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0克装入布袋,每月挂3天,每天换药1次,可有效预防草鱼中华鳋病、鱼种的寄生虫性鳃病和皮肤病。此外,用新鲜青松毛15—20公斤,分成4—6把,在食物框架上浸挂一周取出,预防锚头鳋效果也很好。

预防体内鱼病在饲料中拌药投喂预防。草鱼、青鱼的肠胃病,可用大蒜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公斤,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一起连喂4天。也可用磺胺胍5克或干地锦草250克同饵料一起连喂6天进行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庆大霉素药粉1公斤拌饵料,连续投喂4天,可有效防治烂鳃病。每100公斤鱼用4%碘液30毫升或碘酒60毫升制成药饵投喂4天,可防治青鱼球虫病。

特殊性鱼病的防治

营养病夏季水温高,鱼类生快,有的饲料中添加了某些物质使鱼类生长更快,导致部分营养指标跟不上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其症状是鱼体萎瘪或“虚胖”、烂鳍、鳞片疏松、脱落、肌肉水肿,发白状,机械损伤,体色深浅不均,尾鳍腐烂,嘴边发白,溃烂或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等。

防治:选择配方规范、先进、售后服务好的名牌全价饲料投喂即可。

肝脏病表现为:①肝脏颜色由正常的血红变浅,变成黄色、粉红色甚至绿色、黑色;②肝病病理发生变化,肿大,水肿的肝外有网状膜,有的已腐化,有的肝脏变小、萎缩、变薄、包在胆囊外;③有出血点,出现肝硬化;④有的胆囊变大,胆汁由正常绿色变成黑色,有的胆囊变小,近乎看不见。

防治:此病要用口服药100kg饲料配鱼肝宝400g,鱼菌灵1 00g,每天1—2次,连用5—7天,半个月预防1次,预防3天。

综合病症状:①体色或深或浅,浅的地方没有粘液,头背部有白膜,鳃部溃烂;②鱼种吻端溃烂;③头、背部交接处鳞片脱落、肌肉水肿,体表两侧鳞片脱落;④鱼体溃烂,呈洞状,尾柄溃烂,充血,尾鳍、尾柄间有白道,体表、内脏有出血点,可能

与肝病并发。如罗非鱼的症状是竖鳞、突眼。鲫鱼的症状是体表溃烂、鳞片脱落、出血。

防治:先用外用药1—2天,再内用药饵。外用药为杀菌、杀虫药;内服药饵、药量按使用说明书酌情掌握。治疗鱼病时不宜动网。

应激病鱼类在拉网、运输、受伤、疾病时,这些因素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因而出现对某些营养成份的需要量急速增大,特别是维生素更加缺乏,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

防治:鱼类发生应激反应后需及时补充营养,维生素给予量应比平常提高1—2倍。常用鱼壮粉、鱼肝宝、速补14等拌饲料,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可使应激反应减轻和消除。

土法治黄鳝病害

肤霉病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小苏打各500克,全池泼洒。

梅花斑病菌鳝鱼池内放养几只癞蛤蟆,其身上所分泌的毒汁,能杀死梅花斑病菌。

毛细线虫病每100kg黄鳝用90%晶体敌百虫10克,拌豆饼粉3kg,做成药丸投喂;或每100kg饲料加阿苯达唑片1—2克,溶于水后,配入饲料中投喂1—2次。

蛭病用4%的食盐浸泡黄鳝8—10分钟。

发烧病池内养些泥鳅,利用泥鳅吃掉剩饵,又可利用它们上下翻腾,减少黄鳝缠绕。

常见鱼病防治

常见鱼病防治 1.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鱼的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 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 2.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3.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4.烂鳍病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鱼体相互撕咬,鱼鳍破损又遭细菌感染。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 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5、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它是由于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 x 50 x 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6、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6艮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 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0克装入布袋,每月挂3天,每天换药1次,可有效预防草鱼中华鳋病、鱼种的寄生虫性鳃病和皮肤病。此外,用新鲜青松毛15—20公斤,分成4—6把,在食物框架上浸挂一周取出,预防锚头鳋效果也很好。 预防体内鱼病在饲料中拌药投喂预防。草鱼、青鱼的肠胃病,可用大蒜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公斤,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一起连喂4天。也可用磺胺胍5克或干地锦草250克同饵料一起连喂6天进行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庆大霉素药粉1公斤拌饵料,连续投喂4天,可有效防治烂鳃病。每100公斤鱼用4%碘液30毫升或碘酒60毫升制成药饵投喂4天,可防治青鱼球虫病。 特殊性鱼病的防治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

