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浅谈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摘要: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廊中,有太多的明珠值得在语文教学中驻足观赏,并从中汲取营养,来丰盈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心。然而其中有一颗夺目耀眼的明珠——诗歌,它的光芒却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它的价值也无从体现。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对小学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

对小学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 发表时间:2011-04-28T16:19:33.387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4期作者:王继秀[导读]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让小学生摆脱学习古诗的困境,上好古诗课,至关重要。王继秀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如何能让小学生摆脱学习古诗的困境,上好古诗课,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古诗魅力困境方法 一、古诗的魅力所在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短短几句,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在古诗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孤独寂寞;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含蓄与明了,委婉与豪爽,直让人几经磐涅,荡气回肠。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 二、造成小学生学习古诗困境的原因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学生古诗掌握量寥寥,主要是课本中要求的几首;内容较单一,五绝为主;学生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导致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何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平日观察,归结一下,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教师和学校、社会因素: 1.一些教师和家长自身就没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引导小学生从小学习古诗词的意识,平时对学习古诗词所作的宣传力度不大,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校没有专门的古诗词课程设置,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散见于各册教材之中,学时分散,教学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迅速提高他们的古诗词修养 3.当今社会少影视作品种类甚多,如动画片、漫画书,以及各类电视剧,尤其是武打、枪战片的冲蚀孩子的心灵,却鲜见有自发诵读古诗词的现象,整个社会环境弥漫着一种浮躁而低俗的气息。 其次,学生自身的原因: 1.古诗词的内容比较深奥,字、词、句的意思不容易读懂。 2.有一些字不认识,句子的结构也比较复杂,诵读的困难较大。 3. 由于缺乏文学和历史知识,不了解诗人的生活简历及写作背景,很难真正理解诗意,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感情。 4. 由于不会运用,背过以后,当时能记住,时间一长就淡忘了。 三、开展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故事强烈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深刻的意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听一句。足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以故事导入式来学古诗。如教学古诗《鹅》时,利用作者生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起了一箭双雕的作效果。 2、结合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想象力,体会古诗情感。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 3、融合诗人情感,声情并茂,放声朗读 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的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在教学古诗时,就采取了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教师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读,并指导学生对情感明快的诗,读的时候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轻快。对感情抑郁、悲愤的诗,读的时候应当语调低沉、钝重,语速较慢如《示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让他们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这样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注重学以致用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叙事、写景或状物的诗,也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对古诗的教学,启发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歌,开展佳词绝句欣赏会与读书笔记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学的古诗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然,诵读古诗,既能培养学生的情操,又能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总之,小学古诗课,必不可少,上好小学古诗课,更是至关重要。参考文献: 李雅春《古典诗歌教学探幽》刊名《阅读与鉴赏》 2010.04,7~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河北省武安市邑城镇赵店中心小学)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 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 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 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 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 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 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 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 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 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 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 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 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 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摘要】古诗朗读教学一定要讲求方法,要给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朗读,朗读的技巧是什么,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关键词】朗读;作用;语调;速度;停顿;想象力;诗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

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主要特点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有:

诗歌朗读训练 教案

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何为诗歌?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志向、志愿、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就是心志,将他形成文字就是诗歌。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在他所著的《沧浪诗话》中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她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节奏感的语言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特点十分鲜明: (1)想象丰富,感情强烈。 (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3)语言精练而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占很大的比重。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类型有: (1)儿童诗、童谣、儿歌 (2)古诗(《诗经》、绝句、律诗、词、曲等)。 (3)新诗: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大多是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和韵律诗。 三、诗歌的朗读技巧(如何读诗?)

要读出诗歌的韵味,必须从音、情、境三个方面去突破。 (一)显韵定拍,先声夺人 表现诗歌的音韵美要注意以下这两个方面: 第一,念好韵脚。 第二,分好音步。 练习:《弯弯的月儿》《村居》 (二)情动于衷,恰如其分 要充分表现诗歌充沛的感情,充分体现“诗言志”的特点。 苏轼的两首作品《江城子》《题西林壁》对比朗读练习 (三)身临其境,因境抒情 要全面展现诗歌的意境之美 充分展现诗歌的意境,朗读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诗人和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2.以意象为突破口进入意境。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小结: 诗歌朗读步骤:熟悉――正音,理解――定情,感受――入境,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四、诗歌朗读练习 纪弦《你的名字》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是什么? 明确:中心意象是“你的名字”,即恋人的名字。 2.学生朗读竞赛 学生活动:学生自选背景音乐配乐朗诵,学生投票评出最优者。 教师活动:教师做最后点评,分析诗歌朗诵时的注意事项。 明确:本诗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爱人的名字”为吟咏的中心内容,表现出的是诗人对爱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语气轻柔,语速要缓慢,朗诵的过程中语调要高低起伏,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升华。但是

