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的饮食文化交流

?分类:教学研究

?作者:刘朴兵

?字数:2861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第4期

摘要]宋代时,中原地区与广大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其中,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来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而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宋代,中原地区,饮食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8-0016-06

从古至今,以饭稻羹鱼为特点的南方饮食文化和以饭面(或粟)食肉为特点的中原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在两宋时期迎来了一个交流的高峰,并对后世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

宋代建国后,南方的大米、水产品、水果、蔗糖、茶叶等经大运河大量北运至中原地区,大大丰富了中原居民的饮食生活。南方的食俗和食法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原地区,南方饮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北宋灭亡后,中原地区尽人金朝的版图,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才转入低潮期。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有力地促进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南粮北运

北宋时期南粮北运的形式主要有官方漕运、官委商运和商运三种。其中,漕运的数量最大。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官方漕运粮食的数目如下表:这是国家规定的上供数量,平均每年约为600万石。官委商运,主要采用“人中法”,由东南产米区将粮食交商人运至汴京或陕西、河东,运到后取得凭证,然后到汴京或东南凭证调换钱货。商运是富商大贾利用粮食差价,“自江、推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商运与官运和官委商运相比,运量较少,主要原因是长途贩运粮食,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所以早在西汉时就有“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谚语。北宋政府为了促进粮食流通,实行不禁米价的政策。还禁止各地州县用行政手段遏制粮食流通,宋真宗曾下诏说:“乘彼丰稔,有敛粟之期,阻于往来,非通商之道。务从民便,特轸朕怀。应今后百姓商旅将带斛斗,各任便逐处籴贷,官司不得辄有禁约。如敢固违,当行朝典。”宋神宗时也规定:“诸兴贩斛斗,虽遇灾伤,官司不得禁止。”由于南方的大米大量流入北方中原地区,增加了中原居民的米食比重,使稻米成为北宋中原地区广大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重要主粮,“并且在河南的饭食中与小麦一样重要”。宋室南迁后,随着南米北运的消失,中原居民米食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

(二)南方水产品的输入

在宋代中原居民所消费的水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但不同时期水产品的输入量差别较大。宋初,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水产品较少,主要是蛤蜊、车螯、江柱等名贵水产品,普通人家消费不起。据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载:“仁宗每私宴,十閤分献熟食。是岁秋初,蛤蜊初至都,或以为献,仁宗问曰:‘安得已有此邪!其价几何?’曰:‘每枚千钱,一献凡二十八枚。’上不乐,曰:‘我常戒尔辈勿为侈靡,今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运往中原地区的蛤蜊售价之高连皇帝也感叹消费不起。北宋中后期,南方水产品开始大量输入中原地区,欧阳修《初食车螯》对此歌咏道:“自从圣人出,天下为一家。南产错交广,西珍富印巴,水载每连轴,陆输动盈车。溪潜细毛发,海怪雄须牙。岂惟贵公侯,间巷饱鱼虾。”促使南方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的动因有二:一是北宋中后期,生产安定,社会富庶,官僚、贵族、富商们手中聚集了大量钱财。他们吃腻了平常的羊肉猪肉,开始寻求异味,蛤蜊、车螯等从南方输入的名贵水产品开始成为达官贵人们争先恐后、极力追求的美味佳肴,这种情形正如欧阳修《初食车螯》所云:“共食惟恐后,争先展成哗。”价格昂贵的高档水产品不仅满足了达官贵人们的口腹,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给他们一次次展示地位、炫耀财富的机会。贩运水产品的高额利润吸引着大小商人,贩运南方水产品的商人逐渐增多;二是北宋中期以后,大批南方人滞留于中原地区。这些南方人在中原地区或做官经商,或造亲访友,或赶考办事,或游览观光。他们吃不惯北方的猪肉羊肉,非常需要南方的海鲜和水产。这种需要引起了南方水产品的更大输入,并导致中原地区水产品价格的下跌,以东京子鱼价格为例,“今子鱼盛至京师,遗人或至百尾,由是子鱼之价减十倍”。水产品价格的下跌,使平常百姓亦能消费得起南方的水产品。为了保证鱼虾等水产品不在长途运输或售卖中变质,人们还发明了不少新奇的方法,如“淮甸虾米用席裹入京,色皆枯黑,无味,以便溺浸一宿,水洗去,则红润如新”;“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用柳叶浸入清水中,利用柳叶的光合作用,减少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的含量,这是很科学的。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鱼、虾、蛤蜊、螃蟹等水产品已是平常之物,每日都有人在宅舍宫院前沿街就门售卖。朱室南迁后,南方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的历史便宣告结束了,中原居民食用鱼类等水产品的数量也相应的有所减少。

