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计划,其中医疗保障机器人发展规划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了解美国医疗与保障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

如今,医疗机器人已经在包括前列腺手术及心脏手术等外科手术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机器人还被用于外伤康复与智能义肢来帮助人们重获丧失的身体机能。远程医疗与辅助机器人医疗技术的出现让为某些难以进入的特殊区域提供医疗保障成为可能,如缺乏专业人员的偏远地区、灾害区域以及战区。社会辅助机器人正在向可负担的诊所和入户诊疗技术发展,它们在疾病预防、康复以及促进重新融入社会的认知以及身体体征监测、辅导以及激励实践中都发挥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机器人技术还朝着促进原居安老(例如在家里)、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通过陪护缓解老年人孤独的方向上进一步发展。此外,机器人传感以及活动建模方法可能在改善早期筛查、持续评估和个性化、有效的、可负担的干预及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上述所有的机器人发展方向,都会在维持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力数量以及逐渐增加残疾人重返工作岗位等方面发挥作用。今天,美国在特殊人群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方面所需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与社会辅助机器人技术具有领先地位,但其他国家已经认识到此类技术的需求和前景,开始在相关领域迅速发展。

为了能全面评估机器人技术在医疗与保健领域的应用潜力,由外科手术机器人、修复、移植和康复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及行业代表参与的研讨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美国召开。所有的与会者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贡献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并在许多共同利益和挑战上达成了共识,最终完成了路线图修订。

机器人系统在医学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目前,机器人已经是制造业和其它重复劳动中的标准配置。工业机器人最初针对的是既脏又枯燥并且危险的任务,而医疗和健康领域的机器人却是为完全不同的环境与工作设计的:比如外科手术室、康复中心以及家庭居室。这些环境通常是非结构化的,并且机器人经常需要直接与人类用户进行动态交流。

机器人技术已经开始对医疗保健领域产生影响。远程机器人系统,例如已经用于实施外科手术的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能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且能保证更加可靠的医疗程序执行结果。机器人作为电脑集成式外科系统的一环,能够进行更加精确、更有针对性的医疗干预。有一种猜测认为,手术与介入性放射学在计算机与机器人整合的过程中所完成的转型,将会如同几十年前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所发生的革命性改革。触觉式系统,作为机器人技术的一种,已被应用于医务人员的模拟培训。类似MIT-Manus的机器人系统也成功地进行了物理与职业治疗。康复机器人可以进行强度更大的治疗,以不断适应患者需要。尤其是在辅助导致美国人永久残疾主要原因—中风的康复上,康复机器人的使用已被证明比传统方法更加有效。机器人在疗养及康复领域上具有更大的潜力。实验表明,机器人系统能提供治疗监督、指导和激励服务,减少甚至摆脱治疗师对人体健康的监督,无论患者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进行慢性病的长期治疗。这类系统不仅能够对行动障碍进行治疗(如由中风、创伤性脑损伤及其它损伤引起的行动障碍),也能够作为社会与行为障碍的干预与治疗工具,包括自闭症类群、多动症以及其它目前相当普遍且数量不断上升的儿童行为障碍。

机器人技术也将在人类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中发挥着作用。创建一个模拟生物的机器人系统是测试人类身体及脑部功能的重要途径。另外,机器人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获取生物系统数据,让我们能够对身体与社会行为进行定量的理解。最后,社会交互机器人能被用于人类行为研究及行为障碍的诊断辅助中。

机器人系统在医学与健康领域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环境(从手术台到家居

室)、用户数量(从小孩到老人,从患者到健康用户以及在身体或认知上有障碍的人)以及交互模式(从常规手术到无需人员参与的康复训练)。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在发明新的疾病与障碍的治疗方法、提高护理标准、拓宽服务途径以及优化患者的健康成果方面有着显著的潜能。

机器人技术应用的社会动因

机器人技术能为更加先进的医疗保健提供许多社会动因。广义上来说,这些动因主要归为两类:拓宽获取医疗保健的渠道以及优化疾病的预防和患者恢复的效果。

如果能够实现上述目标,那么现有的医疗程序能得到改善,而新的医疗程序也能得以发展,劳动生产率就会因为创伤的减轻以及副作用的减少导致的康复时间的缩短而提高。这些革命性的尝试旨在发展新的医疗程序和装置,例如微尺度干预和智能假肢,从而使风险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大大降低。更有效的医师培训方法也会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客观的问责以及认证/评估方法也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在理想情况下,所有这些改进都会通过降低对家庭、护理人员和雇主的影响而降低社会成本。更为直接的结果是,医疗保健费用会由于质量的改善、并发症的减少、住院时间的缩短和治疗效率的提高而降低。

经济与人口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在美国,有超过15%的人口没有保险(2007年人口普查:美国收入、贫穷和健康保险覆盖率);还有许多人也是保险不足。上述情况会使个人无法获取必要的医疗服务,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身体功能丧失甚至丧命,也会阻碍病人获得预防治疗和早期治疗,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是否能获得医疗服务最主要看支付能力。物理交互治疗机器人的途径承诺降低临床康复护理费用,且是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正在进行的缩减成本效益研究的重点。社会辅助机器人领域方面,其发展方向为提供可负担的入户诊疗技术,为疾病预防和康复提供激励和指导。在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服务方面,机器人技术同样具有很好的前景,比如促进原居安老(例如在家里)、通过激发认知和身体锻炼来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以及提供陪伴来缓解老人的孤独。

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也与地理位置有关。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的灾害来临时,距离与非结构化的环境将会对现场抢救和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转移造成障碍。这种情况在自然灾害(如地震、飓风)和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中经常发生。战场上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为拯救人员的生命,损伤点护理是必要的。在某些环境下,如太空、水下、地下(矿业),本身就远离医疗人员。最后,农村人口生活地带,可能距离能提供专业的健康护理的医疗中心很远。远程医疗和辅助机器人可以为生活在人口稠密地区之外和灾难场地的人们提供医疗服务。人口因素表明,我们越来越需要对医疗保健的使用条件和质量进行改善。人口研究显示,在未来几十年内,美国人口将经历一个重大的人口老龄化时期。具体地说,到2030年,美国的老龄人口将会增加大约40%,日本超过65岁的老人人口数量将会翻倍,而欧洲的老年人数量将会增加50%。在各大洲,年龄高于80岁的老人数量将增加逾100%。医学进步使人的寿命延长,同时出生率却逐渐降低,最终就会导致社会的老龄化。这个人口统计学趋势将对工业生产、住房、继续教育、医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问题是不断增加的伤患和生理失调的病人。此外,在整个年龄跨度上,健康趋势表明终身受糖尿病、自闭症、肥胖和癌症在内的多种病症困扰的病患数量将显著增加。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3年在美国有166万个癌症病例(包括最常见皮肤癌)。此外,侵袭性癌症的发病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这些趋势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医疗需求。例如,目前美国每年新增中风人数达到了80万,这个数字预计会在未来20年翻倍。此外,过去中风患者的年龄在60岁或以上,而事实上40岁及以上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风患者必须进行强化康复,恢复身体机能,减少永久性残疾的可能。然而,不断变化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由于物理治疗师的缺乏,不

