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太多著名的音乐家了,我挑了我喜欢的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7 January 1756 – 5 December 1791) was a prolific and influential Austrian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era. His more than 600 compositions include work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innacles of symphonic, concertante, chamber, piano, operatic, and choral music, and he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ly popular of classical composers.

Mozart was born in Salzburg into a musical family and showed indications of prodigious abilities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could both read and write music and had precocious skills as a keyboard and violin player. Much of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was taken up with tours, which included performances before many of the royal courts of Europe. In 1773, aged 17, he accepted a post as a court musician in Salzburg, but was unhappy with his low pay and limited opportunities. Over the next eight years, he frequently traveled in search of a better position and composed abundantly. This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his dismissal from Salzburg in 1781 by his employer, the Prince-Archbishop, and his subsequent departure for Vienna.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busy life in Vienna, where he achieved relative fame. However, his finances remained precarious, with periods of prosperity and of penury. In 1782, he married Constanze Weber against the wishes of his family; six children were born, of whom two survived infancy. Mus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of outstanding creativity which saw the production of many of his best known symphonic, concertante and operatic works, and his final, incomplete Requiem.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35, have been much mythologized, but were most likely commonplace.

In his youth, Mozart had used his gifts of imitation and mimicry to learn from the works of others. From these lessons, in maturity, he fashioned a style that ranged in mood from the light and pleasant to the dark and violent, from a vision of humanity "redeemed through art, forgiven, and reconciled with nature and the absolute". His influence on all subsequent classical music has been profound. Beethoven wrote much of his early music in Mozart's shadow. Joseph Haydn, sometime mentor and later friend and admirer, wrote, "Posterity will not see such a talent again in 100 years". Others claim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fter his death, his talent remains unsurpassed.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简介中英双语

太多著名的音乐家了,我挑了我喜欢的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27 January 1756 – 5 December 1791) was a prolific and influential Austrian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era. His more than 600 compositions include work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pinnacles of symphonic, concertante, chamber, piano, operatic, and choral music, and he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ly popular of classical composers. Mozart was born in Salzburg into a musical family and showed indications of prodigious abilities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could both read and write music and had precocious skills as a keyboard and violin player. Much of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was taken up with tours, which included performances before many of the royal courts of Europe. In 1773, aged 17, he accepted a post as a court musician in Salzburg, but was unhappy with his low pay and limited opportunities. Over the next eight years, he frequently traveled in search of a better position and composed abundantly. This situation continued until his dismissal from Salzburg in 1781 by his employer, the Prince-Archbishop, and his subsequent departure for Vienna.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busy life in Vienna, where he achieved relative fame. However, his finances remained precarious, with periods of prosperity and of penury. In 1782, he married Constanze Weber against the wishes of his family; six children were born, of whom two survived infancy. Musically, this was a period of outstanding creativity which saw the production of many of his best known symphonic, concertante and operatic works, and his final, incomplete Requiem.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35, have been much mythologized, but were most likely commonplace. In his youth, Mozart had used his gifts of imitation and mimicry to learn from the works of others. From these lessons, in maturity, he fashioned a style that ranged in mood from the light and pleasant to the dark and violent, from a vision of humanity "redeemed through art, forgiven, and reconciled with nature and the absolute". His influence on all subsequent classical music has been profound. Beethoven wrote much of his early music in Mozart's shadow. Joseph Haydn, sometime mentor and later friend and admirer, wrote, "Posterity will not see such a talent again in 100 years". Others claim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fter his death, his talent remains unsurpassed.