南方水产品的输入使中原地区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彩,鱼类等水产品的烹饪技术也从粗放变得精细起来。北宋中期以前,中原居民不太擅长鱼类等水产品的烹饪方法,甚至出现了不少笑话,如沈括《梦溪笔谈》卷24《杂志一》载:“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座客莫不大笑。予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鱼,鳞鬣虬然,无下箸处,主人则捧而横啮,终不能咀嚼而罢。”对刀工要求较高的鱼脍制作在北宋中期以前更是几乎无人掌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往时南馔未通,京师无有能斫绘者,以为珍味。梅圣俞家有老婢独能为之,欧阳文忠公、刘原甫诸人每思食绘,必提鱼往过圣俞。”南方的水产品大量输入中原地区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极大地改变。北宋末年时,中原居民已经相当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了。如鱼绘的制作,东京开封的游客在金明池垂钓时,“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入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池苑内也有人直接售卖“旋切鱼脍”的。这些史实都说明了鱼绘制作技术在北宋末年已为不少中原居民所掌握。北宋中原地区的鱼类等水产品烹饪技术的提高对后世中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直到今天河南开封等地仍很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鲤鱼焙面”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三)南方果品的输入

北宋时,输人中原地区的南方果品的种类不仅

有来自长江流域的柑橘类等亚热带果品,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来自岭南闽广地区的热带果品。如北宋末年东京市场上售卖的南方果品有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芭蕉干、榧于等。其中,温柑为温州所产的柑子,初为贡品,因其质好而为宫廷和近臣喜爱;绵枨是一种小型的橘子,“越中固有,而剡为多”;金橘又称金柑,“产于江西,以远难致,都人初不识。明道、景祐初(一作中),始与竹子俱至京师。竹子味酸,人不甚喜,后遂不至。而金橘香清味美,置之罇俎间,光彩灼烁(一作的)如金弹丸,诚珍果也。都人初亦不甚贵,其后因温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价重京师”;召白藕为江苏江都县所产之藕。北宋以前,热带果品很少向北方中原地区输入。以荔枝为例,在唐代地方的贡果中便无荔枝一品,这主要由于京城长安离荔枝产地太远,果品无法输送的缘故。唐玄宗时,杨贵妃得宠,“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这样运送的荔枝,数量当然极少,恐怕只有杨贵妃一人可以享用。北宋时,包括荔忮在内的热带果品开始向中原地区大量输入,陆游《老学庵笔记》卷8载:“韩魏公自枢密归邺,赴一姻家礼席。偶取盘中一荔枝,欲啖之。白席者遽唱盲曰;‘资政吃荔枝,请众客同吃荔枝。’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不复取。白席者又曰:‘资政恶发也,却请众客放下荔枝。’魏公为一笑。‘恶发’,犹云怒也。”这则令人喷饭的故事反映出北宋中期荔枝已出现在中原地区民间的宴席上了。北宋末年时,荔枝、龙眼等热带果品已成为东京市肆上出售的常见之物,寻常百姓亦可享用。当然,北宋输往中原地区的这些热带果品多非鲜品。而是一些加工品,如蔡襄《荔枝谱》载:福建的荔枝,“不计美恶,悉为红盐(去声)者,水浮陆转,以人京师”。苏颂《本草图经》载:“椰子,出安南,今岭南州郡皆有之……南人取其肉,糖饴渍之,寄至北中作果。”宋室南迁后,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水果的数量大大减少,但仍能通过榷场贸易获得,如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泗州场岁供进新茶千胯、荔枝五百斤、圆眼五百斤、金橘六千斤、橄榄五百斤、芭焦干三百个、苏木千斤、温柑七千个、橘子八千个、砂糖三百斤、生姜六百斤、栀子九十称”。

