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是要有正确的思想与情感。这也是区分审美髙低之分的一个重要标志。别林斯基说: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那就“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要坏”。这里所说的“用脑子去感受艺术”,也就是只寻求感官的刺激,是不可能把握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而且势必把人的精神引向错误的方向。我们常看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就是从喜欢观看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逐渐发展而来的。审美活动,只有在正确思想情感的支配之下,才能更好促进人的提高,也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审美实践与审美创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天晚上在江州送他的朋友上船,忽闻江中船上传来琵琶之声,经过访问和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深为她的身世所感,所以后来才能在其《琵琶行》诗中写出那些“大弦嘈嘈如念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心声的诗句。审美活动如没有自己心灵的参与,就不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当然也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在过去不少人的诗词中,都把秋天写得萧瑟凄凉,“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当然也是一种秋的真实,在特定背景下,也确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感受,但是,秋天也还有另一种色彩,问题在于审美主体能否有自己的感受。刘禹锡就写过这样一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这种审美体会,同样有独到之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美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审美主体要有自己的修养,才能发现更多不同形态的美,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尊重他人劳动,转载请注明来自:莎娜琳https://www.360docs.net/doc/1210428612.html,/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综艺节目中的审美文化 电视艺术作为极具现代特性的传播媒介,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的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中一种极富特点的典型的艺术形式,既具备电视艺术共有的特色,又兼自身的独特的属性。审美文化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的文化事象的总称。本文试从平易近人的大众品位、视听兼备的独特品性以及符号化的审美意象这三个方面展开对综艺节目中审美文化的论述。 中国论文网/3/view-12932177.htm 电视艺术既是现代科技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现代精神文明的众多体现

之一。作为极具现代特性的传播媒介,它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的作用演绎得淋漓尽致。“审美文化”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的文化事象的总称。”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中一种极富特点的典型的艺术形式,既具备电视艺术共有的特色,又兼自身的独特的属性。综艺节目的盛行 平易近人的大众品位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更是成为人们最重要和便利的审美途径的提供来源,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电视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更多的是以一种全新的网台联动的形式来实现。“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

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在我国广泛的普及和深广的影响,使得电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起到了革命性意义,也使得审美的含义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次飞跃。 由于电视是以一种全新的图像化的媒介因素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因此电视本身从诞生伊始都有着与传统的艺术门类的特定小众气质大相径庭的浓郁大众文化气息。综艺节目尽管并非如新闻节目那样是真实事件的记录,但同样来源于日常生活。它以独特的娱乐形式感染了不同审美的观众。这其中,有借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把握和提炼,更有着对人们共通的朴质情感的拿捏和观照。传统综艺晚会节目中的语言类节目灵感大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现象、事件和生活点滴。比如颇具喜剧讽喻效果的小品,题材喜闻乐见又扎根生活,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映照到现下的生活、工作、情感的经历。大量的优秀小品都取材当下的热点事件和话题,比如: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分析

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 ——以《80 90》为例 2009年11月30日,湖南卫视青春成长情感故事节目《8090》全新登场,它以80后为主人公,以80后的视角讲述情感故事、直面情感困惑、分析情感走向、解决情感矛盾。作为中国第一档讲述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节目,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 近两年来,情感类节目在我国遍地开花,下面就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下分析: 总得来说: 《8090》这一类的情感类电视节目采取全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具有浓厚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精神,以亲民的态度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其中,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为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点。 具体来说: 1、《8090》节目理念是“以80后为主人公,以80后的视角讲述情感故事”,只从字面上分析,我们便能看出《8090》制作团队可谓是一心一意地为年轻人服务。而湖南卫视受众定位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年轻”为频道主要内容,营造年轻、时尚、快乐的频道氛围。湖南卫视新推出的《8090》围绕“年轻”这个词来进行节目包装,与湖南卫视频道整体风格接轨,而《8090》片头的主题曲《8090的歌》因其动感流行的旋律、契合年轻人内心世界的歌词绚丽多彩的画面,凸显出年轻、时尚的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广大

