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

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

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

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

..构成

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教材P52)

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

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

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

?、喜欢群居。?、智力发达。?、前肢灵活。?、喜用嗓音。?、直立行走。?、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三、文化的重要性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创造了人类。文化使人类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累积和继承,使人类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断推进人类的进步。

四、文化与人性

什么是人性?人性=人的本能

1、本能的定义——本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复杂的行为模式。

2、本能应该具备的要素特征:?、先天遗传继承,不用学习。?、不可抗拒性和不可改变

性。人类几乎没有任何本能,即使是在人类之初所拥有的本能,在进化的过程中也消失了。

3、人有本能吗?

“吃”、“喝”、“性”、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吗?

五、文化的要素

物质文化——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

东西。

1、文化的构成要素:符号和语言

价值观念

非物质文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习俗

社会规范

惯例(民德)

2、符号的定义——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的表达自身之外事物的东西。(诸如语言、文字、动作、表情)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符号衍生出诸如“文学”、“舞蹈”、“音乐”等等多样的文化形式

3、语言的重要性:?、交流信息、延续文化。?理解现实、建设文化。(慎言)

4、价值观念的定义——社会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

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好坏、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

5、社会规范的定义——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他包括习俗和惯例两类,他限定人们

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调整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他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

习俗——约定俗成,可以适当程度违反不会带来严重后果。

6、社会规范的分类

惯例(民德)——不允许有任何偏差,违反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法

律、各种规章、制度)

7、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规范的内容,任何社会规范都可以

追溯到某条基本的价值观念,规范是一般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六、文化的特性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而非遗传获得。

)和超个人性(形成文化的理想不在个人)。

2、文化具有复合性。(任何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的)

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现象总具有广泛的意义)

4、文化具有传递性。(被他人模仿、利用)

5、文化具有变迁性和文化堕距。(文化在不断变化、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在变迁时速度并不

一致而产生堕距)

七、文化的类型和模式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定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次文化)定义——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民族亚文化——少数民族群体特有的文化。

文化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反社会集团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社会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他们不断在发生变化,可以互相转换。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给我们的启示,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反文化运动。

3、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4、文化模式的定义——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特殊文化模式——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内

容。

文化模式

普遍文化模式——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基本的文化结构与内容。

八、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

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2、文化相对主义——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

性。

九、文化的社会功能

1、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具有社会整和的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5、文化既有正向功能也有反向功能。

十、不同社会学理论流派对文化的解释

1、功能主义——特定的文化现象他承担了什么特定功能?

2、冲突论——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和促进了某一集团的利益。文化的冲突是阶级群体利益的冲突。

十一、人类是文化的奴隶吗?(思考)

文化创造了人类,人类也反过来创造了文化,人类个人很少有机会改变文化,但整个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维持、并改变着文化,这就是人类的自由。

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社会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1、文化社会学的定义——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社

会作用的一门科学。(司马云杰)

2、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具体化):

?、研究文化的起源、积累和突变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其他各种变项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系统的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社会系统研究文化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

?、研究文化的生产、分配、储藏、传递及其应用。

?、研究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研究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和、适应。

?、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

?、研究文化的控制问题。

?、研究文化与人的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诸关系等文化的社会功能。⑴、研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3、相关概念的区分

?、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关键属性:文化必须是人类创造的,而非自然的天生的。只有当自然存在物经过人的加工、

改造、创造化为社会的对象、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之为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的分类

①、简单的区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第一类文化:人类在认识、改造、适应和控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是

人类生存的基础。包括智能文化(科学与技术知识)和物质文化。

②、第二类文化: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和智能文化的过程中认识、改造、适应、控制

社会环境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包括规范文化(社

会组织、制度、语言、习俗等)与精神文化(文学、艺术、信仰等)。

以第一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就是自然科学;以第二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即为社会科学。

?、文化定义的内涵外延:

①、文化首先是人类创造的。

②、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特质。它是最小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它是人类创造物的新的内容

和独特形式。

③、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特质的复合体,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④、文化是不同形态的特质。它必须以某中形式和形态存在,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二者

的结合体。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由人群组成,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以上两定义区分——文化是人类创造和共享的产品构成;社会则是由共享文化的人构成。??、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二、文化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

1、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代表人物,斯宾塞、泰勒、哈登、利伯特。其理论的基础

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孟德斯鸠的地理社会学思想。认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定时代的种族与地理自然环境中决定的。

