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

第十讲沈从文

第一节“凤凰之子”沈从文

一、“乡下人”的传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1902年出生在凤凰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中,16岁时参加了本乡土著部队,在部队的六年中,他踏遍湘、川、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领略了数不尽的秀山丽水,见识了古朴奇特的风俗人情,广泛接触到士兵、农民、土匪、流氓、船夫、妓女、矿工、铁匠等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这些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了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成了他后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军队生活的后期,沈从文的性格和经历开始逆转,他逐渐由贪玩转向好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五四之后新书报、新思想的影响增长了他支配自己生命的独立意识,给他带来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契机。

1923年8月,沈从文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当旁听生,后来经过超常的刻苦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并收获了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美好爱情。1933年,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建国后,沈从文转业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198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的高度评价。1988年5月去世,终年86岁。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沈从文身上便有苗族血统。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沈从文出身于当地的行伍世家,青年时当过兵,经年累月辗转于沅水流域各处,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湘西情结”,深深镌刻于他的作品之中。这也使他站定了“乡下人”的立场,认同于湘西古朴而康健的乡村山野文化,担忧于世事变迁对这种凝固的文化形态的冲击,对立于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畸形文明。由于沈从文的人生理想设置在过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较少对社会人生进行历史评价,而更多采取道德评判的立场。当沈从文宣称“永

远不能同读‘子曰’的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的时候,实际上,他既拒绝了封建正统文化,也拒绝了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他1922年受新文学运动影响来到北京,一面在北大旁听,一面开始创作。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鸭子》。30年代是他创作最丰盛且走向成熟的时期。1928年后连续出版了《入伍后》、《旅店及其他》、《虎雏》、《都市一妇人》、《边城》、《八骏图》、《新与旧》、《绅士的太太》、《月下小景》等中短篇集。从而成为现代最多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反映生活面相当广阔,除了他最熟悉的船夫、水手、军人、老板、杂役等湘西人物,城市的绅士、太太、学生、文人、妓女、演员等也都悉收笔下。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和文学观念,决定了他主要不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表现生活。他认为,“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样,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表现人性”,就成了他的创作的中心。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真实”、“自然”是沈从文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显著特色。沈从文自己说过,他的创作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并进一步探讨民族品德重造的方式。

第二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用充满温情的笔调赞美“过去伟大处”。一类则无情冷峻地讽刺抨击“目前堕落处”。

一、“湘西世界”与理想人性

沈从文曾经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内容都可以看作是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追求,而这种健康、完善的人性在湘西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沈从文摄取人性美的镜头对准的都是农夫、士兵、水手、妓女、流浪者等下层人民,从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心灵深处,挖掘闪光的人性和优秀的品德。如小说《会明》中的会明,《牛》里的大牛伯,《边城》中的老船工、翠翠、顺顺、商人、水手等,这些人无一不是正直热诚纯朴而善良的。另外,他对人的原始生命力、"健全的人性"也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勇于表现青年男女之间适当健康而又带有粗犷色彩的性爱和情欲,呼唤人性的复归。如《阿黑小史》、《雨后》、《夫妇》等。在沈从文的心目里,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所以,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如《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都特别运用了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作品中跃动着青年男女真挚、热烈、活泼的生命情趣与活力。《龙朱》写的是苗族的传说故事,写过去年代白耳族王子龙朱爱上了黄牛寨寨主女儿,故事中龙朱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热情、勇敢、诚实;《媚金.豹子.与那羊》直接取材于一个民族神话,写民间的相貌俊美的英雄豹子和美人媚金约会,豹子因为给媚金寻找避邪的白羊迟到了一会,媚金发生了误会,拔

