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等部分。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20分钟,学生讨论20分钟,其他安排5分钟。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的分析教材的难点。同时,重点教材中的课后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布置作业根据课题内容和课后问题布置作业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既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4.作业点评:以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5.板书设计:注意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知识点

6.课堂小结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我们都知道它很美,但是美在何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形神之美

绘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基础。中国画变现物象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这种造型追求神韵,提倡“形神兼备”的传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

2.笔墨之美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画家凭借深厚的功力驾驭笔,墨,水等,使笔法不但有中锋,侧锋,顿挫,按提等。还有畅,涩,疾,徐,顺,逆,拖等诸多变化。其墨法更能产生焦,浓,重,淡,清,枯,润等万千气象。“笔为墨骨,墨为笔充”,表现天地万物,抒发画家情感,给观者以审美感受。

3.色彩之美

中国画的用色追求,“随类赋彩”,使墨与色相印成趣。白描与水墨画,净素别致,恬淡的浅绛,清丽雅秀,工笔重彩富丽凝重,泼墨泼彩奇幻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中国画的色彩之美相关分析 摘要:中国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在于其线条和色彩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意境”表达形式,在于水墨与意境的统一。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 引言 自中国文化史发展以来,中国画就伴随着其始终。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的画种,有悠久的美术历史,并且在世界美术界领域中,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绘画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而色彩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是构成一种艺术情调和艺术风格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视觉神经最有效、造成特定情绪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画又被称为“丹青”,因此可以说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始终贯穿着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1] 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彩色绘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秦

汉时期,五色观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人们对色彩的把握也更加娴熟得当,所以该时期的绘画多以黑红色为主。如西汉的T型帛画,就直接运用朱红、熟赭、石青、黑、白等色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是较为统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异族的色彩观也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先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的理念,随后宗炳则认为应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以该时期的绘画色彩主要以蓝绿为主色调,红白黑为副色调,体现了色彩对比和互补的理念。隋唐时期,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丰富起来,阎立本、张暄、周舫都在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而且在该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在色彩上有着较大差异。五代两宋时期,先是青绿山水发展到了高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都是青绿山水的典范之作。随后则出现了文人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受到儒、道、禅等思想的影响,文人画追求淡雅、平和、超逸的画面效果,所以玄色就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首选色。元明清时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色彩表现转为以水墨为主,追求简单、质朴的审美趣味,虽然也有青绿重彩作品问世,但是并不占主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整个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和衍变,可以简单概括为唐宋之前尚色彩,唐宋之后尚水墨,两者是一种先后、轻重的关系,而不是有无和对立的关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中国绘画样式与造型语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就是色彩与水墨在造型语言上的主次之争。文人画的大行其道让中国画用色有了“运墨而五色具”的独有状态,墨色成了主色,中国画画家对墨色的质感和色性都拓展到了极致。墨色的优点体现在其兼容性和对比性上,国画家极为巧妙地将画纸底色活用为画面的白色,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达到“知白守黑”的用色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画的用色是主观的这一结论,色彩的运用不是照抄对象的固有色而是强调画家的情感因素。画家不仅会根据画面的内容和形式感的需要灵活运用色彩,甚至通过大胆变色或运用大面积的底色与墨色结合的办法来营造画面。如果简单地依据西方绘画色彩标准来证明中国画的落伍、滞后,就会极有可能堕入对后现代理念盲目迷信的怪圈,对中国绘画色彩的评价也会有失公允。 中国画色彩特质解析 后现代主义符合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随着跨国资本席卷而来的市场化浪潮,以及络联成的无所不包的信息集合,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已成为一个跨时代的文化事实。后现代语境中的绘画创作主体——艺术家,他们往往会对中外经典图像、造型元素进行自由地挪用和虚构,自我和他者、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混杂在一起,出现了一种超文本拼贴、置换、戏仿的效果,使得原来极为熟悉的创作方式透露出更加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古典的西方色彩体系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出现了明显的裂变,对自然色彩体系的背离、挪用成了一种有效的策略,艺术家努力发掘色彩理念中的哲理特质,通过对异文化元素的机动运用等等手段让自己作品的色彩呈现出浓郁的后现代气质。与之相反,当代中国画在创作理念、方式、技法等等方面对本民族传统的执意追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应,色彩的运用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表征。究其实,后现代情境使得我们获得一种新的考量方式,使得中国画色彩某些原来被忽视的特质凸显出来。 首先,就中国传统用色观念而言,它对自然色彩的“置换、戏仿、整容与篡改”的方式由来已久。中国人对于颜色的认识很早就显示出其特殊性,它的“黑、白、红、黄、蓝”五色观极具民族特色。从商周起,中国人就将赤、黄、蓝、黑、白列为正色,地位尊贵,并且排斥间色和复色。同时,中国画强调“墨分五彩”,并将之具体化为“焦、浓、重、淡、清”等多层次的色彩分阶,并赋予它兼容万色之职能。黑白相和,其间可以调出无数色阶,这是中国画色彩理论中的关键理念,与西方绘画的原色理论大相径庭。比较西方的传统色彩观念,中国画画家

