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肠管放置保留术

鼻肠管放置保留术
鼻肠管放置保留术

鼻肠管放置保留术

1、目的:经胃肠道用管饲方法来提供、补充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多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

2、适应范围:

(1)胃肠道疾病,包括短肠综合征、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胰腺疾病、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等。

(2)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等,包括手术,肿瘤,大面积烧伤、创伤或口腔、咽喉、食道炎症,化疗或放疗后,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脑血管意外,昏迷,颅内肿瘤以及咽反射丧失等。

3、操作程序:

4、注意事项:

(1)每次连接肠内营养产品时、对管道是否处于正确位置有怀疑时,都应用PH试纸检查管道位置,并且每天至少检查3次,如有疑问,应通过X线检查了解管道是否放置于正确位置。

(2)在管饲喂养及给药前后都应用至少25ml无菌生理盐水或灭菌水冲洗管道,且至少每8小时冲洗一次以防止管道阻塞。

(3)做好鼻部护理,定时用生理盐水清洁鼻腔每天更换固定管道于鼻部的胶布,清洁鼻部皮肤,如有必要,使用能去除胶布的试剂。如果胶布粘贴处的皮肤破损,局部使用消炎剂或保护剂。

(4)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如是昏迷患者,应每天冲洗口腔;为防止嘴唇脱水及增强患者舒适度,应使用保湿膏。

(5)每42天应更换鼻肠管。

(6)不要在已置入体内的管道内再插入导丝,以免钢丝刺破管道引起营养液的泄漏(还有可能损伤胃肠道。

(7)拔出鼻肠管时,勿将导管向患者头部方向提拉,应顺着鼻腔方向向下缓慢拔出,以免损伤鼻粘膜。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 张立强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济南,250012 摘要本文从泪道系统的解剖、术前评估、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进行了介绍。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达8mm。选择手术病例时需排除泪点和泪小管的病变,否则会影响手术成功率。骨窗要尽量开大,对防止术后泪囊造口的闭锁。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创面和骨质裸露有助于使刀口尽快愈合。精细的操 作和准确定位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炎外科手术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延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鼻眼相关疾病的治疗领域。既往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治疗主要由眼科医生从鼻外途径进行,这样,患者面部会遗留皮肤切口瘢痕,而且,由于从鼻外切口进行手术时,泪囊与鼻腔粘膜的吻合口暴露不清楚,有时造口可能通到了前组筛窦中。同时,对合并鼻窦炎的患者,由于不能同期进行处理,也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鼻内镜技术的引进,使泪囊手术在直视下很方便地进行,简化了手术操作,术后效果也得到了提高。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相关问 题进行了介绍。 一.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应用解剖 泪液主要由位于眼眶外上方隐窝内的泪腺分泌。由深层的粘液层和浅层的油脂层组成的薄薄的泪膜在眼球暴露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泪液汇聚于内睑缘,在此经上下泪点的开口引流进入泪小管。泪小管起始段的2mm与睑缘垂直,而其远端8mm则与眼睑平行,下行于内眦韧带深面最后进入泪囊。大多数情况下,上下泪小管在进入泪囊前汇聚成泪总管。