(四)南方茶叶的输入

由于北方中原地区属于非产茶区,人们饮用的茶基本上依赖从南方产茶区输入。从茶的供应途径上看,中原居民饮用的茶可分为商品茶和非商品茶两大类。北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人们所饮用的茶主要是商品茶,而大多数商品茶又是依靠茶商从东南产茶区经大运河长途贩运而来的。非商品茶主要为各产茶区作为贡品呈献给宫廷的贡茶,其饮用者仅局限于宫廷贵族和少数获得皇帝赐茶的臣民。宋代贡茶的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局限于福建建州北苑一地。宋政府在建州北苑设立官焙32所,专门负责贡茶的制造。据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北苑茶》记载,贡茶分10纲依次制造,而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贡茶多达12纲47目。北苑贡茶不仅花色品种繁多,上贡量也很大,“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旧制,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北宋灭亡后,中原尽陷于金人之手。金人统治之下的中原居民的茶叶消费量依然很大,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河南、陕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银二两,是一岁之中枉费银三十余万也。”其茶的来源,“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

(五)南方蔗糖的输入

宋代蔗糖的产量比唐代大大增加,输往中原地区的南方蔗糖也有了显著地增长,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七月诏:“自今处、吉州、南康军纳糖,以五万斤为一纲。”宋徽宗宣和初年,“宰相王黼创应奉司,遂宁常贡外,岁进糖霜数千斤”。西川乳糖狮子、糖霜峰儿等南方糖果在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零食。

(六)南方风味食店在中原地区的经营

经营地方风味食品的食店在宋代开始兴起。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外地来中原地区做官、办事、经商的很多,尤其以江南人、四川人为多。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需要,经营地方风味食品的食店应运而生,“向者汴京开南食面店,川饭分茶,以备江南往来士夫,谓其不便北食故耳”。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在北宋东京,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店可分为三类:北食店、南食店和川饭店。其中,北食店供应有熬物、巴子,南食店供应有鱼兜子、桐皮熟脍面、煎鱼饭,川饭店供应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等地方特色食品。在有些街区,经营地方风味食品的食店还比较集中,如东京城内寺东门大街的小甜水巷,“巷内南食店甚盛”。这些南食店之所以集中于此巷,可能是这一街区居住了大量南方人的缘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中原地区确实吸收了不少南方饮食文化的因素,而中原地区对南方饮食文化的吸收则主要发生在北宋时期。宋代南方饮食文化向中原地区的输入,官方因素淡化,更多的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体现出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点。

二、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输往南方的食物品种比较少。与南方的大米、水产品、亚热带水果、茶叶的大量北运相比,中原地区输往南方的食物品种及数量显得微不足道,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较小。两宋之际,金军南下,中原士女纷纷南迁避难。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使宋代中原饮食文化对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浙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面食品种的增多

由于流寓江南的中原居民人数众多,他们以面食为主食的饮食习惯,推动了麦类作物在南方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庄绰《鸡肋编》卷上《各地食物习性》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南宋以前,“南人罕作饼饵。有戏语云:‘孩儿先自睡不稳,更将擀面杖柱门,何如买个胡饼药杀著。’盖讥不北食也”。两宋之际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使南方的面食制作技术得到迅速地提高,在南迁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宋都城临安,馒头、包子、饼、夹子等面食品种开始成为人们经常食用的主食。临安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前代没有的包子酒店和蒸作面行。其中,包子酒店,“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鱼兜杂合粉、灌漉大骨之类”。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飩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寿带龟、仙桃、子母春茧、子母龟、子母仙桃、圆欢喜、骆驼蹄、糖蜜果食、果食将军、肉果食、重阳糕、肉丝糕、水晶包儿、笋肉包儿、虾鱼包

儿、江鱼包儿、蟹肉包儿、鹅鸭包儿、鹅眉夹儿、十色小从食、细馅夹儿、笋肉夹儿、油炸夹儿、金铤夹儿、江鱼夹儿、甘露饼、肉油饼、菊花饼、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肉酸馅、千层儿、炊饼、鹅弹。”临安的素点心从食店出售的面食品种有:“乳饼、麸笋丝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七宝酸馅、姜糖、辣馅糖馅馒头、活糖沙馅诸色春茧、仙桃龟儿、包子、点子、诸色油炸素夹儿、

