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1单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③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沤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①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②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③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①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②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③经常开展受众调查。

二、重点讲解

1.“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对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报刊应当是属于人民的。它体现人民的精神,表达人民的思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同生同在,为人民表达舆论,仗义执言;它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需要500、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这是列宁对于报刊工作的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除了强调党的报刊要反映工人群众的利益,充当工人群众的喉舌外,还格外强调党报工作要争取工人群众的支持。他坚持在报刊上发表工人群众的来信和来稿,积极主张在工人群众中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的工人通讯员队伍。列宁主张报刊注意挑选和扩充工农通讯员,建立和健全工农通讯员队伍,以便了解各地情况,保持同群众的联系。

3.“《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是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在为纪念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社论《我们的心愿》中的重要观点。它充分表明了党要将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鲜明立场。

三、难点解析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

都属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而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来完成。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所在。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群众性原则涉及的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群众意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问题。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它要求新闻传播具有群众性内容,新闻报道具有群众性形式,新闻工作实行群众性方式,走群众路线。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

所谓群众性内容,是指新闻传播要提供群众所需要的各种新闻与社会信息,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劳动业绩,满足群众获知、信息服务及舆论表达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在新闻传播中的基本要求。

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拥有参政、议政,对党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舆论监督的民主权利。一切新媒介都应当通过每日不间断的新闻报道,及时向人民群众报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重大情况,报告有关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决策的制定情况,使人民群众能及时、准确、直接、具体地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及党和政府工作的真实情况,以便更有效地行使自己参政、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的民主权利。新闻媒介向人民群众提供的信息除了涉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信息外,还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娱乐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信息需要,使他们借助这些信息更好地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

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新闻事业自然也应当

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要时时、事事、处处站在人民的立场,热情关心和体谅人民群众的疾苦,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同一切侵犯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真正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③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沤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承担者。他们每天通过自己的劳动描绘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壮丽图景,创造着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光辉历史。他们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的主体,是国家的真正主人。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

所谓群众性形式,是指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群众接受新闻的心理习惯和能力、水平,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力求做到通俗化、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①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报道形式,有助于受众对报道内容的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体裁上讲,消息、特写、通讯、评论、调查报告、记者述评、新闻分析、报告文学等等均可采用。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报道内容和读者的喜好选择恰当的报道形式。从报道手法上讲,要注意多用来自群众实际生活的具体的事实说话,多用群众喜欢的轻松活泼的文字和版面语言报道和评述新闻;要尽可能地采用能吸引群众直接参与其中的报道形式;要不断变换报道手法,尽可能吸收一些新的报道形式。

②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报纸要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是重要的条件。真正群众性的新闻语言应当做到生动具体、新鲜有趣。亲切平和、简洁明快,使人读来感到有味道,愿意读。

③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新闻报道最忌死板老套,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鼓励该报保持“尖锐、泼辣、

鲜明”的优点。一家真正具有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的媒体,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形成一种为群众所认可、所喜爱的好的文风。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

所谓群众性方式,是指新闻工作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办好新闻事业。具体说,就是要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实行专业人员和通讯员及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式,真正使新闻事业成为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使新闻工作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齐心完成。具体方式有以下二些:

①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读者来信来访往往能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舆情,代表民意。这是新闻事业加强同群众联系的有效形式,也是党政机关了解民意,掌握舆情的重要渠道。新闻单位一定要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这项工作决不仅仅是群众工作部门的事,而应当成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关心并努力去做好的事情。

②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新闻单位一定要提高到群众路线的高度来认识这一工作,不但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读者来信适时发表,而且要注意督促有关部门重视读者来信中提出的问题,负责任地作出答复和协助解决。这样做,不但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而且也提高了媒体的声望。

③经常开展受众调查。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效果的直接感受

者和最终检验者。开展受众调查是媒体了解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批评和建议,以便适时调整报道计划,改进报道工作的有效途径。

第2单元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及意义

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思想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工作。群众路线在党报工作中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办好报纸。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正是对这一内容的形象概括。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对于做好新闻工作,对于加强人民群众同新闻事业以及同党和政府的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有助于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第二,它有助于吸引党员和群众关心和重视党的新闻事业。第三,它有助于保持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第四,它有助于加强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第五,它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联系。

