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一、基本语法:

1.个:“个”这个字在蚌埠话中运用的相当普遍,相当灵活。它不再是普通话中单纯的量词了,已经完全可以当作动词和疑问词使用。

在这句话里“个”相当于“在”。又比如“你个XX(基本上是在骂人)”,“个”相当于“是”。“个起床了?”“个”是一个疑问词,这句话意思是“你起床了没?”想要理解蚌埠话的精髓,“个”这个字很重要!

2.该:“该”不再是动词,而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助词,基本用于问句强调疑问,有了它,我们的蚌埠话会变得更加有感情。

比如“你干啥滴该?”意思是:“你干什么的?”又如,“你个哪来该?”意思是:“你在哪呢?”

3.滴:这个可有可无,基本上相当于“的”,全国很多方言都会用它。

4.熊:蚌埠人对“熊”的感情特深,很多都有“熊”。

I.用于疑问语气:“弄熊来?”意思是:“干什么呢?”PS:这句话一般用于长辈对于晚辈,或者平辈之间,对长辈会觉得不尊重。

II.动词,相当于某些方言中的“凶”,意思是“严厉批评”

III.经典词汇:“噎熊”意思是:“拉倒”(含有不尊敬、反感的感情)

关于“噎熊”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传说:据说伟大的茳择明爷爷来蚌埠市视察,到了一个小餐馆门口觉得有点饿了,就问老板娘烧只鸡多少钱。老板娘看都没看,就说一只鸡50。江爷爷觉得有点贵了,就说不吃了。老板娘随口接了一句:“爱吃就吃,不吃噎熊!”江爷爷很纳闷,就问同行的蚌埠地方BOSS:“…噎熊?是什么意思?”地方BOSS不敢说,就说:“…噎熊?是…再见?的意思。”几天后,江爷爷回京了,临行时,他对着车窗外的地方BOSS招手说:“噎熊!噎熊!...”

5.好(读作轻声):也是个助词,没什么意思,相当于南方的“哈、撒”,比如“你别过来好”

6.子(轻声):多用于名词结尾的助词,比如“洋柿子”,“地豆子”(后文有介绍)

7.样(轻声):不太好解释,其中有“样子”的意思,又有句末助词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只能举例说明,尽量理解“你看看你跟SB样!”

二、动词:蚌埠话的绝对精髓,特有动词特别得多!

1.kéi:非常country的一个字,MS现在只有乡下和家里的老人家会偶尔提及,但它却是蚌埠话的代表。常用语词组“kéi饭”意思是:“吃饭”。蚌埠人见面打招呼,特别是乡下的,最喜欢说的一句客套话就是:“你可kéi过饭了?”意思是:“你吃过饭了吗?”

2.日摆(有不耐烦的感情):意思是“差遣”。常用例句:“你别没事日摆我!”(如果有人照这样对你说,说明他对你很讨厌了)

3.日厌人:就是“很讨厌,让人厌烦”,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说小孩子,也可以用于对别人的不耐烦。

4.lōu:单个很难解释,但是却运用得很普遍。比如“lōu头打”意思是:“往头上拍”,“lōu脸踢”意思是:“往脸上踢”,“lōu里拐”意思是“往里面拐弯”

5.涛:这个很经典,意思就是用拳头打。经典的例子“lōu脸涛!”

6.迫(pǎi):用脚踹。比如“迫门”

7.乌、夯:用棍子打人。比如“一棍子乌(夯)死他!”

8.呼:I.扇巴掌,比如“别给我热急烧了,惹急了我直接lōu脸呼!”

II.用水煮,比如“呼稀饭”,“呼排骨汤” 9.听(tìng):打人(蚌埠人把麻将术语活用到生活

中- -|||)(PS:题外话,蚌埠不愧为匪城,光打人的专有词就这么多...)

10.板:很经典的,意思是“丢”。比如“把垃圾板到外面去”

11.嚼古(jiáo gu):意思是“搅和,和稀泥”。“这没你的事,你别嚼古好?”

12.拉(lá)寡:聊天,这个在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到。“我听别的老师反映,俺们班后面几排的可是喜欢天天上课拉寡?”

13.曩:“把(较小的)...****去(较大的)”。“把针曩到这块布上”

14.朗:原意用水冲洗。“把杯子朗干净”。多用于用于词组“朗嗓子”,意思是“清净一下自己的喉咙”。“今天吃的都是荤菜,俺们最后点个青菜朗朗嗓子。”

15.kuǎi:用手挠(痒痒)。“我滴孩来,这件衣服真刺挠人,我得要kuǎi kuai,难受死掉了!”

16.轱歪:就是身体乱扭动。“你看看你,把床轱歪成什么样子了?”

17.缺:很难解释,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两个人坐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总是乱动,让他很不舒服,他就会说:“你可能别跟蛆样轱歪来轱歪去的,我都缺死掉了...”

18.导迟(dáo chi):摆弄,修理,解决问题。这个次含有略微的贬义。“你别个那导迟了,我回来拿到外面去修!”

19.意外(wai):恶心(大多用于食物的口味比较腻,吃起来感觉不舒服)。“这个肉你是怎么烧的?吃起来怎么这么意外人?”

20.gone:经典!这个可不是go的过去分词哦~其实它的意思和go是一样的,就是“走”。我一直怀疑是英国人剽窃了我们的方言... 经典例句(传说蚌埠话等级考试每年必有的)“我gone 家了!”意思是:“我回家了。”

21.拘:惧怕。“有本事你叫人来砍我该?看看我个拘你!”

22.坎:器皿翻到。“注意点,别把水瓶弄坎了,烫着你!”

