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参考资料

高新区第七小学七彩教育研修网>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浏览次数:127126)

mofan0524

发表于2012-11-18 21:36:07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且刚刚由原来的陈旧学校蜕变成一所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校。同时,学校的硬件设施及信息化配备已走在了同地区的前列。然而,通过调查周边的许多学校发现,各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差距仍然较大,即使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教育的许多学校,至今还存在相当多的骨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差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老师更应该走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如今的信息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方面能力人才,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信息素养的迫切提高在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掌握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选择这个课题研究,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来开展的,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对我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改进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另外,作为一所新建示范校,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到同地区的其他学校,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因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均是我校处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为周边学校在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一些详实的数据以及一些理论的验证性结果,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势必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把此作为实施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关的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以促成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教师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与利用。

研究目标:

结合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充分利用起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逐步培养一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软件创作及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技能!

研究内容:

1.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几个方面: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转变。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短时间的“培训”能达到的,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现阶段学校现有信息化资源或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完善学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评价体系。

3.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4.“学校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结合学校现状,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基础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两个方面。

1.基础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是让教师能够结合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能够熟练地评价信息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撰写相关的论文。

2.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是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条件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资源,并能够

利用学校的资源创造性的再开发、再生成新的适应学校教育的新资源。

研究思路:

结合学校新配信息化资源的这一优势,尽快在广大教师中普及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更新教师们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以此来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努力探讨出一条新的独具特色的环境学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培训研究: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信息化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训活动,包括网络研修及利用、课件自主研发制作等,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基础信息素养和技能。

2.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利用评价体制:每学期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以保证教师在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支持。

3.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的网络研修学习平台。结合学校建立的“高新区第七小学研修网”,继续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信息化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方法:

结合学校实际,课题参与成员通过校内外学习,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问卷调查研究、访谈研究、分析总结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1月—3月):课题论证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课题开始阶段。

1.针对学校的现状,主要研究方向是本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继续充实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的网络学习提供保障环境。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4年1月)课题的实施阶段

1.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应用培训,对本校教师进行基础信息素养的培训。

2.完善或开发一定数量的网络资源,如:继续完善校园研修网、课件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信息环境下论文的撰写发表等,最终促使教师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信息化资源能力的提高。

3.制定完善的学校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能够做到及时检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合理的奖励体制。

第四阶段:(2014年1月—3月)课题修正、验收阶段。请专家和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鉴定验收。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张克庆论文《浅谈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山东教育报发表

2.王娟论文《让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国家“教育科技”出版3.王娟论文《低年级美术线描教学浅谈》中国“科技教育”发表4.邢学华论文《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整合的探索思考》音体美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爱丽,周新安《关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王志远《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策略探析》《教育革新》,2010,(04) 3.邱屹《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成才之路》,2011,(36) 4.曹志国《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专业成长”》《新课程研究》,2012,(01) 5.孟莉,何露《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刍议》《教育研究》,2012,(02)

参加者情况:

1.成立课题组。组长:张克庆;副组长:邢学华;组员:何联、王娟、张凤兰、彭昭;参与对象:学校全体教师。

2.成员分工:

张克庆: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策划。

邢学华:宏观理论指导,并负责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的发表及成果展示。

张凤兰:负责组织和发动学校全体教师充实完善学校的“研修网”成果。

何联:研讨过程中,所需材料或资源的收集整理及信息化利用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分析。彭昭:联系相关的专家或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化资源利用的技术人员专题培训。

全体教师:参与整个科研过程中德具体实践。

研究小组成员都是学校骨干力量,并且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与开发都存有自己的见解和专长,且参组人员涉猎到不同的学科,这对带动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技能的提高铺垫了很好的基础。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经费落实。学校对此项课题十分重视,校领导直接参与课题研究,优先考虑安排课题研究经费。单位购买了中国知网学习卡,能保障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领导能够尽可能多的给课题组成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且参加相关研讨活动;在研究时间上能够提供有力保证,学校每月提供两次集中探讨研究时间;课题研究会适当计入老师的工作量,以此来调动老师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学校有一支敢于探索、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参与本项课题的主要教师都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他们不甘平庸,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

3.学校条件:新校舍的缘故,我校具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且在信息化校园硬件建设当中走在了同仁的前列,并通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和打下的前期基础,我校完全具备了这方面的研究实力。

4.专家引路。学校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做我们课题组的顾问,随时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我们课题组所要做的就是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的一些规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造就一支本校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策略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

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省实验小学,是连云港市综合实践特色学校。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全校多媒体教室的配备,为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平台;有着较强接受能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四大领域之一,是我校将要开发的特色项目。面对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使校本培训紧跟时代的步伐,如何以信息技术的掌握、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成长,促成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为新一轮课改的开展打好基础。因此,我校在现阶段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策略的研究”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策略的研究”就是探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教师常规培训即校本培训的新模式、促进教师在“知识爆炸”时代,思考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从而做好角色的转变。本课题的研究,因为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来开展,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对我校校本培训模式的改进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另外,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到辖内村小,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因为本课题的开展,参与者均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为我市电教馆的研究提供一些详实的数据以及一些理论的验证

