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春,飞,杜溢文献,克忠(共同执笔人),超,连庆泉,宋兴荣,马忠,建敏,斌,溪英,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4.向患儿和家属详细讲解该患儿拟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向患儿和家属演示疼痛评估方法,并鼓励家长采用非药物疗法例如分散注意力、做游戏、心理教育、催眠、生物反馈、意象导引等手段减轻患儿疼痛感受。

(二)制定围术期镇痛管理计划,做好术后疼痛观察记录

围术期镇痛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和技术方法有多种,只有遵从多模式镇痛、及早给药、个体化给药的治疗管理原则,才能达到最佳镇痛效果,且能减少药物的并发症。所以手术前应制定好镇痛计划:

1.成立镇痛小组,由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恢复室护士、病房护士组成,相互间加强合作和反馈。

2.重视对监护人和患儿的教育和心理指导,让监护人了解可选择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共同商定术后镇痛方案。患方的积极参与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的前提。

3.根据手术的部位、大小、患儿年龄、以及气道情况、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情况对患儿进行整体评估。

4.镇痛过程中应定期评估疼痛程度,观察镇痛的副作用,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做到个体化镇痛。

5.开展多模式镇痛技术: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或不同的药物进行复合镇痛,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使并发症或副作用降至最低。

6.尽早进行术后镇痛,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以防止神经末梢和中枢敏感化的发生,从而起到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镇痛药的需求量的作用。

7.做好镇痛记录及随访,在术后镇痛观察记录单上记录患儿基本情况:、性别、住院号、床号、体重、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镇痛方式;术前主要的合并症。术后随访过程中记录疼痛评分,不良反应,镇痛方案调整情况。

二、小儿疼痛评估

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主诉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所有种类疼痛或所有年龄段儿童的理想评估量表。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①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己评估和描述疼痛程度。②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

的行为学表现或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这种评估最好与其它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③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评价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4~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图1)。适用于8岁及以上儿童,是临床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疼痛评估方法之一。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一般3岁以上的小儿就能较好描述疼痛,但对疼痛强度的判断不一定很准确。当患儿有能力自述疼痛程度时,其口头的描述应作为药物治疗的首要参考依据。

1.面部表情评估

医务工作者或患儿的看护者根据患儿的面部表情,与六代表从幸福微笑直至痛苦流泪不同表情的面部表情图比对后,进行疼痛评分。

(1)FACES(Wong-Baker pain rating scale)脸谱疼痛评估法

主要适用于3~18岁儿童,婴幼儿或者交流有困难的患儿也适用,分值为0~10分(图2)。但需注意的是患儿可能因为恐惧,饥饿或其它压力失去“笑脸”,疼痛评估时应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2)Bieri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

可用于4~12岁患儿,分值为0~10分(图3)。

(3)Oucher疼痛评分

Oucher疼痛评分是将垂直的0-10的数字量表和面部表情结合的一种评分方法,还有专门用不同亚洲儿童面部表情制作的评分尺。其与面部表情评分、VAS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图4)。此量表可以较好地评估患儿术后或使用镇痛药物后的疼痛程度变化情况,但一般只适用能数到100的6岁以上儿童。

(4)Manchester 疼痛评分

Manchester 疼痛评分是在Oucher 评分的基础上用全世界小朋友都钟爱的大熊猫面部表情代替了欧洲或者亚洲儿童的面像,将不同面部表情的大熊猫放在梯子上,越到梯子的上端疼痛越严重,同时小儿的

活动也受到影响。分值0-10分,其适用围同Oucher 评分(图5)。

3.行为学评分

这是一种结合小儿表情、动作行为等进行评分的方法。Buttner 和Finke发现当预测患者是否有镇痛需求时,五种行为指针较可靠、特异和敏感。它们分别是面部表情、呻吟/哭泣、腿的姿势、身体姿势以及是否坐立不安。因此,很多疼痛观察量表都用了这五种行为指针。

saturation, increased vital (1)CRIES(crying, requires O

2

signs, expression, sleeplessness)评分

通过哭泣、呼吸、循环、面部表情和睡眠等进行评估。分值0~10分(表1)。分值越高,认为疼痛越严重。CRIES评分适用于不能用言语表达疼痛的婴儿[1,23]。

表1 CRIES 评估量表

(2)FLACC(face, legs, activity, crying, consolability)

