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常常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但只要用心体验,亲人或友人一个随意的动作,一丝默默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话,就会令我们感动不已,这,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民情;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亲情;在一枝一叶中应用表达亲情;在一枝一叶中探究语言的朴素魅力。可以说是我命题的主旨。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作文命题,

一是源于郑板桥的画诗,即在几竿清竹的画上,题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勾画的是环境,作者在衙斋躺卧,听到室外风吹竹动,发出萧萧之声。“疑是民间疾苦声”,萧萧竹声无异于老百姓发出的艰难度日的哀叹和呼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是个基层的小官员,也要惦记老百姓!竹子的一枝一叶在风雨中飘摇,老百姓的一点一滴要记挂在官吏心中!

这句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主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深。

二是感于《项脊轩志》。这是粤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中的基本阅读课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这篇感人的叙事散文,它有着深厚的意蕴、真切的感情和纯熟的技巧。通过语言品位,蕴含在细节描写中的至爱亲情。

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亲情,高低的标志是是否亲切感人。在“豪华落尽”中“见真淳”。

有值得品味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至爱亲情。

如;走进家门的第一声呼唤,

母亲早起为我们做饭的身影,

返校时塞满书包的饼干;

父亲那双起了老茧的大手;

在外打工的姐姐寄来的汇款单,

祖母在家看守的那棵老槐树。

如妪每谓语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呼?欲食呼?’”从“某所,而母立于兹”可以想象到母亲经常站在那儿,仔细听孩子在老妪处的动静,心里时刻挂念着孩子,略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担心,忙走到门前“以指叩门扉”,一个“以指叩”的动作,写出了母亲既担心孩子,又害怕惊动孩子的紧张心情。更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端庄文雅,知书达理的母亲,。一声“儿寒呼?,欲食呼?”的关切问话,把母亲对孩子的爱护,问寒问暖的神情形神毕肖的表现出来。

祖母的“以手阖门”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他看到孙儿这样用功,怕别人惊扰孙儿的学习,仔细地关好门。几代以来,家道中落,祖母作为一家之主,怎不伤心?看到孙儿的用功,怎不喜悦?家族振兴终于有希望了,老人禁不住,边走边自语。那种喜悦,那种期待,那种看到后继有人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回到自己的屋里,拿出祖传的象囫,又来到项脊轩,反复叮咛鼓励:“此吾祖太长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多么厚重的期望啊!老祖母相信孙儿一定能考上高官,光宗耀祖。

再如:漆黑的雨夜,我们好多小孩,都在默默的赶往天堂的路上,谁也没有说话,老师在前面带着,匆匆的走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带我们去天堂,都说天堂好美,可路却这么黑!

老师,我不想去天堂,我要回家,爸爸和妈妈都还在等我呢?明天就是我的生日,爸爸给我买的生日礼物,说好我今天放学回家后就打开给我看,妈妈说一定会给我一个惊喜的……

还有我挂在我小衣柜里漂亮的新衣服,妈妈让我穿,我说要在“六一儿童节”再穿,爸爸说还要到动物园,和海洋世界去呢?都有好多动物和海洋生物我都没有见过呢?只是在书上和电视上见过,我这次一定得去摸摸它们……

妈妈,是你要让我去天堂吗?天堂的路好黑,我不想去……

妈妈,你让我回家好吗?我再不淘气了,我听你的话,我明年还要送你礼物呢,母亲节那天,我给你买的一支冰糕,你好高兴啊,你还夸我乖,说我懂事了……

我长大了还要给你买好多好多的礼物……

爸爸,是你要让我去天堂的吗?天堂的路好远,我不想去,你说你永远爱我,我永远是你的宝贝,你为什么舍得我离开你呢?我不相信是我爸爸的决定是叔叔和阿姨们吗?天堂的路好阴森,我不想去。。。你们都常说,我最讨人喜欢,是祖国的未来,即使我不认识你们,但我也会礼貌的叫:叔叔!阿姨!

你们也不忍心让我去的是谁非要我们去天堂呢?