久的将来在护理方面将会存在巨大缺口。

中风是成年人运动障碍最常见的原因,而脑瘫(CP)是儿童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中风和脑瘫都会导致终身残疾。每年约10000名婴儿和儿童被诊断为脑瘫,而美国有超过76.4万名患者被诊断呈现脑瘫症状。同时,具有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和其他症状的神经发育问题及认知障碍的人数不断上升。仅自闭症患率就在上世纪后25年里翻了两番,在8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被确诊(几年前每150名中仅有一位被确诊)。改善的结果源自早期筛查、诊断、透明的监控和持续的健康评估,这些措施都将大大地节约治疗成本,可以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治疗。上述这些因素也将弥补卫生保健队伍规模不断缩小的趋势,同时价格低廉以及可利用的技术将促进健康的、个性化的和基于家庭的医疗保健发展。

因此,提高人们的终身独立能力成了关键的社会驱动力,包括提高原居安老能力(也就是让老年人在家里待的时间更长、更快乐、更健康);提高流动性,减少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隔离和抑郁状况(这反过来影响着生产力、健康成本和家人的幸福);提高保健水平,使保健人群获得更好服务,也有利于护理工作者提高独立性。由于负担不起家庭医疗保健费用,护理工作者已经从全职护工转换成家庭成员。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安全性和监控能力,避免受监护人员错过服药时间,保证服药一致性,还能够监测摔倒、活动缺乏和其他能力下降的迹象。所有上述机器人技术的特点和性能,都有可能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扩大劳动力规模。随着可获得的社会保障和退休资金的减少,人们工作时间将会延长。日益增加的残疾人也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中(并促进社会保障),以平衡可用劳动力规模减少的部分。最终,根据美国人口数量和其老龄人口数据,在医疗保健的广泛领域保持技术领先是一个关键的目标。

机器人的新价值

外科手术及介入机器人

在首次报道机器人介入外科手术之后的二十年,手术机器人被广泛用于手术室或作为介入装备。在准确性、可视化,以及运用新的医疗程序方面,人们正逐渐认识到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潜力。

目前的外科手术机器人都直接受控于外科医生。通常的应用场景是进行远程操作,由外科医生操纵输入装置,病人旁边的机器人则按照输入命令执行动作。相比传统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可以让外科医生提高操作的灵巧性,使其动作从人类的正常尺度缩小到极小距离,同时提供操作员与仪表提示之间的直观联系。外科医生可以切割、烧灼、缝合,其准确性能够不低于以前只在非常创开放式手术过程中才能达到的精度。一个完整的外科工作站包含机器设备和实时成像设备将手术过程可视化。新一代的外科工作站将提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和物理增强功能,如解剖结构周边脆弱的“禁飞”区,无缝显示器可以在外科医生的视野内显示大量的相关数据,用以识别手术动作和病人状态,也可以性能评估和预测康复效果。

如果我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许多医疗程序都可以提前进行计划,并且以合理的、可预见的方式执行医疗计划。在此期间,医疗人员主要职责仅仅是监督并控制机器人。通过类比工业制造系统,上述治疗模型通常被称为“外科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实际的例子包括矫形手术中为关节重建准备的骨骼,以及在介入放射治疗中将针头植入目标组织。在上述情况下,基于不同的医疗任务和所能获得的相对优势,“自动化”水平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尽管机器人能很容易地将针头植入病人体内,但是目前更常见的情况是,机器人负责置入针导,而介入放射科医生负责把针推入针头导轨内进行植入。随着成像技术、组织建模技术和针导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医疗系统很可能变得更加高度集成化,能够更加主动地通过导轨进行针头或医疗设备的植入。上述目标是不能仅仅通过针头导轨使用的自动化而实现。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将确定目标、计划或批准拟定路径,同时监督机器人将针头植入目标的过程。

机器人用于取代减弱或已丧失的功能

矫正设备和假肢通过协助的肢体运动与控制,来替代掉已经丧失功能的或残疾的肢体,以此来增加患者的行动能力以及舒适度。这些设备逐渐将机器人技术与神经学整合起来。矫形器可以保护、支持或改善身体不同部位(如脚踝、脚掌、膝盖以及脊柱)的功能。与机器设备不同,传统的矫形器是由专业人员根据病人的成长以及其能力的变化进行调整,其自身不能自动改变辅助的强度和方式。机器人矫形器通常设计成外骨骼的形式,包住了有问题的身体部位,使患者的肢体能够进行自由运动,同时还能提供运动所需的支持。现有的大多数机器人外骨骼都处于实验室阶段,专注于军事应用(例如使士兵在奔跑时背上可以承载很重的负荷)和诊所的康复治疗。这些系统还不便宜,使用起来也并不可靠,还无法用于临床治疗。

假肢是一种通过人工扩展,把机械设备同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进行融合,取代部分身体功能的器械(该部位通常是受伤时失去了原有功能或是具有先天性功能缺陷)。目前商业化的假肢设备能力非常有限(通常只有开/关按钮),因为它们所依据的信号只是单纯的机械运动与肌电图(EMG,记录身体未受损部位的肌肉的电流活动)。机器人假肢设备旨在完全地模仿已经丧失的肢体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通过复制具有很多关节与肢体的人体器官(如人的手掌,具有22个自由度),或通过神经集成的无缝复制,提供直观的肢体控制以及给穿戴者触摸反馈。过去的几年中,假肢技术与神经科学得到巨大发展。下一步的工作是对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以改善其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机器人辅助康复与复健

