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

3或Ac

1

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

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

S

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

S

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

工艺。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第一类回火脆性:①淬火钢在250~400℃回火后出现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类回火脆件,而且脆性的出现与回火时冷却速度的快慢无关。

第二类回火脆性:①指合金钢(含有Cr、Ni、Mn、Si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并在450~650℃回火后产生低韧性的现象,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回火后缓冷促进回火脆性,而快冷抑制回火脆性。

(三)正火--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

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如果终锻温度比较高和锻造后冷却速度比较慢,会出现网状碳化物的缺陷。这种网状碳化物在球化退火时不易被消除,需要在球化退火前用正火工艺进行消除。

(四)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如

炉冷、坑冷、灰冷等)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退火作用——退火过程使组织由非平衡向平衡过度,它可以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消除铸造偏析,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稳定工件尺寸,减小变形,防止开裂;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硬度的最佳切削范围为170~230HB;提高塑性,便于冷变形加工;消除淬火后的过热组织以便再进行重新淬火;脱氢,防止白点等。6.5.3 退火工艺的分类

⑴去氢退火——溶解于固溶体中的氢,容易造成钢中出现白点缺陷。为了消除大型锻钢件中出现白点缺陷而进行的退火,称为去氢退火(又称为消除白点退火)。

⑵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的时间,使变形晶粒重新形核,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再结晶退火

⑶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高于A c3的温度,待奥氏体转变完成并基本均匀后,较快地冷却到低于A r1以下的某个温度,等温保持足够长时间,使珠光体转变完全,然后出炉空冷(或油冷、水冷)的热处理工艺称为等温退火。

⑺球化退火——:使钢获得弥散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的颗粒状碳化物组织(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目的:1. 便于切削加工:207~229HBS

2.为淬火作组织准备:粒状珠光体在加热时渗碳体不容易溶解,得到含碳量为0.45%~0.6%左右的A+未溶渗碳体,渗碳体呈细小球状均匀分布在奥氏体基体上,奥氏体晶粒非常细小,淬火后得到隐针M和均匀分布在M上的未溶碳化物,硬度、接触疲劳强度和耐磨性都很高。

⑷低温球化退火——:将钢材或工件加热到A c1以下10~30℃左右,长时间保温(一般90~100h)后缓冷至450~550℃后出炉空冷,以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称为低温球化退火。

⑸一次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A cl与A ccm(或A c3)之间,一般稍稍高于A c1温度,充分保温一定时间(2~6h),然后缓慢冷却至500~650℃出炉冷却,称为一次球化退火。

⑹等温球化退火——将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加热到A c1+(20~30℃)保温,接着冷却到略低于A r1以下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炉冷或空冷到室温的球化退火工艺,称为等温球化退火

退火与正火的区别

①二者的加热温度相同,但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转变温度较低。

②对于亚共析钢来说,相同钢正火后组织中析出的铁素体数量减少,珠光体数量增多,且珠光体的片间距减小;对于过共析钢来说,正火可以抑制先共析网状渗碳体的析出,钢的强度、硬度和韧性也比较高。

(五)固溶强化——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原子而形成固溶体时,都能提高强度、硬度,而塑性、

韧性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合金元素的作用(1)固溶强化和韧化(2)形成碳化物提高强度和耐磨性(3)细化晶粒:W、Mo、V、Ti等与C形成特殊碳化物→奥氏体晶界起钉扎作用,强烈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小的奥氏体晶粒+未溶的碳化物质点(4)提高钢的淬透性:除Co以外的合金元素都能提高钢的淬透性,并且合金元素含量越高,淬透性越好。(5)提高回火稳定性推迟回火过程中的马氏体分解和残奥的转变,↑铁素体的再结晶温度,使碳化物不易聚集长大。

惯习面: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其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

组织应力——由于不同组织的密度不同,当发生相变时密度也发生变化。因为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场的存在,使各点组织也不相同,这就产生了应力,这种应力称为组织应力。时效——对过饱和固溶体在适当温度(如图3-1中的虚线所示)下进行加热保温,析出第二相,使强度、硬度升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时效。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先共析片状铁素体和先共析针(片)状渗碳体称为魏氏组织。

(六)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晶粒度小于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8级以上的晶粒称为超细晶粒。

起始晶粒度——就是珠光体刚完全转变成奥氏体时的奥氏体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获得的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需要强调的是本质晶粒度并不是指具体的晶粒大小。

影响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2)原始组织的影响(3)合金元素1)合金元素一般将改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临界点2)合金元素影响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率,因而也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率3)合金元素在铁素体与碳化物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4)含碳量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合金元素的影响

2.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3.原始组织的影响

4.应力的影响

5.塑性

变形

(七)马氏体的形态板条状马氏体和透镜片状马氏体

影响马氏体形态的因素(1)碳含量:随着含碳量的增加,板条马氏体数量相对减少,片状马氏体的数量相对增加,残余奥氏体量增加(2)一般认为板条马氏体大多在200℃以上形成,片状马氏体主要在200℃以下形成(3)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除Co、A1外,大多数都使M S点下降,因而都促进片状马氏体的形成。(4)形变:如果在M S点以上不太高的温度下进行塑性变形,将会显著增加板条马氏体的数量。提高亚共析钢奥氏体形成温度也提高板条马氏体量。

马氏体转变主要特征:

1’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2马氏体转变的表面浮凸现象和共格性3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4马氏体转变的位向关系及惯习面5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影响M S点的因素

1.奥氏体化学成分的影响⑴碳的影响随碳含量增加M f及M S均不断下降(2)合金元素的影响

一般规律:钢中常见的合金元素,除Al和Co可以提高M S外,其它合金元素均使Ms降低(如图5-10所示)。2. 奥氏体化条件对M S的影响在完全奥氏体化条件下,温度高时间长,将使M S有所提高(约在几度到几十度范围内)。3. 冷却速度的影响。在高速淬火时,M S随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升高。

