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部含油页岩,含D.-B.植物群,潮湿气候条件下湖泊沉积T21二马营组—紫红色砂、泥质沉积,干旱、河湖碎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T1和尚沟组紫红色砂、泥岩, 干旱、河湖碎屑沉积刘家沟组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

(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 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

(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

2.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史

地史概况1.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分异;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小型断陷盆地;西部:大型稳定盆地;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2.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黑龙江东部

1)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①南方侏罗系和白垩系:(川滇盆地---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1)

K2:江底河组;马头山组{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个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 含T.P.N.——动物群粗} J3 蓬莱镇组遂宁组(恐龙脚印) {J :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主,厚约2700m——细}J2 沙溪庙组新田沟组干旱湖盆J1自流井组:上部:为紫红色砂泥岩;下部:黑色页岩夹油页岩;潮湿,半深湖-深湖

②北方侏罗系和白垩系:(鄂尔多斯盆地--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2)

K1:志丹群: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岩;燕山运动3 燕山运动后的山麓堆积物J3:芬芳河组:紫红色砂砾岩燕山运动2 安定组:黑色油页岩夹砂页岩、泥灰岩潮湿深湖相燕山运动1 J2: 直罗组:灰黑色砂页岩互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曲流河相延安组 {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砂页岩及煤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深湖-湖沼}J1: 富县组:

③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属大型稳定类型盆地。侏罗纪末期萎缩(燕山运动影响),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2)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①松辽盆地白垩纪剖面K22:明水组四方台组 {紫红色砂泥岩夹砾岩,反映湖盆被填满 }

1: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油页岩,深湖相,含T-P-N动K

2

物群,同时含淡水、半咸水化石及鲨鱼牙齿—近海盆地海泛(夹棕红色泥岩)。为盆地的重

3 :泉头组:紫红色泥要生油层和储集层-盆地的发育期与扩张期,发育深湖相沉积}K

1

2::登娄库组 :紫红—灰绿色砂砾岩岩,底部含砾,冲积扇—滨浅湖沉积(干旱湖泊) K

1

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盆地沉积-盆地的形成初期(雏形期)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白垩纪古地理

1 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K2末盆地消失

2 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

3 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

4 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龙江东部)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

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带东移。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

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第三幕后)3 形成了松辽(第一幕) 、华北、江汉盆地(第三幕)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四.板块构造

1.全球中生代板块构造背景

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的历史:1. 从T3开始,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2.T3-J:①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中大西洋; ②澳洲+南极洲与非洲+印度大陆分离,形成印度洋3.K1 :南美与非洲之间裂开并扩大,形成南大西洋。4.K2:①北美与欧亚大陆分离,形成北大西洋②印度大陆脱离非洲,向北漂移。

2.中国西南地区特提斯洋演化:1.三叠纪晚期T3—羌塘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形成巴颜喀拉褶皱带2.侏罗纪J3—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晚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形成班公湖-怒江褶皱带

3.白垩纪K—雅鲁藏布江洋壳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电光调制实验实验报告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物理系班 别11物理 本四B 姓名 专业名称物理教育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2) 实验项目名称电光调制实验 实验时间2014年12月 18日实验地点物理楼五楼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 内容包含:实验目的、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数据、图表、计算等)、实验 结果与分析、实验心得 【实验目的】 1. 掌握晶体电光调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学会利用实验装置测量晶体的半波电压,计算晶体的电光系数 3. 观察晶体电光效应引起的晶体会聚偏振光的干涉现象 【实验仪器】 铌酸锂晶体,电光调制电源,半导体激光器,偏振器,四分之一波片,接收放大器,双踪示波器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调整光路系统 1. 调节三角导轨底角螺丝,使其稳定于调节台上。在导轨上放置好半导体光源部分滑块,将小孔光栏置于导轨上,在整个导轨上拉动滑块,近场远场都保证整个光路基 本处于一条直线,即使光束通过小孔。 放上起偏振器,使其表面与激光束垂直,且使光束在元件中心穿过。再放上检偏器,使其表面也与激光束垂直,转动检偏器,使其与起偏器正交,即,使检偏器的主 截面与起偏器的主截面垂直,这时光点消失,即所谓的消光状态。 2. 将铌酸锂晶体置于导轨上,调节晶体使其x轴在铅直方向,使其通光表面垂直于激光束(这时晶体的光轴与入射方向平行,呈正入射),这时观察晶体前后表面查看 光束是否在晶体中心,若没有,则精细调节晶体的二维调整架,保证使光束都通过晶体,且从晶体出来的反射像与半导体的出射光束重合。 3. 拿掉四分之一波片,在晶体盒前端插入毛玻璃片,检偏器后放上像屏。光强调到 最大,此时晶体偏压为零。这时可观察到晶体的单轴锥光干涉图,即一个清楚的暗十字线,它将整个光场分成均匀的四瓣,如果不均匀可调节晶体上的调整架。如图四所示 4. 旋转起偏器和检偏器,使其两个相互平行,此时所出现的单轴锥光图与偏振片垂

