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2016-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

目录

Ⅰ.背景 (12)

Ⅱ. 行动计划 (13)

1. 政策对话与交流 (13)

2. 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 (14)

3. 环境影响评价 (14)

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14)

5. 促进环境产业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15)

6. 环境可持续城市 (15)

7. 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 (16)

8. 联合研究 (17)

III. 行动计划的实施 (17)

1. 机构安排 (17)

2. 伙伴关系 (17)

3. 资源和资金支持 (18)

4. 审议实施情况 (18)

附件1

I. 背景和目标

环境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受到中国和东盟的高度重视。在领导人的支持和环境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采取“南南合作”的形式,是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实现2030发展议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提出将“进一步促进科技、环境、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人员交流,改善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

200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同意制订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年,中国和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以下简称合作战略2009-2015)。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11年,中国和东盟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2013年,双方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5)》。

在合作战略2009-2015和两份行动计划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开展了以下合作活动:

●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论坛自2011年至2015年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分别为“创

新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绿色发展”“区域绿色发展转型和建立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话与研修”。

●启动和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该计划于2011年启动。在该项目框架下,召开了

绿色发展、环境管理等主题的研讨会和研修班等活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共同

开发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该计划一期和二期项目已经成功实施。另外,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实施了“加强东南亚国家制定和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实现爱知目标能力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信托基金支持。

●环境产业和技术合作。中国和东盟编制和启动了《中国-东盟环境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

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宜兴)于2014年揭牌。

●联合研究活动。中国和东盟正在联合编写《中国-东盟环境展望报告》,主题为“共同迈向

绿色发展”。

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与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以下简称战略2016-2020)。战略2016-2020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协调和综合方法,加强中国-东盟在环境保护优先领域的合作,实现本区域的环境可持续性。在战略2016-2020

实施期间,中国和东盟将在以下九个优先领域开展环境合作:

●政策对话与交流

●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促进环境产业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环境可持续城市

●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

●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

●联合研究

为确保合作的继续和战略2016-2020的实施,中国和东盟同意编制《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6-202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III),其目的是为东盟和中国在未来五年的环境合作提供指导。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6-2020》的总体目标是实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支持东盟环境战略计划和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家环境战略。

II. 行动计划

1.政策对话与交流

政策对话与交流将为中国和东盟环境决策者提供各种平台,就区域重大环境问题交换看法,分享环境管理经验,采取联合行动提升环境合作水平,落实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达成的共识。高级别政策对话包括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

1.1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

1.1.1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是一个就环境合作主要问题交流意见、就全球和区域的战略和

新兴环境议题开展政策对话的重要平台,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环境领域开展务实合

作和提高区域环境管理。论坛将提出环境保护和合作的政策建议,支持中国、东盟成

员国和东盟区域的相关工作。这些建议将向东盟-中日韩报告。

1.1.2论坛将聚焦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的具体领域,来自中国、东盟成员国(AMS)的政

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及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将参加论坛。

1.1.32016-2020年期间,高级官员论坛将每两年举行一次,中间年份举办研讨会。

1.2中国-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

1.2.1中国-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EMM)是中国-东盟环境合作的高层对话机制,中国和东

盟成员国环境部长、东盟秘书长,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将出席。

1.2.2中国-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将根据需要召开。中国和东盟将继续讨论适时召开第一届中

国-东盟环境部长级会议的可能性。

2.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

该领域旨在通过利用本区域现有环境数据和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中国和东盟收集、处理和使用环境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1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2.1.1中国与东盟将联合开发一份实施计划,建立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并于2017年

投入运行。

2.1.2中国与东盟将共同开发和维护平台;分享环境信息和数据;开展收集、处理和使用环境

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建设、知识和经验分享活动;开发应用系统以加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将组织相关活动来讨论信息和数据管理等问题,使用信息和数据来编写《中国-东盟环境展望报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

3.环境影响评价

该领域旨在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提高中国和东盟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能力。环境影响评价合作的重点内容是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项目。

3.1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项目

3.1.1能力建设将特别关注地方需求,加强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环境官员、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战

