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的文明所分割的世界---锄头象征着第一种文明,流水线象征着第二种文明,电脑象征着第三种文明。”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经济一体化,它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大,经济的知识取向也日益强烈。作为结果,它是“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这两种趋势的合流。知识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知识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

世界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四种,即物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唯一可连续开发、深层次开发和无止境开发的战略资源。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将构建知识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将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第三级教育作为知识社会建设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2000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27个,2003年达到33个国家或地区,2004年达到36个国家或地区,这就是说世界有近1/5的国家或地区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世界银行提出知识经济的四个支柱是:(1)能够为有效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以及企业家精神提供激励的经济激励机制和制度;(2)能够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受过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公民;(3)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传播和加工的动态的信息基础设施;(4)由企业、研究中心、大学、思想库、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组成的高效的创新系统,它有利于利用不断增长的全球知识,吸收并使之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重要推动力,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部门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系统和教育培训系统为坚强后盾的新型经济形态,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需要坚实的教育基础。因此,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给中国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它给中国高层决策者作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以重大启示。

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呼唤高层次人才。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将引发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使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Martin)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19世纪每50年增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5年增一倍;20世纪80年代,每3年增一倍;预计到2020年,每73天增一倍。19世纪,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约为10年,20世纪前半期为5年,20世纪50-60年代为1-3年,80年代为数月,90年代为数天,21世纪可以达到数小时。

从历史发展观察,自唐宋开始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1/4。到1895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一才被美国取代。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格局,对人才的规模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决定着未来。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逐渐由一个科学、科技“输出国”沦落为科学技术的纯“输入国”。

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落后。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同时,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落后于发达国家。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后的100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到1993年毛入学率为5%,与世界平均水平18%的毛入学率差距较大。全国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44%,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低层次的人才结构既难以适

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中国必须把握21世纪的机遇---利用知识重获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并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21世纪头一二十年之所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将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双重可能。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也是当今世界大转折中最突出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既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对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纳外资和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建设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实现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上的超越;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高新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性,中国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02年5月10日,江泽民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三十五届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内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的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客观的进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进去。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中既要直面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等的挑战,也要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是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国领导人思考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国教育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

中国经济和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年至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过去的160年,是中国从沉睡到觉醒的160年。1977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从此之后的100年,将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奋起直追并迎头赶上的100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双重赶超的特点,既要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又要在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为知识经济奠定基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为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

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最大的国情。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虽然已经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到1992年末全国6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6年,比发达国家同期相差4.5年左右。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为142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803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仅为2334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7057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和现役军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万人,比日本的总人口还要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88%。人民文化素质低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最大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199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人均2042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仅相当于300美元左右,排在当年世界一百名以后。国家经济发展和运行面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等问题。上述情况表明,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整体上仍很落后,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就会错过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党和政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主动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顺应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改变国家命运的战略抉择---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站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来认识和把握教育,将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首要任务,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新机遇,勇敢面对并战胜新挑战。

21世纪中国将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这是党和政府一贯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最高领导层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教育作为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此次大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关键时刻召开的,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要继续进行下去,怎样进行下去;关系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要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关系到是否能应对知识经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怎样应对挑战。这次大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也是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从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再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认识在不断深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以及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在紧要的历史关头,中国政府顺应人民的意志,直面时代潮流,内在和外在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艰难中作出了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战略抉择。

(三)教育改革发展的世纪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为了确保将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抉择落到实处,1988年5月起,中共中央决定研究起草一份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就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88年,中央就开始研究起草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中央领导和原国家教委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份纲领性文件的研究制定。为确保《纲要》的起草顺利进行,中央不仅专门决策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研讨小组,而且还特别强调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思路。《纲要》方案的研究和初稿的起草都是由研讨小组完成,然后由国家教委领导进行讨论,再报送中央,各种征求意见的座谈会、研讨会都由国家教委领导主持,由研讨小组撰写报告。

《纲要》的研究起草,始终与对我国教育发展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关系到2000年和21世纪初战略思想与战略选择,《纲要》提出了3个重要的意见: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结构选择上,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在地区发展格局上,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当时国家还组织了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调查研究,中央许多部门包括国家统计局都曾参与,2000多个县的调查都是由国家统计局进行的。

为确保《纲要》更具科学性,教育研讨小组先后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座谈会,包括人大、政协,特别是跟教育有关的部门,还有经济界、大中小学校等相关人员都参与了研讨。此外,教育研讨小组还专门到美国等国家开了3个会议,以研讨小组的名义听取了包括著名美籍华人专家田长霖教授在内的共26位专家的意见。另外,研讨小组还专门组织在教育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就《纲要》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充分地听取了专家意见。