23.挖(vā):用手指甲把皮肤抓烂。比如,小学生家长问道:“你的脸怎么搞滴?”小孩哭着回答:“被XX挖的!”

24.和勒(le):指搅和,相对于“嚼古”而言,这个程度轻。“你可能别来和勒我了?没看我忙着来吗?”

25.洽:用脚跨过(水沟,或一些例如凳子之类的稍高的东西)

26.欠:踮脚

27.piǎn:炫耀。“你piǎn什么piǎn该?不就是阿迪吗?”

28.度:这个词很专业,专门用于田螺加工的。刚买来的田螺很脏,不能吃,必须要用很多的水+几滴麻油浸泡,使田螺变得干净,这个过程就称作“度”

29.拾闲:常和“不”连用,构成词组“不拾闲”,指人没有安静的时候,不停地进行某一项活动。比如“天天都累死了,手不拾闲的!”

30.左:包裹,隐藏,克制。比如“他左不住了,把什么事情都交代了。”

31.晃拖:指找借口说谎。比如“你又在那晃拖了,给我好好讲!”

32.靠待(kāo dai):指明知某事不好做,或者有不好后果而交给别人做。比如“上次你靠待我到办公室偷卷子的事情还没找你算账来,你又靠待我!”

33.呲(cī):多指水喷出来。比如“呲水枪”

34.操(cào)话:这个词简直太棒了,朗朗上口!我现在在大学有时候还会冒出来,想想他们听不懂,就又改成了普通话的说法“惹事”

三、名词(这个很多...)

1.洋柿子:最经典的,就是西红柿

2.豆juē子:豆角

3.卯格子:硬币

4.甜树节:很少有人说了,就是甘蔗

5.地豆子:土豆,马铃薯

6.乌白菜:不知道学名叫做什么,和大白菜挺像的,没有白菜那么大,叶子是皱皱的

7.水焐子:热水袋

8.juē:脚

9.juē趾盖:脚趾甲

10.yuē:药

11.蟑猫子:蟑螂

12.老矗:老鼠

13.歪歪:好像也很少听到,蚌埠的特产----河蚌

14.乌喽牛:田螺

15.瘸子:作为蔬菜,就是指茄子

16.高瓜:茭白

17.大蚂虾:这个绝对是全国独树一帜的,就是小龙虾。蚌埠有一条很有名的小吃街,半边人行道都是卖大蚂虾的,现在都叫那“蚂虾街”

18.sēi:这个有点粗俗,意思是小便。

19.水吊子:烧水用的水壶

20.仆仆新:这个MS只有乡下人和老人家会用,泛指一切膨化食品。PS据我的猜测,这可能是long long ago时的一中膨化食品的品牌...

21.猫猴子:蚌埠人心中的绝对神兽!所有的蚌埠小孩小时候都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传说是在晚上活动,专门吃小孩。下面的对话绝对是经典对话,我敢保证你们小时候都有过!小P孩:“妈,我想出去玩?” 妈:“不行,外面太黑了。” “不干,我就是要出去玩!5555555555...” “不管!外面有猫猴子,你回来被逮走了!” 说到这,小P孩不吱声了,老老实实睡觉。22.老拐子:蚌埠儿童心中最可怕的人物!传说这个老拐子专门拐卖小孩,喜欢在白天活动。他们的装扮非常统一----头裹白色毛巾,衣着破烂,身后背着蛇皮袋,手拿前端有2个钩钩的棍子(注意,一定要是2个钩钩的,多一个少一个都是老新,专门用来钩小孩的!),(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像捡破烂的呢?)口袋里经常装着糖,一旦小孩吃了他的糖,他就把你钩到蛇皮袋里去...大人们晚上喜欢拿猫猴子吓唬小孩,白天就是老拐子!(PS:看看我们的童年多悲惨,以只笼罩在白天老拐子,晚上猫猴子的阴影之下...)

23.老马子:老太婆

24.手巾捏子:都快被我遗忘了,手帕!

25.屎掘子(我真的不想写的...):实在是太粗俗了,大便

26.琉子:小孩玩的玻璃球

27.老新:绝对经典!指假货

28.哈(hǎ)不狼子:指不正宗的东西,有时和“老新”通用

29.轱楞(leng)子:指车轮

30.曹鱼:鲫鱼

31.混子:草鱼

32.科朗:骷髅

四、形容词&副词(不得不承认,蚌埠话在这点比较欠缺,比较少)

1.窗黄:指人的脸色黄得难看,病态的颜色

2.蛆黑:多形容晚上很黑,什么都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

3.歇:形容某种状态达到极致。比如“你看看那个女的,长得真是歇丑的!”

4.少(sào):形容人性急。比如“你可能等一会该?你这人脾气怎么这么少该?”

5.吡咯(bī luo):指一些人嘴巴比较啰嗦,在一边嘟嘟拉拉的,让人心烦(对长辈千万不能用!除非你找打...)比如“你个烦该人,嘴吡咯吡咯的...”

6.勺叨(sáo dao):I.指人的嘴巴比较碎,让人生厌,有点贱(程度强于吡咯)。比如“XXX 真勺叨,天天嘴不拾闲。”

II.指人多事(中性词),有客套的意思。比如“来就来就是咯,还带这么多东西,你这不是勺叨吗?” 其它:还有更多丰富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7.官的:太难解释了,打牌的时候倒是经常用到。比如,你手里有一张3,上家出一张4,对于你来说就是官的,你打不住。

8.力了(liǎo)的:最常用,最经典,意思为必须的,肯定的,一定的。比如“他这次考试可是不及格?” “那力了的,他要是及格就不和谐了!”