我不喜欢天堂,我只留念人间,人间好美好,我要看奥运会我还……

要看明星、我要做科学家,研究和利用大自然,让它永远不会疯狂如……

我这么听话,是谁要我们离开妈妈去天堂呢?妈妈会伤心。。。爸爸会流泪的,我也不愿意啊……

哦,我知道,我是在做梦了,刚才我们还在上课呢,我还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我咬咬我的指头试试。。。啊,一点也不感觉痛,不是梦啊,这不,在我身上还压了好多的水泥石块啊,我的身上有好多的伤。。。流了好多的血啊,泥沙也钻进了我的伤口。。。虽然现在已经不感觉痛,可好不舒服哦,妈妈说过,从小要讲卫生的。妈妈,我不去天堂,我好怕,带我要回家。

天堂的路好黑,天堂的路好幽暗,天堂的路好漫长,只能看到伙伴们阴森的眼睛和幽怨的脸,匆匆的前行叔叔阿姨,天堂的路好黑,我好怕黑,请为我们点一盏烛光,照亮我们短暂的行程,也让我记起来时的路,我还要回来看我的爸爸妈妈!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讲读课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供材料,积累资料。 目前,无论统编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编初中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材料,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根据这种情况,在讲读课中,我特别注意将范文中的内容教给学生作为写作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流”。譬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以及江泽民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时,我在讲课时,非常注意启发学生对范文中提供的写作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运用。学生占有了那些资料,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并又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如省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勤”》(作者林家箴)列举了大量事实: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补拙的事实和道理。这不但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有关“勤”与成就、智慧及补拙的事实材料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5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思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部分老师对写作教学感到茫然,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水平好的同学往往认为作文课的收获、启迪不多,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读课标就会发现它已经给了我们具体的引导。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因此,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最有效果的“药引子”。有了写作兴趣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害怕写”为“喜欢写”。从教师的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诱发起来并保持住写作的激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作:或在写作前用各种方式激发写作冲动,或在评讲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的佳作或精彩句段,或者选出佳作编写作文集或汇编精彩句段,或在班级园地开辟专栏发表;经常向报社、向有关杂志推荐学生作品。如此种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写作文的乐趣,大大提高并保持写作的激情。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让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形成长久的兴趣,就会充满热情,激活思路,挥洒自如。所以从兴趣的角度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写,就能够写出好文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写作个性就是这些特质表现于书面的言语方式。世界没有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人,同一个题目作文也没有相同的写作。学生写作个性就是在写作教学中,要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想自己所想,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个性感受、体验和思考。 这样,作文就放射出写作个性的光芒。我们常说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不仅培养了学习做真人,而且这一要求促进了写作的个性表达。从教师角度来说,选材、立意、结构、时间、取材范围等,不管哪一方面,教师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尤其立意应当允许多样性,立意的指向要多元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个性,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改变旧的评价标准和批改模式,批改要宽容。批改作文时应该善于发现亮点,以尊重学生劳动,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 要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还要让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身独有的见闻、感受、想法。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受;启发学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分类课件