受到神经肌肉相关损伤及疾病折磨的患者,比如具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将会享受到神经康复所带来的益处。感觉驱动疗法让治疗师或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让患者重新学会如何进行动作。这项工作费时费力,患者需要缴纳昂贵的医疗保健费用来获得显著的成效。

除了纯人工服务外,机器人将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用机器人来帮助神经损伤患者,例如脑中风患者来控制上下肢活动的试验已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些康复机器人可提供多种不同的机械动作模式,根据患者的实时反应来进行辅助、支撑以及伸展等动作。举个例子,由麻省理工大学研发并且已可投入商业使用的前肢康复机器人能够提高急性与慢性中风患者康复效果。同时,感觉驱动疗法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作用,就是它能提升神经学家对人类大脑功能的认知。基于患者康复过程的知识,以及脑部特定区域损伤患者表现出的量化反应,机器人能做出史无前例的刺激-反应记录。为了对机械康复疗法进行优化,机器人及实验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阐明外部机械力与神经可塑性之间的关系。对此关系的认识能使神经学家及神经病学家洞悉大脑结构,为这些领域的基础研究作出贡献。

除了在康复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机械性或物理性辅助,机器人还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训练。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机器人学着重利用坚固耐用的传感器、摄像头以及其他方式观测使用者行为的方式获取传感数据,为机器人提供使用者的数据,从而使机器人能够合理地激励、激发患者进行可持续的恢复训练。一些早期的工程实践已展现了社会辅助性机器人在中风康复领域的能力,现在正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神经康复领域,包括退伍军人经常遭遇的脑损伤以及其它重大交通事故造成的损伤。不考虑长期康复的因素,这种机器人参与的治疗能对短期康复效果产生影响,而医生通常推荐高强度的疗程以达到短期康复效果。举例来说,早期的医务人员曾在心脏病房推广一项疗法,即鼓励病人一小时进行十次呼吸肺活量测量训练来防止感染,加快康复。这样的疗法既可以增加卫生保健工作的效果,又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同时还能为病人带来私人化、定制化服务。

行为治疗

康复、复健以及终身性的认知失调、社会失调、身体失调症状需要不间断的行为治疗。这些

治疗包括物理的以及认知训练,并且这些训练需要以合理的频率和准确度进行。在所有情况中,训练的强度以及患者的自我效能是康复效果以及将残疾情况减到最轻的关键。然而,根据人口统计数据的预测,需要接受行为治疗的人群正在快速增长(比如孤独症,ADHD,中风,以及创伤性脑损伤)。现在已经缺乏的为行为治疗提供监管及指导的可行的健康服务,会随现在的趋势将进一步减少。

社会辅助型机器人是机器人学中相对较新的领域,集中研发相关类型的机器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研究员为社会辅助型机器人开发程序以通过社会沟通而非物理作用来帮助用户。机器人的外形是社会辅助型机器人辅助功效的核心,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倾向于参与逼真的(但并非一定要形似人或者动物)社会行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人们很乐意将意愿、人格、情感赋予甚至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从乐高玩具到iRobot 室内吸尘机器人都是如此。社会辅助型机器人利用人类的这种特性形成社会互动系统来监控、刺激、鼓励、维持用户活动力从而提高人们的活力。因此,社会辅助型机器人能够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老人、认知障碍患者、中风后康复中的患者、患有其他神经运动功能残疾人以及具有社会发展障碍的儿童,比如孤独症患儿。这样,机器人能提高多种人群的能力,而并不仅限于提高行为能力。同时,机器人能够通过拥抱以及增强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来提高用户的社会交流能力。

社会辅助型机器人的人机互动是工程、健康科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的交叉领域内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一个高效的社会辅助型机器人必须理解并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展现出其社会行为,将注意力以及交流重心集中在使用者身上,保持与使用者的联系互动,最后取得特定的辅助性成果。机器人能够通过社会沟通而非物理沟通完成这一切,其过程安全、道德,能高效地为脆弱的使用者带来帮助。社会辅助型机器人还可能成为儿童、长者、中风患者及其他需要个人化服务的特殊需要人群的治疗工具。

特殊需要人群的个性化护理

具有身体机能障碍、社会障碍或认知障碍的特殊需要人群数量正逐步增长。这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是逐渐显现的,可能于发病初期就开始显现,可能与年龄有关,其他的则可能发生在任意年龄段,这就体现了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一些普遍的残疾是先天性的(自出生开始),如脑性麻痹,自闭症谱系障碍,而另一些可能发生在一个人的任意年龄阶段(创伤性脑损伤、中风),还有一些发生在中老年时期,同时会随着生命延长而持续更久(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病)。在上述所有的情况下,这些病痛将伴随患者终身,需要长期的认知性或物理性支持,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物理助行器,包括针对视障患者的辅助设备,到肢体伤残人士使用的工具,从高端智能轮椅,到使用简单、结构稳定的手杖,都能够提高患者接触物品及服务的能力,减少用户孤立和抑郁的可能性,也降低了管理式医疗的需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调节机器人技术所提供的行动辅助功能,可以选择进行控制的程度,这对残障人士来说是一个关键问题。智能轮椅、引导手杖和交互式助行器只是几个正在被开发的领域的例证。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能使有身体局限性和残疾的人们能在自己家中继续独立地生活的设备需求将会极快地增长。包括战争的退伍军人在内的具有身体残疾的人群,其数量虽然不多,但仍在逐步增长。他们也反向促进上述设备需求的增长。促进独立性的复杂系统,比如那些帮助严重残疾人士进行操纵和移动的机器,以及那些帮助使用者完成如个人洗漱或上下床之类复杂任务的机器,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其正呈现出快速进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从移动推进处理平台的研究,转向了机器人取放家居用品,开门等促进用户能独立在家生活能力的功能性研究。把用户转移到管理式医疗设施需求的延迟显着降低了对个人、家庭、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成本和负担,也大大地减小了用户孤独、抑郁以及寿命缩短的可能性。

除了物理或机械辅助,社会辅助性机器人(在上一节有所讨论)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提供了个性化的监测、陪伴、认知驱动和能够促进终身健康的体育锻炼,使他们受益匪浅。

健康促进

有效地预防以及改善病人的康复结果是医疗保健最为基本的目标。虽然健康促进非常重要,但是其受到的关注极少,其拥有的资源远少于健康干预。研究经费,除了在特定的领域(如癌症、艾滋病)有疫苗研究,其重点支持方向为确定疾病的原因和治疗,而不是疾病的预防。然而以预防为主的研究,却能影响健康趋势以及相关的社会成本。

