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和观点。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概念和超前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这些资本通常占总投资的30%~35%,依靠私人和市场积极性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必须通过倡仪、计划或规划等步骤,为工业部门创造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准备地、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分摊资本是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而优先发展生产部门,虽然是一种“短缺的发展”、不平衡的增长,但能产生最有效的投资结果,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实现“引致决策”最优化。所以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利用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便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如1985年中国132个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税率为24.02%,加工工业均在32%以上,轻工业部门在40%左右,最高的石油加工业达101.41%,而采掘业、基础工业和初级加工业都在20%以下,其中和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业更为低下,如电力生产业17.83%,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业11.88%,水力发电业9.47%,蒸气热水生产及供应业5.8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24%。上述数据虽然带有不合理的定价因素,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优先发展加工业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经济学家纳克斯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人,他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主张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穷困是由于经济落后、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过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贫困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纳克斯陷井”。为了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迅速达到一定的高度,人均收入突破一定的限度,才能彻底冲破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著名经济学家钱纳利、廷伯根以及后期的P.罗森斯坦·罗丹都同意这一观点。

二、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是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区域环境、地理特点及其所采用的发展策略分不开的。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建设,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发展中国家大都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一般而言,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超前型——英国

英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国家,其交通运输网形成要比工业化高潮早20~30年。

1.英国1840—1850年铁路里程由0.135万千米延伸为l.065万千米,增加6.89倍。用恩格尔公式计算的铁路密度由0.541增加到4.11,增加6.6倍,而煤炭产量由3600万吨上升到5000万吨,增加0.389倍,生铁产量由1420万吨增加到2290万吨,增加0.61倍,说明英国铁路的长度和密度远远超过煤、铁增长速度。

2.英国1830年形成全国水路运输网。1840年主要铁路干线大部建成,而英国工业高涨时期出现在1850—1870年,前者比后者早20~30年。

3.用恩格尔公式计算的铁路密度,1850年为

4.11,1978年为4.84,说明130年前后,它们的密度已相近了。

(二)平行型——美国

美国是一个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国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显示出这一趋向。

1.美国1850年铁路密度为0.41,只有英国的1/10,1850—1870年英国工业高涨,美、德等国急起直追,并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交通运输建

设。如美国在铁路建设中,采用对进口钢轨免税、赠予土地、给予财政援助与奖励等措施,扶持运输业发展,从1830年始修建到1893年已有铁路28.56万千米,1916年达到40.87万千米。

在19世纪后30年,美国经济水平超过英国,基础结构发展水平虽尚未超越,但基础结构总体和技术完善程度已大大超过英国。故美国的运输网络和资本主义发展同步形成。

2.美国工业化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基础结构和工业部门也是平行发展的。随着铁路修建向西部延伸,公路也成为国内长、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内河、海运、公路、管道、民航都有了很大发展,对开发美国中西部的自然资源和向西部移民,发展各地区经济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随后型——前苏联

前苏联是一个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的国家,从1950年到1978年,钢产量由2733万吨增加到15100万吨,煤炭产量由26109万吨上升为72400万吨,原油从378万吨增加到57132万吨,分别增加4.53倍、1.77倍和14倍。而铁路营业里程由11.69万千米上升为14.04万千米,仅增长0.2倍,远远落后于工业产量的增长,按恩格尔公式计算的铁路密度为1.82,并未增长多少。尤其是通往东部新工业基地及大区间的新线建设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致使几万千米的重要干线能力均达到饱和状态,东西干线运输尤为紧张,一些重要物资都未能完成运输计划。

比较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从综合效果来看,以平行型最好,超前型次之,随后型较差(表11-1)。

当然,在这三大类型下,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日本是一个平行型发展的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力和大批新兴工业的兴起促使工业结构变化,基础设施也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二次大战后,经历了适应—不适应—适应三个时期。日本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主要致力于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交通设施,到1955年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都超过了战前水平,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1957—1972年间经济高速增长,运输建设相对滞后,从1957年开始出现