性结果,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其动态发展。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信息交流手段日新月异,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是所任学科的“专才”,更应是无事不晓的“通才”,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不断拓展创新、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延伸自己专业以外的纵向知识,拓宽横向网络知识,提高教师捕捉,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现实培训方式的补充。远程教育还是一个新课题,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急需加以培训。然而无论是国家培训,市级培训还是县级培训都无法满足全体教师接受经常性培训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国家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它客观上可以对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使这两种培训方式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2、有利于及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具有覆盖面广,见效快等特点,能及时把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新方法、新手段传到广大教师手中。而且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形象生动,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操作机制。

2、在教育信息化下推动教师实现学科专业化的过程,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对教师的能力发展新的要求,逐步培养一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软件创意、创作及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3、初步拟订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评价依据。

4、整体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名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办学品位,以期在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构建远程教育学习应用平台,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2、探索出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

3、教师通过远教资源的接收学习,学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把这些方法和技巧与自己的教学有机的整合,从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4、探讨研究基于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5、探讨远程教育环境下正确使用远教资源的教学方法。

6、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7、“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1.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

2.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

3.信息化技术能力既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效之举,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4.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措施。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

1.发达地区的教师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但是我们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还是很低,探索出适合这些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技术培养模式;

2.信息化技术能力可以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极大改变;

3.通过实践,提高我校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1、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完善校园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校园网作用,创造人机交互,多向反馈的交互学习环境,让各科教师均能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上课,提升专业能力。

2、设定成长目标,保持创造性张力。为促进教师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要引导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某一时期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有了个人目标,就能时刻看到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这就成为教师创造力的源泉,教师就能保持创造性张力。教师要实现个人目标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思考。

3、实行校本研修,加强合作交流。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反思与行动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亮点,同伴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长点。成立非行政模式控制的教师专业组织,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专业教师控制体系即非科层式领导模式,重用教学专家或业务骨干,加强业务领导,确保教育课题研究等取得突破。

4、展开与学校整体的管理工作相一致的整合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运用。

5、改革评价制度,释放教师创造潜能。科学的评价机制是课改顺利健康实施的支持系统。评价机制不改革,课改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只能“带着脚镣跳舞”,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师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应当给予帮助,给予宽松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为此,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及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评价依据,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与评价,让教师明确学校在面向信息化的同时,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提升标准,释放出教师创造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定时间定计划地开展研究,注意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提炼,并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

(二)、研究的方法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

1、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运用相关研究法,研究信息技术下提高教师学科专业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反思教学、合作教学的相关性。

3、运用实验研究法,建立科学假设,研究个别学科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教学。

4、运用理性思辨法,对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操作模式,分析有关教学模式进行验证和评价。

5、结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通过上课、随机抽测等途径,对实验

过程进行调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一定数量的经验总结。

遂宁高升实验小学校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

“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正在彻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要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做教育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就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努力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而早在1996年,全球32个工业国家的科技部长在南非开会时就宣布: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这必将促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送都可以由计算机实现,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国内(CERNET等)、国际数据网(1N- TERNET等)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我们的教育将由记忆型教育转向信息型教育,由单纯学习型转向创造学习型。教师的传统地位将受到挑战,他们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榜样、父母代言人的角色转变为信息支持者、知识建构者、道德监控者和指导者。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有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它的到来彻底的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做教育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章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28700项。目前,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策略研究在国内外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探究培训教师模式将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选题意义:

(1)本课题的名词及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就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我们把信息素养界定为“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一个有机部分,它应该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课程整合素养等。

(2)选题意义: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快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已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在很多学校,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只注重技术层面的许多工作,注重技术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却重视不够。致使教师信息素养适应不了现代技术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个课本一张嘴,外加满身粉笔灰”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的是模块操作、任务驱动式教学,

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并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贯通起来,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要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够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育优质高效。研究此课题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研究价值:

(1)理论研究价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创新和教育要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发展也带来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着这些新的变化,教师要适应它,就应实现角色转换,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指导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为了能顺利达到角色的转换,那我们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教师自身的素养达到了水准。才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教导、影响学生,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教师。因此,此课题的理论价值十分重要。

(2)实践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将探索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网络环境下的多种教师培训、管理、考核、运行方式等,并形成可行的培训模式和理论。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师培训的多样化、均衡化、适应化等实际应用难题。此项研究将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将以网络环境下的视频、音频、文本培训教材,主题网站、专题论谈、论

文集等方式呈现。旨在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为提升广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科研等的综合素质,并逐步规范,推向全区,实现我区教育新一轮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二、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 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新时期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

2.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理清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利用信息为核心,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现代技术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构建比较科学和完善的、能适应教育改革所需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培训模式。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师了解、认识、适应信息时代,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具体要求的研究。

2、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要求的研究。

3、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要求的研究。

4、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目标体系和测评体系。研究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途径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