(2)“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基本要求

①各级党委要把办好新闻事业作为重要工作,列人党委的议事日程;②动员广大党员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③建立健全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④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新闻工作;⑤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新闻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依靠的重要力量

①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②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③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依靠的重要力量。

二、关键术语

1.主动、鲜明、尖锐的文风

这是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报刊文风的要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写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列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批判了恶劣的八股文风。后来,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鼓励该报保持“尖锐、泼辣、鲜明”的优点。他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2.读者来信是政治的“晴雨表”

这是列宁对于读者来信重要性的形象表述。认真对待读者来信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列宁曾多次指示报社的同志要做好读者来信的工作。他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则可以通过读者来信了解群众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想法、意见、困难和要求,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三、重点讲解

1.“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领导新闻事业的一个创举

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思想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工作。群众路线在党报工作中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办好报纸。而“全党办报,群众

办批’正是对这一内容的形象概括。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是在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提出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一个创举。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重视在党报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他们都曾论述过依靠党员和工人群众办报的问题,而且在报刊

工作实践中也都进行过群众办报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发表读者来信,开辟读者论坛,发展工人通讯员,等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这些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党报工作实践充实和完善了群众办报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新的发展。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特殊贡献在于,他不但第一个明确使用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

的概念,并对其内容作了较为集中、全面的阐释,而且亲自指导党报工作者积极实践,形成了一套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传统。

毛泽东是以人民群众是新闻事业的主人这一基本思想为出发点来阐释

群众办报问题的。在他看来,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关心和支持报纸的工作,为办好报纸尽自己的

一份力量。毛泽东主张开门让党员和群众参加办报,反对由少数专家关起门来独自办报。这是他为党报工作确定的一项根本原则和工作方针。中国共产

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这一方针,在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传统。

2、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的意义

第一,它有助于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各级党委重视新闻工作,把新闻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研究并解决新闻工作中的问题,使新闻工作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保证新闻工作不脱离党所确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它有助于吸引党员和群众关心和重视党的新闻事业。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新闻工作可以增进对报纸的感情,从而把党的新闻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事业,关心它的生存与发展,自觉地支持它的工作。

第三,它有助于保持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新闻工作,可以使党的新闻事业在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下,更好地开展工作,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第四,它有助于加强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专业新闻工作者与通讯员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可以使新闻媒介通过多种渠道保持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能更好地反映和指导实际。第五,它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联系。新闻媒介在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人民群众同新

闻事业建立起经常的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基本要求

(l)各级党委要把办好新闻事业作为重要工作,列人党委的议事日程。

要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首先要使各级党组织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把办好新闻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人党委的议事日程,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新闻单位的工作。

(2)动员广大党员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以此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任务。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理所当然应当在全党的支持下进行工作。各级党委要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并以此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任务。

为此,要使广大党员认识到关心和参与党的新闻工作是每个党员的责任,要消除在一些工农党员中存在的那种新闻工作是那些擅长文字和理论工作的知识分子党员的事,同自己不相干的想法,使

每个党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和参与新闻工作。

(3)建立健全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

为了使各地、各级党组织能同党的新闻事业保持经常的、不间断的联系,应当建立和健全各地、各级党政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机构,以其作为同新闻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的专门机

构、这种机构虽然名称各异,如有的叫“宣传部”,有的叫“新闻处”,有的叫“报道组”,有的则叫“公关事务部”,等等,但是它们所承担的任务却大体相同。

(4)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新闻工作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通讯员队伍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员网络,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得以落到实处。通讯员来自人

民群众,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本身是群众的一

员,因此他们最能体察群众的情绪,最熟悉群众的生活,最了解周围事物变动情况的来龙去脉,所以也就能最迅速、最直接、最准确地反映情况,表达舆情,提供各种新闻信息,使新闻媒介同人民群

众、同实际生活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新闻单位要认真搞好通讯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一些优秀的通讯员还可以吸收为专业新闻工作者,以便不断壮大新闻队伍。除了做好

专职通讯员工作外,新闻媒介还要注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和支持新闻工作。

(5)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新闻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事业都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新闻事业自然也不例外。新闻机构作为舆论机关,在实施舆论监督方面拥有特殊的权力。因此,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

督更加显得必要。要知道,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给的,这些权力也必须用来为社会与公众服务,要自觉防止发生滥用舆论权力的现象。