略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能力。

3.1.2中国和东盟将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领域的研修班、培训课程、联合研究和技术转移。

4.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该领域合作旨在提高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在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战略或行动计划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推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其他国际义务,促进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双方将在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协助下,通过实施《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推进上述领域的合作,支持东盟战略环境计划和东盟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

4.1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

4.1.1中国将与东盟继续开发和实施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

4.1.2在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参与下,合作计划旨在提高双方解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具

体问题的能力。合作内容主要包括遗传资源获取与惠宜分享、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和管理、红树林保护、泥炭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陆源污染管理、管理与消除外来入侵物种、东盟遗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友好城市发展等。

4.1.3中国和东盟将在该领域开展研修班、研讨会、人员交流、科学研究、实地考察和示范等

合作活动。

4.1.4合作计划应支持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制订和实施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实现国际上一致

同意的目标和任务,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和爱知目标》《名古屋议定书》等。

5.促进环境产业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该领域的合作旨在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示范项目和开发环境技术的联合研究,加快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支持《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十年框架》。该领域合作的重点是实施《中国-东盟环境保护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

5.1中国-东盟环境保护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

5.1.1该框架通过运行现有的环境友好技术与产业合作网络和示范基地,开发服务平台和示范

项目,组织环境产业合作会议,开展环境技术联合研究,为加强中国和东盟在污染防治、废水处理、环境无害化处理和城市废物处理、低碳和环境友好技术、以及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可能会同意的其他领域的环境友好产业和技术合作提供路线图。

5.1.2通过框架,促进中国-东盟机构和企业间环境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环境产品的交流合作。

5.1.3进一步扩大中国-东盟环境友好技术和产业合作网络,实施网站平台、电子杂志等合作机

制以及供需方的对接活动。

5.1.4中国-东盟环境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宜兴)和其他现有的中国-东盟平台,以及中

国-东盟环境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梧州)和“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等新平台,成为开展环境保护技术产品展示、技术培训和示范项目的潜在平台,促进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环境产业的发展。

5.1.5中国和东盟将开展绿色供应链以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生态标签)等合作活动,促进可

持续生产和消费。

6.环境可持续城市

该领域的合作旨在通过知识和经验分享、网络和伙伴关系建设,提升中国和东盟促进环境

可持续城市建设能力,包括小型和新增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建设能力。环境可持续城市合作的重点是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

6.1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

6.1.1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旨在推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合作与交流,

提高地方政府保护城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6.1.2适当的决策、积极的私人部门和公众参与对于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中

国-东盟将开展生态友好城市发展的政策对话、知识和经验交流,以及其他活动来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包括可持续生产消费、城市垃圾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和处置、低碳和环境友好技术、城市水管理、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等。

6.1.3为促进城市间合作和联合相关利益方,围绕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城市发展问题,中国和东

盟将探索建立中国-东盟生态城市联盟作为实施伙伴关系的载体。该联盟将通过知识和经验分享为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民间团体及国际伙伴提供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环境管理的平台。还将探索使用证书与奖励等激励措施促进伙伴关系。

6.1.4联盟将与东盟可持续城市工作组和东盟环境可持续城市模范城市项目、东盟清洁空气、

清洁水和清洁土地等相关倡议建立联系。

7.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

该领域合作旨在通过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环境教育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支持实施《东盟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和东盟环境教育工作组行动计划(2016-2025)。该领域合作的重点是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

7.1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

7.1.1绿色使者计划包括三个板块,即绿色创新(面向政府决策者的能力建设)、绿色先锋(面

向青年的意识和教育)和绿色企业家(面向企业界建立绿色发展伙伴关系)。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升级版(海上丝绸之路绿色使者计划),将面向中国和东盟的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青年,进一步加强人员交流,提高区域环境保护公众意识,提高区域环境能力。