2、传播论的文化观点——代表人物,格雷布内尔、威廉·斯米特。即以德国文化圈派、英

国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为代表。其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单一的、一次的现象,人类所有的文化,都是历史上一次性出现的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否认文化发展独立性和自身的规律性。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

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3、功能论的文化观点——代表人物,涂尔干、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的产生都是社会功能

的需要。研究文化的重点在于文化如何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由于结

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

4、心理论的文化观点——代表人物,弗洛依德等反实证主义的思想家们。其理论用人类心

理、观念等来说明人类文化的产生及其作用。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

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

5、其他——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派、法兰克福学派,主张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全盘否

定。

三、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研究文化社会学有利于对中国文化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以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可

靠的文化参数。

2、研究文化社会学对中国的现代复兴与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

3、文化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分支学科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的遇到的实际问题。

4、填补学术空白,充实社会学的整体性发展。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文化社会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2、研究文化社会学的意义。

3、文化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文化社会学时期。(综合社会学时期)

1、古典文化社会学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以实证主义哲学和进化论的社会学为理论基

础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2、古典文化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她是适应商业资本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她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文化上的解释与回应。

?、她的产生是以当时的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及其方法论为她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3、古典文化社会学代表人物:

?、孔德——孔德的实证主义经验研究为文化社会学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方法论,但流于机械论的文化观。

?、斯宾塞——提出文化的“超有机体”观,认为文化的起源有同样的心理因素。?、约翰·麦克伦南(Maclennan)、约翰·卢伯克(Lubbock)\、爱德华·泰勒、阿道夫·巴斯蒂安、巴霍芬(Y.J.Bachofen)等。——麦克伦南、巴霍芬是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婚姻制度闻名,认为进化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卢伯克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各个阶段上的社会现象;爱德华·泰勒认为人类文化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文化主要是不断进步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整体,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具体研究了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地位、作用;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心理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4、古典文化社会学的几个流派:

?、文化地理学派——可追溯到孟德斯鸠的地理社会学思想,19世纪后期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按照生物学的地理分布理论来解释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分布情况。从而形成了文化地理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拉策尔(F.Ratzel)。文化地理学派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文化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是有意义和重要的,但这种见解主要适用于文化发展的初期,之后文化的发展若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影响就忽视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以及文化发展与其他变量的复杂关系了。

?、文化心理学派——19世纪末期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了起来,产生出了一批进化论的心理学家解释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沃德和吉登斯,他们从人类的欲望出发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欲望分两种,一种是生物性的冲动(性欲、食欲),一种是精神性的冲动(道德、审美),人类的文化起源于这些冲动和欲望。

?、文化人种论——偏激的流派,代表人物法国的约瑟夫·戈比诺,德国的奥托·安蒙等。

他们主要都是种族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影响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就是种族本身,白种人是最优秀的,人类的文化都是白种人创造的。

?、进化论学派——从达尔文到赫胥黎到海克尔到摩尔根,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基础,发展了文化社会学的进化论学派。

二、文化社会学确立时期(从综合文化社会学到文化社会学)

1、“古典文化社会学”又可称为作为“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学科的真正确立,在于“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转变为了“对文化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这是文化社会学自身经历的一个发展过程。对二者进行划分主要是依据其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来确立。

2、文化社会学确立时期的主要学派:

?、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斯密特。认为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历史上在某一个地区单一的产生出来,其他地区的类似文化现象不过是后来传播、扩散的结果。特质相同或类似的文化现象可看作同一个“文化圈”。

?、英国传播学派——代表人物威廉·里弗斯、格·埃·史密斯等。从文化接触中来说明和解释文化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发展出泛埃及主义。

?、美国历史学派——以美国的博阿斯为代表,认为只有对文化进行社会的、历史的研究才能对文化有真正的解释。

?、法国的“社会学年鉴派”——代表人物涂尔干、马莫斯等人。主张对文化事实进行不搀杂研究人员主观经验的客观态度的科学研究。

?、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三、西方现代文化社会学时期

1、主要理论流派:按照其方法论来说主要划分为两大派

?、科学主义——即实证主义,这个学派认为社会学的理论皆来源于经验,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的,是实证的,历史上的事件、人物、现

实生活中的人的心理、习惯以及种种文化现象,只要在经验中反复出现,就可以经

过归纳得出必然的结论,就可以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

?、人本主义(主观主义)——以人的存在来谈论人的本质,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孤立的个人精神的存在,认为用任何研究物质东西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的精神现

象文化现象都是不可能的。其延伸出弗洛依德主义、种族心理论、符号互动论、存

在主义、现象主义等。

2、发展历程:

(1)、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尔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德国.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

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O.

