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尺和编码器介绍

光栅尺和编码器介绍
光栅尺和编码器介绍

光栅与编码器介绍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数控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编码器,光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下面主要对光栅和编码器进行说明。

光栅,现代光栅测量技术

简要介绍:

将光源、两块长光栅(动尺和定尺)、光电检测器件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光栅传感器通常称为光栅尺。光栅尺输出的是电信号,动尺移动一个栅距,输出电信号便变化一个周期,它是通过对信号变化周期的测量来测出动就与定就职相对位移。目前使用的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位角相差90度的2路方波信号,二是相位依次相差90度的4路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的空间位置周期为W。下面针对输出方波信号的光栅尺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输出正弦波信号的光栅尺,经过整形可变为方波信号输出。输出方波的光栅尺有A相、B 相和Z相三个电信号,A相信号为主信号,B相为副信号,两个信号周期相同,均为W,相位差90o。Z信号可以作为较准信号以消除累积误差。

一、栅式测量系统简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栅式测量系统从感应同步器发展到光栅、磁栅、容栅和球栅,这5种测量系统都是将一个栅距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了起来,测量单位不是像激光一样的是光波波长,而是通用的米制(或英制)标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由于光栅测量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其他4种,而且制造费用又比感应同步器、磁栅、球栅低,因此光栅发展得最快,技术性能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最大。光栅在栅式测量系统中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光栅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已覆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速度从60m/min,到480m/min。测量长度从1m、3m 达到30m和100m。

二、光栅测量技术发展的回顾

计量光栅技术的基础是莫尔条纹(Moire fringes),187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L.Rayleigh首先提出这种图案的工程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利用光栅的莫尔条纹进行精密测量。1950年德国Heidenhain首创DIADUR复制工艺,也就是在玻璃基板上蒸发镀铬的光刻复制工艺,这才能制造高精度、价廉的光栅刻度尺,光栅计量仪器才能为用户所接受,进入商品市场。1953年英国Ferranti公司提出了一个4相信号系统,可以在一个莫尔条纹周期实现4倍频细分,并能鉴别移动方向,这就是4倍频鉴相技术,是光栅测量系统的基础,并一直广泛应用至今。

德国Heidenhain公司1961年开始开发光栅尺和圆栅编码器,并制造出栅距为4μm(250线/mm)的光栅尺和10000线/转的圆光栅测量系统,能实现1微米和1角秒的测量分辨力。1966年制造出了栅距为20μm(50线/mm)的封闭式直线光栅编码器。在80年代又推出AURODUR工艺,是在钢基材料上制作高反射率的金属线纹反射光栅。并在光栅一个参考标

记(零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距离编码。在1987年又提出一种新的干涉原理,采用衍射光栅实现纳米级的测量,并允许较宽松的安装。1997年推出用于绝对编码器的EnDat双向串行快速连续接口,使绝对编码器和增量编码器一样很方便的应用于测量系统。现在光栅测量系统已十分完善,应用的领域很广泛,全世界光栅直线传感器的年产量在60万件左右,其中封闭式光栅尺约占85%,开启式光栅尺约占15%。

三、当今采用的光电扫描原理及其产品系列

光栅根据形成莫尔条纹的原理不同分为几何光栅(幅值光栅)和衍射光栅(相位光栅),又可根据光路的不同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光米级和亚微米级的光栅测量是采用几何光栅,光栅栅距为100μm至20μm远于光源光波波长,衍射现象可以忽略,当两块光栅相对移动时产生低频拍现象形成莫尔条纹,其测量原理称影像原理。纳米级的光栅测量是采用衍射光栅,光栅栅距是8μm或4μm,栅线的宽度与光的波长很接近,则产生衍射和干涉现象形成莫尔条纹,其测量原理称干涉原理。现以Heidenhain产品采用的3种测量原理介绍如下。

1.具有四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透射法)

采用垂直入射光学系统均为4相信号系统,是将指示光栅(扫描掩膜)开四个窗口分为4相,每相栅线依次错位四分之一栅距,在接收的4个光电元件上可得到理想的4相信号,这称为具有四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Heidenhain的LS系列产品均采用此原理,其栅距为20μm,测量步距为0.5μm,准确度为±10、±5、±3μm三种,最大测量长度3m,载体为玻璃。

2.有准单场扫描的影像测量原理(反射法)

反射标尺光栅是采用40μm栅距的钢带,指示光栅(扫描掩膜)用二个相互交错并有不同衍射性能的相位光栅组成,这样一来,一个扫描场就可以产生相移为四分之一栅距的四个图象,称此原理为准单场扫描的影象测量原理。由于只用一个扫描场,标尺光栅局部的污染使光场强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并对四个光电接收元件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不会影响光栅信号的质量。与此同时,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的间隙和间隙公差能大一些。Heidenhain LB和LIDA系列的金属反射光栅就是采用这一原理。LIDA系列开式光栅其栅距为40μm和20μm,测量步距0.1μm,准确度有±5μm、±3μm,测量长度可达30m,最大速度480m/min。LB系列闭式光栅栅距都是40μm,最大速度可达120m/min。

3.单场扫描的干涉测量原理

对于栅距很小的光栅,指示光栅是一个透明的相位光栅,标尺光栅是自身反射的相位光栅,光束是通过双光栅的衍射,在每一级的诸光束相互干涉,就形成了莫尔条纹,其中+1和-1级组干涉条纹是基波条纹,基波条纹变化的周期与光栅的栅距是同步对应的。光调制产生3个相位相差120°的测量信号,由3个光电元件接收,随后又转换成通用的相位差90°的正弦信号. Heidenhain LF、LIP、LIF系列光栅尺是按干涉原理工作,其光栅尺的载体有钢板、钢带、玻璃和玻璃陶瓷,这些系列产品都是亚微米和纳米级的,其中最小分辨力达到1纳米。