机器人技术正在被开发用来解决健康促进问题。具体来说,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健全还是残疾,业余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机器人系统都能通过社会或物理交互作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锻炼,其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可检测生理反应的耐用设备,可以同以电脑为基础的机器人系统进行互动,对于促进个性化健康方案的制定也具有巨大的潜能,同时还可以促进健康紊乱的早期检测和连续评估。在这种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将会提供与现有系统(例如笔记本、台式电脑、耐用设备及家用传感器)相互协作的技术,以便平衡跨领域的优势,同时发展出可改善生活质量的可用技术。

路线图规划

物理层面的人机互动与接口

几乎所有的医学分支,从癌症切除手术到中风后的物理疗法,都涉及临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互。机器人可以以三种方式提升疗效: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物理交互;安全地帮助医生练习临床诊断及介入技巧;直接护理病人。所有的这些应用都需要为人机之间的物理交互提供直观的界面,并且需要传感、感知及运动等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大量的传感与感知设备,包括用于记录用户的运动和力量以推断用户意图,创建人体生物力学模型,估计机器人与用户交互的力度。互动的性质意味着,机器人还需要给人类操作者提供

有用的反馈,无论那个人是医生或者是病人。除了触觉(力和触觉线索),包括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的系统也必须进行研究。

在与机器人进行物理交互的过程中,人类是闭环反馈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与机器人系统进行着信息和能量的交互。因此,不能简单的把人类看作是系统的外部输入。此外,循环通常通过人体运动和视觉反馈来闭合,其均有误差和延迟,可能导致人机系统潜在的不稳定性。鉴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保证人机之间交互的安全,直观和有效?有一些方法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人类的行为以及动力学进行建模;在更多维度上感知人的物理行为;发展机器人的行为,确保无论用户做出任何动作,机器人都能有正确的反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与机器人在任何医学领域进行物理的互动的理想体验。为此我们提出了五年、十年和十五年的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任务的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社交方面的人机互动与接口

提供社交和认知支持的机器人开始应用于治疗和康复之中。这些社交辅助机器人能够激励它们的用户追求健康的行为,积极参与治疗方案,并提供一个易于使用的界面。这些机器人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识别并且显示人类的交际信号,如语音、手势和视觉交流,并建立适当的行为反应来提供有效和丰富的社交互动。他们可以应用复杂的模型来使对话更为具体,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谈话行为,同时解决人类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交流缺陷。

社交辅助机器人研究的挑战包括建立精确捕捉人类微妙和复杂社会交流行为的模型。从人类专家抽取的样本来看,这些模型使得机器人可以扮演如咨询师、治疗师、密友和护理人员等角色,并采用不同的策略,如表示权威、同情或鼓励竞争等,都对其用户实现了理想的行为变化。机器人也必须适应复杂的、在日常社交交流中很典型的参与性结构,如团队训练和治疗、理解参与者的角色、跟随议程的变化、对演讲者做出适当的回应、对旁观者致辞等。

关于医疗保健的研究目标是在较长时间内建立和维持与人类的关系。机器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短期的交互能力,而是在数周、数月内维持交际关系,它们的行为需要适应用户的健康状况,并且它和用户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中应用不同的行为策略。

有效的社交人际交互与其接口的核心能力研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进程,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在这一进程中的用户调查,可能会包括早期设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健康人群,也会包括由此形成的设计迭代评估,并且延伸到病人、医生、家庭、治疗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在该领域中,研究和发展的关键性方法是找到合适的措施成功地实现自然交流,使环境与健康应用的联系真实有效,并研发出对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的实时量测信息进行在线评估和学习的方法。

以机器人为媒介的健康沟通

遥控机器人参与紧急手术处理、术后护理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有着重大影响,能够使患者的医生、医疗过程中探望病人的家人与朋友在手术前、中、后以及长期的恢复和护理方案中互相协助。研究人员已经主动地研究使机器人作为媒介用于照顾家庭老人,使得不断减少的医护人员能够应付日益增长的客户数量。以机器人为媒介的健康沟通能显著降低医护费用并且能增加病人接触到最好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同时使得专家能远程进行手术或者进行家庭护理。

启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机器人媒介健康沟通,需要机器人研究组织解决很多问题与挑战。现在的远程再现机器人(如Intouch、VGo),仅仅提供视觉和语音通信。我们需要机器人具有操作功能,进行物理交互,如诊断、治疗,甚至安慰病人。因此,在人类环境中,任何机器人自动操作的进步(比如导航和灵巧的操控)也会影响到远程机器人。机器人的遥操作业和远程再现是下一步机器人研究的主要挑战。

远程顾问或者远程协作的体现,与通过笔记本连接的视频会议不同。其通过允许他人浏览环

境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甚至提供物理的评估,提高了远程临床的有效性。通过比较机器人远程视频,在线实现的健康交流和传统的面对面访问,一个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交互媒介的效率问题。为远程用户操控机器人设计一个高效的并且直观的界面是另一个尚未解决的挑战。机器人需要与终端用户交互,是一个由人类操控、自主操控或者是两者的某种组合,而提供给用户的接口可能会随着不同的场景而变化。

(未完,后续内容请看下期)

感谢您的阅读!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1发展概述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已经基本实现了实验、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勘探等行业的发展。但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虽然我国机器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目前生产的机器人还很难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很多机器人的关键部件还需要进口。所以目前来说。我国还处在一个机器人消费型的同家。 现在,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的单位有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企业有50家以上。在众多专家的建议和规划下,“七五”期间由机电部主持,中央各部委、中科院及地方科研院所和大学参加,国家投入相当资金,进行了工业机器人基础技术、基础元器件、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应用工程的开发研究。“九五”期间,在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机电一体化工程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四川绵阳思维焊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确立为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基地。此外,还有上海富安工厂自动化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国家机械局机械研究院及北京机电研究所、首钢莫托曼公司、安川北科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都以其研发生产的特色机器人或应用工程项目而活跃在当今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 1.2机器人分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走上了自主研发阶段,这样标志着我国工业自动化走向了新的里程碑按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发展过程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示教再现机器人,主要由机器人本体、运动控制器和示教盒组成,操作过程比较简单。第一代机器人使用示教盒在线示教编程,并保存示教信息。当机器人自动运行时,由运动控制器解析并执行存储的示教程序,使机器人实现预定动作。这类机器人通常采用点到点运动,连续轨迹再现的控制方法,可以完成直线和圆弧的连续轨迹运动,然而复杂曲线的运动则由多段圆弧和直线组合而成。由于操作的容易性、可视性强,所以在当前工业中应用最多。