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中,将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它们不同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一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

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

(2)、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F.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一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

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化现象,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G.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一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

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

A.R.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它

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做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一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

(3)、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②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③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④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⑤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⑥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⑧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⑨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⑩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a)文化社会学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

b)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文化的起源、积累和突变

一、文化的起源:

1、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文化。

2、文化是由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她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

3、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她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

造物。

二、文化的积累:

1、文化积累的条件:

?、文化积累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因为人类具有意识、可以思维。

?、文化积累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知识、经验,书面语言即文字可以跨越时代、地区进行文化传递和积累。)

?、人类在不断的创造新文化,使文化得以发展。

2、文化积累的形式:

?、民族文化积累——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和积累。?、外来文化积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相互吸取的积累。

?、文化遗失——人类创造、发明的某些文化由于不在适合自己的需要而慢慢消失;或是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

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摩尔根

3、文化积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积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的速度成正比。

?、文化的发展虽然与文化积累成正比,但文化发展并非是完全的直线进化,现代文化并非就一定是进步的胜过古代文化。(主要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的突变

1、文化突变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特质或要素通过接触、结合产生新文化结构的

飞跃过程。

2、文化接触——不同特质的文化接近、交叉、相互发生联系的过程,他是文化实现突变的

重要条件。

四、文化悖论

1、文化悖论的含义——每一次文化突变所产生的新文化,虽然较旧文化是一个进步,也较

旧文化更适合我们的需要,但任何新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她产生的那天起,其内在结构和功能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都存在着自我相关的某些矛盾、错误、缺陷和不足;

人类创造了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却愈来愈可能成为束缚人类自身的东西、成为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我们把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称为文化的悖论。

2、文化悖论的意义:

?、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真正的社会学动因,就在于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一旦产生,就将以空前的力量促使人们去克服文化悖论,创造新的文化。

?、整个人类文化史表明,一切新文化的发明、创造都是在不断排除旧文化的悖论中产生、发展的。

?、越是复杂文化的悖论、越是极难排除,牵涉到很多文化变量,需要集体克服解决。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文化起源的过程对于人类的意义。

2、文化突变的条件。

3、如何理解文化发展中的悖论问题。

第五章文化、自然、生态

——文化的生态系统

一、文化生态系统

1、文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

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

2、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

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变异的规律的学说。

二、陆地、河流、海洋

1、人类起源于陆地,最初的人类往往选择有优越自然环境的陆地作为生存地。(中国的仰

韶文化、埃及文化、两河文化产生的优越的地理环境)

2、河流是人类文化的天然摇篮。中国、埃及、印度、美索不达米亚等古代文化系统都直接

或间接带有河流文化的特征。

3、海洋也是孕育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希腊文明就是典型的海上文化。

三、村落文化的生态分析

1、村落文化——人类由游牧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村落文化的形

成反映了人类从游牧狩猎生活到畜牧、农业生活的转变。

2、村落文化的形成:

?、一定的自然环境仍然是村落文化创造的重要变量。

?、村落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环境已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更为重要的条件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本身。

?、整个村落文化都是以耕梨文化的出现为主要特征的。耕梨文化发展了农业,为村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带动了农村规范文化的发展。

四、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1、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相关的变量:

?、城市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的结果,并进一步发展出为满足工商业需要而出现的城市。

?、欧洲城市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宗教活动。(中国宗教观念不强,中国的宗教场所多建在深山而非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出现大都于行政管理有关或出于军事的需要考虑。(中国的水利兴修与管理维护对行政能力的高要求)

?、人口、交通、水源也是城市出现和发展离不开的相关变量。

五、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关系——没有平衡就没有永恒

1、人类是地球生物圈内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创造不能离开周围的生态环境,在一

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支配的。

2、人类要确保文化的永恒创造,首先必须增加正确处理文化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自觉性。

3、其次要确保人类文化的永恒创造,还必须建立起积极的社会文化新陈代谢体系。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影响文化发展的相关变量有哪些?

