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近年来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下面就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条件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克。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者通过观察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并进行了防治试验与实践,提出了选用小麦抗病优良品种、粉锈宁拌种、加强麦田栽培管理、及时清理麦田秸秆,并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显著。介绍了小了讨论"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化学防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技术 小麦是山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加重,致使小麦严重减产,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前言: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主要病害,病害严重时引起的减产幅度可达 20%。近年来,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该病害日趋严重,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性品种选育和化学农药使用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途径,为探索一种有效药剂,笔者于 2009 年进行了几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现报告如下。 1.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分散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丝状霉斑,后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病部表面为一层白色粉状霉层,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后期,在白色粉层中出现许多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此即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菌 该病害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外生菌丝多为永久性生存,很少有消失性,有隔膜,并形成瘤状附着器。内生菌丝通过叶的气孔侵入叶肉的细胞间隙,近先端有数个瘤状突起,突起生出吸器穿入叶的海绵细胞摄取营养。分生细胞梗由外生菌丝垂直向上发出,稍弯曲,单条,无色,具 0 ~ 3 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瓜子形或棍棒形,无色,单胞,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 63 ~ 104μm ×20 ~ 30 μm。闭

黄瓜白粉病(课件)

黄瓜白粉病(课件) 伍均锋 (全国优秀教师、省名师、市管优秀专家) 黄瓜白粉病是黄瓜栽培中常见病害之一。由于近年来,白粉病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 瓜类白粉病俗称“白毛”,以黄瓜、南瓜、西葫芦和甜瓜受害严重,冬瓜、苦瓜和西瓜次之,丝瓜较抗病。此病一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一、分布为害 黄瓜白粉病全国各地的露地、保护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生。我曾经对滦南县、乐亭县的部分温室和大棚内进行调查,发病率几乎100%。温室大棚最易发生此病,其次是春播露地黄瓜,而秋黄瓜发病较轻。因白粉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生长后期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二、症状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 时期:整个生育期都发生,中后期较重,是黄瓜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部位: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白色粉状霉层多。 症状:发病初期,正面或背面产生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粉斑(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 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后期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 二、病原 该病原菌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 三、发病条件 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16~24℃,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85%均能发病,最适宜发病湿度为75%。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流行快。特别是雨后转晴、田间湿度大时,或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时会导致病害大流行。 另外,肥水不足、植株生长细弱、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畅的地块易发病。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四、发病规律

白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当植物进入生长季节的巅峰之际,白粉病也在绿植叶面全面现身,侵袭人们心爱的花草树木,轻则使植物叶片泛灰,重则皱缩变黑,花芽焦脱,让管理者束手无策,心焦扫兴。 白粉病因为会在很多种植物上发生,所以对植物们来说,也是一个首先要防治的病症,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白粉病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并且最容易染上、分布植物种类最为广泛的一种病症,所以它对植物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不但会影响到植物的观赏效果,还会造成植物的植株枯死等。对白粉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非药物防治和药物防治两种方式,药物预防防治为主。 白粉病分布及危害 白粉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害,常见于各个地区。杨、柳、核、栋、采、核桃、抱恫、桑、朴、核、椿、橡胶、苹果、梨、桃、玫瑰、丁香等许多树种的苗木和大树都可受到白粉病涅染,但白粉病大多侵害阔叶树种。一般对苗木影响很大,有些白粉病发生严重时也可引起苗本叶片早镕、枯焦,甚至全株枯死,或严重影响生长。白粉病近年来在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日趋严重。由麦类白粉菌引起。常见的白粉病有:草坪白粉病、大叶黄杨白粉病、紫薇白粉病、月季白粉病,菊花白粉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粉病,桃树白粉病等。 白粉病症状 各种白粉病在症状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有时也危害嫩枝和幼茎。先是在叶面或叶背形成灰白色粉末状圆形斑点(是病菌的分生抱子和菌丝),斑点逐渐扩大有时可延及全叶。生长季节后期,在粉斑上开始形成黄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雍壳),小粒点由黄而黑,被害叶片通常会出现枯死斑。严重时叶片卷曲、干枯。 白粉病无公害防治 1.预防和对抗白粉病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具有抵抗力的植物品种,尤其是那些容易招惹白粉病的植物,在种植之前,最好先研究清楚是否是抗白粉病的品种。 2.要避免过度施肥,因为肥料促生软茎,有利于白粉病的发展。 3.荫闭的地点都比较潮湿,病菌容易繁殖,因此不要在那里种植容易染白粉病的植物。 4.彻底清扫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近年来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下面就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吧!