诗歌鉴赏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作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觉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其它问题就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近四年来,我的学生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很感兴趣,自己有意识地写些小诗、小文、小说之类的文章了;那些一开始惧怕写作文或者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的同学也开始喜欢写作文了;一些写作水平很差,尤其是刚开始只写几行字而写不成篇的同学,现在也能写出语句较流畅,符合要求,600字以上的作文了。总体来说,我感觉我的学生整体写作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没有一个掉队的学生或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了。 我是如何做的呢?我感觉以下这几个方面我做得比较好,正是这方面的练习与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提高了不少。 一、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必定用来写作文。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作文课就是用来写作文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教师并没有用在作文上,而是把作文课改成了赶课,采用两周一次作文。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我想,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果学生作文写好了,那理解力也就会更强,做阅读题也更容易,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更强,所以,我宁愿不赶课,也不占用这两节课。即使到了初四,我仍坚持每周写作文,我的学生现在都已养成了习惯。有时不写,有些学生还会有意见呢。 二、作文练习系统化。代初一时,我对四年学生的写作就有了系统的计划。初一重点练命题作文,接触话题作文;初二练半命题作文;初三练新材料作文;初四综合练习。在这个大框架下,每学年或每学期再制定一些不同的小目标和具体措施,做成小系统。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写不够字数的情况,我先让他们练习写够600字。针对观察力不强,无事可写的情况,又让他们练习写身边的人和事。初一上学期,我就让他们练习了一系列的写人文章,比如,写同桌,写同班同学,写校友,写各个任课教师,写父母,写其它亲人等等。到第二学期,才让他们练习到写陌生人。这些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写小事却能以小见大,也是一种不小的能力了。再比如,初二重点练半命题作文时,我又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设置题目,语言如何生动,如何打动人等等方面的方法。而且除了记叙文外,还让他们学写了说明文。又比如,初三练习材料作文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学写议论文,这样就把写作的类型和文体结合起来了。现在初四阶段,我让学生综合练习,每次作文出的都是选题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最拿用的文体,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这些系统化的训练,就避免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或者只跟着教材后面的写作实践走却没有系统化训练的弊病。我感觉,如果只是上作文课,却没有目的的上,去随便上,或者只给学生布置完作文题目写就行了,这样的作文课就不是真正的作文课,因为它没有效率,反而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作文课。每周的作文课坚持要上,但也不是随便上,要有具体的目标、方法和步骤。虽然每次练习的内容不同,但我一般是这样上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后一节课是实践。第一节课一般要评讲上次的作文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选两到三篇优秀作文给学生读,以便让学生借鉴。然后围绕本节作文课练习的重点,教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让文章生动起来,就先介绍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然后读一些示范作文。一般到这时,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审题的结果。审到了什么,写作时注意哪些方面等等。如果有意见,学生还可以再讨论,互相交流。这时就完成了作文的审题和构思阶段。第二节学生就开始动笔写,必须在下课之前交,目的是训练他们的快速作文能力。到现在为止,学生都能完成,个别学生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而且按要求完成,质量还比较高。 三、常动笔,每天一篇日记。写作的人都知道,要想水平提高,必须常动笔。为了让学生常练笔,我就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初一时写得比较少也比较短,随着年级的递增,字数也递增。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日记,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不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我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通过写日记,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每次写作文时做到有事可写,有话可写。有新颖独特的事写,就避免了作文中出现的空话大话等问题。我的学生作文,都能做到以真取胜,以真打动人,我非常喜欢读,改作文实际上也成了我的一大乐趣了。升入初四,课程比较紧张,但我宁愿放弃其它作业,也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不过略作了些调整,如果实在当天无事可写,学生也可改为摘抄一篇优秀文章。 四、重视积累,每周读一本书。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写作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所以,不进行大量的阅读,去谈提高语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只也只能空谈,即便有时出了成绩,也只会是暂时的。学生头脑中空空,能写出什么文章来呢?没有厚重的积淀,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积累,何来语文能力呢?所以,我比较重视让学生多阅读。初一至初三,我每周都挤出一节课时间专门让学生阅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名著,读报刊杂志等等。如果有好句子,也让学生背下来。这些积累,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大大提高,几乎每个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能找到一些精彩的句子,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有好多可圈可点的精彩地方。初四后,由于复习任务比较重,这节阅读课就取消了,但我让他们阅读,只是换到了双休日,我双休日的语文作业就是让他们读课外书。 五、把课文当例文学习写作方法。对于一些文学味很浓的文章,学完每篇课文后,我都让学生总结在写作上对他们的启发,或可借鉴的地方。因为我感觉既然文章能打动人,能吸引人,写作上定会有吸取的地方。哪些地方打动读者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除了读优美的句子外,我还经常让学生找出动人点,找出动人的原因,然后让他们在写作上加以运用。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作文写作加以联系,学生又多了一条练习写作的途径。 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四年来,一直坚持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出来,看看对同行有没有什么启发,另外,对我自己也是一种督促和激励。 在作文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困惑。这个困惑就是:作文虽然也强调个性,但不同于文学创作,如果学生写得太个性化,怕有些比较传统的老师改卷时会判低分,所以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上,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创新,另一方面又有些顾虑。自己不敢大胆放开让学生写,学生也不敢太大胆地放开写,总感觉束缚了手脚。所以怎样做到既创新,让学生发挥个性,又能写出符合考试作文要求,符合改卷老师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大难题。有时我就困惑,到底让学生写应试作文,还是发挥学生特长,让他们写个性化的作文呢?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是省作协会员,发表过不少文章,还出过书,可以说,我指导的学生作文水平不低,但我却不敢说,中考时他们就能得到高分,即便正常发挥,我也不敢打包票。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实际问题,我真的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2017高考作文点评