在80年代后期栅距为10μm的透射光栅LID351(分辨力为0.05μm)其间隙要求就比较严格为(0.1±0.015)mm。由于采用了新的干涉测量原理对纳米级的衍射光栅安装公差就放得比较宽,例如指示光栅和标尺光栅之间的间隙和平行度都很宽(表1所示)。只有衍射光栅LIP372的栅距是0.512μm,经光学倍频后信号周期为0.128μm,其他栅距均为8μm和4

编码器详细介绍与编程指导

增量型编码器与绝对型编码器的区分 编码器如以信号原理来分,有增量型编码器,绝对型编码器。 增量型编码器 (旋转型) 工作原理: 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其上有环形通、暗的刻线,有光电发射和接收器件读取,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B、C、D,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将C、D信号反向,叠加在A、B两相上,可增强稳定信号;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 由于A、B两相相差90度,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通过零位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 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金属、塑料,玻璃码盘是在玻璃上沉积很薄的刻线,其热稳定性好,精度高,金属码盘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线,不易碎,但由于金属有一定的厚度,精度就有限制,其热稳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个数量级,塑料码盘是经济型的,其成本低,但精度、热稳定性、寿命均要差一些。 分辨率—编码器以每旋转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线称为分辨率,也称解析分度、或直接称多少线,一般在每转分度5~10000线。 信号输出: 信号输出有正弦波(电流或电压),方波(TTL、HTL),集电极开路(PNP、NPN),推拉式多种形式,其中TTL为长线差分驱动(对称A,A-;B,B-;Z,Z-),HTL 也称推拉式、推挽式输出,编码器的信号接收设备接口应与编码器对应。 信号连接—编码器的脉冲信号一般连接计数器、PLC、计算机,PLC和计算机连接的模块有低速模块与高速模块之分,开关频率有低有高。 如单相联接,用于单方向计数,单方向测速。 A.B两相联接,用于正反向计数、判断正反向和测速。 A、B、Z三相联接,用于带参考位修正的位置测量。 A、A-, B、B-,Z、Z-连接,由于带有对称负信号的连接,电流对于电缆贡献的电磁场为0,衰减最小,抗干扰最佳,可传输较远的距离。 对于TTL的带有对称负信号输出的编码器,信号传输距离可达150米。 对于HTL的带有对称负信号输出的编码器,信号传输距离可达300米。

编码器工作原理及作用

编码器工作原理及作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编码器工作原理及作用 工作原理 德国siko编码器 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其上有环形通、暗的刻线,有光电发射和接收器件读取,获得四组正弦波信号组合成A、B、C、D,每个正弦波相差90度相位差(相对于一个周波为360度),将C、D信号反向,叠加在A、B两相上,可增强稳定信号;另每转输出一个Z相脉冲以代表零位参考位。 由于A、B两相相差90度,可通过比较A相在前还是B相在前,以判别编码器的正转与反转,通过零位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编码器码盘的材料有玻璃、金属、塑料,玻璃码盘是在玻璃上沉积很薄的刻线,其热稳定性好,精度高,金属码盘直接以通和不通刻线,不易碎,但由于金属有一定的厚度,精度就有限制,其热稳定性就要比玻璃的差一个数量级,塑料码盘是经济型的,其成本低,但精度、热稳定性、寿命均要差一些。 分辨率—编码器以每旋转360度提供多少的通或暗刻线称为分辨率,也称解析分度、或直接称多少线,一般在每转分度5~10000线。 作用 它是一种将旋转位移转换成一串数字脉冲信号的旋转式传感器,这些脉冲能用来控制角位移,如果编码器与齿轮条或螺旋丝杠结合在一起,也可用于测量直线位移。 编码器产生电信号后由数控制置CN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系统等来处理。这些传感器主要应用在下列方面:机床、材料加工、电动机反馈系统以及测量和控制设备。在ELTRA编码器中角位移的转换采用了光电扫描原理。读数系统是基于径向分度盘的旋转,该分度由交替的透光窗口和不透光窗口构成的。此系统全部用一个红外光源垂直照射,这样光就把盘子上的图像投射到接收器表面上,该接收器覆盖着一层光栅,称为准直仪,它具有和光盘相同的窗口。接收器的工作是感受光盘转动所产生的光变化,然后将光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变化。一般地,旋转编码器也能得到一个速度信

