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诊疗指南部分

血液病诊疗指南部分
血液病诊疗指南部分

目录

缺铁性贫血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7)

过敏性紫癜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3)

缺铁性贫血

【概述】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

(二)贫血表现

常见症状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促、纳差;有苍白心律增快。

(三)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

毛发干枯、脱发;皮肤干燥、皱缩;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诊断标准】

(一)国内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储铁缺乏(iron depletion,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ron 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及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1988年,洛阳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通过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而国内成人尚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以下为参考国内文献综合而成。

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困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8. 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 44μmol/L(360μg/dl)。

国内诊断缺铁的血清铁标准也有采用血清铁<10.7μmol/L( 60μg/dl),总铁结合力>62. 7μmol/L(35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 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 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ZPP)>0. 96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4. 5μg/gHb.

(7)血清铁蛋白(SF)<12μg/L。

国内诊断缺铁的血清铁蛋白标准也有采用<14μg/L,或<16μg/L。但一般都主张将SF<12μg/L作为储铁耗尽,<20μg/L表示储铁减少。诊断非单纯性缺铁,SF的标准可以提高到<60μg/L。

(8)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 5nmol/L(2. 25mg/L) (R&D systems)。

(9)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2~9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估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2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标准符合储铁缺乏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符合者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 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 9μmol/L( 50ti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 96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4. 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4)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 5nmol/L(2. 25mg/L) (R&-D systems)。

4.非单纯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具有合并症的缺铁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患者同时合并有感染、炎症、肿瘤或肝脏疾病或慢性病贫血合并伴有缺铁,此时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FEP及ZPP等铁参数因合并症的存在将受到影响,不能正确反映缺铁。非单纯性缺铁性贫血除应符合贫血的诊断标准外,尚应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红细胞内碱性铁蛋白<6. 5ag/细胞。

(2)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26. 5nmol/L(2. 25mg/L) (R&D systems)。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4)铁剂治疗有效。

(二)国外诊断标准

国外诊断缺铁的标准都按照WHO制定的标准。

1.血清铁<8. 95μmol/L( 50μg/dl)。

2.运铁蛋白饱和度<0. 15。

3.血清铁蛋白<12μg/L。

4.红细胞原卟啉>1. 26μmol/L( 70μg/dl)。

国外对采用上述指标作为缺铁诊断时.所制定的标准也有不同临界点(cut of point)。如有将血清铁蛋白

5.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浓度作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指标,其诊断标准定于>8. 5mg/L(ELISA法)或>2. 2mg/L(R&D systems).

6.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配合MCV诊断缺铁性贫血:RDW ≥0. 14,MCV≤80fl。

注: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前提,所以查找缺铁性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应注意完善肿瘤标志物,胃肠镜检查,腹部B超(包括妇科B超),大便常规+潜血。

【治疗】

1.去除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2.首先口服铁剂治疗,如琥珀酸亚铁0.1g,每日3次。

3.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有吸收障碍者,可用右旋糖酐铁肌肉注射,每次50mg,每日或隔日一次(缓慢肌肉注射,注意过敏反应)。

注射用铁的总需要量(mg):(需达到的血红蛋白浓度—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0.33×患者体重(Kg)。

4.注意补足储存铁,铁剂治疗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

【疗效标准】

1.铁剂治疗后Hb至少上升15g/L以上,作为有效标准,上升20g/L以上更为可靠。

2.治愈标准须完全符合下述四条指标:

(l)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即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l00g/L。

(3)前述诊断缺铁的指标均恢复正常,特别是反映储存铁和红细胞内铁的指标,如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血液锌原卟啉)、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等,即SF≥50μg/L,FEP<0.9μmol/L<50μg/dl)(全血),ZPP<0.96μmol/L(60μg/dl)(全血),sTfR≤2. 25mg/L。

(4)缺铁的病因消除。

3.铁剂治疗有效者,当Hb恢复正常后仍需治疗一阶段,以补充储存铁,何时可以停用铁剂,其标准建议为:SF恢复到50μg/L,FEP<0.9μmol/L(50μg/dl)(全血),ZPP<0. 96μmol/L(60μg/dl)(全血),sTfR≤2. 25mg/L.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

