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柱的基础插筋变化及影响

框架柱的基础插筋变化及影响
框架柱的基础插筋变化及影响

预算员世界讯:柱基础插筋在新旧平法中变化是非常大的。

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03G平法中,柱的基础插筋是如何计算的。

柱基础插筋需要计算三个内容:弯折长度a、伸入基础长度、基础内箍筋布置。

1、箍筋计算比较简单,如下图所示,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

2、伸入基础长度

伸入基础长度需要考虑筏板的厚度。

1)当基础厚度小于2000时,伸入基础长度为基础厚-保护层

2)当基础厚大于2000时,伸入基础长度为伸入到中间层钢筋网

3、变折计算a

需要考虑基础厚-保护层与锚固值laE的比值,最终决定a,如上表所示,非常烦锁。

虽然上表经常使用,但记忆起来太麻烦了。需要查表。

现在,在11G新平法中不需要再判断a值了,水平长度该如何取值?

在11G新平法中,水平弯折长度还是与基础厚度和锚固值有关。

预算员世界为你详细解析:

1、弯折长度

当基础厚度Hj大于lae时,水平弯折max(6d,150)注:此时满足直锚,只需要加一个构造弯折就可以了。

当基础厚度Hj小于lae时,水平弯折15d注:此时不满足直锚,需要加一个受力弯折15d 能过与03对比,这块记忆起来简单了,但是计算起来更加复杂。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在前面跟大家分享的锚固长度lae的计算,在11G新平法中更加的复杂。因此,这块其实是变复杂了。

2、伸入基础长度的计算

这个比较简单,基础厚度HJ-保护层即可。相比之前简单了。

3、箍筋计算

箍筋计算与柱基础插筋保护层厚度有关。

当柱为中柱或筏板有外伸时,即当柱插筋保护层>5d时,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跟旧的计算一样。

当柱插筋保护层小于等于5d时,此时箍筋需加密。同时,对箍筋的直径及加密的间距都有要求。

箍筋的直径:>d/4,d为柱插筋直径的较大值。

加密间距:min(10d,100),d为柱插筋直径的较小值。

对于梁板式筏板基础计算起来更加地复杂,不同位置箍筋还不一样。

预算员世界为你作个总结:

框柱基础插筋

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通用表 2#车间框架柱基础生根钢筋安装工程隐蔽验收记录 KZ-1 ①—④/- KZ-2 ①—④/- KZ-3 ①—④/-KZ-1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2 h一边中部钢筋420 箍筋8@100(4×4) KZ-2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2 h一边中部钢筋420 箍筋8@100/200(4×4) KZ-3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2 h一边中部钢筋420 箍筋8@100(4×4)

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通用表 2#车间框架柱基础生根钢筋安装工程隐蔽验收记录 KZ-4 ①—④/- KZ-5 ①—④/- KZ-6 ①—④/-KZ-4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0 h一边中部钢筋225 箍筋8@100/200(4×4) KZ-5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0 h一边中部钢筋225 箍筋8@100/200(4×4) KZ-6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225 h一边中部钢筋225 箍筋8@100/200(4×4)

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资料通用表 2#车间框架柱基础生根钢筋安装工程隐蔽验收记录 KZ-7 ①—④/- KZ-8 ①—④/- KZ-9 ①—④/-KZ-7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425 h一边中部钢筋425 箍筋8@100/200(4×4) KZ-8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225 h一边中部钢筋225 箍筋8@100/200(4×4) KZ-9基础生根截面尺寸700mm×700mm 角筋425 B一边中部钢筋222 h一边中部钢筋225 箍筋8@100/200(4×4)

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结构设计经验心得)

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结构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 直径: 《砼规》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

基础柱钢筋算量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1.5Lae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得配筋与尺寸要求: 【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得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得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得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得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 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 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一般取150-200。(大于600得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瞧配筋就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③上下层纵筋得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 (7)箍筋配置原则: ①柱箍筋加密区得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得1/6、与500mm得最大值。2)底层柱得下端不小于柱净高得1/3。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4)剪跨比不大于2得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得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得柱、框支柱、一级与二级框架得角柱,取全高。 ③框支柱与剪跨比不大于2得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框支柱:例如底框结构,柱子上部就是墙,则就是框支柱;剪跨比小于等于2即就是短柱,当剪跨比不大于2而且柱得反弯