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大学生常见的疾病doc资料

大学生常见的疾病

精品文档 常见的病症 一.头痛、头晕 1 神经官能症性----例如:休息不好、精神受刺激、学习紧张、压力过大、情绪不好、晕车晕船等等,查不到 器质性的病变。 治疗:消除病因,补充维生素B类食物等。 2 炎症----如:眼、耳、鼻、牙等炎症,或全身任何地方发生的一些急性发热性疾病。 治疗:抗炎、降低体温。 3 其它----头部肌肉紧张收缩、颈椎病等。 二.呼吸系统感染 (一)上呼吸道感染 1.定义:从气管环状软骨以上的呼吸道(鼻腔出囗),受到感染,从而产生炎症症状。 2.症状: 2.1 卡它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 2.2 咽喉疼痛、咳嗽(常以干咳为主)。 (二).支气管炎 1.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后,才出现的病症。 2.症状----咳嗽、咳痰、呼吸费力、胸痛,甚至会出现气喘。 (三).肺炎 1.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病症的病史。 2.症状:与“支气管炎”比较,咳嗽、咳痰较严重,痰量较多,痰要较用力咳出。 3.常伴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急性胃肠炎 1.常见诱因: 1.1食物受污染。 1.2食物太冻、太酸辣、太油腻等。 1.3天气变冷、身体受寒。 2.症状:腹痛、腹泻。 四.慢性上消化道疾病 1.症状------:反复脐上闷痛,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嗳气等。 2.进食症状明显------胃炎,疼痛加重时,多伴有胃溃疡。 饥饿症状明显------十二指肠炎,疼痛加重时,多伴有十二指肠溃疡。 3.大便黑色-------患处已出血。 4.严重穿孔时-------难以忍受。急送医院手术治疗。 五.阑尾炎 1.症状:先为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右下腹痛,炎症严重穿孔时,难以忍受。 2.一确诊“阑尾炎”,即可行手术治疗。 3.阑尾----人体退化的器官,根据其组织结构分析,可能是一免疫组织。 六.泌尿系感染 1.症状: 1.1膀胱剌激征----尿急、尿频、尿痛。 1.2尿痛-----小便末段有灼烧样疼痛。 2.病因: 2.1原发性泌尿系(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感染。 2.2泌尿系结石。 常见的传染病 一.甲型H1N1流感 1.定义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三)推荐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观赏鱼身上血鞭毛虫的化学处理剂。由于只有受水蛭侵袭的鱼受传染,因此只需要取出受传染的鱼并且除掉水蛭。但是在水族箱里这样做相当容易,而在受到传染的池塘里解决这个问题要困难的多。四、斜管虫(斜管虫)(一)、感染的迹象。受侵害的鱼在硬物体上摩擦,合拢鳍。皮肤上覆盖着发白的蓝色不透明体,尤其是在关部和背鳍之间。如果鳃部受到侵害,呼吸的频率显著加快。在感染的晚期,皮肤表面肿胀然后脱落。(二)、感染详述。斜管虫是纤毛虫,一种单细胞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生物体,不均匀地覆盖着茸毛,茸毛推动虫体在水中前进。使用中等倍数显微镜能看到斜管虫,但是必须迅速采到标本,因为斜管虫在鱼死后两小时之内就离开了鱼体。这种寄生虫首先侵袭受了伤的鱼,但是在拥挤的环境条件里传染到健康的鱼。斜管虫病使鱼变得非常弱,严重的病例能对鳃造成长久的损伤。斜管虫*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17987.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一、鱼病的预防 1、做好消毒工作 (1)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20min;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用600mg/L 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 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 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 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 1、现场调查

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 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2)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然后打开鳃盖,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是否肿大和溃烂。鳃盖内侧是否开天窗,有无肉眼可见寄生虫等。 (3)内脏将病鱼的体腔剪开,首先观察肠、肝脏、胆囊、生殖腺、脾脏、鳔等的形状和颜色是否正常,有否充血发炎和大型寄生虫寄生等。内脏的检查:中肠是检查的重点,应将病鱼的肠剥离开,看看肠是否充血,有无腹水,体腔内有无大型寄生虫,有无充血发炎和溃烂现象。 3、镜检 (1)镜检方法刮取病鱼的鳃部粘液、体表粘液和内部器官做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寄生情况。 (2)查找病原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出现,就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和对鱼的危害程度以及病鱼的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用药方法 (1)鱼体浸洗法在一定的容器内,配制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和鱼体耐药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快,毒性强,浸洗时间要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重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第二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许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危害最为严重。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10ppm浸泡10—30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苍白,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洗浴10—30分钟。 2.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七、孢子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鲢碘泡虫寄生在鱼的脑腔中引起鱼“疯狂病”。鲢碘泡虫的孢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前宽而后稍狭,前端有2个大小不等的梨形极囊。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无光,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似疯狂状,故又名疯狂病。主要感染鲢鱼。其它孢子虫的孢囊寄生在鱼体表、鳃丝、鳃盖等部位,引起发炎甚至溃烂。鲫鱼最易发此病。 (二)防治方法 用孢虫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八、绦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主要危害草鱼种,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二)防治方法 1.用90%晶体敌百虫或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杀灭剑水鳋,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内服肠虫速灭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九、低氧综合症 (一)病因病症 低氧综合症是由于氮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超高而溶氧偏低,水质变坏发黑、发臭或“转水”,鱼表现为减食或停食,夜晚甚至大白天“老泛头”,躲避增氧机,先是少数鱼在池边抽搐而死,继而大批死亡,造成“泛池”。 (一)防治方法 1.改变养殖模式。改传统的畜禽粪便养鱼、化肥养鱼为生物肥养鱼和“80:20养鱼”模式。 2.调节水质。平常采用开增氧机、加新水排底水;施生石灰、底安、净水宝、精博神菌等方法控制好水质,能够有效预防低氧综合症的发生。 3.及时治疗。一但发生“老泛头”要及时检测水质,针对不同情况施用固粒氧、水仙、硝氨净、益菌多、解毒救星、维C应激灵等解救。 十、肝胆综合症