2、文化生态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3、怎么理解没有平衡就没有永恒。

4、结合文化创造的实例分析文化生态系统。

第六章文化·历史·层面

——文化的时间、空间系统

一、文化层的概念——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由各

种文化要素所连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这种文化历史层面就叫做文化层。文化层反映着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历史文明进步的程度。

二、文化丛的概念——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

文化特质丛体,文化丛作为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研究、分析各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及其发展。

三、文化圈的概念——如果有许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

或者基本相同,文化社会学就把这种文化现象叫做文化圈。

四、文化区的概念——文化区指有类似文化特质的区域。

如何理解文化区的概念:

1、文化区是文化特质的区域分类。

2、文化区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具有稳定的特征。

3、一种文化区是一种历史的形成的文化环境、其居民的心理、性格、行为都带有该区域文化的特征。

五、文化类型的概念——文化类型乃是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的最本质的特征。

如何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

1、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形态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

果。

2、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的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文化的本质属性的特征,而

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划分文化类型的必要性:

1、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2、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六、文化模式的概念——文化模式是不同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

如何对文化模式进行分类:

1、从文化模式的结构成分上,依据文化特质的多少及方式的简繁程度,分为简单文化模式

与复杂文化模式。

2、从文化模式的共性与个性上划分,可分为普通文化模式和特殊文化模式。

3、从文化模式的整体性上划分,可分为全文化模式与基本文化模式。

4、从文化模式的内容及其不同性质划分,可分为不同系统的文化模式。

5、从文化模式的区域划分,可分为西方文化模式和东方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的相关概念:

1、文化模式的历史个性——指人们长期适应一种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性格和行为特征。

结论:

1、由于文化模式有不同的历史个性和价值取向,所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必须互相尊重。

2、一切社会改革必须考虑民族文化的需要。

3、文化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和变化。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文化层、文化从、文化圈、文化区、文化类型、文化模式的区别。

2、划分文化层次和类型的意义何在。

第七章、文化、群体、社会

一、文化与社会系统

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

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2、社会系统(体系)的定义——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以及按照一定方式结成的大大小小的

人类社会群体。

3、关系: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人格体系、行为有机体、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整个

社会的进程(帕森斯)

4、行为有机体——指的是生物性的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其行为有四种特征:?、寻

求心理满足,如食、性;?、追求理解象征符号(文化)意义的兴趣,如学习、思考;

?、适应生理有机环境;?、有与别人交往的要求。

5、人格——主要指经过社会化的人的品格。

6、社会体系——帕森斯所讲的社会体系是一种高度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他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实在的社会系统,而是超社会的独立形态,是抽象的。

二、文化、血族、民族

1、血族的定义——指有共同世系及社会文化制度的血缘群体,它包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

成的氏族、胞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在内的各种人类群体。它是民族和国家出现以前人类社会群体的基本形式。

2、氏族的定义——以血缘亲族为基础组成的群体,也是部落或民族构成的基本单元组织。

3、胞族的定义——从母系氏族分化出来的群体组织,它是由一母同胞所生的兄弟氏族,所

以也是天然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胞族是氏族和部落之间的中介组织。

4、部落——部落是由几个亲属胞族构成,仍然有血缘关系的组织,但部落已经脱离了血缘

属性而增加了社会属性。

5、民族——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就发展起来的人类群体。

6、民族文化——民族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7、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志,指其思想、意识、感情、

心理等不同的精神特质。

8、进程:从氏族到胞族到部落到民族,血缘性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在降低,代替的是社会

性和社会关系的提高。

三、文化、阶级、阶层

1、文化的阶级、阶层性来源于文化的民族性,是从民族性中分化出来的属性,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2、文化的阶级、阶层性实质是文化的支配问题,是哪个阶级和阶层支配文化的生产和分配的问题。

3、文化的阶级阶层性的表现:

?、一定的阶级和阶层都有特定的文化意识。

?、阶层、等级的组织状态愈是松散,其成员的文化意识就越不显著、越没有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亦然。

?、合适的把握文化的阶级阶层性,没有必要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

四、小群体文化与负文化

1、小群体的分类:所谓制度性群体,就是指按照社会的合法文化规范组成的群体;非制度

性群体,是指不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群体;所谓首属群体,就是指由父母、兄弟、姊妹等首属关系联合成的群体,如家庭;所谓次属群体,就是指由次属关系联合成的群体,如机关、工厂。

2、文化意识与群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群体越小,其文化意识也就越单纯,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就越一致;群体越大,文化意识越复杂,其目标和价值取向越是多样。

?、同类文化意识是团结所有群体内部的纽带,非制度性群体的结构有很强的封闭性,文化意识有很强的集团性。

3、主文化定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副文化、次文化)定义——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民族亚文化——少数民族群体特有的文化。

文化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反社会集团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社会主文化的背离和否定。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他们不断在发生变化,可以互相转换。

五、世界文化

1、本质——世界文化问题就其本质来说乃是文化的普遍性问题,即文化的共性问题。

2、世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两个原因决定: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

?、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现代社会,使不同民族、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具有世界性。每个人的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全球性关系。

3、文化是共性于个性的统一和谐,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如何区分血族、民族、氏族、胞族?