5、《16G101图集》嵌固部位、柱筋基础插筋钢筋计算

《16G101图集》嵌固部位、柱筋基础插筋钢筋计算 ◆嵌固部位概念 嵌固部位:嵌固端就是平常说的固定端,不允许构件在此部位有任何位移或相对嵌固端以上部位位移很小。 嵌固部位也是从地震的角度考虑的,我们都知道地震会产生横波,横波是水平方向的。所以嵌固防止水平位移或很小位移。 嵌固部位示意图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

1、框架柱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 2、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在层高表嵌固部位标高下使用双细线注明,并在层高表下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标高。 3、框架柱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但仍需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可在层高表地下室顶板标高下使用双虚线注明,此时首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按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4、地下一层(-1层)、首层(一层)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范围及纵筋连接位置均按嵌固部位要求设置。 注意:认真仔细看双虚线、双实线、标高及说明等,这在11G101图集里是没有的,需特别注意的地方。 ◆Hn(柱净高) 柱净高其实就是:基础、基础梁、基础联系梁、楼板顶端到顶梁、顶板、帽柱底端的高度。 以下是付费内容

有地下室、无地下室柱净高示意图四、柱钢筋计算 (一)、柱纵筋计算

柱钢筋以下往上依次为基础插筋(底层)、中间层纵筋(中间层)、顶层纵筋(顶层)。 1、柱筋基础插筋(底层) 基础插筋(底层)钢筋形式:柱子里钢筋深入钢筋基层底部有一定的弯折,对于基础插筋除了要算它本身的长度以外,在基础内还有横向的钢筋构造,这都属于(柱)钢筋在基层的构造形式。

基础插筋构造示意图 2、基础插筋总长度计算:

梁、柱最小配筋面积(㎜2)fy

梁最小配筋率f y=210N/㎜2 C20 C25 C30 C35 C40 a s=35㎜a s=35㎜a s=35㎜a s=35㎜a s=35㎜ ρmin=0.2357% ρmin=0.2722% ρmin=0.3064% ρmin=0.3364% ρmin=0.3664% 双排筋a s=60㎜ρ=As/b*h0 梁最小配筋率f y=300N/㎜2 C20 C25 C30 C35 C40 a s=35㎜a s=35㎜a s=35㎜a s=35㎜a s=35㎜ ρmin=0.2% ρmin=0.2% ρmin=0.2145% ρmin=0.2355% ρmin=0.2565% 双排筋a s=60㎜ρ=As/b*h0 梁最小配箍率(%)ρ=As/b*h0 混凝土标号 HPB235(Q235) f yv=210N/㎜2 HRB335 f yv=300N/㎜2 一般梁三四级框架梁受弯剪扭梁一般梁三四级框架梁受弯剪扭梁0.24*f t/ f yv 0.26*f t/ f yv0.28*f t/ f yv0.24*f t/ f yv 0.26*f t/ f yv0.28*f t/ f yv C200.126 0.1363 0.147 0.088 0.0955 0.103 C250.1452 0.1573 0.170 0.102 0.110 0.119 C300.1635 0.1771 0.191 0.1145 0.124 0.1336 C350.180 0.195 0.210 0.126 0.136 0.147 C400.196 0.212 0.228 0.137 0.148 0.160 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 1.2 1.0 0.9 0.8 非框架柱0.6 柱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0.2% 当柱主筋配筋率>3%时柱筋直径≥8㎜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 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0.8 0.6 0.4 0.4 ρv≥λv f c/f yv 柱筋非加密区配箍率不小于加密区的一半,箍筋间距对一二级抗震等级≤10d, 箍筋间距对三四级抗震等级≤15d,d为柱中主筋直径较小者 框架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除了上述要求外,还有一些要求,具体归纳如下: (1)非抗震设计时,当不考虑受压钢筋时,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应不超过下表的数值(%):

框架柱的基础插筋变化及影响

预算员世界讯:柱基础插筋在新旧平法中变化是非常大的。 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03G平法中,柱的基础插筋是如何计算的。 柱基础插筋需要计算三个内容:弯折长度a、伸入基础长度、基础内箍筋布置。 1、箍筋计算比较简单,如下图所示,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 2、伸入基础长度 伸入基础长度需要考虑筏板的厚度。 1)当基础厚度小于2000时,伸入基础长度为基础厚-保护层 2)当基础厚大于2000时,伸入基础长度为伸入到中间层钢筋网 3、变折计算a