八年级上册美术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分析经典的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呈现出的形式美感。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能初步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在形神、色彩、笔墨、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笔洗、中国画颜料、调色碟、生宣纸、墨汁、胶布、中国画图片、书画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牧笛》片段,提出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生:是水墨动画,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师小结:中国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因其历史深厚久远,大师巨匠其众如林,传世名作好似烟海,更重要的是它异常独特,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中国画的美深入人心,但它美在何处?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领略它的美?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板书:中国画的形式美) 2.出示实物国画,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中国画作品美在哪儿,引出形神、色彩、笔墨、形制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分析中国画的形式美做铺垫。) 二、感受形神之美 1.分析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问题1:画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问题2:她们的形象与神态美在何处? (提示可以从动态、服饰、色彩、面部、发型、饰物等方面欣赏) 生答,师总结:(1)发髻高绾,面孔白皙,眉清目秀,姿态优雅得体,衣物刻画舒展自然。 (2)动作——顾盼生姿神态——专注传神 2.结合作品徐悲鸿的《马》,进一步引导学生领略“形神之美”。 问题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形容徐悲鸿的《马》。 问题2:徐悲鸿要借奔马抒发什么思想感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画中的马匹正竖起耳朵凝视前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它们就像即将要奔赴杀场的战士,英勇而肃穆……国难当头,徐悲鸿借此画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鼓舞同胞士气,团结抗日。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备课人:金婷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悟得活用——中国画色彩运用的灵魂