在近5年时间里,研讨小组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近千人的意见。中央高度重视《纲要》的制定,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4次讨论,政治局全体会议两次讨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办公会议5次讨论研究,首先在党和政府高层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

据当时《纲要》研讨小组的人员回忆:

《纲要》调研起草可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就是“五年磨一剑”,在改革开放30年中,用长达5年时间制定出这样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文件实属罕见。其实《纲要》原定于1989年出台,中央原定于1989年5月召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然后再召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把手会议,布置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就教育问题作出的决定,后来为了迎接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MikhailSergeyevichGorbachev)5月15日的访问,会议决定6月举行,再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纲要》的出台被推迟了。1989年底,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再次重新恢复了工作,不过这也为《纲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为《纲要》起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纲要》的总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其中的有些提法却千推万敲,反复斟酌,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比如,《纲要》提出了中国教育的“低重心”发展战略,提出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同时确立了“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教育事业发展策略。

据参与《纲要》研讨起草的人士回忆:

在提“把教育摆在重要发展的战略位置”还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时,当时在研讨小组内部就有不同的看法,而当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时,也确实有教育界以外的人士曾经提出疑问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那其他领域怎么办,要不要优先发展?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14个字,这14个字确实来之不易。

的确,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如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不仅是教育,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仍然处在百业待兴的状态。据文献记载,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当时中共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经济情况时,曾经不无担心地指出,农业问题、外汇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1988年12月30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明年我国财政和金融都比较困难,为了治理整顿的顺利进行,必须实行金融和财政双紧方针”。

当时,国家的日子并不那么好过!根据国家统计局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0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7400亿元,而199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刚刚从百孔千疮中恢复过来的国家不仅要快马加鞭搞建设,还要以不到美国GDP总量1/20的收入养活超过当时美国10倍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1991年,我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9580亿元,而同年末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158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0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700元。经济运行中仍然问题成堆,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进展较慢,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大。1992年中国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该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年末全国总人口达到1171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8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100元。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增长过猛,交通运输更加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

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据当时的媒体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老百姓都有着多重的担忧,既担心自己的手里没票子,而面对短缺经济,又担心手里的票子买不到想买的东西,但是他们最大的焦虑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时的中国,需要优先发展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诸多需要优先发展的选项中,中国政府毅然选择了教育。这是非常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不仅催生了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而且也为酝酿了达5年之久的《纲要》的最后出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助推力。完全可以这样说,《纲要》最终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初出台的,但它的主要思想、基本精神也无不凝聚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回溯历史,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领导人对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深谋远虑,体会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因此,可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过程中的世纪接力。

《纲要》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进一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正如《纲要》出台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所指出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加以进一步阐释,乃是指导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如果将15年前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15年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假如将现在的中国教育事业比作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座“大厦”的蓝图设计早在15年前的《纲要》里就作了非常准确的描摹。

总的看来,《纲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风起云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人民群众充满对教育的渴望与追求的情况下,延续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

并且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话语加以表述。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教育的地位,为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支点,为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全体人民热心兴教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纲要》的一些判断即使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也不能不让人感到其睿智与前瞻,比如:“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大计方针的确立将影响几代人,这就是为什么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及认识其重要意义的缘故。

因此,可以说,1993年出台的《纲要》不仅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而且也使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不仅提出了与党的十四大目标相匹配的有关教育的新目标,而且也在全社会逐渐树立了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新理念。《纲要》的出台,不仅功在教育,而且利在国家,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不仅是教育界的共同期盼,也是党、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识。高楼万丈平地起,中国的教育能有今天,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功不可没。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2020年(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〇壹〇年十二月九日 目录 前言4 壹、总体战略5 (壹)指导思想5 (二)工作方针6 (三)总体目标7 二、发展任务10 (四)高等教育10 (五)职业教育13 (六)高中教育14 (七)义务教育16 (八)学前教育17 (九)特殊教育19 (十)终身教育19 三、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1