7.1.2该领域的合作将在中国和东盟成员国间采取能力建设/培训研讨班、以及相关知识和信

息交流活动等形式,应对中国和东盟面临的环境问题。

7.1.3通过链接东盟环境教育数据库,搭建促进公众参与的知识、技能和良好实践分享平台。

与现有的中国和东盟项目,如东盟生态学校、中国绿色学校以及其他国际青年网络建立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整理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 20年前,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启了中国-东盟对话。2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中国同东盟走过了一条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对话伙伴提升到战略伙伴。双方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贸易和相互投资快速增长。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确定了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携手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巩固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谨以此手册,追溯双方友好交往历史,展现务实合作成果,期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政治、安全与地区事务 政治: 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对话进程的开始。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双方合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东盟国家广泛赞誉。同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会议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确定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序言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一国简称“东盟成员国”)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 忆及我们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达鲁萨兰国斯里巴加湾东盟-中国领导人会上关于经济合作框架和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决定,自由贸易区将对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以下简称“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并对早期收获做出规定,其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清单将通过相互磋商决定; 期望通过具有前瞻性的《中国与东盟(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以构筑双方在21世纪更紧密的经济联系; 期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提高经济效率;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该市场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容量;以及增强各缔约方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确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在各缔约方之间创造一种伙伴关系,并为东亚加强合作和维护经济稳定提供一个重要机制; 认识到工商部门在加强各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进一步推动和便利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使它们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更多商业机会的必要性; 认识到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对灵活性的要求,特别是为东盟新成员国更多地参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并扩大它们出口增长的需要,这要着重通过加强其国内能力、效率和竞争力来实现; 重申各缔约方在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为WTO)和其他多边、区域及双边协议与安排中的权利、义务和承诺; 认识到区域贸易安排在加快区域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 (2016-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

目录 Ⅰ.背景 (12) Ⅱ. 行动计划 (13) 1. 政策对话与交流 (13) 2. 环境数据与信息管理 (14) 3. 环境影响评价 (14) 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14) 5. 促进环境产业和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15) 6. 环境可持续城市 (15) 7. 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 (16) 8. 联合研究 (17) III. 行动计划的实施 (17) 1. 机构安排 (17) 2. 伙伴关系 (17) 3. 资源和资金支持 (18) 4. 审议实施情况 (18) 附件1

I. 背景和目标 环境合作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受到中国和东盟的高度重视。在领导人的支持和环境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中国-东盟环境合作采取“南南合作”的形式,是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实现2030发展议程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提出将“进一步促进科技、环境、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人员交流,改善这些领域的合作机制”。 200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同意制订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年,中国和东盟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以下简称合作战略2009-2015)。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2011年,中国和东盟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1-2013)》,2013年,双方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5)》。 在合作战略2009-2015和两份行动计划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开展了以下合作活动: ●举办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论坛自2011年至2015年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分别为“创 新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绿色发展”“区域绿色发展转型和建立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区域合作”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话与研修”。 ●启动和实施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该计划于2011年启动。在该项目框架下,召开了 绿色发展、环境管理等主题的研讨会和研修班等活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共同 开发了“中国-东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合作计划”。该计划一期和二期项目已经成功实施。另外,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实施了“加强东南亚国家制定和实施2011-2020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实现爱知目标能力项目”,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信托基金支持。 ●环境产业和技术合作。中国和东盟编制和启动了《中国-东盟环境技术与产业合作框架》。 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宜兴)于2014年揭牌。 ●联合研究活动。中国和东盟正在联合编写《中国-东盟环境展望报告》,主题为“共同迈向 绿色发展”。 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与东盟成员国环境主管部门通过了《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以下简称战略2016-2020)。战略2016-2020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协调和综合方法,加强中国-东盟在环境保护优先领域的合作,实现本区域的环境可持续性。在战略2016-2020