了运输紧张局面,大量货物积压待运,一些工厂甚至停产待料。为此,日本政府大幅度增加交通建设投资,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到70年代初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发达的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据统计资料,日本1951—1979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而1958—1978年间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速度为7.06%,两者基本同步增长,总体上可说是平行发展型。

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滞后型发展的国家。

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运输体系和全国电信网,加强了能源开发和市政公用工程建设。但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比,尚有很大距离,至今仍是国民经济中的簿弱环节。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到80年代,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设以重工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比重很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中,工业系统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在52%~62%之间,运输、邮电系统在14%~20%,因而使电能、运输、邮电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1980年比1949年,钢、原煤和石油分别增长到234.9倍、19.1倍和882.9倍,而铁路、公路、内河的运营里程只增长2.3倍、10.9倍和1.5倍,发电量也只增长70倍。电力不足、货船压舱、物资待发、工厂待料等现象遍地可见。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订了以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整个经济平衡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和邮电发展迅速,高速交通开始起步,大大扭转了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初步克服了“瓶颈”制约,正由不适应向适应转化。特别是在国内买方市场出现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增速减缓,失业人数增加,市场消费趋冷,从1998年起国家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准备三年内投资75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资额相当于2万多亿人民币,1998年不仅交通部公路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到1800亿元,铁路45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也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城市基础设施都将加快,到2000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将有很大的改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表11-2)。

相关资源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案例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理 论与实践案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行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模式探讨——《运输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实务》建设的实践,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项目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条件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 关键词:行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实践条件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课程建设,建立行动化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项目课程建设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坚持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整体设计,把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作为项目课程的逻辑基础。《运输管理实务》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门院级精品课程,课程在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项目化建设为主线,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突出“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本思想,采用行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的理念,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与体系,按照不同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根据任务功能进行模块设计,凸显实践教学,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如图一所示)。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以及学校教师组成的课程经过行业企业调研、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围绕运输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4种运输方式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的学习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际性和开放性(如图二)。

社区建设的历程

社区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顾社区建设的历程,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各地实践的模式,分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际社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把握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以利于下阶段我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指导街道、社区顺利开展工作。 一、“社区建设”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按照我国政府权威文件的表述: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还是我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重组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的有效运作,逐步解决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括而言,社区建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社会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它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组织发挥着领导或主导作用。二是社区建设工作面向整个社区,面向社区成员,为社区组织和成员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社区建设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辖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共驻共建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 2.群众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二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社区建设工作必须是全体居民对其所生活的社区形成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与参与感,即社区意识。只有使社区居民真正树立起社区意识,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3.地域性 中国的城市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主要是根据本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本社区问题,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二是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和群众、组织。三是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4.综合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工作。其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工作涉及面很广,它包括拓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卫生。二是社区建设既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以评估社区建设工作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或固定不变的。三是社区建设工作是一种多学科的集合体,既有社会学,也有人口学、政治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等。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5.计划性 社区建设的计划性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是一项有计划的社区变迁。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制定社区建设计划,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就是社区变迁。二是社区建设作为有计划的社区变迁,是人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三是社区建设必须从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考试大纲

