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实践表明,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但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

在新课改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方面的困难。

以往的应用题,以直接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其条件和问题很清楚,一目了然,不需要加工处理题中的语言信息,通过读题,就能比较顺利的理解题意。而新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以图画形式呈现。因此,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意,正确收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顺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加工的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更加考验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 选择正确算法方面的困难。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选择,低年级的学生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算法。他们分析题目中各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还不强,对题目中暗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比较敏感。比如出现“一共”,就会想到用加法,看到“还剩”就会用减法。这种根据个别词语来解题的方式,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甚至读到一半时,就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主要是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课题组打算通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途径,努力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世纪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中,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师们公认的难点,各年级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解决问题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既是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合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做中学。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顾及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央教科院的张梅玲教授也指出:“教材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引入,学完后能回到生活中去的尽量回到生活中去。”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人人学有用数学”。在教学中我最常做的是给学生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现实生活编题目,提出问题再解决。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数学。四、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1、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方法最主要的动力。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才会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情境中,更加自主认真地阅读数学信息,寻找合理的解决策略。

(1)正面引导法

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吗?”“为什么呢?”“其他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大家同意谁的观点呢?”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重要,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错题分析法

在每一天每一次的解决问题中,总会有学生犯错,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反思:“我为什么错了?”“我该怎样才能做到下次不犯错?” 错题的分析可以针对个别性的错误,也可以针对普遍性的错误;可以是零星的单独的一道题,也可以是经过老师整理后的一个类型的题目。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

(3)言语激励法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很难自主、细致地进行数学阅读,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等到错了,在老师的要求下再来更改,这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反感或畏惧心理。身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奖赏和一些信任、鼓励的话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实现不断地强化。能解决了吗?”

(4)个别交流法

低年级小学生,更适合个别交流。只有个别交流,才能真正找出每个学生的症结,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一点一点加深认识,直到形成自主意识。

2、抓住课堂学习的一切契机,渗透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

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1)关键词句法

从一入学接触书面作业开始,学生就被要求“先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再解题”。如:找出最高的,画上○。

(2)图文联系法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往往配有比较多的图画,有的更是图文结合。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但由于画面呈现的信息较多,学生又会适当地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而抓不住该类问题的主线,错误也就随之增多。

(3)单位名称法

有的时候,单位名称也是一个突破口,特别是在检查时,我们能通过单位名称所代表的意义来判断自己的解题是否正确。

(4)信息联想法和问题中心法。

这是解决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也是和高年级解决问题解决最紧密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相对而指的的,其实就是顺势和逆向两种思维方式。

所谓信息联想法,就是根据已知信息在头脑中梳理解决问题的方向。

所谓问题中心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需要再去寻找合适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一般在信息比较多、甚至有多余信息时采用该类方法。

(5)生活联系法

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生活实例,或者安排一些模拟活动,增进学生的体验,来理解明白题目的真正意图,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价值。

3、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

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但毕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想真正地学会一种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和能力,还应该关注课外的数学阅读。

(1)家校配合,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会遇到与课堂学习相类似的情境,用到课堂阅读中学得的方法,但有些学生会敷衍了事,毫不深想。假如此时我们能够取得广大家长朋友的支持和协助,那么,我想这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一定可以渗透得更好,学生的阅

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开题报告汇编

《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性研究》课题,是经教科所于2011年6月批准的县级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现状分析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关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数学教学要努力实现先学后教,真正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法,自主设计评价方式,真正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习惯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机,把数学教学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应成为一句空话,或是贴在墙上不起眼的标语。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谭燕萍 摘要: 本文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加强持之以恒地训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 关键字:低年级计算能力口算学习习惯 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在二年级数学教材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和一年级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千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占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从每次单元测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 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快、又对、又巧”。根据平时听课得到的启示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

想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或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快记住乘法口诀,我讲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妖怪。这样一段话后,学生对其中的两句乘法口诀就很容易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以口算为重心,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练习, 离不开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 都会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重视口算训练, 培养计算技能。教学实践表明,一名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学生过好了口算关, 对往后的计算教学大有裨益。所以, 教师应注意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 (一)首先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克服马虎出错的坏毛病。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差错,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马虎”造成的。这也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教师能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英雄人物刻苦钻研, 一丝不苟, 认真学习的故事。也可举一些实例, 说明计算马虎会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 凡做错的题都应要求学生重做。还要采取一些办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要提醒学生做好检查、验算工作。在练习时, 虽然练习的重点是某一种计算法则, 但教师也应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