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策发展前景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10+1模式)这一经济课题研究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历程,有必要对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对次区域合作的十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对次区域合作的成就和阻力进行总结,对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其中主要是次区域合作的对策探讨,分别为政府对策、企业对策、“桥头堡”对策和次区域局部自由贸易区对策等。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主要包括合作范围、合作方式、应采取的合作对策等。一、理论基础(一)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规模经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大小。即当一国的某个产业或行业规模比较大时,相互在技术方面的影响和节约成本方法上的影响比较容易传播和推广,因而可以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其结果是在同样单位要素投入的情况,得到更多的产出。内部规模经济则产生于某个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主要指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是自由贸易区后,可以使产业或行业规模大大扩大,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同时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比较优势的作用,也可使某国的某一强势工业或某一企业大大扩大内部生产规模,产生内部规模经济。(二)区域相互依赖理论这一原理的基本点是:(1)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2)这种相互依赖、日益扩展到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扩展到各个方面,而不只是哪两个国家、哪两个民族的相互依赖,也不是在某一领域内的相互依赖,既包括物质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3)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单方面的;(4)经济上这种相互依赖的纽带,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的消灭,有利于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孤立的状态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相互依赖的本质原因是:(1)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2)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3)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4)在加速率的作用下,技术的空间推移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大大缩短;(5)资本的国际化。(三)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经历了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一系列的演变阶段。 [!--empirenews.page--] 马克思主义地域分工理论要如下几个要点:(1)社会生产专业化以至商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地区专门化,导致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种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2)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地域分工的性质及其进步意义;(4)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与阻力(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多边贸易谈判的艰难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2.经济发展多样性和互补性,推动了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3.APEC的阶段性成功,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4.社会文化上的亲和或联系以及地缘关系促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结成区域市场。(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阻力1.目标定位的模糊。东盟合作首先是从政治层面上起步的,至今为止,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但“10+1”却要求从经济层面上展开合作。2.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在东盟内部和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对立。3.主导力量的错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有经济上占优势的强势国家或联盟来主导,但“10+1”模式框架下,因为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却在相当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摘要: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许多新兴的合作组织呼之欲出,这将会使世界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而各个原有的区域组织则是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国-东盟TPP RCEP 区域经济机遇挑战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经济组织在此就是经济推动的主要推手。在瞬息万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下,各个经济组织将如何应对?本文主要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未来将采取的措施。 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 区域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门指那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水平、经济政策相似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协定,制定共同行为准则,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相互间经济障碍是困难的,也是不实际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 现在,国家间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纵观近几年,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增加;世界区域集团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世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越区域界线的合作越来越多。随着大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主要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出现了大洲之间建立的集团。这种建立在大洲之间的区域集团说明了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也许对世界经济产生较为强大的影响力。 目前各种区域集团的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引人注目。在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他们遍布各个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