1、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答:1)历史条件: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创立标志: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3)两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1)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 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 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论和观点。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英国经济学家P.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在《经济学》杂志发表《东南欧工业化》一文,提出了“社会分摊资本”的概念和超前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在消费品工业建立以前,必须大规模地筹集大量不可分割的社会分摊资本,建立起基础设施部门。这些资本通常占总投资的30%~35%,依靠私人和市场积极性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必须通过倡仪、计划或规划等步骤,为工业部门创造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工期长,投资额大,资本产出率高,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有准备地、有步骤地进行投资和建设,不然就会产生工业发展后电力不足、道路不畅,临时弥补又会出现巨额资本无法筹集,从而丧失时间,制约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以基础设施应优于直接生产部门,超前发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分摊资本是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美国经济专家赫希曼,是不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投资效益出发,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他批评传统的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理论,认为这是一种“超能力的发展”,不能刺激引致投资(引致决策);而优先发展生产部门,虽然是一种“短缺的发展”、不平衡的增长,但能产生最有效的投资结果,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实现“引致决策”最优化。所以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尽快地获得收益,增加收入,待直接生产部门发展成长并有了较大的收益后,再利用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利用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便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如1985年中国132个工业行业平均资金利税率为24.02%,加工工业均在32%以上,轻工业部门在40%左右,最高的石油加工业达101.41%,而采掘业、基础工业和初级加工业都在20%以下,其中和基础设施有关的工业更为低下,如电力生产业17.83%,自来水生产与供应业11.88%,水力发电业9.47%,蒸气热水生产及供应业5.8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1.24%。上述数据虽然带有不合理的定价因素,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明,优先发展加工业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2017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2017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最终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由邻居陪同前来求助得李奶奶,李奶奶说自己得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前几天因脑梗住院治疗。她每天要去医院送饭,昨天在回家途中扭伤脚踝,行走困难。经过沟通,小王与李奶奶定了需要小王协助解决得具体困难,小王所做得就是社会工作者通用过程中()阶段得工作。 A、接案 B、签订协议 C、预估 D、制定方案 答案:A 2、刘先生失业后,一家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为鼓励刘先生一家,社会工作者小候做了下列工作,与刘先生与刘太太进行了面谈,询问她们失业后得生活情况,倾听她们对目前生活处境得感受,了解刘先生与刘太太得教育背景,专长与再就业经历,向居委会与刘先生得邻居了解其与邻里得关系。这些就是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阶段应完成得任务。 A、结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 答案:B 3、小李来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工作者咨询,说自己最近谈了女朋友,很满意,但女朋友嫌她生活散漫,没有上进心,闲暇时间不就是与朋友打

牌,就就是喝酒。有时还上班迟到,提出要与她分手。小李很珍惜这段感情,表示自己很想该,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因而很苦恼。为了增强小李解决问题得动机与意愿,社会工作者适宜得提问就是() A、“您得担心到底就是什么?” B、“您对改变做好准备了吗?” C、“您觉得自己得问题就是什么?” D、“您打算做些什么来改变目前得状况?” 答案:B 4、李奶奶与儿媳因为孙子得教育问题经常争吵,婆媳关系紧张,李奶奶对此很苦恼,希望得到社会工作者小王得帮助。为了了解李奶奶得问题与需要,帮助李奶奶识别与善用环境中得积极因素,小王应做得就是() A、了解李奶奶得背景资料 B、明确李奶奶得问题所在 C、了解李奶奶曾经得到得帮助 D、分析李奶奶问题得成因 答案:C 5、社会工作者小王完成了小秦得个案服务并顺利结案,计划接下来得3个月内定期对小秦进行电话回访,小王得上述工作安排属于() A、跟进服务 B、成效评估 C、情绪安抚 D、服务咨询 答案:A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第八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八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总是社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两大部分,并总是这样或那样体现在社区居民和组织的行为过程之中。有形的社区文化为社区的物质文化,具体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具体表现为社区的组织结构和各种规章制度,内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群体间相互沟通的方式、相互制约的规范,社区管理者及其居民、成员单位的共同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办事准则等。 2.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也被称为活动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常所说的社区文化都是指这一类的社区文化活动。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生活、娱乐、交往、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社区精神、社区价值观、社区理想等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 5.社区文化活动评估:社区文化活动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活动环境、活动内容及活动效果进行系统地评价,总结整个活动策划过程、考察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6.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社区文化活动策划是活动策划的一种,它是指社区活动中,为了达到弘扬社区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目的,活动策划者运用已掌握的文化资源及手段,对活动目标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优化组合和配置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并制定社区文化活动方案的