2017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点评 全国卷Ⅰ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

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

作文教学思考

作文教学思考 一、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有别于口头表达,它要求使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语言的组织要比口头表达更严密,逻辑性更强。如何组词、构段、成篇?这些词汇、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从何而来,如何“植入”学生头脑?答案就是——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二、三学段的作文训练称为“习作”,“习”即学习模仿的意思。学习模仿的是别人所写的好文章,那就离不开阅读。阅读包括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和课外自由广泛的阅读。 课堂上的阅读是有意识的从课文中习得作文的营养:词汇、句式、段式、篇章结构范式等,这种习得有时需要有教师的分析点拨引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习得,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地用心地去朗读课文,甚至熟读成诵。在这个过程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就会印在学生脑中,日积月累就丰富起来了。在表达(口语表达、书面表达)时,学生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们如能从一年级就开始改革自己的阅读教学,教师的分析讲解尽可能少一些,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背诵优美段篇,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从400篇左右的课文中汲取丰富的作文营养! 课外的阅读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更多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是学会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观察、品味和思考,这一点对学生的作文极其重要,这种观察、品味和思考是否敏锐、高尚、全面、深刻直接决定学生作文内容的质量。一个学生如果能博览群书,他就会比别人更注意观察生活、自然、社会,就会更喜欢思考,也会有更多独特的发现、感悟和见解,表达的欲望比别人更强烈,作文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写作方法的指导应放在阅读教学时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沿袭这样的模式:教师布置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多是放在学生动笔作文前这个时间段。很多教师主要是是从审题、选材、表达技巧等方面去说,由于时间不多,教师能做到的也就是泛泛地说说而已,对学生写好作文帮助不大,有效性不高。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要想让学生明白“内容具体”“语句生动准确”等等,就要在阅读教学时注意“读写结合”,抓住课文里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这就叫“内容具体”,那就叫“语句生动准确”“过渡自然巧妙”。如果按这样的思路去做,因为阅读课的课时是最多的,所以就可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学生就会从许许多多的例子中学会怎样写作文。 三、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动笔写作文前教师应做什么?多数教师是从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去指导学生,但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市金秀县潘海珍老师的“情境再现,自主作文”课题研究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学生动笔作文前,她会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过程、体验生活、有所感悟,然后顺势让学生动笔写作文。我有机会观摩了她执教的几节作文课,都是借班上课,学生表达的欲望很强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所写的作文内容都比较具体,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的情感特别真实。不少教师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动笔写作,写出来的作文都比较好。 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源于作者强烈的情感驱动。作文前教师最应该做的是让学生“情动”起来,让他们想说、想写。教师干巴巴的有关作文方法技巧的指导无法激起学生写作的愿望。试想,在作文课前学生上的也许是数学课、体育课,学生此时也许还沉浸在上一节课的情境中,这时却叫他们动笔写一篇作文,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不然多数学生这时是心不甘情