2、如何理解文化的阶级性?

3、如何看待世界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问题?

第八章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生产的特性。

1、定义——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文化生产是一种文化特质

的创造过程。

2、文化生产的特性:

?、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创造性活动。

?、文化生产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文化生产是非商品生产,而其产品也非商品。(思考是否如此?文化生产从历史的角度看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属性)

二、文化增长及其变量。

1、文化增长的公式。文化增长=(W2-W1)/W1*100% W1(前一阶段文化增长量量值)W2

(一定阶段文化增长量量值)

2、物质文化的增长率与科学的创造发明、发现成正比。

3、文化增长的速度并非受单相关或者双相关变量影响而是受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影

响。

4、根基文化是影响文化增长的主要作用,他派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

5、新文化增长同时伴随着旧文化的淘汰和消失。

6、第一类文化增长(科学技术知识、物质文化)除了受其内在结构诸文化因子影响外,还

受第2类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同样第二类文化也直接推动第一类文化的生产。

三、文化的储存、分配和应用。

1、定义——文化的储存是文化的收藏、保存以及维持文化生产连续性的问题。

2、文化储存的功能:

?、文化储存可以保证文化的积累和延续。

?、文化储存也是文化整理的过程。

?、文化储存还带有文化评价的性质,可提供文化的价值取向。

3、文化分配——文化的分配就其本质来说乃是文化产品归谁所有,为谁使用的问题,即为

谁服务的问题。

?、社会分工导致文化的分配和使用从他的生产着那里异化出来,文化生产和分配成为一种对立的形式。

?、文化生产与分配的对立不仅表现在文化占有上,还表现在文化价值判断上。

?、文化的生产和分配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还有统一的一面。

4、文化应用——文化的应用、使用,是文化的创造满足个人和群体需要的问题,是文化创

造的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问题。

?、文化的应用不仅仅是文化生产所创造的对象,也创造文化的生产者。他不仅创造文化生产者进行发明、创造的内在动机,而且为这种发明创造提供前提。

四、现代文化的生产特点:

1、现代文化生产是有组织的大规模进行的,并且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2、现代文化生产是有有计划的进行的。

3、现代文化生产是知识密集型的。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如何看待现代文化生产中的商品性?

第九章文化传播与文化冲突

一、文化传播

1、定义——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

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2、文化传播的条件:

?、文化传播的共享性——指人们对文化的共同认同和理解。

?、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他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

?、传播媒介——指文化传播中介,也是连结传播关系的工具和手段。

?、传播方式——不同的文化传播过程有不同的模式,如简单传播模式、文化波式传播模式、文化根式传播模式、多层次交互作用传播模式。

二、文化增殖

1、定义——人们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

衍出新的文化意义,这叫做文化增殖。

2、文化增殖的来源:

?、“文化生成过程”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心理,力图改变文化的客观性,使之符合自己的目标和利益的一种主观行为。

?、文化传播媒介本身也会产生文化增殖效应。

?、群体参与是文化增殖的重要力量。

?、文化增殖也是有限度的。

三、文化流

1、定义——文化流是文化持续不断的传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是文化的一种动态过

程。

2、文化流的意义:

?、文化流是一种有规律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流不仅打破了封闭性的社会文化体系,对社会变迁发展也有巨大作用。

四、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1、社会交往功能——文化信息是人类创造的独有的社会交往功能。

2、社会化功能——文化帮助人们界定环境和确定行为规范。

3、社会调试功能——文化传播的社会调试功能主要通过信息反馈实现。

4、社会控制功能——文化信息及传播是实现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自我组织系统。

5、社会储存功能——文化信息不是传递即逝的,他通过储存成为社会的载体,影响人类社

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进程。

五、文化冲突

1、定义——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性表现。

2、文化冲突的原因和性质:

?、区域性文化冲突。

?、时代性文化冲突。

?、民族性文化冲突。

?、阶级性和党派性文化冲突。

?、集团性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六、文化分化

1、定义——所谓文化分化是指从旧文化体系中外化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2、文化的发展大致都经历四个阶段:生长期——成熟期——分化期——衰亡期

七、文化整合

1、定义——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

化不仅有排他性,也有融合性。

2、特征:

?、文化整和实际上是不同文化重新组合、组成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整合并不是各种文化的机械组合,而是相互吸引、融化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系,愈是整和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反过来这样的文化的整合能力也愈强。

八、文化适应

1、定义——文化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

的过程。

2、特征:

?、文化适应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文化适应是一个新的综合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抛弃旧的文化或采取一些新文化的过程。

3、如何使中国文化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文化发展的阶段如何进行划分。

2、如何整和中外文化。

3、如何理解文化在冲突中发展的过程?

