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

编辑人:鲁东大学08级经济系 李建鹏

第一章 分式

一、分式

1.分式的概念:如果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且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B

A 为分式。其中, A 叫分式的分子,

B 叫分式的分母。

注意:①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不能将它变形,不能约分后去判断,即使它

约分后是整式也不能说它就是整式,约分之前是分式这个式子就是分式。如:x 2/x 是分式,虽然约分之后等于x 是整式,但约分前是分式。 ②π是常数,所以a/π不是分式而是整式。

2.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整式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3.关于分式的几点说明: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对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为零;

(3)分数线有除号和括号的作用,如:d

c b a -+表示(a +b )÷(c -

d ); (4)“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式有意义(分母≠0),二是分子的值为零,不要误解为“只要分子的值为零,分式的值就是零”。

4.一般的,对分式A /B 都有:①分式有意义

B ≠0; ②分式无意义

B=0; ③分式的值为0A=0且B ≠0;

④分式的值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

⑤分式的值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

5.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值不变。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的乘除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除。

2.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注意:①当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时,直接约分;

②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将分子和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

式。约分时,一般要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把异分母的分式化为同分分母的过程。

通分原则:异分母通分时, 通常取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通分步骤:先求出所有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再将所有分式的分母变为

最简公分母,同时各分式按照分母所扩大的倍数,相应扩大各自

的分子。

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系数取各因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

高次幂及

单独字母的幂的乘积。

2.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化

为同分母的分式,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四、分式方程

1.概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

整式程若遇到互为相反数时,不要忘了改变符号);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③验根。

3.分式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会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即代入方

程后分母的值为0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例题:m 取 时,方程3

23-=--x m x x 会产生增根(或说无解)。 (思路)在这里增根就是x=3,但不能直接带入方程求m,所以要先去分母再将x=3

带入求m

第二章 相似图形

一、线段的比

1.概念:在同一单位长度下,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这两条线段的比。在a:b 或

a b 中,a 叫比

例的前项,b叫比例的后项。

2.注意:①若a:b=k,说明a是b的k倍;

②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但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

位必须一致;

③两条线段的比值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正数;

④除a=b外,a:b≠b:a,a/b与b/a互为倒数。

二、比例线段

1.概念: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 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 即a:b=c:d (或

a/b=c/d), 那么这四条线段 a,b,c,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a、b、c、d叫比例的项,其中,a、d叫外项,b、c叫内项。

2.比例中项:当a:b=b:c时,称b为a与c的比例中项。(b2=ac)

3.性质:

①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若a/b=c/d 则ad=bc

②合比性质若a/b=c/d 则(a+b)/b=(c+d)/d

③分比性质若a/b=c/d 则(a-b)/b=(c-d)/d

④等比性质若a/b=c/d=…=m/n(b+d+…+n≠0),则(a+c+…+m)/(b+d+…+n)=a/b

⑤合分比性质若a/b=c/d 则(a+b)/(a-b)=(c+d)/(c-d)

⑥更比性质若a/b=c/d 则c/a=d/b(当然也就有a/c=b/d)

⑦反比性质若a/b=c/d 则b/a=d/c

三、形状相同的图形

例如: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所有的等边三角形;所有的正方形;所有的正六边形。

一个图形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则连接所得到点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

四、相似三角形

1.概念: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符号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2.全等一定相似,相似不一定全等(全等△是相似△中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

五、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定义判定: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判定1:两个角对应相等

判定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判定3:三边对应成比例

Rt △相似的判定:(除上述三个外)斜边与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A

B C D

E D E O B C

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补充)射影定理:在Rt△ABC中,∠ACB=900,CD是斜边AB上的高,则

AC2=AD·AB BC2=BD·AB CD2=AD·BD

5.(补充)三角形的重心

①概念: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②三角形的重心与顶点的距离等于它与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六、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七、测量旗杆的高度(略)

八、相似多边形

1.概念: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性质:性质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性质2: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九、位似图形

1.概念:如果两图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像这样的两个

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

比。

2.性质:位似图形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3.探索:①利用位似可以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②对应点连线都交于位似中心,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

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第三章证明(一)

一、定义与命题

1.定义的概念: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命题必须是对某事作出判断)。

3.命题的特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

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

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4.真假命题: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成立(正确的命题),像这样的命题叫做真

命题;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

立(错误的命题),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二、证明的必要性

三、公理与定理

1.公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并且被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定理: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可以作为判断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