刀自尽,豹子匆忙中赶来,追悔莫及,也自杀殉情。《月下小景》是直接改写的佛经故事,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为反抗女人只同第一个男人相恋,与第二个男人结婚的习俗,在不能自禁中发生两性关系又无法在现实中和相爱者结婚,所以双双服毒而死。这些小说都是沈从文所写的最美的文字,他所赞的爱和美在这些作品中都上升到了人性的极致,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二、“都市阉寺病”与讽刺体小说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对湘西健全人性的讴歌与对城市的憎恶发生了鲜明的对比。他对都市一直没有太多的好感,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的、做作的文化。其都市题材的小说属于表现“目前堕落处”的作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的无聊甚至糜烂生活的鞭鞑;另一类是对作家、学者、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的嘲讽。前者以《绅士的太太》为最有名,后者以《八骏图》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暴露、讽刺现代都市文明的虚伪、矫情、孱弱、淫糜的篇什。《绅士的太太》写的是念经的绅士在外生活荒淫,他的三姨太与他的从国外归来的儿子在家里勾搭,而且把别人家的年轻太太拉下水。在小说开头,作家就表明了这是给高等人造的一面镜子。《都市一妇人》中的女主人公,被引诱,受屈辱,沦落为娼,为不再被遗弃,竟毒瞎了相好的青年军官的眼睛。沈从文对都市生活的描写,是带着乡下人的敌视心态匆促完成的,而且是用来反衬过去乡野的伟大,因此,他不可能对其进行更冷静的历史分析和更深入的文化开掘。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是表现湘西乡野的作品。《八骏图》写作家达士先生在青岛的大学生活期间,发现周围的七个教授个个都患了性压抑、性变态,就在给未婚妻的信中一一刻划了他们的虚假之处,但是,到了结尾,这个第八位教授也受到了海滩上一个神秘女子的魅惑,向自己的未婚妻撒了谎,推迟了归期。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则提出了都市的“阉寺病”的问题。即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某种倒退,形成近于被阉过的侍宦观念,具体表现为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等违反人性的病象,这是沈从文对中国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萎缩这一广泛的文化现象,肯定了人的自然、和谐而健康的生命。

三、沈从文的作品分类

沈从文赞美“过去伟大处”的作品,是对在历史发展中逝去的善良美好的伦理道德的追寻。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沈从文却在古朴原始的湘西,发现了村夫野老身上野蛮却强悍、卑微而真挚、古道热肠、舍己为人的人性美。他想借重这种原始美好的人格,完成民族品德的重造。虽然沈从文的理想世界设置在偏僻的湘西和遥远的过去,但还是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这类作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以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理想的层面上,编织出梦幻般优美的爱情故事。《龙珠》、《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化的,对作品中的一切极尽美化之能事,景是美的,人是美的,情是美的,歌也是美的,

存在皆美,婉转动人。由于作品借用了民俗、宗教、神话传说的材料,所以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理想色彩和抒情意味。《月下小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品看似写原始野蛮的婚姻陋俗,实际上是写发生在傩佑和女孩子之间的纯真爱情。婚姻陋俗并不是实有的,作品只不过借其使这对青年人的爱,不但绕过一切功利因素的干扰,而且绕过家庭的羁绊,升华为纯粹意义的男女之爱,并且通过他们的殉情,使作品成为一曲哀婉壮丽的永恒爱情的绝唱。第二种情况是以现实主义的笔法,真实的再现回忆中的湘西人物的生活和心灵状态。《萧萧》、《丈夫》等就是这样的作品。《萧萧》中的萧萧十二岁嫁到婆家,小丈夫不到3岁。后来她被外乡来的手艺人花狗唱开了心窍,禁不住与其相爱并怀了孕。按老规矩,她应该受沉潭或发卖的惩罚,但因为她生的是儿子得以幸免,并最终与小丈夫圆了房。她的大儿子12岁时,又忙着给他娶大6岁的媳妇。萧萧像当年抱着丈夫一样抱着她更小的儿子在一旁麻木地观看。作品虽然借萧萧的悲剧写出了旧式婚姻的不合理性,但是却弱化了主人公的不幸和悲苦,在自然平静的叙述中还透露出几缕温馨。《丈夫》写由于贫困,妻子经丈夫同意外出卖淫挣钱,丈夫终于不能忍受妻子堕落带来的痛苦,于是带着妻子回家。事件本身是严重冷峻的,而作家也采用了温和的笔调。第三种情况是作家将其理想人生与回忆中的湘西现实人生交汇出的哀婉凄丽的田园牧歌,这些作品承载着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和民族品德的内心追求。这是沈从文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类作品,《柏子》、《边城》以及长篇小说《长河》可为代表。《柏子》写水手与江畔吊脚楼上的妓女粗野的欢会,但在作品中几乎看不见玩弄与出卖的关系。柏子是粗犷豪放的水手,然而,他却能思念专注,重情义轻钱财。甚至妓女也被塑造得满怀温柔的脉脉痴情。写于抗战时期的《长河》(第一卷)是在动态的现实中展示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的。在年高德劭的乡村长者老水手与青春娇美、活泼潇洒的村姑夭夭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赞美与高扬。这类小说与湘西题材的散文一起,构成了沈从文理想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除小说外,沈从文还创作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大量散文。同小说一样,以素淡而秀丽的文笔,饶有意味地描写湘西沅水流域独异的山光水色和风俗民情,是沈从文散文的特有风格。沈从文魅力独具的散文,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第三节《边城》

