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卢京潮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卢京潮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卢京潮版第二章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引言

·系统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

??实验法(辩识法)机理分析法

·本章所讲的模型形式??

?复域:传递函数

时域:微分方程

§控制系统时域数学模型

1、 线性元部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L-R-C 网络

11c

c c r R

u u u u L

LC LC

'''∴++= ── 2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弹簧—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 分析A 、B 点受力情况 由 A 1A i 1x k )x x (k =- 解出01

2

i A x k k x x -

= 代入B 等式:02001

2

i x k )x x k k x f(=--

&&& 得:()i 1021021x fk x k k x k k f &&=++ ── 一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3)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枢回路:b a E i R u +?=┈克希霍夫 电枢及电势:m e b C E ω?=┈楞次 电磁力矩:i C M m m ?=┈安培

力矩方程:m m m m m M f J =+?ωω& ┈牛顿

变量关系:m m

b a M E i u ω-

---

消去中间变量有:

(4)X-Y 记录仪(不加内电路)

消去中间变量得:

a m 321m 4321m u k k k k k k k k k T =++l l l &&&─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即:a m

m 321m m 4321m u T k k k k l T k k k k k l T 1l =++&&&

2、 线性系统特性──满足齐次性、可加性 ● 线性系统便于分析研究。

● 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尽量将问题化到线性系统范围内研究。 ● 非线性元部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例:某元件输入输出关系如下,导出在工作点0α处的线性化增量方程

解:在0αα=处线性化展开,只取线性项: 令 ()()0y -y y αα=? 得 αα??-=?00sin E y 3、 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 a u l l l 222=++&&& (初条件为0)

复习拉普拉斯变换的有关内容

1 复数有关概念 (1)复数、复函数 复数 ωσj s += 复函数 ()y x jF F s F += 例:()ωσj 22s s F ++=+= (2)复数模、相角 (3)复数的共轭

(4)解析:若F(s)在s 点的各阶导数都存在,称F(s)在s 点解析。 2 拉氏变换定义

3 几种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 1. 单位阶跃:()?

?

?≥<=0 t 10

t 0t 1 2. 指数函数:???≥<=0

t e 0 t 0)t (f at

3. 正弦函数:?

?

?≥<=0t t sin 0 t

0)t (f ω

4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

(1)线性性质: [])s (bF )s (aF )t (bf )t (af L 2121+=+ (2)微分定理: ()[]()()0f s F s t f L -?='

()()()()()()()()()n n-2n 1n n-1n-2 L f t s F s s f 0s f 0sf 0f 0-??'=-----??

L 进一步: 零初始条件下有:()()[]()s F s t f L n n ?= ● 例1:求()[]t L δ ● 例2:求[]t cos L ω 解:[]2

222s s

s s 1

t n si L 1

t cos ωωωω

ωω

ω+=

+?

?=

'=

Θ

(3)积分定理:()[]

()()()0f s

1s F s

1dt t f L 1-+?=? (证略) 零初始条件下有:()[

]

()s F s

1dt t f L ?=? 进一步有: ● 例3:求L[t]=? 解:()dt t 1t ?=Θ

● 例4:求??

?

???2t L 2

解:?=tdt 2

t 2

Θ

(4)位移定理

实位移定理:()[]()s F e -t f L s ?=-ττ

● 例5:()()s F

0 t 01 t 0 10 t 0t f 求??

?

??><<<= 解:)1t (1)t (1)t (f --=

虚位移定理:()[]()a -s F t f e L at =? (证略) ● 例6:求[]at e L ● 例7:[]()

2

2

3

s s 2

23t -5

3s 3

s 5s s cos5t e L +++=

+=

?+→

● 例8:?

??

?

???????

?-=??????---)15t (5cos e L )35t (cos e L 2t

2t ππ (5)终值定理(极限确实存在时) 证明:由微分定理()()()0f s sF dt e t f st 0-='-∞

?

取极限:()()()0f s sF lim dt e t f lim 0

s st 0

0s -='→-∞

→?

∴有:()() s sF lim f 0

s →=∞证毕

● 例9:()()()

b s a s s 1

s F ++=

求()f ∞

● 例10:()0s s lim t sin f 2

20

s t =+≠=∞→∞→ω

ω

ω 拉氏变换附加作业 一. 已知f(t),求F(s)=? 二.已知F(s),求f(t)=? 5.拉氏反变换 (1) 反变换公式:?∞+∞-=

j j st

ds e ).s (F j

21)t (f σσπ (2) 查表法——分解部分分式(留数法,待定系数法,试凑法) 微分方程一般形式:

)s (F 的一般表达式为:

[]r b r b r b r b C C a C a C m 1-m )1-m (1)m (01-n )1-n (1)n (+'+++=+'+++ΛΛ来自:(I )

其中分母多项式可以分解因式为:

)p s ()p s )(p s ()s (A n 21---=Λ (II)

)s (A p i 为的根(特征根),分两种情形讨论:

I :0)s (A =无重根时:(依代数定理可以把)s (F 表示为:) 即:若i c 可以定出来,则可得解:而i c 计算公式: )s (F ).p s (lim c i p s i i

-=→

(Ⅲ)

i

p s 'i )

s (A )

s (B c ==

(Ⅲ′)

(说明(Ⅲ)的原理,推导(Ⅲ′) ) ● 例2:3

4s s 2

s )s (F 2+++=

求?)t (f =

解:3

s c

1s c 3)1)(s (s 2s )s (F 21+++=+++=

● 例3:3

4s s 5

5s s )s (F 22++++= ,求?)t (f =

解:不是真分式,必须先分解:(可以用长除法) ● 例4:j 1s c j -1s c j)1j)(s -1(s 3s 2

2s s 3s )s (F 212

++++=++++=+++=

解法一:

[]

jt

-jt t e )j 2(e )j 2(e 2j

1--+=- (t cos j 2e e ,t sin j 2e e jt jt jt jt =+=---Θ

) 解法二:

II :0)s (A =有重根时:

设1p 为m 阶重根,n 1m s ,s Λ+为单根 .则)s (F 可表示为: 其中单根n 1m c ,c Λ+的计算仍由(1)中公式(Ⅲ) (Ⅲ′)来计算. 重根项系数的计算公式:(说明原理) ●例5 3)

(s 1)s(s 2

s )s (F 2+++=

求?)t (f =

解:3

s c s c 1s c 1)(s c )s (F 4

312

2++++++=

3.用拉氏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 例 :u l l r l 222.