悟得活用 ——中国画色彩运用的灵魂 作者:王东芳《光明日报》(2016年09月19日15版) 纵观上千年中国画色彩发展变化的历史,经历了由单纯到绚烂,再由绚烂转入淡雅,到现代色彩又被画家所重视的历程。南朝谢赫关于“六法”之中——“随类赋彩”的提出,确立了中国画色彩的理论基础。清代方薰“设色须悟得活用”的理论,又点出了中国画色彩运用的灵魂所在。 正确地把握“随类赋彩”的实质,是我们展开对中国画用色规律进行探讨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随类赋彩”是“六法”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它同谢赫时代中国画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实际相结合。要对“随类赋彩”的实质有正确的把握,其关键在于对“随类”的理解。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山之青、水之绿、花之多彩,将之进行概分后,再做进一步赋彩。“随类赋彩”拒绝对客观景物的简单复制,它映射的是画家对客观景物的认知理解,是主观思维的结果,“墨竹”“绿水”“苍石”很多中国画的意象都带有画家主观的情感色彩,但观者并无不适,这就是画家成功地将虚构之色取代景物固有之色,中国画色彩的奇妙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的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重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将自然的客体和人的主体分开加以研究。中国古代则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人为本体的宇宙一体化。中国传统色彩观,以“五色”来代表一切颜色。《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将色彩与天地四方的广袤空间联系在一起,表明了中国传统色彩观从其雏形阶段就同东方哲学的自然宇宙意识和天人合一的观念相联系。 绘画理论与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绘画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至唐代,在中国第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绘画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明确提出:“运墨而五色俱”,后人加以精简,便形成了“墨分五色”这个概念。墨分五色,即墨色变化的浓、淡、干、湿、黑。这个理论的提出以及后来水墨画的发展,使墨色代替色彩而在中国画坛取得了特殊地位。作为一种基本的表现色彩,其浓淡干湿结合用笔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由于墨的浓淡变化,也体现了色彩的明度变化,而明度变化是色彩的基本属性之一,同明度相应的有不同色彩外衣。因此,不同的浓淡干湿的墨色,结合不同的用笔,就能启发我们根据视觉的经验,对画面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补充。 “随类赋彩”作为中国画色彩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基本原理是:要求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基础上,对物象本身的色彩属性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它同作为主体的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再按照中国画形式构成的法则,给予画面能动的色彩表现。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理解“随类赋彩”所体现的中国画色彩理论基础的实质,我们才能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画色彩观所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在某种程度上,“水墨至上”阻碍了中国画的色彩发展,但绝不等于中国画发展缺乏对色彩的重视,上文所述的“墨分五色”就是水墨技法演化到一定阶段在色彩上呈现的多元化。“随类赋彩”也足以说明中国画原本就是重色彩的。无论是仰韶文化中的鹳鱼石斧图样的彩陶缸,还是汉代马王堆遗址中的《人物龙凤》和《人物御龙》帛画,又或是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中国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丰富的色彩系统。 当我们对中国画色彩的理论基础“随类赋彩”有了一个较完整的全面认识后,如何把它同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实际相结合,是所有中国画家穷思冥想的永久课题。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 石色(不透明色):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石色除了使用在绘画中,还应用于壁画、建筑彩绘等地方。在我国古代,画家们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随着明、清画家对工笔绘画的认识逐渐淡薄,所以,传统制造石色的方法几近失传。今天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学来了当年日本人从我国学去的制颜色方法,才有现在较为丰富的品种供画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朱砂、朱磦、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黄、黑石脂、云母粉、蛤粉、赭石、土黄、珊瑚粉和其他宝石类颜料粉以及新研制出的高温结晶颜料等。 3 e: N! l! i5 t/ F& w, \需要说明的是:石青与石绿一般分类较细: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头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浅,石绿同理。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为主材料,配以少量动物质材料、矿物质细粉颜料组成。石色与水色一般是相互结合着使用于国画中,已达到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丰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红、藤黄、赭石、花青、水彩色与丙烯色等 需要说明的是: 1、朱磦是朱砂最细的形态,所以有些画家在使用时以薄涂法来形成水色透明的颜色效果。 2、西洋红:在国画色中的名目较多,又叫做曙红、牡丹红等。 金属颜料:画家使用金属颜料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唐朝。金属颜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银箔银粉。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贴金。: 金箔有四个品种: 紫赤金(略带红色):主要贴寺庙中的佛像 库金(足金金箔):绘画中常用,往往是98%的纯金和2%的纯银合成。 大赤金(略带黄色的金):又称冷金,70%的纯金,相当于18K金。 田赤金(呈淡黄色):相当于14K的金。 银色相比之下不是太常用,故不细说。 天雅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兑上胶液即可作画。 (一)胶的溶化:胶的溶化是“岩彩”画中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它的浓和淡直接影响画面着色的效果。浓了易开裂,淡了易剥落,只有恰到好处。你的画也就成功了一半。 (1)明胶的溶化方法:将所需用量的明胶倒入小碗,先加入4倍凉水泡5分钟后再加入五倍的70OC热水,用筷子充分搅拌开胶粉。如果有疙瘩,说明未完全溶化胶粉,需继续搅拌直至疙瘩全部溶※因明胶是由动物生皮熬制而成,未去掉其骨胶原以外的蛋白质和脂肪这些成份,所以在低室温状态下使用时会出现疙瘩,即原已溶化了的胶液加热。 ※溶化后的胶液保质期限:用完后放入冰箱夏天约3~5天,冬季约一至二星期。※另一种颗粒状的“骨胶”比明胶的接着力要强,且不易凝固,但需熬制。※绘画用的日本鹿胶分三千本胶、干燥鹿胶、软韧鹿胶、特殊鹿胶。它们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它们是专门为绘画而研制的胶,去掉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凝固和腐臭;尤其是液体的瓶装鹿胶随取随用使用方便,永不腐臭;固体鹿胶需熬制。 (2)固体鹿胶的溶化方法:将三千本胶一根掰成几小段放入杯中注入300ml清水,再加入一粒方型的干燥鹿胶或软韧鹿胶,放置半小时。后用温水隔水蒸化即可。※加入方形鹿胶粒的目的是增加接着力和防腐臭 (二)调制颜色:将所需用量的色粉到入小碟,用小勺加入少量胶液,用中指拌匀。胶液不够时可再加,直至调成糊状,用时再略加清水稀释即可作画。※调制颜色时用中指或小棍,切忌用毛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之美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麟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的中国绘画。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的欧洲绘画作品被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