海德汉编码器和海德汉光栅尺使用的各种参数

海德汉 海德汉编码器和海德汉光栅尺使用的各种参数 10 编程:Q参数

10.1原理和概述 你可以在一个零部件加工程序中编写同类零部件的程序,你只须输入称作Q参数的变量取代固定的数字值即可。 Q参数可以代表诸如以下的信息: □坐标值 □进给率 □RPM(重复数/分) □循环数据 Q参数也可以帮助你编写通过数学功能定义的外形轮廓。同时,你也可以使用Q参数根据逻辑状况执行机械加工步骤。与FK编程连用,可以将无法NC-兼容的外形轮廓与Q参数结合。 Q参数由字母Q和0到299之间的一个数字命名。其分组情况分为三类: 含义范围 普遍适用参数,适用于所有TNC内存 记忆的程序 Q0到Q99 为特殊TNC功能设定的参数Q100到Q199 主要用于循环的参数,适用于所有存 储在TNC内存中的程序 Q200到Q399 编程说明 在一个程序中可以混用Q参数和固定数字值。 Q参数可以被指定给-99.999,9999和+99 999.9999之间的数字值。TNC可以计算十进制小数点前57位到小数点后7位的范围(32位数据的计算范围相当于十进制数值4 294 967 296)。 一些Q参数总是被TNC指定给同样的数 据。例如,Q108总是被指定给当前刀具半 径,可参见368页的“预先指定Q 参数”。 如果你在OEM循环中使用Q60至Q99之间 的参数,须通过MP7251定义这些参数是 否仅用于OEM循环,还是全部适用。 338

调用Q参数功能 在编写零部件加工程序时,按下“Q”键(位于数字值输入 键盘,-/+键的下方)。然后,TNC会显示以下软键盘: 功能组软键盘 基础算术(指定,加减乘除,平方根) BASIC ARITHM. 三角函数功能TRIGO- NOME TRY 计算循环功能CIRCLE CALCU- LATION 如果/则条件,转移JUMP 其它功能DIVERSE FUNCTION 直接输入公式FORMULA 339

编码器工作原理及特点介绍

1. 编码器的特点及用途 编码器是通过把机械角度物理量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的一种装置;在传感器的分类中,他归属于角位移传感器。 根据编码器的这一特性,编码器主要用于测量转动物体的角位移量,角速度,角加速度,通过编码器把这些物理量转变成电信号输出给控制系统或仪表,控制系统或仪表根据这些量来控制驱动装置。 2. 编码器的主要应用场合: 2.1数控机床及机械附件。 2.2 机器人、自动装配机、自动生产线。 2.3 电梯、纺织机械、缝制机械、包装机械(定长)、印刷机械(同步)、木工机械、塑料机械(定数)、橡塑机械。 2.4 制图仪、测角仪、疗养器雷达等。 最常用的有两种:绝对值编码器和增量式编码器。 信号输出有正弦波(电流或电压),方波(TTL、HTL),集电极开路(PNP、NPN),推拉式多种形式,其中TTL为长线差分驱动(对称A,A-;B,B-;Z,Z-),HTL也称推拉式、推挽式输出,编码器的信号接收设备接口应与编码器对应。 传感器电源电压一般分为:5V和24V。信号类型: 1、A/B/Z型 2、RS422差分 3、SSI(格雷码) 信号有正弦波的,有方波的。 信号有电流型的,有电压型的 另外SSI编码器输出除了格雷码,也有二进制码的。电压的范围也不仅限于5V和24V 3. 基本原理

3.1 构造 编码器主要是由码盘(圆光栅、指示光栅)、机体、发光器件、感光器件等部件组成。 (1)圆光栅是由涂膜在透明材料或刻画在金属材料上的成放射状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组成的。一个相邻条纹间距称为一个栅节,光栅整周栅节数就是编码器的脉冲数(分辨率)。(注:本公司码盘有三种金属、玻璃、菲林(类似塑料) 三种)。 (2)指示光栅是一片固定不动的,但窗口条纹刻线同圆光栅条纹刻线完全相同的光栅片。 (3)机体是装配圆光栅,指示光栅等部件的载体。 (4)发光器件一般是红外发光管。 (5)感光器件是高频光敏元件;一般有硅光电池和光敏三极管。 3.2 工作原理 由圆光栅和指示光栅组成一对扫描系统,在扫描系统的一侧投射一束红外光,在扫描系统的另一侧的感光器件就可以收到扫描光信号;当圆光栅转动时,感光器件接收到的扫描光信号会发生变化,感光器件可以把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输出给控制系统或仪表。 一般编码器的输出信号为两列成90度相位差的Sin信号和Cos信号(这是由指示光栅的窗口条纹刻线保证的);这些信号的周期等于圆光栅转过一个栅节(P)的移动时间,对Sin信号和Cos信号进行放大及整形就可输出方波脉冲信号。 4. 应用举例 编码器的应用场合十分的广泛,在此列举几个简单事例: (1) 数控机床对加工工件自动检测就是通过编码器来进行检测的:数控机床刀架的对零校准也是通过编码器来实施的。 (2) 编码器在PLC上的应用:一般PLC上都有高速信号输入口,编码器可以作为高速信号输入元件,使PLC更加迅速和精准地实施闭环控制。而在变频器上其一般接变频器的PG卡上。