年轻人的关注。 2、节目推出之后,百度、谷歌出现了许多寻找《8090》主题曲的搜素页面,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情感类节目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目传播效果的扩大。 3、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定位。国内情感类节目一般是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心理困惑、感情故事、婚姻家庭,节目内容比较宽泛,收视群体广泛而分散。《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实现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定位。直击80后、90后,讲述这一特定群体的人生情感故事,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网络热议话题,期望借助内容分割来适应与国内情感类节目的差异化竞争。从首播的“毕业能不能不分手”到接下来的“当超女变成剩女”、“三个人的冬日恋歌”、“网婚昏不昏”、“40岁男人和他85年的妻子”、“婆婆来了”等等,每一期的情感故事的主人公都来自80后、90后年轻群体。而故事的主题如校园爱情、“剩女”、“网婚”、新一代婆媳关系也是时下流行的热议话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进入的《8090》通过细分节目内容,专注年轻人话题,形成了新特性,适应了与其他情感类节目差异化生存,因而在此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4、《8090》内容主题涉及80后、90后情感内心世界,这些主题不单单是年轻人喜欢探讨的问题,也是当下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8090》将80后、90后请上电视舞台、将大众热议该群体的话题搬上电视屏幕,向大众剖析80、90年轻新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编者致谢: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0428612.html,/s/blog_4962038a01000b3z.html 2007-06-29 18:13:59 这是一篇目前在网上搜不到的名作,我是一字字输上去的,与博友一起分享。版主:幽冬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一 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欢“阳

电台情感类节目策划

广播节目策划 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班级:播音0901班 姓名: 学号:

一、节目构思:在现代社会里,广播情感类节目还是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述说情感的平台。情感类节目参与方便,又以情感、家庭、个人事件等为主要内容,贴近群众的生活。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白天的忙碌辛苦,社会的复杂险恶,令部分人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又让这些压力无从诉说无从释放,那么,应运而生的广播情感类节目就适时的凸显出了它巨大的能效,为排解大众心里压力、引导大众积极乐观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某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看,收听广播的人群中,有大约40%的人固定收听此类节目。所以,此类型节目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应和主流消费群体的需要,创作一档吸引受众的谈话类节目,以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 二、节目名称:《午夜驿站》 三、节目形式:午夜谈话情感类节目 四、节目长度:60min 五、播出时段:夜间23:00——00:00 六、节目风格:自然、轻松、诚恳 七、节目宗旨:重在情,根在爱,淡于奇,贵在引。情感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 五、播出方式:直播或录播与直播相结合 六、节目要求:1.主持人:所谓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电视中,出场为听众或观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节目主持人在一档节目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主持人通过组织串联一次节目的各个部分,把一档节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如果说一个节目的定位确立了这档节目的基本风格的话,那么主持人则能够强化或者消解这种风格,其表现好坏甚至关系到这档节目的成败。有时,听众甚至因为一名主持人而成为了这一节目的忠实听众,从而形成了节目的品牌效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必须具备的特质:良好的文化修养、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节目驾驭能力。而种种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节目主持人必须亲和诚恳与机智灵敏,这对于情感类节目来说尤其如此。 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有三点:一是语言优美,极具感染力。广播语言是发挥广播声音优势最重要的手段,而不同的节目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于此档节目来说,语言温和、语气缓慢,符合情感交流的收受习惯,听众易于接受;二是善于移情,沟通交流能力强。移情“不仅包含把别人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也包含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别人的心里,即感染他人这两层意思。”因此,主持人不但要把节目组的意思、稿件的思想融合节目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听众,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切感受听众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不管是对于听众短信、留言还是来信的回应,还是与现场嘉宾的谈话,都随