..

=++ 解:s

2

L(s)22s s L 2=++]:[

举例说明拉氏变换的用途之一—解线性常微分方程,引出传函概念。 如右图RC电路:初条件:c0c u )0(u = 输入 []t 1.E )t (u 0r = 依克西霍夫定律:

L 变换:

依(*)式可见,影响CR电路响应的因素有三个:

r c01:u (t)2:u ?

??

输入初条件分析系统时,为在统一条件下衡量其性能

输入都用阶跃,初条件影响不考虑 3:系统的结构参数 ――只有此项决定系统性能

c r U (s)1

CRs 1U (s)

=+零初条件下输入/出拉氏变换之比(不随输入形式而变) §2-3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上述CR电路的结论适用于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下: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r(t)

b (t)r b (t)r b (t)r b C(t)a (t)C a )t (C a )t (C m 1-m )1-m (1)m (0n 1-n )1-n (1)n (+'+++=+'+++ΛΛ简单讲一下: 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I:D(s)为首1

多项式型:根轨迹增益:K S K T

1S T K G (s)**

α+=+

= II:D(s)为尾1多项式型: 开环增益:K 1

TS K

G(s)+= 开环增益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

首1型:[

][

]

*1n *1n *

m

1m *1m *-n 1m 1*n a

s a s s b s b s K )p s ()p s (s )z s ()z s (K G(s)l

l l l l l -++++++=----=----ΛΛΛΛ (1)

尾1型:[][]

1s a s a s 1s b s b )1s T ()1s T (s )1s ()1s (K G(s)1

n 1n 01m 1m 01m 1n ++++++=++++=-----ΛΛΛΛl l l l l

ττ (2)

由(1)式:?????-=-=∏∏==为极点为零点

i -n 1

i i *-n i

m 1

i i *m p )p (a z )z (b l

l (3) 比较(1)(2):

)p (

)z (K a b K K a b K -n 1

i i

m

1

i i

*

*

-n *

m *-n *

m *∏∏==--===?l

l

l (4)

首1型多用于根轨迹法中. 尾1型多用于时域法,频域法中. 一 .传递函数定义:

条件:?????==='===='=--0)0(c

)0(c )0(c 0)0(r

)0(r )0(r )

1m ()

1n (ΛΛ 定义:

有关概念:特征式,特征方程,特征根 零点i z ——使0G(s)=的s 值 极点j p ——使∞=G(s)的s 值

n m a b K =:传递函数,增益,放大倍数→[])s (G s

1

.s lim

)c(K a b 0s t 1r(t)n m →==∞== 结构图——系统的表示方法 G(s)分子分母与相应的微分方程之间的联

系:

?

??

前面的系数式分子:前面的系数式分母:)s (R (*))s (C (*)完全

取决于

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

注(1)为何要规定零初始条件?

分析系统性能时,需要在统一条件下考查系统:

输入:都用阶跃输入.

初条件:都规定为零——为确定一个系统的起跑线而定.

则系统的性能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特性(结构参数)

(2) 为何初条件可以为零?

1)我们研究系统的响应,都是从研究它的瞬时才把信号加上去的.

2)绝大多数系统,当输入为0时,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3)零初始条件是相对的,常可以以平衡点为基点(如小扰动为线性化

时)

(3) 零初条件的规定,并不妨碍非零初条件时系统全响应的求解.

可以由G(s)回到系统微分方程,加上初条件求解.

二 .传递函数的性质:

b,a均为实常1.G(s) : 复函数,是自变量为s的有理真分式(m≤n)

i

i 数.

m

1). 实际系统都存在惯性,从微分方程上反映出来,即C(s)的阶次比

R(s)阶次高.反映到G(s)上即有分母阶次n≥分子阶次m.

2).反证法:设m>n则:

说明:

2.G(s): 只与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有关与输入的具体形式无关.

输入变时,C(s)=G(s)R(s)变,但G(s)本身并不变化

但G(s)与输入、输出信号的选择有关.r(t),c(t)选择不同,G(s)

不同.(见前CR电路.)

3. G(s)与系统的微分方程有直接联系

4. [])t (k L G(s)(t)

r(t)δ==→G(s)是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 5. G(s)与系统相应的零极点分布图对应

G(s)的零极点均是复数,可在复平面上表示: 若不计传递函数,G(s)与其零极点分布图等价. 例:*

2

(2)

G(s)(3)(22)

s s s s K +=

+++

G(s)?系统零极点分布图 ?系统性能??

?.

动态特性稳定性;

若当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分析其特性:

1) 用解微分方程法十分繁琐——一个元部件参数改变,影响

i i b ,a ,得反复解

2) 若掌握了零极点分布与系统性能之间的规律性,则当某个元部件的参数改变时,i i b ,a 变化,零极点位置变化,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就能掌握了,这样,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改变某些参数,改善系统的性能,且免除了解微分方程的烦恼。——这是为什么采用G(s)这种数模的原因之一。

三. 采用传递函数的局限:

1. G(s)原则上不反映C(0)≠0时的系统的全部运动规律.(虽然由G(s)转到微分方程,可以考虑初条件的影响。)

2. G(s)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 G(s)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由于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

例:[][]

[][

]出

(s)U (s)使U (s)

sU (t)u

(t)u L (s)

U A(s)(t)u a(t)而L (t)u (t)u BL (t)a(t).u L s (s)RCU (s)U (t)

u (t)u B (t)a(t).u (t)u RC (t)u r c c c c

c c c c c c r c c c c r 不能得/2

≠??≠??++?=?++=&&&&

传递函数是古典控制理论中采用的数学模型形式,经常要用。 (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略讲,重点以伺服电机引出结构图的概念) 例1 已知某系统,当输入为)(1)(t t r =时,输出为e e t

t t C 43

1321)(----= 求:

1) 系统传递函数?G(s)= 2) 系统增益?