一、《边城》的意蕴

著名中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她既是人性美的颂歌,也是人性美的哀歌。作品在诗意流注中,显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淳厚。作家明确表示,写《边城》不是为了带领读者去边城旅游,“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时间之所以被凝固在原始古朴的时代,正是因为作家有感于历史发展带给农民品德的负面影响,他说:“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和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边城》所表现的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是作家救正民族品德滑落的一种对策。因此,《边城》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最醒目的就是东方人格理想与湘西风情画卷交融,以及由此产生的边城“神韵”。

二、《边城》的故事与人物

1、《边城》的故事

《边城》的基本情节是二男一女的小儿女的爱情框架,同时包括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的已去世的父母的故事。

在湘西边境有一座小山城,名叫茶峒,城边的小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的只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少女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老人是溪边渡口摆渡的老船夫,勤劳纯朴、为人热诚、撑船摆渡50年如一日,深受乡民的爱戴,十五岁的孙女翠翠是他的帮手,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纯朴的生活。在茶峒临水的地方设了一个码头,掌管码头的名叫顺顺,开朗公正、热情好客、事业顺手,广交朋友,能济人之急,是水面船只间排调一切事务的德高望重的中心人物。顺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像爸爸一样豪放豁达,小儿子傩送像妈妈一样眉清目秀,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人送外号"岳云"。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祖父的心事也由此而一天天加重,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翠翠的妈妈的故事:翠翠的妈妈17年前和一个屯防军人相恋,并怀了孕,曾想双双逃走,但是翠翠的母亲舍不得丢下孤独的老父,那个屯防军人也不愿意损害军人的名誉,于是首先服毒死去,翠翠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也自尽而死。老船夫深恐悲剧在外孙女的身上重演,所以处处留心,希望能让翠翠有个好的归宿。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内心却只深深地爱着傩送,只是这种爱是朦朦胧胧的,连她自己也不太清楚。天保婉转托人提亲,爷爷不知翠翠的意思,提出要么由顺顺正式派媒人来提亲,要么由天保自己到对面山崖上,给翠翠唱三个月的歌,让翠翠自己选。天保先是选择了前者,而翠翠的态度却让老船夫摸不着头脑。乡绅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给女儿作陪嫁和船总顺顺结为亲家,但是傩送的心上却早就有了美丽的翠翠。哥哥自知爱情无望,于是便坐下水船离开了茶峒远行去做生意,不料在行船途中掉入水中遇难。老船夫得知小孙女原来对傩送有意,赶到顺顺家探听口气,结果顺顺和傩送遭此变故后迁怒于他,使老船夫遭到了冷遇。与此同时,老船夫又误听了傩送决定娶王团总之女的谣传而受到了刺激,在一个风雨之夜一命归天,留下了孤独的翠翠和一只渡船,而这时的傩送却已经坐船下桃园好些日子了。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祖父死去的那个夜晚突然倒塌,翠翠也成了一