机器人发展史的30个里程碑

机器人发展史的30个里程碑 1. 漏壶,公元前1400 年 巴比伦人发明了漏壶,这是一种利用水流计量时间的计时器,它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机械设备之一。在后来的好几百年,发明家们不断对漏壶设计进行改进。在公元前270 年左右,古希腊发明家特西比乌斯(Csestibus)发明了一种采用活灵活现的人物造型指针指示时间的水钟,他也因此成名。 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22 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想象过机器人的功用,他写道:“如果每一件工具被安排好甚或是自然而然地做那些适合于它们的工作……那么就没必要再有师徒或主奴了。” 3. 达·芬奇的骑士,1495 年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Vinci)设计了一种发条骑士,试图让它能够坐直身子、挥动手臂以及移动头部和下巴。这个机器人是否曾被造出来并不能确定,但根据其设计或许能够造出第一个人形机器人。 4. 沃康松的鸭子,1737 年 法国发明家雅克·沃康松(Jacques Vaucanson)制造了一只发条鸭子,它可以扇动翅膀、发出嘎嘎叫声,以及摄入和消化食物。 5. 土耳其机器人,1769 年 匈牙利作家兼发明家沃尔夫冈·冯·肯佩伦(Wolfgang von Kempelen)建造了土耳其机器人(The Turk),它由一个枫木箱子跟箱子后面伸出来的人形傀儡组成,傀儡穿着宽大的外衣,并戴着穆斯林的头巾。这台装置诞生后一度名声大噪,因为它被视为能够跟国际象棋高手对弈的机器人,但最终谜底揭开,机器人之所以会下棋是因为箱子里藏着一个人。 6. 雅卡尔提花织机,1801 年 法国丝绸织工兼发明家约瑟夫·雅卡尔(Joseph Jacquard)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在十年之内,这种织机被大规模生产出来,整个欧洲有数千台投入使用。 7. 梦想变成真正男孩的木偶,1881 年 意大利作家卡洛·洛伦齐尼(Carlo Lorenzini)写出了《匹诺曹》(Pinnochio),讲述了一个提线木偶变成真正男孩的故事。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关于机器人获得生命的文学主题将繁荣兴旺。 8. 超越自身时代的特斯拉,1898 年

机器人发展概况

目录 (一)、机器人运动系统的组成、基本结构 (1) 1、驱动系统 (2) 2、感受系统 (2) 3、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 (3) 4、人机交互系统 (3) 5、控制系统 (3) 6、机械传动结构 (3) (二)、国内外机器人厂家的对比 (4) 1、技术差距 (4) 2、品牌厂家 (5) 3、产品系列 (5) 4、产品价格及成本 (8) (三)机器人控制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9) 1、国产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9) 2、应用市场和产品类型的变化 (10) 3、高端智能化机器人将成重点 (11)

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综述及发展摘要:本文简述了机器人控制系统,讨论了该系统的分类。综述了机器人控制系统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调研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市场应用。发现,机器人在工业、国防、科研、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已广泛应用,并向着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不展。 关键词: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市场 (一)、机器人运动系统的组成、基本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机器人由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可以分成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六个子系统。

图1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 机器人基本组成示意图 1、驱动系统 要使机器人运作起来,各需各个关节即每个运动自由度安置传动装置。这就是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可以是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动传动、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应用综合系统,可以是直接驱动或者通过同步带、链条、轮系、谐波齿轮等机械传动机构进行间接传动。 2、感受系统 它由内部传感器模块和外部传感器模块组成,获取内部和外部环境状态中有意义的信息。智能化传感器的使用提高了机器人的机动性、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准。人类的感受系统对感知外部世界信息是极其灵巧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1、行业发展:增长态势延续 (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25万台 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急剧下滑。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由2009年的谷底恢复。 2011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自1961年以来的行业顶峰,全年销售达16.6万台。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9万台,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电气电子工业领域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汽车工业机器人销量延续增长态势。 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自动化水平提升,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我们估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9.5%. (2)预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2700亿 2012年全球机器人本体市场容量为53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容量按本体大约三倍算,估计1600亿元。 估计2013年至2017年,包含本体和集成在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达到2700亿元。 (3)预计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接近500亿 根据IFR数据,2012年全球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73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208亿元。目前看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走在前面,市场容量更大。 预计2013-2017年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增长率为7%,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将接近500亿元。如果智能家居算是广义的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会大很多。 2、全球机器人行业布局:日欧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1)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与存量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机器人累计销量达到247万台。机器人平均使用寿命为12年,最长15年。估计现在全球机器人存量在120万台-150万台之间。 分区域看,亚洲/澳洲增幅达到9%。亚洲增幅主要由中国需求拉动,因为中国201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幅达到30%。 分生产地和消费地看,日本是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净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能,占据全球机器人产量的66%。机器人消费地最大的区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占比约34%,而且是以中国市场为主。 (2)全球工业机器人与机床行业销量的对比 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反映各国机器人使用情况。这个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机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我们给出美日德中四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从这个数据和历年的变化趋势看各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况。 美日德三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稳定在一定区间(15%-25%),表明这

2016参考文献1-3 美国机器人发展路线图(中文版)

2013年3月20日 美国机器人发展路线图 ——从网络到机器人

目录 概述 (9) 领域具体结论 (11) 制造业 (11) 医疗机器人 (11) 健康陪护 (11) 服务应用 (12) 空间应用 (12) 国防应用 (12) 更多资料 (13) 制造业中机器人发展路线图 (15) 概要 (15) 1引言 (16) 2机器人制造业的战略重要性 (17) 2.1经济推动力 (17) 2.2经济增长领域 (18) 2.3机器人“消费化” (19) 2.4制造业展望 (20) 3研究路线图 (21)

3.1流程 (21) 3.2机器人和制造业概述 (22) 3.3制造业的关键能力. (24) 4研究与开发:有前途的方向 (30) 4.1学习和适应 (30) 4.2建模、分析、仿真和控制 (31) 4.3标准化方法 (31) 4.4控制和规划 (31) 4.5感知 (32) 4.6新机构和高执行效力驱动器 (32) 4.7人机交互 (32) 4.8架构和展示 (33) 4.9测量学 (33) 4.10制造中的云机器人和自动化 (34) 5参考文献 (36) 6参与者 (37) 医疗保健和医疗机器人技术路线图 (38) 动机与范围 (38) 参与者 (38) 研讨会成果发现 (38) 1引言 (39)