本教科书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

两条直线平行。

也可以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也可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作公理。例如“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简称为“等量代换”。

四、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五、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交换后,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把原来的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这个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关于辅助线:

①辅助线是为了证明需要在原图上添画的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②它的作用是把分散的条件集中,把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③添加辅助线,可构造新图形,形成新关系,找到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但辅助线的添法没有一定的规律,要根据需要而定,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总结。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一、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的对象的

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普查的优点及缺陷: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总体中个体数目很多时,工作量

大,无法一一考察;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个体一一

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对个体一一考查。

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

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的个体的数

目称为样本容量。

二、数据的收集

议一议: 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答: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广泛性和真实性:即被调查的对象不得太少,被调查对象应是随意抽取的,调查数据应是真实的。

抽样调查的可行性:

1.抽样调查只考查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其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2.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三、数据的整理

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就是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组。通过分组整理,可比较清晰地掌握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

四、频数和频率

我们称每个考查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

值为频率。

公式:频率=频数/总次数→频数=总次数×频率;总次数=频数/频率频数之和=总次数;频率之和=1

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五、数据的波动

1.极差的概念:刻画数据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的一个统

计量,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最大值-最

小值)。

极差的意义:极差是最简单的一种度量数据波动情况的量(一般而言,极差小,各个数据的波动也就小,它们的平均数对这组数据一般水平的代

表性也就大;极差大,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小),但只能反映数据的

波动范围,不能衡量每个数据的变化情况,而且受极端值的影响较

大(当个别极端值远离其它数据时,极差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全体

数据的实际离散程度)。

2.方差的概念: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方差越小,波动越小;方差越大,波动越大。

公式:[]

222212)(...)()(1x x x x x x n s n -++-+-= 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规律:有两组数据,设其平均数分别为 、 方差分别为 、

(1) 当第二组每个数据比第一组每个数据增加m 个单位时,则有

= +m , = (2) 当第二组每个数据是的第一组每个数据 n 倍时, 则有

=n , = (3)当第二组每个数据是的第一组每个数据 n 倍加 m 时,则有

=n +m , = 第五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概念:

形如a ≥0)这样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a )。其中a 可以是数,也可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2.求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的基本依据:

①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②分母中有字母时,要保证分母不为零。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基本性质一:2=a (a ≥0) 基本性质二:a a =2

积的性质:

a ≥0,

b ≥0)

x 1x 2s 21s 22

x 2x 1s 22s 21x 2x 1s 22x 2x 1s 21

s 22s 21

n 2n 2

商的性质: (a ≥0,b >0) 注:①一般地,二次根式化简的结果中分母中不含根号,而且根号内的数就是

一个自然数,且自然数的因数中,不含有除1以外的自然数的平方数, ②被开方数为带分数时,还要先化为假分数再利用性质化简。

三、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1.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即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

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与二次根式的系数无关)。

3.二次根式的加减:(在二次根式加减或其它运算时,把根号前的乘数看作它的系数)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系数相加减;二次根式不变。

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把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作为结果的系数,根号及根号内部都不变

四、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a ≥0,b ≥0)

2.两个二次根式相除,等于把被开方数相除,作为商的被开方数

b a =b

a (a ≥0,

b >0)

注意: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应先化成假分数。 第六章 证明(二)

一、全等三角形(具体性质和判定见初一知识点)

1.根据书写规范,按照对应顶点找对应边或对角。

2.公共角、对顶角必为对应角;公共边必为对边。

3.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

4.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最长边对最长边;最小边对最小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由推论得: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三、直角三角形

1.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45°

3.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结论1:如果两点A 、B关于直线CD对称,则直线 CD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结论2:如果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则点A 、B关于直线CD对称。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

点的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性质定理逆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

五、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条件:①方程两边都是整式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

2.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且a≠0)。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2+bx+c=0的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b和c可以为0,但a不能为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有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没有的时候就是b和c 为0的情况)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二、判别式:Δ=b2-4ac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情况:

(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

2.根据根的情况,也可以逆推出Δ的情况,这方面的知识主要用来求取值范围等问题。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x1+x2=-b/a,x1x2=c/a

补充规律:

两根均为负的条件:x1+x2<0,x1x2>0

两根均为正的条件:x1+x2>0,x1x2>0

两根一正负的条件:x1x2<0

当然,以上还必须满足一元二次方程有根的条件:b2-4ac≥0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通过配方,将方程的左边化成一个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运用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即转化成(x+b)2=a(a≥0)的形式,再利用开平方