只孤雏,由当年追求过她母亲的杨马兵陪伴,仍旧留在碧溪,她未来的命运如何,作品没有去写,它只让女主人公在孤独中期待着。

小说情节简单,画面纯净,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充满诗情画意,而笼罩在全篇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在作者的笔下,边城的人们都具有美好善良的天性,悲剧的起源似乎是一连串的误解,虽然其中也蕴含了自然灾害、封建迷信、落后习俗对湘西人民生存的危害、地位、财产对追求自由爱情的羁绊,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却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边城》写的是作家的一个梦,其创作目的在于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探索民族品德的消失和重造的问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社会那种正直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消失,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可以鼓起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的信心和勇气。这部小说,完整地表现了作家企图重造的理想道德模式,小说中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的倒塌和重建,就体现出了作者的这个意图。

2、《边城》的人物

《边城》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保持着忠厚善良、诚挚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渗透着作家的人格理想。老船夫重义轻利,忠于职守,古道热肠。船总顺顺虽是富户,却能敬老恤贫,慷慨豪爽。他的两个儿子也知情晓义,英俊倜傥。酒家屠户、往来渡客也都乐善好施,具有君子风度。作品中的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小说中最迷人的形象是翠翠。她生长在人间,却也是大自然的女儿,“在风和日丽里长养着”,得山川灵气,秀外慧中,又继承了她外公的高尚品德,天真、温柔、忠贞、乖巧,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和《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等,都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是美好而自然的人性的化身。她自幼失去父母,与外公相依为命。她喜欢劳动,在劳动中享受自然的快乐。爷爷去世,她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等待傩送的归来。对于人生责任的勇敢承担,显示出她生命的光辉,青春的华丽;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和执著,使这个形象更加楚楚动人。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尤其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沈从文用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生活、浸染在古老风俗环境中,长久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的小女子,写的极有诗意。作品写出了翠翠性格的微妙变化:情窦初开时的若有所思,倾心于傩送却又怕见傩送的仓皇羞怯,以及对于人生百味的沉思咀嚼,都表现得自然天成、淋漓尽致。翠翠信赖古老的人生法则,无论碰到什么事情她都能镇定自若,就像大自然怀抱中的一株幼苗,虽有风雨侵扰,却总能茁壮成长。翠翠活泼单纯的身影溶入了东方民族人格理想,成为深厚丰盈的形象,显示出东方少女的神韵。小说着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纯净、如果说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那么翠翠就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边城》中的东方理想人格光彩,既是沈从文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惋,对现实道德沦丧的愤怒;也是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从民族传统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助力,重建理想世界的愿望和热情是合理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返朴归真”的策略,把理想寄托于与原始封闭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道德

型范,只见“现代”堕落,而不能发现“现代”的进步和走向新的美好的可能,这些无疑都削损了他的作品的历史纵深感。

三、《边城》的艺术

《边城》中湘西风情民俗的生动画卷,是作家理想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东方人格理想。这里的景物是独特的,酉水岸边的吊脚楼、竹林、白塔、碾坊、小街……这里的风俗是充满活力的,舞龙耍狮,龙舟竞渡、泅水捉鸭,还有竞歌定情的婚俗,以及古朴的风习,淳厚的人情,这一切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人格化的人文环境。活动于其中的人物,溶入了山水风景、民俗事象,又获得了客观的环境品格。“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的古风浓郁的整体生活风貌,承载着作家的人生理想,也将沈从文风格推向更成熟的审美境界。

在小说艺术上,《边城》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首先,沈从文擅长于将人物和景物交融在一起的写法。在他笔下,人物是自然化的,而景物又是性格化的。天人合一,景物与人物达到高度的和谐,共同构成纯真的理想世界。其次,在结构上,不追求情节性,而看重抒情性,他往往将散文笔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引入小说。因此,《边城》中经常出现散漫而从容的铺叙、插叙,而不照顾情节的连续与完整。如作品第二节对茶峒酉水上游的地理形势、历史风物的详细介绍就是如此。而意境的组合与转换,一组组诗画的衔接,更是作品倚重的艺术手段。再次,在语言上,作品将活泼的口语和简朴的古语,以及时而出现的欧化句式结合起来,平淡中有绚烂,朴讷而又清新灵动,令人耳目一新。最后,在风格上,《边城》于节制中见浓郁、在平淡里显奇崛,质朴掩盖不住超逸,散漫却更显边城神韵。沈从文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抒情小说开辟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其影响是深远的。