油酥饼儿、笋丝麸儿果子韵果七宝包儿等点心”。馒头店“兼卖江鱼兜子、杂合细粉、灌熝软烂大骨料头、七宝料头”等面食。流动食贩们沿街叫卖的面食品种有:“馒头、炊饼及糖蜜酥皮烧饼、夹子、薄脆、油炸从食、诸般糖食油炸。”面食的花色品种之多,与北宋东京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南宋临安的这种面食传统和面食制作技术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杭州一带的面食花色品种之多,制作技术之高,丝毫不逊于北方。有意思的是,在北方中原地区,由于风沙较大,人们在吃笼饼、蒸饼时有去皮的习惯,临安市民也依样画葫芦,仿效北人去皮而食,周煇《清波别志》卷二载:“笼饼、蒸饼之属,食必去皮,皆为北地风埃设。”

(二)羊肉消费的增加

宋代时,羊肉特别受到中原居民的喜爱,消费量很大,居肉食消费的首位。在中原市场上,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随处可见。中原地区食用羊肉的传统也传至南方。南渡的中原居民还把他们饲养的绵羊也一起携带到江南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野草资源和养蚕剩下的桑叶、蚕沙来饲养绵羊。经过漫长的风土驯化,结果培育出耐湿热的绵羊新品种——湖羊。在南宋都城临安,还出现了一些肥羊酒店,“如丰豫门归家、省马院前莫家、后市街口施家、马婆巷双羊店等铺,零卖软羊、大骨龟背、烂蒸大片、羊杂四软、羊撺四件”。各种羊肉、羊杂肴馔纷纷出现在市场上,如早市上出售有“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夜市上出售有羊脂韭饼、糟羊蹄、羊血汤等。分茶酒店里出售有鹅排吹羊大骨、蒸软羊、鼎煮羊、羊四软、酒蒸羊、绣吹羊、五味杏酪羊、千里羊、羊杂煸、羊头鼋鱼、羊蹄笋、细抹羊生脍、改汁羊撺粉、细点羊头、大片羊粉、米脯羊、假炒肺羊熝、五辣醋羊、糟羊蹄、千里羊、红羊、灌肺羊血糊齑、羊脂韭饼、熟羊等,面食店里出售有软羊焙腰子、猪羊大骨、猪羊生面、鳖蒸羊、元羊蹄、鼎煮羊麸、大片羊、大片铺羊面等。

(三)食味偏好的影响

北方中原居民的食味偏好对南方江浙地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宋代时,南方人与北方人在口味嗜好上与现代颇不相同。当时,“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李肖先生认为,这种南北迥异的食味偏好可能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北方的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植物的糖分积累,而北人长期食用这些食物,日积月累,很容易形成嗜食甜食的饮食习惯。……而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由于大量出汗,很容易造成盐分丧失。因此,古代的南人一般嗜咸。加之东南沿海享有鱼盐之利,为防止食物腐烂,需要用盐对食物进行防腐处理,咸鱼、腊肉制品较多,因而形成了南人嗜咸的饮食习惯”。而现代江浙一带的菜肴,却普遍以甜为主。在口味上由嗜咸转向嗜甜,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大量南迁至此的北方中原居民的影响所致。

(四)经营方式的仿效

中原饮食业的经营方式对南方(尤其是临安一带)饮食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初年临安的饮食店肆多由南渡的中原人开设,耐得翁《都城纪用·食店》云:“都城食店,多是旧京师人开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二月初一日:“太上宣索市食,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太上笑谓史浩曰:‘此皆京师旧人’。”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十六日,太上皇赵构游览西湖:“时有卖鱼羹人宋五嫂对御自称:‘东京人氏,随驾到此。’”南迁的中原人还把中原传统的烹饪技艺带到了临安,周煇《清波别志》卷二载:“自过江来,或有思京馔者,命仿效制造,终不如意。今临安所货节物,皆用东都遗风,名色自若,而日趋苟简,图易售故也。”

