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机械)力学化

1、哥白尼——近代科学的先驱:日心说——给神学写的挑战书或向神学宣战的檄文。推

翻了地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伽利略——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

(1)科学成就

A、天文学:发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了金星的位相和火星表面的山谷,发现太阳黑

子且认定太阳也有自转,证实星云和银河是由许多恒星所组成,支持了哥白尼学说,粉碎了亚氏两个世界(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的神话。

B、动力学:纠正了亚氏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的观点;证实了惯性运动的概念,提

出力不是运动而是运动变化的原因;研究了运动合成问题(抛体运动);提出运动(力学)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他发现的重力加速度恒定原理导致牛顿形成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概念。但他没有摆脱天体运动是匀速运动的传统观念,没有速度的矢量性和向心加速度概念,所以误把行星绕日运动当作惯性运动,在发现重力之后没有想到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

(2)科学方法论:创造并示范了受控实验这一崭新传统;改变了关于自然实在的观念并提出了新的关于认识的观念;将数学引入自然科学(科学的数学化)。

3、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行星运动三定律。

A、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行星连接太阳形成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C、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等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

4、牛顿——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和近代文化的教皇

(1)物质观(原子论)。

(2)时空观:绝对时空观——经典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3)运动观(力学三定律和引力定律)——机械运动观、经典力学的集大成:把以前的一些具体力学定律提高到普遍公理的地位,把许多互不相关的规律、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4)宇宙观——宇宙无限。

一切都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1、星云假说——天文学,康德,(Kant),德国,1755;拉普拉斯,(Laplace),法国,1796:

第一个科学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

2、人工合成尿素——化学,维勒,德国,1828:从氰、氰酸银、氰酸和氨水、NH4CI等无

机原料按不同途径都可合成同一有机物尿素。这证明尿素和氰酸铵皆由同样的碳、氢、氧、氮组成,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

3、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质学,赖尔,英国,1830: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

作用造成的。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

4、细胞学说——生物学,施莱登,德国,1838;施旺,德国,1839:宣布了动物界和植物

界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消失,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表现为一个过程。”(恩格斯)

5、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物理学,迈尔、焦耳、赫尔姆霍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

律”(恩格斯),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6、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查理·达尔文,英国,《物种起源》,1859。标志着自然神学的末

日和科学彻底脱离神学而独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7、元素周期律——化学,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1869:

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恩格斯认为是不自觉应用了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8、电磁场理论——物理学,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英国,

《电磁学通论》,1873:揭示了电、磁、光本质上的统一性,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框架,把物理学的基础革命化了,并打开了通往相对论的道路,被爱因斯坦称为“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进步”;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

四、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再评价

1、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2、政治与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战争与地理环境。

3、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

五、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1、经验论(归纳主义):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以归纳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其主要形态包括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古典经验论,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19世纪中后期的实证主义和以石里克、卡尔纳普、莱欣巴哈为代表的20世纪初的逻辑经验主义。

2、唯理论(演绎主义):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认为理性(与经验相对而非与非理性相对)是知识的根本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理性(以演绎为方法)而获得,并在理性中得到证明。代表人物有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等。其主要形态包括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康德为代表的先验论以及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探索性演绎法”(假说演绎法)。

3、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应当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经验开始。

其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P1→TT→EE→P2······(问题→尝试性猜测→反驳→新的问题)

指出问题产生于科学理论中出现的矛盾,指出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

4、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科学认识不断发展。“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前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后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二者层次不同在实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一

般的认识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上实践。因此,科学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六、科学问题的来源

1、科学问题的客观方面

(1)科学问题产生的内部源泉——科学的内在矛盾

①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②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

③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燃素说和氧化说、热素说和热之唯动

说之间的斗争。

(2)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源泉: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科学问题的主观方面——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观条件,即科学家如何发现和提出一个科学

问题。

七、如何正确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1、观察(事实)渗透理论(theory-laden observation)——观察的进行、观察结果的表述和

解释都离不开理论:

首先,观察不仅是信息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必然对外界信心进行选者加工等处理,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都会是不同观察者对同一件事物作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其次,观察结果的表述和解释离不开科学语言,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

当使用语言时,理论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这些理论框架进行观察的。

所以,观察不单生理活动的过程,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同时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也有很大的关系。科学观察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

即:

①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②客观中渗透着主观。

③认识是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

④认识是在客体基础上的主体建构的产物。

⑤认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2、“观察渗透理论”的意义:

打破了经验论的观察和理论的简单二分,批判了认识论上的绝对无误论(独断论)的观点,使可误论(可错论、易谬论)成为哲学家们的共识。

3、“观察渗透理论”的后果:

容易导致否定观察的客观性、科学的可靠性与合理性的怀疑论、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八、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

1、假说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假定性、试探性——假说与理论。

②科学性——假说与纯粹的猜测、思辨。

③可检验性(testability)——科学与非科学。

2、假说的作用

①引导人们自觉进行新的观察和实验,使之有目的性(指导观察和实验)。

②从经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假说方法的使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③假说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术繁荣。

④可用于保护其他假说或理论(如亚当斯和勒维烈提出海王星假说以解释天王星轨道的摄动现象。但一般禁止提出特设性假说)。

九、科学理论评价的标准

1、认识论标准(影响理论评价的科学因素、理性因素)

(1)理论是否与经验证据一致及一致的程度即确证度或确认度

(2)理论的功能即说明力和预见力

(3)理论与背景知识的相容性。

(4)理论内在的逻辑完备性(自洽性)。

(5)理论的简单性。

(6)理论的普遍性。

(7)理论的精确性。

2、非认识论标准(影响理论评价的非科学因素、非理性因素)

(1)价值论或社会学标准(因素):是否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或占支配地位的本体论或意识形态相容以及是否给社会带来效用。

(2)心理学和美学标准(因素):个人的爱好或美学的考虑。

3、评价理论的标准不是孤立的。与经验事实一致、内在的逻辑完备、简单、预见性等,综合地表现出科学理论即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解决有关问题的有效手段。

十、科学活动的特征

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特征(与常识和意识形态比较):客观性、系统性、精确性等。

2、作为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科学的特征——科学的社会规范或默顿所谓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①普遍主义(普遍性、客观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阶级、党派、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无关。

②公有主义(公有性):禁止保密。

③无私利性: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④独创性和竞争性(科学优先权的争夺):视独创性为最高价值,并以承认优先权作为奖励制度的基础。

⑤有根据的怀疑主义:批判、怀疑但不盲目。科学家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怀疑。

十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1、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主义标准

有意义的命题分为两类: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形而上学命题既非分析命题亦非综合命题,因此是无意义的(既不真也不假),应予拒斥。命题的意义,即命题的科学性在于其证

实方法即具有可证实性,即可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的=真的=有意义的=科学的)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标准

能够被证伪的理论即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就是科学理论(科学≠正确或真理)。按此标准,形而上学虽非科学,但仍是有意义(价值)的。

证伪主义眼中的“非科学”:同语反复命题或重言式命题;数学;形而上学;列尽一切可能性的命题(如:“明天既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伪科学,如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

3、库恩的历史主义的范式标准

凡符合范式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4、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anying goes)标准

否定划界标准及划界问题的意义,否定科学与非科学(包括伪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和界限——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或科学无政府主义即非理性主义。

5、更合理的标准

1、必要条件:可检验性

①严格存在命题或单称命题(如“有一只白天鹅”):可检验性具体落实为可证实性。

②严格全称命题(如“凡天鹅皆白”):可检验性就是可证伪性。

③非严格的全称陈述(如“北京动物园所有天鹅皆白”)和局限的存在陈述(如“今天北

京动物园有一只白天鹅”):可检验性包括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过背景知识的内容。

十二、科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1、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1)、经济功能:科技是生产力

①科技是间接形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技渗透到构成生产力的各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进步。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在所有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

(2)、社会文化功能

①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加强各项事业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②有利于培养人客观、求实、重经验、有理性,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③有利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进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变革。

④将科学的方法移植到其他学术领域中,可能使该领域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2、科学的负面效应和局限性——对科学主义(scientism)的批判

(1)、科学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珍视自然和生命的价值和神圣性,重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受到冲击,给社会带来震动和混乱——科学与传统

(2)、将自然科学的原则和思维模式——一元论(寻求确定性和宇宙之谜的唯一解答,竭力消除不确定性,否认其他解答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以及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等)扩展至整个社会,容易导致独断主义的盛行,有碍于建设一个以多元论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宽容的现代社会——科学的一元论思维方式与非科学的多元论思维方式

(3)、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它所发挥的“第一生产力”功能,客观上起到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政策辩护的作用,从而可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力量——科学与意识形态

(4)、科学不是万能的,它有其适用范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能解决经验问题而不能解决超经验的问题。

十三、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1、经济条件:经济需要;经济支持

2、政治条件。

①社会制度:民主与专制、自由与极权。

②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

③社会的政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

3、教育条件: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机制:教育→科技→生产力)