61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 00531)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以“就那么回事”为处世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林震 B.刘世吾 C.韩常新 D.王清泉 2.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叙事线索是 A. 借被子 B. 插野菊花 C. 放馒头 D.补军装 3.下列作品中,通过今昔宴会场景的比照,反映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退到台湾后的沧桑之感的是 A.《将军族》 B.《喜宴》 C.《游园惊梦》 D.《赴宴者》 4.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故事背景是 A.“文革”时期 B.建国初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 大跃进时期 5.在铁凝的下列小说中,把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诗化,创造空灵蕴藉艺术境界的短篇小说是 A.《无雨之城》 B.《哦,香雪》 C.《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D.《笨花》 6.阿城小说《棋王》中,表现王一生对理想境界执着追求的故事高潮是 A. 连环大战 B.与脚卵对弈 C.钻研模艺 D.参加地区象棋比赛 7.陈染小说《空的窗》中,摆脱了绝望,重拾生活信念的两个人物形象是 A.“我”和退休老人 B.退休老人和他的老伴 C.“我”和邮政局长 D.邮政局长和退休老人 8.下列作品中,围绕“假结婚”事件展开故事,呼唤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实现真正楣互沟通的短篇小说是 A。《与往事干杯》 B.《少女小渔》 C.《无处告别》 D.《小姨多鹤》 9.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对偶排比 B.托物言志 C. 营造紧张的气氛 D. 浪漫的想象 10. 为准确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刘庆邦在小说《鞋》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萧萧》 内容简介 腊月,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坐在轿中的新媳妇照例要哭,但萧萧就不哭。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上。12岁时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成了婆家劳动的好帮手。喝冷水,吃粗粝饭,带孩子,绩麻,妨车,打猪草,推磨,洗衣,搓尿片,还要受婆婆折磨。就这样“天晴月雨”混日子,可萧萧觉得“并不比先前受苦”,夜里睡觉常做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半夜小丈夫哭闹,萧萧把他哄睡后,天已快亮,看一阵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感到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与小丈夫以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婆婆又有了儿子,5岁的小丈夫就像归萧萧独有,日夜跟着她。把15岁的媳妇视如母亲,他俩“感情不坏”。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喝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花狗见事不好,不辞而别。萧萧喝冷水,吃香灰都无济于事,想逃走,却被家里发觉关了起来。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命运是“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萧萧只有一个未曾读过“子曰”的帮人种田的伯父,他不忍把这个小女子抛下潭去,才被议决发卖;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买,事情便延搁下来了。小丈夫知道萧萧肚里有儿子的事情,也知道“照规矩”应当嫁到远处去,但“十月满足”,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牛儿,合家欢喜,“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这样,萧萧被留在婆家,牛儿称小丈夫为“大叔”。萧萧同丈夫圆房时,牛儿已10岁。待牛儿12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接亲那天,萧萧怀抱着新生的儿子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10年前一个样子。 鉴赏 《萧萧》是沈从文早期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叶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作品对这种尚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带有乡野气息的民风,却以喜剧形式谱写了一曲。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她是个苦孩子,从小失母,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名为媳妇,实为奴隶,从带孩子、做家务到绩麻、纺车,什么活都得干,而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粗粝饭,还要受婆婆的“折磨”。萧萧与小丈夫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这一切在萧萧看来“并不比先前受苦”不开化的原始蒙昧渗透于萧萧勤劳而纯朴、天真而稚气的性格之中。她虽然像野草般任人践踏,“婆婆生来象一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然而这个山村少女还是顽强地生长着,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她常常梦到自己像鱼在水中游,在梦中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好梦被小丈夫哭醒,哄睡之后,看到“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感到那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作品于人物瞬息即逝的情态中,精细地刻画了梦与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萧萧平凡的人性美。她被长工花狗的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之后,这种奴隶的命运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照规矩”,或被“沉潭”,或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她又被留在了婆家;12年之后,以婆婆的身份看牛儿迎亲。