4、历史新时期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必要性

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通讯技术条件大大改善,信息渠道四通八达,新闻传播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还要不要依靠群众,还要

不要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1)只有依靠群众,才能保证可靠的新闻来源

如今,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各种信息四处涌流。面对这信息爆炸,新闻媒介担负着更加繁重的新闻信息选择、采写、制作和传播的任务。

新闻媒介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快的速度,将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的真实情景传播给受众,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艰苦的劳动。新闻工作者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还要有行万里路、问

百家人的毅力。然而,即使能做到这样,新闻工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把握,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其广度、深度和真实程度仍然十分有限。而要弥补这一缺欠,惟有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人,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者,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历史,改变着世界,美化着生活,他们本身就是新闻的主角,是新

闻来源的提供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深人群众,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讨教,才能获得最可靠的新闻来源,才能保证自己的新闻报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头。许多新闻机构在建立专职通

讯员队伍的基础上,还发展了不少遍及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以及时提供最新新闻线索为任务的信息员,有的还公布新闻热线电话,随时向群众征集新闻线索,以保证不遗漏重大新闻信息。

(2)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才能保证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权利的实现。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提高,要求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

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实现其民主权利的手段和渠道多种多样,其中,利用新闻媒介,参与新闻工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渠道。许多群众都把参与新闻工作视为实现民主权利的条件。他们

主动向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发表对时局的看法,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论,行使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

新闻机构要主动向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能更加便当地利用新闻媒体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要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保持同群众的联系的需要,是提高新闻机构在群众中和社会上的影响

和声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村需要,是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的需要,也是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

在实践中,新闻机构已积累了许多吸引群众参与新闻工作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如开设“人民论坛”、“读者之声”。“观众视点”等专栏、专版和节目,组织各种座谈会、讨论会,请

各界群众代表就某一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看法等等。

(3)基层通讯员是现代新闻传播依靠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基层通讯员的素质也普遍提高。许多通讯员经过专门的训练或者自学掌握了新闻采写和编播制作的知识和技能,业务能力大大提

高,许多人已经能自如地按照新闻媒体的要求组织宣传报道,提供新闻稿件和节目。不少人还拥有并能熟练操作现代传播工具,能够快捷、有效而且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写和编播制作任务。

遍布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人数众多的通讯员队伍,是现代新闻传播所能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依靠他们,新闻机构可以及时获得新闻线索、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依靠他们,新闻机构可以随

时保持同基层、同群众、同实际的密切联系;依靠他们,新闻机构可以使自己耳聪目明,触角四伸,信息渠道畅通,新闻传播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得到有力的保证。这是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立于不败

第3单元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1)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统一起来。新闻传播必须满足群众的需要,这是对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对“群众的需要”要做具体分析,要区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要笼统地、机械地去讲“群众的需要”,要把满足群众的需要与教育、引导和提高群众统一起来。为此,新闻传播要做到:① 不能崇拜群众的自发性。要用先进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② 不能迎合少数群众的低级趣味,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③不能搞命令主义,也不能搞尾巴主义。

(2)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统一起来

我们提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从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的角度讲的,因而,不能因此否定“专家办报”的作用。在新闻工作中,要注意发挥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两者的积极性,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很好地统一起来。

从以往的情况看,在处理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排斥群众,搞专家关门办报;二是否定专业工作者,搞“工农兵占领舆论阵地”。

(3)把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统一起来新闻单位绝对不能只监督别人,而拒绝别人的监督,要自觉地把监督社会和接受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好监督社会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置于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正确使用监督权利,发挥积极的监督功能,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关键术语

1.“我们的报纸也实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是毛泽东在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中提出的观点,是对“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概念的首次明确表述。

毛泽东主张开门让党员和群众参加办报,反对由少数专家关起门来独自办报。这是他为党报工作确定的一项根本原则和工作方针。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这一方针,在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传统。

2.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

这是党对建设基层新闻队伍的基本要求。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通讯员队伍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党的新闻事业只有坚持通讯员队伍的建设,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通讯员网络,才能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得以落到实处。

3.不能崇拜群众的自发性

这是对新闻事业向人民群众进行引导与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包括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群众的觉悟也要靠革命理论的灌输和教育。不能消极等待群众的觉悟,要坚持用革命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教

