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010—2030年)

目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第一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路网概况

第二章胶州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发展的需求预测

第二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目标

第三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

第三章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及期限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

第二节胶州市交通规划期限

第四章胶州市区域内路网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乡镇间的路网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市区内交通网规划

第五章胶州市客运站交通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六章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第一节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关于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第七章附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5

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城区人口超过45万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秧歌之乡等荣誉称号。

胶州地处胶州湾腹地最深、最开阔的位置,济青、青兰、环胶州湾、同三四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贯穿境内,是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从半岛区域看,在东西走廊上,“三线两站”构筑起独特的区域价值。三线,即山东半岛“一体”发展的三条黄金通道,济青、青兰高速以及胶济铁路,胶州均处于咽喉位置。两站,即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以及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总投资7.1亿元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是中国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是青岛。

第一节胶州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胶州市属青岛市辖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经为119°37′-120°12′,北纬为36°00′-36°30′。市域东南隅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东南海岸线长25.5公里。全市东西横距51公里,南北纵距54.3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胶州市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2009年底总人口78.5258万人,总户数为23.8718户,农业人口49.8454万人,城市人口28.6804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52%。

胶州市是青岛市次级中心城市,处于山东省环胶州湾经济开放地带的前沿,南至青岛前湾港48公里,东距流亭国际机场35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全方位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十一五”期间被青岛市规划为划区的县级市。

胶州市地处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的过渡地带,东邻即墨市、城阳区,西靠诸城市、高密市,南接胶南市,北连平度市。扼东西交通之咽喉,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现状交通较发达。胶济铁路与胶黄铁路在市区东部交汇,胶新铁路以胶州为起点,从市区西侧穿过,同三高速、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分别从市区西侧、北部、东南部穿过,在胶州、龙山、马店、营海留有出口,另有国道204、省道217、219、325公路等主要干线经过。

二、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胶州市现有人口78.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85万人,2000至2006年,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9%,其中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36%。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1元。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9.8%。

胶州市的国民经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形成了由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矿产等42个主要行业和门类构成的工业生产体系。“九五”胶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8%。十年来平均增长率为18.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预计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15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至2006年间年均增长22.66%,2000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21.25%,2005年至2006年间增长17.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至2006年间年均增长21.78%,2000年至2006年间年均增长20.58%,2005年至2006年间年均增长15.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85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12.23%,2000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4.37%,2005年至2006年增长7.3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85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26.96%,2000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26.07%,2005年至2006年增长22.8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5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25.54%,2000年至2005年间年均增长20.23%,2005年至2006年增长16.34%。

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4.9:39.8:25.3调整至2006年的7.3:58.6:

34.1。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增长趋缓;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增长迅猛。“十一五”期间,随着胶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四区两翼”的发展,二、三产业占本市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概况

“十一五”期间,胶州市区域经济的大制造、大物流、大商贸三大产业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半岛枢纽、制造基地、物流中心、千年商埠功能更加突出,综合竞争力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全面实现“3211”目标和“人人有保障、户户都安居、村村有积累、镇镇都富裕、城乡均发展、全市建小康”的目标。建成城、湖相依的生态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和适宜人居和创业的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和国内重点中心城市大青岛的西部新城区。“3211”发展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1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胶州市的城镇发展目标是以功能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强重点地段的更新整治,推动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城市市政规划布局提出“一城四区两翼”的概念,一城即中心城区,四区分别东部工业园区、南部新区、西部商贸区、北部物流区,两翼即胶州东北部的李哥庄镇和西南部的铺集、张应、里岔镇。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的范围界定:东起海尔大道,西至西外环路,南起香港路,北至北外环路,面积约92km2。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胶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胶州城市生活主导区、城市功能主体区。中心城区现状:人口28.3万人,近期人口规模30万人,中期人口规模40万人,远期适宜人口规模50万人。

2、东部工业区

该区位于大沽河和海尔大道之间、兰州路以南、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以北,为胶州湾城市产业带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胶州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城市发展的动力区。建成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为主导,辅之以应用型科研产业,集居住、办公、休闲、娱乐和城市服务业于一体的工业新区,把东湖新区建成具有江南水乡风情的新城区。