光栅尺和编码器介绍

光栅与编码器介绍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数控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编码器,光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下面主要对光栅和编码器进行说明。 光栅,现代光栅测量技术 简要介绍: 将光源、两块长光栅(动尺和定尺)、光电检测器件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光栅传感器通常称为光栅尺。光栅尺输出的是电信号,动尺移动一个栅距,输出电信号便变化一个周期,它是通过对信号变化周期的测量来测出动就与定就职相对位移。目前使用的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位角相差90度的2路方波信号,二是相位依次相差90度的4路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的空间位置周期为W。下面针对输出方波信号的光栅尺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输出正弦波信号的光栅尺,经过整形可变为方波信号输出。输出方波的光栅尺有A相、B 相和Z相三个电信号,A相信号为主信号,B相为副信号,两个信号周期相同,均为W,相位差90o。Z信号可以作为较准信号以消除累积误差。 一、栅式测量系统简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栅式测量系统从感应同步器发展到光栅、磁栅、容栅和球栅,这5种测量系统都是将一个栅距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了起来,测量单位不是像激光一样的是光波波长,而是通用的米制(或英制)标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由于光栅测量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其他4种,而且制造费用又比感应同步器、磁栅、球栅低,因此光栅发展得最快,技术性能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最大。光栅在栅式测量系统中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光栅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已覆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速度从60m/min,到480m/min。测量长度从1m、3m 达到30m和100m。 二、光栅测量技术发展的回顾 计量光栅技术的基础是莫尔条纹(Moire fringes),187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L.Rayleigh首先提出这种图案的工程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利用光栅的莫尔条纹进行精密测量。1950年德国Heidenhain首创DIADUR复制工艺,也就是在玻璃基板上蒸发镀铬的光刻复制工艺,这才能制造高精度、价廉的光栅刻度尺,光栅计量仪器才能为用户所接受,进入商品市场。1953年英国Ferranti公司提出了一个4相信号系统,可以在一个莫尔条纹周期实现4倍频细分,并能鉴别移动方向,这就是4倍频鉴相技术,是光栅测量系统的基础,并一直广泛应用至今。 德国Heidenhain公司1961年开始开发光栅尺和圆栅编码器,并制造出栅距为4μm(250线/mm)的光栅尺和10000线/转的圆光栅测量系统,能实现1微米和1角秒的测量分辨力。1966年制造出了栅距为20μm(50线/mm)的封闭式直线光栅编码器。在80年代又推出AURODUR工艺,是在钢基材料上制作高反射率的金属线纹反射光栅。并在光栅一个参考标

光栅尺的应用与原理

光栅尺的应用与原理 光栅尺的结构是由有刻有窄的等间距的线纹标尺光栅和读数头组成,读数头是由刻有与标尺光栅光刻密度相同好的指示光栅、光学系统和光路原件等组成。标尺光栅与尺度光栅与一定间距平行放置,并且他们的刻度线相互倾斜一定角度@,标尺光栅固定不动,指示光栅沿着垂直线条纹方向运动,光线照在标尺光栅上放射或者投射在指示光栅并发生光的衍射,产生明暗相间的莫尔条纹,光电探测器检测莫尔条纹的宽度变化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 莫尔条纹的特点: 1.莫尔条纹的移动与光栅栅距之间的移动关系,光栅移动一个条纹,莫尔条纹正好移动一 个条纹。 2.莫尔条纹的放大作用:B=W/(2SIN2/2)=W/2 主要的元件:发光LED, 标尺光栅,指示光栅,光电探测器。 光栅的选用:选用光栅要综合考虑一下几个要素: 1.考虑被测物理量的性质,要根据呗测量的行程和精度要求选择量程和精度,根据被测量 的最大速度确定光栅尺的最大移动速度以及是否需要基准标记和相位开关传感器,要什么形式的光栅。 2.根据控制器可以控制的信号的类型选择光栅输出类型,还要考虑接口的硬件匹配。 3.根据工作条件确定光栅尺应具备在何种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4.根据被测的物体考虑安装方案。考虑到空间,方向等问题。 5.设计电缆的长度 6.价格和服务 7.市场的方便,型号的选择。 光栅的主要技术参数: 分辨率:表征的测量精度,有5.0um ,1.0um ,0.5um ,0.1um 输出波形:方波和正弦波两种。 按控制的形式:数字量和模拟量,要与控制器匹配。 测量周期:没测一次所需的时间 测量长度:可以应许的测量范围 测量方式:绝对值和识字增量坐标 使用温度:5----45度 供电电源:一般为+5+5%,电流大小为120mA 最大移动速度:要大于要求值 最小时钟频率:要保证控制器的频率高于要求值。 安装: 把光栅尺贴在平台的固定部分上。安装要用专用工具,保证光栅的安装合付要求(水平度、垂直度)。 读数头要安装在平台的移动部分上。在安装光栅尺时要先安装光栅尺,然后根据光栅尺安装读数头。保证读头与光栅尺的距离2—3mm,