评分

FLACC量表法是小儿手术后疼痛评估的常用方法,它包括5个容:表情(Face),肢体动作(Legs),行为(Activity),哭闹(Cry)和安慰性(Consolability)。疼痛分数由医护人员根据观察到的小儿情况与量化表中容对照而得。每一项容按0~2评分,各项容分数相加就是总评分,总评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认为疼痛越严重。用FALCC 量表法,医师需观察小儿1~15min。常用于1~18岁患儿术后疼痛的评估[3,4],是住院手术患儿首推的评估方法(表2)。

表2 FLACC评分量表

(3)CHEOPS (cry, facial, child verbal, torso, touch, legs)疼痛评分

本疼痛行为评分包含6项疼痛行为类别:哭闹,面部表情,言语,腿部活动,躯体活动,伤口可触摸程度。每个类别的分值为0~2或者是1~3,总分值4~13分,总分低于6分认为没有疼痛(表3)。因其分值与其它量表的统计方法不同,评估容较复杂,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不太实用。CHEOPS疼痛评分适用于6月以上的儿童术后疼痛评估[5]

表3 CHEOPS疼痛评分

(4)Comfort 评分

通过观察患儿警觉程度、平静或激动、呼吸反应、体动、血压、肌肉力、面部紧程度等了解患儿镇静舒适程度,常用于辅助上面介绍的各种疼痛评分。Comfort评分主要用于新生儿到17岁的ICU患儿的观察,以及新生儿至3岁手术后患儿的疼痛评估[6]。

Comfort 评分共包括8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评分为1~5分,总分为40分(表4)。将镇静程度分为3级:8~16分为深度镇静;17~26分为轻度镇静;27~40分为镇静不足、躁动。其中,Comfort评分17~26分(轻度镇静)为镇静满意。

表4 Comfort 疼痛评分

成人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

米力农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小儿脓毒血症的治疗价值评定

米力农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小儿脓毒血症的治疗价值评定 发表时间:2019-05-15T11:06:30.0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3期作者:江鑫 [导读] 米力农+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脓毒血症效果好。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小儿脓毒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7月小儿脓毒血症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则采取米力农+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小儿脓毒血症控制率;症状改善的时间、生化指标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小儿脓毒血症控制率、症状改善的时间、生化指标改善时间、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结论:米力农+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脓毒血症效果好。 【关键词】米力农;低分子肝素;小儿脓毒血症;治疗价值 脓毒血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它发生在严重的情况下,如术后和烧伤,并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代谢紊乱甚至严重的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和死亡,病情非常危险[1]。在小儿脓毒血症的治疗方面,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且不会对机体纤溶凝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而米力农也是治疗小儿脓毒血症的有效药物,可有效促进Ca2 +内流。本研究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7月小儿脓毒血症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则采取米力农+低分子肝素治疗,通过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了米力农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小儿脓毒血症的治疗价值,如下。 1资料与用药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4月-2018年7月小儿脓毒血症患儿。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年龄3 个月~1.4 岁,平均年龄为(6.56±2.28)个月;小儿脓毒血症病程 1~7 d,平均病程为(4.18±0.46)d。男女分别32例和18例。联合组年龄3 个月~1.6 岁,平均年龄为 (6.51±2.21)个月;小儿脓毒血症病程 1~7 d,平均病程为(4.14±0.41)d。男女分别30例和20例。对照组、联合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给予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次的注射剂量是5-10U,每天两次。治疗时间1周。 联合组则采取米力农+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给予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次的注射剂量是5-10U,每天两次。治疗时间1周。米力农25-75μg/kg混合20ml浓度5%葡萄糖溶液缓慢静滴,维持速度是0.5-0.75μg/kg.h。治疗1周。 1.3指标 比较两组小儿脓毒血症控制率;症状改善的时间、生化指标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不良反应。 显效: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改善90%以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改善50%以上,症状体征等改善50%以上;无效:疾病改善的程度低于50%。控制率=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统计学处理 SPSS1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卡方、t检验分别统计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效果 联合组有更高的疗效,P<0.05。如表1. 2.2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 治疗前对照组、联合组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比较,P>0.05;治疗后联合组APACHEII评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变化幅度更大,P<0.05。如表2.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春,飞,杜溢文献,克忠(共同执笔人),超,连庆泉,宋兴荣,马忠,建敏,斌,溪英,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丽华,蓝雨雁 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近3年来,国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 (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容包括: 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 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

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年)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左云霞(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连庆泉王英伟杜怀清李师阳张建敏陈煜 目录 一、小儿疼痛评估 二、疼痛冶疗 三、小儿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镇痛原则 四、小儿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 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孕 25 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急性术后疼痛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目前国外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根据儿科特点集体编写本指南,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小儿疼痛评估 由于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