4、文化条件

①哲学(以自然哲学、认识论为主还是以人生哲学、伦理学为主)。

(如: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在生活中重经验和实用而轻理论,但在学术上中重思辨而轻经验(观察和实验)。所以中国的政治和制度发达(如官僚制和科举制),而纯学术不发达。为某种政治价值(如儒家的治平理想)赴汤蹈火的大有人在,而为(科学)真理献身的人则可说是绝无仅有。)

②民族的思维方式(擅长整体思维还是分析和还原,偏重于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及价值观(视知识还是功利、权力为最高价值)。

③宗教(注意: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宗教发挥作用的社会和制度背景

——是政教合一的还是政教分离的)。

十四、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三种科学发展模式——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的主要思想。

1、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模式:(累积主义、支流汇成江河或中国套箱)

(1)主要思想:认为科学知识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有个渐进累积的直线发展过程。

(2)评价:可以较好地说明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和常规状态,但难以解释科学发展中的重大变革。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1)主要思想: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其发展模式:

P1→TT→EE→P2······(问题→尝试性猜测→反驳→新的问题)

(2)评价:

①创立了理性主义的一种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面临严重危机的传统理性主

义。

②提出了一种人性化的科学观。

③有严重的片面性,过于强调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和革命的一面,不能解释常规科学的发

展。

3、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1)主要思想:强调科学哲学,应到科学史中寻找资料。其模式为:

前科学(未形成范式)→常规科学(某种范式形成并占支配地位即“范式独裁)→反常→危机→科学革命(以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2)评价

①综合了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之处,避免了其片面性。认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体的模式。

②从工具主义的意义上来看待科学,割断了科学与真理和理性的传统联系,提出了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观,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色彩。

十五、以下科学理论的哲学意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非欧几何和相对论。

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

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3、非欧几何和相对论: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空间性质与物质存在形态相联系的思想提供了

科学根据

十六、如何理解自然与社会、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p73)

1、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在辨证唯物主义中,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不可分割,而是相互制约。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不再是纯粹、天然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自然界。将自然与社会相统一。

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

十七、如何理解观察和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观察和实验具有主观性,其主观性是由观察实验者所决定的:首先,观察实验属于实践活动,观察实验者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因而体现出主观性。其次,根据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活动并非是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体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主观性。

2、观察和实验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是由观察对象——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所决定的。它的客观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保证:(1)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象、实验结果是能够重演的,要排除主观意愿的歪曲。(2)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3)观察和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必须符合科学理论原理。

因此观察和实验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十八、耗散结构理论如何解决生物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矛盾?

1、在自然界的演化中,存在大量的进化事实。弥漫星云进化为星系和恒星,原始生命进化

为人。进化是从无序想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重视的正是生命世

界的这类事实。

而自然界中,也存在大量的退化事实。利用效率较高的能量变为利用效率较低的能量,组织性强的体系变为组织性差的体系。热力学第二理论关注的是无生命世界这类事实。2、耗散结构理论——dS=diS+deS(dS≤0为系统进化与发展的判据)

注:dS为系统的总熵变,diS为系统内部的熵产生(此项恒为正),deS 为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熵流。

3、以耗散结构理论为代表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认为:

(1)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远离热平衡的状态。

(2)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系统内外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并且必须使系统从外部流入和负熵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的产生,从而使系统的熵逐步减少。

(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形的相互作用。

(4)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负反馈使系统变化衰减。

(5)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状态的条件。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成果,不仅原则上回答了生物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矛盾,表明了孤立系统中的退化与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的进化可以在同一理论模式中解释,而且还对如何一般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十九、如何正确理解“科学事实”或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概念?

1、科学事实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客观性(objectivity)→事实与虚构。

②是(直接的)单称陈述(singular statement)——与全称陈述(universal statement)相对→事实与理论。

③具有可重复性。

④事实渗透着或负载着(laden)理论或价值即事实是理论化的事实(theorized fact)或价值化的事实(value-laden)。

2、科学事实的作用:

①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②对理论进行检验和评价的基本手段。

二十、试对下列名言进行分析:

1、罗素:“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我们既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它说的是否正确。”

(1)讨论的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2)自然科学是综合命题、或然真理、经验科学;数学是分析命题、必然真理、形式科学。(3)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实验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数学的结论往往只须通过逻辑来断定而无须实验检验。

2、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科学精神的箴言:追求真理为最高价值。

3、亚里士多德:“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整体性

该理论原意是强调整体不等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整体除了它的部分要素外,还要加上它的形式,即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要了解各个部分,而且还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要从

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的整体规律性。(p56)

4、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观察到什么。”——观察渗透理论(p118)

观察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过程,即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

理论对观察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有极大的关系。

科学观察并非是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

因此爱因斯坦指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理出基本现象。

5、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学问题产生的外部源泉: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6、爱因斯坦:“上帝从来不掷骰子。”——决定论