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大家来到今天的班主任沙龙。这一场班主任沙龙由我来为大家主讲,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现在家长很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教育,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们在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上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四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孩子们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宠爱着,孩子们依赖着,他们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困难。许多孩子只想知道的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不知道自己也有责任,没有良好的责任感,做事情的时候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有的孩子经常出现自己的东西总是找不到……这就是自理能力的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孩子自己学做,培养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关中心小学郭军 【内容提要】解决问题在低年级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重点,只有从低年级抓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好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数学教学实际活动中的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审题阅读弄清分析掌握兴趣深化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关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审题,培养阅读能力,帮学生弄清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看不懂题目而无法解题,而当老师讲清题目意思之后,他们又能很快解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不仅仅是粗心或是没理解题意而造成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不能读懂题意而造成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课改之后的新教材,由纯文字“应用题”转化为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由条件、问题具备转化为需学生从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在问题的提出上,由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转化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能在众多提供的材料中,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逐字逐句去读,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抓住重点词语,弄清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孩子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不同环境和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习惯认为:少年儿 童思想单纯、天真烂漫,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社会责任和思想负担,因此,不会有心理障碍,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任性、偏激、冷漠、懒惰、自卑、自私、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嫉妒心强等现象。为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孩子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孩子的心理健 康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一些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作简单分析。 一、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1家庭影响许多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小题大做,经常为 一点小事或孩子的偶然失误打骂、训斥子女,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孩子有困难时得不到 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委曲感”和压抑感” 一些家庭贫困或家庭变故 的孩子,如离异、父母去世等,由于自卑,自觉低人一等,他们喜欢独处,不爱与人沟通,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劲。还有一些家长本身品德低下,行为不检,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 更是不言而喻了。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心理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2、学习上的压力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过分计较分数,常常给孩子施加压力,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还有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去参加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等兴趣班。繁重的负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身心疲惫不堪。这种矛盾的状态,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教育方面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单一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使他们对生活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因为受到误解而挨了批评,从此萎靡不振,进而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一些后进生由于被歧视,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这种行为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4、社会环境影响孩子 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生活节奏加快,价 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剧变,家庭结构的演变,竞争激烈,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心理超载等等,人们对这一系列的巨变适应困难,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和身心健康。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模仿力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在社会生活中,少数人不良的生 活方式,如不遵守社会生活秩序,损人利己,不顾公共道德等现象,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一 定的影响。另外一些来自影视的色情、暴力,黄色书刊,三室一厅”的不良刺激,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二、方法及措施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对孩子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 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 力,教师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的思想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来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2、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 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 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 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3、

(完整)培养低年级学生纠错能力的四种途径

培养低年级学生纠错能力的四种途径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焦躁、计算粗枝大叶的现象,如漏看、看错或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导致错误的原因,并设法帮助学生消除错误。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置若罔闻,更不能严厉呵责,而应耐心指导学生去展开自我纠错。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呢? 一、班集体纠错 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单纯地只针对那些“犯错”的学生,而是要让全班学生“引以为戒”,以个别现象来教 育全班学生,让学生从同学“犯错”中获得经验。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往往是表面的、点状的,他们的数学思维欠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做好引导,将班上每个学生的思维“点”汇聚成“面”。在帮助学生初步纠错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审题是否清晰、分析是否到位、方法是否正确、解题是否规范等角度出发查找错因,之后对错误原因作具体分析。这样一来,就能让全班学生“知其错,且知其所以错”。教师通过多问“为什么”,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改正,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示范和全体同学的互评互改中逐步掌握纠错的方法和技巧。 二、小组合作纠错 学生是进行纠错的主体。通过班集体的纠错训练,一些领悟能力好、肯于动脑、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纠错能力提高得会很快;反之,一些观察和分析能力欠发达、质疑能力滞后的学生,纠错能力提升起来就比较慢。此刻,如果还是进行集体纠错,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纠错,让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帮扶,促进全体均衡发展。笔者的做法是:分配小组合作任务,让每个小组各自完成一次纠错训练。笔者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和学生存在的疑问,引导他们答疑争辩,相互查找,总结错点,小组集体完成纠错汇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小组长应全程协调每个组员参与的机会,同时记录好他们各自的纠错成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再次提升了自己的纠错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同桌配合纠错 笔者在某节课中出示了几道口算题,指定一名学生回答。这名学生刚说完最后一道口算题,讲台下面的学生就纷纷说道:“老师,老师,他最后一题说错了。”就在笔者帮助这个孩子纠错的同时,脑海中闪现一个想法:为什么孩子们都能听出或看出发言学生的错误,而没有说他前面做的都对了呢?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容易发现他人的错误,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荐] 作者:徐卉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7日 评论(0)|阅读(131)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孩子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不同环境和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们习惯认为:少年儿童思想单纯、天真烂漫,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社会责任和思想负担,因此,不会有心理障碍,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任性、偏激、冷漠、懒惰、自卑、自私、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嫉妒心强等现象。为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孩子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一些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作简单分析。 一、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家庭影响 许多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小题大做,经常为一点小事或孩子的偶然失误打骂、训斥子女,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孩子有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委曲感”和“压抑感”。一些家庭贫困或家庭变故的孩子,如离异、父母去世等,由于自卑,自觉低人一等,他们喜欢独处,不爱与人沟通,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劲。还有一些家长本身品德