9.老逼:就是普通话中的牛逼,但是我觉得这个有气势!

10.叫挤:经典!字面上不是太好解释,有搞笑的意思,但又不全是。意象更是不确定,有时是褒义,有时是中性,有时是贬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举几个例子:

I.“嘴真叫鸡!”(大家暂时当作褒义吧...)

II.“那只猴子真叫鸡!”(中性,形容猴子搞笑)

II.“你别真我瞎叫鸡,信不信我找人干你!”(贬义,指一方惹毛了另一方)

11.照气:常和“不”连用,构成词组“不照气”,(绝对经典!)意思是不行,没有实力,有时会省略“气”。比如“别跟我叫鸡,你不照气!”

12.拙(chuó):指人笨。比如“你看看你拙的!手笨得跟脚样!”

13.猴:指快乐的得意忘形。比如“你看他猴的,不就是及格了吗?”

14.渊:指看上去比较恶心的感觉。原义:特指颜色搭配我协调,看上去恶心。比如蚌埠的一句习语:“红配绿(正宗蚌埠人是读作“路”的),渊得哭...” 引申义:指人看上去比较恶心,俗气。比如“你看看她,一看就知道是乡里人,真渊!”

五、常用短语(上文有提到的不再重复)

1.我滴孩来~:这是永远首当其冲的,也是蚌埠话的标志!虽然讲淮南也有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已经被牢牢地烙上了蚌埠的印迹!这句话是绝对没有贬低对方的意思,相当于“我的天啊”,希望外地朋友听到这句话不要误解。

2.你脑子可是被鸡踩了该?:意思是“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3.你可是小脑跑慢气?:意思是“你反应太迟钝了,太笨了!”

4.信不信我把你干得眼青?:意思是“信不信我可以一次把你治到位?”

5.你一嘴塑料牙!:意思是“你满嘴假话!”有时也会说:“你真老新!”

6.lōu里拐:这个问路的时候会用到,如果你问的那个地方就在前方不远处,给你指路的就会告诉你:“前面那个路口lōu里拐!” 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理解最重要,蚌埠话更新很快!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安徽蒙城方言

蒙城方言属北方话大方言的淮北话土语群。县境内语音略有差别,县东南境接近凤台方言,县西北境则受阜阳方言影响较大。 早在4000年前,夏氏族西迁夏水(今北淝河),本县纪委古老民族的活动地区;夏分天下为九州,本县属豫州,为中原地区的东南部。西晋武帝时侨置蒙县,中原豪族大量的迁徙,带来以河南中北部为腹心地区的中州话。1956年以来,在全县各学校推广普通话,加上历年来,大专毕业生分配本县,干部交流及上海、蚌埠等地知青下放蒙城,本县方言逐渐接近普通话。 声母、韵母 蒙城话属于北方话范畴。有39个韵母、21个声母,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稍有差异。如“药”,普通话读 yaò(要),蒙城话读 yǔe(约)。全境略有差别,县西境常将普通话声母 sh 改换成 f ,如“书”、“水”普通话读 shū、shuǐ ,县西境读 fū 、fěi。县东南境把普通话的声母 f 读作 h ,如“风”,普通话读 fēng ,县东南境读为 hǒng 。1956年推广普通话,蒙城话逐步接近普通话。普通话里声母 z 、c 、s 与韵母 i 连用,叫做整体认读。如 zī(姿)、cī(刺)、sī(私)。蒙城话常把 z 、c 、s 与韵母 i 拼写。如 zì(集)、c ì(齐)、sì(夕)。 声调 蒙城方言的调类与普通话相同,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只是顺序不同。普通话的顺序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而方言的顺序则是降升调、高平调、中升调、全降调。 方言的调值与普通话悬殊较大。普通话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55、中升调 35 、降升调 214、全降调 51.而方言的调值分别是:高平调 44、中升调 24、降升调 212、全降调 53. 发起声来,普通轻柔高扬,方言则硬重低沉。 蒙城方言与普通话部分汉字读音比较2 词汇 情态用语 可——否定(重声)、肯定(轻声) 擦——戏弄、找茬 乖——小孩听话 旋磨——故意闹人 嗲啦——撒娇(嗲发diě音) 磨牙——小孩打闹 唧喂——叫喊(多形容小孩哭闹) 烧包——过分卖弄 迷瞪——睡一会 呓怔——梦呓 妖野——粗暴、刻毒 左着——抓着 咂摸——品味 腻歪——不耐烦 蒲种——少心眼 不得劲——生病、不舒服 拔豁子——捅了篓子 闲磕牙——闲聊 舍皮赖脸——不知羞耻的乞求 接话把子——插话 时令用语 一门——刚才 早晚?——什么时候 麻似亮——天刚明 麻似眼——天将黑 昨个、今个、明个、后个——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称谓用语 老实头——形容人循规蹈矩 下三滥——无赖 老人精——小孩子像大人一样说话、做事 七叶子、半吊子——差心眼 不上线——不论理、胡扯 砸眼子——死板 搅毛手——蛮不讲理 窝囊废——甘受人欺、不敢抗争 有身子——怀孕 家里人——妇女、妻子 寡汉条子——未婚的成年男子 外头人——成年男子、丈夫 当家的——丈夫 礼盒子——女孩子 泼皮小子、半拉蹶子——男孩 二黄老头(老妈)四、五十岁的男(女) 贱货——人品低下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方言如:

汉语方言全集

汉语诸方言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1)北方方言(即官话) 北方方言占汉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分布在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广德县—郎溪县—宣城市—芜湖县北—繁昌县—南陵县东—铜陵县—铜陵市东—青阳县东南—石台县北—彭泽县—湖口县南—九江市南—瑞昌市—长江—黄石市—武汉市南—长江—临湘县—常德市—沅江—怀化市—靖州县—通道县—永州—郴州—桂林东—贺州—柳州南—河池南—百色)以北的全部汉族居住区。官话一般分为六大区,即北方官话、秦晋方言、兰银官话、中原官话(中部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北方官话内部又分为胶辽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冀鲁官话分布在河北省、山东省西部、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赤峰市;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西周分封燕国之前,北京居民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组东胡语支。后来由于黄帝的进入、黄帝之后分封于蓟(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北京开始操天水的陇中方言(黄帝语言);特别是西周建立后,分封宗室于燕(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燕逐渐强大,东胡大部分被驱逐,北京开始操宝鸡的关中方言(周族语言,与炎帝语言类似)。此后,北京也一直是汉族、蒙古语组诸民族(乌桓、鲜卑、契丹)杂居,于是北京官话的东胡烙印逐渐显现,关中色彩则逐渐淡化。辽金元时代,大量少数民族以北京作为首都并驻兵移民,时间长达四百三十年,汉语北京官话加深了与阿尔泰语系的接触,并加强了与东北官话的联系,与汉语中原官话反而在政治上完全分离,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北京官话发展迅速,成为方言内部分歧最小,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古音最少的汉语方言,时称元大都话,成为现代北京官话的源头。明朝收复北京后,移民一百三十多万各地的汉族人到残破的北京,由于当时汉族人来源不一,汉族移民们都使用已占少数地位的北京汉族土著所使用的元大都话作为通用语言,元大都话与现在的北京官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此后,此后随着元明清三代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流传,到了清代中叶,终于使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汉语标准音地位。“五四”运动,把白话文的传播和北京语音的推广结合起来,白话取代了文言在书面语中的地

安徽方言

安徽方言“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之一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家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所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分布在准河以北和沿准南岸的一部分市县,淮河以北只有怀远属江准官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它们是;砀山、萧县、毫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颍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壁,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 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2、皖中江准官话 江淮官话。其语音特点:n与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淮北的怀远话,沿江南岸的城市,以及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了属于这个方言区。它通行于怀远(城区))、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含山、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安庆市、马鞍市、当涂、芜湖市、繁昌(荻港镇)、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这此地区的江淮话统属于江淮官话的洪(泽湖)巢(湖)片方言。 3、皖西赣语:潜怀方言。 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等地的话。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以岳西话为代表,通行于岳西、太湖、潜山、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地。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把报纸我”。它们统属于赣语中的怀(宁)彭(泽)片方言。

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史上最强蚌埠方言 一、基本语法: 1.个:“个”这个字在蚌埠话中运用的相当普遍,相当灵活。它不再是普通话中单纯的量词了,已经完全可以当作动词和疑问词使用。 在这句话里“个”相当于“在”。又比如“你个XX(基本上是在骂人)”,“个”相当于“是”。“个起床了?”“个”是一个疑问词,这句话意思是“你起床了没?”想要理解蚌埠话的精髓,“个”这个字很重要! 2.该:“该”不再是动词,而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助词,基本用于问句强调疑问,有了它,我们的蚌埠话会变得更加有感情。 比如“你干啥滴该?”意思是:“你干什么的?”又如,“你个哪来该?”意思是:“你在哪呢?” 3.滴:这个可有可无,基本上相当于“的”,全国很多方言都会用它。 4.熊:蚌埠人对“熊”的感情特深,很多都有“熊”。 I.用于疑问语气:“弄熊来?”意思是:“干什么呢?”PS:这句话一般用于长辈对于晚辈,或者平辈之间,对长辈会觉得不尊重。 II.动词,相当于某些方言中的“凶”,意思是“严厉批评” III.经典词汇:“噎熊”意思是:“拉倒”(含有不尊敬、反感的感情) 关于“噎熊”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传说:据说伟大的茳择明爷爷来蚌埠市视察,到了一个小餐馆门口觉得有点饿了,就问老板娘烧只鸡多少钱。老板娘看都没看,就说一只鸡50。江爷爷觉得有点贵了,就说不吃了。老板娘随口接了一句:“爱吃就吃,不吃噎熊!”江爷爷很纳闷,就问同行的蚌埠地方BOSS:“…噎熊?是什么意思?”地方BOSS不敢说,就说:“…噎熊?是…再见?的意思。”几天后,江爷爷回京了,临行时,他对着车窗外的地方BOSS招手说:“噎熊!噎熊!...” 5.好(读作轻声):也是个助词,没什么意思,相当于南方的“哈、撒”,比如“你别过来好” 6.子(轻声):多用于名词结尾的助词,比如“洋柿子”,“地豆子”(后文有介绍) 7.样(轻声):不太好解释,其中有“样子”的意思,又有句末助词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只能举例说明,尽量理解“你看看你跟SB样!” 二、动词:蚌埠话的绝对精髓,特有动词特别得多! 1.kéi:非常country的一个字,MS现在只有乡下和家里的老人家会偶尔提及,但它却是蚌埠话的代表。常用语词组“kéi饭”意思是:“吃饭”。蚌埠人见面打招呼,特别是乡下的,最喜欢说的一句客套话就是:“你可kéi过饭了?”意思是:“你吃过饭了吗?” 2.日摆(有不耐烦的感情):意思是“差遣”。常用例句:“你别没事日摆我!”(如果有人照这样对你说,说明他对你很讨厌了) 3.日厌人:就是“很讨厌,让人厌烦”,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说小孩子,也可以用于对别人的不耐烦。 4.lōu:单个很难解释,但是却运用得很普遍。比如“lōu头打”意思是:“往头上拍”,“lōu脸踢”意思是:“往脸上踢”,“lōu里拐”意思是“往里面拐弯” 5.涛:这个很经典,意思就是用拳头打。经典的例子“lōu脸涛!” 6.迫(pǎi):用脚踹。比如“迫门” 7.乌、夯:用棍子打人。比如“一棍子乌(夯)死他!” 8.呼:I.扇巴掌,比如“别给我热急烧了,惹急了我直接lōu脸呼!” II.用水煮,比如“呼稀饭”,“呼排骨汤” 9.听(tìng):打人(蚌埠人把麻将术语活用到生活