2019年全国高考卷三满分作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子,愤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句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时,走出考场时的情形。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一切终归平淡。只是,将与恩师分离,将与母校告别,当下心中轰然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看看书”,盼的是我们鹰击长空,“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的月夜,谁还记得那一张张乏味的试卷?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無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那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情不关风与月。这份情,是淳淳的师生情,是铮铮的家国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筑强国之华梦,报拳拳之师恩。 此去一别,山高路远,但问你我,无问西东。 点评 1.标题形象,揭示寓意。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这里可以是师生,亦可是师生之间的细节故事等,“总关情”:把漫画的各元素之间的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困挠师生的一个难题。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老师苦于教不好作文或不知道该如何教作文。以下是“”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从事了两年多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后,对于作文教学,脑海里一直存在着许多困惑,学生写作水平也不甚理想。 批改学生的作文,深感现在的孩子言之无物,小题大做,无病乱呻吟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文章单薄,语言缺少美感;例如一个学生在《美丽的公鸡》作文中写道“公鸡非常的可爱。它身上毛的颜色很多,很亮。它的眼睛黑黑的,我轻轻一碰,它的眼珠会动。”作文时,尽管学生抓住公鸡身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但是,描写时,没有一些优美的词语或修辞进行描写,使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活鸡”,沦落为呆头呆脑的“死鸡”,自然,这样的公鸡也就谈不上可爱。如此的描写既没有生活美,也缺乏语言美,导致了作文的了无情趣。学生作文内容上千篇一律,对于“题材新颖”的要求差之甚远。比如有一次布置写“妈妈的爱”这个主题的作文,多数学生写的都是“生病时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晚上又在我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醒来了妈妈却累的倒下了。”……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除此之外,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假话多、空话多,没有真情实感等等诸多问题让老师们在对待作文教学上倍感棘手。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还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寻找作文教学的新出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在进行探索,就我个人认为提高以下几点做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要让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愿望与冲动。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拔河比赛、“六一”汇演,我们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讲故事比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等等,使他们接受教育,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在有活动进行之前,提示观察要点,提出写作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例如有一次写家乡景色的作文,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家乡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和阳广场、北关公园、六和塔,一边讲解一边 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这样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真实,思路清晰。总之,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一高考作文的简要回顾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 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 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料,第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及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听说读写这四大语文能力中一个最重要的综合性能力。但现今很多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对作文都有一种畏惧和茫然之感,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一提作文便头疼,这在很大程度困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和工作实践,对现在的作文现状和解决方法做了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作文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1.学生怕作文,厌作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通过我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很烦心的事情,不好写,写不好,提到作文便头皮发麻,可见畏难情绪之甚。 2.外延阻塞,泉源短缺 部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周遭事物熟视无睹,也不愿参加课内课外的各种活动,生活单调,孤陋寡闻,头脑空空,言之无物,作文成为无源之水,在写作时,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感,为了应付检查,只好胡 编乱造,或者空喊几句口号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很多时候觉得心里有话说,但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即使勉强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倒出来往往也是硬挤强凑平淡干瘪毫无新意可言的。 3.擅走捷径,惰性严重 有的学生作文动机不纯,懒得动脑,一味贪易,于是乎走上了不劳而获的“捷径”,从“作文选”上抄袭一篇冒充自己的作文或是东挪一段,西移一句拼凑而成。而由于当今作文书种类繁多,老师识不了“庐山真面目”而给予好评,从而使学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制胜法宝而沾沾自喜,惰性愈演愈烈,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4.阅读不广,知识面窄 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库存量也少或是根本就没有对学生开放,加之报刊杂志又少,学生除了课本就很少有其他课外书籍可供阅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积累甚微。这样写作时,也就只能昏昏而不能昭昭了。 (二)教师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单调陈旧,灌多导少 在小学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中,那种“教师讲作文理论--学生写--教师改”的教学模式比较普遍,鲜有新的花样,且习惯孤立作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不善于把每个单元的课文分析与单元作文训练重点联系起来,教学过程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学生对枯燥的作文理论产生厌烦情绪,使之起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还有些老师甚至将文章头怎么开、中间写什么、尾怎么结都和盘灌输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僵化的思想固定的模式约束了学生天真烂漫的想象,学生只得机械式地按老师煞费苦心的构想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大都“依葫芦画瓢”,