光栅尺和磁栅尺的区别

光栅尺和磁栅尺的区别 光栅尺--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制作而成的传感器。当两块栅距相同的光栅叠放在一起,同时让线纹构成一微小角度,这时在平行光照射下,与刻线垂直方向上就能看到对称分布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莫尔条纹,因此莫尔条纹是光的衍射和干涉作用的总效果。当光栅移动一个小栅距时,莫尔条纹随之移动一个条纹间距,这样,我们测量莫尔条纹的宽度就比测量光栅线纹宽度容易的多。此外,由于每条莫尔条纹都是由许多光栅线纹的交点组成,当线纹中有一条线纹有误差时(间距不等或倾斜),这条有误差的线纹和另一光栅线纹的交点位置将产生变化。但是,一条莫尔条纹是由许多光栅线纹交点组成,因此,一个线纹交点位置的变化,对于一条莫尔条纹来讲其影响就非常小了,所以莫尔条纹可以起到放大和平均的作用。 磁栅尺--利用磁极的原理制作而成的传感器。基尺是被均匀磁化的钢带。S和N 极均匀间隔排列在钢带上,通过读数头读取S,N极的变化来记数。 光栅尺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使用环境在40摄士度以下。 敞开式磁栅尺容易受磁场影响,封闭式磁栅尺则无此困扰,但成本较高。 光栅尺是利用了光学原理,把尺子上分成一定密度的小段,然后拿读数头来读这些刻度段,据说是受光线的影响比较严重。 而磁尺是将尺上极化成N、S极的小段,拿相应的读数头来读,据说是受磁场影响比较严重。 光栅尺以精度见长,量程在长度0---2米范围性价比有明显优势,应用如金属切削机床、线切割、电火花、测量光学投影仪等等。因光栅尺生产工艺的原因,若测量长度超过5米,生产制造将很困难(两块玻璃尺要45°斜角对接以增加长度,用于玻璃尺镀铬机空间有限),价格会很贵。同等情况下进口光栅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很高 磁栅尺以耐水耐油污耐粉尘耐震动性见长,长度在2米以上性价比优势愈加明显,并且长度越长优势越明显。磁栅尺的量程可达30米。在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如大的镗床、铣床,水下测量,木材石材加工机床(工作环境粉尘很重),金属板材压轧设备(大型成套设备)等应用方面有明显优势。 球栅尺和光栅尺比较:光栅尺在3米以下的价格一般是球栅尺价格的50%,3米以上的至8米的光栅同球栅价格基本一样。8米至10米的光栅尺价格要高出球栅尺价格20%,10米至12米的光栅尺价格要高出球栅尺价格50%。从短尺价格比较光栅尺要便宜,但光栅的使用寿命一般是3年,而球栅的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从长尺比较球栅的优势就更多了。所以总体说安装球栅尺的效益要好于光栅尺。 安装球栅尺的好处:安装球栅尺从真正意义上说,是从被动测量向主动测量转变。由离线测量转向在线测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实现了二级工可以干八级工的工作。由于球栅尺最长可以做到30米,所以特别适合安装在大型或超大型机床上。如龙门铣床、镗床等。一般机床安装球栅尺后可

海德汉-光栅与编码器介绍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数控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编码器,光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下面主要对光栅和编码器进行说明。 光栅,现代光栅测量技术 简要介绍: 将光源、两块长光栅(动尺和定尺)、光电检测器件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光栅传感器通常称为光栅尺。光栅尺输出的是电信号,动尺移动一个栅距,输出电信号便变化一个周期,它是通过对信号变化周期的测量来测出动就与定就职相对位移。目前使用的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位角相差90度的2路方波信号,二是相位依次相差90度的4路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的空间位置周期为W。下面针对输出方波信号的光栅尺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输出正弦波信号的光栅尺,经过整形可变为方波信号输出。输出方波的光栅尺有A 相、B相和Z相三个电信号,A相信号为主信号,B相为副信号,两个信号周期相同,均为W,相位差90o。Z信号可以作为较准信号以消除累积误差。 一、栅式测量系统简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栅式测量系统从感应同步器发展到光栅、磁栅、容栅和球栅,这5种测量系统都是将一个栅距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了起来,测量单位不是像激光一样的是光波波长,而是通用的米制(或英制)标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由于光栅测量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其他4种,而且制造费用又比感应同步器、磁栅、球栅低,因此光栅发展得最快,技术性能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最大。光栅在栅式测量系统中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光栅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已覆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速度从60m/min,到480m/min。测量长度从1m、3m达到30m和100m。 二、光栅测量技术发展的回顾 计量光栅技术的基础是莫尔条纹(Moire fringes),187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 L.Rayleigh首先提出这种图案的工程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利用光栅的莫

STM32编码器在光栅尺测速场合的实际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1792807.html, STM32编码器在光栅尺测速场合的实际应用 作者:邓军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08期 摘要:STM32103F系列微控制器的定时器有一种特有工作模式——编码器接口模式,此模式可以用来反馈马达的实时转子位置,测量马达的转速,也可以反馈光栅尺的实时位置,测量光栅头的移动速度,在工业控制场合,尤其是需要精确定位的压机、机床等使用场合,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现以STM32103F微控制器与海德汉(HEIDENHAIN)光栅尺LS1378C为例,详细介绍定时器的编码器工作原理,以及双定时器配合测速度的编程算法。 关键词:STM32编码器;光栅尺;测速 STM32103F系列是ST公司采用高性能的32位ARM Cortex-M3内核,主要面向工业控制领域推出的微控制器芯片。通用定时器有以下几种工作模式:计数器模式、输入捕获模式、输出比较模式、PWM模式、单脉冲模式、编码器接口模式。其中,编码器接口模式是一种有别于其他通用ARM控制器以及DSP控制器的特有模式,此模式可以用来反馈马达的实时转子位置,测量马达的转速,也可以反馈光栅尺的实时位置,测量光栅头的移动速度,在工业控制场合,尤其是需要精确定位的压机、机床等使用场合,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简称光栅尺),是利用光栅的光学原理工作的测量反馈装置。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经常应用于机床与现在加工中心以及测量仪器等方面,可用作直线位移或者角位移的检测。其测量输出的信号为数字脉冲,具有检测范围大,检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例如,在数控机床中常用于对刀具和工件的坐标进行检测,来观察和跟踪走刀误差,以起到一个补偿刀具的运动误差的作用。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光栅尺只是一个反馈装置,它可以将位移量和位移方向通过脉冲信号输出的方式反馈出来,但它不能直接显示出来,它还需要一个显示装置,比如通过CPLD来识别,或者本文中的微控制器STM32103F来识别。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为相位角相差90°的两 路方波信号,如果A路超前B路90°,表示光栅尺在正向移动,反之,A路落后B路90°,表示反向移动。这两路方波信号都为差分信号,需要经过差分输入芯片,比如TI的MC3486, 转化为TTL电平的方波之后,才能进定时器的输入引脚。此例中接入的是TIM3-CH1和 TIM3-CH2两个引脚。 海德汉LS1378C为增量式直线光栅尺,量程220mm,信号周期1um,即一个方波对应 1um,经后续电子设备进行4分频之后测量步距为0.25um。直观来说,STM32103F识别到一个周期的方波脉冲,计数器增长4次,表示光栅尺移动了1um。