巢湖方言

巢湖简介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453.06万,。巢湖市(原巢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商时地处南疆,故名南巢。《尚书·仲尬之浩》:“成汤放禁于南巢”。商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四至大致东到昭关(今属含山县),西至庐江,南达长江,北到巢湖。巢国多次被吴国所占,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27年),越灭吴,巢国还楚。秦统一后,置郡县,今巢湖以南为居巢县,也作居郸。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淮南国,领居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居巢改属庐江郡,居巢为刘般封国,称居巢侯国。东汉末年,袁术占据淮南,重立巢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居巢属吴。二十二年曹操占据居巢,此后一直隶属曹魏。西晋在原居巢境内分设居巢、临湖、襄安、隶属庐江郡。南北巢设南豫州。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居巢易名薪,隶属刘宋。南梁置合州,薪所在的南谁郡属之。隋统一后,改合州为庐江。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襄安改属庐江郡。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襄安“有龟山、紫微山、亚父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至此,今巢湖市东、西、北方位大致形成。唐武德七年始称巢县,后县名凡经变化,至南宋景定二十八年才定名巢县。1984年成立巢湖市,。今天的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有入声, 这是和中原官话、北方官话、胶辽官话的主要区别。

巢湖方言语音特点 通过对巢湖方言的声调实验研究, 我们发现除入声外, 每个声向比较一致, 只是调值有细微的差别。从调值来看, 阴平、阳平完全吻合, 上声的传统调值有个降升的过程, 但幅度并不明显。 巢湖方言词汇特点 巢湖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巢湖境内各地方差异明显,但长期共存必定会带来相互的融合,因此巢湖方言在整体上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呈现出多种方言长期交错共存且相互影响的总体风貌。本文试对巢湖方言词汇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的特点加以描述并探讨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巢湖市地处安微省中部,是巢湖市政府驻地,北面与省会合肥市接壤,东部与芜湖隔江相望,南与安庆为邻、与铜陵隔江眺望,西依大别山余脉、与六安交界。巢湖处于北方方言区和南方方言区的交界地带,其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是北方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因受到周边方言环境的影响,巢湖境内有多种方言交错分布,尽管巢湖各地方言差异明显,但长期共存性定会带来相互的融合。本文试对巢湖方言词汇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的特点加以描述并探讨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蚌埠市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蚌埠市,简称蚌,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安徽最大的高铁枢纽,京沪高铁、合福高铁(合蚌高铁段)在蚌埠交汇,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南京。由于古代盛产河蚌,从而得名“珠城”。1947年初蚌埠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蚌埠市(含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至33°30′,东经116°45′至118°04′,北部与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泗县接壤,固镇县、五河县交界。南与淮南市、凤阳县相连,东与明光市和江苏省泗洪县毗邻,西与蒙城县、凤台县搭界,怀远县相连。 津浦铁路从境区中部纵贯南北,淮河自西向东流过境南,辖区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及所辖三县总面积5950.72平方公里。东端至五河县浮山峡山口,西端到怀远县万福镇关圩村颜李庄,东西长135公里;北端至固镇县大韩家西北的沱河中心线,南端到怀远县常坟镇新桥村新庄,南北宽86.5公里。市区总面积610.55平方公里。 气候 蚌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交界地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可称“火炉”;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蚌埠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显著,四时各有特色,皆宜旅游。 城市简介 蚌埠(bèng bù)位于淮河中下游,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安徽省第一

个建市的地级市,是安徽省 经济命脉,是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十分宽广,被称作两淮重镇、沪宁咽喉。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福高速铁路也经过蚌埠,蚌埠设有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蚌埠是中国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常住人口3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物产富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人民好客,是蚌埠的主要特点。 蚌埠标志 市标——《蚌埠之珠》 《蚌埠之珠》图案以“中国蚌埠”英文开头字母“C”和“B”与一颗夺目的珍珠组合造型,线条同时也似飞舞的彩带和奔流的淮河,整体还似一个舞动的花鼓灯人形,结合红色外围,恰似一轮冉 冉升腾的旭日,突出珠城蚌埠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舞动的花鼓灯人形与奔流的淮河有机交融、相互映衬。线条活力四射、激情勃发,包含着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蚌埠经济社会事业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着新时期蚌埠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风貌。整体看,图案也似一只打开的河蚌吐出一颗璀璨的珍珠,与舞动的花鼓灯人形和奔流的淮河结合,体现了蚌埠作为中部崛起的明星城市超强的竞争力,淮河文化源头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和当代蚌埠城市精神丰富内涵。外围一轮喷薄而出的旭日灿烂光华,体现了珠城蚌埠新时期展现出的蓬勃生机和美