(十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1 (十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3 (十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4 (十四)办学体制改革25 (十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6 (十六)教育投资体制改革27 (十七)教育开放体制改革28 四、保障措施30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30 (十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31 (二十)加大教育投入33 (二十壹)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5 (二十二)增强教育科研创新服务能力36 (二十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教38 (二十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38 (二十五)强化教育督导39 五、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40 (二十六)重点工程40 (二十七)改革试验43 实施45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决定意义,对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于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实力日益增强,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深圳教育于提高市民素质,支持深圳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站于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再创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肩负着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的历史使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从根本上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均凸显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分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1]。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其确立和推进展现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为重中之重。【2】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无论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还是深谋远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必须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出发点应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就战略一词的本质涵义而言,全局性和长远性是其定位的核心依据。全局性是空间上的定位,而长远性则是时间上的定位。因此,教育优先不仅含有在同时期同等条件下,教育要超前于其它行业先行发展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在长远的多种事务不能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教育先行的内涵。勿庸置疑,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切的功劳该归于改革开放,在人口众多的背景下,我国的人才处于短缺阶段,造成这一后果的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我国很多行业无人才可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变显得更为重要。百业应以教育为先,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优先发展教育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到现在来看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从高等教育入学率来看,年年都在增长,这些都是教育发展的成果。所以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普遍提高全民素质,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时代,教育则变得更加重要。我国的文化传承需要教育,经济建设需要教育,奔向小康更需要教育。 其次,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满足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有利于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教育优先发展是基于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在落实;新时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妥善解决关系教育全局的重大问题,使教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4] 最后,优先发展教育必然会引导着科学、文化、卫生、国防等其他行业的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文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的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的优势都更显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一些重要大国无不在制定和调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加紧构筑人才高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要求其移民局制定新的政策,吸收高科技人才。加拿大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从1999年开始,花费巨额资金实施了“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CRC),计划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计划耗资3.6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推出“绿卡工程”以吸引IT领域的人才,并允许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士赴德工作。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在倾力为人才而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把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我们追赶先进国家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正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因此,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本身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近10年来高等学校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三大科学奖励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如从1991年到2001年间,我国的三大科技奖励中,高等学校在自然科学奖中的获奖比例一直在46%以上;技术发明奖中的比例最少的年份也在34%以上,最多时达56%以上;科技进步奖中,高校的获奖数也一直超过23%。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 【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 [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特色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系统规划,使得教育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 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按照发展战略的科学逻辑,以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并对若干关键性体制保障措施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特色是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归纳,分为价值观、系统观层次,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未来影响”等逻辑关系区分计划工作与未来预期,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以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构建基于未来效果的教育战略目标。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逻辑 1.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推动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呈现出教育组织发展性需求一技术诱致性需求一人的全面发展性需求。教育系统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

呈现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矛盾。根据“十一五”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过程 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效果和未来影响为导引,根据一定理念而进行的发展规划设计,其流程是:分析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与评价一分析系统存在问题一明确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确定战略措施一制定实施方案。 战略逻辑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对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即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效果出发考虑教育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服务活动、最佳的产出,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最后构成“目标-指标-措施”系统。 二、教育发展的环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加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 要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指标成为小康社 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的四大客观依据: 一、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而必然也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教育与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从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来看: 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撑,而这两者的基础都在教育。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城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改善整个国家人文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略和全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

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

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我区教育跨跃式发展 、我区基础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 平解放前,西藏没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1951,创办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开创西藏现代教育之先河。1956年,创办第一所学——拉萨中学。1965年,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诞生。经近60年的发展,一个包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在内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主教育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西藏共有各级各类校1017所,小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初入学率92.2%;高中阶段入率51.2%;高等教育入学率19.7%。另外,在全国各各级各类学校就读的在校生有1.9万余人。西藏的74个县(区)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的目标,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4%。 近年来,中央政府断加大对西藏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立了农牧区中小学教经费保障新机制,提了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育阶段的农牧民子采取“包吃、包住和包学费用”的措施,2007又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使西藏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义教育的地方。 二、实现区教育跨跃式发展的要意义 1.实现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展观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30多年,特别是国家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来,西藏教育发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喜的成绩,实现了迅捷的发展,但内地各兄弟省市相比,西教育的水平、质量和会效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在整体上还较落后,师资队伍参差齐、专业水