从门面装潢、店内陈设到经营管理,临安的饮食店肆几乎全面移植了北宋汴京的传统,

使两地饮食店肆的面貌极其相似。

就食店而言,北宋汴京的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成边猪羊,相间三二十边。近里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谓之‘欢门’。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客坐则一人执箸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臁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而“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亦效御厨体式,贵官家品件”。“其门首,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庑,称呼坐次。客至坐定,则一过卖执箸遍问坐客。杭人侈甚,百端呼索取覆。或热,或冷,或温,或绝冷,精浇炤烧,呼客随意索唤。各卓或三样皆不同名,行菜得之。走迎厨局前,从头唱念,报与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行菜,行菜诣灶头拓盘前去,从头散下,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或有差错,坐客白之店主,必致叱骂罚工,甚是逐之”。在饮食店肆的室内陈设上,“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入画,装点店面”。可见,北宋时就酒肆而言,北宋汴京的酒楼门首“皆缚彩楼欢门”,而南宋临安的酒肆也是“店门首彩画欢门”。北宋汴京的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阎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樣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而南宋临安中瓦子前三元楼酒肆,经营布局简直和北宋东京任店一模一样,只不过是规模稍小而已,“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稳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十,聚于主廊搛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如神仙”。

北宋汴京食贩的叫卖,声调各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人市》载:“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吟叫》亦云:“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而南宋临安食贩的叫卖亦是如此,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天晓诸人出市》载:“和宁门红杈子前买卖细色异品菜蔬,诸般饭,及酒醋时新果子,进纳海鲜品件等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北宋汴京食贩非常重视食具的整洁卫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北宋东京城内,“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物和羹,不敢草略。……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种良好的传统也被南宋临安食贩所继承,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八《民俗》载:“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

(五)饮食习俗的沿承

宋代中原地区的诸多饮食习俗也对南方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如北宋东京的生育食俗与南宋临安的生育食俗有许多相同的内容。在生育之前,女方父母家都要送眠羊、卧鹿羊、生果实等进行“催生”;生育后,亲朋都要送些粮食炭醋进行慰问;满月时都要举行“洗儿会”,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妇女们争食盆中直立的枣子,以为食后可以生男;等等。而南宋临安的婚庆食俗与北宋东京的更是如出一辙,两地都有“许口酒”、“回鱼箸”、“撒谷豆”、“走送”、“交杯酒”及新婿拜门宴饮、女家送食煖女等食俗。这些都显示出宋代中原地区的饮食习俗对南方产生的巨大影响。

另据文献记载,临安市民冬天储藏冰雪的方法也是从南迁的中原人那里学来的,庄绰《鸡肋编》卷中《临安藏冰与镇江进冰船》记载其事称:“二浙旧少冰雪。绍兴王子,车驾在钱唐,是冬大寒屡雪,冰厚数寸。北人遂窖藏之,烧地作荫,皆如京师之法。临安府委诸县皆藏,率请北人教其制度。”

[作者简介]刘朴兵,男,1972年生,河南西华人,历史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

[责任编辑:柳文全]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世界著名美食国的美食介绍

世界著名美食国的美食介绍 下面将会著名美食国家有:中国、法国、土耳其、意大利。 一、中国 八大菜系:粤菜、鲁菜、川菜、苏菜、湘菜、闽菜、浙菜、徽菜(一)粤菜 (1)概况: 1、简介: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等组成,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2、质与味: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 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2)广州菜代表品种 (3)潮州菜代表品种

(4)东江菜代表品种 (二)鲁菜 (1)概况 1、风味:山东菜可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并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煮氽熏拌、溜炝酱腌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 2、特点: ?咸鲜为主,突出本味,擅用葱姜蒜,原汁原味 ?以“爆”见长,注重火功 ?精于制汤,注重用汤 ?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丰满实惠、风格大气 (2)代表菜