5、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提高信息素养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

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策略为手段,以服务教师教学为目的,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立足于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的需要。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素养的提高来解决实际问题。有目的的学习,更能激发起学习提高的激情。

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适当使用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及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运用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矫正的方法。第一阶段(2006.4~2006.5)

组织启动。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6~2006.12)

调查实施。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2007.1~2007.12)

阶段性总结,反馈、修正方案。

第四阶段(2008.3~2008.5)

课题结题,撰写成果报告,整理课题档案。

四、课题的保障条件:

我校在新课程培训中,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了初步的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积累了一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共120多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富有朝气,具有创新精神,给教育科研奠定了基础。将来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校还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学校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设施,先后设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语音室,多功能机房,多功能阶梯教室,校园网站等。及大的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需要,尤其是本课题的培训和研究。本课题主要参加者共13名,平均年龄在二十五、六岁。年龄结构非常年轻,有学校的中层干部和各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计算机操作都非常熟练,是关于信息素养培训的第一批成员,他们能较深刻的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从事此项研究。

总之,学校的具体设施和此课题研究成员均已达到较高的标准,为本次课题研究、论证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拥有集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教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机房(配置奔腾四方正品牌电脑50台)、网管中心、校园网站、多媒体阶梯教室,另外学校开通电信10m光纤上网,完全能够满足培训、学习的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拨款五万余元作为初期研究资金,另外在其它配套设施方面学校也加大了投入。完全能保障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顾非石

2、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王玉明

3、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张景生

4、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5、王洪录.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ies and Criteria for Academic Libraries in Wisconsin

7、文焕.论信息素养与我国的信息教育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2,(8):37~39.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年沿袭下来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模式也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教育优质高效。研究此课题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课题组经过图书室查阅,在百度、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108362116.html,等网站上检索资料,深入调研分析后认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3年,美国科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一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出“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教育现状,近几年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和研究非常活跃。最有代表性成果的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王吉庆教授1999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该书对我国信息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举和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

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目前国内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关于培养的过程、模式与途径等有一些研究,但还处于相对较浅的水平,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正在朝向结合学校信息化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实际情况做更深的探讨,这是一种趋势,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课题提出的理论根据:

1.政策法规依据: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十条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对教师提出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强调教师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包含: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科研与发展能力包括: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2.理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素质教育理论

3.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当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素质顾非石

2.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张景生

3.《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16期《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述评》王文彦安宝生

4.《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张琳江,石曙东2009年2月

5.《关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

6.《信息素养论》王吉庆教授1999年7月出版

三、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1.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4年12月15日,国家教育部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考核。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六十条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对教师提出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将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在信息化社会,美国图书馆联合会认为,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不仅需要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能力,并能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和实际运用’。因此,培养学生(未来劳动者)的信息素养己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具备职业需求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也就是教师的自身发

展需要。

3.是学校一进步发展的要求

我校是一所有100多年办学经验的对外开放的学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级心理健康课题实验基地。曾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先进学校、市级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3200余人,专任教师140多人。其中名校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60余人,占全校教师人数的40%以上。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我校三次对校园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人人有手提。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方面都紧跟时代步伐,学校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专业素养高的队伍。但与此同时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很多教师也只有在上公开课时用一下课件来讲课,平时也只是用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下师生作品、作业而已,这样造成了严重的校园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量电脑以休闲娱乐为主,也就是写写论文,看看课件、电影、足球赛等,真正把电脑用于学习的较少。我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信息素养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指导学生,并最终转变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实施和推动素质教育。我们校选择了《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显得非常有意义。

课题界定:

现在研究者们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我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界定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目标:

1. 通过引导教师借助网络与课程整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高课堂效率,直接提升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度,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愿望和技能。

2. 在研究的过程中使全体教师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达到预定的标准。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整理、发布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积累优秀案例和课件,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库。

3. 建立教师的个体研究成果交流的网络展示平台。力求实现教师信息素养以及教师运用信息能力的提高,而更好地为广大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1. 通过专题培训及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炼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2. 通过构建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空间等网上互动学习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研究价值: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只有教师自身的素养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才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教导、影响学生,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我们的

国家才有高素质的接班人。课题将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我区创建信息技术实验区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因此,此课题的理论价值十分重要。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并辅之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

创新之处:

本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立足于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的需要,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为手段,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为目的。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研究思路:

在学习国内外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过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组建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广泛寻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帮助。本着提高素养、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突出特色的目的,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多向互动交流、和谐民主的教育策略,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作出应有的努力。

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4—2011.9):

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

2.邀请市、区教研部门,湘南学院的龚德良专家来校讲座,培训课题研究教师,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学习指导。

3.筹集研究经费,派出研究人员外出学习

4.收集研究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5.拟定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6.课题前期相关调查统计等工作。

7.组织课题开题

实施阶段(2011.10—2014.6):

1.课题全面实施,进一步营造浓厚氛围。

2.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辅导。对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的深入培训;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深入培训;培训教师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鼓励并督促教师合理利用网络,服务于教学。

