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

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

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

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

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

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写下了《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体会文中作者表现出的心情变化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品格素养 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预习资料速查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与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传世。 (巧记: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第一王。)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这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简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在游历程序上与前三篇相接,而在写景状物上更加精妙,在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也更加曲折含蓄。 文言知识积累 坻()嵁()俶()尔 犬牙差()互斗折()蛇行 悄()怆蒙络摇缀() 篁()竹清冽()翕()忽 幽邃()寂寥()奉壹() 答案:chù kān chí cī zhé qiǎo zhuì huáng liè xī suì Yī liáo 一词多义 1.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答案:动词,作为动词,成为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答案: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答案: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以它独有的魅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抚慰人们的创伤,他曾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在永州,有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却靠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寻源探奇,并且用他那生花妙笔写下了永垂不朽的,一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追寻这位伟大诗人的足迹,来欣赏小石潭的美景,和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那这位伟大的诗人是谁呢?学生齐声回答,柳宗元,老师板书。 二、简介作者

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一睹这位伟大诗人的庐山真面目,老师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齐读柳宗元的简介。 读完后请同学谈一下学习文言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明确,一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三、检查预习 要学好一篇文言文,必须读准字音,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字词的预习情况,老师出示生字,请同学起来读,读后请同学评价,读准之后,全班同学齐读。 通过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比较到位,接下来老师检查同学们对于课文的朗读情况,在检查朗读之前,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并且出示,朗读要求,然后请同学起来,分段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分段朗读完后,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老师评价并且表扬。 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声情并茂,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意思的理解,学习需要合作,更需要分享,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发的学案中,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翻译课文,并且标注自己的疑难问题,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小组之内展示自己的翻译成果,并且提出自己在翻译的时候,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并且小组之内讨论解决,在预习的时候遇到的困惑,小组之内不能解决的,在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堂,咱们一起解决。一组讨论第1段,二组讨论2、3段,三组讨论4、5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

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 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 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 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游记散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学习这篇文章,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语言,握课游记的特点,梳理游踪,理解文章内容,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感情变化,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从文化层面理解柳宗元更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 2.鉴赏——体会写法,关注耐得住推敲的经典写法; 3.打通——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体会其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写法之妙,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能力目标: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通过景物描写,探究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探寻柳宗元与小石潭的关系,深切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通过景物描写,探究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探寻柳宗元与小石潭的关系,深切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朱子臣说:“山水朋友,性命文章,乃名士本色也。”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初读感知眼前景 有人说,《小石潭记》的环境特点都可以用一个“清”字来形容,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1.我们先找出文章中直接用了“清”字的句子,并解释“清”在各句中的意思。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中的清是清澈的意思;以其境过清中的清是指环境气氛的凄清。可见“清”不同的组词可以体现不同的特点

2.如果让大家给“清”组词,大家又会组成什么样的词语呢? 含“清”的词语有:清新、清凉、清脆...... 3.活动设计:我们按照下面的句式试着用文中相关的句子造句。(这一环节可以充 分调动孩子们对小石潭探寻的积极性,尽情畅游在小石潭的美景之中。) 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真(清__)。 答案预设 (1)从“隔篁竹,闻水声”可以看出小石潭的环境真(清静)。 (2)从“如鸣珮环”可以看出小石潭的水声真(清脆)。 (3)从“水尤清冽”可以看出小石潭的水真(清澈、清凉)。 (4)从“全石以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水真(清澈)。提示:这里运用侧面描写。 (5)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四周环境真(清新、清幽)。 (6)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以看出小石潭的水真(清澈)。提示:这里运用侧面描写。 (7)从“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以看出小石潭的源头环境真(清幽)。 (8)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小石潭的环境真(清冷)。还可以看出小石潭气氛凄清,与“伐竹取道”呼应。 ...... 小结:通过文字看到的景物,在我们脑海里是否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作者描绘的是水声清脆、水质清澈、水感清凉,环境清幽,气氛凄清的小石潭。通过分析,我们的确发现一个“清”字可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汉字博大精深,不同的组词呈现不同的特点,刚才我们跟随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细细游览了一番美景,可谓美不胜收。 三、再读探寻心中情 过渡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写下这番美景的时候,文字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它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佳作,也是初中教材必然录入的一篇古文。在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便收录了这篇文章。《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文言词汇的积累。 2、能力基础: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通顺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些写景

