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导论:历史、历史学与史学史

一、历史和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

已过去的事实经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历史,或简称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实在的历史

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与时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

历史无所不包,任何事物都有历史(历史与空间)人的活动

描述的历史

理论预设:历史观参照(叙事)框架:时间、空间

价值准则:叙事意图决定史事的选择描述过程:历史是被叙述的

体现的是一种过去观,而不是过去本身这种历史可随时翻新,不断重写。

二、史学史

历史学:简而言之,是历史研究的学科

历史学概念的几次变迁

希罗多德对史学的界定:对过去的研究,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即证词和探究。

证词:目击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做的符合事实的陈述;

探究:根据这些证词去寻找事实真相的活动。

古罗马时期,历史被理解为探索者所作的叙述,即讲故事。历史学即叙事史学。

中世纪时期,特别强调历史是指人类事务的整个进步过程,并认为历史是个循环的过程。

文艺复兴之后,历史学作为学科逐步形成

史学史的历史

史学史一词的广义用法在西方开始于16世纪,几乎等同于历史编纂学,内容包括历史的编纂、写作和表述方法、体例、结构和技巧,也包括历史研究活动的成果。

1599年,法国波普利尼埃尔《完美史学思想第一书》,直到18世纪以前,这一类史学史著作都是单纯按照年代先后排列过去的史学家和作品。

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廷根学派提出要对历史学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1911年,瑞士富艾特《新史学史》;1913年,英国古奇《19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这时的史学史将历史著作及其方法列入了研究范畴。

现代史学史的定义由美国的一批史学家所定义:

贝克尔:(史学史)是古代希腊以来的历史著作的总和,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他们使用的史料、著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趣味性…

1980年布加勒斯特第十五届历史科学大会上成立了历史编纂学国际委员会,并创办两个刊物《史学史》和《史学研究国际年鉴》

一些代表作品:

布莱萨特《历史学:古代、中世纪和现代》1983 伊戈尔斯主编《国际历史学研究手册》1979

伊戈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1985 德泽尔主编《历史学的未来》1977

斯蒂森《历史学面面观》1987

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史学家与史学著作(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地位

核心研究内容:史学思想(历史哲学)

历史观史学理论(狭义)

其他内容:

史学家所处的时代氛围、社会思潮和个人因素史学家(主体)和历史事实(客体)的统一史料学知识

史学作品分析的三个层次

历史编纂学:这本著作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所作的陈述是什么?根据什么史料来支持他的陈述?(史学流派)

历史方法论:作者掌握了哪些史料?他如何考证和解释这些史料?如何取舍?准则?方法?等等

历史哲学:某个时期的史学家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史学的功能?

第2讲:西方史学发展的脉络

一、古典史学

西方史学的创立阶段:

思想放弃了神话性的历史及其比较粗糙的形式,即神异或奇迹的历史,变成为尘世的或人类的历史。

局限:

神灵的意志解释历史过分强调故事性和文笔生动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

一些优良传统:求真人的历史道德训诫

二、中世纪(基督教)史学

圣奥古斯丁奠定基督教史学的理论基础

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

历史学家致力于论证上帝的英明和正确

中世纪晚期,世俗史学逐渐强大

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

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观念历史进步论历史动力观公元纪年法

三、近代史学

文艺复兴到博学时代

人文主义史学家将宗教史学重新恢复为世俗史学马基雅弗利、布鲁尼

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

理性主义史学,以人的理性代替神意解释历史

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最终确立史学发展中心在法国:伏尔泰

为19世纪的史学繁荣打下两大基础:

历史考辨方法进一步发展:比昂多、瓦拉、博学派历史哲学产生:维科;思辨的历史哲学19世纪西方史学:历史学成为独立学科,流派林立,中心在德国

浪漫主义史学(历史主义、文学派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兰克为代表的强调史料考证

实证主义史学:将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历史政治学派:研究历史为政治服务

经济史学派:研究人类经济发展过程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任务

传统史学的基本模式

主要对象:政治史研究线索:民族国家起源和发展及民族国家关系

基本方法:考证文字史料(内证法、外证法)表述形式:叙事式

四、现代史学

1、新史学

观念:对于历史学家的定位内容:突破传统史学的“政治史”

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计量史学成为现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表述:叙事式转向问题分析式

2、历史学分支学科和跨学科整合

分支学科: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计量史学、口述史学、比较史学

跨学科推动:比较史学、社会史学、心理史学、心态史、新经济史、新政治史、

城市史学、环境史、妇女史

跨学科整合的三个层次:

研究方法的借用:社会学的模型分析;人类学田野调查;语言学结构分析;心

理学精神分析;自然科学的计量统计;等

跨学科课题研究:区域历史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史研究(生态学、地

理学);人类起源研究(古人类学、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等)

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历史社会学、语言学 历史学跨学科整合的原因:

科学内在的整体性、历史学的综合性

几点可能误区

跨学科研究不是概念、术语和分析模型的简单照搬

注意历史学与现实科学的区别保持自身学科独立性

3、关注现实和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加强

兰克学派倡导的“超然态度”受到质疑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当代的兴趣和要求才促使我们去研究过去

历史叙述转向历史分析

4、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不断扩大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爆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迅速扩大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霍布斯鲍姆、汤普森“新社会史学派”——自下向上看的历史

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5、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分析的历史哲学

第3讲:古希腊史学

一、史学的萌芽

神话与史诗:

强烈的寻根意识强化氏族成员的认同意识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Gilgamesh)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

吉尔伽美什史诗(公元前2700-前2500)

荷马史诗

公元前12-前8世纪,口头创作年代;直到前6世纪逐步定形。

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us),其历史价值在于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古希腊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渡形态;

柏拉图:荷马培育了整个希腊

赫西俄德(Hesiod)公元前8-7世纪

《工作与时日》五个时代或种族

黄金时代:神仙般的生活白银时代:生活极其残酷,疯狂好战

青铜时代:不断战争中自我灭亡英雄时代:贵族和半人半神的英雄,因战争而自我毁灭

黑铁时代:作者所处时代,除了痛苦、邪恶、仇视、衰老、死亡之外,毫无建树

《神谱》系统整理了希腊的古代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希腊人以神话为基础的关于社会起源的观念。二、爱奥尼亚纪事家

公元前6世纪,形成历史写作的条件:

时间概念:公元前750希腊人开始使用阴历;公元前5世纪,赫拉尼克首创以雅典执政官或教士长的姓名作为符号的世系纪年法。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理性方式(logos),相较于神话方式(muthos)

散文形式

爱奥尼亚(Ionia)学派

.米利都的泰勒斯(前640-前548),被誉为“七贤之首”、“希腊哲学之父、希腊科学之父”,

正是他创立了爱奥尼亚学派。

.爱奥尼亚学派通过大胆的思索和猜想,认为一切表面现象的千变万化之中有一种始终不变的

东西,他们抛弃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试图用合理的解释代替诗人的想象和神圣的神秘的力量,