1.1领域定义 (39) 1.2社会动因 (40) 2战略发现 (42) 2.1外科手术和介入机器人 (42) 2.2机器人取代了减少的或丧失的功能 (43) 2.3机器人辅助康复与复健 (44) 2.4行为治疗 (45) 2.5特殊需要人群的个性化护理 (46) 2.6健康促进 (47) 3主要的挑战和功能 (48) 3.1范例场景 (48) 3.2功能路线图 (50) 3.3部署问题 (66) 4基本研究/技术 (67) 4.1体系构架和表达 (67) 4.2形式化方法 (68) 4.3控制和规划 (68) 4.4感知理解 (69) 4.5鲁棒性和高保真的传感器 (69) 4.6新型机构和高性能执行器 (70) 4.7学习和自适应 (71)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服务机器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5736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57362←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2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帮助人类完成除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以外的设备。服务机器人包括专用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其中专用服务机器人是指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如核电站事故检测与处理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是指服务于人的机器人,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清洁是服务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有家用吸尘器、公共建筑地板清洗机和大型建筑物的擦窗机器人和外墙清洗机器人等。2012年全球家务机器人销量达到196万台,同比增长15%,预计到2015年全球家务机器人销量将达到300万台。 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服务机器人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沈阳、哈尔滨、广州、江苏、西安等地。 2012年4月,中国科技部正式印发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三五”服务机器人重点专项安排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医疗康复机器人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4个方面任务。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纵观国内外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可以发现服务机器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服务机器人的商业

现阶段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是高度集成微电子、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和图像处理等学科最新科研和产业成果的前沿高新技术产业,是拟建的江苏省(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服务的产业核心和研发的产业立足点。直接影响生活最优化和智能化的机器人技术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核心,推进着未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 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是以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体、有机融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品质并成功解放了劳动力资源。作为高技术领域中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机器人技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的特点,对学术研究、产业升级、培养创新意识、保障国家安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从根本上为提升机器人技术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为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拓宽了道路,已涵盖国防、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服务、老人康复、教育甚至普通家庭生活,一场新的机器人技术研究高潮和发展契机业已到来。 机器人技术毫无疑问是未来的战略性高技术,充满机遇和挑战。 目前,国际上机器人市场大概有80亿至100亿,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服务机器人从原来的300多万台增加到1200多万台,特种机器人(如:排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另外,微软等IT企业,丰田、奔驰等汽车公司,甚至还有家具、卫生洁具企业都纷纷参与机器人的研制。 美国和日本多年来引领国际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国际上机器人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目前,日本除了比较关注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以外,还注重中间件的研制。然而,近年来日本基本上在做模仿性的工作,突破性技术比较少。而美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再有,美国主要做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军用机器人,目前世界销售的9000台军用机器人之中,有60%来自美国。比如:美国最近研制成功的BigDog 军用机器人,能负重100公斤,行进速度跟人相当,每小时达到五公里,还能适应各种地形,即使是在侧面受到冲击时也能保持很好的系统稳定性。 在各种机器人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直在牵引着机器人学科的发展,使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工业机器人扩展到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也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机器人不但将在工厂、实验室与人一起工作,还将在车站、机场、码头、交通路口为人们指引路径、回答问题、帮助行人。机器人还将步入千家万户,为老人端茶送水,护理伤病人等等。未来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类社会,人类对机器人的依赖会如同现时对待计算机一样,即使是短时间的离开都可能会造成很大不便。 机器人化是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技术,针对先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目前汽车制造业是所有行业中人均拥有机器人密度最高的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概况---副本---副本

第一章绪论 1.1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概况 1.1.1 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另一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美国机器人协会( RIA) :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程序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 ( Manipulator )。 美国家标准局: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完成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或动作的机械装置。 198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日本工业标准局:一种机械装置,在自动控制下,能够完成某些操作或者动作功能。

英国:貌似人的自动机,具有智力的和顺从于人的但不具有人格的机 KB 器。 中国: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尽管各国定义不同,但基本上指明了作为“机器人”所具有的二个共同 点: 八、、? 是一种自动机械装置,可以在无人参与下,自动完成多种操作或动作功能,即具有通用性。 可以再编程,程序流程可变,即具有柔性(适应性)。 机器人集中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

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美国医疗与保健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上) 计划,其中医疗保障机器人发展规划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了解美国医疗与保障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 如今,医疗机器人已经在包括前列腺手术及心脏手术等外科手术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机器人还被用于外伤康复与智能义肢来帮助人们重获丧失的身体机能。远程医疗与辅助机器人医疗技术的出现让为某些难以进入的特殊区域提供医疗保障成为可能,如缺乏专业人员的偏远地区、灾害区域以及战区。社会辅助机器人正在向可负担的诊所和入户诊疗技术发展,它们在疾病预防、康复以及促进重新融入社会的认知以及身体体征监测、辅导以及激励实践中都发挥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机器人技术还朝着促进原居安老(例如在家里)、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通过陪护缓解老年人孤独的方向上进一步发展。此外,机器人传感以及活动建模方法可能在改善早期筛查、持续评估和个性化、有效的、可负担的干预及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上述所有的机器人发展方向,都会在维持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力数量以及逐渐增加残疾人重返工作岗位等方面发挥作用。今天,美国在特殊人群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方面所需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与社会辅助机器人技术具有领先地位,但其他国家已经认识到此类技术的需求和前景,开始在相关领域迅速发展。 为了能全面评估机器人技术在医疗与保健领域的应用潜力,由外科手术机器人、修复、移植和康复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及行业代表参与的研讨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美国召开。所有的与会者都从专业角度出发,贡献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并在许多共同利益和挑战上达成了共识,最终完成了路线图修订。 机器人系统在医学与健康领域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器人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2004年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20%。其中,亚洲机器人增长幅度最为突出,高达43%,如图1所示。