3) 系统的特征根及相应的模态? 4) 画出系统对应的零极点图; 5)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k(t) 6) 系统微分方程;

7) 当(t),r(t))(c ,)c(10010=='-=时,系统响应?=c(t) 解 1)

)

1s 4

1)(1s (1)

s 21

()4s )(1s (2)2(s )s (R )s (C )s (G +++=

+++==∴ ①

2)由①式,增益K=1 3)由①式:特征根 4121??

?-=-=λλ模态 4 e

e

t t

?????-- 4)零极点图见右

5)[] G(s)L k(t)1-= 6)4

54

241222+++=+++==s s s ))(s (s )(s R(s)C(s)G(s) -隐含零初始条件

r(t)(t)r c(t)(t)c (t)c 4245:L 1+=++-&&&& -不受零初始条件限制

7)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注意代上初条件 例2 系统如右图所示

已知(s)G 0方框对应的微分方程为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s)U (s)U r

c

解:对(s)G 0相应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1

100000+=

=∴=+s T K (s)U (s)U (s)G (s)

U K (s))U s (T a c a c ① 又由运算放大器特性,有0000≈≈ ,i u

RsC .R R )sC

(R R sC R.

(s)U (s)U (s)U c r a 1

111

00

+-=+-=

+∴ ② ①×②有

4.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无负载时) 2. 电桥式误差角(位置)检测器 3. 自整角机

注 自整角机与电桥式误差检测器功能相同,只是有以下几点区别 1) 前者工作于交流状态,后者直流 2) 自整角机无摩擦,精度高

3) 自整角机21,θθ可以大于?360 4. 测速发电机 1)直流测速发电机

t

t k Ω(s)

U(s)

G(s).ω

k u ==∴=——楞次定律 2)交流发电机

5.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结构同发电机) 楞次定律:.ωk E b b = 克希霍夫:b a E Ri u += 安培定律:.i c M m m =

牛顿定律:θ

ω.ω

f M dt

d ω

J m m m

&=-= 利用前四个方程中的三个消去中间变量m b ,i,M E 得出:

[]

.c k Rf

R

J T m b m

m m +=

时间常数

[]m b m m

m .c k Rf c K +=

传递系数

???

???????????

=

+==+=∴(s)U Θ(s))s s(T K (s) G (s)U Ω(s)s T K (s) G a m m a m m 1121同一系统输入输出量选择不同有不同形式的

传递函数

若分别对每一个方程分别求传递函数,则可构成以下结构图:

——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系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结构图,但彼此等价。

此图清楚的表明了电动机内部各变量间的传递关系,经简化后可得上面形式结构图

6. 两相交流伺服电动机 堵转力矩:a m s .u c M = 机械特性:.ωc M M ωs m -=

牛顿定律:.ωf ω

J M m m m +=& 利用前两式消去s m M M ,可得: 分别各式进行拉氏变换得:方框图 7. 齿轮系:传动比12

1

12>==

ωωz z i 负载轴上的粘滞阻尼,惯量向电机轴上的折算:

对于电机轴: 11111ωf M M ωJ m --=& 1M 为负载轴转矩

⑴ 对于负载轴:22222ωf M ωJ -=&

⑵ 在啮合点:21F F = 又有:

1

2

1221 i z z r r ωω=== (4) 利用4式中的3个,消去中间变量之间关系得出1m 221~M ,,M ,M ωω: 一般地,有多级齿轮转动时:

可见:由于一般减速器总有11

<=+i z z i i

∴越靠近电机轴的惯量、粘滞摩擦,对电机轴的影响越大, 远离电机轴的负载影响则较小

若一级减速比1i 很大,则负载轴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8. 调制器,解调器用于

1) 交、直流元件协调工作时 2) 交流元件,但工作频率不同时

??

?否则干扰较大交流元件有时要屏蔽,

漂移,工作点不易隔离,易点,都要用直流工作时交直流的元件各有其优

调制:把直流或低频信号驮在交流元件的工作频率上的过程 解调:把驮在交流元件频率上的有用低频(或直流)信号取出来的过程 一般不考虑调制、解调器的动态过程,认为其传函为1 5.典型环节

依上讨论可见:输入输出信号选择不同,同一元部件可以有不同的传递函数。不同的元部件可以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1. 环节——把传函形式相同的元部件归并在一起的分类——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如,电位器,自整角机,测速发电机等等。同属比例环节。

2.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5

微分环节

测速发电机

)(c r u →θ

6

一阶复合微分环节

7

二阶复合微分环节

注:

1) 环节与部件并非一一对应,有时一个环节可代表几个部件,有时一个部件可表成几个环节

2) 任一个系统的传递,可以视为典型环节的组合

如:)

τξs s )(τs(Ts )K(s G(s)12122

2++++= 6.负载效应问题:传递函数要在系统正常工作,考虑负载影响条件下推导出来

例如①右电网络,当两级相联时: 用算子法:

1

1

)()1(12221112212121221222121221211s C R s C R s C R s C C R R s C s C s C C R s C R R s)C s C s C C (R U U .U U U U r c r c ++++=

++++++=

= (1)

②当两级断开时:

第一级:1111111

1

1

1+=+=sC R sC R sC U U r

第二级:

1

1

11222

2

2

1+=

+=s C R sC R sC U U c 而

1

1111221122121221111+++=++=?=)s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sC (R U U U U U U r c r c (2) 比较(1)(2),可见两式不等。

∵当两级相联时,后级有分流,对前级有负载影响。 2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7

二阶复

合微分环节

五、求G(s)时须注意的问题——负载效应

要在系统正常工作的条件下考虑其传递函数,把后一级对前一级的负载效应考虑进去。 例:如右电路,求?(s)

U (s)

U G(s)r c == 解1当成整体看:

回路I :r c u u R i R i =++2211 ⑴ 回路II: c u R i u +=221 ⑵ 节点A: 321i i i += ⑶ 电容1C : dt

du C i 1

1

3= ⑷ 电容2C :dt

du C i c

22= ⑸

⑵→⑷:

?