论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

论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 摘要:伴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场地”。因此,对“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这个题目进行了探讨,从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社会责任,主持人的文化素质与节目风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主题,展开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娱乐节目;文化品位;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如何办好娱乐节目是电视人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节目要抓住观众,抓住时代热点,抓住流行因素,还要引导观众的审美趣味,对电视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明星参与、益智游戏、电视选秀,都曾火热一时,但很快便为观众所厌倦。娱乐节目究竟怎么办?怎样才能既有品味,又能为观众所喜欢?应该从增强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这两大方面着手,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娱乐节目的繁荣,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增强娱乐节目的文化品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中,彼此都不谋而合将文化按照品位进行了雅与俗的划分。大众文化的兴盛、电视文化的繁荣,使今天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电视技术的“广”播性质,电视文化先天的总体上就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属性,即使在传播高雅文化的时候也是在这一前提下的。但是大众化、通俗化不等于没有品位。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节目内容和形式共同确立节目的品位,人有人品,诗有诗品。节目也可以有品位,用以考察节目的规格、档次。”那么,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增加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呢? 1.1内容多些文化含量。在电视节目中,有相当数量的节目定位在传播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表达上注意艺术表现力、思想性强。这些节目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传统的高雅文化的内容作为传播对象,如哲学、文学、艺术等。注重思想性,传播方式上借用各种艺术手段,制作上也比较精良。当然,高雅的节目同样要面对电视大众化的属性,采取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这一点,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较有代表性,做得也比较好。就内容来讲,《百家讲坛》总体上趋于传播高雅文化,但在叙事策略上注重故事化、情节化、趣味化。在运作中,强调每期节目都必须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设置悬念,整个节目由连续不断的悬念链紧密地结构在一起。而设置悬念是评书、章回小说等艺术形态中常用的策略,是通俗文化的基本特征;而画面表达的通俗化效果则满足视觉的需求。 1.2形式上多些审美取向。现在引发全国一阵选秀热浪的许多节目,一改以往节目中的“选美”理念,首度推出了“选丑”这一构想。在海选过程中,洋相百出、各式各样的参赛选手,直接刻薄的评委,以选手的自尊作为看点,以观众的疯狂大笑作为终极目标。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认为: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诚然,普通人需要电视娱乐所提供的放松和无害的空想。如果没有电视娱乐,人们也会寻找其他途径舒缓日常生活的紧张。电视仅仅是比其他途径更容易、更有效的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但是,电视娱乐不能破坏和降低文明的高度,它更倾向于探究宏大的主题和富有哲理的命题,更倾向对人性的弱点、人的本能需要、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及其未来途径等整体性课题进行终极关怀。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

情感调解类节目的研究分析

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浅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引言 一、真人秀节目的起源 二、调解类节目出现的原因 (一)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社会矛盾突出 (三)符合中国国情 (四)人民调解更加广泛 三、调节类节目火爆的原因 (一)关注百姓生活 (二)顺应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 (三)观众狂欢的快感 四、调解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雷同个性不强 (二)粗制滥造 (三)缺乏后续报道 (四)缺乏大众观点 (五)主持人综合素质不够 五、调解类节目改进的方向 (一)政府参与法人代表 (二)精选嘉宾 (三)调解员品牌效应 六、结语 五、参考文献 从文明的最早时期,人类已经显示出他们需要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个人戏剧和存在的沧桑。真人秀是人类生活分期的后现代版本之一。根据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真人秀和人类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关系。这样的电视节目描绘当时的生活,从而披露通过引诱观众,真人秀节目调动观众的psychism的基本方面,从而使他感到narcissistically功能强大,无所不能,并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命运。 新...研究,有助于关键的考虑因素,更深层次的意识将是可取的。这样的电视节目描绘同时代的生活,他们披露主体的亲爱的,生活经历的不安定,贬