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cun一声)、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主要是通过运用上一课对中国画意境的认识,进一步拓宽对中国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学会从形式语言的角度获得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感受中国画的社会价值,从而为学生下一课用电脑制作“山水画”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 识记: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和篆刻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理解:理解中国画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的形式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 运用:运用现有知识,能对中国画的形式有一定的见解。 B.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运用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形式,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能依据所学的形式,进行大胆的创作。 C.情感目标: 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升华。感悟中国画具有的丰富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二、教法运用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情况,我主要采取“分组讨论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多媒体,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知道一些美术欣赏的语言,对作品有一定的见解。 三、学法指导 中国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过程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归纳中国画的形式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展示,让学生沿着形象、笔墨、色彩、章法均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思路,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 四、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通过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展示、课堂小结四个程序进行教学。 新课导入 上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吗?以这样的问题进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品评的标准和重要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谢赫的《画品》中。 用课件展示《六法》的具体内容: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认识诗、书、画、印独特的形式美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尝试创作一幅中国画(2)体现了形式美探索的多样性,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和升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2)难点: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题画诗:郑板桥诗一首。展示图片。说说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2)比较下面两幅中国画作品,你认为具有哪些美感? (二)、新课:以上两幅作品,两位画家分别用不同的形象、酣畅笔墨、丰富色彩和灵活 的章法等手段,表现出中国画所特有的形式美感。 欣赏以下作品,说一说你对中国画中形象美的理解? (1)形象之美:“形”的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形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画像,称作“传神”。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你是如何理解的?

(2)笔墨之美: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 (3)色彩之美: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 (4)你知道中国画的形制包括哪些内容吗? 扇面、册页、手卷、框裱、条屏、立轴。 立轴适合远看,横幅、长卷适于近视。立轴先看整体,后看局部;长卷先看局部,再引伸到全貌。 (5)印章:阳印与阴印;名章与闲章。 (6)章法之美: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象的物象叫做章法。中国画上的题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中国画的装裱也很讲究,使形制的外在结构形式更加完美。 (7)、作业:制作一幅扇面作品。 (8)、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