育和武装群众。

三、重点讲解

1.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括对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的要求,也包括对人民群众支持新闻工作、参与新闻工作和监督新闻工作的要求。因此,要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必须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统一起来,把依靠群众办报和依靠专业队伍办报统一起来,把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舆论监督新闻媒介结合起来。

(1)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统一起来

新闻传播必须满足群众的需要,这是对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一切新闻传播都应当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信息和社会信息服务的需求。任何对群众的需求漠不关心的态度和做法都是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原则根本相悖的。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媒介本位”的思想。这种观念只有在信息封闭。政治一统而群众素质又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才能收到一定效果。而今天,在信息涌流、传播便捷、社会民主而群众素质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已经难以取得好效果。要满足群众的需要,就必须确立“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新闻传播活动要真正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传播的内容要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传播的方式要尽量适合群众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做到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使群众能够真正从传播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新闻与社会信息。

为此,新闻传播要做到:①不能崇拜群众的自发性,要用先进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者。从历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看,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人民群众,包括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群众的觉悟还要靠革命理论的灌输和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崇拜群众的自发性,不能消极等待群众的觉悟,要坚持用革命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

新闻媒介作为宣传舆论机关。在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一切新闻机构都应当把用革命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要运用各种新闻手段主动开展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在当前,要通过新闻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和所承担的任务,努力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来,引导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上来,从而自觉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②不能迎合少数群众的低级趣味,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群众”即人民大众,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由无数个个人组成的集合体的统称。作为集合体的“群众”与作为“群众”成员之一的个人不是同等的概念。如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里指的都是整体的“群众”。我们说新闻传播要满足群众的需要,决不是说可以无原则地去迎合群众,迁就一部分群众的落后意识和消极情绪,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不健康心理,而是要做群众的良师益友,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用高尚的精神塑造群众,用优秀的作品鼓舞群众,为群众提供积极、健康。有益和全方位的新闻信息与社会信息服务。

新闻传播要“满足群众需要”,但决不能与媚俗相提并论。任何一个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把关心、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统一起来,要坚持用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使他们成为有革命理想、高尚精神和健康情操的人。同时,要注意把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③不能搞命令主义,也不能搞尾巴主义。新闻事业教育和引导群众必须从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适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在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简单化,既不能搞命令主义,也不能搞尾巴主义。

新闻宣传要防止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关键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认真体察和了解群众的实际状况,把握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制定恰当的、针对性强的宣传报道方案,组织适时、有效的报道。

当群众对某一事物尚未认识,需要了解情况,然后再作分析判断,确定自己的意见和行动计划时,新闻媒介就要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并且帮助群众分析形势,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行动对策。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命令主义的生硬做法,不要不管群众对这一事物是否已经认识,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不顾客观条件,不讲实际效果,盲目地宣传,强行地推广,导致群众由于对这一事物缺乏认识和了解而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当群众已具备了一定的觉悟程度,并且已有了强烈的要求,准备去实施某一改革措施,实现某一奋斗目标时,新闻媒介就要爱护并认真保护好群众的这种积极性,帮助他们周密计划,妥善安排,创造有利条件,去积极地实现其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尾巴主义的做法,不要落在群众后面,指手画脚,泼冷水,拖后腿,影响群众前进。

(2)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统一起来

我们提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从新闻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的角度讲的,因而,不能因此否定“专家办报”的作用。在新闻工作中,要注意发挥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很好地统一起来。新闻工作有其特殊的业务要求,需要一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专业人员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具有新闻工作的丰富经验,是日常新闻采写编播业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新闻工作的骨干和精华。离开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要想做好新闻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一定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以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经验,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搞好宣

传报道工作。从以往的情况看,在处理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排斥群众,搞专家关门办报。有些新闻工作者满脑子“专家办报”思想,总以为自己比群众高明,不愿向群众学习、讨教,也不愿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去办报纸、广播、电视,不是以群众的需要作为新闻报道的依据和出发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采写和制作新闻。对待基层通讯员,他们总爱摆架子,拿派头,不是去关心帮助和依靠人家,而是挑毛病,找麻烦,给人家增加压力和负担。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他们写的新闻作品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而且还伤害了通讯员及群众的感情,影响了同群众的关系,当然,也违背了群众办报的方针。