值和崇拜的历史形象和肤浅。通过诱惑观众,真人秀动员观众的心灵论的基本方面,从而使他感到十分强大,无所不能,并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 命运。(Millan) 【摘要】从最早的文明时期,人类已经证明他们需要执行自己在戏剧舞台上存在的沧桑。真人秀是人类生活的后现代版本的分期。基于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分析真人秀与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方面之间的关系。就像电视节目同一时期描绘的生活,正是披露他们主体的死神,生活经验的逸度,历史的货币贬值和图像和肤浅崇拜。通过吸引观众,真人秀节目调动观众的心灵论原始的方面,从而使他觉得自恋强大的全能,而且能够决定参与者的命运。新的…这有助于关键的考虑因素和深层意识的研究将是明智的。 如今情感调节类电视节目火爆荧屏,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江苏卫视的《人间》,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在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节目之后,情感调解类节目成为一个荧屏宠儿。本文从对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定义、兴起的原因和火爆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认识到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利与弊。提出情感调解类节目日后改进的方向,尽可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社交类情感诉求电视栏目民事调解 【英文摘要】As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of civilization, human beings have shown their need to perform their personal dramas and existential vicissitudes on stage. The reality show is one of the postmodern versions of human life staging. Based on a bibliograph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on a critical bas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ality show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human behavior. Such TV programs portray contemporaneous life, that is, they disclose the subject's deat h, the fugacity of life experiences, the history devaluation and the cult of image and superficiality. By seducing the spectator, the reality show mobilizes primitive aspects of the spectator's psychism, thereby making him feel narcissistically powerful and omnipotent, and able to decide the participants' fate. New studies that contribute to cr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deeper

浅析大众审美文化对综艺娱乐节目的影响——以《声临其境》为例

数字传媒研究第36卷2019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佳玲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 浅析大众审美文化对综艺娱乐节目的影响 ——以《声临其境》为例 刘佳玲 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70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综艺娱乐节目由于其轻松的氛围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首选。大众的审美体验从单一享受优美的声音影像已经升华为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追求。这是综艺娱乐节目与大众审美的一种良性互动和有益影响。笔者以《声临其境》节目为例,试探析其成功背后折射出的大众审美情趣的嬗变。 【关键词】大众审美娱乐节目 《声临其境》【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9)03-0003-03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综艺娱乐节目由于其轻松的氛围 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首选。近几年,综艺娱 乐节目形式的更新非常迅速,几乎每年都有新形 式的娱乐节目诞生,播出平台为了收视率的提升 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究其根源,无非是为了迎合 观众的审美品位。纵观近几年来的综艺节目,从 选秀类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到亲子类节目 《爸爸去哪》、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再到国学 经典类的《诗词大会》以及多元视听类节目《声临其境》,节目类型逐渐从简单的视听享受变成了多元的体验式感受,进而演变为对艺术文化的深层探索。大众的审美体验从单一享受优美的声音影像升华为对文化内涵的深入追求。这是综艺娱乐节目与大众审美的一种良性互动和有益影响。综艺娱乐节目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不断提高节目的形式美感和积淀节目的文化底蕴,大众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不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笔者以《声临其境》节目为例,探析其成功背后折射出的大众审美情趣的嬗变。--8