旋转编码器与光栅尺

旋转编码器与光栅尺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传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控制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机械装置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旋转编码器,线性编码器(光栅尺、磁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其中编码器是各类机械最常用的检测装置之一,用编码器作为信号检测的方法,已经广泛用于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冶金机械、石油机械、矿山机械、印刷包装机械、塑料机械、试验机、电梯、伺服电机、航空、仪器仪表等工业自动化领域。编码器种类繁多,不同的行业用户对编码器的参数、规格要求各不相同。 编码器以读出方式来分,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采用电刷输出,电刷接触导电区或绝缘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非接触式的接受敏感元件是光敏元件或磁敏元件,采用光敏元件时以透光区和不透光区来表示代码的状态是“1”还是“0”。 编码器以检测原理来分,有光学式、磁式、感应式和电容式。 编码器以测量方式来分,有直线型编码器(光栅尺、磁栅尺),旋转型编码器。 编码器以信号原理(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来分,有增量型编码器,绝对型编码器和混合式三种。 一、增量型编码器(旋转型) 1、工作原理: 光学编码器由一个中心有轴的光电码盘,其上有环形通、暗的刻线,当圆盘旋转一个节距时,在发光元件照射下,光敏元件得到A,B信号为具有90度相位差的正弦波,这组信号经放大器放大与整形,得到的输出方波,A相比B相导前90度,其电压幅值一般为5V。设A相导前B相时为正方向旋转,则B相导前A相时即为负方向旋转,利用A相与B相的相位关系可以判别编码器的的正转与反转,C相产生的脉冲为基准脉冲,又称零点脉冲,它是轴旋转一周在固定位置上产生一个脉冲,可获得编码器的零位参考位。AB相脉冲信号经频率—电压变换后,得到与转轴转速成比例的电压信号,便可测得速度值及位移量。 磁性编码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磁敏感元件,它是随着光学编码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光学编码器的主要优点是对潮湿气体和污染敏感,但可靠性差,而磁性编码器不易受尘埃和结露影响,同时其结构简单紧凑,可高速运转,响应速度快(达500~700kHz),体积比光学式编码器小,而成本更低,且易将多个元件精确地排列组合,比用光学元件和半导体磁敏元件更容易构成新功能器件和多功能器件。在高速度、高精度、小型化、长寿命的要求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磁性编码器以其突出特点而独具优势,成为发展高技术产品的关键之一。 磁性编码器原理是通过磁力形成脉冲列,产生信号,其特征为将未硫化的橡胶中混合稀土类磁性粉末形成磁性橡胶坯子,硫化粘附在加强环(1)上,形成磁性橡胶环(2),在该磁性橡胶环上以圆周状交替着磁,产生S极和N极。同时采用新型的SMR(磁敏电阻)或霍尔效应传感器作为敏感元件,信号稳定、可靠。此外,采用双层布线工艺,还能使磁性

光栅尺与磁栅尺的优缺点与特长

介绍一下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吗?若在机床上用闭环控制系统有哪些优缺点?还有光栅尺磁栅尺的优缺点及特长,通常磁栅尺光栅尺在哪些地方应用? -------------------------- 回复如下:(经整理) 控制系统大致分类:按控制原理的不同,自动控制系统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1)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是指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对控制器的输出没有影响。在这种控制系统中,不依赖将被控量反送回来以形成任何闭环回路。 2)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是系统被控对象的输出(被控制量)会反送回来影响控制器的输出,形成一个或多个闭环。闭环控制系统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若反馈信号与系统给定值信号相反,则称为负反馈,若极性相同,则称为正反馈。一般闭环控制系统均采用负反馈,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 3)开环、闭环控制系统的各自特点: 在开环控制系统中,系统输出只受输入的控制,控制精度和抑制干扰的特性都相对比较差。 闭环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反馈原理基础之上的,利用输出量同期望值的偏差对系统进行控制,可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性能。通常大多数重要的自动控制系统都采用闭环控制的方式。 闭环控制系统按控制和测量信号的不同,又可分为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控制信号连续地作用于系统的,称为连续控制系统。控制信号断续地作用于系统的,称为离散控制系统。此外,在工程中,自动控制系统也有按所控制变量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如速度、位置、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等。 4)闭环控制系统的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工业方面,对于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量,包括温度、流量、压力、厚度、张力、速度、位置、频率、相位等等。 应用例子有很多,人类使用自动装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的指南车和铜壶滴漏,古罗马人家庭水管系统的简单水位调节装置都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萌芽。