(八)上贝氏体

(1)形成温度:中、高碳钢大约在350~550℃之间形成。

(2)形状特点:具有羽毛状特征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是位错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的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下贝氏体

(1)转变温度:中、高碳钢约为350℃~Ms之间。

(2)组成: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碳化物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3)组织特点:①下贝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与试样磨面相交呈片状或针状。②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但更多的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③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其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中铁素体的高

粒状贝氏体(1)形成:粒状贝氏体形成于上贝氏体转变区上限温度范围内。(2)组织特征:在粗大的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或晶界上分布着一些孤立的小岛,小岛形态呈粒状或长条状等,很不规则。粒状贝氏体中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

贝氏体的强度影响因素有(1)贝氏体铁素体片或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贝氏体形成温度.形成温度越低,贝氏体的强度越高。(2)弥散碳化物质点一般说,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越低,碳化物颗粒越小、越多。所以贝氏体的形成温度越低,强度越高,其中也有碳化物的作用(3)其他因素的强化作用对于贝氏体的强化,上述铁素体晶粒的细晶强化和碳化物的弥散强化是主要的。其他如碳和合金元素的固溶强化和位错亚结构的强化,无疑也有一定的作用。

影响贝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碳含量的影响

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2.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Al与Co外,其他合金元素都或多或少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

3.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

4.应力的影响

5.塑性变形的影响

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时间

(九)过热——加热转变终了时所得奥氏体晶粒一般均较细小。但如果在转变终了继续升高温

度,则奥氏体晶粒将继续长大。如果仅仅是晶粒长大而并未发生使晶界弱化的某些变化,则称为过热

组织遗传——如果加热不当,虽然再次加热的温度并不高,但是,只能得到与原过热组织相同的粗大奥氏体晶粒,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过烧——如由于加热温度过高,不仅奥氏体晶粒已经长大,而且在奥氏体晶界上也已发生了某些使晶界弱化的变化,则称为过烧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决定于c曲线的位置,与碳含量和合金元素都有关,合金元素影响大。

淬硬性:淬火后能够达到最高的硬度。与碳含量有关,与合金元素关系不大。

实际淬硬层深度:淬火后实际获得的淬硬层深度。与化学成分、尺寸大小、冷却速度有关。钢的淬透性与零件的淬透深度(淬硬深度)之间的区别:钢的淬透性是钢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不取决于其他外部因素。而零件的淬透深度除取决于钢材的淬透性以外,还与所采用的冷却介质、零件尺寸等外部因素有关。、

二次硬化现象:①由于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碳化物的析出,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的升高,θ-碳化物的粗化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十)曲轴加工——45、球铁、40Cr、45Mn2、50Mn2、35CrMo、42CrMo、18Cr2Ni4W A

等。

为提高耐磨性,球墨铸铁进行正火或高频淬火;钢制的要调质、高频淬火或氮化。轴颈表面要精磨,抛光,以防出现裂缝。加工路线:下料→锻造→调质→机加工→感应淬火(或化学热处理)→(滚压)→精加工

凸轮轴工艺路线:下料→锻造→调质→机加工→感应淬火(凸轮)→精加工→装配

齿轮工艺路线:下料→锻造→调质→机加工→(感应淬火)→装配

三、在钢的含碳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随钢中合金元素的增加,(1)淬火加热温度应相应如何调整?(2)在要求硬度相同情况下,回火温度应如何调整?(3)钢的淬透性会发生什么变化?(4)在选择淬火介质是,不加入合金元素的钢一般选用什么介质,而加入了合金元素后一般选用什么淬火介质?

答:(1)大多数合金元是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的碳化物难于溶解,需要提高温度。(2)升高。因为合金元素使Ms点升高,硬度增大,若得到相同的硬度,需增加回火温度。(3)多数升高(4)碳钢淬透性差,需要快冷,多用水淬,合金钢有较高的淬透性,常用油淬。

四、某轴类零件如图所示,整体要求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220-250HBS),在A、B段表面要求耐磨,表面硬度要求如图上所示。(1)选用哪种材料较好(T8、GCr15、45、W18Cr4V、Cr12MoV、20CrMnTi)(2)应先进行什么热处理?其目的

是什么?(3)最后采用什么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答:(1)45钢(2)调制处理。获得回火索氏体,为后面的热处理组织准备,也可使心部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3)高频感应淬火。零件表面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保持原来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五、渗碳钢(1)成分特点?(2)加入合金元素有何作用?(3)渗碳处理后,其退火组织由表及里都有(按顺序)?其渗碳层深度如何确定?(4)渗碳后淬火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一般含碳量为0.1-0.25%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对于传动齿轮:含碳量为0.17-0.24%的钢。(2)①提高钢的淬透性②阻止在渗碳温度下奥氏体晶粒长大③改变渗碳层碳浓度、浓度梯度、渗层深度和组织。(3)珠光体和少量碳化物(过共析层),珠光体(共析层),珠光体加铁素体(心部组织)。(4)预冷直接淬火,二次加热淬火+细化晶粒,二次加热淬火+

六、分析9SiCr钢圆板牙热处理工艺。(1)9SiCr钢圆板牙的预先热处理工艺为何种工艺?得到何种组织?(2)在600-650℃进行等温的目的是什么?(3)分析160-200℃等温的目的?这种工艺叫什么工艺?得到何种组织?(4)采用190-200℃回火,将得到何种组织?拥有何种性能?