步骤:

(1)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把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

(4)方程的两边同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这是关键);

(5)方程的左边化成完全平方的形式,方程的右边化成非负数;

(6)利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去解。

如果整理后左边是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个负数,则指出原方程无实根。

3.公式法

步骤:

(1)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写出方程各项的系数;

(3)计算出b2-4ac的值,看b2-4ac的值与0的关系,若b2-4ac<0,则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4)当b2-4ac≥0时,代入求根公式计算出方程的值。

注意: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是:

①必须是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②b2-4ac≥0。

4.因式分解法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可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AB=0〈=〉A=0或B=0(A、B表示两个因式)

步骤:

(1)移项,使方程的右边为0(用该方法方程右边一定要为0);

(2)利用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对左边进行因式

分解;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简记歌诀: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求增长率,利润最大化问题。

第八章证明(三)

一、平行四边形(具体见初二知识点)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矩形:四个角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2.菱形:对角相等;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三、等腰梯形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经过两底中点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梯形的性质定理

(1)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梯形的判定定理

(1)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四、中位线定理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

(1)定理:若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2)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3)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规律:

①顺次连接三角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即如果三边的长分别为a、

b、c,那么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1/2(a+b+c)

②顺次连接三角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1/4

3.梯形中位线定理

(1)定义:连接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3)梯形面积公式:S=1/2(a+b)h=m·h(a、b为上、下底,m为中位线,h为高)

第九章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

1.定义:一般地,形如 y=k/x (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若y=k/nx 此时比例系数为:k/n,如y=2/3x的比例系数为2/3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是非零常数;

(2)自变量x次数不是1,x 与 y 的积是非零常数;

(3)除 k、x 、y三项以外,不含其他项。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k为常数,k≠0)

(1)y=k/x

(2)xy=k

(3)y=kx-1(即:y等于x的负一次方,此处x必须为一次方)

3.K的几何含义:

反比例函数y=k/x (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y=k/x (k ≠0)上任意一点P作x轴、y轴垂线,设垂足分别为A、B,则所得矩形OAPB的面积为|k|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双曲线只能与坐标轴无限靠近,永远不能与坐标轴相交。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轴相交。

2.性质: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三、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十章频率和概率

一、用频率估计概率

1.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事件)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也记为P(A),事件B发生的概率记为P(B),依此类推

2.三种事件的概率: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或100%),记作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介于0到1之间,即0

如果A为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那么0

3.用频率估计概率

当试验次数很大时,一个事件发生频率也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用列举法计算概率

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条件:

(1)实验的所有结果是有限个(n);(2)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 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 A C O O A C D F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 2= ax(a、b、c为 bx +c + 。 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 2= ax(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bx +c + 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数学期末考试题 含答案

吴伯箫学校2017-2018学 年上学期八年级数学第三次月月清作 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是回收、绿色包装、节水、低碳四个标志,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2.下列从左到右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x 2-3x +1=x (x -3)+1 B. x 2 +2x -3=x (x +2-x 3) C. (x -y )2-(y -x )3=(x -y )2(x -y +1) D. (x +2y )(x -2y )=x 2-4y 2 3.已知a +b =3,ab =2,则代数式- a 2 b -ab 2的值为( ) A.2 B.3 C.-6 D.6 4.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值保持不变的是 ( ) A . y x 23 B .2 23y x C .y x 232 D .23 23y x 5、若已知分式 9 61 |2|2 +---x x x 的值为0,则x -2 的值为( ) A.91或-1 B. 91 或1 C.-1 D.1 6、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v km ,t 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多行驶2v km ,那么可以提前到达的时间为(小时) ( ) (A ) 212v t v v + (B ) 112 v t v v + (C ) 12 12 v v v v + (D )1221v t v t v v - 7.吴伯箫学校初三级部校合唱团共 有40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如下表所 示: 年龄/ 岁 11 12 13 14 人数/ 人 8 12 17 3 则合唱团成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

鲁教版初三数学下 相似图形知识点归纳(全)

初三数学相似图形知识点归纳(全) 一、相似的基本性质 (一)线段的比 1.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例:(1)线段a 的长度为3厘米,线段b 的长度为6米,所以两线段a ,b 的比为3∶6=1∶2, 对吗? ()若 ,且,则。 3532 8a b c a b c a ==-+== 解: ()若::,则 。 423432x y z x y z y ::=-+= 解: (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例1. 已知: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80千米,在某地图上测得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cm ,则该地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现量得该地图上太原到北京的距离为6.4cm ,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__________(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相距50千米的C 、D 两地在该地图上的距离为__________。 解:比例尺千米= = 1801 8000000cm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那么ad=bc ()若,则 。 157a b a b == ()若,则 , 。 2850x y x y x y x y -==+-=