3、南部新区

该区位于香港路以南,南外环路以北,胶黄铁路以西,新西外环以东。包括国际社区和科研教育区,形成以居住为主导,辅以商务办公、教育、会议、休闲娱乐的国际人文社区。

4、西部商贸区

该区东起西外环路、南到南外环路、西至胶西镇区、北到济州路。依托同三高速等交通优势,发展商贸、批发、仓储及相关产业,建设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区内南方家园建材装饰商城、皮革城、胶州湾综合批发市场等的基础设施。把胶州商城一并列入西部商贸区规划,共同建设青岛地区重要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

5、北部物流区

该区东起广州路、西至胶北镇区、同三高速一线,南起北外环路,北到胶北镇区。依托胶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物流及其相关产业,重点发展二次分拨或包装,以远距离铁路运输为主导,建成集工业生产、仓储、多式联运、加工配送、商品批发、展览展示、电子商务交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目前,中储物流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将极大的带动该区域的发展。

6、东北翼

即李哥庄镇。该镇是全国出口创汇十强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又是青岛市级重点小城镇。外向型经济有较强的优势,是我市连接东部城阳乃至青岛市区的重要枢纽。

7、西南翼

以铺集镇、张应镇、里岔镇为中心。其中铺集是市域西南部重要城镇,也是胶州、高密、诸城交界地带的中心城镇和休闲旅游特色镇;张应镇工业发展比较快,是加工业带动的小城镇;里岔由于青兰高速设有出口,发展潜力大。这三个镇发展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打造西南翼。

胶州市胶州湾产业发展带和青岛--红岛--黄岛的“三点布局、一线展开”发展框架的布局核心交集点上,济青经济发展轴和沿海经济发展轴双重作用于胶州,区位优势突出。

第二节胶州市城市路网概况

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胶州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距青岛港、青岛前湾港、青岛国际机场均只有30分钟的车程,胶(州)济(南)铁路、胶(州)黄(岛)铁路以及胶(州)新(沂)铁路横贯境内。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00多公里,拥有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济青复线4条高速公路计95.8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8条计306.7公里,县乡道33条计391.5公里,“村村通”公路165条计627.65公里。在2003年规划建设南外环路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于2004年建设“一环四线”道路工程,环线工程于06年底竣工通车。新外环线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同时使胶州市境内5条省道、1条国道和4条高速公路实现了有效连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支撑,以新外环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全市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1000多辆,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特、专型车辆齐备,车辆类型结构优化合理,运力充足的交通运输市场,年货运量达2300万吨,年客运量达3000万人次。班车客运企业5家,经营线路80条,班车360辆;公交车辆400部,营运线路19条,线路总长度270.8公里,客运总量达4180万人。

此外,青莱高速公路在镇工业聚集区内设有出入口,距青岛国际机场60公里,距青岛市区58.6公里,距黄岛前海湾28公里,距青岛同三高速公里出入口8公里,是对接黄岛前湾港、连接跨海大桥,进入青岛市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属青岛市半小时经济圈。

胶州市是一个县级市.行政上隶属青岛市。从总体上看,胶州市目前的城市交通是比较发达的。南有环胶州湾高速,北有济青高速。西有同三高速和济青南线高速,其连接线纵横交错。204国道胶州段、胶州外环路和新改造的省道胶王路、朱诸路、胶平路等干线公路构成了胶州市城市交通的外围大框架;胶州路、郑州路、兰州路、杭州路、广州路、福州路、泸州路等市内主要道路纵横交错,构成胶州市市内交通框架;从这些市内主要道路义分支出很多支路分布于整个市区。所有的这些路构成了胶州市城市交通网络。

虽然胶州市目前的城市交通状况还比较好。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1.胶州市城市交通规划与布局比较单一.出现局部道路“路窄车多”的拥挤现象。2.胶州市城市交通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缺乏严格的管理,致使出现了一些不合格工程。3.非正常破坏交通设施严重。

真对胶州市存在的交通问题及胶州市发展的需要,对胶州市的综合交通进行近期、远期、远景的规划是胶州市经济、文化、政治的个方面发展的一项必可少的任务。

第二章胶州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发展需求预测

由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出行行为心理的复杂性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其需要预测人员能比较准确的了解掌握具体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特征、规律和趋势,如城市的人口规模、构成及增长,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岗位,城市流动人口的大小和分布,交通设施的水平、布局及构成,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该城市综合进行较准确的规划及定位。

通过预测,得到以下预测结果:2020年,居民一日出行总量由现在776万人次/日增加到1276万人次/日;公交出行比重由现在21.5%提高到35%左右,其他机动化出行由现在31%提高到41%左右;公交车辆由现在5030标台增加到12000-13000标台;前湾港疏港交通由现在约4万标准货车/日增加到10-12万标准货车/日。