平整体不高,教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育管理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等方。因此,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2.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我区坚持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求。 跨越式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教育是适应未来展的事业,是提高人口素质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的全发展和建构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当然,教育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社发展和人口、资源、环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展能力,使我区经济社会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要求。 3.实现教育跨跃式发展是实我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要目标。 由于历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落后于其它省市和兄民族。在中央的关心和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兄弟省市的对援助下,西藏经济社的状况发生了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提出了跨越式发目标。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正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一发展趋势,既为藏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利高科技和先进知识超越传统模式发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的严峻挑战。因此,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用,切实把实现教育跨跃式展作为实现我区经济社跨跃式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 三、牢固树立“育是第一民生”理念,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 略的几点思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己任。因此,它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取得人才资源的优势比其他任何资源的优势都更显重要,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正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一些重要大国无不在制定和调整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战略,加紧构筑人才高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要求其移民局制定新的政策,吸收高科技人才。加拿大为稳定本国高层次人才、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从1999年开始,花费巨额资金实施了“加拿大首席科学家计划”(CRC),计划面向世界招聘2000名高层次人才。德国政府从2002年到2005年计划耗资亿马克,建立“青年教授”制度,稳定和吸引杰出的青年学者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推出“绿卡工程”以吸引IT领域的人才,并允许2万名非欧盟国家的外国专业人士赴德工作。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也在倾力为人才而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无疑将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摘要 为了实现跨世纪我国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点,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呢?我认为,要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关键字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改革教育投入 一、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1.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人才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有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着“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新的世纪,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迈出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当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些最根本、最基础、不能立竿见影,然而是使国家的基础得到巩固,使子孙后代长远受益的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在这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行为。应当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除政府为保证国防建设、基础学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苦行业、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的必要投入外,应建立和加强教育经费成本由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在这方面,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改革的力度。 为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还应制订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把对教育的捐资列入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在遗产继承法及有关税收等法规中制定有利于向教育捐赠的条款,等等。

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浅谈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国的重要性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重要性、优先教育、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提出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配套实施办法。以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重点,抓紧启动重大教育项目和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迫切要求更加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实际工作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同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尤其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要明确优先发展教育要性 一是要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推进,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投资办厂,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们拥有受过基本教育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优势,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优势。时

10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郝克明、张力)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继续教育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①,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 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国民素质、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适应他们各种需要的学习机会。一是为因各种原因错过接受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补偿性教育。30年来,成人小学毕业生累计超过1亿人,成人中学毕业生累计达到2 591万人②。二是为数千万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和学历水平。30年来,成人中专毕业生累计达到1 87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超过2 342万人③。至2007年底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进行学习的学生,累计达到5 000余万人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00余万人。三是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仅面向农村的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的培训累计达114 274.4万人次④。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 000万人次左右,全员培训率逐年增长,2007年达到45%⑤。截至2006年,全国从业人员累计有6 000万人次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⑥。社会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四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满足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各种教育活动,也在蓬勃展开。 2. 继续教育的提供方式更加多样和灵活,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足进展,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

县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报告

XXX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报告 XXX教育科学规划研究办公室 一、课题概述 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探索研究西部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策略、举措,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全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 XXX是一个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农业县,总面积863平方公里,辖9镇1乡123个行政村,人口31万,2009年XXX生产总值46.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5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处于中下游。XXX是省首家教育强县,教育综合实力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XXX现有公办中小学校(园)81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60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21所,乡镇农技校10所,村级农技校12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4219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4157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278人,全县公办幼儿园幼儿1307人,教职工3408人。XXX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XXX开展“县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积极探索促进县域各类教育率先、优质、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县域教育综合实力,丰富教育优先

发展理论,全面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XXX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综合实力较强的个案研究县,开展此项研究,对于加快教育涵提升、外延扩、质量提高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优先”——将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研究的落脚点是“发展”——客观审视和分析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举措,对教育提速发展、领先于经济和其它公共事业,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回顾XXX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总结在XXX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发展模式,推动县域教育优先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课题研究的容: 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过程。 ②XXX经济社会的现状与特点及其对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的要求。 ③XXX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④XXX教育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 ⑤“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和教育局制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及其落实情况。 ⑥“十一五”期间XXX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⑦“十一五”期间XXX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 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 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 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 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 的理论。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 化教育。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人民政府关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镇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决定这种竞争结果的最根本因素不是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说到底,是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后劲。发展教育、振兴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二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得益于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三是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事业作为科教兴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我镇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

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大计,质量为本。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确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使学生学业有成,更要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适应竞争作准备;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务,更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人生有追求、学习有活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型人才。三要不断加快教育改革的创新步伐。要在进一步加快办学体制改革上有所创新,鼓励、支持促进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在进一步加快课程改革上有所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事;要在进一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上有所创新,在加快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市场的衔接、与企业的衔接、与生产的衔接,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 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 A )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办好每一所学校 C、以学生为本 D、教育公平发展 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 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 ABCD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党的教育方针 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 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 ABD )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 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C、科学发展 D、提高质量 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B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E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 A、扩大规模 B、扩招建校 C、外延发展 D、提高质量 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 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试题举例: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A) A、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强国,进入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全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D、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试题举例:教育现代化是指(多项选择)(ABCD) A、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B、教育内容方法、招生考试方法、质量评价制度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D、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 5、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重点是是什么?(记忆) 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题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B) A、优先发展教育 B、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