从快综艺到慢综艺:对当下“佛系文化”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0428612.html, 从快综艺到慢综艺:对当下“佛系文化”的思考 作者:汪婧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慢综艺的迅速崛起,安静地观察类的真人秀节目成为了当下的潮流。而这也映射出这个时代下“佛系文化”的走红,在这种不争不抢的心理下,事实上背后是如今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痛点——累。 关键词:慢综艺;佛系;文化内核;平衡点;时代痛点 随着“佛系”一词的大火,“佛系综艺”也成为2017下半年综艺大势。其大火是否意味着中 国综艺审美模式的转型?其背后的佛系文化又究竟为何? 今年年初,湖南卫视一款以明星亲自到农村去体验山居生活为节目题材的生活体验类节目《向往的生活》,意外受到广泛关注。这款节目的播出让我们了解到,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浮华,褪去明星光环的他们也是一个个每天为了“菜米油盐”忙碌的普通人。由此,这种形式的综艺节目被大家称为“慢综艺”。 在如今户外竞技类真人秀同质化严重、受众视觉逐渐疲劳的状况下,慢综艺的出现为国产综艺带来了新的出路。 “佛系综艺”的横空出世 “佛系综艺”是指内容设计上不依靠起伏的情节冲突和故事走向博人眼球,宣传上不卖人设,整体风格朴实的综艺节目。目前大热的慢综艺大多自带“佛系”体质,在节目节奏平和的同时展现自然的生活环境,传达文化观念、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 2017年底,佛系文化一经提出就横扫微博热搜,刷爆朋友圈,人人进入“佛系时代”。随之而来的慢综艺也被包装成了更接地气的“佛系综艺”,这也赋予了“慢综艺”新的文化内涵。 细数其产生到发展,妙处与问题并存。 从刺激到有味 平日的快综艺多追求的是“刺激”与“过瘾”,是一种类似游戏中打怪升级的给人以快感的节目形式。与快综艺相比,慢综艺的精髓在于“有味”。由于制作理念和观众期待点都不同,慢综艺不再主打紧张晋级的游戏规则,而是通过节目本身的情怀与人文内涵打动人心,相比之下更有精神鸡汤般的治愈效果。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生则更是广阔,浩瀚无边。在人的生存世界中,每天都发生着生老病死。在人的情感体验里,到处都是酸甜苦辣。那么当审美撞上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又该怎样? “悲”既可以指悲剧,也可以指悲伤。对悲剧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做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体现喜剧意味。”更多时候,人们会把悲剧置于艺术成就的高度,对它抱有审视的态度,而悲伤则不然。与悲剧相比,悲伤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审美。比如你去影剧院流泪,这是悲剧。而殡仪馆死者亲属的哭泣则是悲伤。所以在人生中,我们经历更多的是悲伤,生老病死,哪个不叫人伤心难过呢?可是悲伤同样能产生美感,那便是一种奇异的凄凉之美,这种美感不是之于艺术形象,而是对自我,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种生存性体验获得的审美的同情和悲痛。这些便是“悲”和审美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形态。 同“悲”相对,“欢”也有其艺术审美“喜剧”和其现实审美“欢乐”。苏珊-朗格认为喜剧是幸运,是充满生命力的形式,“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的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康德则探讨了喜剧的心理特征,认为喜剧的心理特征是笑:“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以上是喜剧之于人生的艺术审美。而欢乐这种现实审美欢则更好理解。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我看来,这便是欢乐的最好诠释。欢乐无非就是在开心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随心所欲,把酒言欢,何其幸运。

综艺节目分析

综艺节目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机也由奢侈品变身成为百姓家中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也不仅满足于单调的新闻节目和少数的电影,人们需要一种可以使他们获得精神放松,身心愉悦的节目。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应运而生并逐渐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它集合了现场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性。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目前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呈现出一片繁荣向上之势,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各大电视台纷纷打造自己的王牌娱乐节目,并以娱乐节目为主体营造整体的品牌效应。但是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就像构成整只木桶的一块木板。过于强调娱乐节

目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1)首先是节目竞相仿效,克隆严重。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游戏类综艺节目,全国大概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同时开办,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原本为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的综艺节目,因为数量的无限膨胀和播出时间的相对集中,反而给观众带来单一乏味的感觉,对于当前国内电视节目的模仿现象,有不少人提出批评。笔者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电视界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视有目共睹。许多电视台为了引进或制作娱乐节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应该是我国电视业觉醒和进步的表现。其次,国内的电视界开始认识到与欧美国家电视发展水平的差距,开始“放眼世界”,这对于跟上国际电视发展水平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模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必须作本土化的改造。但是,目前国内电视界的一些人短视行为是明显的。不少人只想在短期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忽略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而不注意打基础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例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一炮打响后,就出现了一系列仿效的节目,照猫画虎;央视推出《开心辞典》,众多的益智节目随之充斥荧屏;《玫瑰之约》、《今日有约》等婚恋征友的节目,明显也是台湾《非常男女》的翻版 (2)其次是节目改版十分频繁,过于随意。 通过改版可以调整节目内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本是好事,