答:(1)球化退火。粒状碳化物,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为后续做组织准备,使组织不易过热淬硬。(2)预热均温,降低各部分温差,消除应力,减少保温时间。(3)等温淬火。在较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较高的韧性,减少内应力,防止变形降低变形开裂倾向(4)回火马氏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和一定的塑韧性,心部高韧性。

表面淬火后组织.——原始态为调质的45钢表面淬火后表面到心部的组织:

M,M+S

回,S

+F。硬度在M区很高,在M+S

区逐渐下降,到心部硬度为原始组织

的硬度。

.应该用等温淬火得到B

下,因为B

韧性优于淬火加低温回火得到的马氏体的韧

性。

加工工艺

1、低碳钢及低碳钢制合金模具例如,20,20Cr,20CrMnTi等钢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模胚→退火→机械粗加工→渗碳→淬火、回火→研磨抛光→装配。

2、高合金渗碳钢制模具例如12CrNi3A、12CrNi4A钢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模胚→正火并高温回火→机械粗加工→高温回火→精加工→渗碳→淬火、回火→研磨抛光→装配。

3、调制钢制磨具例如45、40Cr等钢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模胚→退火→机械粗加工→调质→机械精加工→修整抛光→装配。

4、碳素工具钢及合金工具钢制模具例如T7A-T10A、CrWMn、9SiCr等钢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模胚→球化退火→机械粗加工→高去应力退火→机械半精加工→机械精加工→淬火、回火→研磨抛光→装配。

5、预硬钢制模具例如5NiSiGa、3Cr2Mo(P20)等钢。对于直接使用棒料加工的,因供货状态已进行了预硬化处理,可直接加工成型后抛光装配。对于要改坯料后再加工成型的,工艺路线为:下料→改锻→球化退火→抛或铣六面→预硬处理(34-42HRC)→机械粗加工→去应力退火→机械精加工→抛光→装配。

6、氮化工件工艺路线: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除应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适用于各种高速传动精密齿轮、机床主轴(如镗杆、磨床主轴)、高速柴油机曲轴、阀门等。由于氮化层薄,并且较脆,因此要求有较高强

度的心部组织,所以要先进行调制热处理,获得回火索氏体,提高心部机械性能和氮化层质量。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复习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复习总结 哈工大(威海)14级苏同学 此文档只总结了部分重要概念与影响因素(不包含第八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另外,第十章、十一章的热处理的具体工艺也是重点,此文档没有涉及。 概念 金属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金属键 ?原子共用自由电子形成 ?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金属晶体 原子排列密度高,能变形,导电,导热。 金属原子特点 ?外层电子少,易失去 ?有自由电子 ?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形成键。 ?金属键无方向性 ?有良好的塑性 晶体:各向异性是晶体区别于非晶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柏氏矢量的意义及特征 ?反映位错的点阵畸变总量 ?反映晶体的滑移量及方向 ?与位错线有确定的位置关系 ?具有守恒性 相界 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三类。共格界面界面能最低?界面处晶体缺陷集中,原子能量高 ?界面是氧化、腐蚀的优先发生地 ?界面是固态相变的有效形核位置 ?界面原子的扩散速度远高于晶内 ?存在内吸附现象。异类原子可降低界面能时,会向界面偏聚 ?界面阻碍位错运动,组织越细小,强度硬度越高 ?界面能越大,界面迁移速度越大;晶粒长大可以降低界面能。 固溶体结晶的特点 (1)异分结晶:固相成分与液相成分不同,晶体与母相成分不同称为异分结晶(选择结晶)。 (2)固溶体结晶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每一温度下,结晶出一定数量的固相。温度的降低,固相的数量增加成分分别沿着固相线和液相线变化 非平衡凝固总结: (1)固相平均成分线和液相平均成分线偏离固相线与液相线。 冷却速度越快,偏离越严重

(2)固溶体成分不均匀。 先结晶部分总是富高熔点组元,后结晶的部分富低熔点组元。 区域偏析、晶内偏析、枝晶偏析 (3)结晶温度。凝固终结温度低于平衡凝固时的终结温度。 伪共晶——靠近共晶点附近合金得到全部共晶组织 离异共晶——共晶组织没有显示出共晶的特征 不平衡共晶——在不该出现共晶的合金里出现共晶组织 孪生变形的特点 (1)切应力作用下发生,临界切应力远大于滑移时。 (2)是一种均匀切变。 (3)孪晶有对称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晶体的取向。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 ?各晶粒变形不同时性 ?晶粒间、晶粒内变形的不均匀性 ?相邻晶粒变形的协调性 ? 配位数:一个原子周围最近邻并且等距离的原子的个数。 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的体积 0.74 12 6 密排六方 0.74 12 4 面心立方 0.68 8 2 体心立方 致密度 配位数 原子数 原子半径 a r 4 3= a r 2 1= a r 4 2=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问题详解(崔忠圻版)

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 10-1 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途如何? 答: 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可以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可以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 退火用途: 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 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结构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 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 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 (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对于亚共析钢,如果钢的原始组织分布合适,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达到消除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 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 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 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6、去应力退火:在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 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消除铸件、锻轧件、焊接件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留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应力),以提高尺寸稳定性,减小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 10-2 何谓钢的正火?目的如何?有何应用? 答: 钢的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进行完全奥氏体化以后,以较快速度(空冷、风冷或喷雾)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过程的实质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成分和组织、消除应力、调整硬度、消除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网状碳化物等缺陷,为最终热处理提供合适的组织状态。

金属热处理知识点

1 热处理的目的、分类、条件; 定义: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要求的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目的:1、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或热处理做组织和性能上的准备。2、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材料延长零件使用寿命。 分类: 特点:热处理区别于其他加工工艺如铸造、压力加工等的特点是只通过改变工件的组织来改变性能,而不改变其形状。 热处理条件: (1)有固态相变发生的金属或合金 (2)加热时溶解度有显著变化的合金 热处理过程中四个重要因素: (1)加热速度V;(2)最高加热温度T; (3)保温时间h; (4)冷却速度Vt. 2 什么是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其结构与性能; Ac1、Ar1、Ac3、Ar3、Accm、Arcm临界温度的意义;奥氏体的形成条件;奥氏体界面形核的原因/条件;以共析钢为例,详细分析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以F或α表示;