需要考虑基础厚-保护层与锚固值laE的比值,最终决定a,如上表所示,非常烦锁。 虽然上表经常使用,但记忆起来太麻烦了。需要查表。 现在,在11G新平法中不需要再判断a值了,水平长度该如何取值? 在11G新平法中,水平弯折长度还是与基础厚度和锚固值有关。 预算员世界为你详细解析: 1、弯折长度

当基础厚度Hj大于lae时,水平弯折max(6d,150)注:此时满足直锚,只需要加一个构造弯折就可以了。 当基础厚度Hj小于lae时,水平弯折15d注:此时不满足直锚,需要加一个受力弯折15d 能过与03对比,这块记忆起来简单了,但是计算起来更加复杂。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在前面跟大家分享的锚固长度lae的计算,在11G新平法中更加的复杂。因此,这块其实是变复杂了。 2、伸入基础长度的计算 这个比较简单,基础厚度HJ-保护层即可。相比之前简单了。 3、箍筋计算 箍筋计算与柱基础插筋保护层厚度有关。 当柱为中柱或筏板有外伸时,即当柱插筋保护层>5d时,间距小于等于500,且不少于两道矩形封闭箍筋。跟旧的计算一样。 当柱插筋保护层小于等于5d时,此时箍筋需加密。同时,对箍筋的直径及加密的间距都有要求。 箍筋的直径:>d/4,d为柱插筋直径的较大值。 加密间距:min(10d,100),d为柱插筋直径的较小值。 对于梁板式筏板基础计算起来更加地复杂,不同位置箍筋还不一样。 预算员世界为你作个总结: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底板及墙柱插筋钢筋绑扎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机具准备 1.1.1加工、施工机具 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套丝机,无齿锯,钢筋钩子,通规,止规,卡尺,钢丝 刷子,粉笔,尺子等 1.1.2运输机具:现场采用塔吊进行吊装。 材料准备 1.2.1钢筋原材:应有供应单位资格证书,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按规定做力学性能复试和见证 取样试验。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1.2.2成型钢筋:成品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必须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并分类码放整齐、套丝死头符合要求、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1.2.3铁丝:采用20-22号镀锌铅丝,其中22号镀锌铅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mm以下的钢筋。铅 丝长度30-40cm。 作业条件 1.3.1每个钢筋班组按照钢筋配筋单,提前一天落实将要绑扎施工段的成型钢筋是否已加工完毕(主 筋、箍筋、拉钩等)。 1.3.2按流水段平面布置图规定的位置清理好钢筋堆放场地,准备好垫木。按绑扎顺序分规格、 形状、 尺寸堆放钢筋、集中码放整齐。 1.3.3已确定好钢筋绑扎顺序,钢筋直螺纹丝头已加工完。 1.3.4钢筋绑扎前已做完底板防水层及保护层,并验收合格。 1.3.5在防水保护层上弹出内外墙、柱的边线,集水坑准确位置线,并用红油漆明显标识,柱子要 标出主筋规格、数量、编号等。 2、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2.1.1放线→验线→成型钢筋运至工作面→画钢筋网分档线→绑底板、下柱墩、电梯坑、集水坑 下铁下钢筋→绑底板下铁上钢筋→按放马凳→绑底板上层(上、下)钢筋→插墙柱钢筋→清理验收。 2.1.2在垫层上弹出轴线、柱墩筋间距,及墙、柱位置线,并用红油漆标明柱钢筋的位置和钢筋的根数,根据钢筋的间距弹线(注意钢筋绑在弹线的同一侧),以保证钢筋位置和间距的正确。 底板钢筋绑扎 2.2.1底板钢筋型号主要为20@200、22@200、25@200、28@200等,钢筋直径≥16mm采用直螺纹连接,直径<16mm采用绑扎搭接。