敢于用人类的理智来面对宇宙。

.这种观点不是来源于广泛的细微的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来自一系列大胆思索,巧妙的猜测

和聪敏的直观。尽管如此,爱奥尼亚学派的这种自然哲学也可算作理性主义的早期表现。

爱奥尼亚“纪事”(Logolographoi)

将所述用散文形式记载下来,不同于神话和传说的一种根据事实所做的报道

题材范围很广,有闻必录,力求真实“所见”的探索变成对“所述”的记载卡德姆:散文纪事首创者,《米利都的建立》

赫克泰阿斯(公元前550-前478):

《大地环游记》:记载其亲身游历的见闻《谱系志》:米利都城邦的历史

三、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者,“历史之父”

生平作品:《历史》(希波战争史)公元前492-前479

写作原因: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

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

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主要内容:

包含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范围的文化史、社会史各民族迁移及相互关系

各地风俗、生活方式希波战争历程战争原因的解释:人的本性、专制主义的传统

两大部分:

第一卷到第五卷27节,泛论波斯帝国的扩张,旁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地的情况

第五卷第28节开始出现内容转折,专门叙述希波战争的经过

两部分体例不统一说明全书并不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前半部体现了爱奥尼亚纪事的风格,后半部更加严谨,叙事结构更完整,体现了其从纪事家向历史学家转变的过程。

其人其作的评价(何以谓“西方史学之父”)

历史观:神定论色彩开始淡化,人本色彩加强

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分析的五种因素:

治史视野宽广

将视野扩展到希腊以外的世界重视东方各民族历史和文化

治史方法上看:

开创历史叙述体先河:

以某一事件为中心,记事前后连贯,叙事翔实生动。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各种谱系、神话、史诗、碑铭、前人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资料

历史批判,注意考订史料真伪(交代史料来源)

出色的撰史才能:恰当的材料配置,多种体裁的运用,语言生动,人物风俗刻画 鉴诫史学:

四、修昔底德(前460-前396)

修昔底德: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生平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写作原因:关注人事成败之迹,城邦兴废之由

雅典奴隶制经济和城邦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但其内在危机日益表面化,开始走向衰弱。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

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

十年战争(公元前431~421年)

公元前431年初,从底比斯人同普拉提亚人的争端开始,斯巴达同雅典之间的和约就被彻底撕毁,希腊两大强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正式展开。

签定了保持50年和平的条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

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15~前413)

雅典人在西西里的失败,是完全的惨败,海军、陆军都毁灭了,全军覆灭。他们丧失了近5万人,其中重装步兵1万余人,损失战舰200艘,付出了大笔战费。

德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404)

根据斯巴达人提出的条件,雅典人答应毁掉雅典城至港口的长城;交出全部舰队,只保留12条担任警戒的船只;恢复被流放者的地位;服从斯巴达人的领导。

这场战争,使得斯巴达称霸于全希腊,使其寡头政制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势力同时遭到迫害。寡

头政制的蛮横统治又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力量彼此消耗下去,后来终于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智者学派(sophists)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fee)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认识理论素朴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约定论的社会历史观对神的怀疑和否定

四、修昔底德(前460-前396)

治史方法:

治史态度严谨,第一位有批评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摒弃神话和传说

提出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批判(史料、研究)和考证历史事件的原因探究

“范例历史学”:历史的垂训和道德教育功能

编纂方法:

完善历史叙述体例,更趋严密:主题分明,限制于政治和军事斗争

将27年的战争作为一个整体来叙述,各部分紧密相连

叙事真实,形象生动,文字风格富有艺术感染力插话(演说词)与著作内容融为一体,紧紧相扣

我要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服。对于那些我们放在当权地位的人,我们服从;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思考题:尝试从思想、方法、内容、学术背景及学术影响等方面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作比较

五、色诺芬和修辞学派(希腊末期)

色诺芬:公元前430-前350 多产作家,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

主要历史作品:

《希腊史Hellenica》:所叙的史事始于公元前411年,而且恰好从修昔底德断笔的句子开始衔接,止于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

《长征记Anabasia》:根据他率领希腊雇佣军历尽艰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而写成。

其人其作评价: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的希腊历史很多都是依靠他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

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富有文采扩充了历史著作的记述范围,草创了以人叙史的新体裁修辞学派(公元前4世纪):

伊索克拉特斯(公元前436—338)

公元前392年,他在雅典开办了一所修辞学校。

执笔的辩护词和演说词不仅在雅典,而且在全希腊广为流传

修辞语句的文风,对希腊的史学产生重大影响。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史学中出现了修辞学派,

代表即伊索克拉底的门徒埃福罗斯(约公元前405—330年)和特奥波姆波斯(大约生于公元前378年) 注重炼字造句,不关心史事之正确以整个希腊世界为本位

整体特点:继承修昔底德的政治史传统延续历史叙述体体例“世界史”概念

六、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公元30年)

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展,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又称“泛希腊时期”。

希腊晚期和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延续和发展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开创的史学传统

相较于前人的突破

历史意识上,强调希腊人与异族的合作地理概念上的突破

编纂方法上,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相对系统的整理

布匿战争(The Punic Wars)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前146)

马其顿战争Macedonian Wars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97年

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68年

波里比阿(前204-前122)

生平代表作品《罗马史》

共分40卷,叙述罗马以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为中心内容

记述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的

结束和罗马统一帝国的建立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全书今存前5卷,其他各卷均有残缺

罗马史写作的开创者

真实之于历史,犹如双目之于人身。如果挖去了某人的双目,这个人就终身残废了;同样,如果从历史中挖去了真实,所剩下的岂不都是无稽之谈?

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形成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眼界的开阔:“世界史”概念历史思想的深化:记录真相、事实解释(以史立言)

史学方法的进步:历史研究的三个层次(罗马史第12卷)不足:文章平铺直叙,缺乏文采;历史循环论;

公元1世纪的其他史家

传记历史学家:

普鲁塔克(46-120)

《传记集》

共50篇,其中46篇以类相从,1罗马1希腊人物分组立传。

通过具体人物的生平事迹宣扬他自己的道德和伦理思想。

其伦理思想对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道德论集》Ethnica

阿里安(96-175)

《亚历山大远征记》

公元1世纪的其他史家

阿庇安(96-165)

《罗马史》(希腊文),共22卷,现存11卷。

全书上始罗马王政时代,下止2世纪图拉真在位时期,近900年史事。

通史著作,纪事本末体。

其人其作评价

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考察,故深受马恩所重视。

对下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重视

史料价值:辑录前人著作,为后人保留了很多失传的作品;可作为其他历史著作的比照。

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第4讲:古罗马史学

一、古罗马史学的起源

古罗马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城邦到国家

在公元前146年希腊并入罗马版图前,古罗马与古希腊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文明,

罗马人是拉丁民族的一支,自认为是特洛伊战争中逃亡的埃涅阿斯的后代。

公元前8世纪,拉丁平原上建立了罗马城邦。

王政时期,前753-前509

共和时代,前509-前30

帝国时代,前30-476(元首制-284年戴克里–君主专制)

