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第四五章习题)

土地资源学(第四五章习题)
土地资源学(第四五章习题)

第四章课后习题:

1、什么是土地类型?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

P108

答:是指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或地域。(1)、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一定的外貌形态,这些外貌形态特征一般可从其地貌、植被或土壤反映出来。

(2)、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及可比拟、相近似的土地属性。(3)、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阶关系中占有一个位置,它与其他土地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

2、什么是土地分类?什么是土地分级?两者关系如何?P110-111

答:土地分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而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开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两者的关系:土地分类 :a.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b.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土地分级 :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分为质量好的、较好的、中等的、差的和不宜农用的五等。

3、详细介绍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 P118-119

答: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四种: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耕地90%集中在东部季风区,这里降水相对比较丰沛,属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而且多平原和和缓的丘陵!草地多分布在西北内陆的非季风区,降水在400mm以下,属于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多荒漠、草原以及其他一些难利用的土地(荒漠、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等),中国典型的四大牧区就在这一区域!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气候适宜的山地,其中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主要的原始林地。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总面积约为18.70亿亩,森林覆盖率约为12.98%。林地资源中,最适宜林业的一等林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南与南方的近陵地区;二等林地约占27%;三等林地约占8%。此外,后备林地约17亿亩。建筑用地城市附近最密集。4、什么是土地类型结构?包括哪些类别?P121

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每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空间结合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单位你部结构不同类型。从科学、实用和简明的角度出发我门将土地类型结构归纳为空间结构、数量结构和演替结构三类。

5、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和类别是什么?P126-128

土地类型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类别:

按演替性质分:时间演替,空间演替。

按演替原因分: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按演替方向分: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按演替过程分:节律性演替,非节律性演替。

6、研究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的意义是什么? P128

土地结构对土地利用方式,作物,和畜生种类,农田水利措施和田间工程种类,农业机械配套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基于以上原因,在区域水热条件基础上,根据其土地类型结构,合理确定当地的生产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的利用,改造和保护措施,将会大大促进该区生产建设的生态保护。

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与自然土地结构的关系,有适应(或者基本适应)与不适应|(或不尽适应)两种情况,。通过研究土地的自然性能,分析土地的自然结构和功能与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相适应,土地类型便会发生正向演替。但是,当土地利用结构与其自然结构不合适时,会慢慢使土地的自然生产力下降,土地质量渐趋恶化,最终导致土地发生退化,摸清了这类规律,可为土地生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明显地提高自然区划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度水平,

7、请简要介绍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情况?P133-135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土地利用分类是为完成土地资源调查或进行统一的科学土地管理,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

我国土地分类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最先提出科学的土地利用分类当属老一辈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全国农业区委员会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草案)》,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系统,一级按土

地利用特点和主导功能分为8类,二级按土地利用的主导产品或具体功能分为46类,并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此后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曾对原八大类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过局部调整。中国科学院原地理研究所在1980年代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时,采用了三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一级土地利用类型按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划分为10个类型,第二级类型按土地利用特点和经营方式划分为42个类型,第三级类型按利用方式、地形或林种划分为35个类型,其中第一级和第二级与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分类系统比较相似。这两个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均侧重于农用土地,对城镇用地的划分较为简略。

在城镇用地调查中,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1993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国家建设部也于1991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个大类,46个中类,73个小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汇总出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和其它调查成果。同时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作为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标准,其权威性也有一定的局限。目前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亟须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的、更具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

2007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类型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但是由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三大类型的表述,《土地分类(试行)》标

准也以三大类型进行归纳,所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冠以规范性附录的名义,把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进行对照,以期搞好新旧标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在农用地部分,主要区别是对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使之更为精练。

(1)耕地部分,从原来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五类归纳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三类,即取消了望天田和菜地。这对于突出重点,增加实用性是完全必要的。因为随着各地退耕还林还草,望天田的面积越来越小,已不宜单独作为二级类型,此外,“望天田”名称本身也不尽适宜。原来单独列出“菜地”也有当时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的背景,从分类的科学性看,显然不宜与“水田、水浇地、旱地”并列,实际上除了固定的蔬菜大棚用地,其他菜地与水浇地都是混用的,所以确实可以把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外种植蔬菜的耕地归入水浇地。

(2)园地部分,从原来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五类归纳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三类。即取消了桑园、橡胶园,这同样是必要的。因为现在我国南方已经很少有专门的桑园,所以把桑园、橡胶园与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土地合为其他园地,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二级类型是更适宜的。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六类归纳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三类,即把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合并为其他林地。这对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面积小、年度变化大的小类而言,归入一类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二级类型同样是更适宜的。实际上要了解这些小类,可以在续分类型时解决,或根据林业部门的调查数据获取。