二是否定专业工作者,搞“工农兵占领舆论阵地”。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新闻战线推行极左路线,他们将一大批长期工作在新闻采编第一线的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编辑打成“黑帮”,而让一批从未做过新闻工作的工农兵进驻新闻单位掌权、办报、办广播,“占领舆论阵地”。

新闻工作一定要注意防止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既要防止脱离群众、排斥群众的‘专家办报”路线,又要防止否定专业工作者。违背新闻工作规律的极左办报路线。应当努力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人员和谐地统一起来,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又要依靠专业人员的劳动智慧做好新闻工作,办好新闻事业,这才是真正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路线。

(3)把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统一起来。新闻事业正确坚持群众性原则还体现在它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与公众的监督。新闻事业作为舆论机关在实行舆论监督方面拥有特殊的权利。它借助舆论手段对社会生活具有强有力的监督作用。举凡官员腐败以及各种社会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现象等等,新闻机构都可以组织和代表社会舆论对其实行有效监督。这种对社会生活的监督权利和舆论优势是新闻媒介所特有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媒介的这种监督权利是认可的,也是支持的,因为这种权利本身就是人民群众赋予新闻单位的。他们希望新闻单位能运用这种权利揭露腐败,鞭答邪恶,批判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事物和现象。

舆论监督者本身也应受到监督,这样才能使舆论监督者手中的权利不走形,不失衡,不变质。一些新闻单位和少数新闻工作者滥用舆论监督权利,出现了许多侵权毁誉现象,给一些单位和公民个人造成了名誉和精神伤害,有的还给一些单位和个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因此,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要舆论监督,也要监督舆论”的呼声和要求。

新闻单位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要提高到坚持新闻工作群众路线和尊重群众利益与合法权益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不要总是以群众的监督者自居,而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自身也要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一普通的常识和基本的道理。

总之,新闻单位绝对不能只监督别人,而拒绝别人的监督,要自觉地把监督社会和接受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好监督社会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置于社会与公众的监督之下,做到正确使用监督权利,发挥积极的监督功能,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机构一定要有诚恳的态度和得力的措施,要保证

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事业的五种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几种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大众传播理论中几种主要的传播效果的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难点是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几种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 有关提示: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事业功能的经典论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设计: 由事物的功能导入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论述。 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观点归纳。 对不同媒体不同功能定位的几种组合方式的归纳。 讲稿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必须发挥而且能够发挥的作用)新闻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所能实现的效能。 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四功能说”:报纸的职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1)报道新闻;2)发表评论;3)供给娱乐;4)刊登广告。 在对商业化新闻事业有所限制的西欧国家,人们更看重的是前三种功能。日本学者的观点与西欧学者比较相近。 当代中国学者对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理解,除了保留“宣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和对本国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最为一致的认识是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这两种功能,这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而在一些子功能(如发表评论与舆论的反映、引导、制造)上,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二、本教材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阐述P101~103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后面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功能之上。在前面学过的新闻起源中,新闻本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它的首要功能仍然是提供信息。 以这一功能来衡量现有的媒介,来评价它在社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的媒介影响力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也就是说新华社新闻发布出去后,在全球都有影响。但是至少我们要参与其中。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它传达的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而有我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功能大量通过新闻体现,那么言论中也提供很多的信息。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1单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③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沤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①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②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③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①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②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③经常开展受众调查。 二、重点讲解 1.“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对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报刊应当是属于人民的。它体现人民的精神,表达人民的思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同生同在,为人民表达舆论,仗义执言;它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需要500、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这是列宁对于报刊工作的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除了强调党的报刊要反映工人群众的利益,充当工人群众的喉舌外,还格外强调党报工作要争取工人群众的支持。他坚持在报刊上发表工人群众的来信和来稿,积极主张在工人群众中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的工人通讯员队伍。列宁主张报刊注意挑选和扩充工农通讯员,建立和健全工农通讯员队伍,以便了解各地情况,保持同群众的联系。 3.“《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是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在为纪念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社论《我们的心愿》中的重要观点。它充分表明了党要将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鲜明立场。 三、难点解析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方面看,有真实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政治规范方面看,有党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和政治规范两方面的结合上看,有客观性原则。对新闻事业这三个基本原则的阐述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表现 (二)所有新闻事业都要求遵守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 第二,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第一,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 第三,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 三、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工作不扎实,责任心不强造成新闻失实 (二)为了突出新闻主题造成新闻失实 (三)蓄意编造假新闻 第二节客观性原则 一、关于新闻的客观性