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条件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5、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克。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克。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过程观察

小麦白粉病菌浸染小麦过程姓名:杨平 班级:植保10-1 学号:20100331 时间:2012年4月24日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植物病原物浸染寄主过程的观察方法; 2、了解病原物的进入过程; 3、了解植物病理学绘图方法; 4、通过实验结果的观察学习,初步认识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二、材料与用具 川育20小麦、有盖培养皿、盆钵、镊子、试管、显微镜等。 三、内容和方法 1、幼苗的准备:向盆钵中播种川育20小麦,拿回寝室培养近一个月,至小麦幼苗长出2--3叶时,将叶片中部剪成4cm左右长度的小段,并在右上角剪一缺口方便辨认正面,将剪好的小麦叶段铺于培养皿培养; 2、小麦白粉病病菌的接种:用镊子夹取已经感染白粉病的小麦植株叶片,小心用解剖针敲打镊子底部,将叶片上的白粉均匀抖落到培养皿内的小麦植株叶段上,完成小麦饱白粉病病菌的接种; 3、管理及取样:接种后加盖继续培养,并分别于接种后6h、8h、12h、24h、36h、48h、72h分别取样; 4、取样处理和观察:6h、8h、12h、24h取样的叶段分别用异丙醇蒸气使之脱色,其余叶段用AA液(冰醋酸:95%酒精=1:1)透明,透明后的叶段用棉兰乳酚油染色,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的萌发和浸染过程 5、潜育期观察:为取样的盆钵培养至初现症状,观察记录下潜育期; 四、实验观察结果 1、实验观察,该小麦白粉病的潜育期为两天; 2、6h和8h孢子形态基本相似,都是生长出细长的菌丝,不同点在于8小时比6小时菌丝显得更加粗大;(如图1、2所示)

图1:6小时图2:8小时 3、12h—36h的菌丝膨大形成附着胞以及侵入钉(如图3、4所示) 图3:24h 图4:36h 4、72小时的孢子生长出的菌丝末端侵入植物细胞形成菌丛和吸器(图5) 图5:72h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是在黄瓜中栽培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常常会出现在温室或是大棚中,给防治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对于黄瓜白粉病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效呢? 黄瓜白粉病症状 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条。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近圆形白色星状小粉斑(即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以叶面居多,后向周围蔓延连结成片,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后期白色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白色,产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叶片逐渐变灰白色至灰黄色,质地变脆。植株从幼苗期即可受害,但以中后期发病为多。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存在差异,要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如鲁黄瓜4号、鲁黄瓜10号、济南密刺、津研4号、津春3号、津杂1号、津杂2号、夏丰1号等。 2.温室大棚消毒 温室大棚定植前10天左右,造墒后覆膜盖棚,密闭,使棚室温度尽可能升高至45°C以上进行消毒。温度越高、时间持续越长,效果越好。也可每亩温室大棚用2~3千克硫磺粉掺锯末5~6千克点燃熏蒸,