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几点看法

1. 冷战时期的军事安全合作东盟的安全合作,如果就传统“安全”概念——军事安全角度来看,在东盟成立的初期及整个冷战时期就已存在。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促使东盟成员进行军事合作的因素。如英美军队从该地区撤离,越南入侵柬埔寨,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的军事结盟,中国与印度军事力量的壮大,日本海军规模的扩大,等等。东盟成员间的合作,最早主要是双边军事合作。例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新加坡、菲律宾与新加坡、泰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文莱与马来西亚、文莱与新加坡等都有军事合作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部队的共同训练、联合军事演习、边界地区的巡逻、海上联合监察、共同使用军事训练设施、交换与分享有关情报、军事指挥员联席会议,等等 [1] 。东盟国家军事力量一般都较薄弱,装备落后。冷战时期东盟进行军事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借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以镇压内乱和加强边境联防,共同抵御辖界和海上的各种威胁。具体说,一是优势互补,提高各自军队的战斗力。如新加坡与印尼的合作。新加坡属城市型国家,国土极为狭小,缺乏各军种开展训练所需要的空间和地形 ( 如丛林、山川、平原、沙漠等 ) ,而国土广大的印尼能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军事训练设施和方法是东盟中较先进的 ( 如空战靶场、电子训练设备等 ) ,可供装备落后的印尼军队使用。此外,新加坡还在泰国、文莱设立了训练基地,也属于这种性质。二是维护边界安全,对付共同的威胁。例如,马来西亚与印尼为了镇压活跃在双方边界上的共产党游击队,于 1966 年签订曼谷协议,开展边境地区的安全合作; 1972 年又签订边界安全协定,以镇压北加里曼丹的叛乱。直到 1986 年末,两国边界上的反政府叛乱被彻底镇压,双方的军事合作才转向其他领域。三是共同对付各种“低烈度威胁”,维护海上安全。 80 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共产党游击队纷纷放下武器,东盟国家的“内乱”基本平息,但海盗、贩毒、走私、偷盗海洋资源、贩卖妇女非法移民及跨国犯罪等“低烈度威胁”增加,尤其在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东盟的军事合作重点也相应转向这些问题,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开展了警察部队之间的联合训练。四是改善双边关系,建立相互信任。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尼两个“巨人”之间,它主动与这两国开展军事与安全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善双边关系,通过发展安全合作减少来自这两国的军事威胁。需要指出的是,东盟自成立以来,从未有过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多边军事合作。东盟成立时,为避免给人以“军事联盟”的印象特意淡化军事合作,突出政治、经济合作。 1968 年第二届东盟外长会议正式作出不在东盟内部发展多边军事合作的决定。以后,尽管有的成员呼吁开展多边军事合作,但为了维护东盟作为独立的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形象,东盟仍坚持不搞军事集团。当然,从客观条件来看,东盟的军队人数不多,装备落后,即使成立了军事集团,从抵御外部威胁来看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东盟的外部安全,主要依赖于美、英等传统盟国的保护。如泰、菲与美国的双边军事同盟协定,马来西亚、新加坡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缔结的“五国防御协定”,等等。[!--empirenews.page--] 总之,冷战时期东盟各国间的安全合作,仅局限在军事上,其合作机制亦限于双边协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互助互利、维护边界治安和镇压内乱。 2. 冷战后东盟安全合作的目的与机制第一,安全合作的目的从加强国内治安转向维护地区的集体安全,共同抵御外部威胁。冷战结束后,东盟各国内部的各种“低烈度威胁”已大大减少,而外部各种不稳定因素反有所增加。东盟认为,大国的威胁,地区潜在的各种冲突,尤其是逐渐升温的南中国海争端等等都可能破坏地区稳定,威胁地区安全。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成员间的安全合作来提高“地区恢复力”。 1992 年,第 25 届东盟外长会议首次将地区安全问题正式列入议程,并通过了《南中国海宣言》。这是冷战后东盟首次对地区安全问题阐述共同立场,实际上可视为东盟成员一次集体的安全合作行动。以后,有关开展东盟成员之间的多边安全合作以及建立东盟成员多边防务协定等建议先后被提了出来,但因其过于敏感,至今未见实施。然而,东盟成员的“集体安全”意识却由此大大增强了。第二,通过安全合作,消除成员间的相互猜疑,加强信任。东盟认识到,冷战结束后,它们除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的外资流入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的外资流入 内容提要外商投资是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东盟国家曾经因为外资减少而对中国采取竞争手段。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反而推动了东盟国家的外资流入。本文首先描述了东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外资流入的变化状况而后分析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推动东盟外资流入的原因最后在计量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了上面的结论。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外资流入面板数据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抢走了外商投资”“应该和中国竞争外资”曾是东盟国家重要的话题。面对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在外资流入方面对东盟国家的逐个超越东盟国家始终存在与中国外资竞争的激励而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遭遇的经济衰退以及“外资转移到中国”的被夸大的事实又使东盟国家找到了与中国公开竞争外资的理由。正是基于此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将变成一个深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除非我们有能力同它竞争不然在本区域的投资都将转移到中国去”。我们知道外商投资与对外出口是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支柱所以可以理解东盟国家对外商投资的重视。事实上东盟国家的确采取了与中国争夺外资的手段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反倒应该强调的是近年来由中国主动推动的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扩大了东盟国家的外资流入。本文就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给予验证并深化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一、东亚金融危

