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章总汇

第一节序论

一.研究对象:

1.媒介本身①②各种媒介的关系

2.媒介的使用(和使用媒介的人)

3.媒介的社会效果

4.研究媒介的发展和新的传播技术和方法

二.研究的发展阶段

1.皮下注射论(魔弹论,一战时期):过分夸大传播的效果

2.有限传播:20世纪中期

3.使用与满足

4.趋势研究

唯实,实证人文唯名

定量(孔德)定性(狄尔泰)

社会规律:有规律无规律

如何认识社会现象:客观检验主管体验

如何分析解释客观解释主观理解

社会现象静态定量分析动态定性分析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性

1.规律性 2.实践性 3.经验性 4.解释性 5.认知性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类型:

1.归纳推理: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客观现象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来坚定理论,来说明观察到的各种具体现象或

事物之间必然本质的联系

局限:①结论可能错误②很难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高度概括的理论

2.演绎推理:从一般理论或普遍法则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具体的理论,然后将它们应用于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并在应用过程中对理论

进行检验

依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演绎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P,都是S;小前提:P;结论:所以S

局限:①大前提可能是错的,结论也可能是错的②由单纯的演绎推理,也不可能发现一般理论中的错误

结论:一般将演绎推理与观察相结合

作用:①可以一般原理或理论假设来指导科学研究

②由抽象的理论推导具体的未知的现象

③在理论建设中,演绎法可以论证或反驳某种理论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假设演绎法(试错法):为解答问题而提出的尝试性假说或由该理论假说可以

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大量观察来检验假说2.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①题材选择②研究目的和假设③研究的理论依据

④研究的具体方法⑤样本和抽样设计⑥收集资料的方法

⑦工具的确定和设计⑧资料的登陆和分配

⑨资料的分拆方法过程⑩撰写研究报告

3.选题:①-⑥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的类型和调查方式

研究具体化,操作化;制定调查方案

选题的基本原则:必要性:理论价值,社会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造性:创新性,独创性

可行性:解答这一课题已具备科学条件

提出的问题能够由科学来解答

研究已具备了很多社会条件和主观条件

研究的课题要与研究目的和所要解答的实际问题相

适应要与研究力量和能力相适应

4.查阅文献与文件:

①可以了解以往的研究成果,为你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设想提供参考

②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理论和方法,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定调研方案提供参考

③了解调查地区的历史状况

④了解和学习有关政策文件

5.如何查阅文献:摘录文献资料

6.初步探索:

正式调查之前,征录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到调查地点进行初步考查与基层有关人员座谈,以了解调查任务,确定研究课题,明确调查内容,增加感性认识,为提出研究假设和制定调查方案奠定基础。

第三节提出研究

一.研究假设

是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和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二.构成和形式

假设是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是以一种可以检验的形式加以陈述,并对两个或以上变量之间的特定关系进行预测的命题。

1.概念与变量

概念是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的抽象名词

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定义和界说转变来的概念的具体化2.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研究假设是一种形式,它是关于一个关于更多概念(变量)的陈述

①相关关系:X<——>Y,如果变量X发生变化,Y也随之变化,反之亦然,则

称这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

②因果关系:X——>Y,如果X发生变化,Y也随之变化,但反之不亦然,则

X,Y之间是因果关系

③虚无关系:X……Y,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则称它们不相关

3.研究假设的陈述形式

①条件式:如果A,则B(只有A才会B)

②差异性陈述:A和B在变量Y上有(或无)显著差异

4.调研是否都需要假设?不需要

第四节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分析单位)

1.个人

2.群体: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群体特征≠个人特征

3.组织:具有共同目标,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组成的单位

4.社区:按地理区域划分的单位

5.社会产物:社会产品,建筑物,交通工具,服装,书籍,报刊,歌曲等物品二.调查内容

一项调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示,它们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1.状态:分析单位的基本情况

2.意向性: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主观变量,包括态度,观点等

3.行为:外显变量,可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活动

三.层次谬误和简化论

层次谬误:又称生态谬误,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作调查,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还原论):在研究中,局限于某一种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五节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操作化:通过对抽象概念定义,来选择或制定调查指标,从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观测的变量,将研究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假设

一.概念的操作化

依据抽象概念所界定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测的调查指标或调查项目来说明如何度量一个概念

作用:抽象的概念和经验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经验研究成为可能有助于对现象进行精确客观的描述和比较