(1) 概况: 1、风味: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 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 2、特点: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2)代表菜 (四)苏菜 (1)概况: 1、风味: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 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2、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 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 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2)代表菜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潮汕人的饮食与同在岭南的广州人、客家人相比,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清、淡、甘、和”的特点。在口味方面,潮 汕人好清淡,忌浓烈;烹调特色方面,潮汕菜风味清鲜,刀工细腻, 制作精巧,烹饪技法常用的有炖、焖、炸、炊、炒、泡、煎、淋、 烧等十几种,尤其以炊、清、泡、淋著称。喜用沙茶、豆酱、卤酸菜、冬菜、胡椒、南姜、醋、鱼露、桔油、红豉油、蒜泥醋等特产 为佐料,制成的菜肴有“三多”的特点,即水产品菜多、素菜多和 甜菜多。潮汕人在日常饮食方面,同广州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主 食也是大米,副食多样,像食蛇,潮汕人的喜爱程度就不亚于广州人。潮汕人日常饮食中最大的特点是“功夫茶”和风味独特、花样 繁多的小吃,像远近闻名的蚝烙,以及各种水果烙、宵米、笋棵、 粽球、水晶粉球、春卷、玉兔饺、糯米猪肠、鱼丸、鱼饺、卤鹅等,在潮汕地区几乎遍布城乡的街头巷尾。 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凤凰单枞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 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 手段。在当地茶自古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这一点外地人不 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汕头牛肉丸 潮州砂锅粥 潮州手锤牛肉丸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州小食,在潮州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很是有点嚼头。 潮阳咸粥 潮汕咸粥除了潮州砂锅粥还有潮阳泡粥。因为潮汕地区是沿海一带的地方,所以海鲜丰富,连煮粥的时候都以海鲜为原材料,在加入潮州菜的独特配料,风格独树一帜,在各地都颇受欢迎。 普宁豆干 汕头橄榄菜 潮汕地区特有的风味小菜,而又以汕头所产最佳,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可追溯至宋明时代,是名闻遐迩的潮州菜系中一身材奇葩。 为潮州人喜啖之物,亦为佳节款待宾客这要物。潮州芥菜,叶丰腴多汁,色泽淡绿柔和,味微甘清新,为酱菜主要原料,经加工制作后具“清、鲜、爽、嫩、滑”等特点。 饶平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 潮安腐乳饼 闻名遐迩的潮州小食腐乳饼,没尝过的不能算真正吃过潮菜! 汕头牛肉脯 菜品口感极佳,色泽棕红,食而不腻,别有风味。 普宁竹蔗 洪阳蕉柑 蕉柑为全国推广的10个柑桔优良品种之一。普宁洪阳镇是蕉柑的主要产地,栽培柑桔成员国史修久,《潮州志》记载:“宝镜院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潮汕人饮食特点

潮汕人饮食特点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粿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 这些饮食习俗主要是受中原地区、闽越地区的影响而形成的。也有古代百越民族留下的痕迹,比如吃鱼生、吃蛇、吃虫和以前的喜食槟榔等。 潮人清代还有啖槟榔风习,并将它作为待客“礼果”,当代已不复见。据云,啖槟榔有杀菌、去痰、开胃等功用。 潮人的饮食习惯与嗜好,总的说来是:一日三餐,以粥为主主食大米,副食多样水陆鱼菜,腌煮俱爱;讲求新鲜,不避腥味;嗜烟嗜茶,风习长在。近年食俗有些变化,西餐、快餐、早点、自助餐,已成为姑市部分人的时尚。 抽烟以前多抽熟烟丝,较辣,多用木竹旱烟筒,也有用水烟筒的,潮汕人自古以来也非常喜欢吃鱼生,可能也是百越族留下的风俗与日本人一样 经常喝粥,“糜” ·饮食特点:潮汕地理环境和气候,利于捕捞、耕种,水渠交错,大海月环,水产品多,鱼虾甲介,大宗小宗,源源应市,多时可达百种。原野四时常绿,果蔬终年轮番上市,形成饮食丰富多样。 潮人早餐喜吃粥,这可能和潮人处亚热带有关,他们在劳动中多出汗,为体内需要水分平衡,习惯食粥,感到舒适可口。尽管上午要劳动时间较长,也不愿早餐吃干饭。他要家人中间送点心,以补消耗后不足,并可在吃点心时略作休息。这是主要饮食习俗之一。潮人佐餐喜腌制酱菜,如腌咸菜、萝卜干、乌榄、熬橄榄菜,都是农家的经常佐餐杂咸。潮人喜食鲜腥,各菜喜保存原味,不少潮州名菜都是以蒸炖见特色的,如清蒸龙虾、清炖乌耳鳗、清蒸鲩(草)鱼、清炖鲤鱼、炖鳙鱼头配芋等,都是潮人喜吃菜肴,甚至食鱼生、虾生、生蚝等。调味品也喜腥鲜,如鱼汁、鱼露、虾酱等都是沿海地区村庄生活常用品。 外地内脏、鱼头经常不值钱,潮汕人却很喜欢。很多内脏、头脚翅比肉更贵,排骨也比肉贵 潮汕的饮食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粿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潮州饮食最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来独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经管学院财管1072 苏少彬200711531217 21191006---1---37 摘要: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②】 关键词: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工夫茶 一、绪论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广东省的最东端,素有“省尾国角”之称。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区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着一整套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佳肴—潮州菜,还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图腾文化等,被称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其中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而闻名中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 二、潮州菜 (一)潮州菜系 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民间美食家们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 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