?

?

???+=c u dt di .R C i &2213 ⑹ ⑸→⑹: c

c u C u C R C i &&&12213+= ⑺ ⑸(7)→(3):c c c u C u R C C u C i &&&&122121++= (8) ⑸(8)→(1):122121221])([u u R u C R u C C u R C C c c c c =++++&&&& 即:1221211221)(u u u R C R C R C u R C C c c c =++++&&&

L 变换:)()(]1)([12212112221s U s U s R C R C R C s R C C c =++++ 所以,1

)(1

)(2212112221++++=

s R C R C R C s R C C s G

解2:分解成两部分看: 对后一部分:c u R i u +=221 变换: )()()1(122s U s U s R C c =+ 所以 1

1

)()()(22

21

+==

s R C s U s U s G c 同理对前一部分:1

1

)()()(1112+==s R C s U s U s G r 而

1

1

1111)()()()()()()()()(11222212111222111+++=++====

s R C s R C s R R C C s R C s R C s G s G s U s U s U s U s U s U s G r c r c 比较:分母少一项21C R s 项——解2中未考虑前一级的负载效应 (3)积分定理:

s m a m s m m m n m

M C u M M C J f M ωωωω??

=???

=-????+=? 消去s m M M , m m m m a T K u ωω?

?

?+=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1.结构图的组成及绘制

(1)组成:信号线;方框(环节);比较点;引出点。 (2)结构的绘制: 从系统微分方程组:

例:电枢控制式直流伺服电动机: 电枢回路:b a E Ri u += ――克希霍夫 反电势:ω?=e b C E ――楞次定律 电磁力矩:i C M m m ?= ――安培

力矩平衡:m m m M f J =+?

ωω ――牛顿 ● 工作原理图→方框图→结构图 例:x-y 记录仪:

2.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1).环节串联: 2).环节并联: 3).反馈等效: ● 例1:

4).比较点、引出点的移动: ①比较点换位: ②引出点换位: ③比较点前移: ④比较点后移: ⑤引出点前移: ⑥引出点后移: ⑦比较点、引出点换位:

● 例2:x-y 记录仪结构图如下:求

?)

()

(=s U s L r ● 作业题(2-16)讲解:(以便解决作业问题) 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图见课本P67图2-57 (1)依运算放大器原理

速度调节器:s

RC s C R R s

C R s G 11

111111

)(+-=+

-

=

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

图2.68 习题2.1图 解: (a) 11r c u u i R -=,2()r c C u u i -= ,122c u i i R +=,12122 121212 c c r r R R R R R Cu u Cu u R R R R R R +=++++ (b) 11()r c C u u i -= ,1 21 r u u i R -=,1221i i C u += ,121c u i R u =+, 121211122112121121()()c c c r r r 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 ++++=+++ (c) 11r c u u i R -=,112()r C u u i -=,1122u i i R +=,112 1c u i dt u C = +? , 121212222112122221()()c c c r r r 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 ++++=+++ 2.2 试证明图 2.69(a)所示电路与图 2.69(b)所示的机械系统具有相同的微分方程。图2.69(b)中X r (t )为输入,X c (t )为输出,均是位移量。 (a) (b) 图2.69 习题2.2图 解: (a) 11r c u u i R -=,12()r c C u u i -= ,12i i i +=,22 1c u idt iR C =+? , 121211122212121122()()c c c r r r R R C C u R C R C R C u u R R C C u R C R C u u ++++=+++ (b) 2121()c B x x K x -= ,1121()()()r c r c c B x x K x x B x x -+-=- , 121221212121211212 ()()c c c r r r B B B B B B B B B x x x x x x K K K K K K K K K ++++=+++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卢京潮版第二章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引言 ·系统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 ??实验法(辩识法)机理分析法 ·本章所讲的模型形式?? ?复域:传递函数 时域:微分方程 §2.2控制系统时域数学模型 1、 线性元部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L-R-C 网络 C r u R i dt di L u +?+?= ↓c i C u =?& c c c u u C R u C L +'??+''??= 11c c c r R u u u u L LC LC '''∴++= ── 2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弹簧—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 分析A 、B 点受力情况 02B 0A A A i 1x k )x x f()x x (k =-=-∴&& 由 A 1A i 1x k )x x (k =- 解出01 2 i A x k k x x - =

代入B 等式:02001 2 i x k )x x k k x f(=-- &&& 0201 2 i x k x )k k 1f(x f ++ =?&& 得:()i 1021021x fk x k k x k k f &&=++ ── 一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3)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枢回路:b a E i R u +?=┈克希霍夫 电枢及电势:m e b C E ω?=┈楞次 电磁力矩:i C M m m ?=┈安培 力矩方程:m m m m m M f J =+?ωω& ┈牛 顿 变量关系:m m b a M E i u ω- --- 消去中间变量有: a m m m m u k T =+ωω& [][]?? ?? ?+?=+?=传递函数时间函数 C C f R C k C C f R R J T m e m m m m e m m m (4)X-Y 记录仪(不加内电路)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二版 课后答案 第一章_参考答案

控制系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 1-2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1-3根据图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b与c,d用线连接成负 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b?; a?,c (2)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 1-3 图(a),(b)所示的系统均为电压调节系统。假设空载时两系统发电机端电压均为110V,试问带上负载后,图(a),(b)中哪个能保持110V不变,哪个电压会低于110V?为什么? 解:带上负载后,开始由于负载的影响,图(a)与(b)系统的端电压都要下降,但图(a)中所示系统能恢复到110伏而图(b)系统却不能。理由如下: 图(a)系统,当u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放大后,驱动电机D转动,经减速器带动电刷,使发电机F的激磁电流 I增大,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会升高,从而 j 使偏差电压减小,直至偏差电压为零时,电机才停止转动。因此,图(a)系统能保持110伏不变。 图(b)系统,当u低于给定电压时,其偏差电压经放大器K后,直接使发电机激磁电流增大,提高发电机的端电压,使发电机G 的端电压回升,偏差电压减小,但不可能等于零,因为当偏差电压为0时, i=0,发电机就不能工作。即图(b)所示系统的稳 f 态电压会低于110伏。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西工大版