蚌埠方言词缀浅析

蚌埠方言词缀浅析 摘要:蚌埠方言词缀清晰地表现出北方大部分方言的词缀特点。词缀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词缀是弱化的语素”。“词缀的丰富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缀从所处位置上看,可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下面从语音化、语法化和语用化三个方面对蚌埠方言词缀进行分析,并指出各个词缀的弱化程度。 关键词:蚌埠方言;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 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词缀正是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词缀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词缀是弱化的语素”[1],是附缀于词根的游离性或半游离性语素,或为显性羡馀成分,或为隐性羡馀成分。“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2]词缀从所处位置上看,可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从词缀的性质而言,大致包括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和语用化词缀。”[3] 语音化词缀,又称语音词缀或音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与原来的读音有所变异。从弱化程度上看,语音化词缀有游离性的,也有半游离性的,因而有的是完全羡馀成分,也有的是半羡馀成分。就普通话而言,音变主要是轻化和儿化,但反过来说读音轻声化的词缀不一定是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在语法方面对由其构成的派生式复音词产生作用,具体是指与词根搭配后构成新词,改变了词的性质。语法化词缀中也同样具有游离性或半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或半羡馀成分。语法化后缀读音多为轻声化。语用化词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在语用方面对其所构成的派生式复音词产生作用,体现了方言的表达习惯,在使用时临时粘附在词根上,多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语用化词缀中有些是半虚化词缀,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还有一些后缀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词根加上语用化词缀以后,显现出事物的情状,程度等效果。 有的词缀还存在兼类现象,即可以是语音化词缀,也可以属于语法化词缀。 本文所探讨的蚌埠方言,即蚌埠市及周边所属中原官话地带的方言。“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蚌埠方言至今仍保留一些山西、江浙一带的词语。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淮河中下游,是重要的水运和铁路运输枢纽并作为商埠。皖北及苏北、浙江、豫东、鲁南等地人口大量涌入,在北方“侉腔”与南方“蛮音”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阜宿方言为基础,融入江淮官话和少量吴语成分的蚌埠方言。”[4]方言的交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人员交流,三个因素构成了蚌埠方言丰富多彩的词缀系统,又由于受北方中原官话影响及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蚌埠方言词缀清晰地表现出北方大部分方言的词缀特点。下面从语音化、语法化和语用化三个方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 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 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1 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

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3.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大米饭叫“干·饭”(其他方言区叫“饭”),面粉叫做“面”,面条儿叫做“汤”,擀面条儿说成“擀汤”,饺子叫“扁·食”,把包饺子说成“包汤”或“捏扁·食”。 4.动物、植物的特殊叫法:鸭子叫“扁嘴子”,麻雀叫“小小·儿”或“老雀子”,结网的蜘蛛叫“蛛蛛子”或“罗·罗蛛”,蚯蚓叫“蛐·蟮”,母牛叫牛(音四),玉米叫“玉秫·秫”、“油秫·秫”或“大芦·秫”,南瓜叫“倭·瓜”。 5.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分别说成“今(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夜(儿)个、前(儿)个”,去年说成“年·时个”。 6.人称代词中都有包括式“咱·们”,还有表现亲密感情的“俺”和“俺·们”。疑问词“什么”说成“啥”(~东西?),“怎么”说成“咋”(~弄的?)。 7.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撞”说成“石如,一头~到南墙上。“扔、丢掉”说成“板”pa~24如,把它~掉吧!请吃喝说成“厚”xou53如,俺帮你搬家,你咋~俺?“借”说成“磨”mo53如,~几个钱给俺。“舂、砸”说成如,~蒜;坑害也说“”,他把我~的

五河方言

五河话四级考试———★——中国标准话语言研究中心五河命题组准考证号___ 姓名__ ____ 座位号____ 本份试卷分为选择题,简答题两部分.本试卷共有30 道小题,总分150 分,标准答题时间15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均有A、B、C三个供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根据题目选择意思最近的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4分) 1.许清()A.形容河水清澈 B.形容女孩长的漂亮 C.说明一个人清白2.不吱生拉() A. 夹生饭 B.不说话 C.表示行动一点声响都没有 3.格斯() A.跳蚤的别称B.骚别人的痒痒处 C.跳舞 4.我的孩类() A.胎儿 B.男孩 C.女孩 D.语气助词 5.掉毛灰() A.聪明 B.很脏 C.掉毛了6.皮脸磨牙() A.做鬼脸 B.长的怪样子子 C.形容人调皮捣蛋D.嘻闹7.稀里斜歪() A.形容人不正经 B.形容人长的丑 C.形容东西没放正8.闷屁塞炕()A.形容生病大样子B.身体缺陷 C.形容垂头丧气的样子9.灰浪土起() A.形容吸烟时的烟气B.空气中灰尘飞舞的样子 C.狼狈不堪的样子10.刀菜() A.用刀切菜B.用筷子夹菜 C.一种野菜11.雀癍() A.一种小鸟 B.麻雀 C.黑痣12.咕尺咕尺()A.活动活动 B.喝水的声音 C.用胶水粘东西13.麻狼带()A.形容人很厉害 B.很结实的带子C.口袋D.快坏了的带子14.不择食()A.饿了 B.心里不舒服 C.不挑剔15.耳不丝脏()A.很脏 B.一点也不脏 C.西面很干净16.脚达车()A.上车 B.自行车 C.刚刚才做17.尖雀( A.一种小鸟B.捕杀鸟 C.形容人老奸巨猾18.溜门子() A.走进屋里B.到别人家玩 C.向屋里跑19.显的活嚎() A.和人比赛吼叫 B.惨烈的叫声 C.讽刺一个人没本事还乱显派20.生人盖() A.形容一个人硬充好汉 B.不认识的人 C.形容人的脸很圆21.布楼() A.用嘴咬一个物体 B.用脚踢一个物体C来回拨动一个物体22.赶爽代? ()A.赶路快 B.形容非常快乐 C.做啥23.烧少世道() A.不正劲 B.少了点什么 C.在干什么24.张及() A.人名 B.形容伸开双手C.关系好25.张倒()A.形容人滑倒了 B.不正常 C.人名二.简答题(请根据具体语境回答下列问题,共计3小题,前两题每小题10分,个、第三题30分。) 1.请根据所给五河口语单词填出所对应的普通话游戏(10分) (1)摔皮卡_____ (2)摔炮肠_____ (3)干老瓦______ (4)大刀砍______ (5)藏老梦梦________ 2.请根据所给五河口语单词造句,要有创意(10分) (1).也雄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倒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磨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所给五河口语短文用普通话表述出来,100字以内(30分) (1).早清起来,须舍的其他人都不支拉声的走了,我让俺下铺的妖业蛋给合丝醒了.一照镜子, 才王见一脸的此木乎,赶紧拿块易子洗把脸,然后用个绣着光光蜓的手捏子擦完脸,我就想去帐饭..... 不知道从脏完开始,还得磁包豆奶粉,张点开水一磁,撒白撒白的,拿根筷子搁喽搁喽, 噫嘻~白提多办四了! (15分)(2).五河一中食堂的菜今天摆乎的吼咸,吃地我齐心想月(月读三声).于是, 我去他们锅屋瞅瞅, 心恍哪个少熊孩子脏盐脏地这么舍种?谁心想他还是个易歪蛋.我一皮锤把他料倒,逮他 个脸又呼又pai, 把他揣的鼻脸须青胡吊扯. 我一咂混:"上" , 筋骨后边好几个人,艳好都 是五河地, 于是, 一呼噜群儿上去就掏. 把他揍地合嚎拉显,连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南陵方言里的几个语法特点