浅谈如何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浅谈如何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 【摘要】: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旋律纯朴优美、结构规矩方整、织体干净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具有明朗乐观的音乐元素,被人们誉为音乐中“永恒的阳光”。圆号是莫扎特比较喜爱和青睐的乐器之一,在他创作的圆号协奏曲中,《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堪称精品,是圆号专业演奏的必修曲目,并经常被选为国际圆号比赛的规定曲目。通过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准确表达作品的演奏风格与音乐特征,对学习与演奏好这部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莫扎特”“降E大调”“圆号”“协奏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21.8;K835.21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9第一章作曲家的生平与音乐创作9-101.1作曲家的生平91.2作曲家的音乐创作9-10第二章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10-122.1《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的创作背景102.2《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的音乐魅力10-12第三章如何演奏《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圆号协奏曲12-193.1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12-143.2第二乐章,浪漫曲,小广板,降A大调,2/214-153.3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6/8拍

15-163.4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提示16-173.5国内、外著名圆号演奏家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的特点17-19结语19-20参考文献20-2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1-22致谢22-2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3-2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

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乾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 【摘要】众所周知看,莫扎特作为全球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他钢琴音乐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钢琴演奏者以及学习者无法回避的必弹曲目。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音响技术的日益提升,录音技术直接能够展现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予以完美再现。一方面,实现了无数的听众音乐欣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音乐研究者对一个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表演解释对比给予了更大的可能性。换言之,不同的钢琴家就能够从不同的视域演绎出不同的“莫扎特”。本文力图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3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论述对这一乐章中不同演奏者对于速度、力度、层次、装饰音演奏的理解。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前言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大家之一,他以异常悠然、流畅、率性的天性,强调了一种特别优雅丰富的感情和柔美细腻的音乐境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纤巧细腻,曲调旋律充满了歌唱性,也充盈了一种静谧的情怀,是钢琴艺术史上屹立不倒的精品。莫扎特终其一生,一共创作十四首钢琴奏鸣曲,其中“k333”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笔者试图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3 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并且择取了几位钢琴演奏家的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的音响版本展开对比研究,其中,重点涵括了音响版本演奏技法以及音乐特点的对比研究,对怎样诠释这一经典之作奏鸣曲展开阐述。 1.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概述 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 K333是其在一七七八年创作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斯时,莫扎特年仅二十二岁,是他的中期作品。莫扎特的这首奏鸣曲的主旨所追求向往的是一种诗意、静谧、优美的和谐,他也愈发地开始明白与感受音乐所可以形成的变幻无方的意境。一直以来,敏感的莫扎特面对巴黎变迁中的各种现实,不得不令他更加沉迷于幻想,不得不令他对生活以及他所理解的世界更加报以诙谐的处世态度。他多以美丽的旋律撩动人心,在他手上那种透明的感觉呼之欲出。终其一生,莫扎特对生命的追求始终止于平和、宁静、安详[1]。 k333奏鸣曲整篇曲调极富华丽,润饰的和弦延伸是很能体现莫扎特和声语言的特色,更好的展示出了音乐的气质和个性,第一乐章的重点情景甜美和热情,且尤为清丽可亲,并未运用一种夸大的色彩,曲子典雅的风格也更加有亲切感。 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四四拍子奏鸣曲式 1 呈示部(1-63 小节) 主要主题 1-8 小节降 B 大调 连接 8-22 小节 副主题 23-30 小节 F 大调 连接 30-38 小节 Coda 38-63 小节 2 展开部(64-9 3 小节) 3 再现部(93-165 小节) 主要主题 93-101 小节 F 大调 连接 103-113 小节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主要作品介绍 莫扎特的作品向来以数量多、质量好、涉及范围广而著称,这个音乐奇才一生共创作出了600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类型包括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多种音乐风格,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 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莫扎特的作品。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使用了多种技巧,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活跃起来。比如在给主角费加罗谱曲时,采用了急口令式的曲调,巧妙表达了任务坚定而又机智的性格。而优雅矜持的抒情女高音正好符合罗西娜的特点。莫扎特给丫鬟苏 珊娜谱曲时采用了活泼质朴的手法,用轻快的旋律将人物的心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较为出名的一部,也是非常值 得细细欣赏的一部。 莫扎特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如果想更了解莫扎特、体会到他的音乐带给人的情感,就要亲自去倾听那些旋律,这样才能用音乐净化灵魂,获得绝妙的享受体验。 早期莫扎特的曲风是非常欢快的,并且带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莫扎特的曲风开始沉重起来,由最初欢快的风格逐 渐转为悲怆和忧伤,他的曲风上的这个变化是和自己的`经历相关的,而和舒伯特相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在上流社会似乎更受欢迎,具 有很明显的流行音乐的特征。 舒伯特的曲风似乎不同,他可能生来就不是一个为上流社会服务的音乐人,因此,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莫扎特出名。相比于莫扎 特从小就被叫的很盛的神童的名气,莫扎特似乎沉默的多,在外表上,他的灰色的头发似乎有点不受大众的青睐,而莫扎特外形姣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萌,金色的头发也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因此他的名声是从当时就奠定的,而舒伯特则是相反的,他的