古罗马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导致的古罗马文明特点(古罗马民族特性):文化生态学中的地理决定论

相较于古希腊,地域比较完整和紧凑,易于政治上的统一。同时,肥沃的拉丁平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使得古罗马民族具备一般农业民族的特点:质朴深厚,讲究实际。

相较于东方古文明,拉丁平原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国家政权地理资源,若要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壮大,必须对外扩张。而亚平宁半岛与外界交通畅达,对外交往和扩张便利。古罗马民族也具备了尚武精神。

早期奴隶制政权对内控制力的相对弱小,平民阶层的权力要求相对较高,这也为古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帝制的建立发生在古罗马对外扩张之后也说明了这一点)

古罗马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古罗马文化的实用主义特点:

政治、建筑、科学发达文艺相对落后。

古罗马史学发生的原因:

内因:通过布匿战争激发的爱国主义情怀;早期两位史家匹克托和老加图的作品都与布匿战争有紧密联系。外因:希腊史学的影响。

古罗马的史学的特点:

模仿和承接了希腊史学的成果,广采博收;具备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实用主义的史学观。

二、拉丁史学的发展

撒路斯提乌斯:(共和时代末期)

代表作:

《喀提林阴谋》:记述了罗马贵族喀提林利用当时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兴兵叛乱、最后战死的经过。

《朱古达战争》:记述了公元前2世纪末年罗马用兵努米底亚王国、其国王朱古达率军抵抗、最后战败经过。

评价:

继承了老加图的传统且有所发展,包括撰史的语言文字,以及对罗马政治史学的奠基。

主张要通过历史研究“以语言文字服务于国家”、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作品主要揭示罗马贵族骄奢淫逸与贪赃枉法,进而寻求罗马社会日益衰败的原因。

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均十分讲究,严谨的叙事才能,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擅长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凝练简洁的语言文字。

凯撒:高卢战记(commentari 手记)

善于叙事,寓论于史采用第三人称形式,叙事冷静而不失客观

记录高卢、不列颠及莱茵河以东日耳曼地区的珍贵历史文献

文学价值甚高,简明扼要,朴素自然。西塞罗称之为“朴素、直率和雅致”。

三、史坛双擘

古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

前29年,渥大维凭借军事力量重新统一了古罗马,先后被罗马元老院授予“第一公民”、“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他集国家的一切重要职务于一身,掌握了绝对的权力,这一

现象被称为“元首政治”。

渥大维执政时期,帝国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大沙漠,北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界,大致上完成了天然疆界的扩张。

渥大维统治罗马达44年之久,这一时期被称为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帝国最辉煌的时期。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

《罗马史》(建城以来史)他用40年左右时间写成的这部罗马史巨著,共142卷,记述自传说中的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至公元前9年的史事:1~10卷记述公元前293年以前

的事件,21~45卷记述公元前218~前167年的事件。其中11~20卷和46~142卷已佚。

对罗马史学方法和观念的继承

他把罗马传统的“年代记”体例作为历史叙述的框架,用执政官的名字纪年,并逐年纪事;

历史的修辞学写作方式也是李维历史的重要特征; 罗马史学的政治特性在李维的著作中也充分表现了出来强调传统史学中历史写作的伦理学目的,特别是在对史料的选择与应用方面。

为了要使叙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他构建了许多富含道德意义的插曲。

在罗马建立的初期(Romulus时代),罗马人口少,女人少,罗马男人找不到老婆。罗马试图说服其邻国萨宾(Sabine),允许罗马男人和萨宾女人通婚,被萨宾拒绝。后来,罗马人假装开一个祭奠宴会,邀请了周边国家的很多人,也有萨宾的男人女人。宴会上,罗马王(Romulus)给了一个暗号,罗马人一齐强夺萨宾女人,把男人都赶走

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

李维的史学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对过去的诊释

在他看来,历史的功用就在于它可以为现在提供道德生活的“范例”。

他为时代确立了这样的思想:罗马传统道德复兴是现时罗马国家秩序恢复的保证,是罗马未来复兴的希望。

李维史学的这些特征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维的写作是奥古斯都时代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他与维吉尔、贺拉斯等人的写

作一起共同成就了文化发展十分繁荣的“黄金时代”。

李维对罗马早期历史的追溯、诊释是对奥古斯都政治宣传的正面积极的回应。

塔西托(约55-120年):

西方史学中的政治史传统经塔西陀的努力而趋于完美。

代表作品:《关于雄辩术的对话》

《阿古利可拉传》发表于公元98年,是塔西佗为其岳父写的一部传记。这部

作品同时还记载了不列颠岛上的早期居民的生活习俗及其社会制度、岛上的地

理风貌等,为后来的民俗学、人类学和地理学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可以从

中看到罗马帝国当时经营不列颠的经过。

《历史》(亦译作《罗马史》)

《编年史》(亦译作《罗马编年史》)

将《历史》和《编年史》合在一起,塔西佗所叙述的史事上起公元14年,下迄公元98年,

大致包括了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

《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

这部作品的全名为《论日耳曼人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De origine et situ Germanorum),也发表于公元98年。这是现存的有关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组织、

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最早的、也是最详细和最完备的记载文献。

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过程之中,在社会生活上还保持着大量的原始时代的遗风。在塔西佗的笔下,他们生机勃勃、富于战斗精神,与

当时罗马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化堕落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新兴的、

蒸蒸日上的社会,另一个则是没落的、江河日下的社会。

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论古代日耳曼人的历史》等著作的时候,就把它作为主要史料之一。另外,《日耳曼尼亚志》中对日耳曼人的

起源和传播的描述,还成了后来"日耳曼起源说"和"罗马起源说"这一历史论争中的

重要证据。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学者波吉奥、阿斯科利和塞尔蒂斯等人发

现了塔西佗的这部著作,并将它整理出版以后,又引起了"高卢起源说"和"条顿起源

说"的争论。在19世纪,德国和法国围绕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发生冲突的

时候,双方又都把这部著作作为自己的立论根据。

塔西托(约55-120年):

其作品主题:反对暴政,痛恨暴君,歌颂共和

社会历史观:实用主义。历史之最高的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

他虽然恋古厌今,但同时坚信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史学写作:

在西方史学史上第1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

写作态度严谨,充分利用当时所能得到的资料,并亲自进行采访和调查;

史料取舍受其政治立场及思想感情的影响。文笔简洁、紧凑、有力。

其历史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历史》和《编年史》是研究罗马帝国初期历史最直接的原始资料,《阿格里可拉传》中保存了许多关于不列颠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日耳曼尼亚志》则是研究早期日耳曼人历史最主要的史料。

五、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西方古典史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当代人的身份写作当代史。他们撰史的方法大多根据

亲身经历或亲自采访所得或事件目击者所报告的材料。

在古代,历史家必然是伟大的军人和政治……古代的历史家都是积极参加公共生活的。

求真探索精神。

求真,试图解释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这是西方古典史学传统的核心。

人文主义观念

宽宏的历史眼光(横向和纵向)