法有:① 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已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② 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者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这种评估最好与其他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③ 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2)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4~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图36- 1)。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是临床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疼痛评估方法之一。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7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诊治指南及近年相关文献,广泛征求专家建议和意见,重新制订了以下AA诊断与治疗新版中国专家共识。一、AA定义及发病机制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BMF)综合征。其年发病率在我国为0.74/10万人口,可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AA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功能亢进造成骨髓损伤在原发性获得性AA发病机制中占主要地位,新近研究显示遗传背景在AA发病及进展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如端粒酶基因突变,也有部分病例发现体细胞突变。先天性AA罕见,主要为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KC)、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DBA)、Shwachmann-Diamond综合征(SDS)等。绝大多数AA属获得性,故本指南主要讨论原发性获得性AA。 二、AA的诊断建议 (一)诊断AA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1.必需检测项目: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血红蛋白(HG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PLT)和形态。(2)多部位骨髓穿刺:至少包括髂骨和胸骨。骨髓涂片分析:造血细胞

增生程度;粒、红、淋巴系细胞形态和阶段百分比;巨核细胞数目和形态;小粒造血细胞面积;是否有异常细胞等。(3)骨髓活检:至少取2 cm骨髓组织(髂骨)标本用以评估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造血组织分布(有无灶性CD34+细胞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4)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数量。(5)肝、肾、甲状腺功能,其他生化,病毒学(包括肝炎病毒、EBV、CMV等)及免疫固定电泳检查。(6)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7)流式细胞术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CD55、CD59、Flaer)。(8)免疫相关指标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Th1、Th2、Treg等)及细胞因子(如IFN-γ、IL-4、IL-10等)、自身抗体和风湿抗体、造血干细胞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标志检测。(9)细胞遗传学:常规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del(5q33)、del(20q)等]以及遗传性疾病筛查(儿童或有家族史者推荐做染色体断裂试验),胎儿血红蛋白检测。(10)其他:心电图、肺功能、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等),以评价其他原因导致的造血异常。 2.可选检测项目: 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以下项目:(1)骨髓造血细胞膜自身抗体检测;(2)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端粒酶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 (二)AA诊断标准 1.血常规检查: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集束化护理对幼儿脓毒血症并发症的影响