()已知 ,求。 3118x y x x y +== ()已知四条线段满足,把它改写成比例式正确的是4a mn b = A. a:b=m:n B. a:m=b:n C. a:m=n:b D. a:n=b:m (四) 合比性质、等比性质: 合比:若 ,则或a b c d a b b c d d a b a c d c =±=±±=± 等比:若……(若……) a b c d e f m n k b d f n =====++++≠0 则 …………a c e m b d f n a b m n k ++++++++=== . ()若 ,则1572323a b c d e f a c e b d f ===+-+-= ()和中, ,且的周长33 5 111111111111???ABC A B C AB A B BC B C AC A C A B C ===为,求的周长。50cm ABC ? ()若 ,则4a b c b a c c a b k k +=+=+== A B C D .... 12112132或-- 例:已知,且2a+b+3c=21,求a,b,c 的值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二、基本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下册

1 / 1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下册 一、精心选一选: 1、-3的绝对值等于( ) A.-3 B. 3 C. ±3 D. 小于3 2. 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A.正数 B.负数 C.非正数 D.非负数 3. 在数 -(-3), 0 ,(-3)2, |-9|, -14 中,正数的有( )个 A .2 B .3 C .4 D .5 2、与2ab -是同类项的为( ) A.2ac - B.22ab C.ab D.2abc - 5 已知方程21 0k x k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方程的解等于( ) A.-1 B.1 C.12 D.-12 6、与2ab -是同类项的为( ) A.2ac - B.22ab C.ab D.2abc - 7. 某中学七年级(2)班有学生42人,已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3人,求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下面设未知数的方法,合适的是( ). A. 设总人数为x 人 B. 设男生比女生多x 人 C. 设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x 倍 D. 设女生人数为x 人 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b 则a+1=b+1 B. 若a=b 则a(x 2+1)=b( x 2+1 ) C. 若a=b 则3a 2a =3b 2 b D. 若a(x-1)=b(x-1) 则a=b 二、细心填一填: 9. -8的相反数是_________. 1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040000应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一件运动衣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时,售价是40元,则原价为_____元. 三、耐心做一做: 12.若|m -2|+|n -5|=0,求(m -n)2 的值 13、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 ⑴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⑵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 14、雅丽服装厂童装车间有40名工人,缝制一种儿童套装(一件上衣和两条裤子配成一套)。已知1名工人一天可缝制童装上衣3件或裤子4件,问怎样分配工人才能使缝制出来的上衣和裤子恰好配套?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 编辑人:鲁东大学08级经济系 李建鹏 第一章 分式 一、分式 1.分式的概念:如果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且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B A 为分式。其中, A 叫分式的分子, B 叫分式的分母。 注意:①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不能将它变形,不能约分后去判断,即使它约分后是整式 也不能说它就是整式,约分之前是分式这个式子就是分式。如:x 2/x 是分式,虽然约 分之后等于x 是整式,但约分前是分式。 ②π是常数,所以a/π不是分式而是整式。 2.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整式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3.关于分式的几点说明: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对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为零; (3)分数线有除号和括号的作用,如:d c b a -+表示(a +b )÷(c - d ); (4)“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式有意义(分母≠0),二是分子的值为零,不要误解为“只要分子的值为零,分式的值就是零”。 4.一般的,对分式A /B 都有:①分式有意义 B ≠0; ②分式无意义 B=0; ③分式的值为0A=0且B ≠0; ④分式的值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 ⑤分式的值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 5.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值不变。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的乘除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除。 2.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注意:①当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时,直接约分; ②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将分子和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 3.最简分式: 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 一般要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把异分母的分式化为同分分母的过程。 通分原则:异分母通分时, 通常取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通分步骤:先求出所有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再将所有分式的分母变为最简公分 母,同时各分式按照分母所扩大的倍数,相应扩大各自的分子。 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系数取各因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及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 2017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0(2≥=a a x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a x a x -=+=21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p x =2或 )0(2≠=+m p a mx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 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初三数学知识点梳理

