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①滥杀功臣:洪武13年制造左丞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洪武26年制造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

②大权独揽: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政大权独揽于一身。

③削弱诸王权力: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

④实行特务统治: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

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

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②剥夺文人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子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如高启因辞官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润、王谟被征不至而被斩首抄家。

③大兴文字狱:制造大量的文字冤案以树立绝对的皇权。如朱元璋自幼为僧,参加过被称作贼的红巾军,文人在文章中用了“僧”、“贼”、“发”同音、谐音或有关的字如“光”等,就被认为是有意讽刺而定罪斩首。在这种淫威高压下,思想文化界呈现了一派沉闷、压抑的气氛。统治阶级这么做,是为了从根本上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

明代经济的复苏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消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为了保持心态平衡,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明初文学创作呈现出贵族化、御用化特点,如台阁体诗垄断文坛近百年之久,以及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

(二)后期繁荣的原因——主要是戏曲和小说的繁荣。

1、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高度集中逐渐导致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政治上由盛转衰,出现了宦官专权,宦官专权与朝政腐败,又加剧了党

争,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于是思想文化界开始活跃起来。

2、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商人们经济实力雄厚,生活奢靡,引起人们的注目和羡慕;商人们附庸风雅,与“贤士大夫们倾盖交欢”。文人们也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乐意与商人、名公巧匠交游,越来越具有世俗平民化的特征。尤其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与商人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相互影响,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如小说家凌蒙初、陆云龙等都兼营印刷业。唐寅、屠隆、汪道昆等人都出身商家。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使文学创作商品化。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诗文、小说、戏曲中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如《金瓶梅》、《三言二拍》等。

3、哲学思想上心学的发展创造着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巨大的思想解放思潮。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性解放,肯定人的私欲、情欲和凡俗的日常生活。

二、明代文学的特征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空前提高

明代最为兴盛的文学类型是小说和戏曲,这两种文学类型从理论到实践在明代都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何景明开始便明确得到肯定。李梦阳将《西厢记》与《离骚》并称,后来王慎中、唐顺之又把《水浒传》与《史记》并称。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观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记》、《汉书》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被称为四大奇书。

2、章回小说体制上的定型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宋元话本也有目录,但字数参差不等,未作修饬。明代小说,目录文字越来越讲

究。今见最早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除分回立目之外,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艺术上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3、戏曲小说的兴盛,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明代文学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如汤显祖称,情之所有,理之所必无。李贽称《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冯梦龙编短篇小说集名之曰《情史》,提出“情教”说。都表明明代情感论的发展与俗文学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明以前文学理论,重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而戏曲、小说与诗歌散文不同,它们描绘的故事与人物大都虚实相间,多有艺术虚构。到了明代,随着小说戏曲的兴盛,文学家不仅在创作中运用虚构手法,而且对虚与实的关系作了较好的论述。如叶昼:“《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起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李日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广谐史序》)

③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

宋元以前,由于长篇叙事作品不发达,故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比较缺乏。明戏曲小说繁荣,促使人们重视之。如叶昼论《水浒传》提出了刻画人物性格应在“同而不同处有辨”的命题,说明明代文学批评中人物性格论已具相当深度。

④更加重视语言的通俗易懂。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张旗鼓的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是随着白话小说的繁荣而兴起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突出“通俗”两字。蒋大器序中强调通俗的重要性,认为“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才能使人“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

胸。”以后的小说论者及作家从各个角度证明了使用“俗近语”的重要意义。

4、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多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有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核心的茶陵派的文人,都是趣味相投,自相结合的,各文人集团尚未形成相互攻讦(jie音节,攻击和揭发别人的短处)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而城市的发达,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由于空疏不学,往往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杀一切。以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明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从“前七子”起,理论追求、创作纲领和流派意识日趋明确。先后有“后七子”、“茶陵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流派,此起彼伏,诗文批评界十分热闹。

明代文人集团的争讼本身存在着标新而故意立异,拉帮结派、不容异已的不良风气。但它又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反过来还推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

第一章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古代小说发展概况

一、“小说”名称的形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小语浅说”的意思,指那些琐碎的言谈和微小的道理,并非文体概念。

东汉桓谭的《新论》中最早将“小说”作为一个文体概念加以阐述:“合丛残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修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种“短书”,是一种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虚构性的散文文体。但桓谭说的“小说”,与我们今天的小说,在文体特征上是有较大区别的。

“小说”的概念,是伴随着小说创作和小说文体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A、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阶段