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在西方古典史学家中,希罗多德著《历史》是要保存人类的功业,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

撒战争史》是要使之成为“千秋万世的瑰宝”,波里比阿著《罗马史》是要“认识历史的

全貌”,李维著《罗马史》是为了盛赞“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罗马更伟大、更高尚,更

有这样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塔西陀著述历史,是要使之变成“惩罚暴君的鞭子”。

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的自身修养。

与中国古代史学相比较

史家标准治史态度史学体例(历史编纂学)史学审美

西方古典史学体裁的发展线索: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古希腊的历史撰述才摆脱史诗和神话的茧壳。

希罗多德的《历史》创立了叙事体通史体裁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奠定了西方政治叙事史的基本模式

李维的《罗马史》创立了通史体例。

到了希腊化时代,出现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史书,其主要代表作是普鲁塔克

与普鲁塔克同时代的阿庇安辑录前人著作,创立了按照国别和重大事件命篇的

“纪事本末体”

古罗马时代,出现了大量的编年体史书

与中国古代史学相比较

史学理论的发展相对同时代的中国史学落后,西方古典史学中发达的史籍与落后的史学批评

在史学的审美上,古典西方史学则远胜于中国古典史学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卢奇安(约125—192年),《论撰史》讲到了史审美观问题,并系统地论述了史学审美原则“真实美”。“历史是可以歌颂的,但是歌颂安于本分,要用得恰当,不要使读者讨厌。

“秩序之美。”史学家的艺术“在于复杂错综的现实事件赋以条理分明的秩序”

“文字表述之美”。“历史风格也应该相应地力求平易流畅、明若晴空,既要避免深奥奇僻的词句,也要免粗俗市井的隐语,我们希望俗人能了解,士能欣赏。”

第5讲:中世纪史学

一、中世纪(Middle Ages)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比昂多提出)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

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黑暗时代

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

“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

“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

对于“黑暗时代”的认识

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

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时代”相反的图

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

关于“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

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二、早期基督教教会史学

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原始基督教时期(公元前一世纪未至公元一世纪后半叶)处于原始状态。

早期基督教时期(公元一世纪未至二世纪初)社会中上层逐步渗入,知识人群增多并渐居主导地位。

公教会及国教阶段(公元2c初至4c)组织形式已基本定型于主教制,圣经定本,神学思想基本巩固。

中世纪时期(公元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教会逐渐分裂为东西方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公元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一批基督教徒否定教皇制,重新理解圣经。总称新教。东正教没有发生革命性宗教改革,而是慢慢演变。

现代基督教(公元十八世纪至今)基督教完全现代化,政教基本脱离,基督教传遍世界并与不同的文化兼容,各种新教派产生。

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原因

为了教导信徒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

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基本特点:

用宗教迷信代替科学的探索。

宗教史观支配着历史研究。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中心,世俗的历史只有从属的地位。

治史方法上,用宗教神话和传说代替历史著述中的信史实录。异教徒写的历史著作是不可靠的,圣经所记载一切都是真实的。

早期基督教史学主要影响

古希腊、古罗马的史学传统发生中断,与古犹太史接上联系。

将古犹太史作为基督教以前的历史历史被分为神圣的和凡俗的两种

圣保罗:《罗马人书》将历史分成亚当、摩西和基督三人为代表的三个时期

塔西安(公元二世纪):《向希腊人讲话》,将希伯来历史放在希腊-罗马的帝国接替论之前。

阿非利加那(约180-250年):《编年史》首次比较明晰地运用线性的时间框架,为后来的教会

史学提供了统一几纪年方法的最早形式。

攸西比乌斯(约263-339年),教会史学之父。

代表作品:《编年史》(《大事年表》)

第一卷概述世界历史,将世界历史分成神圣的和世俗的两种。

第二卷以基督教纪年法并行记载两种历史。

主要评价:

开始运用基督教纪年方法来编纂世界历史,把事件都纳入一个统一的编年体中。

综合各国的编年方法来组织人们所知道的世界历史。

其作品多具开创性影响。如《教会史》开创了西方教会史的写作,是后来几个

世纪许多教会史书的鼻祖。

奥洛希厄斯(约380-420年):

《反异教史》(七卷)

以奥古斯丁的神学观点来叙述他所知道的整个世界的历史。将整个历史描绘成巴比

伦、马其顿、迦太基、罗马等四大帝国相承续的过程,一直到公元417年。

认为上帝有计划地控制着希伯莱教和基督教的世俗王国的命运。他断言这些世俗的

帝国终将被上帝之国所代替。其著作长期以来被奉为基督教史学著作的范本。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

《上帝之城》

第一部分(前10卷),奥古斯丁反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的非难,否定罗马帝国

的衰弱时基督教传播的结果;

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的性质。

建立了基督教的史学理论体系。

奥古斯丁始终被看作是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权威,《上帝之城》确立了基督教的世

界史理论。

将《圣经》中体现出的“历史发展直线说”具体化,同时把早期基督教史学家

的史学思想、方法加以肯定,然后创立了基督教历史哲学的思想体系。

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奥古斯丁的历史分期更为明确地表现出人类历史的进步历程。

整个解释围绕基督教精神进行,人类的一切存在形式来自上帝,上帝主宰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早期基督教史学的评价史学成为宗教工具世界整体观历史进步史观线性时间观

三、中世纪欧洲各国史学

中世纪欧洲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同中世纪文化一样,受到基督教神学对文化领域统治的影响,神权主义取代了世俗主义。

热衷于从圣经中寻找历史的解释。神话、奇迹和传说充斥于历史著作之中。历史著作主要形式是年代纪(annals)和编年史(chronicles),历史和历史著述的学术性大大降低。

历史学家主要由教士和僧侣组成,史学研究的工作由修道院的僧侣们垄断。连早期基督教史学时期那些教士们的博学多才他们也不具备。

由于战乱频繁,古典文献大批散佚,旅行危险又困难,学术活动和作品趋向地区化。

法国史学

1、格雷戈里,539-594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生平:中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出生于法兰克帝国。因受良好宗教

教育,学识渊博。573年担任都尔城主教,被称为“都尔主教格雷戈里”。

作品:《法兰克人史》(historia rancorum)。被称为“中世纪最出色的史籍”,

继承了奥古斯汀善恶二元斗争论,作品共十卷。

第一卷:全部是关于上帝传说与基督教传播发展史。

第二卷:全面叙述法兰克征服高卢地区的经过。

第三卷:详细记载法兰克国家政治、经济、宗教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作品评价

是基督教史学中最接近历史的作品,因其对法兰克历史的记载详细,描述了莫

洛温文化诞生的全过程,说明了古代向中世纪过渡的特征。

虽然充满了神话、传说、基督教神学观和史学观,但其来自第一手资料的记载

使我们对“法兰克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因此格雷戈里在西方史学有了重要

地位,后人称他为“重生的希罗多德”。

对东方和希腊罗马史只字未提,即便提也只是一笔带过。

加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

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是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开始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活动的初步规范工作初步系统的宗教教育机构开始出现改革拉丁文,学习新文字