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及特色

〔摘要〕在中国画中,对色彩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欣赏它,就源于它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最直白的就是色彩视觉。任何一位画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这些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中国画之魂,让中国画的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运用特色 在中国人的心里,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觉,这是与民族习惯、风俗传统乃至时代精神都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从古至今,对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有迹可循。中国画在中华文明史上历来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借画作传承精神乃是画家们苦心孤诣的造就,到了今天,中国画仍然能带给世人强烈的视觉欣赏,传播美的精髓。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及特色也是大家一直广为关注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绚烂色彩的堆积与协调运用,才构成了美丽的中国画。 一、中国画的用色之道 中国画泛指中国绘画,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更为注重的是意境,人们都说,欣赏中国画其实就是在看故事,画家通过那么一幅画展示出来的是很多意思,或高山,或流水,或草木,或飞禽走兽,等等,各种色彩的搭配与协调,构成了泼墨重彩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番风景。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起算,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若是要从原始岩画就开始考究,那么中国画已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洗礼。这是怎样的文化瑰宝啊!中国画在用色方面很是讲究,它不会简单地只是用某一种纯色,但也不会乱七八糟地使用各种彩虹色,不求斑斓,但求绚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华夏民族骨子里流动着的是低调却也张扬的血液,这种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中国画这另类的用色之道,借色彩的完美配置表达各种藏于画家心中的感情,注重色彩却不限于色彩,所以它才可以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天才会在世界画廊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 二、中国画的用色特点 中国画能够绵延千年不绝,经历各种各样的战争与灾害还能呈现在今人的面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不仅我们国人对中国画有着深刻的感情,外国友人对它也是充满了赞赏与崇拜之情。对于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是大家甚为重视的关注点,毕竟这种搭配不是随便就能够做好的,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仔细研究中国画,我们其实也能发现中国画的用色特点。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它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与中国画的用色之道有关,先设色,后来才有水墨,而在设色中也是先有重彩,后有淡彩。换言之,画家在绘画时,不是为了画画而画,更为注重的是突出它的艺术特点,打开一幅中国画,迎面扑来的艺术气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中国画特别讲究平稳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纵观任何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发现它在色彩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 三、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区别 在世界美术园林中,除了中国画,还有西洋画,这两者迥然不同,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他们的颜料不同。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是后天合成的。而中国画的颜料来源有两种,一是从植物中得来的,比如花青、胭脂等,另一种是从来矿物中得到的,比如朱砂、石黄等。西洋画与中国画的颜料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就不一样,运用方面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西洋画注重考虑环境色对物象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西洋画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冷暖色,他们很重视色彩冷暖的对比效果,会刻意处理这种对比所带来的一些细致的变化,也就是善于从色彩细节处入手。可是中国画就与之不同,它不关注所谓的色彩冷暖搭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抒情写意方面,它注重写真,各种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画的细致在于它传达出的意思。在绘画中,不是依据固定的客体,而是凭借记忆及主观臆想进行敷色,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画家脑海中的色彩。概括来说,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能力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绘画也不例外。以前我们就学习了一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中国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然后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了你以美的愉悦?(课件展示作品) 生: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其实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探究新知 1、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中国画的形式美。 首先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的《虾》。(课件展示齐白石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齐白石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生活中的虾腿很多,不是很美;艺术作品中的虾非常有趣,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生活中的虾虽然很真实但也很复杂,用写真的方法很难表现出来,我们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所以齐白石画中虾的形象更概括、简单、比现实生动。这就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一美——形象之美。 师:欣赏了齐白石的大作后,接下来再让我们到中国画的色彩海洋中去畅游!2、课件展示作品《万山红遍》、《樱桃》、何海霞的《青山绿水》。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作品并认真观察,想一想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生: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补充说明)刚才同学说的不错,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这一表现手法叫做“随类赋彩”,就是说随着物象本身的颜色赋予画面色彩。而有了色彩的点缀,画面就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感受一下中国画形式美的第二美——色彩之美。(课件出示各种不同色彩表现的作品)3、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中国画多数用色简单,想一想,画中国画的工具是什么?生:毛笔、宣纸。(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 师:对,一只毛笔、一张纸、一碟墨,如何表现出物象的生动形象呢?看看下面这幅作品。(课件出示齐白石的《鱼戏莲叶东》)这是一幅纯墨色作品,但无论

