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

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

要意义、生产同富国的关系、增加生产的途径等—系列的问题。他的生财固本的生产管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财论的许多内容,被以后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在战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开创的作用,也是较早的对于增加国家财富,促进生产的经济管理思想,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节用论中的消费管理思想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墨翟认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是治国的十项基本纲领。在这些治国的管理思想中,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主要有节用、节葬、非乐几个方面。

墨子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用的管理措施,他指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节用上》)

《墨子》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其中体现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在今天不可能全盘照抄。墨家关注国计民生,其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目标管理,希望建立一个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的理想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墨家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如果能够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不仅对今天的政府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企业管理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理论特点 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 【摘要】墨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一度成为显学,对当 时的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以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 信从,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墨家思想逐渐衰落,秦汉以后便很少被提及。任何 事物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是有原因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简析其理论、简谈其衰因,并提出其在当下社会的可鉴之处。 【关键词】墨家渊源理论特点兴衰原因时代价值 【正文】一、墨家思想的渊源。 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提的很少,所以这部分查阅了文献。这个问题有 很多说法,有说源于夏禹的,有说源于尧舜的,还有源于殷商、易、儒家、道 家等等之说。 我觉得其中的夏禹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淮南子?要略》介绍墨子的身世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见,墨子一开始是学儒术的,但因 思想观点不同,后学夏政,成为墨家创始人。 但是,和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相比较,墨家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其突出 特点就是注重实用,这与其他已成学说是不同的。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之道,习 孔子之术,受夏商周文化及鲁宋齐等文化的熏陶,博采众家之长,最终以社会 底层小生产者的实践,以独创性的精神,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是当前墨 学研究者的共识。关于墨家真实的思想渊源,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墨家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一)总体评述 面对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事实,每个思想家都积极探索救世 良方。墨子和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民的角度提出治世之策,他认为社会动荡 的根本是民与民之间不相爱。以此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各司其职,节葬节用,不发动不义的兼并战争,其政治理想就能实现,所以说他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 注重实用。与儒法等学派相比较,墨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以当时之事为 出发点,对一些他认为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墨家思想实际上以实用 为原则,在理论上建树不是太大。 (二)具体分析 1、兼爱墨子的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此为出发点, 他还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主张。墨子把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都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墨子?兼爱上》说:“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 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思想主张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是一个有、有学说、有组 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循规蹈矩的儒生, 还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过是求得一己的安宁和自我形象的完善, 惟墨子能够真正摆脱各种社会势力的纠缠和引诱,从力学、光学、几 何学、逻辑学等广泛的知识领域去把握生命本来的含义,认知世界的*,从而形成寻求真知、注重实践、自励自强的可贵的品格。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及理解 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墨家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此外,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 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来说,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点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而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知识分子。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德望和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墨家学派的管理思想 一、代表人物、身世、时代、社会基础、何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显学”?何以随着天下的统一迅速没落? 墨翟,鲁国人(还有宋国人、楚国鲁阳人等说法),生卒年月确实材料可考,据清孙治让的《墨子闲估》分析,生于周定王初,死于周安王末(约在公元前468一前376年)。初学儒,后弃儒,创立墨家学派,和儒家并称战国时期的“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分成了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三派。三派各自称“真墨”,而攻击其他的派为“别墨”。墨家不但有自己的学说、宗旨,而且结成为有组织、有严格纪律的团体,主持的人称为“钜子”。学派的成员在钜子的指挥下,为实现学派的宗旨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颇有些像后来封建社会中的秘密帮会一流。 二、墨家管理思想的内容 “墨学”十纲: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 1、“尚贤”思想的实质:要求国家在用人方面重用有才德的贤人,而不要重用亲戚宠幸,即任人唯贤而反对任人唯亲。 比较:儒家主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墨家的“尚贤”包括三项基本主张: 第一,国家在用人方面应该“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第二,用人以“义”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比较儒家的“尊贤”,孟子宣扬“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殷商武丁朝的宰相)举于版筑之间,胶鬲(周文王贤臣)举于鱼盐之中,……百里奚(春秋秦穆公贤臣)举于市” 第三,“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张以前,墨家已用“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论点否定了世卿世禄制。 2、“尚同”学说: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绝对服从,不但在行动上服从命令和指挥,而且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在思想上也不许有任何怀疑。这种尚同,要一级级地同上来,万民“尚同乎乡长”,乡长“尚同乎国君”,国君则“尚同乎天子”,天子则“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 墨家的“尚同”思想产生的原因:小生产者规模不经济的弱点;春秋、战国时期小 生产者比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3、“天志”、“明鬼”。墨翟认为: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正(政)长“不强于听治”(不理政事),“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不努力劳动)以及“以兵刃毒药水火”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的所谓“寇乱盗贼”,都是由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他认为天有意志,是“义之所从出”;又认为天地,山水皆有鬼神,人死亦为鬼,而天及鬼神皆能“赏贤而罚暴”。 4、“兼爱”、“非攻”。墨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倡“兼爱”,在各诸侯之间的关系方面宣扬“非攻”,即反对进攻别国的战争。 墨翟的兼爱不像孔丘的仁那样主要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而是主张不分阶级和等级、不分亲疏和国别,一切人互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5、“非命”,表观了小生产者为生存而挣扎的意图。墨翟把“有命”的说法称为“天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墨家是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 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