(4)草地部分的改变较大,首先是把从原来的“牧草地”改为现在的“草地”,同时把原来“牧草地”下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三个小类调整为现在的“草地”下的“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3个小类。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把原来“三大类”中属于“未利用地”下的“荒草地”与属于“农用地”下的“牧草地”进行组合,同时取消了“改良草地”。在“天然草地”与“荒草地”的界限比较模糊的情况下,重新组合应该说是适宜的。但取消“改良草地”在重新归并时会产生一些问题。

(5)其他农用地部分改变最大,即在新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已经取消。原来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为“设施农用地”归入国家标准中的“其他土地”;“农村道路”归入国家标准中的“交通运输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合并为“坑塘水面”归入国家标准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农田水利用地”放在“沟渠”后亦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田坎”仍作为一类归入“其他土地”。这对解决原来“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

地”之间、“坑塘水面、养殖水面”之间均不宜区分,而且面积过小的问题,显然是适宜的,同时这一部分的调整明显带有强化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的意图。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在建设用地部分,主要区别是对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进一步的细分,使之更为详尽。

(6)商服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餐饮旅馆业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四类调整为“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四类。这一改变应该比原有标准的涵义更为确切,在操作上更加易行。(7)工矿仓储用地部分,“工业用地、采矿地、仓储用地”三类未作变动,但“仓储用地”的具体表述有所区别。原有标准中表达为: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现国家标准中表达为:用于物资储备、

中转的场所用地。(8)住宅用地部分,由原来的“城镇单一住宅用地、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空闲宅基地”四类归并为“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二类。这一调整显然避免了原来对单一住宅与混合住宅之间,以及是否空闲等在实际调查中不宜操作的问题。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部分,是由原来“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两个二级类型的归并。并且把“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的“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机关团体用地、教育用地、科研设计用地、文体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慈善用地”调整为“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八类。这一调整可以看出国家标准理顺城市用地类型的思路。

(10)特殊用地部分,原来“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宗教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墓葬地”五类基本未作调整,仅仅把“墓葬地”改为“殡葬用地”。这一名称应比原有名称更为准确。

(11)交通运输用地部分,在原来的“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街巷”六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原来属于“其他农用地”的“农村道路”,体现了国家标准统一城乡土地分类的思路。

(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部分,是原来的建设用地中的“水利设施用地”与未利用地中的“其他土地”组合而成。原来的“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7个小类调整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9个二级类型。其中的变化是“滩涂”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原来的“农田水利用地”改为“沟渠”;取消了“苇地”,根据其不同位置分别放在涂沿海滩涂或内陆滩涂。体现了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分类的指导思想。

(13)其他土地部分,主要是原来的未利用地中的“未利用土地”之下的“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部分,其中“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合并

为“裸地”。此外,还把其他农用地之下的“田坎”以及由“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晒谷场等用地”合并的“设施农用地”放在这里,另外新设“空闲地”也列入这一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区分“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唯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这个分类系统既能与各部门使用的分类相衔接,又满足当前和今后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本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不至于造成土地基本信息“断档”。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客观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数据矛盾,对于国土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统一,将避免各部门因土地利用分类不一致引起的统计重复、数据矛盾、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对于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基础数据、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乃至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章课后习题: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异同点?

P137和P145

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因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属于土地资源调查的一部分。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P146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2)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3)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4)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6)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7)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包括:(1)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2)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3)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4)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5)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3、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P155-158

基础调查计划以1∶25 万综合调查评价为主,基本查清主要经济区带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环境等基本状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地区1∶5 万地质调查。遥感技术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类遥感图的优势,通过优化整合,对区域地质资源进行彻底摸清和调查。利用先进的GIS 技术建立了多种基础性数据库,这些基础数据库的特点是专业门类齐全、空间覆盖全国,标准化程度高、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库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勘查、环境地质等多种地质调查成果,其料包括全国从1∶5 万到1∶500 万的资料数据,各种数据基本按统一标准入库,由于包括了大量图形数据和多图层属性数据,其数据量之大是少见的,并由此开展的GIS 评价分析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多种成果,如地球化学图,航磁图,矿产图,并可以经过分析得出相互关联的图件及信息资料。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摸清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与质量等情况,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利用已有的全国土地详查数据和图件以及最新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土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海量的多时态土地利用数据快速获取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土地利用各地类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信息,对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更新、管理、分析,能够输出各种查询、统计和分析结果,如反映各权属单位地类数量的统计薄,反映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图及各种专题图,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时提供科学、翔实、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土地资源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等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为空间数据的采集提供实时、快速的定位服务,RS利用航空、航天提供的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得到精度较高、现势性好的的空间信息,加上GPS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GPS和R S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GIS, GIS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以及对空间数据的分析、查询、决策、输出。GIS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