莫扎特545分析

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特点。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写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鸣曲,也是初学钢琴者必弹的,人人熟知的名曲。这首乐曲明朗可爱,技巧简易。此曲共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的主题甚至被用作轻音乐的主题。 [3] 第一乐章采用快板的速度,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部主题颇为明朗,副部主题则单纯而快活,两者对比非常明确,展开部是用分解和弦与音阶乐句写成的。 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如下:(乐谱略) 呈示部:第1—28小节 主部:第1—12小节,乐段结构。开始的4小节在C大调上给人轻盈、透明的感觉。第5—8小节是4小节的音阶插句结构形式。从第9小节开始,音乐进行到主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来,在第12小节以主和弦结束。主部主题给人一种明朗开阔、优美雅致的感觉,体现了莫扎特简易而娴熟的创作技巧。 连接部:第13小节,在低音部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G大调,好象是向副部过渡的引子,以便副部主题顺利进入。 副部:第14—26小节,从第14小节开始,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进行,音调恰好是主部主题的反方向进行,只是缩紧了节奏,可以看到莫扎特材料运用的简练。第18—21小节是用琶音写成的,也是一种插句结构形式,T6—S—DⅦ6—DTⅢ—TSⅥ6—SⅡ—D6—T的和声进行很有个性。第22—23小节在a小调上出现副部的后半部分,从第24小节又转到G大调上来,运用的材料是副部开头的动机。第26小节在G大调上以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整个副部的材料是主部的变化运用,具有单纯快活的特点,形成与主部的鲜明对比。 结束部:第26—28小节,用G大调的重复音型结构在不同音区上以D7—T的形式结束。 展开部:第29—41小节。顺着呈示部的结束部,以相同音型结构转到结束部G大调的同名小调g小调上,然后是一系列的音阶乐句和分解和弦的运用。第31小节前半是g小调主和弦上的音阶进行,后半转到d小调的音阶进行,低音部与高音部交替呼应。第33、34两小节在d小调上采用同音型结构不同音区的D7—t的进行。第35小节在d小调上出现高低声部的音阶乐句,第36小节又转到a旋律小调的高低声部音阶乐句。从第37—40小节,用a小调和d小调通过高低声部的交替音阶乐句形成一呼一应的结构形式。第41小节在d小调的平行调F大调上出现了确定调性的D7,为再现部的出现做了准备。整个展开部在调式调性和材料上,都形成了与呈示部强烈的对比,音阶乐句的起伏呼应形式使音乐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再现部:第42—73小节。 主部:第42—57小节,这里与呈示部不一样的是体现在调性上,它在呈示部主调C大调的下属调F大调上再现主题,体现了莫扎特天才的展示,并扩充了4个小节,让左手在低音部进行低音式的流动,以便回归到主调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来。 连接部:第58小节,明显的变化是调性从G大调回归到主调C大调上来,材料与和声进行与呈示部相同。 副部:第59—71小节,调性从G大调回归到主调C大调上,和声进行T6—S—DⅦ6—DT Ⅲ—TSⅥ6—SⅡ—D6—T仍显特色。副部主题后半稍有变化,在第68小节用了一个减七和弦。第69小节变成了音阶的形式,这种音阶转换形式的运用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最后仍以主和弦结束。 结束部:第71—73小节。写法基本与呈示部相同,只是调性从G大调回归主调C大调,并完全终止。 这首乐曲旋律流畅,结构清晰,听来令人振奋。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完美的风格和对纯真音乐的理想。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里的莫扎特音乐作品大全 电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用半虚构的方式叙述了莫扎特与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在剧中默里?亚伯拉罕饰萨利埃利,汤姆?胡尔斯饰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一定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略带虚构的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激烈冲突,当然还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 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格外关注与喜爱,本人自然对这部电影及其中的音乐关注有加。在下文中,笔者将电影《莫扎特》中出现的所有莫扎特音乐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 说明:序号顺序为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之后依次为作品名称、克歇尔编号(K1)、乐章等,“/”后的叙述为配乐出现时电影中的场景。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https://www.360docs.net/doc/1112030803.html,任何内容 1.《唐璜》(K .527)序曲/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K.525)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二年级音乐下册土耳其进行曲1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土耳其进行曲 :一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这首奏鸣曲作于1778年。据说在二百年前,土耳其国王访问欧洲时常带乐队随行,使别具风格的土耳其音乐传入欧洲。当时欧洲的一些作曲家喜欢将异国情调的音乐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出现了“土耳其热”。贝多芬也曾写过一首《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曲首标上“土耳其风”一语,故而得名为《土耳其进行曲》,常被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由于旋律流畅,风格清新,此曲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受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清新、流畅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风格。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反复欣赏,达到能够独立模唱主旋律;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简单生平以及其生前的几个小故事。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参与一起介绍莫扎特和他创作的曲目,及涉及乐曲的拓展、延伸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感受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清新、流畅的旋律以及独特的风格,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 教学难点:记忆乐曲主旋律,并能独立模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光碟。 教学方法: 首先,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前,先向学生介绍乐曲产生的年代及背景;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初听乐曲,然后回答问题,这时,教师用琴弹奏出主旋律,学生模唱;再次,复听乐曲时,让学生边听边用手势表示出书中谱例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最后让学生完整欣赏一遍。 通过欣赏,学生对乐曲产生兴趣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查找的曲作者莫扎特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们介绍莫扎特的生平,及其感人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爱因斯坦