有助于对调查的结论进行客观检验

二.研究假设的操作化

对研究尝试性的回答:指由抽象的假设到具体假设的过程,经验演绎法

社会剥夺

第六节设计调查研究方法

调研方案:通过对一项研究的程序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的考虑制定出的总体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调查大纲

一.调研方案的内容

1.说明调查任务的目的,意义和研究课题

2.调查研究的范围和分析单位

3.确定研究的类型和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工具、设备、资料加工

4.制定抽样方案

⑧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

第二章测量

第一节社会调查的租用要组成部分

一.含义:对社会现象之间性质差异和数量差异的度量称为测量

社会同质性:同类的社会现象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

现象异质性:同类的社会现象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所谓测量是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和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

环节:包括测量的客体:属性,特征

数字和符号

法则(测量规则,把数字和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是一种索引和操作方法

二.社会测量的特点:

1.与自然科学相比,它的精确化和标准化程度低

2.测量不是完全数量化的,也可以是类别化的

第二节测量的尺度

“史蒂文斯”创立了4中类型尺度(详见书Page 50)

一.定类尺度——分类体系:最简单的测量形式,最低的测量尺度

1.用数码或者其他符号对人或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概念

2.不能反映事物本身的数量属性,也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只能进行是与否的回答,是测量尺度的基础

二.定序尺度(< >):可以按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

三.定距尺度(< > + -):又称等距尺度,区间尺度。不仅能将变量区分类别

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数量差异和间距距离四.定比尺度(比例尺度,等比尺度):包含了(< > + - ×÷)有绝对零点存在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特征

分类√√√√

次序(< >)√√√

距离(+ -)√√

比率(×÷)√

五.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详见书Page 51)

离散变量指包含一系列有限的值,不能分成几部分

第三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一.测量信度

(可靠性),指测量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测量变量。

衡量信度用相关系数法表示,用同一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称为信度系数,测量系数高,表明测量的一致性高,测量误差小相关系数R∈[-1,1],R≥0.8,测量就达到一定的信度

二.信度类型

1.再测信度:用同一种实验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验两次,再根据受试者两次测验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以得出再测信度

测量工具是完全一样的,人在场

再测信度的优点:能够提出有关测量结果是否随时间而变异的资料

两次测验的时间要把握好,适度

2.复本信度:如果一套测验有两种以上的复本则可交替使用,根据一个受试者接受两种复本测验的得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可得出复本信度

3.拆半信度:将受试者的测量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按两部分计算,再根据个人在这两部分测验中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即得拆半信度

三.效度

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1.内容效度:测量内容的适合性和相符性,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2.准则效度:也称为效标效度或实证效度,用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或不同指标对同一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其中一种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其他的方

式或指标与这个指标做比较

3.构念效度:本意是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的概念或变量,现一般泛指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而建构的一种概念(理论)构念效度是通过对某些理论概念或特制测量结果的考察,来验证该测量对理论构念的衡量程度

X<——>Y,X1<——Y1,X2<——Y1:构念效度

是最有力的效度和测量工具

评价效度的一般方法:①选择对有关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亦称为经验效度

②在调查以外选择些有关联,经核实的资料来进行比较

③采用逻辑方法检查的方法来鉴定调查资料的效度

a.检查测量工具是否测量我们所需测量的内容

b.检查测量资料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四.信度是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1.可信并有效:优良测量工具的必要条件

2.可信但无效

3.不可信但有效

4.不可信且无效

五.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

1.工具——>问卷:①语言不清,问题不清

②问题的答案相互交叉的,没有互相排斥

③问题的数目太少,无法区分不同人的意见

④问题太多,造成调查对象的心理压力

2.调查对象

①厌烦,敷衍了事

②有顾虑

③并不了解情况

④迫于某种压力,舆论,偏离问题答案

3.调查者:实事求是,素质高,敬业精神

①在实地调查时,是否按科学的程序进行,当所选定的调查对象不在时,有些

调查者会随便找人代

②没有使调查对象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调查者有没有给调查对象暗示

③环境因素及其它偶然因素

4.环境因素及其它偶然因素

第三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与抽样调查

一.抽样

1.概念: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代表的过程是抽样,被选出来的代表称之为样本2.类型:随机抽样(概率抽样):保证随机原则,非随机抽样(非概率抽样)随机原则:在抽取调查对象时,规定了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入选的机会,从而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3.优越性:①调查费用非常低②速度快③应用范围广