地史学概念1

1.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前寒武纪生物界 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 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广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高峰。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生代古生物特征: 晚古生代生物界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生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大陆、陆生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生的古地理景观、海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生物类别发生了重大改观。1、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故称为“鱼类时代”,尤其是淡水鱼的大量出现,它们生活于内陆河流、湖泊或河口体现了动物界征服大陆的进化过程。晚泥盆世鱼类开始向两栖类的演化,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代表动物界进一步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爬行类有了进一步发展,类型更加多样。2、陆生植物: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在志留纪晚期已开始出现,至早泥盆世有进一步发展。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3、海生无脊椎动物:早古生代繁盛的笔石几乎完全灭绝,三叶虫大量减少,晚古生代末发生了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腕足类在晚古生代繁盛,石炭-二叠纪是有孔虫的繁盛期。 中生代古生物特征:(1)中生代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的繁盛,代表植物界的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晚三叠世和侏罗纪、白垩纪真蕨类繁盛,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占统治地位,具新生代植物面貌,高等植物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早中三叠世脊椎动物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繁盛三叠纪晚期起,恐龙类的大发展和爬行类动物返回海洋生活,标志着爬行动物进入新的演化阶段。侏罗纪陆生恐龙类中的蜥臀类和鸟臀类繁盛。爬行类中的一部分自三叠纪后期返回海洋生活的鱼龙类,在侏罗纪占据海洋领域。空中则有飞龙类。白垩纪爬行动物中的恐龙类突出演变。侏罗纪、白垩纪,真骨鱼和全骨鱼繁盛。(3)无脊椎动画无的发展:a.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在三叠纪迅速发展,成为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海相双壳类在三叠纪更显繁盛,常与菊石一起组成重要分阶组合。b.淡水湖生生物组合:中国侏罗纪、白垩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淡水生物对地层划分具重要意义。

什么是调制器

什么是调制器? 中文名称: 调制器 英文名称: Modulator 定义1: 使光、电信号的某些参数(如振幅、强度、频率或相位)按照另一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部件。 定义2: 一种制约振荡或波的某一特征量,使其随着信号或者另一振荡波的变化而变化的非线性器件。 所属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 调制器定义 调制器是邻频调制器的简称,也常被称作射频调制器或电视调制器,现也有俗被称为共享器、是有线前端电视机房的主要设备之一; 调制器是调制式直流放大电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下图的方框可见:欲放大的直流信号ui经过调制器后,变为交流信号UA;再经过交流放大器放大后,最后由解调器转换成直流输出信号UO;振荡器产生开关信号UC;用于控制调制器的取样动作。由于信号的放大任务主要由交流放大器完成,而交流放大器的零点漂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调制器与解调器的零漂也可以做得很小,所以,调制式直流放大器可用来放大微弱的直流信号,