光栅、编码器基本知识

光栅、编码器基本知识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检测位移量,并发出反馈信号与数控装置发出的指令信号相比较,若有偏差,经放大后控制执行部件使其向着消除偏差的方向运动,直至偏差等于零为止。为了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必须提高检测元件和检测系统的精度。其中以编码器,光栅尺,旋转变压器,测速发电机等比较普遍,下面主要对光栅和编码器进行说明。 光栅,现代光栅测量技术 简要介绍: 将光源、两块长光栅(动尺和定尺)、光电检测器件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光栅传感器通常称为光栅尺。光栅尺输出的是电信号,动尺移动一个栅距,输出电信号便变化一个周期,它是通过对信号变化周期的测量来测出动就与定就职相对位移。目前使用的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相位角相差90度的2路方波信号,二是相位依次相差90度的4路正弦信号。这些信号的空间位置周期为W。下面针对输出方波信号的光栅尺进行了讨论,而对于输出正弦波信号的光栅尺,经过整形可变为方波信号输出。输出方波的光栅尺有A相、B 相和Z相三个电信号,A相信号为主信号,B相为副信号,两个信号周期相同,均为W,相位差90o。Z信号可以作为较准信号以消除累积误差。 一、栅式测量系统简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栅式测量系统从感应同步器发展到光栅、磁栅、容栅和球栅,这5种测量系统都是将一个栅距周期内的绝对式测量和周期外的增量式测量结合了起来,测量单位不是像激光一样的是光波波长,而是通用的米制(或英制)标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由于光栅测量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其他4种,而且制造费用又比感应同步器、磁栅、球栅低,因此光栅发展得最快,技术性能最高,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最大。光栅在栅式测量系统中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光栅长度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已覆盖微米级、亚微米级和纳米级,测量速度从60m/min,到480m/min。测量长度从1m、3m 达到30m和100m。 二、光栅测量技术发展的回顾 计量光栅技术的基础是莫尔条纹(Moire fringes),187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L.Rayleigh首先提出这种图案的工程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利用光栅的莫尔条纹进行精密测量。1950年德国Heidenhain首创DIADUR复制工艺,也就是在玻璃基板上蒸发镀铬的光刻复制工艺,这才能制造高精度、价廉的光栅刻度尺,光栅计量仪器才能为用户所接受,进入商品市场。1953年英国Ferranti公司提出了一个4相信号系统,可以在一个莫尔条纹周期实现4倍频细分,并能鉴别移动方向,这就是4倍频鉴相技术,是光栅测量系统的基础,并一直广泛应用至今。 德国Heidenhain公司1961年开始开发光栅尺和圆栅编码器,并制造出栅距为4μm(250线/mm)的光栅尺和10000线/转的圆光栅测量系统,能实现1微米和1角秒的测量分辨力。1966年制造出了栅距为20μm(50线/mm)的封闭式直线光栅编码器。在80年代又推出AURODUR工艺,是在钢基材料上制作高反射率的金属线纹反射光栅。并在光栅一个参考标

系列光栅尺和角度编码器连接信号电缆

第 1 页 北京星科嘉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Beijing Suntek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Ltd. 北京市通州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科创东街2号地光联工业园 邮编: 101111 Guanglian Industrial Area,Beijing Opto-Mechatronics Indurstrial Park,Beijing,P.R.CHINA 101111 ESY 系列光栅尺和角度编码器连接信号电缆 V1.3 信号缆材技术参数(Signal cabl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 ·耐油(Oil resistance):VDE0472 part 803/B ·阻燃(Flame resistance):CEI EN 50265-2-1 ·带屏蔽(Shield),PVC 外护套(PVC jacket ),PUR 外护套(PUR jacket) ·最小弯曲半径(Minimum bending radius):100mm ·弯曲次数(Bending times):PVC 100,000次,PUR 1,000,000次 ·快速移动(Maximum speed):PVC 30m/min ,PUR 60m/min ·加速度(Maximum acceleration):PVC 6m/s 2,PUR 10m/s 2 ·额定电压(Rate voltage):30V ·测试电压(Test voltage):500V ·运动安装温度(Movable ):PVC -10℃~+80℃,PUR -30℃~+80℃ · ESY 光栅尺信号电缆订货数据对照表(Order number list)

IC-WT 光栅编码器芯片

iC-Haus GmbH Tel+49-6135-9292-0 Integrated Circuits Fax+49-6135-9292-192 Am Kuemmerling18,D-55294Bodenheim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1792807.html,

Rev A0,Page2/13

Rev A0,Page 3/13 Operating Conditions:VCC=5V±10% All currents into the device pins are positive;all currents out of the device pins are negative.

Rev A0,Page4/13 Operating Conditions:VCC=5V±10%,Tj=-25..125°C,unless otherwise noted

Rev A0,Page5/13 Operating Conditions:VCC=5V±10%,Tj=-25..125°C,unless otherwise noted

Rev A0,Page6/13 Figure1illustrates the layout of the entire electronic system of an incremental rotary encoder.The devices iC-OR(photodiodes array),iC-WT(incremental encoder)and iC-WE(line driver)from iC-Haus are used. The rotary encoder requires the supply voltages VCC=+5V and VB=+5V to+30V(line driver)and supplies the conditioned signals of tracks A and B and index track Z at the outputs.It’s possible to transmit these signals over directly connected lines of100m length.The system’s upper cut-off frequency is500kHz for track A/B. Internal monitoring functions are available for the chip temperature of the line driver,for the supply voltages and for the LED current control.The ERROR port provides an error message signal which can be logically linked to other,external error signals by simple connection. DESCRIPTION OF FUNCTIONS The photodiodes array iC-OR comprises two diodes each for tracks A and B(differential evaluation)and one diode for track Z(index pulse for constant-light evaluation)in the layout typical for an incremental encoder.A reference diode is not required since the threshold for the index signal is generated from the signals of tracks A and B.It is also possible to use the iC-Haus device iC-WS or the Siemens device KOM2100. The incremental encoder iC-WT evaluates the currents of the photodiodes and generates TTL-compatible information.The zero pulse is logically linked to the tracks A and B with an AND operation.This operation can be cancelled for adjustment purposes by applying a low level to the error message output NERR(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n integrated transmit-current drive circuit makes the adjustment to a constant summation photoelectric current at inputs A/B which is specified as the reference current at ILR by means of the external resistor RLR.The external capacitor CLR stabilizes this https://www.360docs.net/doc/1211792807.html,ing a further reference current at IZ which is set with RZ it is possible to specify the constant-light evaluation threshold for the zero pulse at a controlled and, consequently,constant illuminance.With identical geometries and homogeneous illumination of all photodiodes, ILR and IZ can operate on a common resistor. The resistor RLED limits the maximum possible current through the LED.The transmit-current control features an error detector which sets the output NERR to LOW(open collector)when the permissible working area is exited.The error message detector is activated,for example,in case of a defect of the LED,when the code discs are dirty or steamed,or in the case of excessive influence of lights from an external source.