DVD1. 小爱因斯坦:派对任务(Mission Celebration) 配音:英/西/葡/日/韩/泰/中/粤 字幕:英/西/葡/日/韩/泰/中(国语)/中(英语) 这次四位小英雄在打扫库房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生日制造机,它可以把今天变成每个人的生日哦!这次的任务是要寻找遗失的三个零件把机器修理好。快跟着小英雄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出任务!准备好了没?我们出发啰! 主要内容: 01 生日制造机The Birthday Machine 【音乐:勃兰登堡协奏曲5号:1-行板(巴赫)】 02 小火车西进Go West, Young Train【音乐: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比才)】 03 生日气球The Birthday Balloons【音乐:小夜曲(莫扎特)】 特别收录:游戏时间 "任务小尖兵"游戏 DVD2. 小爱因斯坦:快乐去冒险(Team Up for Adventure) 配音:英/西/葡/日/韩/泰/中/粤 字幕:英/西/葡/日/韩/泰/中(国语)/中(英语) 这次四位小英雄要出的任务,是要帮太空船寻找一个适合的家,现在就一起来加入冒险!! 主要内容: 01 我们如何成为小爱因斯坦:真实的故事 【音乐:第9号交响曲“自新大陆”(德沃夏克)】 02 我喜欢指挥I Love To Conduct【音乐:培尔金特组曲1-晨曲(格里格)】 03 火箭远足Rocket Safari【音乐:野蜂飞舞(科萨科夫)】 特别收录:游戏时间:"找看看"游戏 DVD3. 小爱因斯坦:金字塔神奇之旅(The LEGEND of the GOLDEN PYRAMID)配音:英/西/葡/日/韩/泰/中/粤字幕:英/西/葡/日/韩/泰/中(国语)/中(英语) 主要内容: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曾磊20141387036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老师推荐,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从而更加亲近地接触到这位历史上极负盛誉的音乐家,在惊叹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总是喜欢叫他神童和天才,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勤奋,他曾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研究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天才出自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当然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勇敢的,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然而正是他这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崇尚心灵解放的勇敢精神,又为他赢得世人更多的敬重。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不能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一生作品丰富,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安魂曲》等。影片的开头就是以《唐璜》为背景音乐,《唐璜》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作品,初演于1787年,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而来的,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它主要还是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剧情,表现情节的。《唐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新颖之处:声部的创新;人物也更具有鲜活性;还有人文性的凸显,他的歌剧中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不可思议的深刻理解,他始终坚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信条;充斥戏剧性,莫扎特自称这部歌剧为欢快的戏剧,他强调这是内容深刻的音乐悲剧与喜歌剧的统一体。 接着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其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后因第二乐章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排,浪漫的抒情曲,本章旋律恬静,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一章的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活力。第四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这