4.鼓励教师创建个人空间,网上互动交流、讨论与教学有关的感悟,形成资料集。

5、以“赛”促学,以各种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基本功比武等方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6.对教师每期进行有关信息素养及应用操作的检测,以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优异者进行奖励。

7.每期召开三次研讨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论证、总结交流,找出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不断完善,找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8.鼓励全校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提高策略探讨,并收集、整理,形成案例集、论文集。

结题阶段(2014.7—2014.12):

1.整理过程、成果资料,分析研究成结果,进行课题实施总结,形成切实可行的课题结论,2.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

3.对取得优秀成果的课题成员进行表彰。

四、研究基础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2008年《郴州市一完小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报告》获得省级一等奖;《科技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获得省级二等奖;2009年由上级部门组织了我市四所学校开发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辅导》,只有我校唯一一家出版发行了三年级上册的DVD光盘,已经被省以上教育部门认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发行;郴州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获得市级一等奖。2010年我校承当的“十五”电教省级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有一定的积淀,多名师生在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应用比赛中获奖。这些成果都为我校承担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万淑兰是学校校长,也是全区首届唯一的名校长,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均具备完成课题的研究能力。曾主持多个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在担任校长期间,她非常重视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对信息技术工作有较深的研究。其他主要课题成员全部参与了省级“十五”电教课题,我校“十五”电教课题已经高质量结题。

所有课题组成员共13名,平均年龄在37岁,均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被评为中高的有4人,小学高级教师的有9人。全体本校课题组成员都是市、区骨干教师或者学校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勤思好学,善于钻研,实践能力较强,均有课题或论文在全国或省、市级评比活动中获奖或发表,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受到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市教科院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

2、我校是全省现代技术示范校,是全市品牌学校,有能力自筹研究经费。三年研究期间,学校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时间,报销所有用于课题运作的各项经费。从硬件和软件上来看,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条件:学校拥有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网络管理中心1个,教师机房2个,班班有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有手提1台,千兆光纤宽带接入局域网和互联网,为获得最新的研究资料提供了保障。建有校园网、学校QQ群,学校有自己的公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08362116.html, 为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搭建了操作平台,为每位成员能积极参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历史的巨轮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中的关键性因素,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

和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根据学校特点、教师实际,遵循了自主性、差异性、持续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原则,采用了校本培训、自主研修、课程进修、短期培训的培训方式,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培训。通过转变观念,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和交流制度,实践信息教育;建立有效机制,成立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小组,设置课题管理网络,建立课题研究网络,形成管理体系网络;创造条件,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开发、建设校园网,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数字化管理新平台,提高应用水平和办公效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培训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专业化发展;学以致用,开展教学研讨实践活动,激活课堂教学,注重个性化,开展多项活动,将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途径的研究,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加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校和谐、平稳、快速地发展。

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出具有一定科学性、广泛性、可操作性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实减负增效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综合素养、业务能力,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学年我校被评为闵行区数字化实验学校,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有11位教师的论文在区级以上的教师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全国三等奖1篇,区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有多位教师的论文发表在区级以上的刊物上。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化校园;信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的巨轮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中的关键性

因素,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成为摆在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和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电子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由以物质生产及其流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步入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也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命脉,这也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这项技术。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关键在教师。因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态势,而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化。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2、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力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直观、开放、亲历的学习环境,培养主动、终身学习的态度。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教育信息化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教师具有现化教育技术理念,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技术技能。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学习、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证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重塑现代教师角色形象,促进教师由信息源向信息控制器,由传播者向设计者、研究者、开发者转变;能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营造全新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益。

当前,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变性及快速呈现性,引起的教育内容、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的变化,必然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数字时代的来临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信息素养。

3、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2004年由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合并而成。新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已初步进入课堂,硬件水平已初具规模,这是我

校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责任。学校为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创造便利的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很高,但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从2005年9月起,我们开展了《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培养信息素养,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学习的观念,培养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加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校和谐、平稳、快速地发展。

二、研究过程

(一)概念界定:

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通讯技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并能够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信息素养: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是一个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能力系统。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方法,构建一支能熟练应用教育信息资源,为学科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真正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激活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实效。

(三)研究内容

1、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调查、比较、分析。

(1)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2)学校现有软硬件水平的调查。

2、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目标和内容的构建。

(1)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

(2)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体系。

(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

3、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1)转变观念,实践信息教育。

(2)建立有效机制,形成管理体系网络。

(3)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4)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5)开展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研究,

4、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

(1)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2)加强市级课题研究试点工作,探索教师发展的评价新机制。

(四)研究的方法、过程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教师不同层面,不同学科,多角度开展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防止重复研究,避免走弯路。

2、调查、问卷法:调查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参与的兴趣,为课题研究探索丰富依据。

3、行动研究法:将教师教育教学行动与教师的研究结合起来。

4、个案研究法: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及时惧整理资料,总结提炼有价值的个案。

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0月

1、组建课题组,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2、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调查、分析。