第二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目标

交通发展总目标:营造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具体发展指标:提供“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其中“高效”为2020年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从现状的21.5%提高到35%以上;“便捷”为2020年中心城区实现95%的出行者出行时间在45分钟之内,到周边县市控制在1小时左右;“舒适”为公交高峰满载率从现在的5-6人/平方米下降到3-4人/平方米;“安全”为万车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环保”为单车排放下降30-40%,交通噪声达到国标规范标准。

第三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

通过对现状道路交通的综合调研,针对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下交通发展战略:

1、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体现在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优先、公交路权使用优先、土地

配置优先、科技投入优先和政策支持优先。

2、交通与用地相协调。以综合交通模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结合组团布局,平衡人

口和就业岗位分布;以公共交通支撑城市中心区发展;交通系统与周边环境协调。

3、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力争使交通建设投资达到GDP的3%左

右,公共交通投资占交通建设投资的30%-40%左右;采取交通区域差别化政策,加

强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控制小汽车交通量快速增长的趋势,逐步扩大公交出行

比重;综合利用法规、行政和经济杠杆等手段,保持车辆与道路建设协调发展,

调控交通供需平衡。

4、倡导“绿色”交通。在有条件的区域鼓励自行车的使用,优化调整自行车和步行系

统;加强文明出行和健康出行的宣传和引导;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

污染物总量,控制交通噪声。

5、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应该符合国家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持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有利于城市环境状况的改善。要解

决拥挤、安全和环境这三大交通难题,使社会高速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现代

化城市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交通运行秩序化、安全化、人性环境化,使

其更好地促进整个城市的有序进行。

第三章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及期限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

关于胶州市的综合交通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对胶州市市域121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交通结构规划

二是对胶州市区范围进行综合交通优化

第二节胶州市交通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即:

近期 2010年至2020年

远期 2020年至2030年

第四章胶州市区域内路网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乡镇间的路网规划

(一)道路需求分析

胶州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正在逐步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高。现存的公路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快速建设农村公路,由于以前的公路的技术等级差,路基薄弱,建设速度慢,路面适用率低等现状,导致各项事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总体不断上升,农村公路建设必须跟随经济发展节奏,不能被发展的车轮所抛弃,必须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投大资金建设农村公路网。

(二)乡村公路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于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建养并重,强化管理。由胶州市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全面开创胶州市乡村公路发展新局面。

2、原则

坚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相结合,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主干线公路、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元投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交通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有利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原则。

(三)乡村公路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胶州市的区位优势,以干线公路为基础,以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形成铁路、公路、快速轨道交通、港口协调发展,四通八达、内外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

(四)总体布局

胶州市域道路网络布局总体为:四横四纵。

四纵:高岔路、胶郭路、s217北段、营旧路;

五横:潍蓝路、s395、s217 西段、s328、里营路。

(五)具体方案(道路网一览表详见附表一、道路横断面见附表二)

建设青岛跨海大桥胶州线, 双向六车道红线为40米;

实施204国道改线工程,通过新的城市外环路将204国道的过境交通引出城区,双向六车道红线为60米;

建设新规划的省道—潍胶公路胶州段,自北辛屯向东延伸至蓝村,形成潍蓝公路,双向四车道红线为50米;

省道胶王路自胶西镇宋戈庄取直改道,与正阳路延伸线(南外环路)相连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双向六车道红线为50米;

加强农村干线公路网建设,建好出口路,畅通与周边区市的连接;

实施里岔—营海升级改造工程,形成新的里营线,双向四车道红线为40米;;

建设营旧公路胶州段,建成一条从胶莱镇至黄岛的穿越胶州东部的交通大动脉,双向六车道红线为60米;

延长胶州市南环路和省道395,加强胶州市东西向交通,扩建胶西至洋河镇的公路,双向六车道红线为60米。

第二节胶州市市区内交通网规划

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出行体现出多层次、多方式、多亩地否认交通选择趋势。根据居民出行调查与决策分析,得到胶州市的市区内客运交通发展方向。

(1)大力发展公交车交通,政策优先,较大投入,在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公交吸引力,扩大公交出行比例。未来胶州市公交应该朝着“六高”方向发展:高

