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不过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动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理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使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个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个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个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实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个课的教材。理应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切都能够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个切都是怎样实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个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个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个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仅仅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实行思考,实行紧张的脑力活动。所以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个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能够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使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所以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常会说:“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理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

识记(记熟)理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理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理解)、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实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 (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实行教学时,能使识记在思考(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的过程中实行。譬如学生要学会俄语中硬音符号的正写规则。教师就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分解包含硬音符号的词,解释这些词的写法,引导他们识记和自觉地使用这个规则。实质上,这就是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个规则。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个真理能使用到很多词上,这就是规则。这个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使用于实践的水平就越强。

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很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实行思考(特别是在四、五年级),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充足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实行思考,先不实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根据我所看到的无数事实和儿童的遭遇,得到这么一条信念:很多学生在算术上(以后又在代数上)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脑力劳动中很多难以捉摸的缺点所造成的结果。

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理应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但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动数学才能的发展。大家知道,很多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pa3-和pac-、6е3-和бес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很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使用相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理应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样的错字:“разч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гся”。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使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对抽象真理、概括(如语法规则)的第一次理解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很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准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

所以,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的问题。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我想,这个术语是能够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使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例如,学生在很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很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个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能够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理应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使用知识的因素。这里也理应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行工作。理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

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

不过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学生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这个点取决于很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要做到准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不过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很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实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准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使用于实践。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几何课上,学生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学生们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材料。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使用结合起来了。原来,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很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

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理应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例如,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俄语的副动词短语。这里的难以捉摸的“点”,就在于副动词在有了谓语(动词)的情况下,好像又充当着第二个次要的谓语。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并提醒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在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理应设想有同一个主体在完成两种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主导的、主要的,而另一个动作是从属的、次要的。学生一边思考着现实的动作一边造句。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例如,教师讲解了1861年俄国农民摆脱农奴制束缚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思考(5至7分钟),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假如沙皇政府不解放农民,俄国的农业发展会走什么道路?在1861年以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互联系如何?农民解放后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如何?1861年以后,是什么防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农业中封建主义残余(甚至在1861年改革以后)依然存有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讲完新课后立即挂在黑板上。我深信,课的一个最紧张、最有兴趣的阶段从这时开始了。学生们回想以前学过的各章节的材料,在教科书里“翻阅”资料(顺便指出,在人文学科的课上,教科书首先是为了思考新教材而使用的)。在我看来,这时候实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来说,这种复习就是思考。

这么说来,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个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实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实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能够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

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使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水平和特点。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实行思想。

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实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就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使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学生

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六个句子,句子里要用上“道路”(~opora)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间接格,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3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含1个、2个、3个同等的谓语。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使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理应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

最新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精品文档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篇一】 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今天再读犹感亲切。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也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进步的最佳武器。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一、寻找闪光点。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

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精 品文档. 精品文档 当当体育委员…… 二、不可公布差生的成绩。既然跟“差”“后进”沾边,他们的成绩 一般都很烂。所以,适当给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的自尊,不在同学面前取笑他们可怜的成绩,他们有时反而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注意说话的分寸。教师要注意克制,哪怕后进生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篇二】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数学课,爱我这个班主任。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我收获颇丰: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特别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带给我极大启发。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地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范文 暑期我为职称面试做准备,在网上搜索资料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最敬佩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敬佩他?我把认识的国外的、国内的、古代的、近代的教育家,放我面前一一欣赏,印象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我感动于他高尚的人品,感动于他给我工作的具体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教育基层,将23年的心血投注在一所学校,他提出的理论来自于他对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的长年观察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热爱农村教育事业,二十年甘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校长,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主动辞去教育局长的职务,谢绝到大学当教授的邀请。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院校都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正是这种甘于平凡工作的精神,铸就了他一部部光辉的作品,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平平常常的一段话,可是我每读到此处,都心潮澎湃,能做到淡泊一切,不为名利所诱惑,几十年专心做一件事者能有几人?只有他这样心灵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与这样的大师对话怎不叫我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他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研究的对象。经他长期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他对每个学生

都写了观察日记。他白天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晚上进行科学研究。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是对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的反思和归纳,对教育现实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他的教育理论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也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更注重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有利于人个性的发展,十分注重在教育中尽可能的注入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而这恰恰是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所最缺乏的。所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容易感受到感情的力量,感到一种对心灵的抚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与其他经典著作相比,苏霍姆林斯基将理论熔铸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中,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及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我形象的感染,有给我思想的冲撞。比起许多充斥着晦涩生僻术语的理论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是我的最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对我很有启发,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学教师认为是讲解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决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学会思考。无论对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及思考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及思考 大安镇中心学校邢丹凤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利用假期及周末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以下是摘录及感悟: ◆摘录:从“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然而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

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感悟:上课时,学生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维随着老师的要求转,或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双边”活动,这样的学生成绩肯定拔尖,但全班几十个学生,难保个个能做到这一步,我班就有一部分学生,全班齐读他不开口,点名回答问题他不知所云,这时,怎样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 过去我采取的办法是在三个大组中进行竞争,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搞小动作或不知读到什么地方就倒扣一分,一节课下来,哪一组获胜就做相对奖励。这个办法刚采用还行,能约束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但用久了,觉得学生越是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就会越疲劳,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后,才知道控制注意力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而且研究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 2、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认为可以采取多鼓励的方法。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且要鼓励得恰到好处,“帽子”不能戴得过高,过高了学生容易产生沾沾自喜或骄傲的情绪,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学生的情绪不会高涨,难就难在教师要把握合适的度。 智力振奋是注意力持久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智力振奋呢?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8~12) 8、关于获取知识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不过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动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理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使用中得到发展。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个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个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个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实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个课的教材。理应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切都能够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个切都是怎样实行的?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个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个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个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仅仅在旁听。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实行思考,实行紧张的脑力活动。所以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5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1-50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实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使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有的。也不存有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水准,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仅仅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个点。教师理应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防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理应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能够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个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及心得3842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 书笔记摘抄整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那么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摘抄(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摘抄(3)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 姜强 因为导师团的任务,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洮南三小商宏宇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满慢滋养者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