1.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促等症状明显。

2.感染患者表现为发热、以呼吸道感染常见,感染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

3.出血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

【诊断标准】

(一)国内诊断标准

参考国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plastic anemia)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多次讨论(1962年京津地区再障学术座谈会,1981年再障组学术交流座谈会,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意见,修正再障诊断标准如下: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

脂肪组织增加)。

3.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为急或慢性型。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I型)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两项:

(1)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血小板<20×109/L。

(满足重型再障的条件,若中性粒细胞<0.2×109/L为极重型再障)

3.骨髓象

(1)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3.骨髓象

(1)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

(二)国外诊断标准

1.国外多用1979年Camitta提出的标准。Camitta将再障分为重型与轻型。

(l)重型再障诊断标准

1)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2)血象,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粒细胞<0.5×109 /L;校正的网织红细胞指数<1%;血

小板<20×109/L。若中性粒细胞<0.2×109/L为极重型再障。

(2)轻型再障诊断标准

1)骨髓增生减低。

2)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

(一)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预防感染。

2.对症治疗:纠正贫血,控制出血,控制感染,护肝治疗。

(二)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1)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用于重型再障。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5mg/(kg.d)连用5天,静脉滴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不宜过快,每日剂量应维持点滴12~16小时,用药过程中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过敏反应和血清病。

(2)环孢素:3~5mg/(kg.d)左右,疗程一般长于1年。

(3)其他:CD3单克隆抗体、麦考酚吗乙酯、环磷酰胺、甲泼尼龙等治疗重型再障。

2.促进造血治疗

(1)雄激素:①司坦唑醇2mg,每日3次;②十一酸睾酮40~80mg每日3次;③达那唑0.2g,每日3次;④丙酸睾酮100mg/d肌注。应视药物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如男性化、肝功能损害等调整疗程及剂量。

(2)造血生长因子:特别适用于重型再障。重组人粒系刺激因子(G—CSF),剂量为5ug/(kg.d);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常用50~100U/(kg.d)。一般在免疫抑制剂治疗SAA后使用,剂量可酌减,维持3个月以上。

3.造血干细胞移植对40岁以下,无其他并发症者。

【疗效标准】

(一)国内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120g/L(男)或110g/L(女),白细胞达4×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达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

判定以上三项疗效标准者,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概述】

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生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病程发展缓慢,脾大。CML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诊断标准】

(一)国内诊断及分期标准

1989年,第二届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分期诊断标准如下:

1.慢性期

(l)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血象:白细胞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原始细胞(I型+Ⅱ型)<5%~10%,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I型+Ⅱ型)< 10%。

(4)有Ph染色体。

(5) CFU-GM培养: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加速期具有下列之二者,考虑为本期。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脏进行性肿大。

(3)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4)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在血和(或)骨髓中>10%。

(5)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6)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7)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对传统的抗CML药物治疗无效。

(9) CFU-GM增生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与集落比值增高。

3.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

(1)原始细胞(I型+Ⅱ型)或原淋巴细胞十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十幼单在外周血或骨髓中>20%。

(2)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十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十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浸润。

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二)WHO诊断标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源于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异常,具有特异性的Ph染色体和(或)具有BCR/ABL融合基因。CML起始时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异常融合基因存在于所有髓系和淋巴细胞。此病一般分两或三期:初起为隐匿的慢性期,随后进展为加速期或急变期。

1.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诊断于慢性期(CP)。约20%~40%的病人在诊断时无症状,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过高。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体重减轻、贫血、盗汗和脾肿大。少数病人以急变为首发表现,一般状况较差,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巨脾。

2.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各阶段的粒细胞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为主。原始细胞<2%,嗜酸、嗜碱粒细胞绝对值增多。单核细胞一般<3%。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多数病人有轻度贫血。

3.骨髓象明显增生,尤以粒系为著,分化发育正常,无病态造血。嗜酸、嗜碱细胞增多。原始细胞<5%,若>10%则已进展至加速期。约40%~50%的病人的巨核细胞明显增生,有的则正常或轻度减少;巨核细胞可小于正常,并有核分叶少。红系比例常减少。约30%骨髓标本中可见假性戈谢细胞(pseudo-Gaucher cell)和海蓝组织细胞。若粒系有明显的病态造血或有明显的小的病态巨核细胞或明显的纤维化均提示已进入加速期(AP)。若原始细胞≥20%,则已进展至急变期(BP)。