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 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州菜的一大特色。【③】 (二)潮州食俗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

中国饮食文化考试题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 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2、饮食文化的传统性 (1)饮食选料、用料上形成“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 (2)饮食以“味”为主,并辅以色、香、味、形、器等。 (3)饮食重视食疗。除饮食外,重视食疗、养生等,是现代功能食品的“源”。 3、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性 (1)中华民族的博食 中国现代饮食原料总数已达1万种以上。 (2)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 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3)风味流派众多 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8大菜系。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4、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西方离中国遥远,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饮食原料方面,18世纪英国人、美国人及欧洲人引进华南猪后并与当地猪杂交后培育出很多优良种猪,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的血统。19世纪美国引进中国的水蜜桃等,后来也进行了改良。1945年葡萄牙人把甜橙引进里斯本,后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制茶技术明朝时传入英国,后传入欧洲、美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引进中国面条发展而成意大利面条。 (3)兼收并蓄的精神 中国饮食对外来的饮食是先接纳后融合。许多饮食原料、工艺、甚至食俗都演变成为中国饮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菠菜、马钤薯、玉米、甘薯等已成为很普遍的原料。饼的制法、茄汁制法、铁板烧等也借鉴了国外的制备法。 5 高度的稳定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饮食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基本体系。这种体系分别由原料系统、工具系统、工艺系统、产品系统、产品消费方式、相关风士人情、历史典故等组成。这些系统和体系虽历经时代变迁,经济、文化、政治兴衰,但其结构却一直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饮食的高度稳定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潮汕饮食文化论文

潮汕饮食文化论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高X(X)班 课题小组组长:XX 课题小组组员:XX、XX、XX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旨在使同学们更全面更深入辩证地认识潮汕小吃的文化,体会潮汕小吃的特色,而且以潮汕小吃的现状为基础为潮汕小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让我们的潮汕小吃逐渐被潮汕人发扬光大。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制作小吃的厨师;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当今时代里,潮汕小吃要不被没落,甚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潮汕小吃创新继承发展 ●序言: 目前,潮汕小吃市场的现状是经营形式多样,品种齐全,经营网点以分散为主,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经营形式上,一是单纯外卖的店铺。由包点摊店、小吃店、菜市场小吃摊点等经营。二是现吃为主带外卖的形式。由小吃餐厅、老字号小吃店等经营。另一种是小吃餐厅,主要以现卖现吃为主要经营特点。如潮汕小吃的自助套餐。虽然,潮汕小吃在汕头本地红红火火,但对于没来过潮汕的外地人来说,却是闻其名而难寻其踪。许多来汕的客人对潮汕小吃赞不绝口,然而,当他们想顺便买一些带走时,却往往因为不方便携带的包装而抱憾而归。在汕头各大超市,经常能见到粤式、上海、北方的小吃,却鲜见本地区的小吃。 其次,潮汕小吃老字号大多经营观念陈旧,守着老招牌得过且过,不愿意或不敢为老字号添金加银。如已经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的老妈宫粽球、爱西干面等老字号小吃店,铺面还是那幅简陋的老面孔,那么单一的品种,那么陈旧的经营手法。 潮汕小吃是近几年才作为美食的一个门类发展起来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我国顶尖级的小吃竞赛场一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潮汕小吃已经连续两届获得殊荣。 本次研究性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潮汕小吃在如今的经济中不被没落谋得发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