20年代初期,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然而“五四”运动的浪潮只是“零星碎雨”般的散落在湘西山村;封建宗法社会的观念与规矩,还牢牢地钳制着萧萧们的命运,在种种必然的或偶然的事件面前,萧萧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法作出自由的选择,而且也未曾想过有这种权利,生命完全处于蒙昧的自然状态之中。萧萧与花狗的恋情被视为“做坏事”,并非出于她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不是争取做人的权利;逃走的打算被发觉,她的人生命运便完全由别人宰割了。12年后,她抱着毛毛看牛儿娶亲——又一代萧萧,这是多么可悲而且可怕的重复!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意识也开始闯入沉寂的山村生活:城里的女学生路过此地;然而宗法制山村的人际关系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愚昧的习俗。在强大的传统势力压榨下,山村女儿的美好“人性”消失殆尽,萧萧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生形式”。然而,他却不动声色地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原始野蛮性,不无悲哀地写出了萧萧及其周围人们那种世代相因的愚昧和麻木。特别是作品结尾,萧萧看牛儿的大媳妇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迎娶进门,她怀抱新生的毛毛,神态是那样的麻木。这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她对人生毫无追求,生死祸福任人摆布而不觉悲苦,眼看着牛儿的大媳妇于愚钝麻木中无声无息地重复自己的道路成为第二代“萧萧”而浑然不觉,无动于衷。这表明世代相因的封建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戕害已经深入骨髓。这里‘‘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不喊叫,也不呻吟,但却是深刻的“心灵悲剧”。作者用艺术形象步步深入地引导人们思索这“心灵悲剧”的根源。作品抨击封建宗法的童养媳制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民族悲欢荣辱的探寻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但表面上写的却是山村民风的古朴和生活秩序的沉静。这正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色之一。古朴而野蛮的社会风俗的描绘,纵横驰骋的想象,舒卷自如的结构,流水行云般的风姿,水一般流动的笔调,使小说融进了丰富的散文和诗的因素,韵味隽永,也更衬托出“心灵悲剧”那悲凉、沉重的氛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沈从文的半生辉煌和半生沉寂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 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 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合并为西南联大)师生南迁昆明。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彭子冈,《大公报》著名女记者)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正是这篇文章使沈从文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焦点和核心。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沈从文后半生竟会远离文坛、沉寂四十年呢?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一大批文化名流接到国民党通知,限期南下。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名列其中。但饱经离乱的沈从文毅然决定留下。 1949年,沈从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当时沈从文14岁的长子沈龙朱是这次精神危机的见证者。他说,“1949年1月,原来旧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贴出很多大字报,大字报转抄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孩儿,在北京四中念书,放了学就去父亲教书的北大看热闹,郭沫若犀利而尖刻地给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画像,他们分别被骂成红、黄、蓝、白、黑的作家,我看到父亲是粉红色的,粉红色我觉得还可以。回到家就跟父亲说。我们觉得无所谓的事,对父亲的刺激却很大。1月以后他的神经就不正常了。他感觉压抑,感觉有人要迫害他。” 1949年3月的一天,沈龙朱看见父亲把手伸到电线的插头上。他在慌乱中拔掉电源,把父亲蹬开。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能阻止父亲再次的自杀行为。几天以后沈龙朱上学,“父亲找到一把保险刀片,割手腕的动脉,割脖子上的血管”。在沈家做客的张中和(沈龙朱的表舅)从沈从文所在的房间外走过。他听见房内有呻吟的音,推门的时候门纹丝不动。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 边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桂乙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摘要: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湘西视角展现了一幅幅纯美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反衬出灰暗的都市生活。对于城市和乡村, 沈从文在城市里看到了文明和堕落,在乡村里看到了纯美和落后,沈从文一直在二者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试图支撑起两种文明。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着多层次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相互杂糅,互相影响。面对不可阻止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在极力维护着乡土文明不被破坏的同时,也在寻求着一条和谐之路。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在推崇湘西,批 判城市的同时,表现出对人生的追寻,在浪漫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为“为人生”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 的浪漫色彩。 