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名字的由来

精神分裂症名字的由来
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大约100个人中就有1人患此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多起病于青壮年,病情严重时患者常因认识不到自己的疾病而不会主动就医,而且往往呈慢性病程,部分患者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


法国医生Morel(1856)最早将在青年时发病,表现为退缩、怪异、最后衰退的疾病称为早发痴呆。德国Kahlbaum(1874)描述了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则将发病于青春期而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患者称之为青春痴呆。德国Kraepelin(1896)在大量的、各种不同的症状中归纳出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认为这些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统称为早发性痴呆。瑞士精神病学Bleuler(1911)认为痴呆和早期发病不是这种疾病必不可少的特征,它的基本障碍是缺乏一致性,是在思维、感受、意志及人格的主观感觉上表现出不一致性、不完整性,是一种分离破裂的障碍,因而提出了精神分裂症这个新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但有证据表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参与具有易患素质的人发病及复发过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能与大脑中的生物性因素紊乱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工作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精神分裂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给家庭、医疗系统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虽然全科医生和其他专科医生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机会并不多,但是,由于精神分裂症的严重性和特殊性,加上处理这些患者时往往需要家属甚至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这些患者对于任何医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有必要掌握该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古埃及Ebers的文献中可能提到过精神分裂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中记载了其它类型的精神疾病,但没有满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记录。中世纪的阿拉伯医学或心理学文献中记载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一些奇异的信念和行为,Avicenna在他的《医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中将这种症状称作Junun Mufrit(严重精神失常),以区别于其它症状,如躁狂症,狂犬病,躁狂抑郁症。15世纪伊斯兰的通用医学教科书中也没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记录。精神分裂症在当代属于常见精神疾病之一,那么它可能是在历史文献中和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等相关症状混淆了。

1809年,Jone Haslam(1764-1844),

英国一家医院的主任,他在《对疯狂和抑郁的观察》这本书中描述了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状(Haslam,1809/1976,P64-67)。Phillipe Pinel于1809年发表了医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第一份详细的精神分裂症个案报告。Bénédict Morel 在1853年将精神分裂症命名为démence précoce (早发性痴呆),因为他发现该疾病多发于青少年和年轻人人群中; Arnold Pick 于1891年援引了这一概念。Emil Kraepelin于1893年对 早发性痴呆和情绪障碍(双相抑郁)做了详细的区分,他认为该病症起因于大脑疾病,属于痴呆的一种,但是明显不同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后者主要多发于老年人群有人反对“早发性痴呆”的说法,因为这种病存在治愈的可能,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它叫做“青少年型精神错乱”。

Emil Kraepelin(1859-1926) 有两个重要的成就:第一,他把精神错乱的许多症状综合起来,而这些症状以前被认为反映的是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紧张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a)(不动和激动性躁动交替出现)、青春型精分(hebephrenia)(愚昧和不成熟的情感)和偏执型精分(paranoid)(夸大妄想和被害妄想)。尽管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很不一样,但他相信,从本质上讲,各种精神障碍起病以后,最终都会发展成为“精神脆弱”。第二个成就是,他把早发性痴呆同躁狂-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区别开来。对于有早发性痴呆的人来说,早期起病和预后不良是特点,而躁狂-抑郁障碍并不一定具备这一些特点。他还提出了早发性痴呆的很多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违拗(negativism)和模式化的行为。他认为早发性痴呆是一种伴有妄想、幻觉注意障碍、运动行为异常的综合征,此病通常源于青少年期,会导致不可逆的精神损耗。

Schizophrenia一词可以直译作“分裂的心智”,它的希腊词根是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Eugen Bleuler于1908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人格、思想、记忆、知觉之间的功能分离。他随即提出了“4A”症状诊断标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情感、知觉和认知(知情意)不是作为一个整合体来进行加工的。情感可能与知觉分离,而知觉可能与现实分离。正如他所说的“人格失去了完整性”人们常常混淆“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这种误解可能是源自字面上的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幻听幻视,但他们不存在于多个人格之间来回变换的情形。据文献记载第一个误用的是一名诗人T. S. Eliot(1933)。

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认为精神分裂是一种遗传疾病,鉴于当时(纳粹德国、美国、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优生学”运动,很多人就此被强迫做了绝育手术。纳粹的Acti

on T4 运动中谋杀了大量的心智不健全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1971 US-UK 的诊断学大会发现美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比欧洲多很多,可能的原因是美国使用的DSM-II诊断标准比起欧洲的ICD-9更为宽松。David Rosenhan(1972)的著名研究《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指出美国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过于主观和不可靠。学者和医生对整个DSM手册进行了修订,并于1980年推出了DSM-III。自1970年以来,共提出并审查了超过40 条具体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前苏联也曾经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用作政治用途,著名的精神病学家Andrei Snezhnevsky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子类别叫做“缓慢样渐行性精神分裂症(sluggishly progressing schizophrenia)”,并用它来迅速打击异己,可以将他们逮捕并且不需要莫须有的罪名。这种做法传到了西方社会,世界精神病学家协会(WPA)在1977的 第六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上谴责了这种行为。Snezhnevsky 本可以辩解存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的子类型促使一些人反抗政体,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随即断绝了与西方学界的所有联系,并辞去了各项荣誉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