从上古到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仅初具规模,尚未成熟,但其内容和形式对后代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中,小说由口头传说到局面记载,由分散混同在子书逸史之中,到专书记录故事人物。初步形成了小说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为下一阶段的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B、唐五代阶段

在唐、五代约三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小说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传奇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小说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

C、宋辽金元阶段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说话”是宋代民间娱乐场所中的一种伎艺,有着广大的听众群。“说话”的脚本和记录稿,成为最早的“话本”。话本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以当时口头语言——白话为表述语言的小说体裁的形成。

D、明清阶段

明代与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繁荣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巨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短篇话本、拟话本小说大量刊行,“三言”“二拍”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第二节明代通俗小说的繁荣

一、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教材略)

二、繁荣表现:(教材)

首先,表现为作品数量多,规模大,众体齐备,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第一、长篇章回小说的诞生、发展和繁荣。

出现了一大批长篇小说,仅流传下来和有名可靠的就有近百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出现在明代,它们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典范性作品,对明中叶以后同

类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所谓英雄传奇,就是凭借一些历史影子,主要通过想象虚构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所谓神魔小说,就是以神魔鬼怪为题材,通过想象夸张虚构塑造人物。

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第二、白话小说成熟,并达到了高峰。

宋元话本的出现,使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新形式。在明代,文人的创作活动大致有两个方面的成绩:

1、对前代话本进行收集整理,使之成为案头文学,如嘉靖年间洪洪楩编辑

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就是明人最早整理的宋元话本集。

2、模拟话本进行创作,出现了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陆人龙的《型世言》等选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以完全成熟。“三言”、“二拍”代表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第三,文言小说出现了复兴。

文言小说到唐传奇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在宋元时期相对衰落。到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赵弼的《效颦集》等,挽回了文言小说的颓势;明代中后期文言小说呈现出繁荣局面,为清初《聊斋志异》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次,明代小说的繁荣还表现在一是质量上的提高,最突出地表现在创作主体、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的变化上。

从创作主体来看,由积累型变为独创型。(略)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基本完成了从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转变。(略)在艺术结构上,《水浒传》、《西游记》等世代积累型小说,情节结构往往由一对矛盾冲突构成,表现为线性的链条式结构。而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情节结构往往由两对以上的矛盾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横断面呈现出网状结

构。

三、明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一)由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作的过渡

中国通俗小说发展到明代,处于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即由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话本、平话,向文人作家个人独创的过渡,明代成书的几部著名长篇小说,都带有这一鲜明特点。三国、水浒、西游和一些短篇的故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甚至几个世纪的流传和积累,汇集世代书会人才、民间艺人的集体智慧,创作出各个系列故事集群,由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作家,在此基础上加工写定而生。而后期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和拟话本小说,则开始了作家个人的独力创作。当然,个人创作的成熟和丰收,则是在清代《红楼梦》、《儒林外史》问世之后。

(二)题材广泛丰富

就题材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两大类。

1.一是非现实题材,包括历史传奇和虚构的神怪故事。

(1)历史题材小说,上自盘古开天辟地,下至明代,各朝各代,都以通俗演义的形式相继出现。如《盘古至唐虞传》、《列国志传》、《两汉演义传》、《三国志演义》《东西晋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北宋志通俗演义》、《皇明英烈传》等。《三国志演义》是它们的代表作。

(2)传奇类型不拘囿于史实,撷取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某个侧面或片断,铺张扬厉,虚构谋篇,《水浒传》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部。

(3)神魔题材借历史事件描写鬼怪之争,内容虚幻,风格奇特。《西游记》之唐三藏西天取经,《封神演义》的武王伐纣,在历史上或可捕捉到身影,而《飞剑记》、《咒枣记》大写道仙、禅师,则在历史上毫无踪迹了。这些故事,是传统道教、佛教逐渐世俗化的一个反映。

2.二是现实题材,直面人生,可谓明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诸凡封建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忠奸斗争、社会腐败、政治黑暗、市井生活的芸芸众生,声情画貌,情趣心态,尽入笔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明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金瓶梅词话》发端,大批拟话本继其后,间以海瑞、况钟的断狱公案,数量可观,而以反映爱情婚姻题材的篇幅最多。

(三)表现了新的思想

思想界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罪恶,反对禁欲主义。“存天理,去人欲”虚伪道学受到了猛烈冲击。