(1)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

(2)学校现有软硬件水平的调查。

3、开展理论思考与学习。

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7年6月

1、构建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培训体系、培养方式。

2、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转变观念,实践信息教育;建立有效机制,形成管理体系网络;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评价机制的研究。

4、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适当加入新因子,使研究日趋完善。

总结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1)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调查比较、分析。

(2)整理材料,成果展示,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实施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研究中,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充分创造教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教师以主动积极的状态,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

2、差异性原则

着眼于教师发展,了解教师、熟悉教师之间的差异是在研究过程中增强个别化教育的基础。由此我们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调查,,以便对教师的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3、持续性原则

学校的具体情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群体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随着教育情培的变化和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学校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接受持续的培训。

4、针对性原则

不同的教育情境引发出教师的不同需求,因而只有针对这些特定的需求实施培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按需施训也有利于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因为需求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一种驱动力。让教师真正感觉到需要接受进一步培训、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这是信息培训成功的前提。

5、操作性原则。

培训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成人学习较为关注学习内容是否有用,希望马上看到学习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或做中学,在操作使用中学习,使学习效果立竿见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调查、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配套答案 (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复习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 2、网络虚拟试验就是在WEB中创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试验对象。 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实施解决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对以上步骤进行修正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应以教学目标作为导向,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策略。 5、课件点播系统其实上就是一个适于教学的视频点播VOD点播系统 6、微格教室一般有一个主控室和若干个微型教室组成。 7、教育技术网络化的主要标志就是Internet 应用的迅速发展 8、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是指在教学设计开始的时候,对一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和环节进行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9、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最早用于远程教育教育领域,主要用来向远程学习者传递学习材料,并设想在网络上建立一种类似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环境和空间。 二、单项选择题 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内容:() A 知识 B 情感 C 意识D技术 2、CAI教学系统常用的教学媒体是() A黑板和粉笔B 教材和练习册 C 计算机和课件 D 系统软件 3、我国教育技术学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视觉教育 B 视听教育 C 教育传播 D 电化教育 4、Big6的全称是“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属于式的研究学习。() A人际协作 B 小组协作C问题解决 D 问题分析 5、戴尔“经验之塔”的最顶层是() A有目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语言符号D视觉符号 6、是利用直观的形式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由归类分析发展而来,更强调直观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用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例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近几年来,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开展“自主、学习方法”研究的过渡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3、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参加试验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实验班的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及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泠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授课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学时:34 学分:2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适用对象:师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师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师生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专业能力的发展,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任。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容,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根据“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概念,课程的结构和容应充分体现现代性、先进性和超前性。

2.以教学活动的优化作为本门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重点培养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规化和现代化。 3.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媒体的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4.使学生能利用至少一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了解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5.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获取、处理。 三、课程教学容 第一章技术支持下的教育(2学时) 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3学时) 第三章教学媒体理论(2学时) 第四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6学时) 第五章教学设计理论(6学时) 第六章信息化教学设计(5学时) 第七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5学时) 第八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2学时) 第九章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1学时) 第十章信息化教学系统及应用(2学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2.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3.教学设计理论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传媒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这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三、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五、有力促进教学相长。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另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立体三维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要达到普及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

幼儿园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篇)

.. . .. . .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文(篇)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文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文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学习经验。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幼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下面是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文,欢迎参阅。 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文1: 《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课题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 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从而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动作,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鹤琴先生是多么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而户外体育活动正是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活动,《纲要》指出: 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 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园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把握不准,出现容与幼儿身心发S. . . . . ..

展目标不匹配、容选择随意而不系统,教学活动策略单一的现象,致使体育锻炼效益差,目标达成度低。 且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社会对幼儿体育的要求,而忽视幼儿主题的体育需要;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存在密度强度不达标;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未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由于以上的问题,影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需要,立足我们幼儿园,对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具有我园一定特色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我园体育教学活动水平。 二、研究条件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体育中心组,组织大家学习新《纲要》中的主导思想、教育方针,另外,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有骨干教师,她们事业心强、经验丰富,都已达到学前本科学历,参与过多个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有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区级的课题中心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