各区域用户工业机器人定购指数(以1996年作为100)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向 机器人技术毫无疑问是未来的战略性高技术,充满机遇和挑战。目前,国际上机器人市场大概有80亿至100亿,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服务机器人从原来的300多万台增加到1200多万台,特种机器人(如:排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另外,微软等IT企业,丰田、奔驰等汽车公司,甚至还有家具、卫生洁具企业都纷纷参与机器人的研制。 美国和日本多年来引领国际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国际上机器人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目前,日本除了比较关注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以外,还注重中间件的研制。然而,近年来日本基本上在做模仿性的工作,突破性技术比较少。而美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开发方面,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再有,美国主要做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军用机器人,目前世界销售的9000台军用机器人之中,有60%来自美国。比如:美国最近研制成功的Big Dog军用机器人,能负重100公斤,行进速度跟人相当,每小时达到五公里,还能适应各种地形,即使是在侧面受到冲击时也能保持很好的系统稳定性。 在各种机器人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较早,发展最为成熟。同时,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直在牵引着机器人学科的发展,使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工业机器人扩展到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机器人技术也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机器人不但将在工厂、实验室与人一起工作,还将在车站、机场、码头、交通路口为人们指引路径、回答问题、帮助行人。机器人还将步入千家万户,为老人端茶送水,护理伤病人等等。未来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类社会,人类对机器人的依赖会如同现时对待计算机一样,即使是短时间的离开都可能会造成很大不便。 机器人化是先进制造领域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技术,针对先进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目前汽车制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向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1、行业发展:增长态势延续 (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25万台 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急剧下滑。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由2009年的谷底恢复。 2011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自1961年以来的行业顶峰,全年销售达16.6万台。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9万台,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电气电子工业领域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汽车工业机器人销量延续增长态势。 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自动化水平提升,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我们估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9.5%. (2)预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2700亿 2012年全球机器人本体市场容量为53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容量按本体大约三倍算,估计1600亿元。 估计2013年至2017年,包含本体和集成在内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达到2700亿元。 (3)预计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接近500亿 根据IFR数据,2012年全球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73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208亿元。目前看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走在前面,市场容量更大。 预计2013-2017年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增长率为7%,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将接近500亿元。如果智能家居算是广义的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会大很多。 2、全球机器人行业布局:日欧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1)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与存量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机器人累计销量达到247万台。机器人平均使用寿命为12年,最长15年。估计现在全球机器人存量在120万台-150万台之间。 分区域看,亚洲/澳洲增幅达到9%。亚洲增幅主要由中国需求拉动,因为中国201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幅达到30%。 分生产地和消费地看,日本是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净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能,占据全球机器人产量的66%。机器人消费地最大的区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占比约34%,而且是以中国市场为主。 (2)全球工业机器人与机床行业销量的对比 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反映各国机器人使用情况。这个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机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我们给出美日德中四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从这个数据和历年的变化趋势看各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况。 美日德三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稳定在一定区间内(15%-25%),表明

未来20年_2002_2022_欧洲机器人发展路线图选摘之一

综述 虽然第一次用机器人来自动完成日常的任务几乎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但“服务机器人”的概念并不被人所知,直到1989年Joseph Engelberger在编著的《服务业中的机器人》一书中才被提出来。在《服务业中的机器人》一书中Engelberger已列出了至少15种不同的应用领域,这是他估计利用机器人技术帮助实现自动化的领域。 服务机器人应用领域包括:医学机器人技术、卫生保健和康复、商业清洁、家务、速食服务、农业、加油站服务员、军事服务、采矿业、建筑业、侦察、助老助残、消防和营救机器人、娱乐、物流、酒店及饭馆供餐和服务等。 1.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现状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现状 1.1 清洁机器人 2000年Prassler等人回顾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清洁机器人的发展。他们的调查了挑选的30台清洁机器人,范围从小型低价格的到高成本、高技术、大型自动化清洗机器人。科学家们将这30种清洁机器人分为家用清洁机器人和工业清洁机器人。家用清洁机器人包括真空吸尘器,清扫机器人以及地面洗刷机和水池清洗机器人。他们详细收集了12种不同的家用机器人,包括工业和研究原型以及已经成熟的商业产品。这个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真空吸尘机器人。奇怪的是,过去几乎每年都宣称许多家用真空吸尘机器人将于近期投入商业化生产。但直到瑞典制造商Electrolux才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向零售市场推出了真空吸尘的机器人。水池清洗机器人比真空吸尘机器人稍早出现。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尤其在美国,提供水池遥控清洗机器人。 Prassler等人深入研究了18种工业清洁机器人的发展。这个数据一点都不令人惊讶,因为在欧洲据估计每年商业清洁设备市场已达五百亿至一千亿欧元。这个数据包括研究原型,工业原型以及商业化的系统。虽然工业清洁人也具有类似的巨大市场,它只有两三个系统比较成熟,销售收入超过了其他十几个的销售收入,其中包括德国Hefter清洁技术公司的ST82 Variotech,以及美国的Servus机器人ScrubberVac。 1.2 用于建筑业的机器人技术 建筑业是最古老而且最庞大的经济部门之一。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占GDP的比例约为7-10%。建筑领域欧盟有大约270万家公司,大部分是小公司。另外,欧盟建筑公司销售额的前十名每个都介于50-150亿欧元。这些现象与制造业类似。然而,建筑业的先进性却不如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尤其与汽车、电子、火车、航空等相比,这些产业的研发投资比建筑业多两倍。 很明显现在建筑业与令人兴奋的科技发展相比自动化水平还很低。这就是为什么建筑业被视为下个世纪最有发展空间的领域。所有参与者——研究人员,公司和管理部门——都必须更加努力的提高这个重要部门的自动化水平。 建筑行业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领域进行的研究根据应用情况可分为: t民用建筑; t房屋建筑; 未来20年(2002-2022) 欧洲机器人发展路线图选摘之一 o 王 伟 刘远江 李良琦 栏目主持:王 伟  6

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调查

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特点,以行走机构为主要内容详细分析了日本、美国等几种仿人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及其技术指标,根据国外的样机设计,分析了仿人机器人的控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就国外仿人机器人发展对中国仿人机器人发展的差异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仿人机器人,技术,双足步行 1概述 仿人机器人在过去的10多年特别是近5年中发展迅猛,自从有关综述文章发表以来,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行走机构是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对于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是从对行走机构的研究开始的,日本旱稻田大学在1973年研制成功了最早具有记载的双足步行人形机构WABOT-1。本文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内仿人机器人的近期发展,对行走机构的发展做重点介绍。 2 仿人机器人近期发展特点 现如今,世界各个国家都进行仿人机器人的研究,据韩国的一个经常更新的仿人机器人网站统计,2005年3月5日,世界上共有76各仿人机器人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日本36个,美国10个,韩国7个,英国4个,中国3个,瑞典2个,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保加利亚、伊朗、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各有1个,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其他各国的竞争实力。 2005年2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行走机构,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分别展示了基于这种行走机构的样机。

