method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RI L2Prime Logging Tools

HE Zhi2bing,WU Dong,FAN ying (Fi rst A ut horπs A d d ress:MO E Key L aboratory of M arine Reservoi r Evol ution and H y d rocar2 bon A ccum ul ation Mechanism,Chi 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B ei j ing100083,China;Well L og ging Com pany,Great W all D rilling Corporation,Panj ing124011,L iaoni ng,China)

Abstract:MRIL2Prime logging tools produced by Halliburton were widely used in China1However,the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were not complete1The echo signals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gnal superposition method and phase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capturing frequency1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 in f 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method of splicing T2spectrum were used to obtain T2spectrum1And then fluid was quantitatively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l spectrum and shift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s1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logging data,comprehen2 sive interpretation of logging data was performed for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1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ap2 plication,a new MRIL2P software is developed based on Cif Web platform1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sults of data proces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Petrosite interpretation platform1It is proved that the method mentioned above is ef2 fective1S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software have good perspectives1

K ey w ords:MRIL2P;NMR logging;spectral inversion;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fluid analysis

84Application of Curvature in Complex G eological Detection

WE N Wu,WE N X iao2tao (Fi rst A ut horπs A d d ress:College of I nf ormation and Technolog y,Cheng du Universit y of Technology, Cheng du610059,S ichuan,China;Cheng du N eusof t I nstit ute of I nf ormation,Cheng du611844,S ichuan,China)

Abstract:Curvatures of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ifferent1Simul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faults, narrow channels and wide channels,according to the simulated results,the fault,channel identification principles were determined1The improved algorithm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maximum curvatures and minimum negative curvatures of the XX and YY Regions1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recognition principles,identification was performed on faults f rom XX Region of and faults and channels from YY Area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1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maximum positive curvatures and minimum negative curvatures can identify the faults and the channels well,and the improved algorithm effectively improvd the error correction1

K ey w ords:curve of curvature;fault detection;river detection

88High2precis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 echnique and E ffectiveness Analysis in Complex F ault Zones SUN Y ong2qiang,CH AO Ru2you,ZONGJing2jing,LI Y a2bin,LI Jin2lian,FU Y ing2lu (A ut horπs A d d ress:Geophysical Pros2 pecting Com pany,J iangsu Oil Ex ploration Corporation,S I N O P EC,Yangz hou225007,J i angsu,China)

Abstract:High2precis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was performed on Fault Blocks YA,ZD,ZL and CB at HL,ZW and WB Fault Z ones of in Gaoypu Depression by J O ECO in the period of11th National Five Year Plan1Fault zones were de2 veloped and structures were breaking the underlying energy was shielded by volcanic rocks and there were big lateral changes of shooting and receiving on the surface etc,which resulted in poor quality of seismic data1Aiming at such prob2 lems,high2precision3D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s were studied f rom geometry,shooting and receiving parame2 ters1A series of high2precis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s were formed,including target geometry optimization technique,optimal shooting parameters selecting technique focusing on detail surface structure investigation,receiving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protecting high f requency signal1In G aoyou Depression,a series of high2pre2 cis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s are applied and the purpose to obtain seismic profiles with high S/N ratio,a2 bundant and high f requency information and to identify small fault distribution is achieved1

K ey w ords:complex fault zone;Gaoyou Depression;high precision;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technique

92Study on Flowing Image R 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for Oil Wells