4.组化/免疫分型CMI-CP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明显减弱。CML-BP时髓

过氧化酶可增强、减弱或消失。CML-CP时的免疫表型为髓系的弱表达,如CD15+,HLA-DR+。CML-BP时则有各种髓系和(或)淋系的抗原表达。

5.细胞遗传学90%~95% CML具有典型的t(9;22)(q34;qll)异常核型,即Ph染色体。除第9号和第22号染色体外,也可有涉及第三或第四条染色体所形成的复杂易位。80%病人在疾病进展时发生克隆演变,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有+8,双Ph,i(17q),-Y等。

6.基因诊断可用FISH、RT-PCR或Southernblot技术证明骨髓细胞存在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由于BCR断裂点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BCR/ABL编码蛋白。最常见的在BCR外显子12~16或b1~b5(为M-BCR),与ABL基因编码为典型的P210bcr/abl。少数病人的断裂点在BCR的μ区,外显子17~20或cl~c4,(称为μ-BCR)形成P230融合蚤白,此类病人表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成熟。若断裂在BCR外显子1~2,被称为m-BCR,形成较短的融合蛋白(P190),常见于Ph+ALL,但90%Ph+CML病人中可检测到少量的P190。这类病人往往单核细胞增多,与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似。

(三)WHO分期标准

1.慢性期(CML-CP)如上述,但临床、血象、骨髓象不符合加速期和急变期标准。

2.加速期( CML-AP)具有下列之一或以上者。

(1)外周血白细胞及(或)骨髓中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10%~19%。

(2)外周血嗜碱细胞≥20%。

(3)与治疗无关的持续性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治疗无效的持续性血小板数增高(>1000×109/L)。

(4)治疗无效的进行性白细胞数增加和脾肿大。

(5)细胞遗传学示有克隆演变。

病态巨核细胞伴有网硬蛋白或胶原蛋白增加及(或)有重度病态粒系细胞应考虑为CML-AP。但此点并未经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是AP的独立标准,却往往与上述特点之一或数点共存。

3.急变期( CML-BP) 具有以下之一或以上者。

(1)外周血白细胞或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细胞占≥20%。约70%病人为急髓变,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糙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或巨核细胞的原始细胞。约20%~

30%为急淋变。

(2)髓外浸润:常见部位是皮肤、淋巴结、脾、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

(3)骨髓活检示原始细胞大量聚集或成簇。如果原始细胞明显地呈局灶性聚集于骨髓,即使其余部位的骨髓活检示为慢性期,仍可诊断为BP。

【治疗】

CML治疗应着重于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转化,力争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一旦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则预后极差。

1.白血病淤滞症急诊处理。

当循环血液中白血病200×109/ L,患者可产生白细胞淤滞,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反应迟钝、言语不清、颅内出血等。病理学显示白血病血栓与出血并存,高白细胞不仅会增加患者早期死亡率,也增加髓外白血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因此当血中白细胞>100×109/L时,就应紧急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単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以化疗及水疗。

2.CP治疗

①羟基脲、干扰素、伊马替尼、A TO。

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3.AP/BP治疗

①按细胞类型用ALL或AML型治疗方案。

②伊马替尼。

【疗效标准】

(一)国内标准

国内未曾制定过CML的疗效标准。以往借用急性白血病的标准,参见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协作会议附件:白血病疗效标准(试行草案)。

1.完全缓解

(1)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2)血象:血红蛋白>l00g/L,白细胞总数<10×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 ~400)×109/L。

(3)骨髓象:正常。

2.部分缓解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三项中有一或两项未达完全缓解标准。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内容精要】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 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血液科诊治病种