学习管理思想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思想史心得体会 ——11c7班张勇 二零一一年,进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习MBA课程,非常有幸认识了《管理思想史》任课老师——赵守飞教授,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学习了兵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等、赵教授完全没有生搬硬套地照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尽量多举例,多提问,以来丰富课本的空洞和繁琐。每每讲课,他总是繁简得当、浅显易懂、深奥抽象、让我受益匪浅!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有先进的、完善的管理思想,才能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管理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很欣赏赵老师所谈到的“无为而治”,我是从事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工作的,“无为而治”的观点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启示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新的突破和认识,使我更合理的安排工作的管理和人员的应用,完善我自身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工作的合理安排。 在赵老师谈到的儒家管理目标观也给了我很深的认识,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

墨家管理思想之今用

墨家管理思想之今用 ——读刘云柏《中国管理思想通史》的浅见这篇文章是我在读了刘云柏先生的著作《中国管理思想通史》中关于墨家管理思想部分后所写的一些浅见。 我觉得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管理思想虽然在形式上大相径庭,但其中的某些管理精神不仅与西方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还有很多智慧超越了西方。结合刘云柏先生的论述,参照西方管理思想的部分内容,联系企业管理现状,我做了如下几点简单的思考和分析。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中华文化特色。其中,墨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思想代表了中下层阶级为人处世、对上御下的方式方法,多反应下层官吏甚至商人的思想,其中有很多内容适应于现代企业管理。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有着管理的影子。其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有“兴利除害”、“兼爱交利”、“尚贤”、“尚同”、“节用非乐”等。这些思想建立在墨家门人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其中的某些智慧对于当今的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兼爱交利”——墨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兼爱交利”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兼爱”即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交利”即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兼爱交利”最终是要达到人与人相互信任的目标。在墨家团体内部,墨子对于弟子是很信任的,墨子的一个弟子耕柱子在楚国,[1]“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而不厚”,于是向墨子告状说“耕柱子处楚无益”,但墨子信任耕柱子的为人,果然[2]“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

现代管理学思想要求企业管理者爱护员工,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这就需要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正是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交利”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具体化。通过“兼爱交利”建立相互信任的环境会对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感情认可,而从情感上相互信任是一个组织最坚实的合作基础,给员工一种安全感,这样员工才会真正认同公司,并以之作为个人发展的舞台。所以,“兼爱交利”的理念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创造更高的绩效。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处理企业中的管理矛盾问题时强调了资源分配公平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等制度上的办法可以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这固然有的合理性,但他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权益以及业组织作为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社会性,没有建立起管理者与员工相互信任的机制,所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与员工的矛盾问题。 其后的人际关系学说及行为科学理论开始关注员工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并认识到企业中非正式性组织的存在,这弥补了泰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漏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实际上,无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还是行为科学理论都没有脱离把管理者和员工对立起来的理路,没有正确认识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统一关系。 我认为,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视同仁,互利共赢,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西方管理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三、“尚同”——墨家的组织原则 “尚同”是一种很好控制与组织思想。“尚同”即组织内的高度统一,要求实行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尚同”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儒家基本观点: 性无善无恶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意义

试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扬弃,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文化的母本。我们现在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如何去修剪它的细枝末节,去顺应所谓的“新潮”,而是要从“源头”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继承它的精华。一方面肯定其主体作用,看到它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传统缺陷,这些缺陷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价值:《论语》加算盘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谓X、Y、Z三种。X理论将人性假设为恶的,人被视为“经济人”,固而实行“标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简单粗暴的。Y理论将人性假设为善的,人被视为“社会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实行“参与管理”。Z理论提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复杂因素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质不断变化,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被称为“权变理论”。Y、Z理论都属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范畴。在20世纪初以前,X模式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期以后,Y模式风行一时。目前,Z模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那么,儒家经济管理思想到底属于哪种模式,它的现代价值何在呢?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尊重人、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积极性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方法,用形象的话说,是“《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模式。其具体表现在: 1、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如本世纪初宋则久经营的国货售品所就规定的包括企业组织设施、财会管理、进货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由于我国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也比较落后,因而 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包含而不应取代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财务公开化,行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评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