2.艾因哈德,770-840,

《查理大帝传》,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大帝传》用拉丁文写成,全书共分为2部分:

第1部分,以简明的线条勾勒出查理曼的国内外事业及其功绩。

第2部分,妙趣横生地描述了查理曼的私生活及其性格,揭露了朝廷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

把查理曼当作一个世俗的君王,尝试着用古典作家那种朴素、优雅的笔调来描绘这位人间君王。

此书的行文风格和结构安排,都与苏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如出一辙。艾因哈德这种刻意模仿古风的做法,使得《查理大帝传》为后来者留下了可靠、真实的史料。

因袭了苏托尼乌斯在写人物传记过程中忽视时代背景的缺陷,除了记述查理曼的战绩以及个人的宫廷生活外,对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内外情况几乎是只字未提。

《查理大帝传》叙事明快、文情并茂,所以传诵甚广,使得艾因哈德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3、副主祭保罗(730-800)

主要作品:《伦巴第史》所叙史事从伦巴德人的神话时代,止于公元744年。

4、尼特哈德(795-844)

代表作品:《历史》(4卷)记载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历史,止于843年《凡尔登合约》的订立。

《斯特拉斯堡誓言》的最早手稿。

5、编年史和年代纪

英国史学

1、比德,672-735,英国历史学之父

代表作品:《英吉利教会史》。

731或732年用拉丁文完成,记述公元前54年至公元731年的英国历史。此书主要

记载基督教在英国的传播。同时涉及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比德发展了攸西比乌斯的纪年方法,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其

前标为“B.C.”(意为基督诞生之前),其后标为“A.D.”(意为“我主纪年”)。

此种纪年方法通用至今。

同时,他的讲学和著述推动了当地的学术风气。诺森伯利亚成为欧洲在7、8世

纪时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

年代纪

年代纪源自英国人的创造,起源于基督教确定宗教节日的需要。学问

僧事先通过计算和记载来确定以后几年的节日时间并制成节日表,以

统一节日活动日期。

7世纪在查理大帝的推广下得以流行。他下令在法兰克王国建立系统

的和固定的节日表。

这些节日表逐步渐变成当时记载大事件的形式,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编年史

编年史是以一部或多部年代记为基础,对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重大

事件的综合。

中世纪编年史的作者和性质有很大差别,但绝大多数都是有关地方的

记载,只有少数关于国家和国际关系中重大事件的记载。

对事件不做解释,缺乏所谓的历史意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始于9世纪中叶,止于12世纪。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使英国

成为中世纪历史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最早由阿尔弗雷德王(公元871-899)组织人员汇编

除了很高的史料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尊为英国古代散文

的典范。

德国史学

兰伯(1020-1125)

主要作品《赫斯菲尔德年代纪》,主要记述1040-1077年之间的战争、外交、各式人物。

1077年卡诺莎觐见: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的政教之争

文笔优美而使得其记载真假难辨。

鄂图(奥托)(1114-1158)

代表作品:《编年史》(《双城记》)

历史是上帝信徒与撒旦信徒之间的斗争史,世俗国家的历史就是撒旦信徒的历史。

将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具体化为罗马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

世俗帝国的演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加洛林帝国-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将基督教教会的发展史连成一体。最后一卷集中论述世界的末日和再生问题。

意大利史学

意大利是中世纪天主教中心,历史著作内容主要围绕教皇的事迹。公元4世纪开始出现《教皇传》。10世纪开始出现城市史学,直接影响了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复兴。

留特普兰(922-972)

代表作品《安塔波多西斯》(Antapodosia)和《鄂图史》

《安》以揭露贝伦加二世的叛国行径为主线,叙述公元888-950年的意大利历

史,旁及德意志、拜占庭和穆斯林世界的历史。

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判断和结论过于偏颇。

意大利史学

卡蒂诺的格里高利(11世纪)

以15年时间整理汇编了《法尔伐史料集成》,形成了最早的史料考证和批评思想。

马可波罗(1254-1324)

主要作品《马可波罗游记》

全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沿途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亚美尼亚、两河流域、波斯、中亚等

第二部分:元初政事和忽必烈的战争第三部分:记载中国临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第四部分:成吉思汗逝世后蒙古诸汗国的战争及俄罗斯的情况。

四、拜占庭史学

史学发展概况

直到公元7世纪,拜占庭帝国文化还大致保持着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传统。古典史学传统也得到很大程度的传承。

东正教并不处于主宰地位,世俗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史学的世俗色彩更浓,编纂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丰富。

与拜占庭文化的发展繁荣一样,帝国存在的一千年间,涌现了一批史学家。

代表史学家:

左西莫斯(5世纪中叶)

代表作品《新历史》,记载奥古斯都执政到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的

历史,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的原因是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

普罗科匹厄斯(500-565)

主要作品《当代史》、《秘史》

《当》即查士丁尼皇帝远征史,主要记载其武力扩张的史事。《秘》描绘查士丁

尼时代的政治活动、宫廷琐闻及达官贵人间的争权夺利。

与同时代西欧史学家相比,其作品所涉内容更加广泛,其风格模仿古典史学家,

观察敏锐,文笔生动。史观上也继承了“写史以垂后世”的古典史学传统。

记载了有关中国育蚕技术西传等有关中西交通史的内容。

两书对查士丁尼的描述相距甚远,引发后人争议。

五、中世纪史学评价

总体特点:

史观:基督教神学史观;史家:多数为神职人员体例:以编年史和年代纪为主

圣经对历史学著作有决定性作用

贡献:

历史认识论上,抛开了古典史学家的历史循环观,认为历史有起点也有终点,是一种直线的,进步的发展。

关于世界体系,创立了普遍主义的历史框架,突破了古典史学的地域观念,形成了基督教史学的世界体系和编年体系。

历史方法论上,确立了历史分期的观点。创世纪年与基督纪元纪年的两种纪年标准。

关于天命观,在宗教虔诚的基础上,实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

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宗教化解释,从而符合信仰时代的要求。

为社会树立虔信的典范,为个人生活提供伦理指导。

第6讲:近代史学(1)

一、人文主义史学的思想准备

人文主义

克里斯泰勒:人文主义是与人文学有关的知识体系。这里的人文学指的是当时的一种教育制度。包括语法、修辞、诗歌、历史、伦理五门课程。

所谓“人本”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对于“物本”和“神本”而言的。

中世纪时期的自由思想发展

唯理主义:经院哲学的发展国家主义的兴起异端倾向和自由探索精神

民族主义的发展、异端思想的流行、神秘主义以及对神学和哲学的经院式的结合的反对,是

被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改革运动的先驱。

二、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史学

文艺复兴

1)运动的萌发14-15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主要以意大利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