一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 二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 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四是,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二、新闻客观性的局限 首先,新闻报道是一种选择性的报道,而作出选择的人,即新闻的“把关者”,既要把个人意志实践化,又要服从于他所属阶级、政党、集团和国家的意志。这些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使新闻报道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其次,客观性不等于中立。 第三,客观性也不是追求虚幻的公正。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本方法 首先,事实要准确。 其次,叙述要全面。另外,在处理各类消息的总量时,记者特别是编辑应该注意平衡处理的原则,免得厚此薄彼,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态度要公正。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 最后,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最基本的策略方法。 第三节党性原则 一、关于党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党性原则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新闻事业具有党性。 第三,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殊原则。 二、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1、完整、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上层建筑——事业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新闻事业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因此,在阶级社会,新闻事业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从属于一定阶级,所谓“超阶级”的新闻事业,在当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新闻事业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强制性,它只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它不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只能通过宣传某种思想体系、价值形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和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即把新闻事业看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1921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劳动周刊》在发刊辞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不搞经营,专事宣传,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而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方法: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 2.信息产业——产业属性 所谓产业属性,就是把媒介看作企业,将媒介推向市场,允许媒介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中国的传媒业在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新闻事业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认识逐步被确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产业属性日渐明显。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

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作机制,思想体系还是新闻价值取向都有着质的区别。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新闻事业,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和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正确处理好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对搞好新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的异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所谓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指新闻事业在思想上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要绝对接受党的领导,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说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要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相吻合,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新闻媒介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和任务,表达自己的意志和声音,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真正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具有一致性。 首先,党性原则是群众性原则的最高体现。众所周知,党性就是一定的政治立场,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那么,我党它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政党的利益的体现理所当然是人民群众最高最集中的利益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应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失去了这一点,我们的新闻事业就不可能为人民群众说话,就不可能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这样的新闻事业也就会因丧失群众性(或者说人民性)而不成之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了。 其次,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实践。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原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新闻事业坚持了群众性原则,一切为人民群众作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就是坚持了这一重要观点,同时也体现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当然,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解决的是新闻事业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说,坚持什么样党性原则的新闻事业就必定为什么样的政党和阶级集团服务。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解决的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工作方法问题。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只有通过坚持群众性原则这条唯一的途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也只有有着鲜明党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才会真正地坚持群众性原则,—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上述观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正确处理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编辑记者必修之课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一、公营报刊网 1948年《人民日报》就已正式出版。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先后建立。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报纸相继出版,如《工人日报》(中华总工会机关报)、《光明日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大公报》、《文汇报》等。《健康报》、《解放军报》分别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铁道部主持出版。此外,还出版了数十种少数民族报纸和军队报纸。二、通讯社网 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对新华通讯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迅速地将新华社组建为国家通讯社。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对一些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则派驻记者组或记者。经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 同时,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同路透社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中国新闻社 简称“中新社,”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金仲华任社长。属非官方通讯社。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