血液科主要诊治病种及特色技术 ●主要收治病种:各类贫血、白细胞减少及白细胞增多症、各种急 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紫癜性疾病、出凝血障碍性疾病及各类输血患者。 ●特色技术: 西医诊疗技术:常规开展了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溶血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凝血全套等检测项目。在各类血液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及极危重症的抢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及很好的疗效。 中医特色技术:科室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血液病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采用中医内治法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在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最大地减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内治法采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体质、证型分别予以滋阴养血、益肾健脾、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等中医治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性贫血等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血液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另辟蹊径,有简便廉验,作用安全迅速的优点,能为“不肯服药之人,无法服药之证”所接受。我科现已开展中药药物罐、穴位贴敷、中药熨包、中药封包、定向透药、中药足浴、艾灸等中医外治治疗。 对于大多数血液病的治疗,经典的西医疗法是在实验检查确诊后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强烈的联合化疗,疗效快,但毒副作用明显。

而中医治疗则是在望闻问切之后,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疗效较慢,而毒副作用小。我科多年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对于血液病重症患者的治疗大有可为,博采中、西医学体系之长,坚持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做到真正的优势互补,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输血量,并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且节省医疗费用。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血液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白血病 一.分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M0~M7)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L3) 二.典型病史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可以是突然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是严重的出血。缓慢者常为面色苍白、皮肤紫癜,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难止而就医时被发现。 三.典型体征及查体 贫血、发热、出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胸骨下段压痛等。 四.辅助检查 1.常规(3次)+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心肌酶谱,血脂,血糖,各种离子 3.DIC/凝血四项 4.骨髓穿刺、融合基因、染色体检查 5.肝胆脾彩超、胸片、心电图 五.诊断依据 1.有贫血、发热、出血的表现,伴淋巴结和肝脾大,胸骨压痛。 2.血象多为白细胞增多,可见幼稚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少。 3.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主要为白血病原始细胞。 六.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30% 。 2.巨幼细胞贫血: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 3.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骨髓中原、幼粒细胞增多,但该症多有明确的病因,血小板正常,原、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及染色体异常。 4.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如传单,百日咳、风疹等病毒感染,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义霖,但骨髓象原始幼稚细胞均不增多。 七.治疗 1.一般治疗:1)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羟基脲口服;必要时使用血细胞分离机。 2)防治感染 3)成分输血支持 4)防治尿酸性肾病:嘱患者多喝水,口服别嘌醇0.1日三次。 5)维持营养 2.抗白血病治疗:ANLL: DA /MA /HAD/ HA ALL: VDLP/VDAP/VDCP M3: 亚砷酸/维甲酸 CNS-L: 鞘内注射Ara-C+MTX 每周2~3 次 3.骨髓移植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分期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目录页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 二.诊断标准 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 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 缺铁性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 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血液病诊疗指南部分

目录 缺铁性贫血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7) 过敏性紫癜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3) 缺铁性贫血 【概述】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铁缺乏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 (二)贫血表现 常见症状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促、纳差;有苍白心律增快。 (三)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 毛发干枯、脱发;皮肤干燥、皱缩;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诊断标准】 (一)国内诊断标准 缺铁可分为三个阶段:储铁缺乏(iron depletion,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ron 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及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三者总称为铁缺乏症。1988年,洛阳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通过了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而国内成人尚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以下为参考国内文献综合而成。 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64. 44μmol/L(360μg/dl)。

血液病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缺铁性贫血(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贫血的测定值: 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 贫血的分类: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头晕、眩晕、萎靡、昏厥、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最常见的症状。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是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 呼吸系统:轻度贫血,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循环系统:急性失血性贫血时循环系统的主要表现是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周血管的收缩、心率的加快、主观感觉的心悸等。 消化系统:凡能引起贫血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贫血前或贫血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 泌尿系统:肾性贫血在贫血前和贫血同时有原发肾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分泌系统:某些自身免疫病不仅可影响造血系统,且可同时累及一个甚至数个内分泌器官,

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诊疗指南 一、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标准 1.复发性AML诊断标准:NCCN2011将白血病复发定义为完全缓解(CR)后外周血重新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原始细胞>0.050(除外其他原因如巩固化疗后骨髓重建等)或髓外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 2.难治性AMI。诊断标准: ①标准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未获CR; ②第1次CR后6个月内复发者; ③第1次CR后6个月后复发、经原方案再诱导化疗失败者; ④2次或2次以上复发者; ⑤髓外白血病持续存在。 二、难治复发AML治疗策略 难治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受。白血病细胞耐药分为原发耐药(化疗前即存在)和继发耐药(反复化疗诱导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 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1.使用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 2.中、大剂世的阿糖胞苷(Am-C)组成的联合方案; 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4.使用耐药逆转剂; 5.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生物治疗等。 三、难治复发AML治疗方案 1.使用与原方案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化疗方案或加大药物剂量。如将柔红霉素(DNR)换为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克拉霉素(Acla)或米托蒽醌(Mitox),或加用原治疗方案中未用过的药物如高三尖杉酯碱(HHT)、氟达拉滨(Flu)、足叶乙甙(Vpl6)、吖啶类(AMSA)或联合应用三种化疗药物等。 2.中、大剂鼍Ara-C并联合一线药物或新药。利用其不同作用机制协同作用增强化疗效果。