④获得内容丰富的调查资料⑤准确率高

前提假设:a.部分在整体中

b.部分有和整体一样的现象,特征,过程和关系

c.部分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有关群体生活,群体态度价值和意见的

更为清晰的脉络

4.抽样的关键:①如何判断一个样本的误差大小

②怎样才能抽到一个我们所要求的精确的样本

第二节抽样的术语与程序

一.术语

1.个体与抽样单位

个体是收集信息和基本单位,分析单位。例:人,社区,组织

2.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体:研究总体;

研究者实际抽取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调查总体

研究总体 > 调查总体

3.抽样框(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一次中,抽样框的数目与抽样单位的层次是相对应的

4.参数值:关于总体中某变量综合描述;统计值:关于样本中某变量综合描述统计值推出参数值

5.抽样误差:由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推论总体时及在用样本统计值去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就是

抽样误差

影响因素:①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所含个体多少②认为原因

6.置信水平:在同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置信区间越大,置信水平越高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

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析单位、抽样框

2.设计和抽取样本

设计:确定样本所含数目,选择抽样的具体方法

3.对样本进行评估:初步检查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第三节概率抽样

一.定义:是使总体内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入样本的概率

二.类型:

1.简单随机抽样,最基本的

①必要条件——保证抽样框的充分性,不能有遗漏或被重复记录

②问题——a.当总体所含个体数目过大时,费时较多,费钱

b.当总体差异较大时,简单随机抽样误差较大

c.抽取的样本较集中,不易分散

2.等距抽样(系统,机械抽样)

步骤①将总量的所有个体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随机)

②计算抽样的距离

③在头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设其所在位置序号

为k

④从k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样本,即在陆续抽取的个体所在的位置

序号:k,k+K,k+2K……k+(n-1)K

问题:总体的随机排列为前提——适合于同质性较高的总体

3.分层随机抽样:先将总体依照某一种或几种特性,分成几个子总体,每个子总

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这些子

样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样本

优点:①当一个总体内部分层明显时,分层随机抽样能够克服等距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缺点

②分层抽样能提高总体参数的精确度

③当一些研究不仅要了解总体的情况,还要了解某些类别的情况,更能

体现分层抽样的优势

④便于行政管理

适宜性:①总体内个体的异质性强

②总体内数目较多的情况

4.整群随机抽样(聚类抽样)

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取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总体的样本

A.与分层抽样的区别:①抽样方法不同②划分子群原则不同

整群——群间同质性高,群内异质性高(Aa+Ab+Ac+Ad)

分层——层间异质性高,层内同质性高(Aa+Ba+Ca+Da)

B.特点——优点: ①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②变换了抽样单位,扩大了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

缺点:抽样误差最大

5.多阶段随机抽样

第四节非随机抽样(非概率抽样)

一.偶遇抽样(方便抽样)

1.缺点:很难代表总体的特征

2.概念:研究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环境里所遇到的接触到的人,都是选入

样本的方法

3.优点:方便省力

二.主观抽样(判断抽样,立意抽样)

主观:主观判断,有目的选择样本

三.定额抽样(配额抽样)

按照调查对象的某种特性和属性将总体内所有个体分成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样本中各层所占的比例,与他们在总体内所占的比例是一样的1.子群体中抽样的个体比例与子群体在总体内所占比例一致

2.抽样按主观思想,并随机

四.滚雪球抽样

先从几个适合的样本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样本,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的抽样方法被称之为滚雪球抽样

1.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并不充分的时候使用,例:李云何“同性恋”问卷调查

第五节样本大小(样本容量)

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1.样本的大小代表总体的特性

2.样本太大,财力也大

一.研究目的(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1.研究精确度要求高,样本也大

2.一定精确度下,样本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可以不提升总体

100—1000 50%—20%

1000—5000 30%—10%

5000—10000 15%—3%

1万—10万 5%—1%

10万以上 1%以下

二.总体性质

1.总体大小

2.总体内异质性程度

3.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三.抽样方法

1.抽样误差

A.随机误差(无法消除): ①样本范围和总体范围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②违反抽样规则的行为

B.系统误差:抽样方法的不科学所导致的(用严格随机抽样可消除)

四.人力,物力,财力

样本大小:≤30人——小样本≥50人——大样本

第四章实地调查

类型: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

第一节问卷法

最常用的方法

一.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1.自填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与访问问卷(由访问员填写)

自填问卷内不要出现抽象复杂的概念

相同点:结构一样,都有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自填问卷发送方式:邮寄问卷(回收率很低),发送问卷(回收率较高)

2.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交代调查人员的身份,此次调查目的,大概内容,意义(300字左右)指导语: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问题和答案:问卷的主干