第十章文化变迁与控制

一、文化变迁

1、定义——文化内容的增加和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是两个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变迁主要涉及文化环境诸现象的变化。

2、文化变迁可分为突变和渐变两大类。

二、文化变迁的动因。

1、生物因素说,即把生物因素看作文化变迁的动因。

2、地理环境因素说,即把地理环境的变化看作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

3、心理因素说,即把心理因素看作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他有分为人类本能说,心理刺激

说,心理互动说。

4、文化传播因素说,把外来文化的传播看作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因。

5、工艺发展因素说,即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发展看作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三、有关文化变迁几种重要理论:

1、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2、库恩的历史主义。

3、马克思的经济决定主义。

四、文化变迁的规律

1、四种理论解释即有规律论;无规律论;相对论;多向进化论;两分方法论。

五、文化变迁的周期。

1、简单循环论。

2、辨证发展论。

3、任何文化变迁和周期性都来源于社会内在的矛盾性。

六、文化变迁的意义。

1、文化变迁是实现新文化突变的重要过程

2、文化变迁具有文化进步的意义。

七、文化控制

1、文化控制的性质。

2、文化控制的社会机制。

3、文化控制的子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舆论系统-群体组织系统——政治法律

系统。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文化控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变迁经济决定论是科学的。

第十一章文化与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

1、定义——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人的后天行为的规范化,指生物人或自然属性的人按照一

定社会文化的要求而被教化为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

1、技能社会化——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2、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

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

态度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道德社会化——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

操的过程。

4、行为社会化——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5、性别角色社会化——学习社会对性别角色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模式。

3、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

?、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

?、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

?、文化带给人知识、经验、技能。

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教化比较。

1、传统社会的教化是在家庭、宗族、村落里进行的,而现代社会则主要依靠学校、工厂进

行教育和训练。

2、传统社会的教化内容和现代社会也不一样。

3、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教化的方法、手段、性质也不一样。

三、文化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1、家庭——最早、最直接同时也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一

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2、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

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

3、同龄群体——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

体。

4、工作单位——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为人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

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是日益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四、再社会化与人格的多层次结构。

1、初级教化——启蒙教化,是生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2、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也称为继续

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5、再社会化——指人在初级教化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重新建立社会规范的过

程。

五、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的发展

1、社会文化变迁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发展,变迁的结构层次愈深,

人们的性格、心理的变化愈大。

2、文化变迁常导致文化分裂。

3、文化变迁若有强有力的震荡,往往会出现文化断层和文化上的失教。

六、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人格的多样性

比较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日本文化不同文化氛围下形成的不同国家、民族国民性格之差异。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如何理解文化的丰富多彩性导致人格的多样性。

2、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性格的关系是如何的。

第十二章文化与文明

一、文明的涵义。

1、文明定义的模糊性,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定义

2、定义——社会学意义上我们一般把文明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

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

二、文化与文明。

1、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涵义。

2、虽然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创造,但文化的产生比文明要古远的多。

3、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进步和有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却反映这些成果的一切方面。

4、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

生活方式和精神生产方式时,它才能成为文明。

三、现代文明的不同道路。

1、现代文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文化结构体系,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全面

发展和进步的。

2、现代文明是人类各种文化相互关联的复合体。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1、如何区分文化和文明。

2、如何看待现代文明的多样性。

3、应该用何种态度来看待各国家不同的文明。

第十三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一、何谓现代化。

1、定义——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观念,是社会发展、变迁所演化出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社

会体系。

2、不同的社会学家,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定义的不同。

3、现代化不是一种单一的共同的社会模式

二、文化与现代化。

1、传统文化是中国不可忽视的国情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2、在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既是维护社会、国家、民族团结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又是

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3、传统文化是建立中国现代化社会模式的重要参数。

三、文化与经济改革

1、从社会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农村社会文化主要建立在个体农业经济基础上

的,而城市社会文化则主要建立在手工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

2、从社会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背景来说,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是建立在家庭社会群体为

背景的,但农村社会结构一直保持着以血缘宗法家庭为主的机构,城市则依靠各种非血缘的人际关系。

3、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所受的影响看,中国城市社会文化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

响。

4、从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传递看,任何社会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递而发生演变。