一、 习 题 及 解 答 第1章习题及解答 1-1 根据图1-15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图1-16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

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1-17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17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所控制偏差电压,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后,作为 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e u a u 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的热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它的发展初期, 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 理论的发展。二战后,已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这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它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的线形定常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应用数学新成果的推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适应宇航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它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数的最优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目前, 智能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理论深入。

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按照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即被控量是要求严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它可以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例如温度、压力或飞行轨迹等;而控制装置则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的相关机构的总体,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但最基本的一种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装置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和控制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量进行控制的任务,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反馈模型: 开方: 公式:X(n+1)=Xn+(A/Xn^2-Xn)1/3设A=5,开3次方 5介于1^3至2^3之间(1的3次方=1,2的3次方=8) X_0可以取1.1,1.2,1.3,1.4,1.5,1.6,1.7,1.8,1.9,2.0都可以。例如我们取2.0。按照公式: 第一步:X1={2.0+[5/2.0^2-2.0]1/3=1.7.}。即5/2×2=1.25,1.25-2=-0.75,0.75×1/3=0.25,输入值大于输出值,负反馈 2-0.25=1.75,取2位数字,即1.7。

自动控制原理3卢京潮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与校正 习题及答案 3-1 已知系统脉冲响应 t e t k 25.10125.0)(-= 试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s Φ。 解 Φ()()./(.)s L k t s ==+00125125 3-2 设某高阶系统可用下列一阶微分方程 T c t c t r t r t ? ? +=+()()()()τ 近似描述,其中,1)(0<-<τT 。试证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为 T T T t d ?? ? ?????? ??-+=τln 693.0 t T r =22. T T T t s ?? ??? ? -+=)ln( 3τ 解 设单位阶跃输入s s R 1)(= 当初始条件为0时有:1 1 )()(++=Ts s s R s C τ 1 11 11)(+-- = ?++= ∴ Ts T s s Ts s s C τ τ C t h t T T e t T ()()/==---1τ 1) 当 t t d = 时 h t T T e t t d ()./==---051τ 12=--T T e t T d τ/ ; T t T T d -??? ??-=-τln 2ln ????? ???? ??-+=∴ T T T t d τln 2ln

2) 求t r (即)(t c 从1.0 到9.0所需时间) 当 T t e T T t h /219.0)(--- ==τ; t T T T 201=--[ln()ln .]τ 当 T t e T T t h /111.0)(---==τ; t T T T 109=--[ln()ln .]τ 则 t t t T T r =-==2109 01 22ln ... 3) 求 t s T t s s e T T t h /195.0)(--- ==τ ]ln 3[]20ln [ln ]05.0ln [ln T T T T T T T T T t s τ ττ-+=+-=--=∴ 3-3 一阶系统结构图如图3-45所示。要求系统闭环增益2=ΦK ,调节时间4.0≤s t s ,试确定参数21,K K 的值。 解 由结构图写出闭环系统传递函数 111)(2 12211211 +=+=+ =ΦK K s K K K s K s K K s K s 令闭环增益21 2 == ΦK K , 得:5.02=K 令调节时间4.03 32 1≤= =K K T t s ,得:151≥K 。 3-4 在许多化学过程中,反应槽内的温度要保持恒定, 图3-46(a )和(b )分别为开环和闭环温度控制系统结构图,两种系统正常的K 值为1。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 2-3试证明图2-5( a )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岀两者之 间系数的对应关系。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岀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看岀,电网络( a)和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岀各方程式的模态。 (1) (2 )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 c ( s )/U r ( s)。 图2-6 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和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

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岀电位器传递系数 K 0、第一级和第二级放大器的比例系数 K 1和K 2; (2) 画岀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图2-7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2)假设电动机时间常数为 Tm 忽略电枢电感的影响,可得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为 式中Km 为电动机的传递系数,单位为。 又设测速发电机的斜率为,则其传递函数为 由此可画岀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3)简化后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9若某系统在阶跃输入 r(t)=1(t) 时,零初始条件下的输岀 响应,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和脉冲响应。 分析: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域表示变成频域表示, 进而求解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然后对传递函数进行反变换求岀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 解:(1),则系统的传递函数 (2)系统的脉冲响应 2-10试简化图2-9中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 C(s)/R(s ) 和C(s)/N(s) 分析:分别假定 R(s)=o 和N(s)=O ,画出各自的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变换, 将其化成最简单的形式,从而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a )令N (s )= 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分析:利用机械原理和放大器原理求解放大系数, 构图,求岀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1) 然后求解电动机的传递函数, 从而画岀系统结