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并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新闻事业具有二重性,其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社会性——新闻事业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服务的性质和功能。 阶级性——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事业被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且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舆论武器) 2新闻是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新闻报道发表评论,传播自己的思想)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是不受个人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总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评价事实。) BUT并非所有的新闻媒介都是有阶级性的,也并非有阶级性的新闻媒介的所有新闻报道都具有阶级性, 阶级、阶级斗争方面VS生产斗争方面的事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科学实验 阶级性表现:新闻事实的选择:取舍、抢压、详略、真假 新闻事实的评论:赞成反对、肯定否定、倡导贬斥 新闻布局:标题字号大小、位置高低、发布时间快慢、栏目多少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政党的宣传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阶级性】 2应该多刊登和反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社会性】 3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作为信息产业,新闻事业提高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服务,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商品性、企业性】 双重属性是当前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的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优势:①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生产力②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③对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认识对新闻媒介带来重大转机和变化 弊端:精神产品——>格调降低;物质商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有偿新闻 【新闻手段】 1新闻传播工具(广播、电视、通讯社、杂志等),传播符号(声音、文字、图像),新闻体裁,编排技术的总称,是新闻机构用以报导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思想和政策的重要形式。 2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够强迫人们信奉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和说服受众。 二特点 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具有强制作用 4新闻事业通过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5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属性,也有商品属性 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 三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权利:1依法创办传播机构2依照法律进行采访3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表传播印刷媒介或电子节目。4跨媒介、跨地区发行传播、自主发展5依法行使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6行使媒介机构内部职权 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古代 1官报 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 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 2 小报(非官报) 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 3京报 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 P38 京报的内容 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 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 近代 1 外国人办报 A 鸦片战争以前 代表报刊 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 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 -<天下新闻>------印刷 2外文报纸 第一家<蜜蜂华报> <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 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 B 鸦片战争以后 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 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P51得臣报,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 天津<时报> 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 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 2 性质(两个方面) 中国人办报 上海<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 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 (重点)香港<循环日报>王韬 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 写作原则及其意义 维新派办报: <万国公报>---à<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 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 需注意: 1时务文体 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热情宣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群众来稿,妥善处理有关建议、批评、申诉和检举的来信、来访,开展多种多样为群众服务的活动。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新闻报道不得宣传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 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 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而“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3.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

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使用与满足 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5.二级传播理论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时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舆论领袖是这一理论的关键。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由此揭示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一大进步。 6.含义论 答: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开元杂报,可能是中国最为早期的中国古代报纸。 特征是: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②它的形式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没有分栏,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版面,没定型,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唐代有朝廷发布的“报”,也有来自进奏院的“状”。但“报”只有文字记载,无实物可考,根据历史记载可以推断,朝廷发布时,京师官员和各地驻京进奏官都会作抄录,随后转递传阅,因而它具有新闻传播的作用;而“状”却有实物可供研究,内容不是朝廷公文所载的,而是进奏院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抄,都称为京报。 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作用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的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①宋代官方的“进奏院状”是手写抄传的。→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逐级抄传,仍为邸报的传递方式。→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抄传的办法。 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②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明代和清代的邸报,都是由通政使司和担塘官交付邮驿递送的。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 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①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1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 1.新闻事业的超前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1)报刊事业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建成的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体的报刊网在1957年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报刊及其发行量大增。 ②报刊品种开始增多与趋于合理。面向基层、补日报之不足的晚报,经过建国初期报业

的整顿与改造,只剩下了一南一北两家,即上海的《新民报晚刊》和天津的《新晚报》。这一时期,又出现了两份新办的晚报,即1957年在广州创刊的《羊城晚报》和1958年在北京创刊的《北京晚报》。 ③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2)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电视事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成就。 ②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电视节目的信号,9月2日正式开播。1958年后,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也先后试播并获得成功。从1959年到1961年,又先后有19座省市级电视台建成开播。 ③自1957年后实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后,地方广播事业获得大发展,一批中等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纷纷创建。 (3)通讯社的发展 ①1957年,新华通讯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发展方向。 ②1957年10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就两单位加强合作的问题给中央写了报告,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③自1957年3月起,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参考消息》改版,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应级别的党内外干部。后又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1.报纸的产生 新闻事业的产生以现代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报纸是西方的产物。 (1)西方首先出现报纸的原因 报纸的产生 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新闻事业的社会位置特点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的活动特点 传播消息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沟通意见的功能 社会一体化的功能 个人和社会特征 社会整合 新闻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新闻媒介与社会整合 新闻传播与语言的社会整合作用 新闻传播与“社会仪式” 新闻 事业 与社 会整 合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印刷品是一种商品,它只是为了付印而存在。即报纸这种印刷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才会成为可以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满足了资本的增殖的需求,印刷品才能变为现代报纸。 (2)报纸的产生过程 ①现代报纸的萌芽是在16世纪,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一带,报纸的雏形——手抄新闻纸首先出现在这里。 ②l7世纪初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出现了新闻书,然后是周刊、周报的兴起。最早出现的周刊是1609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③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是书本形式的。 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英国,1665年英国出版了一份单页、两面印刷的报纸,完全改变了书本形式,这就是《牛津公报》。 2.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合拍,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都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料和商品市场,资本家要把他们的商品销往全世界,同时也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廉价的原料,这要求从事经济贸易的人们了解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2)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社会变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各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有社会需求意味着存在赚钱的机会,报纸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新闻是一种商品,可以满足资本增殖的要求。