还可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1千克熏蒸,熏蒸时,温室大棚需密闭。 3、栽培防治 每亩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圈肥5000~7500千克,磷钾肥25~30千克作基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施一些鸡粪、大粪干、草木灰等。结瓜期分3~4次追施速效氮肥和追施叶面肥。温室大棚栽培黄瓜还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防止植株早衰,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栽培方式应采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保护根系;及时绑蔓或吊秧,中耕除草,摘除枯黄病叶和底叶,带出田外或温室大棚外集中处理;适当控制浇水,露地黄瓜应及时中耕,搞好雨后排水,减少田间相对湿度。温室大棚要尽可能增加光照、加强通风。 4.生物防治 白粉病发病初期,喷洒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农抗BO-10水剂200倍液,4~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5、物理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5~6天喷1次,连喷3~4次,以在叶面形成保护膜,防止病原菌侵入。 6、化学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4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300倍液、30%DT悬浮剂400~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白粉病冶疗

白粉病冶疗: 1中草药黄柏、苦参、花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和蒲公英中加水至将其淹没,沸煮15~5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将药渣淹没,沸煮15~50分钟。如此反复三次后将所获药液混匀、冷却,冷藏于2~4℃备用。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适用范围广,不仅对花卉、树木、水果、蔬菜,而且对小麦、油菜等均有特效。由于其系用无毒的中草药制成,故无毒、副作用,对人畜无害,是一种纯净的绿色药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供治疗植物白粉病用。 2植物得了白粉病用奥力克—速净比较有效。主治靶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5 0倍以上使用无药害,有杀菌、复壮的作用;无抗药性,能连续使用,累积效果显著。(1)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2)预防:A、轻微发病时,使用《奥力克—速净》按300倍液稀释喷施,5天用药1次;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稀释喷施,7天用药一次。[1] B、病情严重时,使用《奥力克—速净》按300倍液稀释喷施,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稀释,3天用药1次,连用2~3次,之后采取预防方案用药。 3月季白粉病治疗用多菌灵或者甲基托布津,1比1500倍液体喷洒(夏天早上喷;冬天中午喷),每周3次。连用3周(雨天不能喷)。月季白粉病白粉病月季种常见病害能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该病发生引起病叶卷曲、枯焦嫩梢枯死花能开放或花姿整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白粉病危害月季叶片、嫩梢、花蕾及花梗等部位嫩叶感病叶片皱缩、卷曲呈畸形有时变成紫红色老叶感病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黄斑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叶背病斑处有白色状物严重受害时叶片枯萎脱落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膨大其顶部向地面弯曲花蕾受侵染能开放或花姿畸形受害部位表面布满白色粉层白粉病典型特征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蔷薇单丝壳菌菌丝体寄主表面发育吸器伸入植物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短直立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孢子无色卵圆形或桶形5至10串生主要菌丝感病植株休眠芽内越冬次年春天芽展开便布满白粉些分生孢子被风传播幼嫩组织上适宜环境条件下萌发并通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表皮细胞进行危害白粉病般温暖、干燥或潮湿环境易发病降雨则利于病害发生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植株过密通风透光良发病严重温度变化剧烈花盆土壤过干等使寄主细胞膨压降低都减弱植物抗病能力而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土壤湿及时浇水;合理施肥氮肥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增强植株长势保持健壮植株本身抗御了自界栽培技术杂菌侵袭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室内盆栽月季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足之处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夜间要注意通气秋末冬初移入温室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立即剪除并烧毁免带入室内传播蔓延②.药剂防治:白粉病月季常见病所要特别注意苗木病虫害预防和管理大小苗木栽之前应根据温室、土壤实际情况做好杀菌、杀虫消毒工作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至4度石硫合剂消灭芽鳞内越冬病菌;春季生长期交替使用500-800倍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各次(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也行)发病期喷70%甲基托布津1000至1500倍液或15%粉锈宁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国光三唑酮、国光英纳等均有良好防治效粉锈宁残效期达20至25天喷药受

小麦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是传染和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病症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病症严重的已到旗叶和穗上,下部叶片已干枯,上部叶片被病菌覆盖,一扒白粉乱飞,严重损坏叶片制造养分功能。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白色霉斑,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下面来分析一下白粉病的原因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田间的温度以及湿度都有很大关系。首先,春季温度回暖,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其次,春季降水量也不少,当遇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就会增加,就会加大白粉病发生的概率,所以在4、5月份应格外注意田间温度湿度的变化。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 2、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肥料供应一定要到位,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长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控旺处理。 3、发现白粉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理,常用药剂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单剂,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灵/苯甲·丙环唑等复配药剂。 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较好防效,而且持效期长达15天以上。小麦生长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常混发,同时防治这3种病害可以优先选用唑类杀菌剂。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药量不能过大。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前要注意天气变

