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传统的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分研究均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代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联系。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6。2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单卵双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双生的同病率高3-6倍。目前已发现第5、11号染色体上存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的基因位点,未发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仍无定论,目前主要有3种假设,即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及异质性遗传。


(二)神经生化

近30年来的神经生化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递质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精神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与神经递质或其受体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有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5-HT和NE神经通路障碍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及神经肽假说。其中以DA假说最受关注,近来5-HT的异常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出DA活动过度假说,主要有两方面依据。第一,苯丙胺等DA激动剂的慢性使用,可出现与精神分裂症十分相似的症状;第二,氯丙嗪等药物能有效地控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理机制是阻断了DA受体功能。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突触DA后受体存在增敏现象,这一现象最近已得到PET研究的证实。

(三)脑结构异常

CT和MRI研究发现,30%~40%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脑室扩大或其他脑结构异常,而且脑结构异常的部位、程度与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新近的PET研究还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的细胞结构异常,如慢性患者的D2受体增多。

(四)神经发育异常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存在轻微的多灶性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发生在发病以前。此外,还存在神经通路的遗传性缺陷及皮质的神经细胞排列异常。这些发现均强烈提示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引起神经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产科并发症、胚胎期的病毒感染等。

(五)精神生理改变

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和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延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存在平稳眼追踪运动(smooth pursuit eye movement,SPEM)的异常,说明存在大脑皮质,尤其是额叶功能的改变。

(六)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经济水平低或社会阶层低的人群。寄养子研究也表明,幼年的家庭环境,尤其是长期与精神分裂症家属有接触,与该病的发生有关。此外,不良的病前个性及生

活事件均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