古诗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思考学习心得

古诗文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思考学习心得 平阴县少岱小学秦笃学 今天学习了吴凤霞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许多。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呢?通过学习,以及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他们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五、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代传下去。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编入古诗四首,现代诗歌五首。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

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十册教材中编入的现代诗歌有《大人们这样说》、《神奇的书》、《用目光倾听》、《种子的梦》、《囚歌》。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诵读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

现代诗朗读技巧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1、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⑴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现代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通俗易懂等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相对于“五四”之前的旧体诗而言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现代诗歌在与旧体诗、外国诗歌交流互补的基础上,完成了自身改造和发展,又因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初中语文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现代诗。本文仅就如何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提高初中生现代诗学习兴趣和现代诗教学效率这一问 题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重视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吟诵,是欣赏、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诗歌精练的语言、内在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品读才能体验到。同样,熟读诗歌还是提高个体诗歌素养的有效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才能让他们体味到的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那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重视诗歌朗读的步骤。一般来说,诗歌朗读分初读、品读、美读三步。其中,初读重点是读准字音和节奏。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关注学生吐字是否清晰、读音是否准确、停顿和重音是否得当。品读,即在诗歌鉴赏之上的反复朗读。在品读中,读者要重点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朗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调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即读的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在美读教学前,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家和视频美读,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诗歌美读展示,让学生在节凑舒缓、语调低沉的朗读生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美读,读出诗的美感。 二、捕捉意象,放飞联想,品味诗情画意 意象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在中国诗歌中,借助诗歌意象表达诗人情感,是最常见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传统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菊花、莲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明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同样,现代诗歌的意象也极其丰富。熟读诗歌,品味意象,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内涵。如现代诗《乡愁》中,邮票和船票分别象征着作者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坟墓象征的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怀念,海峡象征着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诗歌朗读和背诵也就变得非常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确定朗读目的 把握朗读基调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精选)

现代诗歌教学随想 燕子砭初级中学何永福 下面是我班学生周志伟写的诗《深情的目光》: 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要离开你的怀抱/我站在门前的小山上/用深情的目光/把你凝望 这目光,饱含热泪/泪里有鸟儿欢畅,/有瓜果飘香/泪里有麦浪滚滚 /有泥土芬芳/还有黄牛背上笛声悠扬 深情的目光,太多感想/那残破的院落长满荒草/那肥沃的田园,失去金黄/夜里没有犬吠,黎明没有雄鸡高唱/你是孤独的老者/总把儿女念想。 感谢您,辛勤的哺育/即使有一天,我懒惰地不去看你/即使有一天,历史抹去你的名字/我深情的目光/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再见了,我的故乡/今天,我离开你的怀抱/明天,将为你献上玉液琼浆/让你沉醉,为你歌唱! 今年开学初,我开始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由于现代诗歌中考遭冷落,加之我历来对唐诗宋词崇尚有加,对现代诗歌多有不屑,所以本打算走马观花,完了以后倾力备战中考。但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道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艺术形象,欣

赏凝练的诗歌语言,领悟了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反倒觉得每一节课都上得挺投入,连我自己也受感动。单元教学结束以后,我布置的作文是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散文,照例不提倡写诗,因为在我看来,他们距诗人那是很遥远的。岂料作文本交上来后,令我大吃一惊,全班五十余人仅有近二十人写诗,尽管我很不屑,但既然写了,那就不得不“拜读”。我又吃了一惊,其间有人写的还真像模像样,推荐给办公室同事,他们读得有声有色,甚至怀疑是抄袭。以上这首诗的作者周志伟所在的村5.12地震受灾严重,全村整体搬迁到了天津援建的东丽村,在诗中他真实地写下了离开故居的情景。另两名东丽村的学生分别以《爱在东丽》和《祖国,我爱你》为题抒发了他们对生活和对祖国的爱。我将这三首诗作了修改,编为《东丽组诗》,配上音乐,让三人代表本班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美文吟诵比赛,此节目竟然一举夺魁。他们在台上领奖,我在台下开始深思: 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语文教学 各人都有兴趣爱好,教师也不例外。抛开琴棋书画等不说,就拿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小说,散文,古诗词,现代新诗等各种文体,教师喜好各不相同,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让其左右教学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也常听同事们说喜欢这讨厌那, 试想,如果语文教师都如我一般,自己喜好的课文就精心组织教学,反之则随心所欲,那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渐趋成熟,思维逐渐活跃,视野逐渐开阔,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将来在各方面都会学有所成,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那些不对胃口的教学内容更要尝试、探讨,力争使每一节课都激情飞扬。 二、要更加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过程。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