集束化护理对幼儿脓毒血症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评估集束化护理在幼儿脓毒血症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247例脓毒血症并发症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 展集束化护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集束化护理组患儿 ICU入住时间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更短,护理后体温和APACHEII评分明显更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集束化护理 组患儿获得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出血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血症幼 儿病情危重,并发症较多,采用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儿 健康状况,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脓毒血症;集束化护理;并发症 脓毒血症患儿易合并肠炎以及呼吸机肺炎等多种并发症,救治难度随之升高,患儿预后也受到严重不良影响[1]。本研究主要分析评估集束化护理在幼儿脓毒血 症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247例脓毒血症并发症患儿,入组患儿病情经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既往病史确诊属脓毒血症, 排除恶性肿瘤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病例[2]。其中男130例,女11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4±1.7)岁;体温(38.55±0.46)℃;APACHEII评分(40.69±2.74)分;感染源:73例为呼吸道感染,84例为腹腔感染,90例为菌血症.按照奇偶数 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24例)、集束化护理组(123例),两组年龄、性别、 体温、APACHEII评分、感染源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检查、胃肠功能护理、饮食指导、肠内营养支持以及生命体 征监测等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集束化护理:(1)护理 培训。组织医护人员接受集束化护理相关理论以及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明确脓毒血症概念,了解其危险因素,掌握预防管理要点。(2)无菌操作。护理操作前严格洗手,并对病房环境、器械以及设备实施清洁 消毒,消毒液为含氯消毒液,每次用量500mg/L,每天3次[3]。(3)凝血干预。注意监测患儿血尿素以及滤液尿素水平,纠正血液溶质紊乱状况,按照规范使用 肝素药物,保证滤器的肝素化效果,滤器更换频次为1次/周。(4)心理护理。 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患儿,医护人员要耐心与之沟通交流,在家长的配合下给 予安慰,耐心讲解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意义与重要性,帮助患儿克服恐惧等不良心理,使之配合治疗和护理操作。 1.3观察指标 检测护理后两组监护病房入住时间、体温、APACHEII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应 用时间,统计两组患儿获得性肺炎、感染性休克、出血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电学会危急值专家工作组 近几年,心电图危急值(Critical Value)及报告制度正逐步引入中国心电学领域,尽管目前还处于有限的起步阶段,但已使不少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从中获益。截止目前,已有几个省市的心电图专业委员会邀请了省内相关临床与心电学专家,讨论和制定了本省市的心电图危急值的共识。为使中国心电学领域心电图危急值及报告制度更有效、更广泛地推广与应用,以及不断深入完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简称中国心电学会)邀请了国内多位临床和心电学的知名专家和教授,提出并制定了适合国内广泛应用的心电图危急值及报告程序,经过专家工作组的多次讨论、修定,最终完成了这一专家共识的定稿。我们坚信《心电图危急值2017 中国专家共识》的正式推出及发表,一定能在推广和普及心电图危急值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 回顾与溯源 1972 年由美国的Lundber 教授提出,当临床医学的各种检验结果落入危急值报告范围时,相关人员必须进行紧急报告,同年该建议发表在《美国医学实验观察者》杂志。最初这一概念及报告制度仅用于临床检验科,但临床实践证实,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很多临床危急情况的发生,挽救了不少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步推进,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临床其他辅助科室,其中包括心电图的危急值。危急值也称为紧急值或警告值,顾名思义,这是指因患者检验和检查值结果明显异常,若不紧急处理,这些异常有可能严重损害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医院最早发现这些危急值者必须紧急上报给相关部门,再进一步紧急采取相关措施。这种危急值报告制度经过多个国家的临床实践,至今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与应用。近年来,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危急值报告与管理制度正逐渐受到重视与应用。很多医院管理者、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危急值的设立、应用与管理提出了建议,使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我国进入了新阶段。同样,我国心电图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很多专家的呼吁倡导下,正在起步并逐渐形成制度。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制定原则 本次专家委员会讨论和制定心电图危急值基于三个理念: 1. 力争全面凡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患者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危及健康与生命的危急值尽量包涵在内。 2. 便于记忆心电图各种危急值既有交叉又可能重复出现,为便于临床医生及心电图医生的记忆,提出的危急值尽可能简化,避免重复,利于实际操作。 3. 减少负荷为减少医院相关人员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本次专家共识对心电图危急值进行了反复论证,因考虑到临床实际工作量,对相对安全、发生危急情况概率较低的心电图值未列入本专家共识的危急值范围。 中国心电图危急值的建议 一. 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 首次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2. 首次发现疑似各种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3.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注意与以往心电图及临床病史比较)。 二. 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 1. 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导读:贫血诊断标准?众所周知,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再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重视。……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

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IL-27、IL-6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IL-27、IL-6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8-01-10T13:49:55.2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李维春杨续张克昌谢瑞玉 [导读] 白介素-6(IL-6)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感染早期即快速增高,刺激肝脏产生CRP及其它炎症介质,是全身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1]。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27(IL-27)、白介素-6(IL-6)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ON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至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的新生儿病例,按照EONS的诊断标准及是否发生感染,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32例)、一般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20例),分别收集各组患儿出生第一天和败血症组出生第七天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L-27、IL-6水平。结果:败血症组患儿出生第一天的血清IL-27、IL-6水平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患儿出生第七天血清IL-27、IL-6水平较出生第一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血清IL-27、IL-6水平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白介素-27;白介素-6;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160-02 白介素-6(IL-6)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感染早期即快速增高,刺激肝脏产生CRP及其它炎症介质,是全身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1]。本文通过观察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IL-27、IL-6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中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入住的新生儿,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2],并根据是否符合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标准及是否发生感染将患儿分为败血症组(32例)、一般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20例),分别收集败血症患儿及对照组患儿的血液标本,离心后置-80°冰箱保存。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儿血清中IL-27、IL-6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以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患儿出生第一天血清中IL-27、IL-6的水平比较 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血清IL-27、IL-6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败血症组均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P值均<0.05),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败血症组、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血清IL-27、IL-6水平比较 3.讨论 IL-27是近年来发现的白介素家族新成员,研究认为IL-27不仅在免疫应答早期可诱导Th1细胞分化促进炎症反应,而且可通过抑制 Th17、Th2细胞分化而发挥抗炎作用,因此,IL-27在炎症反应中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本研究结果显示,出生第一天的败血症组患儿IL-27水平均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IL-27在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但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非感染组中存在隐匿感染或非感染的炎症有关。本研究还显示,出生第七天败血症患儿较出生第一天的IL-27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态观察IL-27水平对败血症的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IL-6是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是一个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感染和炎症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新生儿败血症发生1~2小时,作为促炎性的细胞因子IL-6水平即开始迅速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且其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病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达到快速康复为目的。ERAS 通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合理管理疼痛、早期恢复饮食和早期活动等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自1997 年丹麦外科医师Kehlet 提出ERAS 以来,ERAS 已在骨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开展。目前,国际上已相继发布了择期结直肠手术、直肠和(或)盆腔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和胃切除手术的ERAS 指南或专家共识。肝胆胰手术较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ERAS 的施行奠定了基础。目前,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在肝胆胰手术患者中施行ERAS,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今,国内外均无一致的针对肝胆胰手术的ERAS 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启动了《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以下简称本共识)讨论会,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按照循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最终制订本共识,旨在为实现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ERAS 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