在新兴思想影响下,一是追求“情”,尤其是真情男女得到最突出的表现;二是放纵“欲”,尤其是晚明,放纵声色成为时尚,对审美观念和文学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从肯定人的生存价值出发,大胆肯定人的性欲为正当要求,描写青年男女突破封建礼教的樊篱,追求挚着的爱情生活,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觉醒。《金瓶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享乐主义、自然主义的糟粕。

(四)语言更加通俗

明代通俗小说创作一个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语言更加通俗易晓,朝着俚俗化方向发展,词汇丰富,鲜明生动,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果说明代前期成书短篇和或长篇如《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大量文言词汇的话,那么明代后期之作完全口语化了。《金瓶梅词话》使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口语,谚语、成语、歇后语随处可见,隐语、江湖切口,比比皆是,带有浓厚的市井独特风格,显得异样的生动泼辣。

(五)结构完整严谨,细节真实生动

人物性格饱满鲜明由文人作家加工写定而成的几部著名长篇小说,如“四大奇书”,与宋元平话相比,在艺术创作上有着质的飞跃。这些作品对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作为小说这一仍嫌粗糙的艺术样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造加工。从题目引首的整齐划一、对偶匀称,到情节结构的精心安排、巧作勾连,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真实逼真、细腻入微,使小说这一艺术样式在结构上首尾完整,情节上引人入胜,形象上丰富生动。写战事,铁马金戈、气势恢宏。如三国的赤壁鏊兵。写天上,神奇瑰丽,想象丰富。如西游的大闹天宫。写世情,依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细心提炼,维妙维肖。不同题材,采用了不同的塑造人物方法,艺术性格饱满丰富,琳琅满目。几百年过去了,明代优秀小说里的艺术群像,仍在人们心目中熠熠生辉。

三、明代的小说理论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兴起,是文学观念进步的结果,是小说繁荣的标志,也是小说发展进步的重要原因。出现了蒋大器、汤显祖、李贽、怀林、袁宏道、余邵鱼、冯梦龙、凌蒙初、胡应麟等小说评论家。批评的对象包括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古传、今作。他们讨论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文学价值、美学意义及内容史实、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评占点分析,逐渐成为专门学问。

明代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理论的贡献:

(一)对小说的地位予以前所未有的肯定;

(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认识作用;

(三)肯定了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的优点;

(四)对真幻虚实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1.《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2.“二拍”指凌濛初创造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P70 4.“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P10 5. 6.《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历史资料、民间故事、文人改编。P51 7.《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8.锦囊妙计和“耳畔分付”是《三国志演义》制造悬念的方式。P83 9.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给正统文学思想带来了极大挑战。P139 10.公安派诗学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P140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1. 三言:指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白话小说集,这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基础上经文人加工整理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2. 茶陵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有铎、张泰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他的有些作品摆

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3. 台阁体:明初流行的文体,因其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等位太阁大臣而得名。这些作家大都身居高位,远离下层社会,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缺乏丰富社会生活内容和真实情感。格平正典丽,但有肤浅,空泛的弊端,流行几十年,造成不好影响,文学史上评论较低。 4.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均为湖北竟陵人,因而称为竟陵派。竟陵派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使其作品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但缩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吴中四杰”不包括(B)p23 A. 高启 B.刘基 C.杨基 D.张羽 2.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是形容( C)的人物形象的。P121 A.猪八戒 B.牛魔王 C.孙悟空 D.沙僧 3.( B)是汤显祖最为得意的剧作,也是戏曲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剧作之一。P105 A.《南柯记》 B.《牡丹亭》 C.《鸣凤记》 D.《浣纱记》 4.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P67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时间流派或文 学现象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产生背景主要文学 成就 明代前期明初诗坛“吴中 四杰”: 高启、杨 基、张 羽、徐 贲,袁凯高启《吴越记 游》 杨基《忆昔行赠 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 秋》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 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 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 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 悲怆。 元末明初 的战乱; 开国之后 明太祖的 政治整 饬。 多写个人 真实感受, 读来感觉 真切。 明初文坛宋濂 刘基宋濂《秦士录》 刘基《郁离子》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元论。 同上人物传记, 寓言散文 及记事写 景之作成 就突出,尤 具有代表 性。 台阁体杨士奇 杨荣 杨溥杨士奇《赐游西 苑同诸学士作》 杨荣《随驾幸南 海子》 内容贫乏,多是应制、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 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这些诗人 多是身居 要职,生 活较为优 裕;国家 太平加上 政治统治 较严,导 致诗人视 角狭窄。 茶陵体李东阳 谢铎李东阳《春至》 《茶陵竹枝歌》 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对声调节奏掌握。 台阁体束 缚文学发 展。 侧重反映 个人生活 与精神状 况的内容; 对前复古 七子有影 响。