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教育戏剧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交流平台 教育戏剧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文/孙永方?谢红旺 摘?要:从诗歌教学现状来观察,诗歌的教学基本以赏析语言、解释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情感为教学路径。当然,这种教学路径本身没有问题,但令人困惑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艰涩、无趣,学习目的模糊,导致诗歌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本文作者尝试把诗歌与教育戏剧相结合,建构诗剧场,强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表演、思辨、重构,进而把学生的生活“场”和诗歌的“场”进行联接,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诗剧场?教育戏剧?实践与思考 诗歌教学现状,有喜有忧。好的一面是,教师普遍重视诗歌的朗读、体验、赏析,重视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重视文本的鉴赏和情感的体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审视诗歌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内容的确定,基本以考试输出为准则。尽管教师在授课时会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但能力训练的指向模糊,很难体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对诗歌的鉴赏占据教学主体内容,对文本过于剖筋拆骨,一一细究,从作者介绍到文本字词、句、节的解释,再到表现手法、主旨理解等。这些内容大体和高考接轨,特别受教师重视,很容易掩盖传统诗歌教学理念的弊端,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 其次,教学路径的选择也存在问题。目前,诗歌的教学基本是知识解码、文意分析,不能否认,这种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输入了诗歌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总体上,诗歌教学开展得不是特别鲜活,对诗歌语言不可言传的体验缺少情景模拟,学生容易游离于诗歌场景之外,停留在文本之外。要学生在不具备场景体验、角色转换、语言经验转换的背景下进行输入式教学,很难说学生是“入乎诗内”,学生在鉴赏诗歌时,都不在文本之内,怎么可能“出乎诗外”? 王荣生教授说过,今日的课堂需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值得思考及探究。 二、界定相关概念 1.诗剧场 诗剧场是把诗歌、音乐、戏剧表演相结合的一种小剧场性质的诗歌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据诗歌的“场”,基于学生在“场”的想象、体验、表演,把读者参与变身“剧中人”。 2.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本就是直译自DIE(Drama in Education),台湾学者张晓华将其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戏剧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登台演出,也不是专业的戏剧教育,它是教师将戏剧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重视表演呈现结果,而是强调和注重参与戏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时尚元素,也可以成为他们进入课堂的通道。 三、运用教育戏剧,建立诗剧场的策略 教育戏剧运用戏剧的元素和方法,鼓励和带动学生根据个人理解积极参与体验,从亲身感受中体会和领略知识的意蕴。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据诗歌的“场”,基于学生在“场”的想象、体验、表演,把读者参与变身“剧中人”,让文字与声音、动作、行为甚至戏剧表演发生奇异的作用,产生不可抑制的化学反应,并将这种反应重新掷回文本,让文本的张力焕发新力量。 在诗歌课堂实践中,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戏剧,建立诗剧场,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寻“场” 诗歌的文本空间比较大,有叙事性、想象性、音乐性的特征,这就具备“场”的要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具有叙事性、音乐性,但有些特质是诗歌皆有的,即诗歌的想象性、抒情性、跳跃性。基于这些特点,可以建立一种“场”,即原来的意境。文本有“境”,只不过它隐藏在文本空间里,需要读者想象才能还原。如果读者在文本之外,就很难进入“境”,也就很难呈现文本的空间,光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还原其“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提到,诗歌有其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从文体特征角度来看,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特定的音乐性,呈现出跳跃性结构,语言凝练,节奏与韵律感强。诗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诗歌教学应重感悟体验、重二度创作、重情形模拟等特征。这为诗剧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2.建“场” 读者有他的生活之“场”,与文本之“场”之间缺少联系,这就需要一个支点连接。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戏剧化元素与文本结合点,将着力点完全不同的两条钢丝有机地绞接在一起,连接支点非常重要。 124OCCUPATION 2019 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