泪囊位于卵圆形的泪囊窝内,该窝高约15mm,宽约10mm。上颌骨额突较厚的骨质构成泪前嵴,是泪囊窝的前缘。与此相反,菲薄的泪骨形成泪后嵴,为泪囊窝的后界。上颌骨额突与泪骨于垂直跨越泪囊的纵行骨縫处融合。 泪囊的下端在其进入由上颌骨、泪骨及下鼻甲骨组成的骨性鼻泪管时逐渐变细。鼻泪管在骨管内行程约12mm,然后与位于下鼻甲下方开口于下鼻道的内长约5mm的膜性鼻泪管相连。鼻泪管开口于位于下鼻道前中1/3交界处,距下鼻甲前端约8mm,距前鼻嵴约2 9mm。该处常有粘膜瓣覆盖,称为Hasner 瓣膜,该瓣膜有助于防止鼻腔分泌物返流。 从鼻腔内观察,泪囊位于中鼻甲前方鼻腔外侧壁骨质下,其后界常延伸至中鼻甲的下方,上颌线之后。关于泪囊的上界,早期研究认为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附着处上方少许延伸。近期研究表明,泪囊上界可达中鼻甲前穹隆部上方平均8mm。这样,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时,鼻腔粘膜切口和去除骨质的范围需相应向上延伸。否则,不易打开全部泪囊,影响手术的成功率。上颌骨额突前方即为面部软组织,手术中将上颌骨额突骨质去除后,如果遇到小泪囊或周围有瘢痕时,定位泪囊会有些困难,有时可将面部软组织误以为泪囊切开,引起面部软组织的感染或面部皮肤皮下瘀血。 二.术前准备评估及手术适应证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经眼科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以排除引起泪液过多的其他疾病,常见的有:泪小点瘢痕狭窄或闭塞,泪小管狭窄或闭塞,结膜炎或睑炎,眼睑错位,后者可使泪小点不在其原始位置,因而收集泪液困难。以探针经泪小点向内探查,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软性的,则可能存在泪小管的狭窄或阻塞,如探针受到的阻挡是硬性的,说明探针已达泪囊的内侧骨壁,提示泪小管是通畅的。对泪囊的评估需行泪囊造影和CT检查。泪囊造影可反映泪囊的大小,CT检查则可反映泪囊周围骨质的厚薄,骨性泪囊壁的大小以及有无合并慢性鼻窦炎,这对于术者制定手术方案准确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重要参考价值,对

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

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7-31T12:39:37.2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作者:谭炬辉[导读] 分析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湖南省岳阳市爱尔眼科医院 414000【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2例,分组方法以“电脑随机匹配”为主,分对照组(41例,采纳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研究组(41例,采纳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比对照组(73.17%)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术可有效改善慢性泪囊炎患者临床症状,保持鼻腔通畅,效果显著,值得借鉴。【关键词】慢性泪囊炎;鼻内窥镜;鼻腔泪囊造孔术;泪道置管术;临床效果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眼科常见病,临床症状以眼部流脓、流泪为主,属于化脓性炎症范畴,对患者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主要手段,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术后泪道容易堵塞,整体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对于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是否需要联合泪道置管术是目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2例,现将研究做出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此项研究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该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2例,分组方法以“电脑随机匹配”为主,分对照组(41例)、研究组(41例)。研究组女性、男性例数分别是17例、24例;年龄在33-77岁,年龄均值为(55.52±4.47)岁;病程在1-10年,病程均值为(5.52±2.14)年。对照组女性、男性例数分别是16例、25例;年龄在34-76岁,年龄均值为(55.51±4.41)岁;病程在2-9年,病程均值为(5.55±2.11)年。一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零度鼻内镜,于中鼻甲附着处上缘部位做弧形压迹,沿压迹将鼻黏膜切开,切缘与钩突附着缘的距离应至少在0.5cm以上,暴露泪骨、上颌骨额突,从切口下端暴露部位用咬骨钳将泪骨、上颌骨额突咬除,使鼻泪管起始部暴露,继续向上将泪骨、上颌骨额突咬除,骨孔大小在10mm×10mm,将泪囊下半部暴露,将探针经下泪点植入后挑起泪囊,用钩突刀做一小切口,长约1-2mm,流出脓性分泌物之后,冲洗泪道,确认无出血之后,放置膨胀海绵,并在周围涂抹妥布霉素眼膏。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泪道置管术:在探针的引导下将泪道再通管置于造孔部位,从下泪小点部位引出,将膨胀海绵置于泪道再通管后位,周围涂抹妥布霉素眼膏,包扎术眼。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具体判定标准如下:①显效标准:流脓、溢泪等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②有效标准:流脓、溢泪等症状显著减轻,泪道冲洗基本通畅,部分患者造瘘口存在狭窄现象。③无效标准:流脓、溢泪等症状变化不明显,泪道闭塞。总有效率=①+②,除以41[2]。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