南陵方言里的几个语法特点 南陵县地处芜湖市西南部。南陵方言主要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同时也零星分布着非官话方言,如吴语,徽语,湘语等。南陵话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在语法上有一些差异。本文在搜集当地语料和查阅当地县志的基础上,对南陵方言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总结,下面将具体阐述。 一.名词多有词缀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南陵话在名词的使用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物体名词后多加“子”缀,在时间名词后多加“朝”和“咯”缀。 (一)物体名词多加“子”缀 1.蚂蚁子苍蝇子老鼠子蜻蜓子小狗子 2. 手捏子沓坡子沙子子落谷子沫沫子 1类是在动物名和昆虫名之后加“子”。“子”缀有表示物体体积小的含义。南陵话一般不在体积较大的动物名称后加“子”,如不说“老虎子”,“大象子”。2类是一般物体名词,“手捏子”是“手帕”的意思,“沓坡子”是“台阶”的意思,“沙子子”是“沙粒”的意思,“落谷子”是“玉米”的意思,“沫沫子”是“泡沫”的意思。名词加上“子”缀,构成三音节的形式,在南陵话中十分普遍。(二)时间名词多加“朝(zhao)”缀和“咯(ke)”缀 今朝(今天)明朝(明天)后朝(后天)万后朝(大后天) 昨咯(昨天)前咯(前天)向前咯(大前天) 南陵话中表示在今天或今天以后,加“朝”缀;表示昨天或昨天以前,加“咯”缀。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统一用“x天”来表示。这也体现南陵话在时间名词表达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动态表示法 南陵话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语法上只体现“态”,不体现“时”。但南陵话在“态”的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下。(一)动词+咯(ke),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 a.我看咯三遍。 b.电灯亮咯。 c.我忘失咯。

安徽方言特点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畲话。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郎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二) 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 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例如,“安”读 a~21 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1 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 t 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t ,才ts≠在,肠t (或ts)≠丈t (或ts)。 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n 24〕或〔cn ~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 ”(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家乡介绍-安徽蚌埠

乡之情皖-蚌埠 学号: 姓名:

我来自美丽的珠城—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又因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这就是“蚌埠”这优美名称的由来。接下来由我从地理环境、历史、交通、文化、旅游、特产、小吃来介绍美丽的珠城—蚌埠。 地理环境 蚌埠-安徽直辖市,由“一市三县”组成;一市、即蚌埠市,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三县、即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 蚌埠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称。 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个人感悟:蚌埠的气候适宜,总体来说和上海的气候有些相似。南北分界线为淮河,而淮河就流经蚌埠,并且南北分界线就位于蚌埠的龙子湖区,当有人问我们是南方还是北方,我们就说我们是“中间人”。 历史沿革(主要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大禹治水: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项羽自刎: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刘邦一举摧毁项羽西楚政权。垓下战役(发生在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古战场)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多年基业,强大的汉帝国从此走出。这次战役规模空前,在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影响深远,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千古绝唱。 个人感悟:发生在蚌埠地区的两大历史事件,这两个故事家喻户晓,为发生在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整个地区都被大禹情怀影响着,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感受着大禹精神并传承下去。 交通 水路:蚌埠市地处淮河中下游,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上千万吨。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还可以借助已开放港口通达海外。