结构:体心立方结构;组织:多边形晶粒 性能:铁素体的塑性、韧性很好(δ=30~50%、aKU=160~200J/cm2),但强度、硬度较低(ζb=180~280MPa、ζs=100~170MPa、硬度为50~80HBS)。其力学性能几乎与纯铁相同。 奥氏体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用A或γ表示 结构:面心立方晶格 性能:奥氏体常存在于727℃以上,是铁碳合金中重要的高温相,强度和硬度不高,但塑性和韧性很好(ζb≈400 MPa、δ≈40~50%、硬度为160~200HBS),易锻压成形。钢材热加工都在γ区进行。 组织:多边形等轴晶粒,在晶粒内部往往存在孪晶亚结构渗碳体:铁与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是钢铁中的强化相,高温下可分解,Fe3C →3Fe+C(石墨) 。 结构:复杂斜方 性能:渗碳体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69%,熔点为1227℃,硬度很高(800HBW),塑性和韧性极低(δ≈0、aKU≈0),脆性大。渗碳体是钢中的主要强化相,其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状况对钢的性能影响很大。 由于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很小,因而常温下碳在铁碳合金中主要以Fe3C或石墨的形式存在。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一、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 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 铸锭三晶区

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 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根据Rk= 1..,T可知当过冷度T为零时临界晶核半 径R k为无穷大,临界形核功(1订2 )也为无穷大。临界晶核半径R k与临界形核功为无穷大时,无法形核,所以液态金属不能结晶。晶体的长大也需要过冷度,所以液态金属结晶需要过冷度。 细化晶粒的方法: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与搅拌。 铸锭三个晶区的形成机理:表面细晶区:当高温液体倒入铸模后,结晶先从模壁开始,靠近模壁一层的液体产生极大的过冷,加上模壁可以作为非均质形核的基底,因此在此薄层中立即形成大量的晶核,并同时向各个方向生长,形成表面细晶区。柱状晶区:在表面细晶区形成的同时,铸模温度迅速升高,液态金属冷却速度减慢,结晶前沿过冷都很小,不能生成新的晶核。垂直模壁方向散热最快,因而晶体沿相反方向生长成柱状晶。中心等轴晶区:随着柱状晶的生长,中心部位的液体实际温度分布区域平缓,由于溶质原子的重新分配,在固液界面前沿出现成分过冷,成分过冷区的扩大,促使新的晶核形成长大形成等轴晶。由于液体的流动使表面层细晶一部分卷入液体之中或柱状晶的枝晶被冲刷脱落而进入前沿的液体中作为非自发生核的籽晶。 三、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重点内容:杠杆定律、相律及应用。 基本内容:相、匀晶、共晶、包晶相图的结晶过程及不同成分合金在室温下的显微组织。合金、成分过冷;非平衡结晶及枝晶偏析的基本概念。 相律:f = c -p + 1其中,f为自由度数,c为组元数,p为相数。 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部共晶组织,这种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烧结、或用其它方法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相:在合金中,通过组成元素(组元)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相同晶体结构与性质,并以明确界面分开的成分均一组成部分称为合金相。 四、铁碳合金 重点内容: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平衡组织,组织组成物及相组成物的计算 基本内容:铁素体与奥氏体、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异同点、三个恒温转变。 钢的含碳量对平衡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相对量的计算;五种渗碳体的来源及形态。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考试资料