密度的公交线网、高效率的公交转换体系、高速度的运营速度、高频率的发车、高

质量的环保车辆、高科技的信息管理手段。

(2)合理、适当的发展出租车交通,规范出租车运营,使其保有量趋于合理,作为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出行方式的有效补充。

(3)有计划的控制摩托车交通,在维持合理车流密度的前提下,通过行政管理措施和经济调节杠杆,抑制摩托车过快的增长速度,是摩托车的保有量趋于合理。

公共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是根据交通系统及其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状预测未来,根据历史经验、客观资料和逻辑推理,寻求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过程。公共交通需求的预测涉及到人文、地理、社会、经和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由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出行行为心理的复杂性,预测要求

准确地把握具体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特征、规律和趋势,如城市人口规模、构成及增长,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岗位,城市流动人口的大小、分布,交通设施的水平、布局及构成。在次基础上,选择符合昆山市交通发展特点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对预测结果(中间的和最终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评价。并不断进行反馈、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首先,在本次胶州市公共客运交通需求预测的研究中,拟采用城市客运交通需求预测的传统方法四阶段法进行预测,即从全方式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着手至居民出行分布预测,再至出行的交通方式划分部分,从而得到昆山市规划年公交的交通需求。该方法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整个交通系统的内部平衡以及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具体进行预测工作时,在保证大前提即公交需求预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的条件下,拟对具体方法做一定的调整。

第五章胶州市客运站交通规划

改革开发以来,胶州市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胶州市的对外交流明显增多,对客运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胶州市公路客运规划

公路客运场站规划是公路主枢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客运场站是发挥交通客运组织业潜在效益的硬件,它以公路主骨架为依托,以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以综合服务为保障的综合运输体系。它具有运输组织管理功能、中转功能、转乘功能、通讯信息功能和辅助服务功能等,它与运输线路、运输工具并存、并重,是公路主骨架的客运集散地。公路客运场站的规划实施将有利于改善目前公路交通客运组织管理的混乱局面,是公路客运能够真正纳入有序的管理中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胶州市是山东半岛与内陆连通的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条件是胶州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距青岛港、青岛前湾港、青岛国际机场均只有30分钟的车程,胶(州)济(南)铁路、胶(州)黄(岛)铁路以及胶(州)新(沂)铁路横贯境内。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00多公里,拥有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同三高速、济青复线4条高速公路计95.8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8条计306.7公里,县乡道33条计391.5公里,“村村通”公路165条计627.65公里。在2003年规划建设南外环路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于2004年规划建设“一环四线”道路工程,环线工程于06年底竣工通车。新外环线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同时使胶州市境内5条省道、1条国道和4条高速公路实现了有效连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支撑,以新外环线为骨架,农村公路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胶州市农村客运实施“一线一网一公司”经营模式,目前,胶州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客运班线共有17条,客运班车122辆,经过640个村庄,12个镇处驻地,11个工业园区,通达率为80%,李哥庄、胶北等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延伸,村村通客车摆上了新的日程,但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大部分在国省道及部分市乡道路等交通主干线上运行,要增加线路覆盖面,对现有线路进行改线、延伸或开通新线路。

胶州市公路客运场站布局规划因遵循以下原则:

1、公路场站布局符合胶州市特点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2、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

3、符合客流特点,于内外交通相协调。

4、综合运输网协调发展,注重与港站的衔接。

5、新旧兼容,充分利用现有场站设施。

6、注意环保,减少污染。

7、运输经济,方便用户。

规划之后的公路客运场站应具备的功能如下:

1)运输组织功能

统一管理运输车辆等工具,全面组织客流,合理调配运输线路,提高运输效率。利于实现运力和客流的最佳配合,达到克服组织运输客流的盲目性,减少混乱,做到有序化,组织化。

2)中转功能

由于公路客运场站在综合运输的统一系统下,因此应利于安排旅客长途与短途之间的转乘及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

3)中介代理功能

招远市目前的旅客运输为单一的公路运输,公路客运场站的建立,可为旅客代理各种需要的运输服务

4)通信信息功能

通过公路客运中心的计算机网及通信设备,与全省乃至全国主枢纽内的各场站进行联系,并能通过枢纽信息网的对外接口与铁路、水运、航空运输的信息系统进行联接,进行各种营运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相互利用、相互补充,为旅客提供最快、最准确的中转服务。