最新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

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 《*******》是一档具有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聚焦都市家庭生活和都市人心理疾患,以讲述他们情感类节目策划方案通过展示嘉宾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各种情感困惑,使观众产生认同,引发共鸣,从而满足人们对于情感的需要.同时加入心理、社会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为越来越迷茫的都市人提供情感释放站,为越来越辛苦的都市人开设心灵休憩点,为越来越孤独的都市人找到交友新渠道,为越来越个性的都市人展开人生新舞台. 一、节目运作的客观条件分析 ****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历史名城,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更是犹如一匹急速奔驰的烈马迅猛向前.2006 年市财政收入突破了200 亿元,可以说今天**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城市也越建越美.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都市人口流动加快,相反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却相对减少.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枯竭、真情失落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精神上的情感诉求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一种在现代社会中颇具特质的文化现象.然而很多人在遭遇情感问题和难题时,不知该向谁倾诉,不知从何着手,****作为都市经济生活频道,有责任搭建一个这样可以让观众们倾诉、倾听的心灵平台,倾听他们的故事,解开他们的心结,凸显媒体责任,强化人文关怀,触达更广泛的都市人群内心,为加快**文明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收视分析 首先应该说目前的电视节目很难做,尤其是地方台的电视节目更难做,但我们不能退缩,退缩只能越退越远,最终一败涂地,再也难以找寻自己的位置.《******》栏目是一档情感类谈话互动栏目,栏目播出时间拟定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10 点至11点,重播时间为隔日的下午1点至2点.在直播的这个时间段和我们同质的节目有省台***的****,省台精品博览频道的**们竞争的是同一类别的观众,即以妇女为主的中青年社会精英类收视人群,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面对省台的强势竞争,我们要打破惯常的编导独立作战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节目创作,建立健全信息咨询共享平台和法律顾问团,随时准备为弱势一方提供法律援助,为节目的跟进和炒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全栏目的统筹、包装、策划,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力争在短时间内把栏目的影响做出来,把频道的品牌树起来,力争做到栏目在三到四个月内在***观众中形成影响力,半年以后成为**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栏目还要做到立足**,放眼全省、全国的电视市场,力争做到节目能走出**、走出**、走向全国.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活动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审美活动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美是相对人而言的。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审美,离开了人类的活动则无所谓美或不美。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对于一个值得关照、鉴赏、品味的具有美感的客体而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样也要在审美活动中经历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的转换。审美体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不同于主体从艺术活动中或对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一般审美感受,它更活跃、更剧烈、更深层。它以感受为基础,通过感受来实现。审美体验所感受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我们都知道,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它将无可否认的受着审美主体个人情感的影响。由于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情感积累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关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表述。 人的实践活动无所不在,所以人的审美活动领域无所不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审美。情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的需求,当然对审美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审美活动中,凝结着我们人类自身的知、情、意,使主观的思想进入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中。人作为一个审美主体,是不能用纯粹的主观意识主观情感去审断客观事物的美丑的。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审美事物的客观性。不可否认,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因为它的主体是人,而人关于审美的活动始终都是在感性领域中进行,经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40多架飞机对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为此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当你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你会对画面上的变形的图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调动记忆力中的对于战争中人们的苦难、百姓的流离失所等表象而进行加工、综合,让自身的情感对象化的作品中,使那些倒塌的建筑、奔跑中的痛苦、无助的人群、满地的瓦砾、鲜血、死尸等景象鲜活起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愤怒的激情,完成一种审美体验。此时的想象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它依据主体的情感需要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言,视通万里。”(刘勰)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审美主体也就是生活在想象与情感的王国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再者,感情之于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支轻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现代学者顾骧说:“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论上肯定上和接受,也是片面的。”例如,汉乐府著名的《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记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捋胡子)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耕者忘其黎,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面对罗敷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样几个审美主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