1、热处理的定义:根据钢件的热处理目的,把钢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速度冷却下来的一种综合工艺。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来改变钢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性能的一种工艺。凡是材料体系(金属、无机材料)中有相变发生,总可以采用热处理的方法,来改变组织与性能。 2、Ac1、Ac 3、Accm的意义:对于一个具体钢成分来说,A1、A3、Acm是一个点,而且是无限缓慢加热或冷却时的平衡临界温度。加热时的实际临界温度加注脚字母“C”,用Ac1、Ac3、Accm表示;冷却时的实际临界温度加注脚字母“r”,用Ar1、Ar3、Arcm表示。 3、什么是奥氏体化?奥氏体化的四个过程?是什么类型的相恋?将钢加热到AC1点或AC3点以上,使体心立方的α-Fe铁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结构的γ-Fe,这个过程就是奥氏体化过程。从铁碳相图可知,任何成分碳钢加热到Ac1以上,珠光体就向奥氏体转变;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将全部变为奥氏体。这种加热转变称奥氏体化。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包括以下四个过程: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加热时奥氏体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冷却转变过程,以及转变产物的组成和性能。是扩散型相变。 4、碳钢与合金钢的奥氏体化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同一奥氏体化温度下,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扩散系数只有碳的扩散系数的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可见合金钢的奥氏体均匀化时间远比碳钢长得多。在制定合金钢的热处理工艺规范时,应比碳钢的加热温度高些,保温时间长些,促使合金元素尽可能均匀化。 5奥氏体晶粒的三个概念(初始晶粒、实际晶粒和本质晶粒)?奥氏体的初始晶粒:指加热时奥氏体转变过程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这时的晶粒大小就是初始晶粒度。奥氏体实际晶粒:指在热处理时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最终所得的奥氏体晶粒,其大小就是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奥氏体的本质晶粒:指各种钢的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趋势。晶粒容易长大的称为本质粗晶粒钢;晶粒不容易长大的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6为什么要研究奥氏体晶粒大小?奥氏体晶粒大小会显著影响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7、工厂中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表征方法是什么?本质晶粒度的测试方法?统一采用与标准金相图片比较,来确定晶粒度的级别。生产中为了便于确定钢的本质晶粒度,只需测出930度左右的实际晶粒度,就可以判断。 8过冷奥氏体:奥氏体冷至临界温度以下,牌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称为过冷奥氏体。 9、钢的共析转变?珠光体组织的三种类型?钢的共析转变:钢奥氏体化后,过冷到A1至“鼻尖”之间区域等温停留时,将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组织,其反应如下:γ→P(α+Fe3C)结构:FCC、BCC、正交;含碳:0.77%、0.0218%、6.69%珠光体的三种类型: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10、什么叫钢的C曲线?如何测定?影响C曲线的因素?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也称TTT曲线。因曲线形状象英文字母“C”,故常称C曲线。在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过程中有组织(相变)转变和性能变化,因此可用金相法、硬度法、膨胀法或磁性法等来测定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过程,其中金相法是最基本的。金相法测定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C曲线(基本方法),以共析钢为例:①用共析钢制成多组圆片状试样(φ10×1.5);②取一组试样加热奥氏体化;③迅速转入A1以下一定温度熔盐浴中等温;④各试样停留不同时间后分别淬入盐水中,使未分解的过冷奥氏体变为马氏体;⑤这样在金相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到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分解过程。钢的成分和热处理条件都会引起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变化1)含碳量的影响2)合金元素的影响3)奥氏体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11、什么叫CCT曲线?如何测定?连接冷却曲线上相同性质的转变开始点和终了点,得到钢种的连续冷却转变图称为CCT曲线。与测定C曲线的方法相同,一般也都用膨胀法或金相-硬度法等来测定CCT(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图;在测定时,首先选定一组具有不同冷却速度的方法,然后将欲测试样加热奥氏体化,并以各种冷却速度进行冷却,同时测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卷及答案 期末练习题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1、金属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疲劳强度等指标,其中衡量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下机械性能的指标有____强度_______、_____硬度______、_________塑性__。衡量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和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指标有_______韧性____和____疲劳强度_______。 2、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___面心立方晶格____ 、___体心立方晶格___ ____和__密棑六方晶格_ ________。 3、常用的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_中温回火__________ 和____高温回火_______ 。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_不锈钢______、耐热钢_________和耐磨刚。 5、根据铝合金成分和工艺特点,可将铝合金分为__变形铝合金_________和铸造铝合金两大类。 6、按冶炼浇注时脱氧剂与脱氧程度分,碳钢分为_镇静钢________、半镇静钢_________、特殊镇静钢_________和__沸腾钢_______。 7、铸铁中_________碳以石墨形式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石墨化,影响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有_化学成分__________ 和冷却速度。 8、分别填写下列铁碳合金组织符号: 奥氏体A、铁素体F、渗碳体fe3c 、 珠光体P 、高温莱氏体ld 、低温莱氏体ld’。 9、含碳量小于%的钢为低碳钢,含碳量为的钢为中碳钢,含碳量大于% 的钢为高碳钢。 10、三大固体工程材料是指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 b )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称为材料的()。 A 屈服点 B 抗拉强度 C 弹性极限 D 刚度 (b)2、金属的()越好,其锻造性能就越好。 A 硬度 B 塑性 C 弹性 D 强度 ( c )3、根据金属铝的密度,它属于()。 A 贵金属 B 重金属 C 轻金属 D 稀有金属 ( d )4、位错是一种()。

(完整版)金属热处理知识点概括

(一)淬火--将钢加热到Ac 3或Ac 1 以上,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以 大于临界冷速的速度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提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的配合;弹簧钢通过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以获得很高的弹性极限;工具钢、轴承钢通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某些特殊合金淬火还会显著提高某些物理性能(如高的铁磁性、热弹性即形状记忆特性等)。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分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离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红外线聚焦加热表面淬火、高频脉冲电流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使之连续冷却至室温(图9-1a线)。淬火介质可以是水、油、空气(静止空气或风)或喷雾等。 双液淬火——双液淬火方法是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人水中快冷至接近M S 点,然后立即转移至油中较慢冷却(图9-1b线)。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投入温度约为M S 点的熔盐或熔碱中等温保持一定时间,待钢件内外温度一致后再移置于空气或油中冷却,这就是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奥氏体化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冷却介质中等温保持使钢发生下贝氏体相变的淬火硬化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是:分级淬火的最后组织中没有贝氏体而等温淬火组织中有贝氏体。。。根据等温温度不同,等温淬火得到的组织是下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等混合组织。 (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铁,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金属热处理 工艺。回火的目的:为了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第一类回火脆性:①淬火钢在250~400℃回火后出现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类回火脆件,而且脆性的出现与回火时冷却速度的快慢无关。 第二类回火脆性:①指合金钢(含有Cr、Ni、Mn、Si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并在450~650℃回火后产生低韧性的现象,也称为高温回火脆性。。。。。回火后缓冷促进回火脆性,而快冷抑制回火脆性。 (三)正火--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 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如果终锻温度比较高和锻造后冷却速度比较慢,会出现网状碳化物的缺陷。这种网状碳化物在球化退火时不易被消除,需要在球化退火前用正火工艺进行消除。 (四)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如 炉冷、坑冷、灰冷等)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退火作用——退火过程使组织由非平衡向平衡过度,它可以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消除铸造偏析,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稳定工件尺寸,减小变形,防止开裂;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硬度的最佳切削范围为170~230HB;提高塑性,便于冷变形加工;消除淬火后的过热组织以便再进行重新淬火;脱氢,防止白点等。6.5.3 退火工艺的分类