关键词:和谐;沈从文;生命;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2)04-0058-05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不易察觉的悲壮和凄凉,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 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一、悲剧宿命的超脱湘西,作为乌托邦的化身,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在这水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蒙上了一层唯美的光辉,人们生老病死,世代轮回,生命作为独特的存在个体展现出多样的人生态势,而每一 种人生态势都是顺着时间, 平静地向前推移,没有大风大浪般的起伏,即使有冲突,也都被特有的湘西风情淡化,继而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和谐。然而,在这和谐的背后是一个个“生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却被赋予 了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呈现出悲美的人生状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小说由一个 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引出一段段故事。天保、傩送、翠翠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是平常年轻人的平常事,但作者没有将这段感情以平常的方式圆满地结束,而是选择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带走了爷爷的生命,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坐水船到茨滩却溺水身亡、一去不回,对此,傩送充满了愧疚也驾船出走,而翠翠一直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回来。结尾,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留给了读 者无限的想象, 但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倘若傩送不回来,翠翠便会如同爷爷当年一样来回渡船直至生命的尽头;倘若回来了,结局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我想不会。翠翠是“寄作者所企求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代表者,然而安静恬淡的边城生活却使她无法逃避爱情的悲剧。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 患意识加以诗化,把人性扭曲变形之处剪除,敷衍成悲郁的意境,将忧患与追求融合在一起。”〔2〕在《边城》 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走,他们永远也无法跳出这样的“圈套”,命运早就为 他们安排好了结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要“跳出来”,离开“茶峒”这个地方,离开这样的生活 方式。在这里,他们是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生活的全部面貌,死亡于他们来说是一段插曲,活着的人仍要 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在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挣扎,更多的则是含蓄哀婉的“笑看人生”,这也就冲淡了 小说本应有的悲剧性。 《边城》这部代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宗旨,他并不刻意追求湘西的安宁平和,却是强调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以及人性以最完美的方式绽放。正如短篇小说《萧萧》中的萧萧,我认为《萧萧》这部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32No.4Jul.2012 *收稿日期:2012-04--30 作者简介:桂乙雯(1989-),女,江苏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李天福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媒介的演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报刊杂志的兴盛发达,作家、编辑的身份聚合,对于文化思想阵地的繁衍、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本文以沈从文为例,剖析现代传媒对于作家成长的重要性及报刊编辑如何践履社会责任。 一、圈内效应与四面开花 近代以来,大众传播的巨大变革使刊物成为团结同道、形成风气的核心力量。各大报刊注重凝集作家、编辑和读者,形成风格多样、追求各异的社团和流派,彰显出文学报刊对作家个体和群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样,作家个体熟悉报刊市场,走进媒介圈,发现或培育自己的园地,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沈从文对此深有感触:“现代史许多举例示范作品,当时似乎即半为编辑催逼而成。……弟二十年来多数作品,也多半是徐志摩、叶圣陶、徐调孚、施蛰存诸先生主持杂志编辑时,用‘鸡毛文书’方式逼出。”[1]这段感慨算是幸福的回忆了。 众所周知,创作起步阶段,沈从文经历了无数刻骨铭心的投稿辛酸。其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制约,如不熟悉白话文法和新式标点、不熟悉投稿门道、不了解办刊宗旨及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缺陷,等等。《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记录了初学写稿和投稿的不得已经历,《〈第二个狒狒〉引》表达了写作及投稿起步的艰辛与不易。 其实,沈从文对投稿诀窍并非一无所知。他也曾不忘附加一封谦卑的书信向编辑求助,也曾对《晨报副刊》的宗旨和编辑方针进行研究,并采取集中投稿的方式以求接近,但终未得到首任主编孙伏园的赏识反而遭到嘲讽。这让沈从文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并使他多年以后还难以释怀。 沈从文的幸运在于遇上了一个文学至上的时代,遇上了一批惜才爱才的大家。郁达夫冒雪看望并相助的佳话早已广为传颂,胡适去酉西会馆探望并为其推荐作品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北大教授林宰平襄助,并向徐志摩、闻一多等推荐,也给了沈从文极大的动力。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后,沈从文更是迎来了投稿生涯的春天。 沈从文不断融进媒介圈,结识了一大批著名作家、编辑、学者,作品随后陆续发表在《晨报副刊》、《京报·民众文艺》、《语丝》等刊物。1925年,是沈从文的首个丰收年。这一年,