采编论坛 CaiBianLunTanCaiBianLunTan 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 ◎刘嘉(湖北广电总台音乐广播 430022) [摘要 ]分析优秀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 型期的广播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广播情感类节目模式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把 人类需求划分出五个层次。其中,情 感和归属的需求位居人类需求层次 的第三位。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叹 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 感,真情,这是人类不竭的精神诉求, 也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认为,受众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是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依据马斯洛的理论和白居易的 “先情 说”,必得满足其精神情感的需要。我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动荡期,这一特 殊历史时期所带来的人们价值的多元 化以及情感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广播 不得不拿出大块的时段和大量优秀的 主持人来关注人们的情感,触摸心灵 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那一部分。于是, 近年来,我国情感类广播节目应运而 生,出现了如中央电台的《神州夜航》、 《千里共良宵》,广东电台的《谈情谈到 十二点》,辽宁电台的《午夜归航》,北 京电台的《都市夜心情》《零点乐话》等 众多栏目。分析这些优秀情感类节目 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 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型期的广播 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 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从听众心理需求与 节目定位中寻找选题 所谓节目选题,是指确定一个节目 要报道的主要内容或者要谈论的主要 话题。选题是一个栏目或者节目的生命线。只有从生活中捕捉到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选题并源源不断地注入 节目,才能赋予一个节目以持久的生命 力。通常说来,任何广播节目之活水都离不开生活的源头。生活是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我们的节目选题便也在不断更新,贴近时代、贴近百姓。 从选题的内容范围来看,大众关 注的生活情感话题都可以成为节目 的选题;从选题的时间范围来看,只 要符合时新性以及时宜性的原则并 以恰当的新闻由头切入,同样也可以 列入选题的范围;而从选题的空间范 围来看,只要符合节目的定位以及电 台的经济承载能力,小至电台所在地,大至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物、事件所引起的公众话题,也都可以成为 选题的范围。节目组工作人员除了通 过报纸、杂志、网络、听(观)众来信来电等方式获得选题素材以外,还必须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新闻线索挖掘 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一般来说,节目 活带来无谓的麻烦。 其次,在征得了当事人同意之后, 我们也要妥善处理情感故事所涉及到 的其他人员。情感总是发生在人与人 交往的过程中,总会牵扯到双方甚至 多方,情感节目在展现情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顾及到一方的意愿,而应当 尽可能的顾及到所有当事人的隐私权