梁柱截面尺寸的定义

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 一、面、尺寸的调整设计人员根据教科书建议的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范围,结合自己的经验先对所有构件的大小初步确定一个尺寸。此时须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仍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强柱弱梁强节点”。将初步确定的尺寸输入计算机进行试算,一般可得到下述三种结果:1)部分梁柱仅为构造配筋。此时可根据电算显示的梁的裂缝宽度和柱的轴压比大小,适当减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2)部分梁显示超筋或裂缝宽度>0.3mm,部分柱的轴压比超限或配筋过大(试算时可控制柱的配筋率不大于3%)。此时可适当放大这部分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3)梁、柱的截面尺寸均合适,勿需调整,此时要进一步观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适。二、梁、柱的适宜配筋率原则:掌握配筋率“适中”为宜。这个“适中”指在规范规定的区域内取中间段,其值约相当于定额含钢量。规范规定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最大配筋率为2.5%;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区间为0.6%~5%。建议:对于框架梁,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取0.4%-1.5%较适宜。对于框架柱,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取1%~3%较适宜。梁、柱配筋率的上限在试算在试算阶段宜留有一定余地,因为下一部梁、柱配筋的调整还需要一定空间。三、框架梁配筋的调整框架梁显示的配筋是梁按强度计算的配筋量,调整的目的是解决梁的裂缝宽度超限和“强剪弱弯”的问题。(一)缝宽度超限问题在配筋率一定时,选用小直径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减少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宽度的直接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亦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但影响较小。设计人如不注意框架梁的裂缝宽度是否超限即出施工图,这样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规范的缺陷。仔细检查梁的裂缝宽度,如果改用小直径的钢筋后梁的裂缝宽度仍然超限,就要增加梁的配筋或加大梁的截面尺寸,调整至满足规范要求。(二)强剪弱弯问题框架结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即“强剪弱弯”。建议:具体在调整梁的配筋时,可做以下几项调整:1)梁端负弯矩钢筋可不放大(系数采用1);2)梁的跨中受拉钢筋可放大1.1-1.3倍;3)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4)按构造要求对于跨度大于6m的框架梁设弯起钢筋。四、框架柱配筋的调整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电算结果往往是构造配筋即可。按柱的构造配筋率0.8%配筋,只相当于定额指标的1/2~1/3,有经验的设计人是不会采用的。因为受地震作用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则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结果往往导致配筋不足。建议:框架柱配筋的调整可做以下几项1)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比较各柱的配筋,取其教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2)调整柱单边钢筋的最小根数:柱宽<=450mm时3根,450<柱宽<=750mm时4根,750mm<柱<=900mm时5根。(注意:柱单边配筋率不小于0.2%)3)将框架柱的配筋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放大大些(不小于1.4倍),边柱次之,中柱放小些(1.2倍)4)由于多层框架时电算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学习11G101-1图集框架梁、柱的箍筋加密区的规定

有关11G101-1图集框架梁、柱箍筋加密的新规定(11G101-1新图集学习资料) 一、框架梁箍筋xx区范围的规定: 1.抗震等级为一级,箍筋xx区为 2."0h b,且≥500mm。 2.抗震等级为 二、"三、四级,箍筋xx区为 1."5h b,且≥500mm。 3、框架xx腋构造 注意当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度的时,一般设计会进行梁加腋。 注意箍筋加密区应从加腋的弯折点开始算起。 二、框架柱箍筋的xx区的规定: 1)首层柱箍筋的xx区有三个,分别为: 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 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是梁的侧面纵向钢筋,钢筋工把它们称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来说,是相同的。其构造上的规定,正如 03G101-1图集第62-65页中所规定的,在梁的侧面进行“等间距”的布置,对于“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来说是相同的。 2、“构造钢筋”和“抗扭钢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关于“拉筋”的规格和间距的规定,也是相同的。即: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3、“构造钢筋”纯粹是按构造设置,即不必进行力学计算。“抗扭钢筋”是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抗扭计算才能确定其钢筋规格和根数的。

2.10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2.10第1/1轴框架梁、柱配筋计算 2.10.1承载力抗震调整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规范》(JGJ3-2002)式(4.7.2-2)规定,有地震作用组合时,作用效应设计值S 应采用下式表达式: RE R S γ/≤ (2.3) 式:RE γ——为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见表2.10-1: 表2.10-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表 具体调整见梁、柱配筋表。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11.3.6规定,三级抗震时,框架 梁正截面设计抗震要求的最小配筋率支座取0.25%和y t f f /55%=55×1.43/360= 0.218%的较大值,跨中取0.20%和y t f f /45%=45×1.43/360=0.179%的较大值,所以支座取0.25%,跨中取0.20%。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2.10.2 梁截面设计 1).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 材料强度:C30(22/43.1,/3.14mm N f mm N f t c ==);HPB400级钢筋(2/360mm N f y =)。 (1) AB 跨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从梁内力组合表中,挑出第一层AB 梁跨中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 m kN M A .)08.79(68.171-= kN V A 80.114= m kN M .8.90=中 m kN M B .)82.35(08.154-= kN V B 44.119-= ○ 1、计算跨中截面。因梁板现浇,故跨中按T 形截面 '0'0',1.0258.0465/120/,465,120f f f b h h mm h mm h >====不受此限制, ,23003/69003/,45000mm l mm s b n ===+故取mm b f 2300'=。