城市社区建设概论练习题-125套

第一章社区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A、物业 B、房地产 C、社区 D、社会 2、社区的()主要是指社区的发展。 A、历史岸 B、时代 C、沿革 D、阶段 3、社区发展也叫()。 A、社区时代 B、社区历史 C、社区开发 D、社区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 A、人文区域 B、人群 C、管理组织 D、管理机构 E、管理工作 2、按社区发展的历史分()。 A、流动型 B、半固型 C、永久型 D、整体社区 E、局部社区 3、按社区內部组织形式分()。 A、流动型 B、半固型 C、永久型 D、整体社区 E、局部社区 4、按社区特有的功能分有()。 A、文化社区 B、商业社区 C、工业社区 D、农业社区 E、城市社区 5、按社区结构及综合表现分()。 A、文化社区 B、商业社区 C、工业社区 D、农业社区 E、城市社区 6、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D、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E、因地制宜、渐进 7、社区建设的基本內容包括()。

A、社区服务 B、社区卫生 C社区治安、 D社区文化、 E、社区环境 三、简答题 1、社区与社会有什么区别? 1)社区是地方社会,是社会的部份。 2)社区强调共同文化和意识;注重地域概念;比社会的关系更密切;比社会更明确和专门化2、简述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从我国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 3)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 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4)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简述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管理体制: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市、区、街、居) 2)运行机制: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分管,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 众广泛参与。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要进行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 2)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3)是打牢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的基础性工作。 4)是建设新型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民心工程。 2、试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建设新型的社区和社区 组织体系。 2)已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 3)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 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 文明程度。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学号:112500283 姓名:王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社工实务理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 2、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社区等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2)系统理论(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归因,而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概念,微观[个人]、中观[家庭、群体]、宏观[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资源,创伤、疾病是伤害也可能是机遇,分析时从主观优、客观优、主观劣、客观劣)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 (一)内外影响力范式(将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从服务对象内部和外部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介入策略) (二)社会功能发挥(重在恢复和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和资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4、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建立关系,自身改变,愿意改变) (二)运用综合方法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五)整合的价值观(接纳、服务对象参与等) 5、运用通过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通常应考虑如下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不断发现新问题)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6、通常将通用过程模式分成了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4个基本系统。 (一)改变媒介系统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他们与不同专业的助人者形成改变媒介系统。 (二)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直接受益人。类型包括主动求助;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其他机构转介来的;有关司法机关要求的。(三)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 (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针对具体的案例开展的服务工作操作流程。 第一节接案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2)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3)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资料准备、拟定面谈提纲) (2)面谈(面谈的目的、主要任务、*技巧[主支介绍自己、沟通、倾听]、*回应方法[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和反应有透彻的了解、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地感觉服务对象的情绪态度、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3)收集资料(*范围和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和能力、所处社会环境]、方法) (4)初步预估 (5)建立专业关系 (6)决定工作进程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1)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试论当前如何推进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 范方