据,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习题及答案第7章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 什么是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 1、什么是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 什么是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 土地生态重建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工矿废弃地和因灾废弃地的治理与复垦、基本农田建设、山水田林路村企的综合治理等。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主要分为以下7类: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和建设用地。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3、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土地资源保护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土地资源进行保存,提高土地资源物质生产能力,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和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数量保护:土地资源数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自身需求的基础,主要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来进行,主要包括耕地数量保

护和基本农田保护 土地资源质量保护:指通过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等土地评价基础工作,确定土地资源质量,从而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提高生产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土地作为环境要素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和利用自然会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通过行政、法律、工程技术措施等手段防止环境遭到破坏,治理土壤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土地退化危害极大。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治理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对已退化的土地进行建设性改造,因此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造治理。二是对已遭受破坏而不能利用的土地的治理和改造。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 3、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 4、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5、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国人地矛盾的意义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第四五章习题)

第四章课后习题: 1、什么是土地类型?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 P108 答:是指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或地域。(1)、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一定的外貌形态,这些外貌形态特征一般可从其地貌、植被或土壤反映出来。 (2)、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及可比拟、相近似的土地属性。(3)、每一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阶关系中占有一个位置,它与其他土地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 2、什么是土地分类?什么是土地分级?两者关系如何?P110-111 答:土地分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而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开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两者的关系:土地分类 :a.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b.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土地分级 :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分为质量好的、较好的、中等的、差的和不宜农用的五等。 3、详细介绍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 P118-119 答: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四种: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林地、耕地90%集中在东部季风区,这里降水相对比较丰沛,属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而且多平原和和缓的丘陵!草地多分布在西北内陆的非季风区,降水在400mm以下,属于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多荒漠、草原以及其他一些难利用的土地(荒漠、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等),中国典型的四大牧区就在这一区域!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气候适宜的山地,其中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主要的原始林地。我国是少林国家,森林总面积约为18.70亿亩,森林覆盖率约为12.98%。林地资源中,最适宜林业的一等林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南与南方的近陵地区;二等林地约占27%;三等林地约占8%。此外,后备林地约17亿亩。建筑用地城市附近最密集。4、什么是土地类型结构?包括哪些类别?P121 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每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习题及答案第9章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量特征:各种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显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2)质量特征: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3)区域分布特征: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大,但多数处于干旱少雨或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地区 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是什么什么?? 中国耕地现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有耕地数量相对不足 (2)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 (3)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 (4)耕地数量逐年下降 (5)质量退化严重 对策: (1)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 (2)依法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是什么什么??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4.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合理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是的对策是什么什么??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5.中国园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园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园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利用与管理??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6.中国草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中国草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利用与保护的策略有哪些?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7.中国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哪些问题中国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对策是什么管理对策是什么??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8.中国交通用地存在哪些不合理的现象中国交通用地存在哪些不合理的现象??对策是什么对策是什么??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9.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有哪些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有哪些??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什么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什么?? 参考课本相应章节即可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 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 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含义:①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②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 ③其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资源: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基本特征: (1)土地的资源特性 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 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③动态性: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④可更新性: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 不会因连续使用而降低; ⑤多功能性:可以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功能,土地的用途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 功能,即生成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 ⑥有限性: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⑦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2)土地的资产特性 ①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 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 A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B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和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C空间位置无法移动,常被称为不动产。 ②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土地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 ③增值特性:一是,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二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因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断的增值。④不动产特性:源自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 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习题及答案第6章

第六章第六章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 1. 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它分哪些步骤它分哪些步骤??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是把土地利用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收集土地利用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解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现象,对土地利用系统的行为和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进行调控。 2、步骤: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 (7)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 2.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经历了哪些阶段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经历了哪些阶段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经历了哪些阶段??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由命屈从于自然威力的卑微困窘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的基本意思是“连续不断”,但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1、生产性原则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2、稳定性原则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3、保护性原则 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4、可行性原则 具有经济活力,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没有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是不可能持续的。 5、可承受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