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规划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规划课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研究”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此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活动单一,模式呆板,形式机械,学生对做课间操缺乏理解与做操的激情,学生大多数只是敷衍了事,因而锻炼效果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管理不到位,弄不好还会让学生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做事马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单一模式,构建生活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生活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形式,是现在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新形式下的要求。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研究如何进行有序的、丰富多彩的、快乐的、多项目的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它是一种学校课程与校本研究,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全面育人任务,调节学生的心理与身理健康的重任,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使学生乐学和乐于参与。 2、它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学校生活中的一方面。学生来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也是生活的。因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起点。既然是生活,大课间活动就应绚丽多彩,为学生们诗一般的生活增光添彩;既然是生活,也就要进行“人文”教育,使活动具备“人文”爱怀,使活动人情味十足。 3、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实行不同项目的不连续滚动,使学生能逐步掌握,仍至熟练掌握运动技巧,增进学生体质,使之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大课间体育活动就应以持续的发展的眼光来构建。 4、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与德育培养。大课间体育是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班级分小组有序进行的活动,且学生在音乐的节拍中舒展身姿,不仅是力与技巧的显示,也是美的展示;同时也是师与生、生与生两者之间共同交流、共同协作的活动,它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共同协作的思想情操。 在研究方法上: 1、通过论证筛选法,构建生活的文化、健康的、快乐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 课间体育活动课题研究彻底改变了传流的单调乏味的“一日一操”的模式,从构建生活的、文化的、快乐的、健康的和课程的角度来考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内容与形式,突出教育特色。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课程设置等客观实际情况,在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学时数 54 学分数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一门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同时是职业师范各专业的特色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点研究和培养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能力,是肩负着培养适应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重任的课程。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本大纲是根据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素养、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实用性原则 2.先进性原则 3.创新、引领性原则 4.理论实践统一原则 5.全面能力培养原则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采用多元、立体、发展的评价方法,评价着眼于多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高级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解决浅层次学习的问题,解决简单记忆型学习的问题、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成绩构成包括7个方面: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阶段性测验、综合项目式训练、期末考试、创造分、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基于学习全程的记录,按“大数据”的要求累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发展性评价、增量评价。 最终成绩采用新的评定规则,即愈8累积,延后定绩。即对于子考核,只有所取得分超过该子考核总分的80%,才能置入部分累积体系,以保证相关评价达到良好成绩,保证学生学得较为扎实,改变目前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延后一学期给成绩,以保障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深化学习,开发成果,让成果产生价值。 视频学习与及时强化训练,共300分,具体分值规定为:分个视频3分,其中完全观看1分有2次学习情况的检测,答对1次给1分,答对2次给2分。每次问答显示15秒没有操作将自动关闭。答案自动比对。对于具体的视频可免视,但必须经过5道题测验,答对80%给2.3分,答对90%以上给2.8分。免视只出现于技术性内容,不包括1、2、5章。免视测验只出现1次,进行后自动变灰。过客无免视测验,无问题弹出,无笔记,无提问,无分值。 阶段性测验与后三章学习结束相对应,共150分。 实验、实践练习与训练共4次,共120分。 综合训练项目1个,共100分。 期末考试1次,共150分。 创造分范围是0—100分。其中的优秀创新作品必须包括网络、动画、DV、虚拟仿真中的至少两种形式。创造形式包括获奖、论文、专著、专利、项目、推广、服务。 协作、合作、活动贡献分最大值100分。 最终成绩折算,及格500分,一般600分,良好700分,优秀800分。 (六)教材 陈琳.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学生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就是面向师范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一)课程目标 1.意识与态度: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应用与创新: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设计和实施基于技术的教学;能够根据技术的功能和学科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利用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4.社会责任:能够符合规范地应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资源。 (二)课程活动与方法 本课程坚持现代教学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活动主要有教师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室环境中的操作练习、实践项目学习、课后的在线学习活动。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总课时48)

四、学习项目 第1章绪论——学习项目书 第2章初识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项目书 第3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学习项目书

第4章教学媒体——学习项目书 第5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学习项目书 第6章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项目书

第7章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项目书 第8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项目书 第9章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项目书

(四)评价考核 本课程综合应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主要方式包括: 1.试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2.电子作品: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技术的开发能力; 3.学习项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的能力; 4.学习活动:主要考查学生日常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的表现。 (五)教材、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 课程教材: 1.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2.张立新主编《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参考书目: 祝智庭顾小清闫寒冰等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篇一:课题实施方案范例 课题实施方案 五、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措施 1、本课题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师资、生源、设施等方面无特殊要求,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针对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作用和地位,能较快地与新课程实验相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点。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容易找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积极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2、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加强课堂案例分析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对课题进行分工,广泛开展研究;建立课题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每月相互进行听课,要求每位成员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针对性的进行评课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交流,分析,特别要重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入分析,对其产生过程、解决问题途径、学生学习方法、态度的评价深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数学的教育教学。 3、加强有关资料的积累、收集工作。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学后感、教后感、观后感和反思教学过程的随笔。加强教研组建设,采取教研组内教研、评议措施。图书馆和学校英特网等渠道将为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提供方便。整理和收集好原始素材,便于为以后出成果奠定扎实的素材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 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课题开题动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本课题在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对各研究人员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工作:学习材料,培训骨干,形成方案。 2、探索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验方案,调整数学学科教学,开展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整研究人员,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3、第二轮实验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4、总结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 通过本阶段实验,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优秀的教师群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地主动和谐地得到发展。进行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观摩活动,请专家鉴定成果,进行成果汇总、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完善课题研究项目等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交流。 七、预期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八、研究人员的安排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的分工,具体如下: 1、负责人: 蔡文雄数学组副组长、海口市市级骨干教师、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管理、研究和实施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参考资料