试论当前如何推进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范方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理论和实践上积极进行创新,从而充分满足新形势下对党建工作的需要。虽然当前我国基层党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 问题,这就需要实施针对性解决策略。推进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助于做 好党建工作,提升现代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党员队伍,大力宣扬党的思想政策,发挥党员的优良作风,让党员队伍发挥积极的模范作用,促进党员队伍的进步。 关键词:推进;基层党建理论;实践创新; 引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党员队伍管理水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工作,培养党员干部坚定的政治立场,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开拓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必须坚持基层党建立足点,推进基层党建理论,创新党建工作。新时期加强对党组织的实际监察力度,促进 了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将党建工作具体落到实处的重要方式。 一、基层党建立足点问题 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所以我们 必须要首先促成党的合法性,然后才能推进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教育是立 国的根本,要推进教育工作全面进行,要结合四大理念,让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 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过去的理念,还要发扬党员的创新精神,要用新的方式方 法来治理国家,不仅如此,用这些新的办法时还要注意细心,要循序渐进,还要 提高执行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基层党建着力点问题 构建完善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凝聚基层党组织的功能,维护群众利益,重 视塑造党员队伍的团队精神,强化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必须坚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着力点,提升本校党组织的党性修养,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要管党、党要治党”的总准则,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四步工作:首先,从以前讲道理改 变到专人专事;其次,从过去墨守成规变成现在的灵活多样;再次,从过去凭借 经验感觉做转化成依据科学事实做;最后,从以前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党 组织书记是凝聚党组织的核心人物,其工作内容包含党的思想建设以及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强化政治思想建设,最后与本校的行政领导一道带领全 体党员队伍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 三、基层党建创新动力问题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继承与发展党先进文化理念,发展群众力量,坚持 走民主道路,在党建工作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党员进行正确的思 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 与引导作用,重视创新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文 化教育中,让党员政工在文明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 知识,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视野,升华思想政治境界。此外,要凝聚基层党组织 的文化教育功能,明确党组织的定位,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重视塑造党员队 伍的团队精神,强化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四、基层党建顶层设计问题 落实“基层党建顶层制度设计”问题,提升基础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工作质量,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第九章 社区教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即以社区为基本组织单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开展的各类教育服务活动,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 2.青少年社区教育 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内学龄青少年施以各种形式的课后教育,以真实社会生活场景中的具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青少年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价值观与社会实际生活方式联系起来,通过主体参与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活动,使其在参与实践、感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或过程。 3.失业人口社区教育 以社区为单位,依靠社区力量结合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在社区开展以提高社区里失业成员的工作技能,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再就业的自信心,改善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一系列培训和文化活动等。 4.外来人口社区教育 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内像农民工这样的外来人口,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在城市工作的竞争力,通过讲授城市现代意识和文明行为,培养其在城市生活所需的意识与习惯。还可以帮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打破文化的隔阂,有利于发展彼此间的正常社会交往。 5.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交往领域中行为的规则意识。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交往半径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间行为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庞杂,有的纳入强制的法律规范之中,有的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社区建设论文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业作业 题目:延庆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分校: 年级:2013秋行管专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社区与社区建设的含义 (4) (一)社区的含义 (4) (二)社区建设的含义 (4) 二、延庆社区建设的现状 (5) 三、延庆社区建设的问题 (6) (一)指导政策 (6) (二)资金 (6) (三)社区工作者 (7) (四)物业管理 (7) 四、关于延庆社区建设问题的对策 (7) (一)明确指导政策 (7) (二)增加建设资金 (7) (三)合理配备社区工作者 (7) (四)加大物业管理 (8) 五、共同构造和谐延庆 (8) 参考文献 (9) [摘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在祖国母亲关怀下的每个社区的社区建设水平也在不断的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物

质精神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如何为城市居民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已成为城市工作和社区建设的优先目标。 [关键词]社区建设; 社区工作者;社区环境 延庆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初探 社区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生活单位。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就是以社区模型群居生活的。从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村居群体都是古老的社区模型,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创建和谐社区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要大力推进建设,来完善社区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与社区建设的涵义 (一)社区的涵义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姓名:王敏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是现在教育的主流问题,也是难以根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我们本身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强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有关系。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技能,对国家的兴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偏离这个轨道,而是一味的注重其分数和升学率。这本身就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脱机的根本目的是目标的异向。这很难立刻的解除,是需要时间的考证的。我很赞同教育文化一说,将教育与人的生活相紧密联系,将教育理解为不是一再的分数化,而是将其文化化。当教育水平成为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时,理论与实践就能在慢慢的摸索中达到共识。想必那一刻,我们的国家也即将强大! 本论文将先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定义阐述,再来是两者的关系,接着是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就是自己对这些问题希望能处理的方法美好期望。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但具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什么却难以明确作出定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如赫斯特从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出发认为: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而奥康纳认为,尽管理论可用来表示“指导或控制各种行动的一组或一系列规则、或一整套的箴言”,但理论是“表示已被观察所证实的一个假设或一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假设”的术语。而穆尔则试图将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认为“理论是合理解释的工具”也是“指关于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和建议。不过,赫斯特和奥康纳的观点被认为是关于教育理论的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一个强调从实践性来揭示教育理论,一个强调从逻辑性来认识教育理论;一个从功能性来定义教育理论,一个从结构性来解释教育理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解释教育理论,总要符合理论本身的特性,即理论的概括性、理论的抽象、理论的结构性、理论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这些理论特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有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其与别的社会活动领域的标志性区别。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坚信密切相关。从完美主义的理想出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既保持各自的优势,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二者又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姿态出现。正确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意义重大。本论文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现实中的问题及理想的憧憬。我更倾向于两者处于一种和谐化的状态,因为这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具体实际的意义,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教育实践能很好的改造现在教育的现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验证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 1-20单选题(每题2分)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 B、可持续 C、又快又好 D、协调 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A、民主化 B、规范化 C、法制化 D、有序化 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B )。 A、能量梯次使用 B、以上都是 C、物质闭路循环 D、以上都不是 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 B、绿色发展 C、循环发展 D、生态发展 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 B、生态文化 C、生态和谐 D、生态精神 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 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 B、价值论视角 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 D、文化形态的视角