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 一、墨子的思想 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 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 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 通过对诸子百家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争辉夺目,各流派智慧的奇葩大放异彩。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站在管理的角度,我们亦可以欣赏到传统思想所绽放的灼灼光华。 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流传千古,众多的思想大家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构建出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在几千年之前便站到了管理思想与领导艺术的高峰。诸子百家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法三大家。此外,墨家,释家、兵家等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我将对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核心思想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人性化的管理 (一)儒家管理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亦称孔孟之道,以圣人孔子和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为代表。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的"仁义"思想是中国管理史上人性管理的发源地,儒家在中国管理史上首创了人性化管理。儒家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礼治”、“德治”和“人治”构建和谐社会。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主张"以和为贵",通过“礼”与“德”两种手段,实现人性化管理。儒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在各正其位的基础上主张“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华夏历史上长期被国家统治者奉为正统。 《论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之用,和为贵。治国以礼,而礼之功用和礼之运用,是以和为贵”。由此也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和为贵”,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这也恰恰印证了我们当今疾呼人性化管理的初衷所在——在天时地利之外求得人和。 (二)儒家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儒家以治国为平台,形成了完整的人性化管理思想体系。 1、“仁”是管理思想的核心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指爱人,他集中反映了孔子本人的哲学观点。从“有教无类”到“德治”,从“亲亲”推及到博爱,莫不体现了孔子博施济众的仁爱思想。儒家以“仁”为管理思想的核心,站在较高的管理层次上突出了管理对人的关爱,强调了人本理念。 2、“五伦”是管理规范 儒家将五伦思想作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依据天尊地卑、阳主阴从的理念明确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与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

工程监理资料管理

试论工程监理资料管理 1 建设工程监理内业资料管理的阶段工作进程 建设工程监理内业资料管理,按照所监理建筑工程的进度可以分阶段进行管理,各个不同阶段所要进行的资料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量保障期、工程存档期五个阶段。 1.1 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进程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总监名单;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等;施工单位报送的审查意见、施工单位工程开(复)工审查报告、各种台账(如施工单位工程进度、验工计价、安全监理、设计变更、施工单位及主要人员资质审核、监理人员培训考核、质量验收台账等)、监理公司文件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出具相关监理名单的报告、建立标准化资料管理,各种管理相关的图表、制度要张贴办公室墙上明示。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审查意见、施工单位递交的工程开(复)工审查报告出具审查意见,建立完善的监理台账,以便及时查阅。对内业文件进行登记,及时收回转阅的文件。 1.2 施工阶段的工作进程 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报表、台账等资料比较多,资料管理工作相对要复杂、繁琐,这个阶段的管理效率决定着资料管理对工程验收的影响度。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验工计价表资料、监理报表;施工单位递交的计划审查报告;工程项目造价、风险防范等资料;监理日志、施工单位的各种工序检查及质量验收资料;有关工程质量、迸度、投资、安全等问题的监理专题报告纪要、工程例会纪要;由于严重质量问题而责成工程停工、复工的报告、各类监理指令资料、质量事故资料等;施工单位索赔的详细资料、申请工程延期的报告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签报施工单位月、季、年度的验工计价表,编制监理公司的月报、季报、年报;为施工单位递交的计划审查报告出具意见,提出有关工程项目造价、风险防范的具体规划方案;认真填写监理日志,做好对施工单位的质量验收登记;记录、整理相关的例会纪要;调查研究,提交施工单位索赔、工程延期报告的相关资料或报告等。 1.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工作进程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管理效率较低,会由于验收不及时而导致工程不能如期竣工,影响各方的收益。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初验报审表、竣工报验单、验收记录;工程质量评估意见;工程及监理竣工文件、工程及监理档案资料;竣工结算审批表、工程验交证书;工程竣工工作总结;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工程初验报审表的签署,整理验收资料;提供所监理标段的工程质量评价;促使施工单位及时上报资料,并及时将监理资料上报;呈报竣工结算审批表,签发相关工程验交证书;做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管理思想深深影响者先秦至明清历朝历代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经历数次朝代变迭后仍能一脉相承的原因,其中的理念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以及以往的工作经历,我觉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自知知人,以人为主。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即所谓的“正人必先正己”,最佳的管理行为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不仅通过约束来端正他人行为,同时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视人才的选用。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知人者智”。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即“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因才施教;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选才用才上讲求德才兼备,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用人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应该以人为主,作为管理者要具备自知知人的能力。 二.依道而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取法、遵循的意思。“道”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或者说是状态,由事物内在的原则、规律决定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和运动趋向,其外在的表象可能有很多种,但其本质却只有一种。只有顺应这种本质去处理事物,不肆意妄为,不违背其自然的发展方向,那么任何事物都会顺应自身的情况去发展演变。“自然”即“道”,即规律、法则。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