传统中国画色彩与当代价值(精)

传统中国画色彩与当代价值(1) 摘要:在以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附彩重“周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从有色发展到“无色”,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世易时移,历史进入20世纪的工业化时代、后现代时代,审美意识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色彩观在现代境遇中如何转型,在中国画多维度、多向度的现代化转型中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画众多问题中很有价值的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一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一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一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遗产十分丰富,从题材内容分类,一般分为三大体裁: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工笔、写意。工笔中有白描、淡彩、重彩之分;写意中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之分;另有彩墨、水墨(焦墨、淡墨、泼墨、浓墨)之分。其技法主要是勾勒、没骨、设色、水墨渲淡。从表现手法上看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多以勾、皴、擦、点、染、干、湿、浓、淡、黑、白,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空白处理和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焦点透视拘泥的灵活手法,来表现物象和经营画面位置。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是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画者的理想和艺术手法的处理,将被描绘的对象,提炼成为达到传神境界的艺术形象。其中的关键是:自然物象的客观之神(即他神)和作画者主观之神(即我神)融化为一体,通过相应的笔墨、造型,创造出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从晋、唐始,经宋、元、明、清,很多杰出的画家遵循这种创作方法,创作了许多璀璨的优秀作品。 我们研究和了解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就有了明确的认识。概其要者,主要有以下诸特点:一是意境,二是笔墨之法,三是章法的灵活处理。 一、中国画第一个特点是意境的追求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的完美和表达。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妙悟”,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神遇”(石涛语)及“迹化”(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艺术形象。同时,使画家在作画前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 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立意”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二、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一)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用笔”。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八年级美术上册6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6.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这一课要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中国画的形式美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极具独特的关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如同一切文化遗产一样,中国画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和提高审美视知觉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认识中国画是通过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尝试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笔墨情趣及提高国画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及相互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包括丰富、典型的各种风格的名作),画架、画板、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 学具准备: 准备笔、xx、纸、砚、等国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调试多媒体设备,准备教具,组织教学。 生:准备学具。 二、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水墨动画《牧笛》 在欣赏了一些片断之后,请学生回答水墨动画的一些特点。引入本课内容《中国画的形式美》。 三、授新课 1、演示课件 2、讲解形式美概念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备课人:金婷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 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方法与过 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情感与态 度目标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1、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2、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中国画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挂图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2、教师出示范作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3、教师总结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授课 1、演示课件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迅速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 2、讲解形式美概念。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形神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形制之美四个因素。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

中国画 色彩调配比例表

中国画色彩调配比例表 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后、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9、豆绿色:(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10、墨红色:(曙红+稍许墨) 11、赭绿色:(赭石+草绿) 12、古铜色:(朱磦+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13、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 14、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15、芽绿色:(汁绿+藤黄) 16、米黄色:(藤黄+朱磦+少许墨) 17、桔黄色:(藤黄+朱磦) 18、墨青色:(花青+墨) 19、藏青蓝:(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20、绛红色:(胭脂+朱磦+少许墨) 21、紫色:(曙红+少许酞青蓝) 22、墨绿色:(草绿+少许墨) 23、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 24、翠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25、褐色:(赭石+墨) 26、檀香色:(藤黄+朱磦+少许三绿) 27、蓝灰色:(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28、豆沙色:(胭脂+朱磦+少许花青) 29、土红色:(朱磦+少许胭脂) 30、青绿色:(草绿+少许酞青蓝) 31、四绿色:(三绿+白色) 32、胭脂水:(胭脂+大量水) 33、青灰色:(花青+少许墨+白色) 34、蓝色:(酞青蓝+三青) 35、朱红色:(朱磦+曙红) 36、紫青色:(胭脂+少许酞青蓝) 37、粉黄色:(藤黄+白色) 38、红褐色:(墨+胭脂+少许朱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