2)运动的繁荣 15世纪中-16世纪中。主要以绘画艺术、新的文学戏剧和新的哲学思想来体现。

3)运动的尾声 16世纪末-17世纪。主要体现为科学领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

三、人文主义史学特征

史学观点和治史方法

.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主张用古代的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传统。对各类早期遗稿和手

抄本加以注释、校勘和刊布,并在此过程中开始认识到考证历史档案和文件的价值。

.将中世纪以来被抛弃的所谓异教史学恢复到应有地位,与中世纪编年史学和基督教史学分道扬镳。

.在历史解释方面,普遍抛弃了圣经中荒诞无稽的、虚妄的神话和传说,反对以犹太史和教会

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摆脱了圣经史学和宗教史学所鼓吹的神的意志主宰和干预历史进程的观点。

.人文主义史学反映了正在萌芽的民族主义意识。

人文主义史学的历史体裁多样化

修辞史学及其副作用方言史学:方言写作的城市史和民族史迅速发展

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的流行宫廷史新的世界史

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史学

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史学世俗化

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的奠基

维兰尼:中世纪编年史向人文主义叙事史的转变,奠定了佛罗伦萨人文主义史学的基础。

《佛罗伦萨编年史》:

彼特拉克(1304-1374)

《罗马史》拉丁文史诗《阿非利加》《名人传记》

布鲁尼:(1369-1444)

《佛罗伦萨人民史》《意大利当代重大事件述评》

传记学的迅速发展

瓦萨里(1511-1574)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近代政治史和民族史的转型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圭恰迪尼(1482-1540)

文献校勘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瓦拉(1407-1457)与文献校勘学:《君士坦丁赠礼的证伪》

比昂多(1392-1463)与考古学:

罗马三部曲《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

《罗马帝国衰弱以后的历史》

史学发展的两种范型

论:注重运用说理与论证的方法史:以考订史事为基础,利用考古、校勘等方法。

五、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史学

15世纪后,文艺复兴运动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随之也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经济情况各异,出现了地区间的差异;

宗教改革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史学更关心宗教和神学的争端;

民族主义和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史学带上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法国史学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佛罗瓦萨尔(1337-1410)《英法诸国编年史》,主要记载百年战争战况和各国有关的外交活动,为英法百年战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骑士的歌手”

科曼(1445-1511)法国第一个人文主义史学家

《回忆录》,给予意大利当时的文化以高度的评价,标志着法国中世纪史学向人文主义史学的转变。

比较政治学

盖冈(1433-1501年)

《法兰克人的起源和事业纪要》一反中世纪史书中大量引入传说的做法,剔除了传说,体现了求实与人本的史学精神。

“整体的历史”与历史思想

拉.波普利尼埃尔(1540-1608)

《从1550年至今的法国史…》 1559《完美的史学思想第一部书》 勒卢阿(1510-1577 )有关世界历史的思想

让.波丹(1530-1569)

《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1566),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心内容是如何对历史作出解释。

三种历史:人类史、自然史、圣史历史进步观历史的地理决定论

比涅(1550-1630)《世界通史》,叙述1553-1620的史事,以美化胡格诺派的事业为主要目的德国史学

人文主义精神在德国史学只有短暂的反映,“缺乏文艺复兴这个环节”。

德意志史学受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史料整理与考据方面

特利提密阿斯(Trithemius,1462-1517年)是最早的德意志人文主义史学家。

克兰兹

《萨克森尼亚志》

英国史学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玫瑰战争(1455-1485)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文艺复兴蓬勃兴起。

一直到16世纪以前,英国的史学始终被中世纪延续下来编年史传统所统治,突破很有限。

(英国)最早史学发展,就是中世纪寺院编年史的消失和取而代之的城市编年史。

古典拉丁文和英文写作,反映世俗生活取代中世纪单调的编年史 16世纪近代意义史著的出现:

安德烈(-1521):《亨利七世的生平和事业》、《亨利七世年代纪》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乌托邦》

《理查三世史》

拉丁文写成,自译成英文,第一部英文历史著作。散文式的写作

维吉尔(1470-1535):受亨利七世委托,耗时30年编撰《英国史》(不列颠被征服和破坏的历史),在史学批判和写作风格上,为英国近代史学树立了榜样。

17世纪:新的起点

威廉.坎登(1551-1623):

《大不列颠志》(1605)(远古以来的不列颠、苏格兰、爱尔兰及相邻

岛屿的地图历史学描述)

地图历史学:对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的描述,然

后叙述这个地区的历史事件,说明这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特征。

《伊丽莎白女王传》

坎登之后的英国史学两个趋势:史料收集、整理和出版的重视历史著作与政治的紧密结合 培根(1561-1626):

《国王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史》1622(献给查理一世)

带强烈的主观色彩将特定的材料组织起来说明某些问题有意回避或篡改与自己论点相左的材料作为哲学家的培根的历史观念

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史学

格老秀斯:国际法之父

赫夫特(1581-1647):《尼德兰史》荷兰文写成

组里塔(1512-1580):《阿拉贡王国年代纪》,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大量使用档案和外交通信并通过考证来重现政治史。

西葡的殖民地史学

六、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史学

宗教改革:16-17世纪

德国:路德宗教改革1517《九十五条论纲》,公开抨击贩卖赎罪券的行为,要求辩论赎罪券问题;

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1536发表《基督教原理》,系统阐述宗教改革主张。

16-17世纪,宗教改革相关历史事件

德意志施马尔卡登战争 1546-1552

法国胡格诺战争 1562-1594

尼德兰革命 1566-1609-1648

德意志地区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主要影响:A、宗教生活世俗化。B、旧教的自我革新。

宗教改革对史学的主要影响:

进一步推进了人文主义史学的发展

宗教改革历史学始终是作为新教学者同天主教学者进行论战的工具存在的

宗教改革对世俗化的人文主义史学产生巨大冲击,再次将西方史学的中心内容拉回到宗教和神学的争端中来

教会史学与人文主义史学的不同

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不再回避教义和宗教争论

以教会历史和宗教问题为主要内容,与中世纪保持更紧密联系

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德国的教会史学

马丁路德(1483-1546):《编年史》1541

卡立温:《编年史》将亚当后的历史分为7个世界周期,以历史发展的事实来证明路德教义的正确性

梅兰希顿(1497-1560):改编卡立温的《编年史》

缩减为3个周期

恢复上帝在历史中的主宰地位

其后两百年成为德意志各个大学标准教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著作树立了楷模。

弗兰克(伟大的塞巴斯蒂安.弗兰克)(1499-1543)

《编年史》《世界志》《德国史》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抛弃超自然力量主宰的观点。

人类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产生国家、私有财产、农牧制度的社会阶段;

第三个阶段尚未实现,需要通过反暴政的斗争才能实现的自由阶段。

支持和同情德意志农民战争

历史论战(1550-1557宗教论战)