管理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职场经验)

管理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职场经验) 新时代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学会驾驭市场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多谋善断抓住机遇的决策能力、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快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驾驭众下的统帅能力、应时的联络和协调能力、优胜劣败的市场竞争能力、互惠互利善于谈判的进退合作能力以及控制和 排除危机的能力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谋略源远而流长,它深层的智慧谋略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从中总结出的管理谋略可以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诸葛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个人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远大的政治抱负,宽广的胸怀,巨大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敏锐的观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社会的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可行性方案;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培养人才,且大公无私;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善于纳谏,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具有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等素质。而诸葛亮正具备这些条件。这也正是其受到历代崇敬的原因所在。 善选合作者:诸葛亮自制性很强,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多次换师,不耻下问,从而使自己博学多才不同流俗。在选择合作者时,非常慎重,精谋深算,等待时机,因为好的合作者是事业的起点和先决条件。诸葛亮使刘备三顾茅庐,一是考察刘备的能力和品德、及合作的可行性;二是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坚定刘备的信心。刘备三顾茅庐为诸葛亮选准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合作者。 厉行法治:为了实现“内修政理”的战略目标,使蜀汉政权长治久安,诸葛亮审时定法,以法来管理国家,并采取“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方针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针对法治,诸葛亮还和法正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闭关息民,务农植谷:为管理好国家,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从蜀汉实际出发,对全国百姓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管理政策。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死,整整十年,基本上战争不断。西蜀由于刘焉父子的腐败统治,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现实使诸葛亮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失荆州、伐吴兵败给新兴蜀汉政权带来的灾难尤为深重。 他深知,只有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才能使生产恢复和发展,也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

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墨家古代管理思想初探 [摘要] 在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立为“显学”。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徒属弟子充满天下”,所以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等十大主张,构成了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框架。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认为,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万民和谐,国家富强,财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关键词】兼爱非攻、兼爱交利以天为法天下一家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离不了理论基础。墨家古代管理思想的建立也不例外,它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纳为:从以天为法“出发的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认为,天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不能没有法度,没有法度能把事情办成功是没有的。无论是身为将相的士人,还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工匠,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和国家更要有准则。那么,应当用什么作为治国的法则昵?墨子认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天下之父母、师长和国君虽很多,但仁爱的却很少,所以他们都不能作为治国的准则。因此墨子提出了“莫若法天”和“以天为法”。《墨子·法仪》中写道:“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日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因而,墨子认为,只要明白了要顺从天意,遵照天意并广泛地推行于天下,那么就能实现刑政得治,万民和谐,国家富强,财用充足,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安宁没有忧愁的理想社会了。最后,墨子通过古代圣王“爱人利人”而得福、古代暴君“恶人贼人”而患祸之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应该“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思想。 一,治国模式 墨子,名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继孔子后又一位文化巨匠,他以其创立的墨家学派领一时风骚,在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墨子认为,动乱皆因没有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和缺少相应行政长官实施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墨子特别讨论了提出“兼爱”的现实依据。他认为天下之害(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战争。墨子认为,那个诸侯争雄称霸、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生灵涂炭的时代,大小诸侯各霸一方,以强凌弱,以大攻小,以富欺贫现象比比皆是。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不仅大批被驱向战争而死于非命,平时也因担负各种残酷剥削、压榨而生活悲惨。二是“自利”。墨子把尧舜禹和三代圣王时期当做理想国,这个时期虽有桀,纣暴君,但社会总体上可看做大治小乱。然而到了春秋战国,却出现了“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而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而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而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墨子-兼爱上》)。战争与自利现象如此严重,墨子认为都应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所致这就是“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怎样来解决呢?墨子提出了“兼爱”义政和“兼爱非攻、兼爱交利”治国模式。所谓“兼爱”就是平等地、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它与儒家“仁爱”的“爱有差等”相对立,主张不分亲疏远近、上下尊卑地爱全天下之人,即上自天子、国君,下至民众都要相爱,要使人人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样,就不会有诸侯问的战争杀戮,就不会有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势和人民之间的伤残虐害,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必然和睦相处。墨子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墨子·兼爱上》),社会就可变成“强不执弱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