框架梁柱的配筋经验

框架梁柱的配筋经验 尽管使用多层框架CAD可免去大量人工计算,加快出图速度,但笔者通过多项多层框架工程的设计后发现,多层框架的电算结果仍需进行人工调整,有些梁、柱的最后配筋要凭设计人员的经验而定。这种不确定性造成有的设计调整放大过于保守,有的不调整时又严重不足。为此,本文就多层框架电算结果的人工调整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建议。 一、梁、柱截面尺寸的调整设计人员根据教科书建议的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范围,结合自己的经验先对所有构件的大小初步确定一个尺寸。此时须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仍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强柱弱梁强节点”。将初步确定的尺寸输入计算机进行试算,一般可得到下述三种结果: 1)部分梁柱仅为构造配筋。此时可根据电算显示的梁的裂缝宽度和柱的轴压比大小适当减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 2)部分梁显示超筋或裂缝宽度>0.3mm,部分柱的轴压比超限或配筋过大(试算时可控制柱的配筋率不大于3%)。此时可适当放大这部分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

3)梁、柱的截面尺寸均合适,勿需调整,此时要进一步观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适。 二、梁、柱的适宜配筋率原则:掌握配筋率“适中”为宜。这个“适中”指在规范规定的区域内取中间段,其值约相当于定额含钢量。规范规定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最大配筋率为2.5%;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区间为0.6%~5%。笔者建议:对于框架梁,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取0.4%~1.5%较适宜。对于框架柱,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取1%~3%较适宜。梁、柱配筋率的上限在试算在试算阶段宜留有一定余地,因为下一部梁、柱配筋的调整还需要一定空间。 三、框架梁配筋的调整框架梁显示的配筋是梁按强度计算的配筋量,调整的目的是解决梁的裂缝宽度超限和“强剪弱弯”的问题。 (一)裂缝宽度超限问题在配筋率一定时,选用小直径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减少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宽度的直接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亦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但影响较小。设计人如不注意框架梁的裂缝宽度是否超限即出施工图,这样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规范的缺陷。仔细检查梁的裂缝宽度,如果改用小直径的钢筋后梁的裂缝宽度仍然超限,就要增加梁的配筋

结构设计梁柱配筋计算

结构设计梁柱配筋计算 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头禅:“算不清加钢筋”,当然这是一句笑谈,但是这也反映出,很多设计师认为实际配筋量只要大于软件计算输出的配筋量结构就没有问题,因此,就随意的放大配筋,尤其当结构比较复杂时,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但这样直接放大配筋真的都是对结构安全性有利的吗?正如“肉要长对地方一样,长不对地方就是赘肉”一个道理,加钢筋不能盲目乱加,如果加的不合理反而会对结构不利。下面以加大梁、柱这两类构件计算配筋作为最终实配钢筋而引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弊端。 ▋直接放大梁的计算配筋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放大柱的计算配筋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柱的纵筋面积,会造成本层的抗剪承载力发生变化,有可能引起新的抗剪承载力薄弱层。在SATWE中计算楼层抗剪承载力之

柱子插筋位移处理措施

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启动区A3地块建筑工程A3-Ⅱ标段工程 钢 筋 偏 位 预 防 与 处 理 措 施 编制: 审核 厦门思总建设有限公司 2006年11月