5)辅助服务功能

由于实行统一管理,有能力提供各种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为旅客、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食宿服务,为车辆提供必要的检测、维修、清洗加油等服务。场站所具有的城市窗口的特定功能也能使过往旅客在其他方面得到服务。

第二节胶州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

根据《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市域轨道线网L2线:王台镇—城阳。自王台镇起向北,经胶州市、城阳上马、流亭机场、长途汽车北站,建设胶州轻轨客运站;

配合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在马店镇白家屯村建设胶州北客运站;

根据青连铁路规划,建设营海火车客运站。

第六章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分为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两类。

交通需求管理是对交通源的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的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影响城市交通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减少道路交通流量,从而缓解交通紧张局面。

交通系统管理是对交通流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的管理,交通系统管理通过对交通流的管制及合理引导,是交通流在道路网络上重新分布,均匀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胶州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分别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放在交通系统管理。

一、交通需求管理

为促进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城市交通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以构成最佳的交通方式,避免有限的城市道路交通空间资源的滥用,实现城市交通的供需平衡,从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的运行。

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是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目的,通过完善城市的交通功能来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主要体现在:

1)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应用,促进和完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及交通管理规划

的互动反馈作用,使城市布局合理化。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

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合理增长;

2)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处理有限的城市空间与不同的道路交通设施之间

的矛盾实现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形成最大的效能的交通设施能力。

3)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效的发展公共交通,并使个体交通尽可能的转

移到公共交通方式上来,并引导其它交通方式合理发展,构成城市最佳交通模式。

4)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处理有限交通空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的

矛盾克服滥用有限道路交通空间现象,实现道路交通设施最充分、最有效地得到

利用。

5)通过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应用,合理调节和控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城市道路上

机动车辆总量,避免低效利用有限道路空间。

通过对胶州市交通现状的详尽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及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出胶州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如下:

1)按照胶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客货运枢纽,其中包括对外客运

交通的长途汽车站、市区公交枢纽站、

2)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互相

反馈作用,促进城市向多中心结构布局方向发展,完善老城区、城北和经济技

术开发区内阁部套设施建设,,对土地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根据不同的土

地利用代表、开发土地,平衡工作与居住用地,实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减少

中心区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以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

3)按照昆山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客货运枢纽,其中包括对外客

运交通的长途汽车站、市区公交枢纽站、货运枢纽场站等的规划布局,使客流、

物流分布与流向合理,处理好城市有限空间与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实现在有限

城市空间内形成最大效能的交通设施能力。

4)完善新建或改建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制度。大型土地开发项目、新建大型建

筑或现状建筑扩大规模、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等都必须通过严格的交通影响分析

程序加以检控,通过交通影响评估,合理控制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减少不必要和

不合理的交通出行产生。

5)运用有效的经部势喂,根据区域道路交通设施容量及道路功能分级,采用先进的

不停车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实行道路收费和停车收费,

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城市道路上机动车交通总量的增长,有效地控制机动车辆

对城市道路和静态交通设施造成的压力。

6)昆山市各分区具有货物交换量大、送货地点分散和货物品类繁多的特点,积极建

立货物集配中心,统一车辆调配,协调商业送货,既确保正常的商业运作,又减

少送货车辆在中心区道路上的交通量。

7)加强停车设施供应实时动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为道路使用者及时提供动态

的停车设施状况,使得必须接受停车服务的道路使用者及时找到能提供停车服务

的停车场(库). 减少或避免因找不到停车设施而产生路边乱停车或在道路上乱兜

圈而产生的滥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现象。

8)通过适当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对环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交通噪音、交通振动、交通废气、交通扬尘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

实施可以减少、限制、转移特殊区域内或道路上(如居民区、商业街等)交通流量、

停车数量,从而减轻交通对市民健康和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要严格执行车辆年

检制度,合理淘汰、更新车辆,使城市环境维持在可接受的程度。

第二节胶州市关于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

关于胶州市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体制保障

1、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管理”。

2、强化规划先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交通规划体系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大

型基建年度计划编制和评估制度。

(二)法制保障

1、完善交通法规体系。对现有交通法规进行疏理和完善,近期内应尽快制订轨

道交通经营以及交通枢纽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制订与公交整合相配套法规;制订限制小汽车拥有和使用的配套法规;完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的法规。

2、加强交通执法。加强道路交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装备和技术手段;建立和

完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环境等综合执法体系,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三)投资保障