3.预激方案:改变治疗策略,利用G-CSF使处于G 0/G 1 期的细胞进入增殖期,有 利于化疗药物将其杀灭。 4.选择化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以及早、晚期(6个月以内或以上)复发等因素。 (1)年龄<60岁:考虑用①FLAG方案;②中、大剂量Ara.C联合IDA/Mitox/Acla/Vpi6;③HHT+Ara—C+蒽环类药物;④预激方案;⑤新药试验。 停药6个月后复发者可以再次使用原先有效的方案,如 IDA+Ara—C等。 (2)年龄>60岁:临床试验、积极的支持治疗或预激方 案。 停药6个月后复发者可以再次使用原先有效的方案。 5.方案举例 (1)FLAG方案: Ara-C+Flu+G—CSF(GM-CSF):G-CSF200ug.m-2.d-1,第0~5天;Flu30 mg/m2,第1~5天;Ara-C1~2g/m2,Flu用后4h使用,第1~5天,静脉滴注3h。 Flu是一种腺苷类药物。FLAG方案是在Flu+Ara-C的基础上加用G—CSF组成的,是目前治疗难治复发性AML高效、耐受性较好的方案。 (2)CAG方案: G-CSF(GM-CSF)150ug,每12h 1次,第1—14天;Acla20mg/d,第l~4天;Ara-C20mg/m2,分两次皮下注射,第l~14天。 (3)HAA方案: HHT 2 mg.m-2.d-1,第l~7天(或HHT 2 mg.m-2.d-1,每日2次。第l~3天);Ara-C 100~200 mg.m-2.d-1,第l~7天;Acla20 mg/d,第l一7天。 (4)HAD方案: HHT 2 mg.m-2.d-1,第1—7天;Ara-C 100—200 mg.m-2.d-1,第1~7天;DNR 40 mg.m-2.d-1,第1—3天。 (5)含中、大剂量Ara-C的方案: Ara-C l~3 g/m2,每12 h1次,第1、3、5、7天,联合DNR 45 mg/m2或IDA 10 mg/m2,第2、4、6天或Mitox或Vpl6。或Ara—C 2~3g/m2每12h 1次,第l一6天。 (6)ME方案: Mitox 10 mg/m2,第l一5天;Vpl6 100 mg/m2,第1—5天。 难治性白血病生存期短、预后差。对难治、复发性白血病患者,CR后应尽早

实验诊断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血液学检验: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3个体化诊断:被检个体的基因背景及病理生理状态的综合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该个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这种诊断称为个体化诊断。 4床边检测(POCT):床边检测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5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6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问答题: 1 实验诊断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2.临床实验室以诊、防、治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3.实验室后包括系统性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发布、结果的报告与传递和检验样品的储存。通过上述过程得到的实验室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2试述实验诊断学的内容 答:实验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如下: 1.血液学检验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3.生化学检验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检验;临床酶学检验;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5.病原学检验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有关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未包括在本篇范围内。 3 血液学检验有哪些方面? 答: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病诊疗指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液病诊疗指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以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骨髓多呈增生活跃或减低,伴有骨髓病态的一组综合征。 【临床表现】 l. 主要表现为贫血,并常伴有出血和/或感染。 2.少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出现巨大红细胞,血小板及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 2. 骨髓象: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中性粒细胞ALP常降低。 3. 骨髓活检:可检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即3~5个以上原始与早幼粒细胞聚集成簇。 4. 遗传学特点有40%左右患者有染色体异常,常见有-5、5q-、-7、+8、20q-等。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以贫血症状为主,可兼有发热或出血。 2. 血象一系,两系或者三系细胞减少。 3. 骨髓象: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中性粒细胞ALP降低 4. 骨髓活检:可检见ALIP现象。 5. 除外其它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其它红系增生性疾患,全血细胞减少性疾患等。 MDS分型(FAB) 1.难治性贫血(RA): 血象:贫血,偶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者。网织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及粒细胞形态可有异常。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并有病态造血,原始细胞<5%; 2.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 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数>15%,其他同RA; 3.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