调制器通常有三种形式:机械调制器(机械斩波器)、晶体管调制器、场效应管调制器。按电路形式可分为并联调制器和串、并联调制器两种,后者比前者性能优越,但结构复杂。 功能 调制器最基本功能是信号调制功能。即将视频/音频信号尽可能不失真地调制到载波上,以满足长距离传送和分配的要求。所以,国标规定正常的调制度为87.5%。伴音信号要于图像信号同时调制。为避免对图像信号的干扰,将伴音信号先调制在调频副载波上,然后放在图像频率的6.5MHz频点上,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视频道。电视频道总带宽不能超过8MHz.,这就要求调制器有良好的滤波功能,滤波特性不仅要保证每个频道具有标准的残留边带特性,还要保证带外(包括邻频道内)没有任何杂散信号。 制式 根据世界上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调制器也有PAL制调制器,NTSC制调制器,SECAM制调制器三种制式,我国采用的是PAL-D制式。 邻频调制器采用在48MHz-750MHz频段内PAL-D制式邻频调制方式固定频道输出,在电路设计上采用图像频率﹑伴音频率CPU双锁相环路(PLL)设计的思路,在器件上采用进口优质广播级调制芯片(TOSHIBA、MOTOROAL、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微生物菌落特征形态地总结大全(带图片)

菌落特征比较总结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精彩文档

精彩文档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 琼脂上典型特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 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 , 其他外观基本相同。 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精彩文档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3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关俊雷 学号:01003108 时间:2005年5月 一、近期(从各论至今)的学习总结: 从各论开始至今的学习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很多同学都抱怨说各论部分枯燥无味,但以我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聆听地质演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中国东部生物及古地理演变,让我们了解中国东部在地质时期的形成过程及古地理概况,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全局性指导方向有重要作用. 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一直都坚持预习加听课的程序(不过复习好象坚持的不好),虽然自己预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混乱、没有方向性而头晕脑涨,但是听课后却是感觉思路很清晰.而且我一直是把听课作为一种享受,一种聆听前辈讲述地质历史故事的心态,心态平静了对地史各论学习也就不觉得怎么气闷. 二、地史学各论部分简介: (一).前寒武纪:1.基本特征:时限长;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构造变形复杂(因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生物化石稀少;酸性和还原大气圈和水圈;矿产丰富; 2.生物界面貌:生命起源问题;太古宙主要为分子化石,而元古宙则出现微古植物(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震旦纪后期出现Ediacara Fauna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3.无机界:A.华北板块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冀北迁西太古宇剖面;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五台-吕梁山剖面;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的形成期—蓟县剖面;B.扬子板块形成史:无肯定的Ar基底—鄂西元古宇剖面—晋宁运动形成扬子板块的基底;Pt1零星残留;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 4.震旦纪:A.震旦系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B.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下震旦统分布局限;上震旦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广泛超覆,岩相稳定.华夏板块---古陆;C.华北板块:主体缺失震旦系(处于大陆剥蚀状),仅在东缘胶东、辽南和南缘的豫西、淮南有震旦纪沉积; (二).早古生代:1.基本特征:早古生代距今570-400Ma年,共划分为三个纪:即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他们的时限分别为:570-500Ma、500-440Ma、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不过奥陶纪现为四分. 2.生物界面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植物于晚志留世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繁盛 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经出现,因此早古生代有被称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其中包含了划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界限最好标志的小壳动物群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典型代表澄江动物群.而三叶虫、笔石分别做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寒武系底部(如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发现澄江动物群;在动物界方面,从奥陶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植物界方面,寒武、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晚期,已出现半陆生的裸蕨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地史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史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集群绝灭、背景绝灭的概念,新灾变论、进化论、均变论对地层学基本理论的影响,地层学的五大定律(地层层序律,原始侧向连续律,原始水平定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对比定律) 第二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3、岩层及地层的概念;沉积环境、沉积相及相分析的概念。简述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的主要内容。 4、简述“将今论古”的现实主意原则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5、相标志的概念及其主要的相标志(物理标志:颜色、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化学及生物成因的构造;岩矿标志: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自生矿物;生物标志: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群落古生态分析) 6、主要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类型;图示完整的鲍玛序列。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纵、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纵向堆积作用引申出地层层序律,横向堆积作用引申出普遍穿时性原理)。海进与超覆、海退与退覆。 第三章地层系统及地年代质, 7、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的概念;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及原则。等时面和穿时的概念。 8、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生物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地磁极性等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简述各类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之间的关系。 9、层型的概念、单位层型和界限层型;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的概念。 10、前积式、退积式、加积式准层序组 1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的研究内容。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Ⅰ型层序、Ⅱ型层序的概念。什么是最大海泛面和饥饿段(浓缩段),如何识别? 12、古地磁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古地磁极性年代表[布容正向极性时0-0.73Ma(带)、松山反向极性时0.73-2.48Ma(带)、高斯正向极性时2.48-3.40Ma(带)、吉尔伯特反向极性时3.40-5.00Ma(带) 第四章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 13、历史构造分析的概念,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内容(沉积组合和沉积物组合(沉积建造),沉积厚度分析(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构造运动面分析)。 14、岩石圈、软流圈、海沟、洋中脊、大洋盆地、转换断层、海底扩张、活动褶皱带、沟—弧—盆体系、沟—弧体系、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发散(背离)板块边界、聚合(收敛)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槽台构造学说、地台(地盾、地轴、台向斜、台背斜、裂陷槽)、地槽(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向斜)、中间地块、地槽旋回、威尔逊旋回、变质双带、B式俯冲、A式俯冲、构造旋回和构造阶段的概念,劳伦斯古陆,冈瓦纳古陆,劳俄古陆,劳亚古陆,罗迪尼亚古大陆,联合古大陆,古特提斯洋等概念 15、简述板块学说对地台和地槽的解释。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了解我国几条主要的板块缝合线。 16、海退序列的出现是否必定与地壳上升有关?为什么?补偿非补偿沉积对岩相变化和地层厚度或沉积厚度有何影响?地台的基底与盖层必定是角度不整合关系,是否具角度不整合关系的上覆和下伏地层就是盖层与基底。 17、大地构造分区和板块划分的依据。了解世界各大陆主要大地构造分区以及现代六大板块,掌握我国大地构造分区及古板块划分情况。