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后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练习题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技巧1、教学和教育的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2、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3、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4、人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6、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7、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8、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9、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10、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1、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 12、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13、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14、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而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15、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16、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17、"知识的转化现象"指的是思维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学生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及特点。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 18、复习是学习之母。教给学生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500字_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500字_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一书,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使我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困惑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霍姆林斯基所写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没有过时,它仍像一场及进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书中的建议如同一条条观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当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和注意力集中”对我启发很大,把控位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应”,孩子刚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交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者,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书中霍姆林斯讲过,“只有当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时”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支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读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有很多的观点、理念深深的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指挥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分享知识,欢迎下载使用!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摘录

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知道,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智育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自身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点一滴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快乐,教师也能体验到教学的快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有些老师总是抱怨自己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很多,导致自己的空暇时间基本上没有。从文章中的建议来看,优秀的教师从来不抱怨没有空暇时间,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一生来投入教育事业,从来未停止过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海洋,所以当他们需要准备实际的教学时,就不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决于在初年级的时候,教师是否教会其如何阅读,即在阅读时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一旦解决了阅读障碍,就不存在跟不上学业的情况。所以小学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的基础知识框架,好比扎实的地基。同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当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思考阅读的时候,他阅读的越多,思考的越多,那么他掌握教材就更加容易。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当儿童的学习越困难的时候,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这个时候他就更加需要阅读,通过阅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阅读能是他思考,思考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 7、“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学生感觉到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课业要求,学知识不只是目的,要学会利用知识,把知识当做认识生活的手段。 8、“关于获取知识”要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面对新的知识的时候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他们去回顾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别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应该从大量的现实思考中进行运用记忆。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在第一次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不要仅仅在课堂上广泛地提问,也是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务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新的基本知识点,这样在后面的学习运用才能更加地轻松。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当上课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看似都是已经听懂了知识点,但是听懂了并不等于掌握会运用了,所以学生从理解的层次到运用的层次还是需要一个思考,练习的过程。 12、“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要通过草稿本检查学生的作业,这个方法的用途是在与充分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很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以便进行单独辅导。 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不要根据某一次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也不要时常给学生评分。当学生对某一块知识模糊没有掌握时,不要急于给他打分,应该给予他帮助。要注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14、“不要把学习之母当做后娘”在给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的时候,不要按照课本的一条一条知识点进行复习,应该采用综合的方法,让学生把众多知识点灵活地组合运用解决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知识点中抽取主要的,关键的知识点。这些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word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1、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有关工作乐趣的几句话。 3、怎样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防止神经衰弱。 4、要善意待人。 5、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6、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个时辰。 7、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8、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 9、“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 10、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 11、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12、关于获取知识。 13、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 14、教材的首次学习。 15、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 16、怎样使家庭作业的检查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 17、评分应当有分量。 18、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 19、怎样减轻批改作业之苦。 20、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活动内容。

21、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 22、怎样通过阅读发展知识。 23、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 24、技能和知识之间不可比例失调。 25、兴趣的奥秘何在。 26、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27、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 28、传播知识与参与社会生活。 29、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 30、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 31、为了不造成负担过重,必须有自由活动时间。 32、教儿童利用自由活动时问。 33、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 34、通过爱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35、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36、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 37、向初到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 38、向准备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 39、怎样研究学前儿童的思维。 40、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41、怎样培养记忆力。 42、爱惜并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完整版)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7篇 【篇一】 早在几年前就拜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今天再读犹感亲切。有人曾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个比喻多么的贴切,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引导好学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后进生,更应该多倾注精力,付出爱心。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可是,他们不行,常常的出错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也是孩子,也渴望掌声和鲜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女孩子……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赢得大家的注意,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如此。所以,每次遇到问题,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进步的最佳武器。那么,怎样才算尊重差生呢? 一、寻找闪光点。找出差生的特长,比如绘画很好,就多让他出出板报;热爱劳动的,就把集体劳动的指挥权交给他;喜爱运动的,就让他当当体育委员…… 二、不可公布差生的成绩。既然跟“差”“后进”沾边,他们的成绩一般

都很烂。所以,适当给给他们面子,保留一点他们的自尊,不在同学面前取笑他们可怜的成绩,他们有时反而会反思反思自己的不足。 三、注意说话的分寸。教师要注意克制,哪怕后进生做出再惹人厌惹人烦的举动,教师也一定要用较有修养的语言,鼓励学生有错就改,而不是威吓体罚,以势压人,那样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甚至破罐子破摔。 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如此可爱,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 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后进生象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篇二】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教师读书心得。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今年,我有时间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精华摘录 (顺序号并非根据目录而来。有的一条建议中可能有2、3句 名言) 1.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 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2. 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 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3.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4.人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 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6.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7.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8.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9.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10.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 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1.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 12.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13.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 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 14.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而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15.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 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16.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 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17."知识的转化现象"指的是思维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学生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及特点。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 18.复习是学习之母。教给学生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 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学生的作业里有许多错误的根源就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