A: 按问题类型分类

①开放式问题

优点:被调查者不受限制充分发表意见,得到资料丰富

缺点:a.要求回答者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b.回答者花的时间,精力多

c.得到的资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很难进行定量处理

开放式问题一般放在最后,只能有1,2个

②封闭式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若干答案,要求被调查者选择一个

优点:被调查者填写十分方便,对文字表达能力没有过高要求,

花的时间少,所得资料特别使用定量分析

缺点:回答不够丰富,填答中的错误很难发现

初步探索阶段适用开放式问题

正式调查阶段使用封闭式问题

B: 按内容分类

①有关行为和事实的问题

②有关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③有关被调查者个人背景资料的问题

编码及其它资料:①编码——赋予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一个数字作为其代码,

既可事先做也可事后做

②其他资料——被调查者职业特征,收入(不问姓名),

访问员姓名,访问时期,核审员姓名,被调查者住地,

被调查者电话(方便复核)

第二节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一.原则(工具)

1.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为回答者考虑,他是否能回答

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

①主观因素: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有不良反应所产生的障碍

例如:调查目的,内容,意义没有解释清楚,使答卷者不注意,

马虎了事,或调查内容脱离生活与调查者背景

②客观因素:被调查者自身能力,条件等各方面限制的障碍,例如:阅读能力3.明确问卷调查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

①调查目的②调查内容③样本的性质(样本的构成状况)

④资料处理分析方法和问卷使用方法

二.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开放式资料收集)

2.设计问卷的初稿

P132页,卡片法(具体问题——测量变量——研究假设)

P132页,框图法(研究假设——测量变量——具体问题)

3.修改初稿的方法

1.客观检验法:先将初稿打印若干份,在总体中抽取若干子样本

①回收率②有效回收率③填写错误:填答内容错误—答非所问

填答方式错误

填答不全(几个问题不答,从某个问

题开始后面不答)2.主观评价法:将设计好的初稿复印(少),将这些问卷送给该领域的专家,

研究人员及非常典型的被调查人员阅读并分析

第三节问题与答案的设计

一.问题的形式设计

1.开放式:形式简单

2.封闭式:填空式——一般用于易于回答的问题

是否式——收集信息量少

多项选择式——问卷中采用最多

量来式(表格式)——节省问卷篇幅,回答较方便,但不宜过多使用

二.答案的设计P123-P124

注意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

1.穷尽性:现有答案中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2.互斥性:答案之间不交叉重叠或互相包含

三.提问题时应注意的方面P57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使问题简洁明了

2.问题的陈述尽可能简单

3.问题要避免有双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四.相倚问题P124

有一些问题只适合部分被调查者,被调查者是否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因此前一个问题被称为过滤性问题(筛选性);后一个问题被称为相倚问题

例如:你到电视台实习过吗?(回答是的同学直接跳至第七题)

五.问题的数目和顺序P125

1.原则上问卷越短越好,因此规定问卷设计在20-30分钟内答完

2.顺序:a.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b.把简单的问题放前面,复杂问题放后面

c.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前面

d.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问题,最后问个人背景资料

e.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最后

第四节问卷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一.优点

1.节省时间,精力,人力

2.有较好匿名性

3.所得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4.避免主观偏见,减少人为误差

二.缺点

1.回收率难以保证 2.要求被调查者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3.问卷调查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适用范围

现代统计调查的基本特征是抽样,问卷,定量分析相结合

1.城市比农村适用,更适用于大城市(地域)

2.男女性比女性适用(性别)

3.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比工人适用(职业)

a.文化程度高的适用 b.同质性强的群体更适用

第五节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

一.概念抽象

二.问题含糊

例如:你认为你所在单位近几年情况怎样?

三.问题带有倾向性

例如:你不抽烟,是吗?

四.问题带有双重含义

例如:你父母退休了吗?

五.问题提法不妥

例如:你的文化水平相当于什么水平?