机后的东盟外资流入状况东亚金融危机使东盟国家的外商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这充分体现在很多国家外商投资的剧减甚至负增长上。我们相信东亚金融危机不仅使东盟国家的外国企业在盈利方面面临困难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国内政局动荡使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这是上述外商投资剧减和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外商投资剧减和负增长与撤资现象密切相关而东盟国家又常常将之与“转移到中国”联系起来。东盟中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外商投资剧减和负增长的状况最具有代表性。1997年印度尼西亚的外商投资额还有46.78亿美元而1998年上一数据变为-2.41亿美元这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没有任何新增外商投资的情况下原有外商投资中有2.41亿美元撤出了印度尼西亚。而且上述恶化的趋势在不同国家连续保持了三至五年左右如印度尼西亚此后几年的数据是:1999年-18.85亿美元;2000年-45.50亿美元;20__年-29.78亿美元。总体来看尽管东盟其他国家没有像印度尼西亚那样出现外商投资的负增长但在引进外资上的挫折也同样严重。然而一个一致的情况是在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20__年之后所有东盟国家的外资流人都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时期。下面利用图表给予描述如图1。考虑到将十个国家的外商投资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会比较混乱而且外资金额的差异也不允许这样做。所以我们将东盟十国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分成两组来进行描述。其中图1a中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组的外资

深化金融标准合作促进“中国-东盟”发展共赢

?Dct.20191Viewpoint I观点 深化金融标准合作促进“中国一东盟,,发展共赢文"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 2李伟 开展"中国一东盟"金融标准国际交流合作,是推进中国及东 盟国家经贸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为"中国一东盟"的贸易 布局赢得发展空间,也为"中国一东盟"上万家企业贏得未来。 ZO高兴参加“中国一东盟”国际标准化论坛,本次论坛以“共4创国际化标准,共享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中国和东盟金融领域标准化交流合作提供了绝佳平台,对于推动中国东盟金融标准交流,提高区域金融标准化的水平,营造金融合作互联互通生态圈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借此机会,我和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 当前,“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在迎接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安全、促进互联互通上,均出台了积极措施,共同应对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创造有利的监管环境和投资环境,推进贸易便利化,深化服务业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积极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依托标准,探索建立开放、包容和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共同推进贸易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中国一东盟”创新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过去一年,中国一东盟加强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领域的对接,联合发表《中国一东盟科技创新合作联合声明》,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新机制,贸易规模和经济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中国一东盟”互联互通有力增强。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围绕《2025年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则》重点领域,中国和东盟国家持续加强在物理连通、机制对接、人文连接领域的互联互通,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化。 “中国一东盟”金融标准交流合作迎来新契机截至2019年4月底,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中国一东盟”金融标准交流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是国际合作明确新方向。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演讲时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引者高直来发展方向不断先进,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为“中国一东盟”金融标准国际交流合作指明新方向。 二是资金融通创造新环境。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人民银行易纲行长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标准“软联通”打造合作“硬机制”,有助于降低沿线各国资金融通成本,营造良好的金融合作生态。 三是标准联通提供新机遇。中国制定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推动金融领域标准化合作,服务构建稳定、公平的国际金融体系。围绕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第三方支付等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深化与沿线国家金融标准化合作,共同制定金融国际标准。截至2019年4月,中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85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为金融标准互联互通提供良好渠道。 13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内容摘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键字: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展望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服务贸易稳步开放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宣布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于2007年7月1日生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基础上,向东盟国家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东盟各国也做出了开放承诺。近年来,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7.7%。其中,中国对东盟服务贸易出口104亿美元,增长31.5%,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1%。中国自东盟服务贸易进口129.6亿美元,增长29.6%,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2%。中国对东盟逆差25.6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中国服务贸易五大贸易伙伴之一,是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东盟在海运、航运、金融服务、建筑工程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对华合作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领域,东盟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 (三)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海外重

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总体方案

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总体方案 2013年中国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通道、“桥头堡”和我国西南、中南出海大通道的广西将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全面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提升广西开放开发水平,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当前,广西如何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科学谋划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总体思路,科学选择重点领域合作,从而拓展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空间,带动我国中南、西南腹地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加快推进广西面向东盟重点领域合作建设,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紧抓中央“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机遇,务实推进广西参与国际多区域合作,围绕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任务,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为对外开放合作先导,重点推进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和沿江开放,实施地缘开放和空间开放的并行战略,实现全方位、错位化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经五年努力,广西作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初见成效,区域性国际城市地位较大提升,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西成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和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三)战略框架: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国际次区域合作