钢筋偏位预防与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位于厦门岛东部,环岛路以西,软件园以北,塔埔小区安置 房以南带。本地块东临七号路,北侧与A1、A2地块相邻,南面为八号路。 本标段主楼分布:共有两座塔楼,由北向南依次为:A3-3,A3-4。A3-3,A3-4由二层裙楼连在一起。 本工程建筑总面积为:92154.19㎡,其中地下室为34878.69㎡。 本工程采用钢筋级别有一级钢、二级钢、三级钢,规格主要有?8、Ф10、Ф12、Ф14、Ф16、Ф18、Ф20、Ф22、Ф25、Ф28、Ф16、Ф18、Ф20、Ф22、Ф25。 二、现浇框架结构钢筋钢筋偏位及产生原因 1、柱纵向受力钢筋发生水平或扭转偏位,主要为基础伸出地面处、上下层柱楼板处、角柱、边柱。偏位原因:柱轴线放线不准确;柱模板搭设支撑不牢;柱钢筋骨架绑扎不牢,在节点处梁柱钢筋交叉,梁钢筋就位时把柱钢筋挤歪了;浇注砼时振动不当,把纵筋骨架振松。 2、梁、板、墙、构造柱等钢筋偏移,主要原因为钢筋绑扎不牢固、操作不规范、人为踩踏、来回泵管的拖拉等。 三、现浇框架结构钢筋钢筋偏位预防措施 1、熟悉图纸,按图纸及工艺标准要求,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2、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水平标高线,柱、墙外皮尺寸线,并进行复核。 3、根据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理。绑扎前先整理调直下层伸出的搭接筋。 4、严格按钢筋绑扎工艺标准进行施工,钢筋应绑扎牢固。 5、成品保护及施工注意事项 ○1柱子钢筋绑扎后,不准踩踏。

插筋计算

一、框架柱纵向钢筋计算 1、矩形柱 1.1 插筋 1.1.1 角筋插筋 第一步:判断角筋是否分别长短 第一种情况:各边中部筋数量均为奇数时,则角筋不分长短,只有一种尺寸; 问题:当角筋插筋,只有一种尺寸时,按长筋下料、还是按短筋下料计算。

按长筋计算。原因:1、角筋处于柱最边缘,直径大于、等于中部筋直径,是主要受力筋,2、柱根部是受力薄弱部位,对于受力筋的钢筋绑扎位置离根部越远越利于受力。因此角筋插筋按长筋下料。 第二种情况:中部筋一边数量为偶数,一边数量为奇数,角筋分长短,有两种尺寸,且长筋均在一侧; 第三种情况:中部筋两边数量均为偶数,角筋分长短,有两种尺寸,长短筋对角布置。 第二步:确定角筋各部分长度取值

可分成两部分:1)基础顶面以下部分;2)基础顶面以上部分 1)基础顶面以下部分 可分成两段 第一段:弯钩长度;第二段;竖直段长度; 第一段:弯钩长度 确定方法: (1)查看施工图中说明; (2)查看图集中标准构造详图(《04G101-3筏板基础》第32页,《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承台基础图集》第66、67页) 首先看,04G101-3筏板基础中标准构造详图: 其中关于弯钩长度、竖直长度的规定 在这张表中,前面的竖直长度,为判断条件,并不是实际的竖直长度,后面的弯钩长度α则是根据插筋实际竖直长度所在表中范围确定。

其次看,《06G101-6独基、条基、桩承台》中柱插筋标准构造详图

同样,也有一张“柱、墙插筋锚固竖直长度与弯钩长度对照表”,含义与“筏板基础”一致。 由上面的标准构造详图可以看出,角筋插筋的弯钩特点: 第一、一定有弯钩; 第二、弯钩长度与竖直长度关联。 计算要点: 一、首先根据对照表,计算角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值Lae(或La),计算出0.5、0.6、0.7、 0.8倍Lae的竖直长度,及20倍角筋直径的长度值。 二、计算“实际竖直长度”,与表中“竖直长度”比较,看实际竖直长度处于那种范围。 实际竖直长度 = 基础高度-基础底部保护层厚-基础底部两层钢筋直径 三、确定所用的弯钩长度 取150mm、n*d中的最大值。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的配筋和尺寸要求: 【建筑抗震规】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①表中括号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的每侧纵

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 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 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一般取150-200。(大于600的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 中改看配筋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③上下层纵筋的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 (7)箍筋配置原则: ①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 ②柱箍筋加密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 的最大值。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③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框支柱:例如底框结构,柱子上部是墙,则是框支柱;剪跨比0/Vh M =λ小于等于2即是短柱,当剪跨比不大于2而且柱的反 弯点在柱的中点时得到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一般为了方

基础、柱筋详解

只要你学习,从事建筑,不管是什么专业绝对能用到。一定收藏它,别错过。(二) 第一章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第三节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角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 如何考虑的呢?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1.5Lae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 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 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