高新区第七小学七彩教育研修网>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浏览次数:127126) mofan0524 发表于2012-11-18 21:36:07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且刚刚由原来的陈旧学校蜕变成一所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校。同时,学校的硬件设施及信息化配备已走在了同地区的前列。然而,通过调查周边的许多学校发现,各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差距仍然较大,即使是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教育的许多学校,至今还存在相当多的骨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差的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老师更应该走在信息时代发展的前列。如今的信息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方面能力人才,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信息素养的迫切提高在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掌握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选择这个课题研究,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来开展的,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对我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改进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另外,作为一所新建示范校,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到同地区的其他学校,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因为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均是我校处于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为周边学校在教育理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一些详实的数据以及一些理论的验证性结果,可以使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势必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把此作为实施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关的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以促成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教师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与利用。 研究目标: 结合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充分利用起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逐步培养一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多媒体软件创作及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技能! 研究内容: 1.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中包括几个方面: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转变。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短时间的“培训”能达到的,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现阶段学校现有信息化资源或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完善学校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提高的评价体系。 3.提高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4.“学校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结合学校现状,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基础信息素养和独立学习两个方面。 1.基础信息素养的提高主要是让教师能够结合学校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能够熟练地评价信息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撰写相关的论文。 2.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是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条件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资源,并能够 利用学校的资源创造性的再开发、再生成新的适应学校教育的新资源。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5篇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5篇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1) 时间过的真的很快,转眼之间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已要接近尾声, 经过半个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我觉得自已基本掌握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对我今后当一名人民教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管是理论,实验,还是合作能力方面,我都收获了许许多多。现在就让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 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便是如何使用多媒体,助教老师李曼老师很男人真的跟我们讲解它的使用,包括液晶投影仪,中央控制面板,展示台等等,并给我们讲述了教学时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学会了如何从网上获取与教学有关的有用信息 李曼老师给我们介绍PPT控和百度文库中如何下载文章、课件。李曼老师在讲授如何下载课件时,不需在百度文库中注册就可以下载课件,这种做法很实用。网络上的资源无穷无尽,而且十分丰富,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查阅大量资料,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魅力。虽然我们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则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但是重要的板书须写在黑板上。 第三,学习了PPT的制作 以前也做过一些幻灯片,但当时只会简单的把字打在模版上而已,做出来的幻灯片很单调,有时颜色搭配十分不好,我的老师给我们讲了颜色搭配的技巧,以及如何制作PPT的原则,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第二,学习了我们做教学设计 老师很认真,而且十分生动的给我们讲了如何做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是我们今后教学必须具备的技能。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吸引学生。 第四.学会了制作视频 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那就是我们小组一起拍摄并制作了一个关于青春主题的视频。我们在一种十分娱乐的环境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校师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典型范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灵感及大胆猜想。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获得成功。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也是发散型的,头脑中经常灵感萌生。比如,他们在学习圆锥曲线时,经常遇到动弦的中点轨迹问题,难免会萌发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轨迹上的点不是弦的中点,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点,结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与曲线是从"数"与"形"两个侧面对同一轨迹问题展开研究的。上述问题,从"数"的方面进行推理、运算,学生难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来了,由复杂的方程也无法判断轨迹的图形。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借助了《几何画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终于成功地作出了动弦的定比分点轨迹。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方便地改变这个定比,津津有味地观察各种不同情况下,轨迹所形成的曲线图形。他们做的是以前不可能进行 的数学实验,得到的是书上找不到的有趣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学生很容易作出极坐标方程ρ=asin(nQ)的图象--多叶玫瑰线。这个图象,用原始的描点法是难以作出的。在欣赏玫瑰线的"花瓣",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1)为什么曲线总是花瓣形的?(2)" 花"的瓣数与n的关系如何?疑问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从"数"的方面去研究,促进了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外语组为了使学生学好有关天气的词汇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参与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开 题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开题报告 前郭县浩特芒哈乡中学姚春风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观念正迅速转变,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是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从我校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随着我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已经逐步实现,硬件的条件日渐成熟了,但是教师们对于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还是比较陌生,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应用层次低,未能发挥现代化技术应有的作用。并且在使用媒体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无法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效的结合。基于这些原因,我校课题组提出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让教师们对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有系统的认识,通过研究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让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形成常态化教学氛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带动全体熟练掌握媒体使用技术,让媒体技术真正进入课堂,并且通过研究形成教学资源库,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运用教学媒体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学媒体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常态化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层次与绩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现代媒体技术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具体对学科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研究。 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规律、模式研究。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整理、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创新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借鉴发、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学习—整合—试验—评价—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后尝试将现代教育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通过公开课及教学课件、案例评比等活动对研究初步成果进行试验和评价,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将以论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及公开课的形式呈现。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的完成此课题的研究,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物理课程标准》作为我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孙晓婷

在中国知网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并含“课程”作为匹配关键词,对 2005 年以来文献进行模糊查询,跨库选择“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得到论文 4091篇,剔除无关样本,最终得到文献463篇,从 2005 年至 2018 年各年度论文数量如表 1-1 所 示,这些文献的年度分布如图 1-2 所示。 表1-1 以“现代教育技术”并含“课程”为关键词各年度研究数量