电光调制器

第三章电光调制器

内容 ?电光调制的基本原理 ?铌酸锂(LiNbO3)电光调制器?半导体电吸收调制器(EAM)

电光调制 电光调制:将电信息加载到光载波上,使光参量随着电参 量的改变而改变。光波作为信息的载波。 强度调制的方式 作为信息载体的光载波是一种电磁场:()() 0cos E t eA t ωφ=+r r 对光场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参数,均可进行调制。在模拟信号的调制中称为AM 、FM 和PM ;在数字信号的调制中称为ASK 、FSK 和PSK 。调制器:将连续的光波转换为光信号,使光信号随电信号的变化而变化。性能优良的调制器必须具备:高消光比、大带宽、低啁啾、低的偏置电 压。

电光调制的主要方式 直接调制:电信号直接改变半导体激光器的偏置电流,使输出激光强度随电信号而改变。 优点:采用单一器件 成本低廉 附件损耗小 缺点:调制频率受限,与激光器弛豫振荡有关 产生强的频率啁啾,限制传输距离 光波长随驱动电流而改变 光脉冲前沿、后沿产生大的波长漂移 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传输系统

电光调制的主要方式 外调制:调制信号作用于激光器外的调制器上,产生电光、热光或声光等物理效应,从而使通过调制器的激光束的光参量随信号 而改变。 优点:不干扰激光器工作,波长稳定 可对信号实现多种编码格式 高速率、大的消光比 低啁啾、低的调制信号劣化 缺点:额外增加了光学器件、成本增加 增加了光纤线路的损耗 目前主要的外调制器种类有:电光调制器、电吸收调制器

调制器调制器连续光源 光传输 NRZ 调制格式 其他调制格式: ?相位调制 ?偏振调制 ?相位与强度调制想结合光传输RZ 调制格式 脉冲光源电光调制 折射率的改变通过 电介质晶体Pockels 效应和半导体材料 中的电光效应 光吸收的改变通过半导体材料中的Franz-Keldysh效应量子阱半导体材料中的量子限制的Stark 效应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相位调制 偏振调制 (双折射材料) 强度调制强度调制通过-干涉仪结构-定向耦合