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 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米君 【摘要】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人”与“文”更是严重分离。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提倡“本色作文”,强调“本色”二字。同时本色作文教学强调打好基础,逐步提高,课堂为经,生活为纬,多读古典文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作文教学只有回归本质,才能教活学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本色生活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模式化,学生按照老师教的固定格式进行作文,压制了个性;二是成人化倾向,世故之气压倒了纯真的童心,三是知识化,作文教学成了作文知识的累积,忽视了能力培养,这是语文教学中“本”与“色”的分离。也使学生想象匮乏、情感压抑,直接导致了“苦于作文”的教学现状,于是众多有识之士才提出了“本色作文”教学理论。 本色作文强调“本色”二字,是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和作文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抒写真性情,表达真自我”为原则,标志着作文的本质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句话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本色化,学生一旦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提起写作的兴趣,把感情投射进去,才会乐于表达。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本色化,使学生真正做到本色作文呢?个人认为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作文,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我们可以就生活写作文,平时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而如今的作文教学要求一味拔高,那是揠苗助长,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得从基础抓起。基础是什么?就是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我们认为,现在的学生对于写记叙文是没有的多大问题的。可还是有一些学生到现在记叙文仍然是连基本的六要素都没有齐全,甚至到了初三,本应产生质的飞跃的学生作文却没有产生飞跃,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本是为学生作文松绑,让学生在自由王国里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写出有文采、有个性、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来,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成了四不象,教师苦无对策。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作文的基础不牢,东拼西凑,合成这样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急于对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要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记叙文是基础的基础,教师要以记叙文的训练为主,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记叙文所适用的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最能锻炼、也最能体现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所以,记叙文练好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议论文是中学作文的另一个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关于《一枝一叶总关情》作文的命题与思考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常常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但只要用心体验,亲人或友人一个随意的动作,一丝默默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话,就会令我们感动不已,这,就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民情;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感悟亲情;在一枝一叶中应用表达亲情;在一枝一叶中探究语言的朴素魅力。可以说是我命题的主旨。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次作文命题, 一是源于郑板桥的画诗,即在几竿清竹的画上,题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衙斋卧听萧萧竹”,勾画的是环境,作者在衙斋躺卧,听到室外风吹竹动,发出萧萧之声。“疑是民间疾苦声”,萧萧竹声无异于老百姓发出的艰难度日的哀叹和呼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虽然是个基层的小官员,也要惦记老百姓!竹子的一枝一叶在风雨中飘摇,老百姓的一点一滴要记挂在官吏心中! 这句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主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深。 二是感于《项脊轩志》。这是粤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中的基本阅读课文,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这篇感人的叙事散文,它有着深厚的意蕴、真切的感情和纯熟的技巧。通过语言品位,蕴含在细节描写中的至爱亲情。 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亲情,高低的标志是是否亲切感人。在“豪华落尽”中“见真淳”。 有值得品味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至爱亲情。 如;走进家门的第一声呼唤, 母亲早起为我们做饭的身影, 返校时塞满书包的饼干;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1、缺少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 2、语言贫乏,且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 3、缺乏想象力。 4、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诸多问题,可以说是学生惧怕,老师也倍感棘手。即便如此,作文教学也要“知难而上”,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点作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读写结合,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新编教材更注重于单元整合,从单元前的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作文训练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专题而安排,可以说是“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这样,对学生的习作训练就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每学习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对作者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及写作的特点和方法进行剖析。理解作者是如何巧妙选材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具体而生动的。如:学习《燕子》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围绕“燕子”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来写,首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燕子可爱机灵的外形特点,接着写燕子融入春光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最后描写了燕子的各种飞行的姿势展示其动态之美与燕子停歇在电线上时的静态之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小燕子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光的赞美之情!这样持之以恒地引导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汲取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的能力。 二、在习作训练中可让学生适当摹仿,并在摹仿中寻求创新 绘画可从临摹开始,学生习作也一样可从摹仿开始。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写文章就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及方法,再加上不断的创新而独具风格的。指导学生习作时,让学生摹仿写,就好比给学生一根拐杖,他们在慢慢的摸索中学到如何布局谋篇、以及如何去组织写作素材。如指导学生写“介绍我自己”时。让学生学习别人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路,学生就会明白:介绍自己可以从外貌、衣着、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来考虑去写。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介绍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是多角度地介绍自己。 三、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注重让写生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