莫扎特所有作品集列表(仅限借鉴)

莫扎特所有作品目录 Complete chronological list of existing Mozart compositions 按照科歇尔编号是按照时间结合作品主题混编的,时间顺序是主线,但有些年代是科歇尔推断的。[k1:原版本,k6:第六版本,1964年] K1K6Composition 作品名Date Place 1a Andante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b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Early 1761 Salzburg 1c Allegro in F for Keyboard 11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d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16 December 1761 Salzburg 1 1e Minuet in G for Keyboard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1 1f Minuet in C for Keyboard December 1761 – January 1762 Salzburg 6 6 Sonata in C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C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7 7 Sonata in D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D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2–1764 Salzburg or Paris 2 2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January 1762 Salzburg 3 3 Allegro in B-flat for Keyboard 降B大调快板 4 March 1762 Salzburg 4 4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11 May 1762 Salzburg 5 5 Minuet in F for Keyboard F大调小步舞曲 5 July 1762 Salzburg 5a Allegro in C for Keyboard Summer 1763 8 8 Sonata in B-flat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降B大调 小提琴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9 9 Sonata in G for Violin and Keyboard G大调小提琴 奏鸣曲 1763–1764 Paris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莫扎特一生的创作可谓丰富多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在协奏曲领域,他几乎为所有当时可用的西洋乐器谱写过作品,6首小提琴协奏曲、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两个杰出的整体,被认为再无人能突破其价值,其中不少中晚期作品更可列入最伟大作品的行列。4首圆号协奏曲虽然算不上是莫扎特最杰出的创作,但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被留传下来且广受欢迎的圆号与乐队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为单簧管、双簧管、巴松(低音管)、长笛、竖琴创作过协奏曲,几乎每一部都获得成功,其中尤其以作曲家去世前不久创作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最为感人至深。可以说,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发掘乐器音色特点最全面的作曲家。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 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 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数量如此众多的创作自然拥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格调,但莫扎特的创作有他自己整体的特色,其最为鲜明的一点在于两个字——“融合”。早年在欧洲各地的巡演,大大拓展了少年沃尔夫冈的视野,故乡奥地利、邻邦德国以及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对莫扎特的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我们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赏析 《莫扎特传》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位大音乐家的故事。影片一开始便伴随着急促、充满焦躁与不安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一切似乎就在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面目丑陋的老头----萨列里,只能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无法忍受的痛苦与折磨,他的痛苦是因为他亲手害死一个真正的天才,为自己的罪孽而深悔不已。然而梦想一生都会受上帝宠爱的自己,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颂流传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却被人们渐渐的遗忘,这无疑对他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可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在天才面前,他觉得上帝对他太不公。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复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从小就登台演出,在鲜花和赞美中长大的莫扎特来说,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无知与幼稚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他的笑声中都透着“肆无忌惮”、“狂放不羁”,让人很难去接受,就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童。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天真与纯洁他才能创作出那么自由完美的音乐。影片中有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趴在球桌上一边把玩桌球一边创作音乐,而且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莫扎特在钢琴上作曲的画面,学过作曲的人都知道,作曲是一定离不开钢琴的,导演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我们展示莫扎特惊人的才华。在现实中莫扎特的妻子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评价莫扎特:“他作曲就像在写信”。电影里他自己也自信的指着头说:“一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精选