明代中期复古前七 子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 行》 何景明《点兵 行》《津市打渔 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 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 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 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 价值,另外,还重视时 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 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 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 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 学现状的 不满与对 文学本质 的理解, “真诗在 民间”之 说,反映前 七子文学 观念由雅 向俗转变 的一种特 征,散发出 浓烈的庶 民化气息。 复古后七子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 柟》 谢榛《渡黄河》 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 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 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 蹈袭的窠臼。 在复古的 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 寻求一席 独立的地 位。 在重视文 学独立的 基础上,增 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 理解。 嘉靖唐宋派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唐顺之《任光禄 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 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 宋,提倡唐宋文风。强 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 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 阳、何景 明等前七 子作为反 拨对象。 产生了一 些含有文 学意味的 篇章。 晚明童心说李贽李贽《焚书》《赞 刘谐》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 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 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 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 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 会反抗传 统系统体 系起着启 蒙作用。 公安派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袁宏道《叙小修 诗》 袁中道《听泉》 以“性灵说”为核心的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 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 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其诗文 变板重为 轻巧,变粉 饰为本色, 致天下耳 目于一 新。”—— 《四库全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代)

[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经典-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明代) 明代部分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传记文写得很有特色。 本文是一篇赠序。记述了自己幼时家贫,在买书和求师都十分不易的条件下,不畏艰难、刻苦求学的经历,以此勉励后辈应珍惜良好条件,专心学习,刻苦自励。 对比手法的运用:先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经历,再写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然后说明,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他人之过。对比鲜明,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自然使人认识到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性。 结构布局:全文布局先宾后主,宾详主略,选材精当。先写自己,再写太学生,最后才写马生。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难,引出写今日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再引出对作为今日太学生之一的马君的夸奖和勉励。这样由宾而主,逐层写来,点明题意,推出主旨,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语言简洁流畅,恳切自然。理明词达,情真意切。 《卖柑者言》 刘基,字伯温,精天文和兵法。 主旨:文章通过卖柑者之口,淋淳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不懂用兵、不会治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配物,尖锐地揭露了元朝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嫉邪”之情。

构思巧妙:这是一篇含蓄深刻讽刺小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发表议论,讽刺世态,警戒后人。由买者的责难,提出“欺”字,引出下文的卖柑者之言。又由卖柑者的回答,引出作者的感想,点明题旨。卖柑者的议论是一种自我辩护,但其思想实质是讽刺时政,在自辩中借以揭露邪恶、抒发愤慨,是本文构思巧妙之处。 诘问手法:本文采取了设辞问答的方式,反诘揄,深化题旨。买卖双方的问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问答中运用大量排比反诘语,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理力量。卖柑者边疆反诘展开别开生面的论辩。这种句式不仅显现了文章揄论证的深度,而且使行文跌宕多姿,气势酣畅。 对比鲜明,揭露非常深刻:如柑子“表”与“质”的对比,文臣武将“外”与“中”的对比,皆极显其“败絮其中”的本质。由柑子而文武官僚,又巧妙地构成了自然物体与社会现象的类比关系,把文章题旨推向深处。而以“察”与“不察”作比,进一步指出应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柑”的“小欺”去认识社会的“大欺”。通过这层层对比,展开叙事说理。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还有长篇《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作品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矛盾斗争,着重表现了作者对于雄豪混战及暴君苛政的不满与谴责;对于和平统一及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追求与选择。结构宏伟严密,战争场面的描写雄伟壮观,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语言通俗易懂、洗练明快,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盖世才能,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超人的智慧和一种求实精神笔强烈的事业心。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讲唐诗宋词课程概述 第一节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 本课程学习方法:注意点、线、面相结合 一、点:作品分析 掌握要求有层次之分。第一层次的作品要求能单独分析。第二层次的作品要求作为文学史的例证把握。第三层次的作品要求把握作者和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作品要能分析。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读懂字句 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倚杖侯荆扉.(王维《渭川田家》)独自守着窗儿,怎生得黑 ....?(李清照《声声慢》)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其二:弄清内容 例:杜甫《秋兴(其一)》四联表达了什么内容?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其三:赏析笔法 例: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字的妙处何在? 王维《渭川田家》如何表达归隐情趣? 王昌龄《闺怨》四句如何起承转合? 赏析是学习唐诗宋词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把作者浓缩在诗句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重现出来。 要有自己的领悟,也要知道前人的一些评论并加以分析。 例:秦观《踏莎行》苏轼欣赏哪两句?王国维欣赏哪两句?你怎么看? 苏轼称柳永《八声甘州》哪几句为“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前人有哪两种理解?你怎么看? 要注意考试会要求名句赏析。要求答出名句的作者、篇名、赏析艺术精妙之处。 二、线: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纵向把握 例:近体诗形成的意义何在? 从唐五代到南宋,词体有哪些发展变化? 杜甫七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苏轼对词有什么贡献? 柳永从哪些方面扩展了词的题材? 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有何异同? 周邦彦词的铺叙手法与柳永相比有何发展? 三、面:同一时期各种文学现象、各种流派、作家作品。横切面的把握,知识面要广。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完整版)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概述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