为主(泛北、GMS、两廊一圈等)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形成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夯实广西在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建设主要内容 (一)智力合作。实施中国-东盟区域高质量的知名智库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若干个“信息港”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推进中国—东盟智力合作,以中国-东盟自贸区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二)产业合作。鼓励周边国家、地区和省市到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开发产业园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重点推进铝加工业生产与出口、绿色能源出口。加强能源与资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能源与资源合作,推行能源与资源合作战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拓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合作空间。 推进农业优良品种和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和共建海上渔业走廊等重点领域的农业合作;创新能源合作思路,共同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木薯酒精、棕榈柴油等生物质能源及利用技术;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大通道和旅游网络,合作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建立区域旅游多边和双边联合营销机制,促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 (三)商贸流通业合作。大力筹划和投资发展货物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货运场、会展等相关行业,在南北钦防和崇左建设一批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使之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重要的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朱丙梅经济研究院国际贸易专业201302110270 从2000年11月,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突出贡献。不过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纵观对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客观的角度去系统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中国经济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对策。目前,研究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完善的对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祤永明(2010)认为: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双方正在金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方面逐步展开合作。不论是在贸易投资方面,还是在合作机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进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在双方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赵银亮(2003)认为: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东亚经济整合提供了新的范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框架之上的有益探索。全力塑造东亚经济圈的努力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陈德照(2005)认为:近几年,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从单一的双边合作发展到双边合作与不同范围的地区合作相结合;从单纯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发展到贸易、投资和货币、金融多领域相结合;从非机制性合作发展到非机制性同机制性合作相结合的多种性质合作并存的局面。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谈判已经取得重要结果,但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始终坚持双赢的原则。建立自贸区本身不是目的。它对发展经济能起多大作用,最终取决于成方经济的结构和企业与产品等竞争能力。 二、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保建云(2008)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东盟北部地区四国和南部地区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存在显著地差异,北部四国中的越南队外贸易增长较快,南部六国中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与多边贸易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面临着贸易不平衡性、农产品贸易摩擦、区域外部势力不当干预等多方面的风险。 冯伟杰,魏磊(2010)认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问题、区域合作的主导权问题、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大国博弈问题、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区域整合问题以及敏感的农产品贸易问题。 彭晓野(2005)认为:东亚集体认同观念的淡薄、利他因素的缺乏影响了各国对东亚经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中国”)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东盟”或“东盟各成员国”,单独提及一国时简称“东盟成员国”); 忆及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边由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的《中国与东盟(以下将其整体简称为“各缔约方”,单独提及东盟一成员国或中国时简称为“一缔约方”)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以及2003年10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由各缔约方经济部长签署的《关于修改<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议定书》; 再次忆及《框架协议》的第二条(1),第三条(1)和第8条(1)款反映出的各缔约方的承诺,即对于中国和东盟六国,将在2010年建成涵盖货物贸易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于东盟新成员国,将在2015年建成自贸区; 重申各缔约方在规定的时间框架内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承诺,同时允许各缔约方按照《框架协议》规定,享有解决敏感领域问题的灵活性。 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定义 就本协议而言,将适用下列定义,除非文中另有规定:(一)“WTO”指世界贸易组织;(二)“the GATT 1994" 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包括附件一(注释和补充条款);(三)“东盟六国”指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四)“东盟新成员国”指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和越南;(五)“实施最惠国税率”应包括配额内税率,且1.对东盟成员国(2003年7月1日时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和中国,指其各自于2003年7月1日的实施税率;以及2.对东盟成员国(2003年7月1日时为非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指其在2003年7月1日对中国产品实施的税率;(六)“非关税措施”应包括非关税壁垒;(七)“AEM”指东盟经济部长;(八)“MOFCOM”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九)“SEOM”指东盟经济高官会。 第二条国内税和国内法规的国民待遇 一缔约方应根据《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三条向所有其他缔约方的本协议和《框架协议》涵盖的货物给予国民待遇。为此,《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三条的规定应在必要修正后纳入本协议,并作为本协议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关税削减和取消 一、各缔约方的关税削减或取消计划应要求逐步削减被列明税目的实施最惠国税率,并在适当时依照本条予以取消。 二、依照本协议纳入关税削减或取消计划的税目应包括所有未被《框架协议》第六条所列的早期收获计划涵盖的税目,这些税目应按如下规定进行关税削减和取消: (一)正常类:一缔约方自愿纳入正常类的税目应依照本协议附件1中列明的模式逐步削减和取消各自的实施最惠国税率,并应实现模式中的降税门槛所规定的目标。 (二)敏感类:一缔约方自愿纳入敏感类的税目应依照本协议附件2中的模式削减或取消各自的实施最惠国税率。 三、根据本协议附件1和附件2,各缔约方按照本条履行的承诺应适用于其它所有缔约方。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2年11月4日 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框架协议》是未来自贸区的法律基础,共有16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包括的内容: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贸区的核心内容,除涉及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公共道德、文化艺术保护等WTO允许例外的产品以及少数敏感产品外,其它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应逐步取消。 二、相关领域的谈判时间安排: 关于货物贸易的谈判将从2003年初开始,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关于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将从2003年开始,并应尽快结束。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时间框架: 《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和东盟双方从2005年起开始正常轨道产品的降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即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将建成自贸区,2015年和东盟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建成自贸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 四、“早期收获”方案的主要内容: 为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贸区的好处,双方制订了“早期收获”方案,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将降到0. 五、关于给予东盟非WTO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承诺: 东盟中越南、老挝、柬埔寨尚未加入WTO.为了帮助这些国家的发展,我国同意给予东盟非WTO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即将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适用于这些国家。 六、有关贸易规则的制订: 《框架协议》规定,中国与东盟将制订原产地规则,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争端解决机制等贸易规则,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常运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问题探讨