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0-01-05T09:35:40.560Z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年10月第5期供稿作者:刘艳[导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但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重阅读,轻写作;重理解,轻运用;重应试,轻积累刘艳湖北省竹山县张振武小学(442200)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但长期以来,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重阅读,轻写作;重理解,轻运用;重应试,轻积累。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讲作文,有的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通观现有的语文教材,作文知识要么散见于各单元中,要么立题太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距很大。再观实际的作文教学,教师们用的课时不多,每学期按大纲规定的完成8篇,训练的机会较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又能有多大的帮助呢?鉴于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我们的整体作文教学水平。 1大刀阔斧的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其关键在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大家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理应大刀阔斧的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1)各校应成立作文教学课改小组,由作文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担任组长,制定长期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案,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2)调整语文课时,每周安排至少1-2节课进行作文教学辅导,形成一个稳定的作文教学的训练机制。 (3)走出去,请进来,强强联手,搞好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提供丰厚的后勤保障。 2打造个性张扬的作文教学风格 俗话说:“教无定法”,作文教学更是如此,邓小平曾说过:“不管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作文教学同出一辙,无论你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彰显出学生的个性,达到了应有的训练要求,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你就是超级赢家。特级教师武琼独创的“15分钟快速作文”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作文教学训练的一种极致,一种完美。我想,作为新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信心比她想得更远,做得更好。 3构建以点带面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毕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各校师资力量的配备并不是尽善尽美,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普及作文教学知识,推动作文教学改革,构建一个作文教学示范点,带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点面结合,这样既可达到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也可避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这应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的。 4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多角度选择作文题材。小学生由于阅历尚浅,视野未够开阔,他们的写作,较多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但这些题材他们经常在写,难免有“炒冷饭”之嫌,教师宜引导他们学会搜集、记录自已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挖掘、开发这些题材的内蕴和表现价值,力求写出新意。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扩大,学生还会自发地从书刊杂志中获取写作灵感,借鉴写作题材,甚至凭自已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虚构题材。这些无可厚非,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基于生活进行创作,不要流于假、大、空,不要陷于荒诞怪异,更不可抄袭盗用他人作文。他们的笔触,容易穿越最贴近的校园和家庭,直探向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与影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件可喜的事。不过,很多同学的作文选材无新意,无个性,雷同现象颇多,教师在指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取材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对各生活领域的参与热情,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广开生活之源,并铸炼生花妙笔,用以记录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片段。 4.2灵活的命题方式。大多数教师都注重了命题方式的科学性,既不放任自流,同时又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个性化发挥。教师应在命题方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开放、灵活一点,追求趣味性和创意,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 4.3开放写作文体。最近几年,考试作文不断淡化文体,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已的写作特长。此外,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也有一定关系。小学学生的写作更倾向于追求新奇有趣,生动形象,更偏重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相对不足。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先放后收,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文体入手,不断获取成功的写作体验,并利用学生对各种新鲜知识的好奇心,逐渐过渡到掌握其他各种文体。 4.4精心的作文指导课。现在作文指导课上,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有时这种“讲”会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让他们无所适从;而写作前过多的宣读范文,又容易造成写作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写作积累不够深厚,很多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选择和运用材料上,具体表现为题材匮乏、用错材料、剪材不当等方面,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学生欢迎教师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但要求点到化即止,点拨为主。他们对指导课呼声最高的是“激发兴趣,引起写作欲望”,较多学生反映现有的写作指导课太少,要么是利用零碎时间走过场,要么是枯燥乏味,单调沉闷,对写作帮助不大。 4.5细化作文批改和讲评。精批细改仍为师生习惯接受和使用的批改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常常是高耗低效,不利于将教师从沉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也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反馈和交流。不赞成同学间互改的原因大多是认为有的同学不太负责,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作文。这种信息反馈量大的批改方式其实很有利于同学间的互相学习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地引导,耐心指点评改的标准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评改他人作文的责任心和能力。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尝试各种批改方式。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使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中,由此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如能以读促写,双管齐抓,加强对写作教学的投入,在这块荒芜的土地上勤于耕耘,播种聪慧而有灵性的种子,必定能收获累累硕果。愿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探索中发现,在失败中进取,在积淀中提高,超越自我,挑战考场满分作文,创造作文教学的又一个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