BIE Jing,WU X i2ling,MI AO Zhi2wei (Fi rst A ut horπs A d d ress:Facult y of Geophysics and inf ormation Engineering,Chi na Uni2 versit y of Pet roleum,Bei j ing100029,China)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收稿日期]2011203216  [作者简介]孙永强(19642),男,2005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孙永强,晁如佑,宗晶晶李亚斌,李金莲,付英露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十一五”期间,江苏油田相继在GY 凹陷的HL 、ZW 和WB 断裂带部署了YA 、ZD 、Z 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3个断裂带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火成岩对下伏地层能量屏蔽严重,地 震资料品质较差;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为此,从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3方面 入手开展方法研究,形成了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 优选技术、基于保护高频成分的接收等技术,寻找到了一套适合GY 凹陷复杂断裂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 技术系列,达到了落实小断层分布,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断裂带;GY 凹陷;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1)0720088204 为进一步提高GY 凹陷HL 、ZW 和WB 断裂带的资料品质,江苏油田于“十一五”期间相继部署了YA 、ZD 、Z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通过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1 采集难点 1)三个断裂带构造破碎,波场复杂,不利于构造的准确成像[1,2]。 2)火成岩分布广泛,屏蔽作用强,影响了下伏地层的成像质量[3]。 3)原有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反射能量弱,断裂带内层位难以追踪,小断层欠落实,影响构造的可靠程度。 4)工区表层结构多变。分为胶泥、流沙和软泥等激发接收区[4];激发岩性变化较快;古河道发育[5],常引起局部地区单炮品质变差。 2 关键采集技术 211 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是每个CDP 面元内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信息有利于速度分析和成像;确保目标区的有效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有足够的信噪比;覆盖次数均匀,有利于构造和岩性研究[6~11]。 在全面分析GY 凹陷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基于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采集参数论证过程中,针对构造破碎、火成岩屏蔽提出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念,根据高精度采集及满足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需求,采用可变面元技术,并应用照明技术优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面元的尺寸有4种,分别为10m ×10m 、10m ×20m 、20m ×20m 、20m ×40m 。以YA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采集方法后评估,优化采集方案。以20m ×20m 面元为?8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第33卷 第7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J ul 12011 Vol 133 No 17

浅谈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浅谈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自然资源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的煤田、石油,还是新型的清洁能源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型勘探技术中,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我国资源勘探事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是我国资源利用事业的新阶段。但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融入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中,是以后勘探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如今现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资源能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加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就更为重要。所以我国在勘探自然资源时,应大力将它应用于勘探中,可以不断提高我国的资源使用量和勘探量,为以后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提供基础。 标签: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 前言 在世界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谁在资源开采技术位于领先地位,谁就在世界各国竞争中拔得头筹。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资源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变成了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经济,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现在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关注。并且我国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加强,并应用于各种资源的勘探中,比如说石油、天然气等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重工业的继续加强。本文通过介绍何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分析了我国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措施,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我国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地发展。 1 高精度地震勘察技术的基本概况 对于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其实在资源勘探行业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要对东部的发展进行稳定时,我国在东部,特别是在对胜利油田进行地下油田的勘探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对当时来说精度较高的地震勘探技术了。虽然我国已经在很早就有这个概念了,但是对我国的大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增长以及数字化的不断普及,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变得越来越高精度,越来越实用。现如今,我国距离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对我国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考验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 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是在传统二维地震勘探技术上增加维度,将地下的情况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模拟,更为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以便工作人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相比于传统的勘探技术,更便于资源勘探人员使用以及调节资源勘探进度,便于工作人员理解地下资源的内容以及设计勘探方案。现在高精度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摘要:通过对单道地震采集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海上试验和应用效果,从环境背景、震源选择等方面对单道地震采集系统的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研究原理和试验,总结出一套可行性较强的单道地震调查施工技术方法,提高单道地震剖面分辨率,获取更高精准度及信噪比资料。 关键词: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 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作为揭示海底表面以下浅层地质结构、潜在地质灾 害以及活动断裂带特征的重要手段,对海洋地质调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上操作过程中会 受到各项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获取的资料信噪比也较低,影响后处理及解释工作。目前对于 海上单道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波浪静矫正、气泡效益、次波压制等。文 章通过对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的研究,提高单道地震剖面分辨率,以便 获得较高信噪比的资料。 一、单道地震调查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单道地震采集主要依托于单道地震采集系统实现,采集系统由采集主机、接收电缆、震 源和导航定位系统组成。震源主要有气枪和电火花两种形式。其中气枪震源由空压机、枪控 单元、气枪等组成,电火花震源由电火花震源箱体、电火花释放单元组成;接收电缆主要是 由单道48元(或24元、8元)的水听器组成的。通常情况下,采集系统应用的是一发一收 模式,即1个激发震源配备1个接收水听器[1]。当探测地层较深时,激发间隔和记录量程一 般是在1s以上,这就导致对地层的探测分辨率过低,地层水平分辨率一般处于5至6米。一发双收模式是指1个激发震源配备2组接收水听器,这样可以同时获取2道数字地震记录, 实现提高地层浅层部分高分辨率和地层深层部分探测深度大的效果。双道接收单道地震布置 图的具体布置如图1所示。除以上两种,还有双发三收的模式,即利用三组不同响应频率的 电缆,分别接收两个激发震源的反射信号。利用高频电缆接收电火花震源的信号,利用低频 电缆和中频电缆与GI震源构成一发双收的采集模式,这样能够缩小采集间隔,更好记录海底表层的高频反射信号,实现清晰反映地震剖面深层结构和构造形态的目的。通过分析可以看 出双发三收模式也意在将低频电缆或中频电缆与震源形成一发双收模式,进而进行数据采集,从作业的操作适用性来说,还是一发双收的模式更适合单道地震调查数据的采集。 图1 双道接收单道地震布置图 二、单道地震数据采集控制过程分析 在进行野外地震采集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因素较多,包括震源、采集参数、电缆长度 等多项选择内容。其次工区环境背景的影响也较大,在采集作业过程中,记录剖面应以穿透 目的层、具有高分辨率为原则。 .在噪声干扰控制方面 单道地震调查不利影响主要是噪声过大,噪声影响分为有源噪声影响和环境噪声影响, 有源噪声影响指在震源或次生震源形成时以发生的噪声作背景,包括多次波、气泡效应、直 达波、绕射波等产生的噪声;环境噪声影响是指由于海洋内洋流涌浪、船动力噪音干扰、机 械振动、随机噪声等引发的噪声[2]。在通常情况下,干扰噪声最小的位置在位于船尾左右舷 的外侧,并要避开船尾处涡流区域;有双机动力的船避开动力一侧,与勘测的震源保持一定 的距离。在勘探线路时匀速直线拖曳,减少电缆摆动、起伏造成的噪声影响。 .航速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在相同的触发间隔下,船速越快,炮距离间距越大,水平分辨率越低(如表1所示)。 较快的船速会增加电缆拖曳时产生的噪声,船速为5.5Kn时产生的噪声要比船速为4Kn时产 生的噪声大1γPa。4kn速度下,如使用的是气枪震源,空压机供足够压强的气大约需要5s, 在控制废炮率的前提下,那么水平分辨率将会达到10m左右。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图)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省会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藏在我们身边的地震带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不可不看的知识:中国地震国情· 关于地震,我国的国情是,“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据了解,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 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

