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两个。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宣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制部位,以方便操作,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厘位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向下压,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针柄边将针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小于scm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食指裏棉球捏住针体,漏出针尖1cm,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刺入皮肤。

4、针感:当针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定方向传导。此为“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为“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为“横”,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海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轻提为补法。相反,转幅度大,速度快,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沔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指与食指将针柄轻轻抢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 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高热 3 、神昏 4 、中风 5 、中暑 6 、急性出血 7 、痛证8 、暴泻9 、脱证 10 、中药中毒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风温 3 、感冒 4 、内伤发热 5 、咳嗽 6 、哮喘 7 、悬饮8 、肺痈9 、肺胀 10 、胃脘痛11 、呕吐12、便秘 13 、泄泻14 、黄疸15、积聚 16 、水臌17 、水肿18、肾衰 19 、淋证20 、癃闭 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疖 4 、疔 5 、痈 6 、发 7 、丹毒8 、疔疮走黄9 、流痰10 、窦道11 、压疮12 、脱疽13 、乳痈14 、乳岩15 、石癭16 、肠痈17 、肠梗阻18 、石淋 19 、噎膈20 、烧伤 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产科一般护理常 规 3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4 、月经不调 5 、痛经 6 、崩漏 7 、绝经前后诸证8 、带下病9 、妊娠恶阻 10 、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 、异位妊娠 12 、子痫13、产后发热14 、产后恶露不绝 15 、产后缺乳16、阴挺17 、癥瘕 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 3 、鹅口疮 4 、泄泻 5 、疳证 6 、惊风

7 、痫证8 、水肿9 、麻疹 10 、水痘11、痄腮12、顿咳 13 、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 16 、紫癜 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3 、痔 4 、肛痈 5 、肛漏 6 、肛裂 7 、脱肛8 、直肠息肉 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黄水疮 3 、蛇串疮 4 、面游风 5 、脚湿气 6 、粉刺 7 、瘾疹 8 、湿疮 9 、药毒 10 、摄领疮11 、白庀12 、猫眼疮 13 、风瘙痒14 、皮痹15 、天疱疮 16 、红蝴蝶疮17 、淋病18 梅毒 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 规 4 、牵引术护理常规 5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 7 、上肢骨折8 、下肢骨折9 、脊柱骨折 10 、骨盆骨折11、脱位12 、伤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 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内眼手术护理常规 3 、椒疮 4 、天行赤眼 5 、聚星障 6 、凝脂翳 7 、瞳神紧小8 、绿风内障9 、圆翳内障 10 、云雾移睛11 、视瞻昏渺12 、高风雀目 13 、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常规 2 、耳疖、耳疮 3 、耳鸣、耳 聋 4、耳眩晕 5 、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 6 、鼻槁 7、鼻鼽8 、鼻渊9 、鼻衄 10 、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11 、喉痹12 、喉关痈 13 、喉喑14 、急喉风 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 1 、一般护理常规 2 、口疮 3 、牙宣 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程 一、简介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

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六、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七、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不良反应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应。 2、处理措施 ①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若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②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一、毫针刺法 【准备工作】 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 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 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 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精)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 暴露应灸腧穴部位, 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 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 2-3公分 ,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 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 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 3公分左右, 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 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 如肩背痛、腰腿痛; 肺部疾病, 如咳嗽、哮喘; 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 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 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针灸康复科制度

针灸康复科制度 一、康复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期瞒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月参加院内业务学习,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节理疗、针灸、运动、推拿室 一、运动、理疗、针灸、推拿室负责人职责 (一)贯彻执行院科两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本室仪器、水、电等器械,防止丢失,损坏及跑、漏等现象。 (二)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本室出现安全事故,由各室责任人承担责任,并对当事人提出意见。 (三)组织本室的专业学习及交流,监督本室人员的操作规程,

及时发现处理差错事故。全面负责本室的临床医疗工作。 (四)各室负责人,以身作则,带头完成临床医技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管理优秀者,优秀进修外出学习,更好的带动全室的工作。 二、运动、理疗、针炙、推拿室管理制度 (一)运动治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运动治疗患者,由康复科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 2、运动治疗室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合适的运动治疗方案。 3、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以确定患者的问题,拟定治疗目标修正及治疗方案。 4、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情况和反应,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和自我观察的方法,取得患者的合作。 5、管理好运动治疗室的普通装备及功能训练器械,经常维修、保养、确保治疗安全。 6、运动治疗室工作人员要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保持治疗室清洁,不得在治疗室内吸烟、喧哗。 (二)理疗室工作制度 1、凡需理疗患者,由接诊医生填写治疗申请单,经理疗科医生检查后,确定理疗种类与疗程。 2、理疗室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针刺法 二、拔罐法 三、穴位按摩法 四、刮痧法 五、湿敷法 六、灸法 七、电针法 八、耳针疗法 九、小针刀 十、穴位注射疗法

一、针刺法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温针灸操作规范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针灸治疗方法。 二、适应症 主治: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三、禁忌症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绒或艾卷、火柴、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无菌毫针、弯盘等。 五、操作步骤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好腧穴,消毒皮肤。选取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 4、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长约2 cm 的艾卷一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 5、当艾绒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灸2~5壮。 6、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 7、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对毫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针旁可放置弯盘,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针灸手法操作演示教学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1)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镊子、弯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