考意见。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GRADE 系统(表1)。表1 为证据等级及推荐强 度术前项目1. 术前宣传教育术前通过面对面交流、书面(展板、宣传册)或多媒体方式,告知患者围术期各项相关事宜,包括:(1)告知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和焦虑。(2)告知患者ERAS 方案的目的和主要项目,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早期活动、宣传疼痛控制及呼吸理疗等相关知识,增加方案施行的依从性。(3)告知患者预设的出院标准。(4)告知患者随访时间安排和再入院途径。推荐意见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 术前肠道准备传统术前肠道准备包括机械性肠道准备和口服抗菌药物清 除肠道细菌,多个领域的ERAS 方案均不建议术前行肠道 准备。有研究结果显示,机械性肠道准备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针对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准备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推荐意见2:术前不必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 术前禁食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提倡术前禁食12 h、禁水6 h,认为可降低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缺乏相应证据。同时有研究表明,禁食过夜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术后不适。一项纳入了22 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

2019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

福建省执业助理医师儿科学小儿贫血分度试题

福建省执业助理医师儿科学小儿贫血分度试题

福建省执业助理医师《儿科学》:小儿贫血分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癌在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激素治疗方法是 A.卵巢切除 B.口服三苯氧胺 C.口服甲地孕酮 D.肌注丙酸睾酮 E.口服泼尼松 2、核医学计算机的软件有很多功能。但其功能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图像的算术运算B.患者账单管理C.图像的滤波D.感兴趣区处理E.曲线分析 3、代谢中产生黑色素的氨基酸是 A.组氨酸 B.色氨酸 C.丝氨酸 D.酪氨酸 E.赖氨酸 4、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最有效的常见方法是 A.应用止血药B.立即输血C.静脉点滴垂体后叶素D.用三腔两囊管压迫E.局部注射硬化剂 5、大量心包积液发生心脏压塞时,最快速解除压塞的治疗措施是____ A.大量静脉点滴激素B.大量静点抗生素C.应用大量利尿剂D.心包穿刺E.应用血管扩张剂 6、精神科采用评定量表的基本目的是 A.评估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B.提高精神障碍诊断的一致性C.对精神症状进行标准化检查D.评估精神症状出现的频度E.评估精神疾病的疗效 7、周期性瘫痪不应有的表现是____ A.骨骼肌弛缓性瘫痪B.大小便障碍C.脑脊液正常D.血清钾降低E.腱反射减弱 8、长骨造釉细胞瘤的特点除外 A.低度恶性B.以胫骨多见C.镜下组织形态以基底细胞型为多见D.肿瘤组织内可见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E.瘤细胞Keratin阳性 9、骨髓增生程度判断是根据下列哪二者之比____ A.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B.粒系、红系C.粒系、成熟红细胞D.有核红细胞、有核细胞E.成熟红细胞、有核红细胞 10、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原则不正确的是____ A.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主要药物选择B.当无或仅有轻微肾脏病临床症状,组织学损伤为Ⅰ、Ⅱ型时,只使用少量糖

诺扬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讨论稿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术后镇痛专家小组意见讨论稿 目录 一、 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二、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三、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四、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临床应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 五、 几类特殊人群该如何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一、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急性疼痛,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肌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二、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诺扬,通用名: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国际上一般认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的镇痛作用排序为:纳布啡>布托啡诺>喷他佐辛>地佐辛>丙烯吗啡。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主要作用κ受体,对δ受体有作用不明显,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的双重作用,对三种受体的激动作用强度为,25:4:1 。由于它对阿片受体的这种独特作用,因此其具有以下的特点:1、在具有阿片类药物的良好镇痛作用的同时,几乎没有呼吸抑制;2、很少引起胃肠活动减少和平滑肌痉挛;3、不会引起皮肤瘙痒4、很少引起尿潴留的发生;5、躯体体依赖性极低,在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中仅为二类精神药品。 目前在临床上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广泛应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术前镇痛、术中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一些短小手术辅助镇痛等领域。 三、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一)麻醉科手术过程中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