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 1.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2.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第四章李白 1.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 第五章杜甫 1. 杜甫的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杜甫多选用典雅精工的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教学文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一.唐代文坛出现百花盛开、全面繁荣的局面。 1.诗歌成就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流传广泛。 2.散文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将散文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古文运动的内容一是提倡文以致用,从以前的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参预现实生活,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二是虽言复古实为创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大批文人的努力,使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 3.由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成的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开始成熟。 4.唐代讲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5.晚唐开始出现词这种新的文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 1.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安定,既给文学发展以物质基础,又使士子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表现出坚实的思想风貌。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 3.文化上打破士族门阀垄断的局面,寒素登上文坛,创作群的扩大也带来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扩大。 4.社会思想开放活跃,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 其次,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 唐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在内容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在形式上,追求辞采声律之美。 3.文章体裁变化扩展,新的文体不断出现。《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 另外,唐代作家的大胆创新精神,迎来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在众多文学形式中,成就最突出的还是诗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 唐诗繁荣的表现 1.作家作品数量极多且大师辈出。 2.唐诗作者,上自帝王将相、后嫔宫女,下至贩夫走卒、倡优释道,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 3.诗歌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闻一多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4.从诗体的完备与成熟来看,唐诗不仅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还在齐梁新体诗的基础上正式形成五、七言近体诗。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公元7~10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唐代,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煌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走向繁荣。所以唐初的经济很快得到发展,形成了“贞观之治”。太宗之后,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形成了著名的“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前后交映,成为唐代乃至于封建时代繁荣盛世的象征与标志。不仅经济繁荣,当时唐王朝国家的版图也空前扩大。盛唐时期唐王朝影响的范围东北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人民的创造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活跃的状态。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有人漫游过大半个中国。这些漫游生活的经历,不仅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而且增强了诗人对社会的了解与对人生的体验。漫游也改变了诗人的行为方式,许多诗人都具有侠客的气质,这样也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一种豪迈不羁的魅力。所以当时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空前繁荣,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准备了政治经济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王朝由盛转衰,但是面对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以及知识分子力图改革弊政而致力中兴,又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与激情。此外,由于社会的大变动,作家队伍的构成的变化,也是唐代文学的繁荣的一个原因。六朝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是贵族(或者说世族地主)而到了唐代,作家队伍则主要为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世族文人不同,他们比较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大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势力。他们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有所不满而要求革新;他们能够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政治理想,等等。 其次,政治的开明,思想的宽松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的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一种互相融和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 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 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小说的贡献: 章回小说、传奇、拟话本、诗歌、散文、散曲 明代诗文的基本特征 1、流派纷呈: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①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②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③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上举起复古的大旗,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最显,影响最大。 ④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茅坤编写《八大家文抄》闻名于世,归有光创作成就最高。 ⑤明代晚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⑥即公安派之后,以鍾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主张重“真诗”,重“性灵”。 ⑦明末崇祯初年,太仓人张溥、张采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松江人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2、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组成。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元杂剧和明传奇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汪洋恣肆的万千气象。以《牡丹亭》为典范作品的明代传奇剧本,成为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著名景点。(“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⑴元末明初四大南戏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来经过《琵琶记》的创作,南戏才开始逐渐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琵琶记》是南戏和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 ⑵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标志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之间的形成和竞争,吴江派成员有沈璟、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与吴江派剧作家群体香味映衬,临川人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无与伦比,与他同时或之后的剧作家们创作时大多受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的影响。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作为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以汤显祖的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 3、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色彩各异的短篇小说集,“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编著《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