初三数学知识点梳理(1)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1、数与式 (1)科学记数法:①40600000000=_____________,②-0.000000307=_____________ (2)绝对值:① ________3 1 =-,②__________23=-. (3)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①16的平方根是_______ ② ______4 9 =; ③______273=-;④_________1 21=-;⑤_____5____<<(填两个连续的整数). (4)幂的运算:①_______=?m n a a ②________)(=m n a ③________)(=m ab ④________=÷n m a a ⑤)0______(0≠=a a ⑥_________=-m a (5)因式分解:①提公因式法:___________________23223=+-xy y x y x ②公式法:_______________1692 =++m m ③分组分解法:_______________2222 =---b a b a (6)取值范围:①在函数2-=x y 中,自变量x 取值范围____________; ②在函数2 1 -=x y 中,自变量x 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_; ③在函数2 1-= x y 中,自变量x 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 (7)综合运算: 1 12(π 3.14)2sin 602-??--+- ??? ° ______ __________1222=--+b a ab

②先化简,再求值:()()()()2423227+---+a a a a .其中.2-=a ③计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一元一次方程: ①方程31x x -=的解为 . (2)一元二次方程: ①解法(4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02)2(21===-+-x x x x x 解方程: ②根与系数的关系: ac 4b 2-=? , ________________0?>?; _________________0?=?; _________________0?

九年级上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四知识点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 1.定义:一般地,形如 y=k/x (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若y=k/nx 此时比例系数为:k/n,如y=2/3x的比例系数为2/3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常数 k 称为比例系数,k是非零常数; (2)自变量x次数不是1,x 与 y 的积是非零常数; (3)除 k、x 、y三项以外,不含其他项。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k为常数,k≠0) (1)y=k/x (2)xy=k (3)y=kx-1(即:y等于x的负一次方,此处x必须为一次方) 2.K的几何含义: 反比例函数y=k/x (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y=k/x (k≠0)上任意一点P作x轴、y轴垂线,设垂足分别为A、B,则所得矩形OAPB的面积为|k|,所得三角形面积|k|/2。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他们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双曲线只能与坐标轴无限靠近,永远不能与坐标轴相交。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 轴相交。 2.性质: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三、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 ⑴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y=k/x⑵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关于k的方程⑶解方程求出k的值 ⑷把k的值代入反比例函数y=k/x中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2.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结合函数解析式图像性质做出解答,特别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二章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C为直角。则定义以下运算方式: sin ∠A=∠A的对边长/斜边长,sin A记为∠A的正弦;sinA=a/c cos∠ A=∠A的邻边长/斜边长,cos A记为∠A的余弦;cosA=b/c tan∠ A=∠A的对边长/∠A的邻边长, tanA=sinA/cosA=a/ b tan A记为∠A的正切 1.sin=对/斜 cos=邻/斜 tan=对/邻 2.sinA=cos(90°-A) cos A=sin(90°-A) tanA=sinA/cosA sin2A+cos2A=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元二次函数图像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a ≠0)的常数项是c ,一次项系数为b. 二次项系数为a 2.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 (4ac-b 2)/4a) 3.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b)2+c,则它的顶点坐标是(b, c)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8,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y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x 轴上的任意点的纵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二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三象限. 6.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四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6时,函数y= 32-x 的值为3. 2.当x=1时,函数y= 21-x 的值为-1. 3.当x=2时,函数y=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正比例函数. 2.函数y=8x+8是一次函数. 3.函数x y /8=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8(x-8)2-8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8(x-8)2-8的对称轴是x=8. 6.抛物线8)8(2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8,8). 7.反比例函数x y 8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5,10,12,8,5的平均数是10. (an average, a mean ) 2.数据3,4,1,4,4的众数是4. (出现次数最多的)(Mode )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先排队,然后找中间的,Median, 注意奇偶个) 4.数据6,5,3,4,1,2的中位数是3.5 .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sin30°= 21 2.cos30°= 23 . 3.sin 2α+ cos 2α= 1.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 2数轴 3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 5有理数的减法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 8有理数的除法 9有理数的乘方 10科学计数法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2近似数 13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整式 4合并同类项 5去括号 6整式的加减 7探索与表达规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容器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探寻神奇的幻方 总复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2比较线段的长短 3角 4角的比较 5多边形和圆的认识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同底数幂的除法 4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5整式的乘除 6平方差公式 7完全平方差公式 8整式的乘除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综合与实践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性质 4用尺规作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数据的收集 2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表示 4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回顾与思考复习题总复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第一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探究轴对称的性质 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七巧板 第三章勾股定理 1探究勾股定理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3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实数 1无理数 2平方根 3立方根 4估算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第五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2018年鲁教版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专题分类练习汇编