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下页提示: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评价地震危险度的三个指标 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 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 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 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 (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1.石家庄0.35 2.合肥0.25 3.西宁0.24 4.海口0.23 5.长沙0.22

山东地震带分布

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例如悬崖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水圈以下是岩石圈,岩石圈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碰撞,运动的结果使地壳产生破裂或错动,这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示意图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而利用空间测量技术(激光测月、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监测不同板块上相距上千公里的两点间的相对位移(精度可达2~3厘米),用以测定板块之间的运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海岸线的变迁,验潮站关于海水涨落的记录等,推断现代地面的升降运动。 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其地震构造位于北东向郯庐深大断裂带东侧的重要分支断裂上,且北西向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再起穿越,是7级强震频发地区。近几年来,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较弱的情况下,山东半岛级北部海域中等地震呈增强趋势,显示出地震活动异常现象。认真做好该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与预测工作,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是有益的。 山东地震带 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位于华北地震去东部,据地质构造条件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本去主要有两条大的地震构造带通过,郯庐深大断裂带与燕山-渤海-威海断裂带交汇处。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NNE向深大断裂带,它纵贯东北华北华东地区8个省份,断裂带由几条平行的主干断裂及分支断裂构成,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十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各段的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 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

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石油探测仪器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探测技术的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石油探测量作业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根据石油物探测常用仪器的发展趋势,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石油探测发展技术 的图像更加清晰、位置预测更加可靠。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从二维地震勘探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当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的主要勘探技术。 原来的人工测量方法,即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勘探施工,采集地下地层反射回地面的地震波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同时几十条相交的二维测线共同使用,即可编制出地下某地质时期沉积前地表的起伏情况。如果发现哪些地方可能储有油气,则可确定其为油气钻探井位。 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三维地震勘探不仅能获得一张张地震剖面图,还能获得一个三维空间上的数据体。三维