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美学风格及价值蕴含

|RADIO &TV JOURNAL 2018.09 《见字如面》是黑龙江卫视于2016年12月推出的一 档文化综艺节目,亦是国内首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以书信为载体,由明星进行朗读。它以“文化”“纯美”等标签 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甫一面世, 即受大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0分。《见字如面》打破常规文化节目形式窠臼, 以独特的美学风格进行文化表达, 影像创新中也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它的出现,为文化综艺类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路。 一、《见字如面》 之美学风格(一) 集体记忆 的历史重现之美 哈布瓦赫强调的“集体记忆” 以“现在中心观”为核心,着重强调其当下性。“集体记忆” 是集体情感、心理的重构,不是史实本身。而“集体性”表现在记忆中是历史发展的进 程、社会进步的必要经历,并非所有人都经历过, 而是人们共有的一段记忆。 重读信件行为中真实性是其无法回避的标尺。 而除却部分老革命者,战争是当代中国公民鲜有的历史感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着书信作为通讯工具在战火 年代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信中提及的事件、 倾吐的真情直接作用于观者心理,使其产生对原信中情感有生动的替代感的情感移植体验,信件将观众带到战火纷飞年代及共同的人类情感中。和平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尽管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逐渐淡忘,他们未曾经历过战争,对战争并没有深刻体会与情感共鸣,节目依然对其进行集体情感与心理的构筑。第二现场主持人及拆信专家对信件背景的解读、普及、分析、探讨,也是对观众的记忆进行唤醒、构建与重塑。战争时期的公开信件及个人信件,通过演员的朗读与表演,再现了抗战勇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 牺牲精神、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决心及对战争的厌倦,如第6期《民国一级上将临战前的遗书读哭王耀庆》 、第7期《硬汉张涵予变欧阳修读信火力全开》 。纵观《见字如面》第一季十二期中的信件题材,战争题材信件共九封,占比 10.98%。信件时间跨度广,从春秋时代第一封家书起, 历经魏晋唐宋晚清民初,至1953年朝鲜停战,大的时间跨度使 得观众重塑对于不同时空中关于战争的记忆, 信件中不曾提及战火却能把观众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时代, 节目塑造的记忆是国破山河和悲欢离合, 是生死面前的子母情、夫妻情、家国情。如林更新演绎秦国士兵的家信、 王耀庆演绎民国一级上将的临战遗书、蒋勤勤演绎赵云霄就义前的与女 儿书、张国立演绎白求恩的遗书、 张涵予演绎征兵公开信等。节目经由演员演绎,或慷慨激昂, 或声泪俱下;引用深情而悲壮的背景音乐及插入式图片;加之第一现场演播室 庄重静谧,为观众塑造出战火年代的影像共同体,在这种集体共享中实现民族共同体之构建,并为观众构筑集体认同感。 无论对于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而言, 书信都是重构记忆的重要载体。而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的电视媒介, 凭借其丰富的视听语言及对信件文本的二度创作成为传播具 体信件内容乃至重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介质。 书信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性展现,又是对动人故事、 情感的复现和表达。电视媒介借助其独特的视听优势, 把信件的情感原貌甚至故事场景进行一种二度还原, 极大可能地完成对历史的相对再现及对受众“集体记忆” 的重构。(二) 共情渲染 的情感维度之美 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其中,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 力。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线索时, 个体会产生情绪的唤醒。被他人情绪所诱发的情绪唤醒即情绪共情。 读信演员在朗读这一行为过程中,即把自身代入到写信人的角色中去, 知觉其情绪,并产生与写信人相似的情绪体验。与此同时,观众作为接受个体在接收到现场演员的语言传达及情绪渲染时,自身会产生某种相同情绪的唤醒活动, 一是对现场演员朗读时所传达信息的情绪共情, 二是对信件内容即写信人所要传达情感的情绪共情。例如, 在第九期中蒋勤勤演绎共产党员赵云霄写给女儿启明的信, 信中提到“流泪书成”,蒋勤勤亦是流泪将信诵读完。 在此活动中蒋勤勤俨然把自己代入到启明母亲赵云霄这一悲剧人物中去, 为共产主义信仰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在与女儿分别之际不得以把这种母爱放置于书信中, 演员产生了与赵云霄就义前某种相似情绪的共振,以及夹杂其中痛苦和伟大母性的唤醒。现场观众则被演员演绎的内容及情绪传达所诱发情绪共情,亦纷纷潸然泪下。每一期节目既有悲欢离合、爱恨生死,又有情意绵绵、踌躇满志,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是嘉宾与观众容易被唤醒的共情体验,它实现了自身情感与历史人物情感的融合共振,使人在思考中获得感知认同。 (三) 间离效果 的结构叙事之美布莱希特曾这样定义“间离效果”:“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布莱希特美学 观最核心的观点是观众感知的更新, “即用一种新颖的、不为人们熟悉的观点说明一切事情, 以便使观众从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他迄今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 节目中主持人、特邀专家、 演员可根据节目节奏 变化视听解读 文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美学风格及价值蕴含 □宗肖君 胡凡刚 摘要:伴随《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火热,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元素的 使用成为电视节目发展的新宠儿。《见字如面》引发大众集体记忆的重塑及共情体验,使公众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寻找到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集体记忆;共情;间离效果;价值蕴含;《见字如面》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