为什么以距今6500万年作为划分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界限

为什么以距今6500万年作为划分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界限(补充)? 1、我们祖先——灵长类大约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从此开始繁盛)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距今6500万年~距今5300万年)。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了猿和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它们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齿为三楔式低冠齿,比较一般化,但门齿增大,似平放的凿子。近猴类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现在狐猴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尚未发现可靠的化石。獭猴(又译瘦猴)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和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化石发现于东非的中新世地层。眼镜猴类化石发现稍多。从始新世起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近猴、狐猴、眼镜猴类常通称为原猴类或低等灵长类。高等灵长类包括分布于南美的阔鼻猴类和分布于旧大陆的狭鼻猴类,狭鼻猴类又包括猴类、猿类和人类。有些高等化石灵长类的系统位置较难肯定,如:巨猿、山猿和双猴等。 (参见百度相关资料) 2、恐龙的灭亡,被子植物从此繁盛 恐龙灭亡有很多原因,考虑其灭亡持续的时间很长,诸如彗星撞击引发的后果,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更认为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被拥有花这种新的繁殖器官的植物挤出了大地,而以偏好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为食的处于食物链较底层的恐龙的灭绝导致整个恐龙的灭绝更靠谱。

电光调制器

电光调制器的原理 要用激光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首先要解决如何将传输信号加到激光 辐射上去的问题,我们把信息加载于激光辐射的过程称为激光调制,把完成这一过程的装置称为激光调制器.由已调制的激光辐射还原出所加载信息 的过程则称为解调.因为激光实际上只起到了"携带"低频信号的作用,所以称为载波,而起控制作用的低频信号是我们所需要的,称为调制信号,被调 制的载波称为已调波或调制光.按调制的性质而言,激光调制与无线电波调制相类似,可以采用连续的调幅,调频,调相以及脉冲调制等形式,但激光调制多采用强度调制.强度调制是根据光载波电场振幅的平方比例于调制信号,使输出的激光辐射的强度按照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激光调制之所以常采用强度调制形式,主要是因为光接收器一般都是直接地响应其所接受的 光强度变化的缘故. 激光调制的方法很多,如机械调制,电光调制,声光调制,磁光调制和电源调制等.其中电光调制器开关速度快,结构简单.因此,在激光调制技术及混合型光学双稳器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电光调制根据所施加的电场方 向的不同,可分为纵向电光调制和横向电光调制.利用纵向电光效应的调制,叫做纵向电光调制,利用横向电光效应的调制,叫做横向电光调制编辑本段电光调制器的应用 在电通信系统中,原始率数字信号电平的峰-峰值只有0.8V。因为数据率大于2.5Gb/s的铌酸锂调制器的半波电压(Vp)较高,故都需要用驱动器来推动调制器。驱动器不仅要有很宽的工作频带,并且要能提供足够大的微波输出功率。例如:对于10Gb/s、Vp=5.5V的调制器,需要驱动器具有75KHz 到8GHz的工作频带及20dBm(100mW)的1dB输出功率。制作率的驱动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制作具有低Vp的调制器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也要求调制器有良好的其他性能,如低的光插入损耗、大的消光比、小的光反射损耗、弱的电反射损耗和合适的啁啾(chirp)参量。 电光调制器有很多用途。相位调制器可用于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在密集波分复用光纤系统中用于产生多光频的梳形发生器,也能用作激光束的电光移频器。 电光调制器有良好的特性,可用于光纤有线电视(CATV)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与中继站之间的光链路和其他的光纤模拟系统。 电光调制器除了用于上述的系统中用于产生高重复频率、极窄的光脉冲或光孤子(Soliton),在先进雷达的欺骗系统中用作为光子宽带微波移相器和移频器,在微波相控阵雷达中用作光子时间延迟器,用于光波元件分析仪,测量微弱的微波电场等。