中德对照译本—莫扎特歌剧作品和艺术歌曲精选片段 歌剧《魔笛》第二幕 夜后的咏叹调——《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夜后: Der Hoe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地狱般的复仇在我心中煎熬, Tod und Verzweiflung 死亡与绝望 Tod und Verzweiflung flammet um mich her! 死亡与绝望如烈焰般在我四周燃起! Fühlt nicht durch dich 如果你不能通过你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arastro Todesschmerzen, 让萨拉斯特罗将死亡的痛楚感受到,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那么你就将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So bist du meine Tochter nimmermehr. 那么你就将永不再是我的爱女。 Versto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放逐流离 verlassen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抛弃 Zertrümmert sei auf ewig 永远地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verstossen, verlassen, o zertrümmert 被放逐流离,被抛弃,被斩去 alle Bande der Natur, 我们间的一切亲缘, alle Ba-------------nde

莫扎特生平

莫扎特写作这个小曲时,年仅22岁。在巴黎这个当时的欧洲艺术之都,年轻的作曲家,以青春的活力和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明快向上的音调。而这些音调与土耳其民间音乐并无联系,不过是作曲家天才乐思 的绝妙的回旋而己。 土耳其发行的纪念莫扎特邮票,上边赫然印上了著名的《土耳其进行曲》的乐谱,这是十分恰当的 选择。 1977年,莫扎特进行第二次旅行演出时,与音乐家韦伯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使他的创作思想更加成熟,并在器乐创作中显露出成熟的创作风格,这点特点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31号)就是这个时期(1778年)写于巴黎的。 莫扎特共写了十九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都显示出明朗乐观的乐思,完美匀称的结构和严谨如歌的旋律等创作特征。《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只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文雅的行板”,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就是《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更是前 两乐章所无法比美的。 据说在二百多年前,土耳其国王访问欧洲时,总要带上一个乐队,使别据一格的土耳其音乐传入欧洲。当时欧洲的一些作曲家对写异国风情的音乐发生兴趣,喜欢将异国风情的音乐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于是出现了“土耳其热”。 其实,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并没有很明显的土耳其音乐特点,真正的土耳其风格并不浓,由于莫扎特在这一乐章的开头注明曲趣为土耳其风,因而被后人称为《土耳其进行曲》。 《土耳其进行曲》采用回旋曲式,因此也有人称为《土耳其回旋曲》。 第一乐章,6/8拍子,主题与变奏曲。优雅的行板的主题,是由前半段若干小节,后半段十小节的二段而成,并依惯例加以反复,非常优美,明显的反映了这一新时期的曲式概貌。主题及变奏精巧而细致, 优雅而活泼。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3/4拍子。几乎全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快速旋律,有如队伍在急速飞快地奔驰。是规模相当大而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以强有力的齐奏为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共有四十八小节之长。中间部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中央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技巧华丽而艰深。 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2/4拍子。具有法国风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整部作品中以这个主题最为脍炙人口。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乐章非常著名,经常被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轻音乐。多少年来,人们一提到这首名曲,耳边便响起了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音调。听众们在熟悉旋律下编织出了丰富的想象中的图画:有步伐整齐的军靴劲健踏过,有英武豪迈的士兵持枪挺进,还有猎猎翻飞的旗幡如潮涌动……。乐曲的中部,曲调转到了A大调上,由四个小乐段组成。第一小乐段是富于东方色彩的明朗而又雄壮的进行曲,主题音调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伟,使人豁然开朗,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主题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 乐曲的结尾部分较长,它是以进行曲风格的音调为素材,加以变化发展而成的。曲调在A大调上进行,使乐曲显得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音调继续发展,曲调不断推向高潮而结束了全曲。 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这首作品最为著名,虽然名为奏鸣曲,但它并不具有正规的乐章结构。比如第一乐章属于优雅行板的主题与变奏,以及第二乐章属于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等,固然有些与众不同,但在终乐章的小快板里,明记有“土耳其风”的记号,很明显的具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这更是促成 这一乐曲大众化的原因。