光栅尺与编码器

FAGOR

2

4
4 6 8 9
10
10
. . . . . .
S/SV G L
12 14 16
M C F
18 20 22 24 25 26
28
28 29 33 35
3

IRED
FACOR
FAGOR FACOR ( ( ( ) ) )
M MKT C S G
(IRED)
(11 App)
LED ( ) FACOR
F L
FACOR
IRED
4

(
(CNC) (DRO)
)
FAGOR I0
I0 50mm I0
I0
FAGOR
I0
M
C
F
FAGOR
I0
EDM
S G L FAGOR
S
G FAGOR I0
I0
SMD
FAGOR 10.02 10.04 10.06 50.1 50.2 50.4 40.04 40.08 40.12 20 100 80 FAGOR SMD
FAGOR
I0
(B) (A)= (B)=
(I 0 )
I0
505(A)
100 0(A) 504 (A)
10 00 50 (A) 3( A)
(A) 00 ) 10 2(A 50
) 1000(A ) 501(A
(B)
I0
5

如何解决旋转编码器、光栅尺与PLC控制器之间转换接口

如何解决旋转编码器、光栅尺与PLC控制器之间转换接口 怎样消除PLC高速计数器的计数误差 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数字技术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尤其以PLC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传动控制系统中,旋转编码器、光栅尺的应用已经是必不可少了,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从而在实际应用PLC 高速计数器时往往会碰到如下一系列问题。如PLC高速计数器与输入的计数脉冲信号的脉冲电平不匹配,旋转编码器、光栅尺数据输出是TTL电平,而PLC高速计数器为确保工业现场的高抗干扰性能,却要求接受的是0 - 24v高速传输脉冲信号、还有的编码器为了提高编码可靠性,提供A+、A-,B+、B-,Z+、Z- 对称反相的编码计数脉冲或者是提供A+、A-,B+、B-,Z+、Z- 对称反向的正弦矢量差分、差模信号。因为差分信号比较适合远传,尤其是它特有抗共模干扰特性。但PLC高速计数器恰要求接收的是单相计数脉冲。而使用者没有选择用到合适的转换接口而放弃了其中一相(编码器本因为要提高系统工业现场抗干扰能力,而提供的差模双相计数脉冲信号)进行计数。 又如在应用旋转编码器、光栅尺的场合是非单方向匀速运动的,其运动速度是时快时慢、时动时静止、时正时反的不确定性、或者在运动速度非常低的场合,又如旋转编码器、光栅尺低速运行时计数器计数正确,速度高一些计数就出错,会漏计许多脉冲,尽管所选用的PLC高速计数器的计数响应频率远远高于编码器的运动频率。如果编码器没有足够的驱动能力,接口没有匹配处理好,或者脉冲数据传输距离稍长些,脉冲传输就会出现延迟、脉冲传输过程中会产生脉冲波形奇变,那是非常容易发生计数误差的。 还有许多应用场合虽然计数脉冲频率不高,而忽略了PLC高速脉冲计数器对计数脉冲的前后沿口是有速率要求的(脉冲形成的上升、下降沿口响应速度要陡峭)。尤其是在应用线数比较高的编码器时,在低速运行时,由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细微斗动或者编码器前级安装有变速齿轮,就很容易会引起编码脉冲前后沿口上出现锯齿口。还有长期机械运动所产生机械磨损,使间隙变大也会引起编码脉冲前后沿口上出现锯齿口。又因为在工业现场的干扰是错综复杂的,由来自控制现场如电动机的启动停止、大电流接触器的切换、可控硅的调相干扰、电弧电脉冲、电磁波等等复杂的干扰群,那纵向和横向电磁干扰是罗列不完。 问题最终综合反映在计数脉冲上,产生了寄生毛刺信号或寄生干扰脉冲,寄生毛刺脉冲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整形。所以必然会导致PLC高速计数器的计数精度不稳定、不可靠、产生累计误差、还经常会碰到偶发性的计数出错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许多部件在实验室做模拟试验时是完好无误的,而一旦到了工业现场却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忽略了系统设计的整体概念,各个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不匹配所产生的系统性干扰。它会直接影响到PLC控制精度,使得原本为了提高控制精度而设置的功能,却发挥不了本该提高精度的效果。即理论设计精度与实际得到的效果差距甚远。有时误认为PLC高速计数器质量有问题、编码器有故障、码盘线数还不够多……。且没有找到问题的真迹源头在哪里而无从着手,也没有采取有效克服措施或者没有找到有效的克服干扰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