低下,行为不检,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了。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心理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学习上的压力 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过分计较分数,常常给孩子施加压力,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还有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去参加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等兴趣班。繁重的负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身心疲惫不堪。这种矛盾的状态,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心理疾病。 3、学校教育方面 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单一的学校生活,使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使他们对生活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因为受到误解而挨了批评,从此萎靡不振,进而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一些后进生由于被歧视,失去了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这种行为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影响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剧变,家庭结构的演变,竞争激烈,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心理超载等等,人们对这一系列的巨变适应困难,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和身心健康。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模仿力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在社会生活中,少数人不良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小课题研究结 盐池一小年级组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核心概念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课题的提出背景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 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一一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 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几年前,泉山区文教局就开展了“堂堂清”的活动,我积极响应和学习 教育部门的有关精神,并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学校的二年级(2),班级里的学生总体水平还不错。但是学生的计算口算能力较弱。在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计算而失分。因此在本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上,已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1、了解本校学生在培养计算技能方面的发展现状,调查学生对于数学数学 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数学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计算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这阶段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即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体会: 一、组织竞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天性告诉我们,将计算教学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计算教学才能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竞赛,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数学小竞赛,以大组为单位,比赛题型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合作题等,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胜利的队伍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学生对这样的比赛很感兴趣. 二、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

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实践表明,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但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 在新课改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方面的困难。 以往的应用题,以直接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其条件和问题很清楚,一目了然,不需要加工处理题中的语言信息,通过读题,就能比较顺利的理解题意。而新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以图画形式呈现。因此,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意,正确收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顺序。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加工的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更加考验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 选择正确算法方面的困难。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选择,低年级的学生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算法。他们分析题目中各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还不强,对题目中暗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比较敏感。比如出现“一共”,就会想到用加法,看到“还剩”就会用减法。这种根据个别词语来解题的方式,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甚至读到一半时,就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主要是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尤其是在讲解例题或上习题课时,要重视带领学生认真做到先读----再敲-----最后述。 “读”,就是认真读题,读懂题意。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之后,慢慢训练学生默读。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即读懂——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学生只有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要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二、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1.注重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促进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转化。在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桥梁”。在学生用一定的方式表述问题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信息,分析已知数量之间、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并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建构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除了“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等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必要进行概括外,其他数量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多次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模型”的典型实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会做“人”,就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理顺班风,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 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场所,也是满足学生交往、友谊、娱乐、成就、自尊和荣誉等精神需要,感染熏陶学生,发展个性的主要场所,所以我十分重视班风建设。学期初,我举行了竞选班干部的活动,先让学生自由写演讲稿,然后上台演讲,再由学生投票选出班干部,通过这种方法选出来的班干部比较有魄力,有胆量。有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的管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我还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教室里开辟各种各样的学习园地,如“读书林”、“阅报栏”、“作品园”、“百花园”等,“读书林”“阅报栏”给学生营造了精神的乐园,“作品园”、“百花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班风主要表现为尊师爱友、勤奋学习、关心集体、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较稳定的集体心理特征,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使个体产生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和力量感,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它通过影响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开展了竞赛活动,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哪一组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就给予加十分,下课时宣布哪一组为优胜组,一学期总结两次,对优胜组给予奖励,为了获得优胜组,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过去积极多了。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回答得怎么样,我总是仔细倾听,及时鼓励。 在读写的基础上,我常让学生上台复述课本内容、演课本剧,使阅读真正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比如我将《草船借箭》、《将相和》改成编课本剧让学生演出。而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则更指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参与,比如《人与环境》让学生到社会中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素材然后归类整理拿到班上交流,对《开卷有益》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在思维的对抗中丰富学生的个性。 上活动课时,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先放映有关的剧本、歌曲,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他们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三、设置心理咨询处,当学生的“心理医生” 当学生的“心理医生”,是本学期我的一项新的举措。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意识到用语言文字和学生沟通会收到口头的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因为我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是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些事情当面对他们说一说,他们觉得不好意思。有时还可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她不喜欢劳动,不喜欢参加实践活动,她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计算做久了,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于计算有一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只有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会在兴趣的激励下尝试各种各样的计算策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时,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竞赛当中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口算、自己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训练的展开,有助于学生对于计算产生兴趣。要让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提高,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有所增长。口算、估算能力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构成计算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口算、估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笔算能力才会加强。因此,每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教师除了教材中的口算题目外,还应该再精心编制一定数量的,涉及面广的口算练习题,采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的练习,将口算作为一项经常化、长期化的训练,使其处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快捷性。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很重要,其中新课标中就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到教材中,从中就不难看出估算能力的重要性。估算在数学计算以及实际生活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策略毕业论文去深思不足。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一能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二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不足;三可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基本正确。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