四、文化与城市。

1、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2、城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着城市家族结构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文化的分析

第二节文化的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分析和考虑的。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1)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是什么,需要确定;(2)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需要观察;(3)价值观和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需要研究。 人类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和分析原始文化,而分析现代文化是社会学家的主要任务。他们虽然从不同传统出发,根据不同的学术著作研究文化,但他们在兴趣点和研究方法上都十分相近。社会学家在文化分析中引用了大量的人类学概念和有用的技术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或考察文化分析中的三种最重要的研究视角:功能主义的、冲突论的和文化生态学的探讨方法。 一、文化分析的视角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考察信仰体系、礼仪、制度或文化的其他方面的特征时,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文化的这个方面能够存在?”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为什么某个文化特征能够存在?”是由于这个特定的文化特征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承担了什么功能呢?”这是功能主义者进一步感兴趣的问题。 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曾是英国人类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其开创者之一是马林诺斯基。是他最先提出了这个当时具有改革意味的词汇。他所接班的那一代社会人类学者在英国来 说一般认为是以E·泰勒(E·B·Tylor)开始的。在他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里,泰勒为英国人类学第一次写下了“文化”的一个定义。马林诺斯基基本上接受了这个经典定义,不过在列举的文化内容中多了物质的那一部分,如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等。他认为,所谓“文化”,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生理与心理的)而发生的,文化对人是有用的,满足生活需要是文化所起的作用,所以说文 化是有功能的,功能等于用处。文化是个体系,它是由若干互相关联的 部分组成和配合活动的。【1】因此,根据马氏最早的需要论,功能 (function)一词是指对人有用处的意思。另一个被公认的功能派创始人 之一是布朗(Radcliffe-Brown),他用函数论来解释功能。函数是一个 数学名词,在数学里如果说甲是乙的function,就是说甲的变化跟着乙 的变化而变。我们可以理解为甲乙处在一个体系里,甲乙互相牵连,甲 变乙亦变,文化中的各部分就是这样的关系。布朗强调功能是互变的关系。比如说物质文化的改变,相应的带来制度、思想观点以及价值观等精神层次的变化。这样就摆脱了文化和生物或心理的挂钩,也就脱离了对人有用的限定。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2007-01-16 09:37 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路:结合实际题。先要叙述清楚社区的环境都包括什么。然后分别论述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论述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4、社会变迁包含哪些方面?思路:先要说明社会变迁是什么,然后说明社会变迁包含哪些内容或方面。 35、文化传播是怎样引发社会变迁的?思路:先要回答任何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然后说明在社会变迁中,内外文化,新旧文化必然会相互碰撞,这就是文化传播。 3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要阐述对社会现代化的几种不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概念。 3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问题。思路:先要说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特征阐述其问题。 38、结合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思路:这又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首先要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具有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说说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39、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思路:主要把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特点说清楚就可以。 4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哪些人?思路:要说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他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可以。 41、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思路:先要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再说明它在各国中的不同解释。 42、谈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哪些?思路:要把社会工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说全面,并把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 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 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 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 ..构成 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教材P52) 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 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 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 ?、喜欢群居。?、智力发达。?、前肢灵活。?、喜用嗓音。?、直立行走。?、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社会学概论1-5重点讲义资料

社会学概论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5-26 19:0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符号互动论 ? B. 冲突主义 ? C. 功能主义 ? D. 交换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4 理论流派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 B. 全世界每年净增加人口达到7000-8000万 ? C. 因为家庭计划与某些宗教理念抵触,家庭计划在世界范围内远不够普及 ? D.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率已经放缓,历史最高点在20世纪6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0.1 人口增长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强调“共享价值观”作用的是( )学派。 以下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准确的是( )。

3. (5分) ? A. 信息 ? B. 宣传 ? C. 娱乐 ? D. 广告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2 传媒功能和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 A. 政治、法律、经济、上帝 ? B. 上帝、法律、经济、政治 ? C. 上帝面前、法律面前、政治、经济 ? D. 上帝、政治、法律、经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社会不平等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某人特别喜欢看纪录片,那么这个人其实是在使用媒体的哪个功能?( ) 人类走向平等进程的顺序是( )。

? A. 个人需求多元化 ? B. 城乡性别比重差异 ? C. 婚姻倾度 ? D. 家庭的需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婚姻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社会因素 ? B. 生活方式 ? C. 地理和气候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1 健康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7. (5分) ? A. 城市贫富区域分隔 ? B. 郊区有更好的学校和环境 ? C. 内城年久失修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自由择偶的困境?( ) 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是( )。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和内城衰败其本质是(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文化社会学考试资料