2018年10月自考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00531)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睨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I页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喜宴》通过知青视角描写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卖油绳” B.“喜宴”和“上门喝茶” C.“假结婚”和“卖油绳” D.“假结婚”和“上门喝茶” 2.小说《鞋》中守明将做好的鞋交给未婚夫并请他试穿,未婚夫的反应是 A.觉得有点挤脚 B.觉得有点大 C.觉得正合脚 D.没有试鞋 3.小说《广陵散》刻画人物时采取的描写方式是 A.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B.梦幻与现实的叠加 C.意识闪回与蒙太奇交织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4.小说《马桥词典》中“宝气”一词的引申涵义是 A.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 B.友情的诚挚和爱情的忠贞 C.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 D.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 5.小说《送一个人上路》故事展开时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青年“我”的视角叙述 D.童年“我”的视角叙述 6.散文《致傅聪》的作者傅雷与傅聪的关系是 A. 师生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朋友关系 7.“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是 A.汪曾祺 B.孙犁 C.丰子恺 D.阿城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 用户名:xieyat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吴新苗 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1.提出中心论题: 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 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 (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 (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三、结论 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在这一方面,沈

论沈从文的

论沈从文的《边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书中有爱情的曲折和人事的纠葛,同时也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重塑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人性美、乡土气息、湘西世界、理想化

目录: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3)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3) 2、浓厚的悲剧意识 (3)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3) 二、《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1、美丽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 2沈从文的人性美 (4) 三、《边城》艺术表现上鲜明独特的个性 (5) 1、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5) 2、文中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纯真,深沉蕴藉。 (5) 1、作者的创作灵感。 (6) 2、民风民俗的刻画,渗透着理想化的色彩 (6)

正文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 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2、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林震是 A.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 B.一个官僚主义者形象 C.一个世故圆滑的年轻人 D.有理想、有朝气、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干部 2.《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感人故事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战争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3.小说《棋王》的主人公是 A.脚卵B.“我” C.小英子D.王一生 4.构成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A.卖帽子—住招待所—买油绳B.买油绳—卖帽子—住招待所 C.住招待所—买帽子—卖油绳D.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 5.下列作品中,重知识、有趣味、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的是 A.《社稷坛抒情》B.《茶花赋》 C.《早熟的枣子》D.《下放记别》 6.揭示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下放记别》B.《听听那冷雨》 C.《夜航船》D.《黄鹂—病期琐事》 7.巴金的《怀念萧珊》一文,出自他的散文集 A.《英雄的故事》B.《再思录》 C.《随想录》D.《新声集》 8.“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出自A.牛汉的《童年二题》B.茹志娟的《百合花》 C.铁凝的《哦,香雪》D.张洁的《拣麦穗》 9.“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一句出自 A.白先勇的《游园惊梦》B.邵燕祥的《和尚之喻》 C.贾平凹的《秦腔》D.余秋雨的《夜航船》 10.《草木篇》中“白杨”的象征寓意为

沈从文小说集读后感

《沈从文小说选集》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精彩片段】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边城》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必然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萧萧》 【读后感】 暑假我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沈从文小说选集》,从而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 《沈从文小说选集》收录了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创作中的短篇小说46篇,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1部,这些作品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面貌和成就。在这部小说集中占比重最大的是表现湘西下层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些作品里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读完《边城》,不禁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和黄狗,三个人物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吧,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而客人坚持要给,于是老船夫便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 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