血象: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多见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5%。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红系都增生。三系都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I型+Ⅱ型5%~20%。 4.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血象: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粒细胞增加并有颗粒减少或Pelger--Huet异常,原始细胞<5%。 骨髓象:同RAEB。 5.转变中的RAEB(RAEB—t): 血象骨髓象同RAEB,但具有以下任一种情况:①外周血原始细胞>5%;②骨髓中原始细胞>20%但<30%;⑧原始细胞中有Auer小体。 MDS分类(WHO 2000年) 类型 外周 血 骨 髓 la RA不伴造血异常原始细胞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一、诊断分型(一)概述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

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预后分组参考G?kbuget 等发表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表4)。细胞遗传学分组参考NCCN 2016建议:预后良好遗传学异常包括超二倍体(51~65条染色体)、t(12;21)(p13;q22)和(或)ETV6-RUNX1;预后不良遗传学异常包括亚二倍体(<44条染色体)、t(v;11q23)[t(4;11)和其他MLL重排]、t(9;22)(q34;q11.2)、复杂染色体异常。建议开展相关的遗传学检查,提供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所需的标志,如:IKZF1缺失、CDKN2A/B缺失、CRLF2重排、JAK2重排、NOTCH1突变等(有条件者可以行ABL1、ABL2基因分离探针的分析)。ALL诊断确立后应根据具体分型、预后分组采用规范化的分层治疗策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二)WHO 2016版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分类1.原始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具体见表5。2.原始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根据抗原表达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早期前T、前T、皮质T、髓质T。建议分类: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T-cell precursor lymphoblastic leukemia,ETP)。(三)几种特殊类型ALL的特点 1.BCR-ABL1样ALL(BCR-ABL1-like ALL):(1)和BCR-ABL1阳性ALL患者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2)共同特征是涉及其他酪氨酸激酶的易位、CRLF2易位。还包括EPO受体(EPOR)截短重排、激活等少见情况。CRLF2易位患者常与JAK基因突变有关。(3)涉及酪氨酸激酶突变的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 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 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0-94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皮克)为单位。参考值: 27~34 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20~ 360 g/L 。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2017-04-14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 2017 一、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年龄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等]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肿瘤放疗、化疗)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等) ?有无髓外浸润[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皮肤浸润、髓系肉瘤]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织病理学) ?免疫分型 ?细胞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 ?分子学检测 初级检查:PML-RARα、AML1-ETO、CBFβ-MYH11、MLL重排、BCR-ABL融合基因及C-Kit、FLT3-ITD、NPM1、CEBPA、TP53、RUNX1(AML1)、ASXL1基因突变,这些检查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型和危险度分组的基础。 次级检查:IDH1、IDH2、DNMT3a、TET2及RNA剪接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包括SF3B1、U2AF1、SRSF2、ZRSR2、EZH2、BCOR、STAG2),这些检查对于AML的预后判断及治疗药物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意愿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可以行HLA配型 (三)诊断、分类 AML的诊断标准参照WHO(2016)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诊断AML的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下限为0.200。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8;21)