浅谈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孝南区三里棚学校:江帆 教育——教书、育人。对于初入学堂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会过集体生活,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比学知识更为重要。做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打造良好的班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在班级中形成自我管理的风气,将对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的管理有着很好的帮助,更进一步说,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着不可估计的良好作用。 那么什么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呢?严格的讲是指小学生对自己本身、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小时候父母叮咛“管好你自己就是乖孩子”,还是老师的教诲“要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里面都包含了自我管理的思想。诚然,自我管理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它可以包括引导学生尊师守纪,讲文明懂礼貌;勤学善思,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爱班如家,激发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强身健体,倡导科学的锻炼方法等等。 由于孩子入学之初的懵懂并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自我教育的管理,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先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慢慢进行自我管理的培养。当然,两者并不割裂,是相辅相成、互相牵制的。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上好第一堂德育课,做好第一件身边事 万事开头难,可是还有一句话说过,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握好孩子入学的每一个开始,是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在见孩子第一面之前,教师需要“细细地”做好准备,之所以强调“细细地”,皆因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面多而杂,稍有遗漏,将会使

学生无所适从。例如:上课的坐姿、上厕所的时间,甚至铅笔盒的选择和整理都需要教师一一细化。 见到孩子之后,明确提出要求,然后有条理的组织他们学着按照要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先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亮点,以榜样作用鼓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把入学的第一件事做认真、做成功,这样,以后在做同样事情的时候,在教师的鼓励提示下,孩子会自觉的按照第一次做时候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二)强调规矩,强化习惯 1.认识规矩,熟悉规矩,内化规矩; 规矩,不是死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临时调整或者通融,但是对于刚刚认识规矩的孩子来说,只能“板上钉钉”般的告知,在学习生活中,规矩会潜移默化的被孩子们了解并约束他们。一个阶段之后,大部分孩子,会对不同情况中的规矩有所熟悉,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会偶然违反规矩,但是他们会很快意识到错误,到了这个阶段,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始总结错误,并反复提醒强化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会慢慢将规矩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2。重复习惯,形成习惯,巩固习惯。 习惯的养成,其实无非是一种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固定模式。当一个好习惯被确认,教师需要在学生形成习惯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确认以及纠正,在习惯形成之后,依然不能放松要求,将每一个好习惯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条件反射”。 3.强调小组、班级荣誉感的重要性,这个方面的形成,容易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于他人的关注与鼓励,将“自我管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大与小,点与面,我与班 1.认识自我。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

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题探讨,令大家耳目一新,很有收获。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好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伊始,我出示一本日历,让一名学生一页一页不停地往下翻,并依次说着:“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日……”同时让另一名学生跟着板书:星期日、星期一……。,这样一个星期七天就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初步感受着“循环”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日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循环小数”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重视问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的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获取、去分析、去整理、去筛选有关的数学信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字、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去理解,弄清问题的'指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利用转化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有很多问题,学生开始难以理解,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激起他们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用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如:20÷4=5200÷40=52000÷400=5观察探索中,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另外适度的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可使每个学生既输出信息,又获得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拓宽了探索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辨析呈现明朗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积累知识与经验。 所谓学习反思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