文言文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品析文言散文的技巧,初步掌握了文言品鉴方法,即通过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去把握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3、情感基础:学生的向美、向善的心理特点成为学好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指出“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工具书,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并通过已有知识能够判断文 言词类活用现象。 2.品析文中语句,抓住景物特点。 3.体会作者由“乐”到“忧”的情感变化。 4.能够对文本和作者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教学重点】 1、抓住景物,概括特点。 2、理清作者的行踪。 3、了解柳宗元的经历,理解他由“乐”转“悲”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探究“柳宗元与小石潭有无相似处?”这一主题。 2、完成对小石潭和柳宗元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可以由柳宗元的诗作《江雪》导入;也可以通过“预习”来引出《永州八记》,从柳宗元的主要生平事迹及永贞革新的时代背景进入;还可以教师朗读并配合PPT画面导入。 2.作者简介。 建议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柳宗元的资料,结合注解①,教师出示PPT,补充介绍作者。 3.学习生字词。 可以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生字词,读准音,记字形,并结合注解,初步了解词义。学生普遍不会的字词,要多读几遍,动手写一写,如“篁(huáng)竹、坻(chí)、嵁(kān)、佁(yǐ)然、俶(chù)尔、翕(xī)忽、悄(qiǎo)怆幽邃(suì)”等。除了齐读,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最后,养成边读边手写的习惯。 4.读出文言的味道。 要求:读准音,读出节奏和重音,读流畅。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可以用PPT,出示正确的朗读节奏,例如:“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反复朗读。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除了读准字音外,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要特别留意,课上可以读六七遍,直到读流畅为止。 5.译一译,背一背。 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答疑解难。在此基础上,翻译一段,背诵一段。 (1)小组合作,结合注解,翻译第1—2段:先引导学生结合注解,自主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勾画出来,把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同桌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2)理解段意。 朗读第1段并思考:①说说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找出来,试着进行评价。 朗读第2段并思考: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摹。 ③潭水和游鱼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两段渗透着作者怎 样的情感? (3)背一背。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熟读背诵。 6.布置作业。 (1)默写本文第1、2两段。 (2)翻译重点句子。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可以齐读课文,找学生背诵课文第1、2两段,并说说前两段写了什么。 2.翻译并背诵第3段。 (1)结合注解,自主疏通文意。学生以接龙的形式,结合注解,一人一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10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它们都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前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一词多义 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似与游者相乐。(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字音】 篁(huáng)竹 为坻(chí) 为嵁(kān)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注释】 从:自,由。 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 [ 唐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是什么? 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0《小石潭记》 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课文,说出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2、找出写景语句并分析写作手法,领悟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心情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派遣掉内心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今天,让我们再次随着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赏石潭美景,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著有《》,文学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为。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课文理解性默写: 1、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 2、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3、写小潭源流的句子: 4、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 写鱼动态的句子: 5、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的词语。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悄怆幽邃()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3、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4、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小组合作: 1、本文是按什么写作顺序来写的?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2、文中主要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该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学生展示后明确: 1、本文是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游览顺序来写景抒情的。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特点。 2、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和侧面描写、形象比喻、寓情于景。 3、孤凄悲凉(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寓情于景,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文翻译】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就看见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

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同游人一起在欢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林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就题字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结构内容】 第一段: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描写潭中的鱼和潭水,突出水的清澈。 第三段:描绘小石潭的源流和远望之景。 第四段:描绘潭上景物和气氛,抒写作者的整体感受。 第五段:交代与作者同游的人物。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柳宗元的诗歌作品《江雪》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导入。 2.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永州八记》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资料助读积累 助读资料1:了解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助读资料2:了解写作背景 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顺宗即位,擢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积极推动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永贞元年(805)八月,顺宗被迫禅位于宪宗,革新失败,柳宗元初发邵州刺史,未至,再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改贬为柳州刺史,卒于任所。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他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所以他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很多风景佳妙的地方,记了其中的八处名胜,这就是我国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的《永州八记》。 助读资料3:了解关于“司马”一职 司马等经常用来作为安置贬谪官员的职位。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句“司马本为送老官”,彼时他正任江州司马)。 “永贞革新”失败后,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也是如此,“永贞内禅”后,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而且这些被贬的司马在官衔后面还要加一个补充:“员外置同正员”完全剥夺其行政权力,这在当时已经几乎可以说是对官员最重的处罚了。 积累:关于“记”你了解吗?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满井游记》明代袁宏道 三、研读课文 活动一:读顺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对停顿。 给下列生字注音: 篁.竹清洌.为坻. 为嵁.参差 ..披拂佁.然 俶.尔往来翕.忽悄.怆.幽邃 素读: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活动二:读通课文 借助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试着用精彩的语言翻译全文。 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情高兴起来。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不平的岩石、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跟游人一起逗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凄清了,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还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活动三: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理清线索:一层一层背,一段一段背。 第1段:发现小潭: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水清冽——小潭四周 第2段:小潭游鱼:数量、状态、动静 第3段:潭上景物:溪流、溪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优质教案

10 小石潭记 1.积累字词,理解文意,梳理文脉,熟读成诵。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0课预习卡 第1课时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梳理文脉,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文化名人。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在简单介绍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的同时,暗示作者情感,为学生学课文做背景、情感铺垫;同时引用余秋雨的评述,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预习过关,初步感知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见《》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篁.竹(hu án ɡ) 珮.环(p èi ) 清冽.(li è) 坻. (ch í) 嵁.(k ān ) 参差..(c ēn c ī) 佁.然(y ǐ) 俶. 尔(ch ù) 翕.忽(x ī) 寂寥.(li áo ) 悄.怆(qi ǎo ) 幽邃. (su ì) 3.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师:本文的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造成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请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划分节奏,然后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 (播放朗读示范音频,见本课“扫码听朗读”二维码) 【设计意图】 示范朗读使学生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帮助学生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师明确。 (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 2.积累词汇 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 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一词多义: 全石以. 为底(介词,把) . 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 出(连词,相当于“而”) . 冽(形容词,清澈) . (形容词,凄清) 词类活用: 以 清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游览小潭风光,品读文言魅力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 本一单元的课文,有的是描写世外桃源,理想中的美好生活。那里田园风光环境优美,那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生活安定;有的是因被贬常常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之时,记述自己所见之景并抒发自己的苦闷心情;有的是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赞叹雕刻手艺者高超的技艺,令读者读来感受到艺术品的巧夺天工;还有的是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吟咏这一些文章,可以领略诗文的丰富情感,陶冶自我情操,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小石潭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预习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 容。 2.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复杂的语言 现象 3.学习本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等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堂教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学习重点 1.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作品中 作者的情感变化。 2.加强对课文的诵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情境创设 .... 本篇教学设计,依托文言内容,品读“游”文化,以文章中作者的游览顺序为线索,诗人的情感价值为导向。立足于“读文、赏文、品文”这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 活动一:读一读,走进潭中 是对文章的整体解读,引导学生参照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有节奏地、准确顺利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