佛拉西阿斯:《马格德堡世纪史》1559-1574

从基督诞生到1300年,百年为1卷,共13卷。

每卷分16章,各章均有固定篇名,如教义、宗教仪式…

着力证明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与原始基督教没有连续关系,甚至相反。

认为人类历史是上帝与魔鬼的斗争,是基督的真理和反基督的阴谋间的斗争。

收集了丰富的史料,但缺乏批判和考证,主观性很强。

巴洛尼阿斯:《教会编年史》1588-1607

逐一对《世纪史》进行反驳,以堆砌史料见长,极具史料价值。

转移视线和避重就轻,化解对天主教不利的各种史事。

加索绷:《教会编年史》读书札记

萨皮和帕拉维西诺:《特伦特宗教会议史》

宗教论战的史学意义

欧洲其他国家的宗教史学

英国清教运动及清教教会史

福克斯(1516-1587):

《基督教殉道者行传》1563,后来扩展成一部教会批判史。

新教徒重要的精神食粮,很多教堂将其与圣经摆在一起。

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此书在资料的批判和运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甚至有篡改史实的情况。

伊丽莎白古典学会(包括坎登在内):宣传清教伦理和教义,从政治角度论证宗

教改革的必要性。

1609年切尔西学院,为新一轮的宗教论战做准备。

英国革命之后,教会史学逐渐衰退。伯纳特:《英国宗教改革史》 1679 法国胡格诺战争及宗教论战

波苏埃(1627-1704)

《新教派之间分歧的历史》论证教会的分裂对新教和天主教都是危险

的,论证宗教改革的大逆不道。

《世界史》:西方史学中用神意解释历史的最后一部著作。

七、博学时代

博学派史学的兴起

宗教论战对史事和史实考证的推动,年代学、古文字学、铭文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辅助学科进一步发展

社会和政治动荡导致大量图书、文件和文稿流行于民间

怀疑主义哲学盛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早期,史料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整理史料的学者,这个时代被称为“博学时代”。

早期的一些学者

皮埃尔.匹陶安德烈.度申:《法国文献史》(法国史学之父)

比利时的波兰达斯学派(耶稣会)

《圣徒行传全集》

以收集、考证、研究、出版圣徒行传为职业

路斯威德首先发起,因波兰达斯而闻名

丕皮布洛奇:

史料的真实与否以及与事实是否相符是衡量史料价值的标准。

1882《波兰达斯文选》,刊载圣徒行传编撰之外的所收集到资料

法国圣摩尔学派

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于1619年成立圣摩尔修士会,由造诣深厚的僧侣组成

路克.达希里:摩尔学派之父,《中世纪未刊文献集成》(13卷,1655-1667)(史学史研究的开始)

马比昂:

《圣伯尔纳全集》1667年出版《本尼迪克特僧团圣徒行传》1668-1701 《古文书学》1681 蒙福孔:

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成就

《古希腊古文字学》

《古代遗物说明》和《法兰西王国古代遗物》

博学时代的贡献

博学派学者以执着的信仰和无比的毅力,发掘出大量长期未被利用的历史文献,初步使这些文献资料系统化,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开拓

法律史、文化史、国家史、民族史和世界史等

年代学、古文字学、古文书学、考古学等

外证法和内证法

第7讲:近代史学(2)

一、启蒙运动与理性主义史学

启蒙运动(age of Enlightenment)1715-1789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观念。包括理性主义、激进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等。(黑格尔) 启蒙运动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形成并发动文艺复兴;

15世纪环球航行扩大人们对地球的范围及性质的认识

16世纪宗教改革和17世纪科学革命,人类世界观发生根本变化,新哲学体系开始形成;

18世纪后,工业革命发生,资产阶级逐步壮大,政治上的要求意识形态的准备理性观念的萌芽:

先声

荷兰哲学家阿科斯塔《灵魂必朽论》,批判圣经和神学中的灵魂不朽论

格老秀斯《战争和和平法》提出自然法理论

斯宾诺莎《伦理学》宣传“神即自然”。

英国唯物主义:

培根《新工具》提出实验、观察和归纳的科学方法,以取代经院哲学的演绎法;

霍布斯提出机械感觉论: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的,都要用机械的方法去说明。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

1.古希腊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然政治观与整体正义价值观。 第二,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第四,公民的政治视角。 2.柏拉图“哲学王”思想及其意义? 柏拉图:重点为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家当王),《理想国》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征? 城邦的本质 (一)溯源法: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会有机体 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二)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公民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 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政体研究 (一)政体的界定 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二)区分政体的标准 ●政府的目的●掌权者人数 (三)具体划分六类 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四)政体的特性与基础 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扬弃 把研究重心转向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与分析。 (一)温和的整体主义 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 (二)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 (三)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 ●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 ●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 民主与法治思想 (一)民主的依据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一、导论 (一)史学史概念 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 (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 1、过程 (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 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 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 (4)现代史学 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 (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最新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 筑波千鸟整理 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3版),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高卢战记》:约著于公元前52年,共8卷,前7卷出于恺撒之手,最后一卷是他战友所续写的,本书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

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心理史学:心理史学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它于20世纪前期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 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这是一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作者在书中努力要表述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逐步摆脱了偏见、迷信和卢奴役,尽管他们遇到无数次的错误和失败,但总是向着理性、公正,向着物质和精神不断改善的方向前进的。“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百科全书》主编是D.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 色诺芬 B 老伽图 C 波利比阿 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 狄德罗 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希腊史》 D《罗马帝国衰亡史》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 B奥古斯都时代 C屋大维时代 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 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 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 C莫泽尔 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 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 C《罗马历史源流》 D《罗马古物考》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 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 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范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谢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1. 修昔底德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李维:古罗马学家。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建城以来史》并残缺不齐。创立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但还有很高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塔西陀:古罗马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著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痛恨暴君,透露出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吉本: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杰出代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共6卷71章,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恪守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具有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维柯:近代西方历史哲学鼻祖,代表作《新科学》,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建立历史发展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他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边疆史学:特纳是美国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很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提出了边疆学说,强调边疆和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扫除了以往历史编纂学的积弊,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新观念,对美国史学界的影响极为深远,该派因为适应美国扩张主义而名噪一时。 休谟: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著有《英国史》、《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主张扩大历史记载的范围,倾向于社会史。同罗伯逊、吉本并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各卷以古希腊9位缪斯女神命名,故又被称作《缪斯书》;又因其以讲诉希波战争为主线,故后人也将它称作《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分上下部分。1~5卷第27 章为前半部分,叙述希波战争前地中海各国的历史,从态度上看,带有爱奥尼亚纪事家作品的缺点,既有闻必录,因而存在假录。第5卷第29章起为后半部分,是信史实录,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在此书中,希罗多德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口头传说、直接印象、文字记录,其中口头传说用量最多,作者本人没有民族歧视,并且取材丰富。该书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著作,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纪事,是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撰写而成,共八卷,其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该书的史学特色有: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歌

西方史学史书目1

西方史学史中文参考书目 (一)原著 (1)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2)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 (3)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1986年(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1986年 (5)色诺芬:《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961年 (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8)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9)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李维:《罗马史》选,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