自动控制原理夏超英 第2章+习题解答

第二章 习题解答 2-1试求下列各函数的拉氏变换。 (a )()12f t t =+,(b )2 ()37()f t t t t δ=+++,(c )23()2t t t f t e e te ---=++, (d )2 ()(1)f t t =+,(e )()sin 22cos 2sin 2t f t t t e t -=++,(f )()2cos t f t te t t -=+,( g )()sin32cos f t t t t t =-,( h )()1()2cos 2f t t t t =+ 解: (a )212()F s s s = +(b )23372 ()1F s s s s =+++(c )2 121()12(3)F s s s s =+++++ (d )2 ()21f t t t =++,3221()F s s s s =++(e )222222()44(1)4s F s s s s =++++++ (f )2222 211621()11(1)s d s s F s s ds s s ?? ?++??=+=++++ (g )2222222223262231()(3)(1)s d d s s s s F s ds ds s s ???? ? ? +++????=-+=-++ (h )2222 211684()(4)s d s s F s s ds s s ?? ?++??=+=++ 2-2试求图2.54所示各信号的拉氏变换。 (a ) (b ) (c ) (d ) 图2.54 习题2-2图 解: (a )021()t s e X s s s -=+(b )000 221()t s t s e e X s t s s s --=-+- (c ) 33112212()()t s t s t s t s t s t s t s t s a ae be be ce ce a b a c b ce X s e e s s s s s s s s s s ----------=-+-+-=++- (d ) 11 ()1()1()1()()1()1()11 ()1()(2)1(2)1(2)111 1()21()2()1()(2)1(2)1(2) x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 --+--+-=-?-+---+--+-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 二 章 2-3试证明图2-5(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分析 首先需要对两个不同的系统分别求解各自的微分表达式,然后两者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系数的对应关系。对于电网络,在求微分方程时,关键就是将元件利用复阻抗表示,然后利用电压、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然后变换成微分方程的形式,对于机械系统,关键就是系统的力学分析,然后利用牛顿定律列出系统的方程,最后联立求微分方程。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22212121122122112121122121221 11()1()1 11 o i 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R u R R C C s R C R C R C C s R C s R C s + ++++== +++++ + + 即 220012121122121212112222()()i i o i d u du d u du R R C C R C R C R C u R R C C R C R C u dt dt dt dt ++++=+++取A 、B 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o 112( )()()i o i o dx dx dx dx f K x x f dt dt dt dt -+-=- o 22()dx dx f K x dt dt -= 整理可得: 2212111221121212211222()()o o i i o i d x dx d x dx f f f K f K f K K K x f f f K f K K K x dt dt dt dt ++++=+++ 经比较可以看出,电网络(a )和机械系统(b )两者参数的相似关系为 11122212 11,,,K f R K f R C C : :::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的模态。 (1) ; )()(2t t x t x =+&

《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卷四及标准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卷四及答案

————————————————————————————————作者:————————————————————————————————日期:

《自动控制原理》模拟试卷四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分) 1、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快速性和 。 2、控制系统的 称为传递函数。一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 ,二阶系统传函标准形式是 。 3、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可采用 、根轨迹法或 等方法判断线性控制系统稳定性。 4、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取决于系统 和 , 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5、线性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纵坐标取值为 ,横坐标为 。 6、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中,Z = P - R ,其中P 是指 ,Z 是指 ,R 指 。 7、在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中,s t 定义为 。%σ是 。 8、PI 控制规律的时域表达式是 。P I D 控制规律的传递函数表达 式是 。 9、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2(1)(1) K s T s T s ++,则其开环幅频特性为 ,相频特 性为 。 二、判断选择题(每题2分,共 16分) 1、关于线性系统稳态误差,正确的说法是:( ) A 、 一型系统在跟踪斜坡输入信号时无误差 ; B 、 稳态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是20() lim 1()() ss s s R s e G s H s →=+; C 、 增大系统开环增益K 可以减小稳态误差; D 、 增加积分环节可以消除稳态误差,而且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 2、适合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 )。 A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B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时变系统; C 、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常系统; D 、非线性系统。 3、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5 (1) s s +,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 )。 A 、(1)0s s += B 、 (1)50s s ++= C 、(1)10s s ++= D 、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习题解

习 题 2 2-1 试证明图2-77(a)所示电气网络与图2 77(b)所示的机械系统具有相同的微分方程。 图2-77习题2-1图 证明:首先看题2-1图中(a) ()()()s U s U s U C R R -= ()()()()s U Cs R s CsU s U R s I R R R R ?? ? ??+=+= 11 ()()s I s C R s U C ???? ? ?+=221 ()()()[]s U s U s C R s C R s U C R C -??? ? ??+???? ??+=112211 ()()s U s C R s C R s U s C R s C R R C ???? ??+???? ??+=??????+???? ??+???? ? ?+112211221 1111 ()()()()()()s U R s C R s C s C R s U R s C R s C s C R R C 11122211122211111+?+=?? ????++?+ 2-2试分别写出图2-78中各有源网络的微分方程。 图2-78 习题2-2图 解: (a)()()()t u R t u R dt t du C o r r 211-=+ (b)()()()?? ????+-=t u R dt t du C t u R r o 2o 111

(c) ()()() ? ? ? ? ? ? + - =t u dt t du C R t u R r c c 2 1 1 2-3某弹簧的力一位移特性曲线如图2-79所示。在仅存在小扰动的情况下,当工作点分别为x0=-1.2,0,2.5时,试求弹簧在工作点附近的弹性系数。 解:由题中强调“仅存在小扰动”可知,这是一道非线性曲线线性化处理的问题。于是有,在x0=-1.2,0,2.5这三个点处对弹簧特性曲线做切线,切线的导数或斜率分别为: 1) () ()35.56 25 .2 80 5.1 75 .0 40 40 2.1 = = - - - - = - =x dx df 2)20 2 40 = - - = = x dx df 3)6 5.2 15 5.0 3 20 35 5.2 = = - - = = x dx df 2- 4图2-80是一个转速控制系统,其中电压u为输入量,负载转速ω为输出量。试写出该系统输入输出间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解:根据系统传动机构图可列动态如下: ()()()t u K dt t di L t Ri r e = + +ω(1) i K T T em =(2) dt d J T i K T T L T L em ω = - = -(3)将方程(3)整理后得: dt d K J T K i T L T ω + = 1 (4)将方程(4)代入方程(1)后得: ()t u K dt d K LJ dt dT K L dt d K RJ T K R r e T L T T L T = + + + +ω ω ω 2 2 (5)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卢京潮版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系统数学模型一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 机理分析法 实验法(辩识法) § 2.2控制系统时域数学模型 1、线性元部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 L-R-C 网络 -本章所讲的模型形式 时域:微分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 1 LC U c 1 LC U r 2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弹簧一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 分析A 、B 点受力情况 由 k 1(X i X A ) &X A 解出 X A X i k -2X 0 k 1 代入B 等式:f (X i k 2 k 1 X o X o ) k 2X 得:f k 1 k 2 X 0 k 1k 2X 0 fk 1X i 一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T m l I k 1k 2k 3k 4k m l k 1k 2k 3k m u a —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线性系统特性——满足齐次性、可加性 线性系统便于分析研究。 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尽量将问题化到线性系统范围内研究。 (3)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枢回路:u a R i E b —克希霍夫 电枢及电势: E b C e m -…楞次 电磁力矩: M m C m i - -安培 力矩方程: J m m f m m M m —牛顿 变量关系: i M m U a E b m 消去中间变量有: 即:I k 1k 2k 3k 4k k 1k 2k 3k T m T m 消去中间变 量得:

非线性元部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例:某元件输入输出关系如下,导出在工作点0处的线性化增量方程解:在0处线性化展开,只取线性项: 令y y -y o 得y E o sin o 3、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 I 21 21 2u a(初条件为0) 复习拉普拉斯变换的有关内容 1复数有关概念 (1)复数、复函数 复数s j 复函数 F s F x jF y 例:Fs s 2 2 j (2)复数模、相角 (3)复数的共轭

自动控制原理1卢京潮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题1-15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题1-16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16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1-17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17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 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第二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二部分古典控制理论基础习题详解 一 概述 2-1-1 试比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解】: 控制系统优点缺点 开环控制简单、造价低、调节速度快调节精度差、无抗多因素干扰能力闭环控制抗多因素干扰能力强、调节精度高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 2-1-2试列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例子,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解】: 开环控制——半自动、全自动洗衣机的洗衣过程。 工作原理:被控制量为衣服的干净度。洗衣人先观察衣服的脏污程度,根据自己的经验,设定洗涤、漂洗时间,洗衣机按照设定程序完成洗涤漂洗任务。系统输出量(即衣服的干净度)的信息没有通过任何装置反馈到输入端,对系统的控制不起作用,因此为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卫生间蓄水箱的蓄水量控制系统和空调、冰箱的温度控制系统。 工作原理:以卫生间蓄水箱蓄水量控制为例,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为蓄水箱水位(反应蓄水量)。水位由浮子测量,并通过杠杆作用于供水阀门(即反馈至输入端),控制供水量,形成闭环控制。当水位达到蓄水量上限高度时,阀门全关(按要求事先设计好杠杆比例),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用水,水位降低,浮子随之下沉,通过杠杆打开供水阀门,下沉越深,阀门开度越大,供水量越大,直到水位升至蓄水量上限高度,阀门全关,系统再次处于平衡状态。 2-1-3 试判断下列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属何种类型(线性、非线性;定常、时变)。 【解】: (1)线性定常系统;(2)线性时变系统;(3)非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 1

2 2-1-4 根据题2-1-1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 (1)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系统; (2)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a -d 连接,b -c 连接。 (2)系统方框图 题2-1-4解图 抽头移动,电动机获得一个正电压,通过齿轮减速器传递,使阀门打开,从而增加入水流量使水位上升,当水位回到给定值时,电动机的输入电压又会回到零,系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反之易然。 题2-1-5解图

自动控制原理答案完全版-第二版(孟庆明)

;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 1-1(略) 1-2(略) 、 1-3 解: 受控对象:水箱液面。 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 h " 执行元件:通过电机控制进水阀门开度,控制进水流量。 比较计算元件:电位器。 测量元件:浮子,杠杆。 放大元件:放大器。 h h (与电位器设定 电压 u 相对应,此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当 h h 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电动机不工作。一但 h ≠ h 时,浮子位置相应升高(或 ' 降低),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或上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工作电压,驱动 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使阀门的开度减小(或增大),以使水箱水位达到希望值 h 。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 1-4 解: 受控对象:门。 执行元件:电动机,绞盘。 放大元件:放大器。 受控量:门的位置 , 测量比较元件:电位计 工作原理:系统的被控对象为大门。被控量为大门的实际位置。输入量为希望的大门位置。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桥式电位器测量电路产生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 使大门向上提起。同时,与大门连在一起的电位器电刷上移,直到桥式电位器达到平衡,电动机停转,开 门开关自动断开。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反转,使大门关闭。 *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闭)的职能方框图 1-5 解: 系统的输出量: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电炉

放大元件: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减速器 比较元件:电位计 测量元件:热电偶 职能方框图: 第二章 习题 2-1 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 X (s ) R (s ) ? C (s ) N (s ) ? ? X (s ) KX (s ) ? X (s ) X (s ) ? X (s ) ? ? TsX (s ) X (s ) ? X (s ) X (s ) ? KN (s ) ? ?K X (s ) sC (s ) sC (s ) ?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图如下图所示: KK C (s ) / R (s ) , Ts (T 1)s s K K 1 s s 1 s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答案

2-1试建立如图 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解: 输入u i 输出u o u 1=u i -u o i 2=C du 1 dt ) - R 2(u i -u o )=R 1u 0-CR 1R 2( du i dt dt du o o i 1=i-i 2 u o i= R 2 u 1 i 1= R 1 = u i -u o R 1 dt d (u i -u o ) =C C d (u i -u o ) dt u o - R 2 = u i -u o R 1 CR 1R 2 du o dt du i dt +R 1u o +R 2u 0=CR 1R 2 +R 2u i (a) i=i 1+i 2 i 2=C du 1 dt u o i 1= R 2 u 1-u o = L R 2 du o dt R 1 i= (u i -u 1) (b) o = R 1 u i -u 1 u o +C R 2 du 1 dt u 1=u o + L R 2 du o dt du o dt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u o R 1 u o R 2 +C )u o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1 R 1 1 R 2 +(C+ 解: 2-2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t t t f 4cos 4sin )(+= (2)t e t t f 43 )(+= (3)t te t f --=1)(