第10卷第3期 2010年6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K unm i ng U n i versity of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V o l 10,N o 3Jun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0 第一作者简介:齐虹丽(1959-),女,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经济法.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问题探讨 齐虹丽,李媛媛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51) 摘 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保护环境的法律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合作的必然项目。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东盟环境保护的合作,其重要性和必然性将更加突出。 关键词:环境问题;现状;合作 中图分类号:D996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0)03-0012-07 On the Environ m ent Issues Probing of the China AS EAN Free Trade A rea Q I Hong l ,i LI Yuan yuan (L a w Schoo ,l K unm ing U niversity of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 ,K un m i ng Yunnan ,650000) Abst ract :Envir onm enta l issues are w orl d w ide prob le m s ,so t h e legal cooperation at envir onm enta l protec ti o n is the co mm ent concern for China and ASE AN couatries .It is positive corre lation for the env ironm ental situ ation and the develop i n g leve l o f social civ ilizati o n.Therefore ,itm ay be m ore pro m inent to t h e i m portance and necessity o f the China ASE AN env ironm enta l l e gal cooperati o n day to day . K ey words :Env iron m enta l issu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cooperati o n 引 言 前不久在世界瞩目中落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再次显示出,人类社会已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国际环保合作在不断加强。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在进行不懈的努力。中国-东盟的环保合作已经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关注,并成为中国-东盟合作不可缺少的方面。尤其是随着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全面展开,随之带来的区域内生态环境也以惊人的速度恶化。各成员国都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区域性的问题,仅靠一国的力量无法解决,必须通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通力合作。因 此,环境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合作的必然项目。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随之带来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陆续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主要有:土质退化、水资源污染、跨国界烟雾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现象都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区域环境乃至世界环境。 (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污染的表现近年来,伴随着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发展与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 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造成全球气候变暧,而约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森林砍伐,其中绝大部分是热带森林被砍伐所致,特别是泥炭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