1、坚持以政府为导向,落实政府资金投入。统一交通项目计划安排,近期优先

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以及与提升城市区域地位、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使有限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2、大力拓宽投资渠道,实现交通投资多元化。改革政府投资运作模式,针对不

同性质的交通项目,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宽项目资金来源。

(四)其它保障

1、重视交通管理,平衡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一方面发展高技术的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全市交通控制系统,增加安全,预防交通堵塞,通过发展出行需求管理体系来减少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长期坚持必要的交通需求管理。只有将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需求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城市交通的

可持续发展、维持城市交通的供需平衡,保证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有效。

搞好城市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既定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结构水平下,加强交通管理是提高整个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加强交通管理包括:建设一支人员充足、业务素质高、执法能力强的敬爱哦他管理队伍;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建立综合性的交通管理权威机构,保障招远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协调统一和交通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督交通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加强重大交通项目的交通管理和设施配套,提高道路系统通行能力;在各种交通方式中,给予公共交通车辆足够的道路使用优先权;加强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局部地区实行单向交通、货车夜间运输等措施。

2、实施交通影响分析

对于重要建筑、基础工程的开发建设,必须有符合标准的交通影响评价研究和交通影响环境评价的支持,这项政策的推行对维护一个比较有效的交通系统又非常总要的意义和作用。

3、加快交通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

信息化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增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城市交通目前增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建立信息化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要提高运行效率,而且需要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反馈信息,提高系统建设效率、减少资源的占有与减少交通污染,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引导交通方式结构向合理高效方向转化。加强信息化建设,重在发展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七章附表附表一规划道路网络一览表

附表二道路横断面图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 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 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 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 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跨海大桥引桥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胶州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010—2030年)

目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第一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第二节城市路网概况 第二章胶州市交通发展战略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发展的需求预测 第二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目标 第三节胶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 第三章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及期限 第一节胶州市交通规划范围 第二节胶州市交通规划期限 第四章胶州市区域内路网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乡镇间的路网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市区内交通网规划 第五章胶州市客运站交通规划 第一节胶州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铁路客运枢纽规划 第六章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及保障措施第一节胶州市交通管理规划 第二节胶州市关于交通的相关保障措施第七章附录

第一章胶州市概况 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青岛地区第一个撤县设市。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5 平方公里,辖1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110万人,常住人口79万人,城区人口超过45万人。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秧歌之乡等荣誉称号。 胶州地处胶州湾腹地最深、最开阔的位置,济青、青兰、环胶州湾、同三四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黄、胶新、胶济客运专线四条铁路贯穿境内,是内陆各省进出青岛、烟台、威海和通往青岛港、黄岛前湾港的重要门户。从半岛区域看,在东西走廊上,“三线两站”构筑起独特的区域价值。三线,即山东半岛“一体”发展的三条黄金通道,济青、青兰高速以及胶济铁路,胶州均处于咽喉位置。两站,即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以及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总投资7.1亿元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是中国铁道部在全国设立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胶济客运专线胶州市站是青岛。 第一节胶州市国民经济及城市发展概况 一、区域概况 胶州市属青岛市辖县级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经为119°37′-120°12′,北纬为36°00′-36°30′。市域东南隅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东南海岸线长25.5公里。全市东西横距51公里,南北纵距54.3公里,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胶州市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11个行政村,2009年底总人口78.5258万人,总户数为23.8718户,农业人口49.8454万人,城市人口28.6804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52%。 胶州市是青岛市次级中心城市,处于山东省环胶州湾经济开放地带的前沿,南至青岛前湾港48公里,东距流亭国际机场35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全方位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十一五”期间被青岛市规划为划区的县级市。 胶州市地处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的过渡地带,东邻即墨市、城阳区,西靠诸城市、高密市,南接胶南市,北连平度市。扼东西交通之咽喉,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现状交通较发达。胶济铁路与胶黄铁路在市区东部交汇,胶新铁路以胶州为起点,从市区西侧穿过,同三高速、济青高速、环胶州湾高速分别从市区西侧、北部、东南部穿过,在胶州、龙山、马店、营海留有出口,另有国道204、省道217、219、325公路等主要干线经过。 二、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胶州市现有人口78.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85万人,2000至2006年,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9%,其中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36%。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1元。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9.8%。 胶州市的国民经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形成了由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矿产等42个主要行业和门类构成的工业生产体系。“九五”胶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3%;“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24.9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348.59亿元,年均增长17.8%。十年来平均增长率为18.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预计2010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青岛胶州基本情况