金属学与热处理章节重点总结

第1章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 1.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金属键的特点: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结合力:当原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原子间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结合力=吸引力+排斥力结合能=吸引能+排斥能(课本图1.2) 吸引力:正离子与负离子(电子云)间静电引力,长程力 排斥力:正离子间,电子间的作用力,短程力 固态金属原子趋于规则排列的原因:当大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为使固态金属具有最低的能量,以保持其稳定状态,原子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距离。 1.2晶体:基元在三维空间呈规律性排列。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的具体排列情况, 也就是晶体中的这些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晶胞:保持点阵几何特征的基本单元 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要会画晶项指数,晶面指数) 共带面:平行或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这一组晶面叫做共带面 晶带轴:同一晶带中所有晶面的交线互相平行,其中通过坐标原点的那条直线。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1.3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通常组元就是组成合金的元素。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相同晶体结构,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固溶体:合金的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结构相同的组元为溶剂,另一组元为溶质。 固溶体的分类: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固体中的溶解度: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内分布规则:分为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在固体溶液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将形成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间隙化合物:与间隙相相反(比值大于0.59)。 1.4点缺陷:⑴空位⑵间隙原子⑶置换原子。线缺陷:线缺陷就是各种类型的位错。它是指晶体中的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滑移矢量:表示位错的性质,晶格畸变的大小的物理量(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垂直;螺形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平行。)。 面缺陷:晶体的面缺陷包括晶体的外表面(表面或自由界面)和内界面两类,其中的内界面又有晶界、亚晶界、 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两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或大于10° 相界面的结构有三类: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 习题3 、5做一下 第2章纯金属的结晶 2.1结晶:结晶是指从原子不规则排列的液态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状态的过程。 同素异构转变:金属从一种固态过渡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转变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过冷度的速度取决于,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实际洁净无度越低,反之) 金属结晶:孕育—出现晶核—长大—金属单晶体 2.2从液体向固体的转变使自由能下降.液态金属结晶时,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 自由能差降低(△F)是自由能增加,阻力是自身放热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题库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莱氏体 2、共晶转变、共析转变、包晶转变、包析转变 3、晶面族、晶向族 4、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 5、晶胞 6、二次渗碳体 7、回复、再结晶、二次再结晶 8、晶体结构、空间点阵 9、相、组织 10、伪共晶、离异共晶 11、临界变形度 12、淬透性、淬硬性 13、固溶体 14、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 15、成分过冷 16、间隙固溶体 17、临界晶核 18、枝晶偏析 19、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0、反应扩散 21、临界分切应力 22、调幅分解 23、二次硬化 24、上坡扩散 25、负温度梯度 26、正常价化合物 27、加聚反应 28、缩聚反应 四、简答 1、简述工程结构钢的强韧化方法。(20分)

2、简述Al-Cu二元合金的沉淀强化机制(20分) 3、为什么奥氏体不锈钢(18-8型不锈钢)在450℃~850℃保温时会产生晶间腐蚀?如何防止或减轻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4、为什么大多数铸造合金的成分都选择在共晶合金附近? 5、什么是交滑移?为什么只有螺位错可以发生交滑移而刃位错却不能? 6、根据溶质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举例说明固溶体相可分为几类?固溶体在材料中有何意义? 7、固溶体合金非平衡凝固时,有时会形成微观偏析,有时会形成宏观偏析,原因何在? 8、应变硬化在生产中有何意义?作为一种强化方法,它有什么局限性? 9、一种合金能够产生析出硬化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0、比较说明不平衡共晶和离异共晶的特点。 11、枝晶偏析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消除? 12、请简述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3、请简述间隙固溶体、间隙相、间隙化合物的异同点? 14、临界晶核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形成临界晶核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15、请简述二元合金结晶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6、为什么钢的渗碳温度一般要选择在γ-Fe相区中进行?若不在γ-Fe相区进行会有什么结果? 17、一个楔形板坯经冷轧后得到相同厚度的板材,再结晶退火后发现板材两端的抗拉强度不同,请解释这个现象。 18、冷轧纯铜板,如果要求保持较高强度,应进行何种热处理?若需要继续冷轧变薄时,又应进行何种热处理? 19、位错密度有哪几种表征方式? 20、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差别。 21、铁碳相图为例说明什么是包晶反应、共晶反应、共析反应。 22、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12分) 23、加工硬化的原因?(6分) 24、柏氏矢量的意义?(6分) 25、如何解释低碳钢中有上下屈服点和屈服平台这种不连续的现象?(8分) 26、已知916℃时,γ-Fe的点阵常数0.365nm,(011)晶面间距是多少?(5分) 27、画示意图说明包晶反应种类,写出转变反应式?(4分) 28、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是什么?(9分) 29、单滑移、多滑移和交滑移的意义是什么?(9分) 30、简要说明纯金属中晶粒细度和材料强度的关系,并解释原因。(6分)

金属热处理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 1、除化学成分外,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组织状态也是决定金属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2、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称之为晶格。 3、晶胞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通常用两个参数来表征:配位数、致密度。 4、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5、体心立方结构有两种间隙:一种是八面体间隙,另一种是四面体间隙。 6、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7、晶体的点缺陷有三种: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8、塑性变形时,由于局部区域的晶体发生滑移即可形成位错。 9、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垂直,螺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平行。 10、把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为位错密度。 11、晶体的面缺陷包括晶体的外表面和内界面两类。 12、晶体的内界面缺陷有:晶界、亚晶界、孪晶界、堆垛层错和相界等。 13、金属: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4、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15、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16、点阵:能清楚地表明原子在空间排列规律性的原子的几何点,称之为点阵。 17、晶胞:晶格中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用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 18、配位数:是指晶体结构中与任一个原子最邻近、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19、螺型位错:设想在立方晶体右端施加一切应力,使右端上下两部分沿滑移面发生了一个原子间距的相对切边,这种晶体缺陷就是螺型位错。 20、表面能:由于在表面层产生了晶格畸变,其能量就要升高,这种单位面积上升高的能量称为比表面能,简称表面能。 21、什么是晶体?晶体有何特性? 答: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1)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在熔点以上,晶体变为液体,处于非晶体状;在熔点以下,液体又变为晶体。 2)晶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不同的方向上测量其性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称为各向异性或异向性。 22、确定晶向指数的步骤有哪些? 答:①以晶胞的三个棱边为坐标轴,以棱边长度作为作为坐标轴的长度单位;②从坐标轴原点引一有向直线平行于待定晶向;③在所引有向直线上任取一点,求出改点在X、Y、Z轴上的坐标轴;④将三个坐标轴按比例化为最小简单整数,依次写入方括号中,即得所求的晶向指数。 23、如何确定晶面指数?简要写出步骤。 答:①以晶胞的三条相互垂直的棱边为参考坐标轴X、Y、Z,坐标原点O应位于待定晶面之外,以免出现零截距;②以棱边长度为度量单位,求出待定晶面在各轴上的截距;③取各截距的倒数,并化为最小简单整数,放在圆括号内,即为所求的晶面指数。 24、根据几何形态特征不同,晶体缺陷可分成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答:①点缺陷。特征是三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相当于原子的尺寸,例如空位、间隙原子等; ②线缺陷。特征是在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另一个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很大。属于这一类的