安徽方言概况

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安徽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它们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和徽语。其中,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比如,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 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县市。 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 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 ,在近百年来,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比如,先后成批迁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 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作畲话。 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朗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 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 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 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 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 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所说的,近为"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中原官话。 1、皖北中原官话:阜宿方言。 以阜阳话为代表,分布在准河以北和沿准南岸的一部分市县,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 以北只有怀远属江准官话区,其他县市都属中原官话区。它们是;砀山、萧县、毫州市、涡阳、界首市、太和、利辛、蒙城、临泉、阜阳(颍东、颍泉、州)、阜南、颍上、淮北市、濉溪、宿县、宿州市、灵壁,金寨城关及北部,霍邱,凤台、寿县、蚌埠市、固镇、凤阳、五河、泗县(县东部除外)。 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 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官话。其语音特点:n与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句如“你去不去” 境内说成“你可去”? 2、皖中江准官话 以合肥话、淮北的怀远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安徽的中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皖南少数县市的城区,属于这个方言区。 县(城区)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包括:淮南市、长丰、定远、嘉山、天长、来安、滁州市、全椒、肥东、合肥市、肥西、六安市、霍山、舒城、巢湖和县、无为、庐江、桐城、枞阳、、铜陵(市区)、铜陵县(安平、董店、大通)、池州市、东至(大渡口、姜坝)、南陵(城区)、青阳、广德(城区郎溪(城区)、宣州市(市区)、芜湖县(湾址)、泾县(童疃)、旌德(蔡家桥)等地。 江南岸的城市包括: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当涂、繁昌(荻港镇

芜湖方言词典大全芜湖方言翻译对照表

芜湖方言词典大全芜湖方言翻译对照表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芜湖方言词典大全芜湖方言翻译对照表,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伽kei:回家 曲黒的:非常黑 豁龙包:拍马屁 打坝:故意刁难 熄火:事情终止 摸:办事拖拉 棍:讲义气 冒板:硬冲好汉 择糟:破坏环保 来丝:本事大 筋杠杠:身体好 么捞捞:钱多 不清头:脑子不好 精马子:滑头 发物头子:捣蛋鬼 沫浪子:小流氓

手捏子:手帕的意思。 磕基头子:膝盖 咯啷车:自行车的意思 捣包:剩余物品一次处理范文无-忧-网整理该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搭僵:不好说话 十三点:呆痴由“痴”十三笔而来 猪头三:骂人语头脑简单 跷佬子:不合群爱闹别拗的人 二刁蛋:骂人啦 骚鞑子:卖弄,好出风头 翘:故意摆架子 肉头:愚蠢,无用 门道:花样或办法贬义 冒派:硬充好汉勉强显示大方 夹石:迂不妥当 现世:丢脸出丑无用 来丝:好 熄火:事情停止或取消 哈瓢:形容人胆小怕事不讲义气 炸弹:假冒伪劣商品 清斯:形容长相清秀或办事得心应手 不务心:不称心不舒心

不顶龙:不中用 隔热哄:夹在里面凑热闹 二报精:形容喜欢打小报告的人神智无知:没有知识没有礼貌不懂派:潇洒大方 哈:同上相反 冲:太率直 泡:吹牛 恩:纠缠不服 豁龙包:拍马屁 打坝:故意刁难 熄火:事情终止 摸:办事拖拉 棍:讲义气 冒板:硬冲好汉 择糟:破坏环保 来丝:本事大 筋杠杠:身体好 么捞捞:钱多 不清头:脑子不好 精马子:滑头 发物头子:捣蛋鬼

芜湖土话大全

芜湖土话大全

芜湖土话大全 自然、时间: 今天——更遭 昨天——昨遭 明天——门遭 后天——后遭 前天——前遭 去年——旧年 早上——早郎 中午——中让 下午——中郎 傍晚——天册黑 时候——时遭 从前——老早 刚才——将才 太阳——日头 刮风——起风 晴天——好天 阴天——天打阴 下雨——落雨 下雪——落雪 结冰——上冻 颜色——色面 脸色——水色 难闻之气味——气道泡沫——沫沫子 退色、掉色——败色人品、称谓: 自己——自噶 爷爷——爹爹 奶奶——阿奶 外公——噶公 外婆——噶婆 哥哥——阿郭 男孩——小把戏 女孩——小阿头 兄弟们——弟兄伙子父母亲——娘老子双胞胎——双胞子要饭的——告花子

裁缝——针匠 疯子——邪子 腕臂残疾者——拽子 动物、植物: 蛤蟆——癞癞蛄子猪——居 乌鸦——老哇子鳖——团鱼、沙鳖小虫子——蠓蜢子蟑螂——灶马子 壁虎——四脚蛇 虫卵、禽卵——子面粉——灰面 玉米——陆谷 菠菜——甜菜 茄子——落苏葱——香葱 大葱——大蒜 蒜头儿——老蒜子辣椒——大椒 西红柿——洋柿子荸荠——其子、普其栗子——板栗子 猪舌头——口条 衣着、食品: 面条——挂面 蜂蜜——蜜糖醋——米醋 馅儿——心子 上衣——褂子 背心——背搭子 毛衣——毛线衣 鞋子——还子 围巾——围领子 围裙——围腰 衣袋——荷包酒——老酒 房舍、用具: 堂屋——堂进 卧室——房间(gan) 角落——拐弄

厨房——灶间(gan) 厕所——茅司 东西——物件 桌子——台子 圆桌——团桌 汤勺——挑子 手帕——手捏子 信封——信壳子 钉子——洋钉 毛巾——手巾 锥子——引针 人体生理: 整个身子——浑身脸蛋——模子 眼珠——俺子子 前胸——胸门口 下巴——哈巴壳子右手——顺手 左手——反手 拳头——锤子 手指——指拇头子指甲——子各 讨厌——讨嫌 好吃——及味 舒服——自在 恶心——恶浪 发烧——发热 病了——不自在 上厕所——解手 烦躁——怄 点子多——花头精机灵——门槛精 动作、行为: 吸吮——嗦握——捏 拧——绞 熄灭——阴捡——捻 大叫——唏玩——嬉 鼓掌——拍巴掌 开玩笑——扯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