这种行走机构的概念来自一个简单的玩具:行走企鹅。这个企鹅臀部有两个没有动力的关节分别支撑两条直腿,该企鹅可以沿着斜坡摇摇晃晃的行走而下,这就是被动动力行走者。问题是在平地上企鹅不会行走,研究人员贡献在于设计了仅用少量驱动器就可以在平地上行走的行走机构。以Asimo为代表的传统仿人机器人每一个关节都用一个驱动器。新行走机构则不同,它的关节分为有驱动和无驱动两种,以康奈尔的设计为例,机器人每条腿的自由度为5个(臀1,膝2,踝2),其中只有一个踝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双手摆动各有一个自由度,通过机械结构由双腿带动,左腿带动右臂,右腿带动左臂。走动时,感知到左足触地时,右踝驱动右足踢开地面,使右腿摆动至左腿前方,完成一步,反之亦然。新行走机构的特点是节省能源,据说只需要通常行走机构的十分之一的动力,另外,新型步行机器人走路时一起一伏,跟人没什么两样。Delft设计和康奈尔的设计大致相同,只是采用气动驱动,MIT的设计则为每条腿有6个自由度,其中两个踝部关节用电机驱动,其他都是被动的。从录像看,康奈尔和Delft的机器人的行走姿态是令人满意的,但似乎它们只能有一种走法.不象每个关节都采用独立驱动方式的传统仿人机器人那样可以通过编程获得不同的步态.至于MIT模型,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方法,但其蹒跚的步态令观看者对其机构设计难以接受.实际上,研究者不止以上3家,日本Asano等人的被动动力步行模型基于能量约束并考虑了ZMP判据。 传统行走机构的研究继续瞄准动作的质量。本田提出新一代Asimo的步行速度要增加到2.5公里/小时,跑步速度增加到3公里/时,主要措施是添加腰部关节以在行进时扭摆.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均匀,协调完整.打太极拳是对仿人机器人动作质量的最好检验.各公司和业余爱好者正在寻找更好的设计和控制,以便在今后的机器人太极拳比赛中一决高低。探讨人类行走和奔跑时的各种动作方式。研究仿人机器人动态步行控制方法是研究重点2004年底前,本田公司宣布了新一代Asimo计划,寻求更强的行动能力,更佳的与人沟通,以及在真实世界中更机敏的反应能力。ZMP判据仍是二足步行机器人各种控制方法的基本依据.最早提出ZMP判据的南斯拉夫学者Vukobratovic最近对ZMP判据35年来的发展作了总结,Lim和他的同事除了以仿人机器人上身躯干的摆动来补偿下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学术报告

物联网工程 专业教育及新技术讲座 题目国内外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 势学术报告 报告人孙立宁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报告时间大二上 13.10.10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物联网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地发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开始发展--机器人,它在工业自动化凌云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讲座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有幸参加了孙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机器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概念继续拓展。自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机器人的概念以来,机器人就得以不断地发展。概括起来机器人可以分为三代: (1)第一代机器人为目前工业中大量使用的示教再现机器人,通过示教存储信息,工作时读出这些信息,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执行机构按指令再现示教的操作,广泛应用于焊接、上下料、喷漆和搬运等。 (2)第二代机器人是带感觉的机器人,机器人带有视觉、触觉等功能,可以完成检测、装配、环境探测等作业。 (3)第三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备感觉功能,而且能根据人的命令,按所处环境自行决策,规划出行动。 2.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通过教授的讲解我了解了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已有60年的历史,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发展也有50多年的历史,广泛引人注目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进入21世纪后,工业机器人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装备制造业将会迎来一次新的变革。 目前,我国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已达到了工业应用水平。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

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机器人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 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 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 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 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 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 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 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 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 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 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 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 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其中有130多台套喷漆机器人在二十余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站)上获得规模应用,弧焊机器人已应用在汽车制造厂的焊装线上。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较晚,应用领域窄,生产线系统技术与国外比有差距;在应用规模上,我国已安装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约200台,约占全球已安装台数的万分之四。以上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应用户的要求,“一客户,一次重新设计”,品种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也不低,而且质量、可

国内机器人技术分析研究现状

国内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王守龙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工农业生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机器人越来越普遍的被工农业应用,其在提高工农业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又介绍分析了移动机器人和小口径管内机器人及其在我国的技术研究现状。中国的机器人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机器人;技术研究;移动机器人;小口径管内机器人

前言 有人认为, 应用机器人只是为了节省劳动力, 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发展机器人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这是一种误解。在我国,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其长处。它不仅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高度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将为我国的宇宙开发、海洋开发、核能利用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1 工农业机器人 1.1 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分析 机器人产业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我国政府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组织了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关,到了1987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就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进行集中研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水下、空间、核领域等特殊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一批机器人产品和机器人应用工程应运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共完成了l00多项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建成了20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工程单位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50家左右,全国工业机器人用户近800家,拥有工业机器人约4000台。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前沿技术中,我国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方向,提出加大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然而,由于主要依靠科技部门研究开发计划的支持,从资金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机器人关键技术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在关键部件、产品产业化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到1998年,863计划推动的几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产值仅仅1亿元。然而,国外各大机器人公司认识到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凭借其技术和资金的优势纷纷进入了中国市场。可以说,目前的中国机器人市场仍然是外国企业一统天下,我国机器人发展尚未进入规模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的阶段。 我国经过几十年来的研究与引进, 在机器人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和某些典型工业机器人机构分析软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看来, 我国机器人机械技术的研究状况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既没有建立一种多功能的机器人系统, 也缺乏利用技术对机器人机械学的很多专门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我国目前研制的几种工业机器人机型结构主要是直接仿制日本90年代初的样机, 一些主要关键元器件依赖国外进口。虽然国家“七五”期间安排了一些单项研究课题, 但这些课题一时还难于直接用于国产工业机器人, 还远不能从理论及实际技术上建立起我国机器人的完整设计体系, 这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利用国产机器人开展应用工程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我国对移动机器人研究, 近年来在步行机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较多, 而步行机实物模型或样机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