1.什么是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反映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有时也指文化的各个部分的相互适应。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文化是特定的动物有机体用来调适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明确而具体的机制。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这3个方面。 2.什么是文化整合?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司马云杰,2001)。文化整合的概念起初由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界提出并关注,后渐为地理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整合是指单一或地域式的人类文化由于产生惰性、影响自身发展等因素,而不得不融合、继承其他优秀文化以实现进步的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整合一般会给社会带来新鲜的血液,某些落后的传统得到更新;有时,文化整合能引起社会的动荡。 3.论述传统文化变迁 在民俗特征中,变异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民俗文化本来就是由民众创造和享受的。这种创造、享受决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纳,不会放弃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体现的是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它原来的主题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神祭祖、合家团圆几乎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不变的内容。伴随春节习俗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传统的春节仪式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节前忙年;除夕过年;节日拜年。时间的延续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具体活动: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过完“腊八”节,年事准备活动开始,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窗花,年画;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守岁,燃放爆竹,请神祭祖;大年初一开始,亲友互相拜年;社火、花会、庙会活动依次展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年事活动才算结束。传统春节习俗被信仰观念笼罩着,神秘而有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加大。实际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个方面,其它习俗的变化同样深远。物质民俗中的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民俗的变化;社会民俗中家庭、村落、婚姻、丧葬仪礼的变化;精神民俗中信仰民俗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民俗与时俱进的特点。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习俗正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之中,就服饰文化而言,中国人传统的服饰在生活中已经渐渐消失,农民也穿上西装;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礼加速改革等等。面对如此神速的变化,民俗学者作何感想。出路有两条:一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关注民俗的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讨民俗文化发展变异的规律;一是发掘、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住中国民俗文化的根,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的协调发展。面对外来文化(异文化),中国人不应该失去民族自信心,要相信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应该看到民俗文化中新的成分的加入,能保证中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吐故纳新。在和平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采取“采借”的方式进行的。一个民族对异文化的接受从来都是有选择的,不会是盲目的。异文化简单代替民族原有文化的事例是罕见的。比如佛教是外来文化,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它是以印度方式传播的。但在唐代以后,佛教被中国人改造得世俗化了,具有了中国特色,也更有利于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许多国家。文化的变迁,包括民俗文化的变异是客观规律。我们现在处于全球信息化时代,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以往是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民俗文化的传播要靠口头和行为方式进行,传播的速度相当缓慢。今天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人类生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6月5日1、2节205考试(十五周周三) 导论 一、作为一种现象的文化 (一)现象 1、人的第二自然、非特定性 2、给定的行为规范体系 3、古拉丁语:耕耘、培养、教育、修养 4、演化,考古学:《周易》“关乎天文以查实便,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1871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二)定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上获得的习惯、器物文化。德国,思辨。 雷蒙德、威廉斯:艺术和艺术活动;文献式的人类智慧结晶;一种生活方式。 二、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社会学 1897年,德国的巴德开展田野调查 (一)含义 (二)性质:马林诺夫斯基 1、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统一 2、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3、理论和实证的统一 4、个体和整体研究的统一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哲学的区别 2、与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的区别 (四)研究内容 1、民俗、风俗习惯、民歌、民谣 2、宗族崇拜 3、 4、语言、文字、符号 5、家庭、婚姻、亲属 6、艺术 7、知识

8、传统与现代化 9、文化传播、冲突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分析法(中西方宗教) 3、问卷法 4、访谈法 (六)研究意义(四点) 1、揭示文化的产生规律 2、揭示文化发展规律 3、文化现状 4、参与决策的咨询 三、推荐书目 1、1748年《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法国;1689-1755年 2、1871年《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英国;1832-1917年 3、1890年《金枝》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英国;1854-1941年 4、1899年《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奥地利;1856-1939年 5、1918年《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德国;1880-1936年 6、1934年《历史研究》汤因比英国;1889-1975年 7、1946年《菊与刀》本尼迪克特美国;1887-1948年 8、1947年《乡土中国》费孝通中国;1910-2005年 9、1949年《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中国;1893-1988年 10、1955年《爱欲与文明》赫伯特·马尔库塞德国;1898-1979年 11、1969年《代沟》玛格丽特·米德美国;1901-1978年 12、1973年《后工业社会》贝尔美国;1919- 年 13、1978年《东方学》萨义德美国;1935-2003年 14、1980年《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美国;1928 -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