化,避免使用后有强降温天气,以免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 由于三唑酮在生产上应用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该药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导致防效下降。该药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在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用其他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往往也不好,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药。农作物病菌容易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应注意与唑类杀菌剂交替或混配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防治小麦纹枯病,除选用唑类杀菌剂外,还可以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其中,噻呋酰胺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药种,而且持效期长达28天左右,一般每亩用240克/升噻呋酰胺20毫升。 需注意一下: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根据发病的程度以及防治效果,中间间隔7-10天,可多次喷施。(河北农粮网)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白粉病 1 危害症状:玫瑰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叶上生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明显。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新叶皱缩畸形,以后叶片皱缩、扭曲。成叶染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花蕾染病萎缩枯死,花萼、花瓣、花梗畸形,病重者不能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1. 1 选择抗病品种月季各品种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抗性差异, 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的抗性。卡罗拉、俏佳人、雪山、瑞普索迪、黑魔术、芬德拉、维西利亚、纳欧米等品种, 对主要病害的综合抗性表现较好。 1. 2 使用健壮种苗, 做好消毒措施引进种苗时, 严格植物检疫, 防止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 并特别注意是否携带月季根癌病, 使用健壮无病种苗。定植前20 d, 对定植用的土壤用福尔马林( 1 :50) 浇灌, 覆盖薄膜7 d 后掀开, 自然风干。定植前, 将种苗的根与根颈处浸入500~ 1000 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中30min 或1% 硫酸铜溶液中5min, 清水冲洗后定植, 防止月季根癌病发生。 棚内温湿度调控:棚内温湿度管理对促进月季良好生长和减轻病 虫害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月季性喜温暖, 其生长的最佳温度在22~ 24℃, 高温会造成暂时萎蔫和影响月季生长发育, 相对湿度以

65% ~ 70% 为宜, 湿度小于40% 时会影响花色或引起花瓣枯焦。大棚内周年日均温在2. 3~ 26. 6 ℃时, 主要病虫害均可危害, 而棚内 湿度大时均有利于主要病害严重发生, 综合月季生长需要和控制病 虫害, 应采取控温降湿的策略, 尽量将温度控制在15~ 25 ℃, 相对湿度为60%~ 80%。 1.3调节环境小气候。根据白粉病发病的先决条件,人为的调节田间小气候:一是确保玫瑰生长环境通风流畅,温室或保护地栽培可在确保温度能满足玫瑰生长的前提下,把棚脚吊高20~50cm,以棚的下风头为佳,否则易感染白粉病;二是保持田间湿度,适度浇水,避免过湿过旱,能起到防治和控制白粉病的蔓延扩散的作用。 ①大棚温室栽培的月季终年均可发病,发病高峰期主要发生在3~5 月、9~11 月(因各地气候不同有异);②施氮肥过多,土壤缺钙或缺钾肥时,易发病; 1.4月季白粉病分级标准: 0 级) ) ) 叶片无病斑; 1 级) ) ) 有1~ 2 个叶片发病, 菌丝稀薄; 2 级) ) ) 有3~ 4 个叶片发病, 菌丝量中等, 有一些孢子; 3 级) ) ) 有5~ 6 个叶片发病, 菌丝较厚, 有较多的孢子; 4 级) ) ) 有7 个以上叶片发病, 孢子堆很大, 产生大量孢子。 1.5药剂防治: 早春发芽前, 可用50%硫悬浮剂500 倍液、高脂膜50 倍液, 每隔2 周喷洒一次, 预防月季白粉病的发生; 在生长季节, 发病初期应立即喷药, 药后7~ 10 d再喷一次, 如温室内相对湿度较大,