2018年鲁教版初三数学中考 总复习练习题汇编 目录 一、实数 (1) 二、代数式 (4) 三、方程与方程组 (7) 四、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1) 五、图形与坐标 (14) 六、一次函数 (18) 七、比例函数 (25) 八、二次函数 (30) 九、图形的认识 (36) 十、图形与证明1 (40) 十一、图形与证明2 (48) 十二、图形与变换 (55) 十三、统计 (61) 十四、概率 (73)

一、实数 命题方向:实数这部分在初中数学中属于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要求都比较低,在各地中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计算题。 备考攻略: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会比较实数的大小,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有理数;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及意义。进一步,对上述知识理解程度的评价既可以用纯粹数学语言、符号的方式,呈现试题,也可以建立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即将考查的知识、方法融于不同的情境之中,通过解决问题而考查学生对相应知识、方法的理解情况。了解乘方与开方的概念,并理解这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巩固练习: 1.2的相反数是()A.2 B.﹣2 C.﹣D. 2.﹣9的相反数是()A.﹣B.C.﹣9 D.9 3.﹣的绝对值是()A.﹣B.C.﹣D. 4.﹣的倒数是()A.B.C.﹣D.﹣ 5.神舟十号飞船是我国“神州”系列飞船之一,每小时飞行约28000公里,将28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A.2.8×103B.28×103C.2.8×104D.0.28×105 6.截止到2015年6月1日,北京市已建成34个地下调蓄设施,蓄水能力达到140000立方米,将14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A.14×104B.1.4×105C.1.4×106D.14×106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知识整理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包含以下章节: 第21章二次根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 第25 章概率初步 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是一个非负数; (2)≥0); (3)(a≥0).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a≥0,b≥0),(a≥0,b>0),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资料

山东版六年级上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多角度观察、认识立体图形。 §1.1.2 图形是由点(point)、线(line)、面(plane)、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1.2.1展开与折叠 1、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edge),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2、人们通常根据棱柱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四、五......棱柱。长方体和立方体 都是四棱柱。 3、认识棱柱的顶点、棱、面。 §1.2.2 1、将立方体沿某些棱剪开,认识其平面图形。 2、了解正多边形:边长相等,角也相等的多边形。 §1.3截一个几何体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图形叫截面。 2、认识不同的截面。 §1.4从不同方向看 1、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物体画出不同的视图。 2、主视图: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左视图。 3、俯视图通常画在主视图的下面,左视图通常画在主视图的左面。 §1.4.2 画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1、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都是多边形(polygon),它们都是由一些不在同一 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2、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arc),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 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sector).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1 有理数 引入负数 1、比赛得分与扣分。带“—”号的得分比0分低。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收支、盈亏等等。 2、像5、1.2、1/2......这样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它们都比0大。在正数前面加 “—”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如-10,-3,-1...... 3、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为了突出数的符号,可以在正数前加“+”号,如果+5,+1.2,+1/2...... 5、我们常常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正整数 整数(integer) 零 负整数 有理数分类正分数 分数(fraction) 负分数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五四制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五四制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篇一:鲁教版五四制初二上册数学期末_试题3 初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测试题 (包括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实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图形中,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半圆 B.三角形 C.线段 D.长方形 2.底边长为10cm,腰长13cm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A.40cm2 B.50cm2 C.60cm2 D.70cm2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ABC中,若∠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 B.在△ABC中,若∠A︰∠B︰∠C=3︰4︰5,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 C.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4︰5,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D.如果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n?1,2n,n?1(n?1)那么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尺规作图作?AOB的平分线方法如下: 以O为圆心, 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 2 2 D, 再分别以点C、D为圆心, 以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交

于点P, 则作射线OP即 为所求. 由作法得△OCP≌△ODP的根据是( ) . A. SASB. ASA 5.下列说法: 4 等于-2;③12 12 C. AAS D. SSS 1 的算术平方 4 根是 72 ;④(?π)的算术平方根为π.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2 B.2个 C.3个 D.4个 A.1个 6.如图3,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A,B,C,已知SA?64,SB?225,那么正方形C的边长是() A.15 B.16 C.17 D.18 7.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10cm,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A.100cm2 B.75cm2 C.50cm2 D.25cm2 8 ?2,则(m?n)等于()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完 整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 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 ≥0,称a ±叫a 的平方根,a 叫a 的算术平方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