金属学与热处理铸造合金期末考试题答案

本答案非标准答案,仅作参考,祝大家期末取的好成绩! 金属学与热处理铸造合金及其熔炼考试题纲 1.铁碳相图的二重性及其分析 从热力学观点上看,Fe-Fe3C相图只是介稳定的,Fe-C相图才是稳定的;从动力学观点看,在一定条件下,按Fe-Fe3C相图转变也是可能的,因此就出现了二重性。 分析:1)稳定平衡的共晶点C’的成分和温度与C点不同 2)稳定平衡的共析点S’的成分和温度与S点不同 2.稳定态和亚稳定态铁碳相图异同点 稳定平衡态的Fe-C相图中的共晶温度和共析温度都比介稳定平衡的高一点; 在共晶温度时,稳定平衡态的奥氏体的含碳量小于亚稳态平衡下奥氏体的含碳量。 3.用铁碳相图分析铸铁碳钢一二次结晶异同点 一次结晶:铁液降至液相线时,有初析石墨和初析奥氏体析出。温度继续下降,熔体中同时析出奥氏体和石墨,铸铁进入共晶凝固阶段。 当钢液温度降低至液相线时,有高温铁素体析出。温度下降至包晶温度时,发生包晶转变,生成奥氏体。温度继续下降,穿过L+γ区时,又有奥氏体自钢液中析出,此析出过程进行到固相线温度为止。 二次结晶:铸铁的固态相变即二次结晶。继续冷却,奥氏体中的含碳量沿E’S’线减小,以二次石墨的形式析出。当奥氏体冷却至共析温度以下,并达到一定的过冷度,就开始共析转变。两个固体相α与Fe3C相互协同地从第三个固体相长大(成对长大),形成珠光体。当温度下降至GS和PS线之间的区域是,有先共析铁素体α相析出。随着α相的析出,剩余奥氏体的含碳量上升。当温度达到共析转变温度时,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结晶过程完了后,钢的组织基本上不在变化。 4.分析球状石墨形成过程 目前已基本肯定,球状石墨可以和奥氏体直接从熔体中析出。 在亚共晶或共晶成分的球墨铸铁中,首批小石墨在远高于平衡共晶转变温度就已成形,这是不平衡条件所造成的,但随着温度的下降,有的小石墨球会重新解体,而有的则能长大成球,随着这一温度的进行,又会出现新的小石墨球,说明石墨球的成核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某些石墨球能在熔体中单独成长至一定尺寸,然后被奥氏体包围,而有的石墨球则很早的就被奥氏体包围,形成奥氏体外壳。总之,石墨球的长大包括;两个阶段,即:1)在熔体中直接析出核心并长大2)形成奥氏体外壳,在奥氏体外壳包围下成长。 5.灰铸铁的金相组织及其性能特点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由金属基体和片状石墨所组成,还有少量非金属夹杂物。 特点:强度性能差;硬度特点,同一硬度时,抗拉强度有一个范围,同一强度时,硬度也有一定的范围;较低的缺口敏感性;良好的减震性;良好的减磨性。 6.流动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

历年试题 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01级金属学与热处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晶体 2.正火 3.无限固溶体 4. 金属间化合物 5.晶界 6.相起伏 7.共晶转变 8.比重偏析 9.马氏体 10. 同素异构转变 二. 在同一个立方晶胞中画出以下晶面和晶向:(111)、(110)、(122)、[110]、[210]。(5分) 三. 晶粒大小对合金的常温力学性能有何影响?试分析其原因。(15分) 四.T8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以图中标明的几种冷却条件冷却之后各得到什么组织?对比这几种组织各具有什么样的力学性能特点.(10分) 五..(15分) 六.冷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重新加热时其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各有何变化?(15分) 七.简述T8钢的奥氏体化过程由哪几个阶段组成?分析其中奥氏体晶核长大机理。(10分) 八.具有网状渗碳体的T12钢要获得回火马氏体,应进行哪些热处理?试说明每种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条件。(10分) 02级材料加工各专业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考试题B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非自发形核 2.滑移 3.再结晶 4.间隙固溶体 5.铁素体 6.珠光体 7.本质晶粒度 8.淬火 9.各向异性 10.合金

二. 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一个体心立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一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一个密排六方晶胞中包含()个原子。 2. 纯铁在加热时,在912℃纯铁的晶格由()转变为(),在1394℃纯铁的晶格由()转变为()。 3.结晶过程是依靠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来实现的,这两个基本过程分别是()和()。 4.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和熔点的关系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的韧性比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曲线位置越靠(),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 三. 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 a)Cu b)α-Fe c)γ-Fe 2.具有面心立方晶胞的金属有()个滑移系。 a) 6 b)8 c)12 3.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a) 与溶剂相同 b)与溶质相同 c) 与溶质和溶剂都不相同 4. 铁碳两个元素可能形成的相有()。 a) 间隙固溶体 b)间隙化合物 c) 置换固溶体 5. 下列金属中塑性最好的是() a) α-Fe b)Al c) Mg 6.冷变形金属再结晶后,()。 a) 形成等轴晶,强度升高 b)形成柱状晶,强度升高 c) 形成等轴晶,塑性升高 7.与铁素体相比,珠光体的力学性能特点是()。