数据体的信息点的密度可达12.5米×12.5米(即在12.5米×12.5米的面积内便采集一个数据),而二维测线信息点的密度一般最高为1千米×1千米。由于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信息量丰富,地震剖面分辨率高,地下的古河流、古湖泊、古高山、古喀斯特地貌、断层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地质勘探人员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找油找气,中国近期发现的渤海湾南堡大油田、四川普光大气田、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大气田等,全要归功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现在的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 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

用于大型地震勘探网的高精度低功耗自检测数据采集系统

用于大型地震勘探网的高精度低功耗自检测数据采集系 统 前言 在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地震勘探时,整个勘探网格通常会建立2,000到30,000个用于采集地壳内岩层反射波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传感器、一套具备自检测功能的完整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一套将数据返回中央记录单元的遥感装置。这种应用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高度线性的带宽动态范围在0.1 - 200Hz 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于整个勘探网需要大量的节点,因此每个勘探节点的功耗必须很低,而且还要保证所有勘探节点能够保持同步运作。每个数据采集节点都由以下元件组成:一个地震检波器或水下听诊器(分别用于陆地勘探和水下勘探)、一个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一个品模数转换器、一个多功能抽样滤波器和一个用于校准和自检测的高精度数模转换器。目前,专家们已经成功设计出一种专门经过优化的低功耗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的整体性能超过112dB线性(THD),具有在500 SPS 条件下高达123dB的动态范围(SNR)。数据采集部分的单个节点从5V 模拟电源获得的功耗为105mW。 图1 单个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节点方框图 在天然气和石油地震勘探中,陆地勘探需要用爆破方式或地震波声源车, 水下勘探则需要使用气炮制造地震波;勘探人员通过采集从地壳岩层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就能绘制出该地区的地质结构。80年代早期,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采用一 种带有自动增益控制的瞬时“浮点”放大器和若干12位到16位连续渐进模数转换器。然而,这类早期系统的动态范围只有约70dB。此外,受实时数据所限,系统中的最大通道数量少于480个。80年代后期,通道数量增加到8000个,从而将行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0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02华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华北地震区位于中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⑴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中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⑵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⑶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⑷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03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

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问题的探讨

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问题的探讨 吕公河 一、激发问题 1、激发耦合问题 地震勘探的炸药激发耦合有两个方面,即炸药与围岩的阻抗耦合和炸药形状与围岩接触的几何耦合。当炸药的爆速与密度之积与周围介质的波阻抗(介质弹性P波速度与密度之积)一致时,阻抗耦合匹配最佳;几何耦合认为炸药包的几何直径与激发井的直径一致时,达到最佳几何耦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两种耦合都最佳时产生的弹性波能量最大。而实际生产中并非如此。在平原胶泥中激发时,采用的炸药爆速往往较高,不符合波阻抗耦合要求,但激发的弹性波能量却比较好(当然是饱和水时);在1800—4000米/秒的致密岩石中激发时,其波阻抗与常用的中爆速炸药的爆速与密度之积相接近,按理论波阻抗耦合应该是较好的,但往往激发不出较强的地震波能量;尤其在几何耦合也较好时,爆炸能量对周围的作用很难释放开,也即是没有能量释放空间,而大部分能量从井口释放,形不成较强的弹性波。因此人们在岩石中激发时,往往是先在井中激发一下,使井底形成一定的空腔,然后再下炸药进行正式激发,这样做使爆炸有一个作用过程和能量释放空间,其激发效果有所改善。 从力学的角度分析,爆炸对围岩的作用就是一种冲击,其强度依赖于作用力和作用时间,二者的乘积就是作用的动量。 从能量的角度来考虑,激发是一种能量的转换,是将炸药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其中产生弹性能的大小是由在弹性界面上作用力平方与作用时间决定的。 高爆速激发时,作用在周围介质上的力大;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激发信号频率较高;低爆速炸药激发时,作用在周围介质上的力小,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信号频率较低。在岩石中激发时,低爆速炸药会增加作用力的时间,而胶泥中激发时,高爆速炸药会增加作用力的强度,同样可能形成较好的能量。通过上面的分析,地震波的激发要在爆炸对围岩的作用力与作用时间选取一个最佳的组合,才能激发出既具有一定能量又具有较高频率的地震波。因此长期以来的爆炸耦合理论与实际的实践存在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人们一直推崇的低爆速炸药激发是建立在产生低频大能量稻号的基础上的一种做法。在高精度地震勘探中,首先要考虑围岩特性,适当选择炸药类型,使爆炸对围岩有一个较好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以提高地震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实践与效果