热河生物群—朝圣中生代生命演化圣地

小。理论模型也越来越多,但实验的结果还不足以用来排除这些模型。理论上也还没有一个能够为多数人接受的理论,这个困难毫不奇怪,因为暗能量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仅仅从最简单的理论估算与实验值的巨大差别这一点,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我们对量子场论和引力的结合是多么的无知。 今后十年将是研究暗能量的关键十年,实验的发展将会帮助我们决定暗能量的性质,同时,我们相信基础理论包括超弦理论会有很大的发展,所以实验和理论将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对暗能量的理解将是本世纪物理 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 (2004年12月24日收到) The Problem of t he Theory of D a rk Energy L i Mia o Professor ,I nstit 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hi nese Academy of Sci 2ences ,Beiji ng 100080 Key words cos mology ,qua nt um gravity ,st ring t heory 热河生物群———朝圣中生代生命演化圣地 邢立达 系统工程师,美国古世界研究基金会中国网站,中国恐龙网总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00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中生代 生物演化 地质年代 研究热河生物群,对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重构中生代晚期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评述了热河生物群的整体面貌,包括热河生物群的背景、地质年代与环境、各门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在生物演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热河生物群背景介绍 热河生物群形成于距今约1.2亿年的中生代早白垩世,它覆盖了现在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以及朝鲜和日本的一部分。其中辽西地区是整个生物群分布的中心,保存了独特而完整的陆相中生代地层,细腻如脂的页岩等含火山灰的沉积保存了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顾 问葛利普教授(A.W.Grabau )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J ehol Series )。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J ehol Fau 2na )”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 物化石群。1962年我国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河生物群”的概念,它包括了与动物群处在同一地区和时期的植物群。此后“热河生物群”这一名称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地质学文献中。建国以后,热河省被撤消,其西部划归河北省,东部划归辽宁省。原热河生物群的经典产地落在了今天辽宁省的西部,即 辽西地区。 虽然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史很长,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在国际上引起重视。从中国鸟到反鸟胚胎,大量保存完整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鸟类演化在这一地质时期的空白。同时大量带毛恐龙、原始的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的不断发现,更是让热河生物群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的圣地。 生物的起源、演化,向来都是进化论者和神创论者短兵相接的主战场,而寻找证据的重任就落在古生物学家身上。热河生物群为巩固生物进化论学说提供了大量实证。从1995年至今,有关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我国学者仅在Nat ure 和Science 这两种国际顶尖杂志上就发表了近40篇论文,在学术界和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中一个闪光点。 2.热河生物群的进化意义 [1] 至少延续了数百万年的热河生物群生于一方山清水秀的桃源之地,无数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现代各个主要门类的生物在当时都有了各自的代表。由于频 ? 02?Chinese J ournal of N ature Vol.27No.1   Review Article

电光调制器工作基本知识是什么

电光强度调制器的设计 一、电光强度调制 利用晶体的电光效应,即某些晶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其折射率将发生变化,当光波通过此介质时,其传输特性就受到影响而改变,可控制光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度。 强度调制是使光载波的强度(光强)随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激光振荡,如图下图所示。光束调制多采用强度调制形式,这是因为接收器一般都是直接响应其所接收的光强变化。 1、电光强度调制装置示意图及原理 它由两块偏振方向垂直的偏正片及其间放置的一块单轴电光晶体组成,偏振片的通振方向分别与x,y轴平行。

根据晶体光学原理,在电光晶体上沿z 轴方向加电场后,由电光效应产生的感应双折射轴'x 和'y 分别与x,y 轴成45°角。设'x 为快轴,'y 为慢轴,若某时刻加在电光晶体上的电压为V ,入射到晶体的在x 方向上的线偏振激光电矢量振幅为E ,则分解到快轴'x 和慢轴'y 上的电矢量振幅为'x E ='y E =E/2。同时,沿'x 和'y 方向振动的两线偏振光之间产生如下式表示的相位差 V 6330 2γμλ δπ = 0μ-晶体在未加电场之前的折射率 63γ-单轴晶体的线性电光系数,又称泡克尔系数