青岛胶州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发展、地震分析、工业农业、高等教育等情况) 青岛胶州市招商局 2010年12月7日

目录 第一部分:青岛胶州情况 (2) 第二部分:山东地震带分布情况 (5) 第三部分:工农业情况 (9) 第四部分:青岛高等教育情况 (19)

第一部分:青岛胶州情况 胶州隶属于山东省。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目前与山东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2010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各省GDP 排名中,山东GDP为33805.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青岛是山东省的副省级城市。位于太平洋西岸、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端,面积10654 平方公里,胶州湾海域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838万人。处在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和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沁下三角州及海冲蚀平原等。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7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

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10月整理).pdf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3)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17) 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7) 第一节用地布局结构 (17)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18) 第三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9) 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1) 第五节居住用地规划 (24) 第六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26) 第七节生态及绿地系统规划 (27) 第八节景观风貌规划 (28) 第九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9) 第六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31) 第一节土地资源 (31) 第二节海洋资源 (32) 第三节水资源 (32) 第四节能源 (33)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3)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3)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4)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35)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36) 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36)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37) 第七节环卫设施规划 (38) 第八节环境保护规划 (38) 第八章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40)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40) 第二节防风暴潮工程规划 (40) 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 (41)

第四节抗震系统规划 (41) 第五节城市防空系统规划 (42) 第六节防灾救护与生命线系统规划 (42) 第九章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43)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43) 第二节基础设施规划 (44) 第十章建设控制规划 (46)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建设分区与管制 (46) 第二节城市用地的控制 (47) 第三节城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 (48) 第四节城市五线的控制 (50)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52)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52) 第二节近期建设重点 (52) 第十二章远景规划 (54)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建议 (55) 第十四章附则 (55) 附表1:现状用地统计表 (56) 附表2: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 (57) 附表3:远期建设用地平衡表 (58) 附表4:城市主要道路一览表 (59) 附表5:规划社会停车场一览表 (60) 附表6:配建停车场(库)标准表 (61) 附表7:城区加油站一览表 (62) 附表8:规划小学一览表 (63) 附表9:建设用地适建性一览表 (64) 附表10:近期建设项目库 (65) 附录1: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71) 附录2:图纸目录 (72) 附录3:编制单位及参加人员名单 (73)

胶州市产业新区规划

胶州市产业新区规划 一、规划背景概况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岛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青岛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胶州湾区域各城市组团间的联系协作,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 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中,提出近期发展从“六片四区”上重点突破,实现“率先启动六片、重点规划四区”的发展战略。胶州湾产业新区正处在胶州湾西岸的咽喉地段,是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重点规划的四大片区之一。 胶州湾产业新区的建设,使得胶州湾地区真正实现打破行政界线进行空间资源整合,也使得胶州不仅具备跻身内圈层,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大青岛发展的核心圈层,与青岛、黄岛、红岛共同承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宏伟战略。 二、胶州湾产业新区发展策略 在顺应青岛拥湾发展战略中,胶州市政府所提出的拥湾发展的涉及范围北至胶州市兰州路、西至204国道、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及胶州湾,涉及的面积约为160.45平方公里。从大

区域的角度对各片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进行协调统筹,对区域内的道路、水系及其他市政设施进行通盘考虑、合理衔接。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胶州湾西海岸,北至胶州营里路,西至胶黄铁路,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规划面积约3139.30公顷。 2..功能定位 青岛市拥湾发展的重要片区,胶州湾西海岸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 3.空间结构与分区 规划区形成“一环一带、五区五块、多核互补”的有机城市空间结构。 “一环一带”:分别指围绕内湖形成的城市综合服务环,以及沿跃进河两岸形成的城市功能发展带。滨水地区是产业新区环境景观条件和空间发展潜力最优区域,规划以此作为空间骨架,串联起多个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板块。 “五区五块”:东北部的商务办公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中部的行政、教育文化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西北部的先进工业区及科技研发区;东南部的休闲度假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西南部的科技研发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要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臵,调整、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第二章规划目标 (2)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 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 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 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 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 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 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 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 第十二章附则 (31)