六.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例如:你常看哪一类节目?新闻节目电视剧经常看不常看

七.答案设计不合理

没有实现答案的互斥性和完备性

30道问题,研究方案,调查报告(1000-2000字)(不包括个人背景资料)

第五章量表法

第一节量表

一.量表法适用较精确的测量人的主观态度的测量工具,它由一组问题组成,用于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二.类型

第二节总加量表(利克特量表,1932年美国社会学家改进)P127

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一.步骤

1.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和变量,收集与之相关的大量问题,然后筛选出一组问题2.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

3.试调查,检查每道题的分辨力

分辨力: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分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4.计算各题的分辨力,删除分辨力不高及无法区分人们不同态度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

每题的分辨力系数=得分最高的25%的人在这一题上的平均分——最低25% 系数越小,分辨力越差

第三章访问法

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的方式

交流方式:直接/间接人数:个别/座谈会控制程度:结构式/无结构式

第一节结构式访问

又称为标准法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的访问,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进行的访问

一.概念

1.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是统一的

2.访谈中提出的问题也是统一的

3.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以及对被访问者的回答记录也是统一的

二.特点

1.定量处理(结果),统计分析

2.可以适用于调查一些难以观察的,尤其是态度,倾向方面的问题

3.对访问过程加以控制,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三.局限性

1.常常使复杂的题目流于表面化,很难触及社会生活的一个背景,使调查者难于综合的,多层次的把握问题,并且难以把握事件的变化过程和可能性

2.不能像参与观察那样提供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的深切感受

第二节无结构式访问

一.概念:又称非标准化访问

1.事先不制定统一的问卷

2.没有统一的访问程序

3.只给访问者一个题目,由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

4.访问者的问题是在交谈中渐渐产生的

二.类型

(一).重点访问(集中访问)

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访问侧重的内容

1.找到一个情境

决定重点访问的关键因素:某一特定情境的提供,例:一篇文章

假设:透过某种刺激可以使调查对象在情境上产生特殊反应,研究者从反应中获得信息再加以分析解释

(二).深度访问(临床式访问)

为搜寻特定经验,以及行为动机的主观资料所做的访问,常用于个案调查在生活史研究中也常使用

(三).客观陈述法

又称非引导式访问,让被访问人对它自己和他所处社会环境进行一番考察再客观陈述出来,即访问者鼓励被访问者把自己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

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的加以描述

目的在于了解被访问者最深层思想感情,可以引出甚至连回答者都不知道

或都不愿承认的感情

三.作用(无结构式)

1.弹性大,有利于充分发挥访问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适应千变万化的客观情况,了解原调查方案没有考虑到的新问题,从而获得丰富资料

3.有利于加深和拓宽对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座谈会

将许多调查对象放在一起,集体访问

最大特点:访问过程不仅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社会互动过程,而且也是被访问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

挑选人员的原则:

1.参加人员要有代表性

2.要十分了解情况

3.要敢于发言

4.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

主持会议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主持会议者不说明会议的明确目的,而就某一方面的总议题,请到会者自由发表意见,会议主持者不发表意见,更不对别人意见提出自己观点2.反向头脑风暴法:会议首先列出某方面的问题,参加者不仅自己要发表意见,而且要对别人意见展开批评与评价,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让权威人士左右会场

优点:1.座谈会是多层次互动,因此所获得资料信息比其他访问方式所获得广泛 2.相互之间可以补充修正,收集的资料完整,准确

3.会获得意外收获,将调查与研究集于一体

团体压力:第一个人发言会影响整个会议氛围,因此对敏感性问题不适用这种方法第四节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程序:一.访问的准备

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访问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

1.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对立 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且直接影响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在不同的方法论的影响下,传播学经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抽象、思辨的原则;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 ?非实证主义基本观点: 人的行为不同于物体运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非重复的,因而无规律可循,因此无法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 社会现象是行动者感性认识和主观理解的产物,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2.理论的要素 1.内在一致性:理论所含的前提、命题、概念、关系等之间在逻辑上不能互相矛盾。理论的逻辑一致性并不需要实证数据的检验。 2.解释力:即解释“为什么”的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是任意杜撰的,而是要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证据越直接、强烈,其解释力就越大。一个理论的解释力大小,同时也与其所能解释的范围成正比,范围越广泛,其解释力也就越大。 3.预测力:即预示“是否会发生”的能力,这种预测能力同样不是杜撰的,而是由本理论的内在逻辑所推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又必须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4.可被证伪性:即要求理论的命题中必须含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被测量的概念、必须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可以被检验及否定的关系。这是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的主要标志。 5.简洁性:在具有同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诸理论之中,越简洁则越好。 6.启发性:理论的外延、扩展能力之一,即能够激发其它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之产生或修正。 7.组织力:理论的另一种外延、扩展能力,即能够将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的发现涵括在它的框架之内,并具上述的内在一致性。 上述七项标准中,四项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的内在能力(解释力、预测力)和外在能力(启发性、组织力),而另三项(一致性、可证伪性、简洁性)则是对其能力的限制。 3.演绎与归纳 演绎逻辑:从带有普适性的理论理解出发,引出一个期望,或者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个别,是根据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 在传播学研究中,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归纳逻辑: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是从个别的、单一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 归纳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 在传播学研究中,归纳的作用在于以观察(调查)到的大量的客观资料为依据,概括出社会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得出理论结论。 4.研究的层次/分析单位 分析的层次越高,能使用的分析单位也越多。 个人: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把个人作为分析单位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多的,尤其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研究者一般通过对个人的研究,概括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特征。 如: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情况与其就业状况的关系。 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如家庭、邻里社区、班级。 群体特征与群体中的个人的特征有关,或者说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成员的特征中抽象出来。在做结论时,一般以群体为分析单位。 例子 3. 男性帮派是否比女性帮派更暴力?(性别,暴力程度) 组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式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如公司、学校、医院、媒体。组织是一个层次较高的分析单位,在研究时可以采用个人、群体、组织多个分析单位,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社区: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实地研究中以社区为单位的居多。如,街区、小区、乡村、小镇、城市 社区特征描述;社区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可采用“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 例子黑人社区比白人社区的犯罪率更高吗? 国家 跨文化研究、最高层次的分析单位 例子: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比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更民主吗? 5.区群谬误与简化论 区群:在个人之上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国家 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特指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人中得到证实; 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区群