热处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金属的加热 本章重点: 1 传热方式及其特点 2 对热处理加热时间的理解 3 影响热处理工件加热的因素 4 钢加热时的氧化反应 5 钢加热时的脱碳反应 6 炉气碳势的测定方法 5 加热介质的选择 习题:1、3 1 传热方式及其特点 ●对流传热: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特点:通过发热体和工件之间流体的流 动进行 ●辐射传热: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热的现象。特点: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能量;波长 范围:0.4~40μm ●传导传热: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方式。特点: 传热物质质点间的相互碰撞;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综合传热 3 影响热处理工件加热的因素 1)加热方式的影响 ?随炉加热:工件装入炉中,随着炉子升温而加热,直至所需加热温度 ?预热加热:工件先在已升温至较低温度的炉子中加热,到温后再转移至预定工件加热温度的炉中加热至工件达到所要求的温度。 ?到温入炉加热又称热炉装料加热:先把炉子升到工件要求的加热温度,然后再把工件装入炉内进行加热 ?高温入炉加热:工件装入较工件要求加热温度高的炉内进行加热,直至工件达到要求温度 关键不同之处:加热速度不同,随炉加热→预热加热→到温入炉加热→高温入炉加热2)加热介质及工件放置方式的影响 (1)加热介质的影响 ①流态化炉中加热的特点工作时,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气流通入炉内,石墨粒子翻滚,接触或分离,产生电阻,发热,加热工件。 ○2在液态介质(熔盐或金属)中加热的特点加热均匀,不易脱碳,加热速度快。以热传导为主,兼有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综合传热 ○3在气态介质中加热的特点属于综合传热:高温区:辐射为主;高温区:辐射为主;低于600oC的循环气体炉:对流为主 - 1 -

金属学与热处理章节重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章节重点总 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1章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 1.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金属键的特点: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结合力:当原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原子间会产生较强的作用力。结合力=吸引力+排斥力结合能=吸引能+排斥能(课本图1.2) 吸引力:正离子与负离子(电子云)间静电引力,长程力 排斥力:正离子间,电子间的作用力,短程力 固态金属原子趋于规则排列的原因:当大量金属原子结合成固体时,为使固态金属具有最低的能量,以保持其稳定状态,原子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距离。 1.2晶体:基元在三维空间呈规律性排列。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的具体排列情况, 也就是晶体中的这些质点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晶胞:保持点阵几何特征的基本单元 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要会画晶项指数,晶面指数) 共带面:平行或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这一组晶面叫做共带面 晶带轴:同一晶带中所有晶面的交线互相平行,其中通过坐标原点的那条直线。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1.3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通常组元就是组成合金的元素。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相同晶体结构,成分和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固溶体:合金的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结构相同的组元为溶剂,另一组元为溶质。 固溶体的分类: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固体中的溶解度: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按溶质原子在固溶体内分布规则:分为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固溶强化:在固体溶液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间隙相:当非金属原子半径与金属原子半径的比值小于0.59时,将形成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间隙化合物:与间隙相相反(比值大于0.59)。 1.4点缺陷:⑴空位⑵间隙原子⑶置换原子。线缺陷:线缺陷就是各种类型的位错。它是指晶体中的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滑移矢量:表示位错的性质,晶格畸变的大小的物理量(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相垂直;螺形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平行。)。 面缺陷:晶体的面缺陷包括晶体的外表面(表面或自由界面)和内界面两类,其中的内界面又有晶界、亚晶界、 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两相邻晶粒位向差小于或大于10° 相界面的结构有三类: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 习题3 、5做一下 第2章纯金属的结晶 2.1结晶:结晶是指从原子不规则排列的液态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状态的过程。 同素异构转变:金属从一种固态过渡为另一种固体晶态的转变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金属不同过冷度也不同,金属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过冷度的速度取决于,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实际洁净无度越低,反之) 金属结晶:孕育—出现晶核—长大—金属单晶体 2.2从液体向固体的转变使自由能下降.液态金属结晶时,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是

金属学与热处理试卷与答案A1

金属学与热处理 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常见的金属晶体类型有___体心立方晶格、_面心立方_________晶格和密排六方晶格三种。 2、金属的整个结晶过程包括___型核_______、___长大_______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3、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分为___间隙固溶体_______与__置换固溶体________两种。 4、工程中常用的特殊性能钢有__不锈钢_______、___耐热钢______、耐磨钢。 5、常用的常规热处理方法有__回火________、正火和淬火、_退_火________。 6、随着回火加热温度的升高,钢的__强度________和硬度下降,而____塑性______和韧性提高。 7、根据工作条件不同,磨具钢又可分为__冷作磨具钢________、__热作磨具钢________和塑料磨具用钢等。 8、合金按照用途可分为__合金渗碳体________、_特殊碳化物_________和特殊性能钢三类。 9、合金常见的相图有__匀晶相图________、_共晶相图_________、包晶相图和具有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 10、硬质合金是指将一种或多种难熔金属__碳化物________和金属粘结剂,通过__粉末冶金________工艺生产的一类合金材料。 11、铸铁的力学挺能主要取决于__机体组织________的组织和石墨的基体、形态、_____数量_____以及分布状态。 12、根据铸铁在结晶过程中的石墨化程度不同,铸铁可分为__灰口铸铁________、__白口铸铁________和麻口铸铁三类。 13、常用铜合金中,__青铜________是以锌为主加合金元素,__白铜________是以镍为主加合金元素。 14、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中属于固溶体的有___铁素体_______和___奥氏体_______,属于金属化合物的有___渗碳体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珠光体______和莱氏体。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铜只有通过冷加工并经随后加热才能使晶粒细化,而铁则不需冷加工,只需加热到一定温度即使晶粒细化,其原因是(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