外国经典音乐欣赏

“我的音乐厅 ——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曲目名单 钢琴独奏曲22首 作曲家国籍曲目选段序号 肖邦波 Op.9.NO.1 1 Op.53 2 《c小调革命练习曲》 3 OP.18 4 5 莫扎特奥 6 门德尔松德7 8 贝多芬德第一乐章9 第一乐章10 第一乐章11 柴可夫斯基俄十一月12 六月13 舒伯特奥14 李斯特匈15 16 17 舒曼德18 德彪西法19 20 拉赫玛尼诺夫俄21 勃拉姆斯德22

小提琴独奏曲32首 作曲家国籍曲目选段序号 帕格尼尼意 《摩西幻想曲》 1 《钟》 2 《威尼斯狂欢节变奏曲》 3 4 NO.24 5 贝多芬德 6 7 8 第一乐章9 巴赫德第一乐章10 埃尔加英11 克莱斯勒奥 12 13 14 15 《晚悼歌》16 拉威尔法17 萨拉萨蒂西18 维尼亚夫斯基波19 马斯涅法《悲歌》20 21 德沃夏克捷 22 OP.11 23 格鲁克德24 迪尼库罗25

圣-桑法26 德尔德拉捷小夜曲27 柴可夫斯基俄28 29 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 俄30 门德尔松德31 莫扎特奥32

大提琴独奏曲40首 作曲家国籍曲目选段序号 贝多芬德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 A大调,作品69 第一乐章 1 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D大调,作品102之2 第一乐章 2 舒伯特奥 阿佩乔尼奏鸣曲作品821 3 4 巴赫德大提琴独奏组曲6首 (BWV1007-1012) 第一组曲前奏曲 5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西《探戈》 Tango 6 拉赫玛尼诺夫俄7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野蜂飞舞8 福雷法9 莫扎特奥《圣母颂》K618 Ave Venum Corpus 10 柴可夫斯基俄 主题、第六变奏11 12 如歌的行板13 埃尔加英第一乐章14 德沃夏克捷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二主题 15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这对于肯定莫扎特歌剧创作。推进歌剧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莫扎特作为18世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乐涉及各类体裁,广为流传,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独特的戏剧性征服了大众。 在各种音乐体裁当中,莫扎特对歌剧情有独钟。他最早创作的歌剧是《阿波罗与海辛特斯》,是他为萨尔斯堡大学的学年结业创作的,是一部不够成熟的作品。后来莫扎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创作中,这是为宫廷庆典而写作的歌剧。在这部歌剧里他修改了旧的传统歌剧形式,模糊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界限,用咏叹调来表达剧中的戏剧动作。这部歌剧标志着莫扎特歌剧在创作上的成熟。《魔笛》则牢牢地奠定了他18世纪重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一下莫扎特歌剧的几个突出的特点,以便我们结合这些特点对《魔笛》的戏剧性进行分析。 第一,注重情节性。歌剧要以优质的情节取胜。莫扎特的歌剧注重情节的编排,情节的曲折变化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正是在情节上的跌宕起伏、精心布置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受众。 第二,突出的音乐性。莫扎特曾经在一封信中对创作歌剧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一出歌剧中间,诗歌必须绝对服从音乐。而他还强调: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