通过论文数量可以看出论文数量在2016年达到最高有48篇,说明关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我国学者还没有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研究做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力度。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例如福建师范大学杨宁等所撰写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介绍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对学习资源部分设计了学习资源包,对学习过程设计了“二阶三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青海师范大学马文娟所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中利用蓝墨云班课APP为基础设计了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详细的设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层次性。

2.新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湖南科技大学何向阳等所撰写的《利用微信公众号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首先叙述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系统设计了辅助公共课教学的工具即微信公众号的相应功能,在课程中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吴祥恩撰写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详细叙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并且设计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 3.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发; 陕西师范大学傅钢善,秦瑾若等人撰写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MOOC学习活动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区别,MOOC与普通在线学习的区别,基于MOOC 设计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具体课程实施方案;云南师范大学的郭晓英撰写的《SPOC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SPOC模式为指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4.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状况的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陈英丽所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对精品课建设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计划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课程活动等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大同大学王丽珍所撰写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课程现状调研》采用指标评价研究方法从教学性、可用性、技术性、艺术性、系统管理和文化氛围六个指标对全

课题的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及范例

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及范例 根据青年教师读书组计划安排,本学期最后一次活动拟于1月中旬举行。本次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根据一定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设计一个课题研究方案。(不带任何资料) 二、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制作一份多媒体课件或电子灯片,用来向别人介绍你的课题。具体参赛要求另有通知。 现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及格式 1、课题名称(题目)。 2、承担单位。 3、课题论证。 4、课题的界定。 5、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6、研究方法。 7、研究对象。 8、研究原则。 9、研究的操作措施。 10、研究的周期及步骤。 11、研究的预期成果。 12、研究的条件、经费预算及来源。 13、研究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来源:《教育科研指南》) 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合同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在单位: E-M A I L: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邮政编码: 起止日期:

2. 详细经费预算

注意事项 1.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对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委托书要求,项目委托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进行中期检查,组织结题等常规工作。 2、本合同必须经过课题负责人(甲方)、课题承担单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课题管理部门(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三方共同签字盖章后有效。 3、项目经费须专款专用,按合同中的预算开支。不得挪作他用或截留,如发生此类情况,一经查实,丙方有权终止项目,要求甲方全部偿还所拨项目经费。 4、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甲方负责组织完成合同所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丙方负责监督,中期检查,保证合同的实施。 5、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甲方根据研究情况要对合同进行修改,需及时向丙方书面提出,经丙方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同意后上报乙方批准后有效,并按修改后的合同执行。甲方自行修改无效,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甲方自行承担。 6、合同期满后,由丙方组织专家进行统一结题,未按合同要求完成者,取消日后申请本项目资格,同时上报乙方并追回拨款。 7、签约各方对秘密资料负有保密责任,未经甲方批准,不得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保密数据,结果或其它有关资料,也不得泄露给甲、乙、丙三方之外的单位和个人。 8、本合同正式文本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存一份。

签订合同各方 甲方: 本人知晓并同意合同书中相关内容,确保项目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公章 年月日丙方: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盖章) 负责人(签字) 公章 年月日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配套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配套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复习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科学。 2、网络虚拟试验就是在WEB中创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试验对象。 3、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实施解决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并对以上步骤进行修正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应以教学目标作为导向,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策略。 5、课件点播系统其实上就是一个适于教学的视频点播VOD点播系统 6、微格教室一般有一个主控室和若干个微型教室组成。 7、教育技术网络化的主要标志就是 Internet 应用的迅速发展 8、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是指在教学设计开始的时候,对一些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和环节进行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 9、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最早用于远程教育教育领域,主要用来向远程学习者传递学习材料,并设想在网络上建立一种类似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环境和空间。 二、单项选择题 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内容:()

A 知识 B 情感 C 意识 D技术 2、CAI教学系统常用的教学媒体是() A黑板和粉笔 B 教材和练习册C 计算机和课件 D 系统软件 3、我国教育技术学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视觉教育 B 视听教育 C 教育传播 D 电化教育 4、Big6的全称是“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Big6 Model of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属于式的研究学习。() A人际协作 B 小组协作 C问题解决 D 问题分析 5、戴尔“经验之塔”的最顶层是() A有目的直接经验 B设计的经验 C语言符号 D视觉符号 6、是利用直观的形式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由归类分析发展而来,更强调直观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用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 A 信息加工分析法 B归类分析法 C 层级分析法 D图解分析法 7、在进行教学决策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学生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被称作() A.学习内容分析 B. 学习需要分析 C.前端分析 D.教学需要分析8.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确定了() A.教学目标 B.教学要求 C.学生水平状况 D.学生学习风格 9、用photoshop合成图片,以后还想修改,应当将文件保存成以下哪种格式() A、psd格式 B、gif格式 C、bmp格式 D、jpg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