图01 城市区位图 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 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 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 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 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 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 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 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 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 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 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 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 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 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 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 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 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 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 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 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 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 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 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 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 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 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 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XXXX_2020年)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威海市规划局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七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交通发展趋势 (3) 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 第一节机场发展规划 (5) 第二节港口发展规划 (5) 第三节铁路发展规划 (6) 第四节公路发展规划 (6) 第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7) 第六章客运系统规划 (10) 第一节轨道交通概念规划 (10) 第二节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11) 第三节出租车系统规划 (13) 第七章内外衔接系统规划 (14) 第一节对外公路客运站布局 (14) 第二节枢纽内外衔接规划 (14) 第八章货物物流系统规划 (16) 第九章停车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18) 第十一章交通管理系统规划 (19) 第一节交通需求管理(TDM) (19) 第二节交通系统管理(TSM) (20) 第三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ITS) (20)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1) 第一节近期道路改善计划 (21) 第二节近期公交改善计划 (22) 第三节近期对外交通改善计划 (23) 第四节近期停车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人行过街设施改善计划 (24) 第五节近期交通发展政策 (25) 第十三章附则 (26) 第十四章附表 (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需要规划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引导和支撑的城市发展。根据《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城市布局将形成“一线、多核、多组团”的带型城市结构。这些都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加以引导和支撑。 需要规划内外一体的交通系统融入区域一体化。威海处于胶东半岛青烟威一体化区域,需要对于现有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以规划整合。 需要规划集约化、高效的交通系统来应对私人机动化挑战:威海市机动化进程明显加快,私家车在家庭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家庭,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有交通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建设计划来指导城市的交通近期建设。 第二条规划原则: 发展原则—交通规划要有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超前的意识。交通发展不但要与威海的社会、经济相适应,而且要引导和支撑威海城市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等战略实现,拉动威海经济发展。 优先原则—即公众利益优先、资源利用效率最大优先和社会环境优先的原则,交通发展应坚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建立有足够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威海的开发建设。 公平原则—交通规划应兼顾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公共交通优先的前提下,建立多层次和多种选择的交通系统,满足不同方式的出行需求。 协调原则—对外交通与对内交通相衔接、道路功能与道路等级相协调、干道与支路相协调、路段与交叉口相协调,公交网络与道路网络,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相协调,使其与威海用地开发、交通需求相协调。 第三条规划目标: 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优化使用;面向政府交通决策。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深圳是具有改革开放特征并且是几个改革开放城市中建设发展最为成功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经验无疑是试验田的宝贵果实。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深圳极具吸引力,汇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区城市。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融合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在未来会起到引领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这座特殊的年轻城市如何建设发展,其规划发展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并给予解答。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深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临近珠江入海口,通过口岸可以直达香港。全市面积1991.65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有103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约有1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251万人。全市共有六个行政辖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和龙岗区。另外,还设有龙华、坪山、大鹏以及光明四个功能区。深圳的发展是奇迹式的,从仅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摇身成为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仅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必要和重要的过程,怎么样运用好城市规划是现在问题所在。深圳的城市规划作为实验地,它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首次与市场接触,其不足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矛盾。因此,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试验田和代表,对其进行规划范式深入研究,其成果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1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考虑到深圳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历程等情况,在此用时间来划分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9年至1986年,深圳城市建设的基础时期。“文革”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后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和内容上实质仍是50年代苏联模式的延续。因此在最初的深圳城市规划中,规划仅是延续了国民经济计划,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具体的落实,并没有新的规划信息加入,也没有特定的研究。从城市建设角度来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11.4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一、青岛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特点-----青岛要成为区域性科技 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中心。 对于青岛城市的未来定位,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将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青岛自身的城市特点,量身打造的发展目标。 作者建议青岛要围绕高科技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技为重点,打造我国东部高科技城市。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地处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距离比天津更近,且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未来可“变身”国际航运中心,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在港口和区位上更具优势。 智能制造 近年来,物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20%。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今年,青岛将推动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滚动推进15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机器人、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互联网工业的城市,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青岛全面转向“智造”的速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新型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创新领域发展 过去五年,青岛围绕创新规划建设“三个千万平米”工程和“千帆计划”,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青岛创新有4个支撑系,即“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和24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青岛建设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同时,“央企系”在青岛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中科系”是指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资源,目前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格局。“国际系”,从而吸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向青岛聚集。这些创新力量,将为青岛未来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上世纪20年代末,青岛建成了水族馆和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观象台还专门设立了海洋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蓝谷”,吸引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胶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用地布局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对外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居住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及绿地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景观风貌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土地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海洋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水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能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供热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环卫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防风暴潮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