(1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17)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年(1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 (19)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20)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香港圣经公会,1980年 (21)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1989年(22)奥古斯丁:《独语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23)格利高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24)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25)艾因哈德:《查里大帝传》,商务印书馆,1979年(26)无名氏:《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27)薄伽丘、布鲁尼:《但丁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29)马基雅维里:《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0)蒙田:《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的源头课堂笔记 姓名:蒋小慧班级:2012级英语4班学号:201203010409 第一课东方的遗产 古代近东地区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最早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新月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世界的粮仓。 一、苏美尔文明 最早居民: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苏美尔城邦,第一个文明,城市文明,处两河流域,悲观主义心态。 苏美尔人贡献: a.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为学习写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了培养书吏的学校; b. 车轮; c. 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国王,第六代国王,国力强盛,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其传世功劳即编制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世界历史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刑法,民法等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 二、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1.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当时著名良港和工商业中心,海上民族 贡献:a.商业精神,垄断地中海贸易,进行殖民活动。 b.拼音字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影响,结合自己实际经验创造出22个辅音字母,是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的源头。 2.希伯来文明 使用闪米特语 十诫前四条一神崇拜,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后六条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十诫意义:希伯来人在宗教上的一次改革运动,奠定了犹太教的基础,强调了对耶和华的绝对信仰,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其为契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西方热的思维方式。 犹太教它的出现时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四节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之一 犹太教四个基本特征: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上帝的选民”的思想;救世主信仰“弥赛亚”。 三、埃及文明 西方历史源头之一,处尼罗河流域,埃及人歌颂尼罗河,与悲观主义心态相反。 埃及政治发展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埃及文学: 1.建筑方面,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象征,有三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2.象形文字,书写材料为埃及纸草,即埃及特产植物,纸莎草。 3.木乃伊的制作 第二课希腊文明的兴起 一、爱琴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可在古希腊找到痕迹。 早期文明叫爱琴海文明,是航海民族。 《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在19世纪被证实爱琴文明的存在,爱琴海文明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和大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

2018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本复习题考查标准分知晓、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 知晓: ●法国学者波普利尼埃尔在1599年出版《史学史》一书,成为西方史学史上把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 象的开山之作。 ●1913年英国史家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问世,这是一部对19世纪西方史学系统总结 的权威之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老伽图以其著作《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恺撒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高卢战记》。 ●古罗马三大史家有李维、塔西陀和撒路斯提乌斯。 ●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古罗马时期希腊史家是波里比阿。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在基督教史学写作体系里,时间代表着线性发展,而不再是循环不已,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时间观形成 显著差异。 ●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奥古斯丁撰写了《上帝之城》。 ●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的是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攸西比乌斯。 ●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是欧洲早期教会史学名著之一。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艾因哈德代表作为《查理大帝传》。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最早用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这种做法 很快被其他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 ●弗雷辛主教鄂图撰写8卷本《编年史》,因以《上帝之城》模式写成,因此又被称为《双城史》。 ●拜占庭史家安娜·康尼娜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史家。 ●马比昂撰《古文书学》、蒙福孔撰《希腊古文字学》,极大推动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欧洲学术的最高水平。 ●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被称为西方近代文化史之滥觞。 ●休谟与罗伯逊、吉本一起,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哥丁根学派代表史家有加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 ●维科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新科学》 是维科最重要的著作。 ●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这成为19世纪德国学术复兴开始的标志。 ●《德意志史料集成》由德意志政治改革家施泰因倡导发起编纂,佩茨任主编,主要汇编了公元500-1500 年间日耳曼人的各类史料,对欧洲各国史学有较大影响。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是兰克的成名之作。“史学的批判时代的开端”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的精神之父是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主要干将有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1902年,蒙森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西方史学史

绪论 (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 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 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 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 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 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 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 (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 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 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 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 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 (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 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 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 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 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1)时期一:20C初-1949年建国前 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 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 (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 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 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 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 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 (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

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犹太教(次重点)

西方史学史 复习题

李维+:古罗马学家。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创立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但还有很高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塔西陀+:古罗马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著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透露出悲观主义情绪。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代表人物。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确立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吉本: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杰出代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共6卷71章,体大思精、卷帙浩繁。尽管吉本恪守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连接起来,具有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维柯:近代西方历史哲学鼻祖,代表作《新科学》,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建立历史发展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他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休谟: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家,近代“不可知论”的创始人。著有《英国史》、《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主张扩大历史记载的范围,倾向于社会史。同罗伯逊、吉本并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斯特拉波:小亚细亚地理学家,著有《地理志》,把当时地中海地区的人民的地理知识总结,在古代的地理书籍中最为详备,论述了当时西方人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山川地势、民族分布、物产种类、商业往来、风俗民情等,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新史学:20世纪初萌动、五六十年代发展,反对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美国学者鲁宾逊等人。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 新文化史学:20世纪五十年代一次转折,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新文化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批判。重点转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历史。90年代更强调要研究个性、独特性和突发事件。

西方史学史

导论:历史、历史学与史学史 一、历史和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 已过去的事实经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历史,或简称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实在的历史 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与时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 历史无所不包,任何事物都有历史(历史与空间)人的活动 描述的历史 理论预设:历史观参照(叙事)框架:时间、空间 价值准则:叙事意图决定史事的选择描述过程:历史是被叙述的 体现的是一种过去观,而不是过去本身这种历史可随时翻新,不断重写。 二、史学史 历史学:简而言之,是历史研究的学科 历史学概念的几次变迁 希罗多德对史学的界定:对过去的研究,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即证词和探究。 证词:目击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做的符合事实的陈述; 探究:根据这些证词去寻找事实真相的活动。 古罗马时期,历史被理解为探索者所作的叙述,即讲故事。历史学即叙事史学。 中世纪时期,特别强调历史是指人类事务的整个进步过程,并认为历史是个循环的过程。 文艺复兴之后,历史学作为学科逐步形成 史学史的历史 史学史一词的广义用法在西方开始于16世纪,几乎等同于历史编纂学,内容包括历史的编纂、写作和表述方法、体例、结构和技巧,也包括历史研究活动的成果。 1599年,法国波普利尼埃尔《完美史学思想第一书》,直到18世纪以前,这一类史学史著作都是单纯按照年代先后排列过去的史学家和作品。 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廷根学派提出要对历史学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1911年,瑞士富艾特《新史学史》;1913年,英国古奇《19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这时的史学史将历史著作及其方法列入了研究范畴。 现代史学史的定义由美国的一批史学家所定义: 贝克尔:(史学史)是古代希腊以来的历史著作的总和,包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他们使用的史料、著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趣味性… 1980年布加勒斯特第十五届历史科学大会上成立了历史编纂学国际委员会,并创办两个刊物《史学史》和《史学研究国际年鉴》 一些代表作品: 布莱萨特《历史学:古代、中世纪和现代》1983 伊戈尔斯主编《国际历史学研究手册》1979 伊戈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1985 德泽尔主编《历史学的未来》1977 斯蒂森《历史学面面观》1987 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史学家与史学著作(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地位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