传播学研究方法-知识要点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社会现象概念化,并将其组织起来,形成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组织在一起的总和。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1)解释范围是否宽广;(2)解释现象是否精确;(3)解释结构是否简练。 概念是对事物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访谈是一种技能,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的专业性交谈的研究活动,是研究者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实验研究是一种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纵向研究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到的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质的研究&其优缺点 ?量的研究 ?参与观察 抽样是一种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和方法。 (所谓抽样调查,就是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样本在抽样调查中,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征。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抽样的作用) 与整体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下列优越性:1)调查费用较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4)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5)准确度高。 ?抽样规模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 问题就是社会事物所表现的各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与我们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就是问题。 问题方法论中对经验研究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论述结合实际) 对策:将“非正常”的问题“正常化” (1)从“正常”的生活逻辑中去理解“非正常”事件的必然性、偶然性与具体展开过程。(羊村个案) (2)深层的“常态”逻辑,是“非正常”现象的社会基础。(羊村个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3)分析这个基础,是将个案研究推向深入,超越新闻联播水平的必由之路。 入场模式的类型 依据研究目标和实证研究的特点,可以将入场模式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官方介绍式;第二种是朋友招呼式;第三种是直入现场式;第四种是隐藏身份式;第五种是变更主题式。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中国传媒大学2006传播学研究方法试题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 中传媒2006传播学研究方法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40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正态分布近似定理 2、简单随机抽样 3、变量的测量等级 4、推断性统计学 5、随机化实验 6、概率 7、自由度 8、受众调查 二、(20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你是如何理解抽样调查的?抽样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有哪些应用? 2、简单叙述你所理解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怎样理解统计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15分)试从社会研究方法和统计学角度分析:阐述你对“知识分子短命论”看法。 背景资料: (据12月14日《新华网》)“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低10岁。”这是几年前一份在中关村所作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时隔7年,前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又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提出“知识分子平均年龄比普通人低10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新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关村三大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0.27 岁,这与当年报告的结论截然不同;“知识分子短命论属误传,其实际寿命高于普通人”。 四、(10分)在我校传播学专业200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全面调查中,主要使用”手机发送短信“的人数为120人,主要使用”互联网发送短信“的学生人数为60人,“没有手机”的学生人数是20人,如果随机抽取了8名该专业大学生,问出现下列情况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1)样本中恰好有5位学生是主要使用“手机发送短信”的概率? 2)样本中至多有一半人是主要使用“互联网发送短信”的概率? 3)样本中没有1个学生是“没有手机”的概率? 五、(15分)假定某校历届学生基础统计学课程的成绩(百分制)服从一般正态分布,其平均成绩为67分,方差为36。问: 1)该校学生基础统计学成绩在55分到79分之间的比例有多少? 2)超过85分的约占百分之几? 3)如果随机地抽取9名学生进行调查,那么他们的基础统计学课程的平均成绩在55分到79分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传播学研究中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

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是计划准备阶段的最主要的工作 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在准备工作中,有时还需要进行调查员培训。 (3)实查阶段的主要工作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4)数据处理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整理和统计数据。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②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3.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答: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包括: (1)简单随机抽样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田野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 为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原则,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所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 ?变量 变量来源于数学,变量代表了一个存储单元,其中的值是可变的,故称为变量。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视频讲解] 15.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二、抽样调查法