德国新闻事业简史

德国新闻事业简史 --德国文化概论结课小论文 摘要 德国是欧洲大国,它的许多产品比如电子设备、汽车、工业设计等都领先于世界水平,这得益于德国人的严谨和细致。但是在新闻事业方面,德国却一直落后于英法等国,这是由于历史上的很多原因导致的。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定期刊物的国家,但是由于国家长期的分裂、战争和黑暗统治,德国一直到16世纪末都处于落后的地位。 关键词:德国报业通讯社 一、封建时期 (一)定期刊物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是德国的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虽然每周定期发行,但是每次只有一条新闻。后来相继出现了《法兰克福报》、《新到新闻》等,这些都是世界领先的报刊形式。1670年至1790年,德语地区先后出现了3494中期刊,已经超过了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期刊出版的总和。 (二)封建势力压制 虽然德国办报理念超前,但是当时的德意志封建割据、邦国林立,政治上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即便政治混乱,但是统治者依然压制报刊印刷,禁锢人民的思想和言论。1608年,神圣罗马帝国规定:报纸出版前必须由教会或者地方检察官检查。18世纪,普鲁士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只允许官方报纸《柏林特权报》发行,内容也基本是通告法令,其他报刊不允许出版。1728年,政策有所放松,但是也只是各地方政府创办官报刊载商业新闻和广告。当时德意志的另一个邦国奥地利也只有一份官报,其他报刊是禁止印刷的。这一办法在德国延续了上百年,民办刊物无处容身,报业发展缓慢。 二、资本主义时期 (一)资产积极革命时期 1.资产阶级报刊 1789年,德国出现了一份有影响的商业性报刊《总汇报》,但是一直受到政治打压,1810年终于在奥格斯堡立足。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冲破帝国禁令,大量报道法国大革命消息,显示出自由的精神和民主倾向。随后拿破仑一路攻陷至德国境内,出现了大批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报刊,如《知识界晨报》《莱茵信使》等。 好景不长,1814年拿破仑溃败,5年后德意志联邦议会制定书包检查令,规定只有《普鲁士国家通报》作为政府机关发言,其余报纸不得评论君王和议会,马克思称其为“精神上的大斋期”。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629新闻学考研题库【指定教材章节题库】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江西师大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东北师大2006年研;黑龙江大学2005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S-R)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9、2007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西南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5.议程设置理论[中南财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议程设置理论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②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③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关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 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者或大众传媒本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职业道德由两部分组成: 职业规范,即“应该如何做”的技术性要求 职业道德标准,根据一般的社会公德要求所确定的、“不能做”的道德责任 新闻自律(名词):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规则和处罚条例。新闻自律从报业扩展到广播电视业之后,称为“公众原则” 瑞典1970年制定的“公众原则”: 报道要准确 报道应给重新参与者留有余地(“重新参与者”在我国叫刑满释放人员,也指犯了错的人。这条是指在报道中不要挖重新参与者的黑历史) 尊重个人隐私权 慎重使用照片和镜头 不对未加审讯的人妄加断语 公布人名时须谨慎小心 国际社会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要求(自律)的八条原则: 维护新闻自由,具有独立精神(没有独立精神,就很难做到报道客观公正) 献身正义、人道,为公众利益服务 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工作标准 为新闻来源保密 不诽谤、侮辱他人 不侵犯普通公民的隐私(公务人员的隐私权相对较少) 拒绝收取馈赠和贿赂,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客观报道的酬谢 不参与商业和广告活动 体现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文件 国际方面:《国际新闻道德公约》、《记者行为基本原则宣言》、《媒介伦理和自律》 我国:《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新闻自律组织 执行自律的组织: 英国、荷兰、印度:新闻评议会 瑞典:新闻业公正委员会 波兰:记者法庭 美国:新闻公评人制度 职权:监督新闻工作,审理涉及自律范围的申诉,进行仲裁或调解,并予以相应的制裁(这种制裁一般是公开批评,要求当事人或媒介公开道歉、说明,同时承担少量的审理费用 作用:对一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行业的建设都是非常有效的 新闻职业道德在政治与市场之间所处的位置 政治上,传媒是党的喉舌;市场上,传媒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职业上,传媒的职责是监测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