(4)t e t t f 22)1()(-= 解: (1) f(t)=sin4t+cos4t L [sin ωt ]ω=s s+42+16L [sin4t+cos4t ]+s ω2+s 2L [cos ωt ]=解:(2) f(t)=t 3+e 4t 解: L [t 3+e 4t ]6s+24+s 4 s 4(s+4)= (3) f(t)=t n e at L [t n e at ]=n!(s-a)n+1(4) f(t)=(t-1)2e 2t L [(t-1)2e 2t ]=e -(s-2)2(s-2)3 解:解: 2-3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1))3)(2(1)(+++= s s s s F (2) ) 2()1()(2++=s s s s F (3) )1(1 52)(2 2++-=s s s s s F (4) )2)(34(2)(2++++=s s s s s F A 1=(s+2)s+1(s+2)(s+3)s=-2=-1 =2f(t)=2e -3t -e -2t (1) F(s)=解:A 2=(s+3)s+1(s+2)(s+3)s=-3F(s)= 2s+3- (2) F(s)=s (s+1)2(s+2)F(s)=-2e -2t -te -t +2e -t 解:= A 2s+1s+2+ A 3+ A 1(s+1)2A 1=(s+1)2s (s+1)2(s+2)s=-1A 3=(s+2)s s+2][A 2s=-1=-1 =2=-2 (3) F(s)=2s 2-5s+1s(s 2+1)F(s)(s 2=A 1s+A 2s=+j A 2=-5 A 3解: = A 3 s 2+1A 1s+A 2=1 2s s 2-5s+1=A 1s+A s=j j -5j-1=-A 1+jA 2 A 1=1 F(s)= 1s s 2+1s -5s 2+1 ++ (4) F(s)=s+2s(s+1)2(s+3) 解:=+A 1A (s+1)2+A +A A 123A 3= A 4A 2d []A 2+e 212 -+f(t)=-t 32e -3t -t e -t 1 t t t f sin 5cos 1)(-+=

自动控制原理卢京潮主编课后习题答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卢京潮主编课后习题答案西北工 业大学出版社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习题与解答 5-1 试求题5-75图(a)、(b)网络的频率特性。 (a) (b) 图5-75 R-C 网络 解 (a)依图:???? ????? +==+=++= + + = 21211112 12111111 221 )1(11) ()(R R C R R T C R R R R K s T s K sC R sC R R R s U s U r c ττ (b)依图:?? ?+==++=+ ++ =C R R T C R s T s sC R R sC R s U s U r c )(1 111)()(212 2222212ττ 5-2 某系统结构图如题5-76图所示,试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求下列输入信号作用时,系统的稳态输出)(t c s 和稳态误差)(t e s (1) t t r 2sin )(= (2) )452cos(2)30sin()(?--?+=t t t r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 )(+= Φs s 图5-76 系统结构图 频率特性: 2 244221)(ω ω ωωω+-++=+=Φj j j 幅频特性: 2 41 )(ω ω+= Φj 相频特性: )2arctan()(ω ω?-=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2 1 )(11)(++=+= Φs s s G s e 则 )2arctan(arctan )(, 41)(2 2 ω ωω?ωωω-=++= Φj j e e (1)当t t r 2sin )(=时, 2=ω,r m =1 则 ,35.08 1)(2== Φ=ωωj 45)22 arctan()2(-=-=j ? (2) 当 )452cos(2)30sin()(?--?+=t t t r 时: ?? ?====2,21,122 11m m r r ωω

《自动控制原理》 卢京潮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习题与解答 5-1 试求题5-75图(a)、(b)网络的频率特性。 (a) (b) 图5-75 R-C 网络 解 (a)依图:???? ????? +==+=++= + + = 21211112 12111111 221 )1(11) ()(R R C R R T C R R R R K s T s K sC R sC R R R s U s U r c ττ (b)依图:?? ?+==++=+ ++ =C R R T C R s T s sC R R sC R s U s U r c )(1 111)()(2122222212ττ 5-2 某系统结构图如题5-76图所示,试根据频率特性的物理意义,求下列输入信号作用时,系统的稳态输出)(t c s 和稳态误差)(t e s (1) t t r 2sin )(= (2) )452cos(2)30sin()(?--?+=t t t r 解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1 )(+=Φs s 图5-76 系统结构图 频率特性: 2 244221)(ω ω ωωω+-++=+=Φj j j 幅频特性: 2 41 )(ω ω+= Φj 相频特性: )2arctan()(ω ω?-=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2 1 )(11)(++=+= Φs s s G s e 则 )2 arctan(arctan )(, 41)(22ω ωω?ωωω-=++= Φj j e e (1)当t t r 2sin )(=时, 2=ω,r m =1 则 ,35.08 1 )(2== Φ=ωωj ο45)22 arctan()2(-=-=j ? (2) 当 )452cos(2)30sin()(?--?+=t t t r 时: ?? ?====2,21,122 11m m r r ωω 5-3 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试求系统频率特性。 解 s s R s s s s s s s C 1)(,) 9)(4(36 98.048.11)(= ++=+++- =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 章)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RC 无源网络电路图如图2-1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 递函数U c (s )/U r (s )。 图2-1 解:在线性电路的计算中,引入了复阻抗的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的关系,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即: )() () (s Z s I s U = 如果二端元件是电阻R 、电容C 或电感L ,则复阻抗Z (s )分别是R 、1/C s 或L s 。 (1) 用复阻抗写电路方程式: s C S I S V R S U S U S I s C S I S I S U R S U S U S I c c c c C r 222221212111 111)()(1 )] ()([)(1)]()([)(1 )]()([)(? =-=? -=? -= (2) 将以上四式用方框图表示,并相互连接即得RC 网络结构图,见图2-1(a )。 2-1(a )。 (3) 用梅逊公式直接由图2-1(a) 写出传递函数U c (s )/U r (s ) 。

? ?= ∑K G G K 独立回路有三个: S C R S C R L 11111 11-= ?- = S C R S C R L 22222111-=?- = 回路相互不接触的情况只有L 1和 L 2两个回路。则 2 221121121S C R C R L L L == 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 2 2211122211213211 1111)(1S C R C R S C R S C R S C R L L L L L ++++ =+++-=? 通向前路只有一条 221212*********S C C R R S C R S C R G =???= 由于G 1与所有回路L 1,L 2, L 3都有公共支路,属于相互有接触,则余子式为 Δ1=1 代入梅逊公式得传递函数 1 )(1 111111 21221122121222111222112 221111++++=++++= ??=s C R C R C R s C C R R s C R C R s C R s C R s C R s C R C R G G 2-2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2所示,试用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 (s )/R (s )。 S C R R S C L 12213111-=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