三、内容分析法 四、控制实验法 15.2 重难点解读 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1)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2)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3)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个别面接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4)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5)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6)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7)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8)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9)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10)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基于面接深度的分类——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调查等。 (13)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或栏目)调查、明星调查等。 2.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调查者的工作主要有: 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 ②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在不少调查中,有些方法也可以同时并用。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方案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a.调查目的;b.调查对象;c.调查范围;d.调查方法(问卷或实验程序);e.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f.实施日程;g.费用预算等。 ④调查员培训。 (2)实查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的作业。其方法有面接法、留置法、邮寄法、电话调查等。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中间抽查,以保证调查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得到严格实施,保证调查质量。 (3)数据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加以整理和统计,使其处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状态,能够基于一定的尺度加以判断。 二、抽样调查法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导言: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体系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传播观有着密切联系);二是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问题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调查:指的是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 1、14种不同分类: ①基于调查对象的分类:内容分析、传播者调查、受传者调查 ②基于调查对象选定方法的分类:全员调查、抽样调查 ③基于数据收集方式的分类:文献调查、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个别面访调查、集体调查、留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等 ④基于实施顺序和性质的分类:预备调查、正式调查 ⑤基于调查空间范围的分类:国际调查、全国调查、地区调查 ⑥基于调查时期的分类:事前调查、事后调查、追踪调查 ⑦基于调查次数的分类:单次调查、时系列调查 ⑧基于有无控制条件的分类:实验室调查(控制实验)、实地调查 ⑨基于对象数或有无量化操作的分类:事例研究、统计调查 ⑩基于调查或测试工具的分类:自然观察、实验、问卷、心理测试 11 基于面接深度的调查:指示性面接、详询面访、自由访谈 12 基于媒体类型的分类: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新媒体等 13 基于传播过程的调查:媒体接触调查、知觉实验、认知调查、行动调查、信息或影响的“流程”调查等 14 基于内容类型及其要素的调查:广告调查、节目(栏目)调查、明星调查等 以上14种类型中所列的每一项调查都在程序和技术上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也可以说是规定现实中实施的每一次调查的具体性质的各个侧面 2、应用范围:调查的应用范围涵盖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①首先要确定调查研究课题(课题可分为理论研究型和实务型,实务型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②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 ③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实施日程、费用预算等) 2、实查阶段: ①主要工作:根据调查方案实际选出和接触调查对象,从事数据收集工作 3、数据处理阶段: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相10播《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非语言符号: 4 象征符: 1内向传播: 2信息(行为科学范畴定义): 3.语言符号: 4 人际传播: 二.选择题。(有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 1.中国传播学对自身传播的最高概括是()。中国文献又称之为“士”或“儒”,其人格精神与品行气质可谓全社会表率,对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起支撑作用。 A大夫b君子 2.()是人一生中使用最频繁的交流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表意最丰富,内涵最甚广的符号。 A文字语言B口头语言 3、.在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同时又受到群体传播。 A每个人b有些人 4、.组织作为群体的一种,其传播()像群体传播一样具有施加压力和扭曲信息的效果。 A 必然会 b 必然不会 5.、短短的(),几乎每年都有大众传播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消息,传播业最终完成了传统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惊险的一跃”。 A半个世纪b一百年间6.、对大众传播的()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很多著名的传播学家都对其做过考察,得出许多颇有贡献的理论阐述。 A娱乐功能B社会功能 7.“两级传播论”和()理论均证明:社会信息以及人文意义的流动,始终存在着等级传播和平级两种模式,其中前者为主导模式,后者为辅助模式。 A “5W模式” B “把关人” 9.()作为一种舆论理论,探讨的是舆论对象或话题经由媒介理解,传播和渲染而确立为支配地位的主要意见、看法。即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 A“议程设置”B“沉默的螺旋” 10.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在接受和解释这些信息时是()的。 A无选择B有选择 1.人类领悟万物的生命讯息与万物进行生命能量的交流,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与交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自我持存的基本条件。 A影响b传播 2.()传播思想博大深邃,具载于《五经四书》以及历代儒家的论述中,是中国本土建立传播思想体系的智慧与精神基础。 A孔子B孟子