从晶体中出射的两线偏振光在通过通振方向与y 轴平行的偏振片检偏,产生的光振幅如下图分别为y E x'、y E y',则有y E x'=y E y'=E/2,其相互间的相位差为()πδ+。此二振动的合振幅为 () () ()δδπδcos 121 cos 21 41cos 22222''2 '2'2'-=-+= +++=E E E E E E E E E y y y x y y y x 因光强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通过检偏器的光强可以写成 令比例系数为1: 2 sin 2 sin 2 02 22'δ δ I E E I === 即 V I I λ γπμ63 302 0sin = 显然,当晶体所加电压V 是一个变化的信号电压时,通过检偏器的光强也随之变化。如下图I/0I -V 曲线的一部分及光强调制的工作情形。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 一、教学思想 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 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 *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实习指导书 实验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论(第一编)部分的实习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分论(第二至四编)各章实习以中国资料为主,

分析地质历史的演变,并按断代介绍全球构造发展。 实习一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 一、预习内容 预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章,明确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二、实习要求 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并确定地层单位,深入理解地层划分的概念,掌握地层划分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掌握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地层划分的概念及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组的划分依据。 三、实习内容 1.仔细阅读所给剖面资料,包括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厚度及接触关系等。根据地层划分的原则,确定地层单位界线,将界、系、统的界线、名称,以及组的界线注在图的左侧,并自下而上编号。 2.对所给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要求对比到统。 四、课堂讨论 1.谈谈你对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划分的意见及根据。 2.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上有无上寒武统?为什么? 五、作业 1.对山西、贵州地区石炭系剖面进行地层对比。 2.恢复所给图中各套地层的形成顺序,判断剖面中的各种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②沉积接触;③角度不整合;④平行不整合;⑤地层的超覆现象等。 实习二主要沉积环境及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 一、预习内容 预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有关章节,明确各种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二、实习要求 1.观察了解一些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2.学习岩相分析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 1.岩相的识别标志或依据 生物化石,特殊的新生矿物,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 2.观察和掌握一些典型的岩相标志,并了解其指相意义。 3.课堂示范练习及课外作业。 实习三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一、预习内容 预习古地理图及其意义一节,明确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与类别。 二、实习要求 学习并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电光调制基础

电光调制 ? 基础 EOM (Electrooptic Modulator ) 将信息加载于激光的过程称之为调制,完成这一过程的装置称为调制器,激光称为载波,起控制作用的低频信息称为调制信号。 电光在激光器外的光路中进行调制,为外调制。 (内调制:加载调制信号在激光振荡过程中进行,调制信号改变激光器的震荡参数,从而改变激光输出。激光谐振腔内放置元件。) ? 分类 调幅、调频、调相、强度调制 1. 振幅调制 使载波的振幅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简称调幅。 produces an output signal that has twice the bandwidth of the original baseband signal. 激光载波的电场强度为:0000()cos()E t A t ωφ=+ 调制信号()m m co a t A s t ω= A m 和m ω分别是调制信号的振幅和角频率。 调制之后,激光振幅0A 与调制信号成正比。 其调幅波的表达式为: 000000000000()[1cos ]cos() ()cos()cos[()cos[]] ()22 a a a m m m t t m m t A A E t A m E t A t t ωωφωφωωφωωφ=+=-+++++++ 0/m a m A A =为调幅系数。 调幅波的频谱三个频率成分:第一项是载频分量,二、三项是因调制而产生的新分量,为边频分量。

PS: Single-sideband modulation Arefinement of amplitude modulation uses transmitter power and bandwidth more efficiently. Single -sideband modulation avoids the bandwidth doubling an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the entire original signal is encoded in either one of these sidebands. 00 ()()cos( 2)()sin(2)()ssb s t s t t s t t f f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ππ=- 单边带调制最常用的是滤波法 是分双边带信号形成和无用边带抑制两步完成的。 双边带信号由平衡调制器形成。由于调制器的平衡作用,载频电平被抑制到很低。 无用边带的抑制,是由紧跟在平衡调制器后面的边带滤波器完成的。 边带滤波器是一带通滤波器,若下边带为无用边带,则恰当地选择其中心频率和通带宽度,让上边带信号通过而抑制下边带。当需要形成多路独立边带信号时,就需要有相应数目的单边带信号产生器,它们具有不同的载频和不同中心频率的边带滤波器。然后把这些占有不同频段的单边带信号线性相加,便可得到多路独立边带信号。 0m 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