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在东濮凹陷的实践与效果 Ξ 梁国胜1,2,陈开远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2.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中原油田高精度地震勘探自2005年开始实施,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已基本覆盖东濮凹陷主体构造,基础资料和解释应用对比效果显示,高精度地震资料比常规三维地震品质有大幅度提高。针对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发育、埋藏深等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成为老区深化勘探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而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岩性解释和复杂地质体的精细描述,在复杂断块、岩性、洼陷带和潜山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东濮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复杂断裂带精细解释;隐蔽岩性描述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0—0109—03 濮凹陷以复杂断块群发育而著称,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整体处于较成熟-成熟勘探阶段。面对东濮凹陷储采比逐年下降、资源接替问题严峻的现状,2004年底提出了“重返老区、走精细勘探之路”的工作思路,主要的增储领域开始转向老油区及其周边和已探明油区的下部、结合部,这些部位也正是构造复杂带、构造转换带、断层夹缝带及复杂多变的薄互储层圈闭,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勘探形势的发展,围绕着提高三维地震资料解决老区地质问题能力,自2005年开始,展开了新一轮高精度地震勘探。几年来通过在马厂、桥口、濮卫、文北、文南、唐庄等多个工区的实践,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基本覆盖了东濮凹陷除西部斜坡带之外的主体构造,勘探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老区深化勘探的一项关键技术。1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施背景 1.1 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无法满足老区精细勘探的要求 东濮凹陷于1982年在国内率先开始进行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至2004年,利用22年时间覆盖了东濮凹陷主体构造和部分生油洼陷,形成了连片三维数据体,局部还实施了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常规三维地震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勘探技术,满足了当时东濮凹陷勘探扩展阶段的技术需要。 由于常规三维采集针对的地质目标、施工因素、 施工质量、技术条件和设备能力的局限,进入成熟勘探阶段后,常规三维采集获得的地震资料已不能满足各类复杂油气藏勘精细探开发的需要。由于先天采集缺陷,导致反复进行老资料处理而收效甚微。 东濮凹陷常规三维地震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①构造顶部地震资料反射特征杂乱、波组特征不明显、信噪比较低,同相轴连续性差,追踪对比困难;②地震资料纵横向分辨率不高,难以精雕细刻小断层、小断块以及低幅度构造,满足不了复杂断块群精细勘探的需要;③断层偏移归位不准确,断层、断点位置不清,断点组合困难,解释结果不准确,在勘探实践中断层和断块构造不落实是钻探失利的主要原因;④信息保真程度低,储层预测可信度差,满足不了岩性勘探的需要;⑤由于发育火成岩,导致多次波较发育,且由于火成岩的屏蔽作用,火成岩下资料能量弱、信噪比低。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地震资料成为制约老区精细勘探的“瓶颈”因素,导致老区勘探一度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勘探效益不高。 1.2 老区对地震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濮凹陷虽然属于老区,由剩余资源分析评价结合近年的勘探实践,认为剩余油气资源量较大,目前尚有剩余资源量石油6.94×108t ,天然气资源量2389×108m 3,进一步深化勘探的前景较好,增储的三 9 01 2010年第20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Ξ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梁国胜(63),男,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现在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致力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工作。 :2010-0-27 :19-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认识地震云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认识地震云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 了惨痛的损失。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 "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时间:2009-04-07 11:14:00 来源:作者:共有0条评论北京女子形体训练 安徽地震带 第一节地震区、带划分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 个地震亚区和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 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 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这 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6.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6.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巢县5.5 级 和1743 年泾县5.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4 1图1—2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