夏季鱼常见病防治

夏季鱼常见病防治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淡水鱼养殖的病害预防 作者:平月菲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10期 平月菲 本文对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介绍,为进一步推广、介绍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技术和最 新动向,以期对淡水鱼养殖起到指导促进、作用。 我国的水产品在世界上产量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丰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广袤的湖泊。因此淡水鱼类在我国水产品产量中 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这就要求水产工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我国对于淡水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 的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1.1需要对养殖用水的污染进行处理 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政策,做到治污和建厂的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应该进一步改良我国 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方法,改善使用结构,合理调整使用量。 1.2淡水养殖要根据水域环境容量合理开发、合理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绝对不能采用破坏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方式,一味的追求产量的增长。只有 这样才可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盛不衰。 2淡水鱼养殖的治理和消毒 2.1池塘的治理和消毒 1)对淡水鱼养殖池塘的治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池塘的大小选择要因地制宜,以0.27~ 0.53 hm2亩为宜,如果网具、机械等硬件设施良好,池塘的保水性好,池塘面积可以稍稍扩大。如若土质渗漏较为严重,需要使用薄膜铺地防渗,以及各种配套硬件设备情况较差,则池塘的 面积不宜过大,选择0.13~0.33 hm2为佳。鱼塘治理工作的重点是池深,这需要每年对池底的淤泥进行一次清淤工作,以保证夏季池塘水位深度。由于北方气温偏低,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 m以上,而南方气温偏高,池塘水位深度在2.5~3 m为佳。 2)对于池塘养殖的消毒,通常采用的药物有生石灰、茶饼、漂白粉等。生石灰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采用生石灰清塘,具有以下优点:能够杀灭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昆虫、病原体、青泥苔、野杂鱼等,以及一些根茎浅软的水草;生石灰遇水之后会生成氢氧化钙,之后会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池底,碳酸钙可以使池底的淤泥结构变疏松,进而改 善池底淤泥的通气条件,产生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的作用和效果,分解和释放出磷、氮、钾等 元素,使池底的淤泥矿化;碳酸钙还能与水中的碳酸、二氧化碳等形成缓冲物质,保持稳定的 水质pH值,利于鱼的生活。生石灰还有助于水中的悬浮胶状有机物胶结沉淀到塘底,澄清水质;生石灰中的钙也可以作为鱼不可缺少的元素被利用。漂白粉一般多用于带水清塘。茶饼多用于 浅塘,水深1 m的浅塘,每亩施用茶饼50 kg,捣碎之后浸泡24 h,加水对池塘进行均匀泼洒。 2.2水库和湖泊的治理和消毒