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分析 ——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为例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是国内知名学者董天策与王君玲于2011年发表在《现代传播》第8期上的一篇文章。作为系列科研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通观全文可推断该文应属于整个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部分,文章整体上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因此其使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当然其中对定量研究、系统观等方法也略有涉及。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行文中存在的问题点等内容,并在最后总结归纳出如何利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以期能够为笔者之后的相关学术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路、议题与视角》一文中所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该方法在前期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会经常被使用。文献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术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事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现有的文献种类主要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献。 零次文献也称第一手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

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的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的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二、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传播学概论重点__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传播学调查方法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 1. 考生将姓名、学号等信息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 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位置答题; 3. 注意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2 共 6 页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10分) 1、在内容分析法中,建立内容分析的类别,需要遵循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则是 和 。 2、文献分析法有 和 之分,其中,前者是从文献语句产生定量数据来进行分析的,后者则是定性研究的方法。 3、 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深度访谈法: 2、李克特量表: 3、信度: 4、总体:

3 共 6 页 5、抽样框: 四、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焦点小组访谈法在操作过程中,其访谈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八个阶段? 2、简述数据预处理中,如何对数据进行纠错。 3、什么情况下需要对数据进行加权?简要列出加权的步骤。

注意事项: 1. 考生将姓名、学号等信息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 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位置答题; 3. 注意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4 共 6 页 4、拟就某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时效、客观、深度、原创、权威等特质进行调查,请就此编制一个语意差别量表进行测量。 五、数据分析题(共计25分) (一)根据下表来回答问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政治面貌 性别 合计 男 女 共青团员 9.3% 10.0% 9.7% 共产党员 19.9% 7.4% 13.1% 民主党派 0.2% 0.1% 0.1% 群众 70.7% 82.5% 77.1% 合计 (n ) 100.0% (8865) 100.0% (10563) 100.0% (19428) 2x =663.5 df=3 p=0.000 τ =0.019 1、在统计学上,该表的专有称谓是什么?表中呈现了哪些变量?这些变量的层次分别是什么?

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学常用研究方法 一、逻辑方法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研究,都必须依据逻辑,当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时,就更需要使用逻辑的方法。在逻辑方法中,定义法的使用很重要,它有利于保证论文沿着界定的含义,集中深入下去。一个研究者在做研究时,必须对其研究对象的概念作出界定,这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这种界定可以是下定义的方式,如果下定义苦难,也可以采用说明内涵和外延的方式,总之,要使读者明确你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种概念,这之后,读者可以看出你在论证时是否沿着这个意义走下去。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操作规则十分明确全面,要求研究中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结果; (2)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参与者按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 (3)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的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性研究的效度高; (4)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 (5)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根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 内容分析法和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用内容分析法做出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如《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物形象的实证研究》;《新闻报道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实证研究——以<新民晚报>房产新闻报道为例》;《国产与进口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形态与传播观念的比较研究》;《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内容分析常见的形式有三种: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或特征(如研究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需要分析若干年的样本,如研究我国10年来对环境保护的报道情况);比较不同样本的内容特征(如研究国产与进口少儿电视节目的情况)。 内容分析的操作步骤:(以《媒体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变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概念题 1.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中科大2019年研) 答: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的抽样方式。其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其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如居民名册、电话簿等)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抽选的间隔距离,用调查对象总数除以样本数的方法来确定。系统抽样法的好处是简单省力,但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如果这种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抽出的间隔又与这种规律一致,那么就会使抽出的样本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系统抽样法,要对此类情况给予充分注意。 2.多级抽样(中央民大2018年研) 答:多级抽样又称多阶段抽样、多阶抽样、套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时,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抽样调查方法。例如,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复杂的、大规模的市场调查中,调查单位一般不是一次性直接抽取到的,而是采用两阶段或多阶段抽取的办法,即先抽取大的单元,在大单元中再选取小单元,再在小单元中选取更小的单元,这种抽样方式称为多级抽样。多级抽样可使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但由于每级(阶段)抽样都会

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一般认为在应用上最多只能分为三级。 3.抽样调查(北工商2019年研) 答: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4.滚雪球抽样(中传2016年研;北大2011年研) 答:滚雪球抽样是一种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抽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目标未知或特定群体成员难以找到的社会研究。其方法是,先随机选择一些被访者并对其实施访问,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所研究目标总体的调查对象,根据所形成的线索选择此后的调查对象。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形成一种滚雪球的效果。这一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滚雪球抽样的优点是便于样本量的控制,易于控制抽样成本;不足是由于采用人际介绍等方式,样本(被访者)之间可能十分相似,因而无法很好地代表整个总体。 5.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