7、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C )次集体学习时间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A、四 B、二 C、三 D、五 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 A、艰巨性 B、人文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 A、两者都不是 B、两者都是 C、经济结构 D、能源结构 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生态精神 B、生态文明 C、生态和谐 D、生态文化 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 A、生产方式层次 B、物质层次 C、生活方式层次 D、以上都不是 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A、自然哲学 B、社会学 C、伦理学 D、经济学 14、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 B ) A、一种思维活动 B、生物行为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纪念许涤新先生倡导建立 中国生态经济学三十年 王松霈 许涤新先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晚年积极倡导并建立了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到今年,许老倡导建立生态经济学已经整整30年了。现在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已经发展起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缅怀许老在创建我国生态经济学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对鼓舞我们继承许老的遗志,推动这一学科进一步发展,并使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先知者 生态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产物,许涤新先生是中国最早认识到生态必须与经济相结合,并提出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先知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许老敏锐地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从而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早在1980年,他就发表文章指出:许多地方“不从当地的自然特点出发,孤立地…单打一?种植粮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在山腰上开荒,刨光了草根,砍尽了树木,造成童山濯濯,形成水土严重流失和土地严重沙化”;以及围海围湖造田,片面发展林业、畜牧业,大中城市严重的“三废”排放污染环境等问题。由此明确地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当时,人们还没有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许涤新先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紧密相关,以及生态与经济必须协调,体现了一位高水平经济学家的预见性。因此生态经济学一提出,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1984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的报告中,就把生态经济问题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是在这方面觉醒的表现”,并强调今后“要用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两个平衡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力行者 许涤新先生不但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先知者,同时也是力行者。1980年,许老就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全国畜牧业经济理论讨论会上,提出“要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的倡议,并且身体力行。 上世纪80年代,在许老的亲自领导和主持下,在南昌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1984年在北京市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许老邀请了当时的副总理万里到会作报告,国家部委的相关负责同志和钱学森、陈岱孙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许老的主持下,全国生态经济学研究队伍第一次组织起来。 随后,在许老的推动和支持下,我们又与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共同办起了全国性的学术刊物《生态经济》,举办了我国第一次大型生态经济学讲座,并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学研究大纲,组建起我国以中青年为主的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出版了由许老主编的我国第一本集中集体智慧的《生态经济学》专著。同时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学研究机构——生态经济研究室。 1988年1月,许老病重住进了医院,但他仍为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不停地思考和工作着。他对我说:“到现在我们做了两件大