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标准与讨论?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3.08.022 通信作者:王健民,Email:jm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115213093.html, Consensus of Chinese experts on cytogenetics and molecu- lar genetic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hematologic disor- ders(2013)Hemat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 tion,Laboratory Diagnosis Group Corrsponding author:WANG Jian-min.Department of Hema- tology,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 sity Shanghai200433,China.Email:jm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115213093.html,. cn 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获得性细胞遗传学异 常。细胞遗传学检测对于血液病患者的诊断、分型、危险度 分层、预后判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 包括常规染色体显带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已成为 血液病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但包括标本准备、处理、分析和 报告等在内的诸多环节均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 了规范和完善血液病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各个环节,进一 步提高我国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水平,中华医 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系统 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形成 了本共识,供从事血液病细胞分子遗传学诊断的实验室参 考,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的标准化 奠定基础。 一、标本取材和运输 1.取材时机:细胞毒性药物(包括激素)可以影响血液病 患者中期分裂象的数量或质量,甚至导致核型分析失败。因 此初诊患者通常应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前留取标本。慢性 髓性白血病(CML)患者使用羟基脲也可能会影响分裂象的 数量和质量,如病情允许,可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停止羟基脲 治疗1周后留取标本。 2.取材部位: (1)染色体核型分析:血液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标 本来源通常以骨髓为宜,取骨髓的量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 高低而定,多数病例取2~5ml可满足检测需求,对于骨髓增 生活跃程度高的患者,少量标本也可能满足需求。当外周血 白细胞计数>10×109/L,且原始+幼稚细胞比例>0.10时,也 可采用外周血作为检测标本。拟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CLL)的患者,可采用外周血作为标本来源。拟诊淋巴瘤 的患者,可将淋巴结活检样本处理成单细胞悬液后作为标本 来源。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异常检测或范可尼贫血诊断时,可 采用外周血作为标本来源。脑脊液及离心浓缩后的胸腔积 液、腹腔积液也可作为样本来源。 (2)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FISH检测通常以染色体 悬液为标本来源,新鲜的骨髓涂片或外周血涂片也可作为 FISH的标本来源,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染色后的骨髓涂片在 回顾性分析时也可作为标本来源。 3.标本保存:抗凝剂通常选择肝素钠。肝素锂尤其是 EDTA可对细胞的活性产生不利影响。标本的快速肝素化 对于防止凝结非常重要。取骨髓(或外周血)的针管事先应 用2g/L的无菌肝素钠抗凝剂0.2ml湿润内壁(注意不能超 量,较多肝素反而会导致白细胞聚集)。将取出的骨髓迅速 转移至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或 新生牛血清、少量肝素钠和青霉素、链霉素]的无菌培养瓶内 送检。 4.标本标记和申请单:装标本的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 床号及其他必要信息。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及FISH检查申 请单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联系方式;住院 号或门诊号、送检日期;送检医生、送检单位及联系方式;患 者主诉、病史、体检、治疗相关重要信息;重要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以及检测要求(如FISH检测靶点或探针名称、丝裂霉素 断裂试验等);提供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 进一步的标本处理中根据患者可能的诊断给予合适的培养 条件。 5.标本运输:取出的新鲜标本应于室温条件下尽快(24 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夏季和冬季应采取措施防止运 输过程中标本温度过低或过高,标本不能与冰块或冰袋直接 接触。如果无条件将标本放在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容 器中送检,而是置于肝素抗凝管或注射器内送检,建议最迟 5~6h内送达检测实验室。标本运输耗时越长,则对细胞活 性影响越大。送检延迟的标本中,正常造血细胞往往较血液 肿瘤细胞更有增殖优势,由此可增加检测结果假阴性的几 率。此外,送检延迟对于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及急性淋巴细 胞白血病的标本影响尤其显著,因此对这类标本更应尽快送 检。 二、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骨髓细胞直接培养法: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通常采 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即骨髓标本经计数,调整细胞密度 为(1~2)×106/ml,接种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在37℃ 恒温培养箱内孵育24或48h。 2.外周血和(或)骨髓细胞特殊处理培养法:进行体细胞 染色体异常检测一般采用外周血标本,培养时需额外加入新 鲜配制的植物血凝素(PHA),在37℃刺激培养72h;范可尼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教学文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3) : 179-18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 (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1.病史和体检 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 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变异型APL占2%,如t(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er(17)、t (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血液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血液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原发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机制本身的异常;继发性血液病则指人体其它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学异常。血液病部分常见疾病可进行白血病、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他血液内科疾病的检查等。以及骨髓象检查等。 一、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2、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各种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3、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性贫血)。 4、出血性疾病: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检查。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5、溶血性疾病检查: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尿潜血(血管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贫)等 以确定溶血原因。 6、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等。 7、活体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有诊断价值。 8、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9、器械检查: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 10、放射性核素: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二、血液病的鉴别诊断 1、红细胞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