常见鱼病及防治

常见鱼病及防治 1.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影响鱼类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鱼类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鱼类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鱼体的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鱼病的发生。 二、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鱼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小型点状极毛杆菌(竖鳞病病原苗)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鱼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鱼病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鱼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鱼病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鱼病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鱼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如桡足类会传播绦虫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鱼病的发生,如放养密度过大、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鱼病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鱼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鱼病的发生率较大池塘为高。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鱼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鱼病。 三、发病鱼的体质因素 鱼的体质是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鱼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鱼类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鱼病的发生率较低。鱼类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当鱼类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鱼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塌鳃病、脂肪肝等。 2.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 广东肤孢虫 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 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 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 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 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 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 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 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 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 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鱼病防治给药方法及施药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17987.html, 鱼病防治给药方法及施药技术 作者:杨再明陈红梅杨成都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08期 摘要介绍了鱼病防治的给药方法及施药技术,包括药浴法、口服法、涂抹法和注射法,以为养殖户防治鱼病提供借鉴。 关键词鱼病;防治;给药方法;施药技术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353-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连年增大,造成养殖水域环境不断恶化,鱼类抗病能力急剧下降,使得新的病种快速滋生,疑难病种频频出现,部分渔业养殖生产者不注意用药方法和施药技术,结果是用药后不见效,延误最佳防治时机,导致鱼病得不到及时的防治,造成大面积死鱼,带来极大的经经济损失[1-2]。笔者现结合多年来的用药经验,介绍几种常用的给药方法和施药技术,以供养殖生产者借鉴。 1药浴法 该法主要用于灭杀鱼类体表病原体,可分为以下4种: 1.1挂袋(篓)法 在鱼类食场周围悬挂盛药的袋或篓,形成消毒区,当鱼类摄食时可达到杀灭其体表及鳃病原体的目的[3]。该法具有用药量少、方法简便、没有危险及副作用小等优点,缺点是杀灭病原体不彻底,且药量必须掌握在鱼类能食的最高忍耐浓度,使用该方法必须有一定的食场,且与鱼的生活习性相符。常用的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等。 1.2浸洗法 该法用较小的容器,以较高的药物浓度在较短的时间内杀灭鱼类体表及鳃的病原体。具有 用药量少、不影响水体中浮游生物生长等优点,缺点是水体中的病原体不能被杀灭,所以一般用于鱼的转池或分箱,以及运输前后的预防和消毒。常用药物有20 mg/kg高锰酸钾(20 ℃水温浸洗10~30 min)、3%~5%氯化钠(浸洗3~5 min)、10 mg/kg漂白粉(浸洗10 min)、8 mg/kg硫酸铜(浸洗15~30 min)。用网袋将鱼提取到药液中浸洗后迅速提取出来。在实施浸洗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容器内鱼的活动情况,一旦出现应激反应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鱼投放入养殖水体,避免高浓度的药物将鱼的鳃器官损害而致死。

夏季草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思路

夏季草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思路 夏季是草鱼疾病的高发季节,多种疾病的爆发使养殖风险增加,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养殖的失败,因此需要我们格外地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从夏季草鱼疾病多发的原因入手,针对草鱼常见疾病的防治重点,结合多年技术服务的实践经验,对夏季草鱼常见疾病防治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整理,供大家参考。 1 疾病多发原因 1.1底质 草鱼养殖大多采用土池养殖,池底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富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质氧化分解会消耗底层本来并不多的氧气,造成池底缺氧,多年未清淤的池塘,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发酵,产生很多还原性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的累积进一步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更造成鱼体的伤害,成为疾病爆发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1.2 溶氧 水温升高时,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大量繁殖,优势种群交替加快,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大大增加,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夏季表层水和底层水温差较大,水体易出现正分层,表层和底层的溶氧交换减少,导致底层溶氧缺乏。 夏季频发的异常天气也会引起水体缺氧。闷热、低压的天气,造成空气中溶入水体中的氧气减少;炎热的天气突降暴雨,会造成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对流,造成池塘溶氧水平大大降低;天气突变引发藻类大量死亡,水体溶氧急剧减少,还会增加水体的生物耗氧量。 1.3人为因素

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草鱼的生长速度,在高温季节对日投喂量不加控制,增加鱼体肝脏负荷,使鱼体的抵抗力下降。还有一些养殖户防病意识薄弱,片面强调降低养殖成本,忽视养殖中的水质调节和疾病预防,成为草鱼疾病多发的人为因素。 1.4病原 草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多是条件致病菌,当池塘水质恶化的时候,它们就会大量繁殖,增加了草鱼感染疾病的机会。原虫类、蠕虫类、桡虫类的寄生虫在夏季的活力以及繁殖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2 草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思路 2.1细菌性并发症 从近几年的技术服务中发现,草鱼的细菌性疾病往往表现出多种细菌性疾病并发的症状,比如烂鳃、出血、肠炎的症状经常出现在一条鱼上,而且细菌性并发症的病程越来越急,流行越来越快,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给养殖和防病治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引起细菌性并发症的细菌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等,这些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这些致病菌是常年存于水体中的,只是在池塘底泥较多、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就会大量繁殖,当它们达到一定数量就会致使鱼发病,因此只要定期消毒,控制细菌数量,就能有效地预防细菌性疾病。通过摄食活动感染鱼体的致病菌,只要定期内服一定的抗菌药物即可。抗菌药物可以是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喹诺酮类药物或磺胺类药物,也可以是中草药。然而抗生素很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建议抗生素轮换使用,忌超量或低量使用。因此,细菌性疾病预防时用中草药为好,治疗时用抗生素或与中草药联用。目前,土法疫苗在预防细菌性疾病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稳定,持续时间不长,以后随着专业化的疫苗的普及,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