社区的基本概念

1、社区的基本概念 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基本属性 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安全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3、社区的主要特征 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社区具有多重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的,社区是发展变化的。 4、社会设置是: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人们为调整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和形成、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5、什么是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6、社会调查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参与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 7、社会公德的内容是: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敬老爱幼,救死扶伤,睦邻互助,诚实守信等。 8、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9、什么是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住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素质,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实行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和兴办的事业的统称,是在劳动报酬或基本生活保障之外的给付和服务。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结构是单一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 11、行政机构可分为:领导 机关,办公机关,职能机关, 咨询机关,派出机关。 12、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能 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以 及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反映 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13、中国城镇中的基层群众 性自治组织叫居民委员会。 14、什么是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工 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 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 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 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 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 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 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 量的过程。 15、社区建设的宗旨:在党 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 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 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 环境等协调发展,提高社区 成员的生活质量,从而形成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 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 和谐的新型社区。 16、社区建设的核心:民主 自治。四自: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六共:共居一地,共同 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 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社区 的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 办公室,活动室,警卫室, 医疗室。 17、社区服务(建设)的四 个面向:面向失业、下岗职 工提供再就业服务。面向弱 势群体和困难居民提供救 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 便民服务。面向驻区单位提 供社会服务。 18、新型现代化社区要具备 的要素:管理有序,服务完 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 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19、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特点):综合性,社会性, 地域性,计划性,群众性。 20、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 性? 一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 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有效 途径。二是加快我国城市现 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三是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 需要。四是进一步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五是大基层民主,实现城市 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必然要求。六是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社会经 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21、社区工作的主要方法: 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 工作。 22、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 的工作原则和要求有以下 几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点 带面,分步推进。严格标准, 保证质量。 23、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标 准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社区体制改革创新。社区组 织机构健全。社区服务功能 完备。社区卫生不断发展。 社区文化活跃繁荣。社区治 安状况良好。社区环境整洁 优美。社区共建富有成效。 基础建设完善规范。 24、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 本模式是什么? 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 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 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 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 区建设的政体合力。 25、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 作中,民政部门应主要履行 四项职责:一是指导社区自 治组织和社区民间服务组 织建设。二是指导社区服务 工作。三是研究政策,协调 关系。四是总结经验,督促 检查。 26、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 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27、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是 什么? 首先要把搞好社区老年 人的服务作为重点。其次在 服务手段上,要将传统的服 务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 结合,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 络系统,使它联结千家万 户,服务和方便老年人。再 次在运行机制上,社区服务 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 适应,坚持服务对象社会 化、投资渠道多元化、经营 管理市场化的路子,大力推 进着去服务产业化进程。 28、社区作者是指在社区从 事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 工作人员。 29、社区工作者应具有的基 本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 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 质,能力素质。 30、政治素质是社区工作者 的首要素质,主要包括:第 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坚 持正确治方向。第二要有自 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 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 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 基本点。第三要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作为社区工作 的指南。第四要具有良好的 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深入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 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和 艰苦奋斗的作风。 31、社区工作者要具备马克 思主义理论因为:第一,马 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民群 众的行动指南。第二,要正 确贯彻执行当的基本路线、 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 法规,必然要求社区工作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水平。第三,社区工 作者只有具备一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适应 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新 形势,做好社区工作。 32、社区工作者必须坚持党 的领导因为:我们党是执政 党,我国社区工作实际上是 党的群众工作,我们党在人 民群众中具有无比崇高的 威信与威望,现阶段的社区 建设,实际上事我们党领导 下的一场有计划的社会变 迁。 33、社区工作者要同党和政 府保持一致因为:我们的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群众 自己的政府,同样是代表和 忠实地实施人民群众的最 根本利益的。其次这是由社 区工作者的性质决定的。 34、社区工作者一定要以 “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社 区工作纲领因为:以“三个 代表”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纲 领,我们才能把握社区工作 的本质要求,自觉的贯彻党 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 作,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出发。以“三个代表” 思想作为社区工作纲领,我 们才能把握社区工作的动 力。以“三个代表”思想作 为社区工作纲领,我们才能 把握社区工作的科学方法, 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 去”。以“三个代表”思想 作为社区工作纲领,我们才 能把握社区工作的评估标 准。 35、社区工作者得思想素质 主要包括什么? 第一,拥有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 任感。第三,具有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方 式或思想路线。第四,具有 创新思维和创新求是精神。 36、社区工作者要具备一切 从社会群众利益出发,坚持 原则,实事求是,廉洁奉公, 不谋私利,以身作则,对社 区群众忠诚的思想境界和 道德规范。 3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认识事 物时坚持全面的观点,要用 全面的额观点看问题,坚持 全面性,反对片面性。内因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