7、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形象地体现了万物流转、无物常住、永恒变化。他是第一个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的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8、玻尔:“在生存的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测不准原理:表明由于微观客体与仪器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非决定论和事物存在的系统性。

9、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观察实验中的偶然性(p119)

科学认识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观察实验常常发生以外情况,带有偶然性。在偶然和以外的机会里,会出现机遇观察。机遇观察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观察者能否抓住机遇观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理解,对这种辨证关系的理解和自觉性的高低,能否在预期现象的同时又保持对以外现象的警觉性,能否有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除此之外,观察者还要有作为科学认识主体及时发现问题的认识能力上的准备,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正如巴斯德而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10、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便是这世界是可以思议的。”——宇宙宗教观点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基本内容如下: (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 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 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 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 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形成宇宙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3、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答:(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属于实践活动,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指出观察与实验相互作用才是实践的真正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现象,产生主观的感性认知;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获得理性的客观认知,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

自然辩证法 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 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主要内容: 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 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 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4、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基本思想(科学背景:量子力学、系统科学) ①从存在到演化——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确定性(机械决定论、经典物理学)和随机性(非决定论、现代科学)的统一(辩证决定论)。 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简单性(经典物理学)和复杂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④从线性到非线性——线性(经典物理学)与非线性(现代科学)的统一。 (2)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自然辩证法概论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试论西方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缺陷和启发。 西方近代自然观,也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共同的思想结晶,也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其本特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缺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有:首先,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性,抹杀了物质的多样性性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的眼光来看待自械性,将宇宙看作机器,按照某种规定的机械设置构成,具有严格的机械程序。在医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其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隔断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看到了物质的区别、存在、静止,忽视了物质运动的联系、产生、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再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彻底性,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特点,割裂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最终自然科学家不得不借用上帝来说明机械自然图景和机器创作者的关系,从而陷人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目的论。 启发: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它作为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形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不仅自身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化, 在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而且对于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生、发展, 甚至对于西方社会文化总体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是一种静止的、片面的、均衡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但却有自己的部分合理性,需要我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合理的吸收其精华。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版本1: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版本2: 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题目集锦及其答案范文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对象。P1 P3 2.阐述自然辨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P4 3.试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过程。P8 4.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P11 1.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什么特点P19 P23 2.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P19 3.宗教神学自然观是怎样描绘自然界的?为什么说它的出现在自然观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P24 4.为什么说近代自然科学在普遍革命中诞生?论述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倒退的历史必然性P26 P28 5.试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它的基础思想是什么?P31 P32 6.为什么说物理学革命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科学又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做出了丰富和发展?P32 P34 1.为什么说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P39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的无限可行性?P42 3.如何理解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它有哪些类型和基本特征?P43P44P45 4.非生命界有哪些物质层次?它们有何基本特征?P47P50P52 5.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P53 1.宇宙,恒星和地球是怎样起源和演化的?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说明了什么?P56P57P58P59 2.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P60P62 3.为什么非生命界的运动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P63P64 4.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形式的矛盾性?突变和渐变的关系如何?P63P64 5.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过程的矛盾性?什么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P68 6.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性?进化与退化的关系及其关系?P70 7.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以及有序与无序及其关系P72 8.什么是守恒原理?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何在?P74P76 9.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矛盾有哪些?如何理解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1.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81P83 2.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P84 3.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P87P92P97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P99P101 5.怎样才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P102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P106 7.结合所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我国深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P109 1.如何理解科学的含义?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现代科学的分类如何?P113P114P116P117 2.阐述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P119 3.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P125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性?P127 5.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P1291.科研课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遵守哪些重要的原则?如何评价科研选题》?必要时如何转化课题?P138P139P142 2.科学研究的经验层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类型和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P146P151 3.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哪些重要原则?恩格斯的“双重验证”思想对于感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有何意义?P147P154 4.什么是科学机遇?它有何特点和作用,如何捕捉科学机遇?P157P159 5.科学研究的理论层次的常见方法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P160-P171 6.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是如何形成的?假说向理论转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7.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何特征和功能?构建科学理论有哪些方法?评价科学理论的标准是什么?P174P175P177P178 8.结合做学专业或工作实际,分析阐述科学方法论(或某一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P189 2.什么是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不同?P193P194 1.系统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科学性怎么样? P183 2.系统观饱含了哪些基本概念?它有何显著特征? P183P185 3.什么是系统科学方法?它有何特点和功能?P186P187 1.如何理解技术的含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其分类怎么样?P200p202 P204 2.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常见模式有哪些?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怎么样?P208 P210 3.什么是创新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何特点/P 212 P214 P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