小麦白粉病病理的遗传学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理的遗传学特征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北方地区人民最重要的主食作物。小麦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正式记载的约有 200 种。在我国,小麦发生较重的病害有20余种,其中白粉病是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小麦白粉病是由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病害,在世界各主要产麦区均有发生。近十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每年均大致在600-900 万公顷,导致小麦产量每年损失近 3 亿公斤,已成为我国小麦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 小麦白粉病从小麦幼苗至成株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小麦的叶鞘、茎秆和穗部。通常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受害严重。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 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小麦受侵染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 霉层,表面渐呈粉状,粉状实际为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小麦整个叶片,霉 层厚度可达2 毫米左右。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黑色小颗粒实 际是白粉真菌的闭囊壳,导致叶片褪绿、发黄甚至枯死。小麦穗部受害能引起麦粒不饱满甚至 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小麦白粉菌侵染具有多循环特性,在小麦生长季节,主要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危害。随着温度的上升,亲和的交配型之间通过有性组形成闭囊壳。分生孢子在风的作 用下可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造成整个病原菌群体的扩张和定殖。 在我国, 小麦白粉菌越夏的方式有两种: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或夏播 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菌丝状态越夏。自生麦苗是病原菌的主要越夏寄主。分生孢子 在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低于 23.5℃的地区可以顺利越夏。在 24-26℃的地区,病原菌可在荫 蔽处勉强越夏。在低温干燥地区或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以闭囊壳混杂在种子中或病残体上越夏,并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在我国,小麦白粉菌有性时期闭囊壳可能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 侵染循环中起作用。因此,我国小麦白粉病菌主要是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病原菌越夏后,首先侵染越夏区的秋苗,引起发病并产生分生孢子。之后病原菌借助高空气流 向附近及低海拔地区和非越夏区传播,侵害该地区的秋苗。因此,越夏区小麦秋苗发病较早且 严重。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秋苗基部叶鞘或叶片组织上越冬。影响病原菌越冬的主要因素 是温度,其次是湿度。如果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相对湿度较大,寄主不被冻死或干枯,则有 利于病原菌的越冬。 来年早春气温回升,小麦返青后,潜伏越冬的病原菌恢复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造 成危害扩大。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对寄主频繁进行再侵染,从 而引发病害在春季流行。 春季是白粉病主要流行时期,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寄主抗病性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小麦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生产上广泛栽培感病品种,少数抗病品种也因其抗源单一以及 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快而相继丧失抗性。这是近年来小麦白粉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 之一。 在环境条件方面,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温度 0.5℃-3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般情况下,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 中反而萌发率下降,这也是南方春季多雨时,白粉病发生反而较轻的重要原因。温度为 10℃-20℃时,对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 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5种黄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5种黄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摘要选择5种药剂进行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从而筛选出防治效果较佳的药剂。结果表明:特克来、腈茵唑和百茵清这3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较高,且安全性好,适宜在朝阳地区推广使用。关键词黄瓜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3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09)11-067-01 黄瓜白粉病(图1、2)是辽宁省朝阳市这几年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且黄瓜白粉病病菌对某些药剂已产生抗药J生,造成防治效果下降,不适合继续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防治药剂。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试验选择在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上河首村张志家的黄瓜园。 1.2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年7月份进行,此时正值黄

瓜结果盛期。设计了6个处理,为5种农药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试验处理分别为:①12.5%腈菌唑WP(丹东市农药总厂)480 ml/hm2;②50%特克来水悬浮剂(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2 400g/hm2;③80%安美兰水溶性分散剂(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1 500 g/hm2;④15%粉锈宁WP(江苏省剑湖县农药厂)1 500倍液;⑤75%百菌清WP(江苏利农化学有限公司)1 800 g/hrn2;⑥清水对照(CK)。各处理药剂量均为1 125 kg/hm2。 1.3试验过程 1.3.1喷药时间及次数。7月11日喷药1次,7月16日和7月22日分别再施药1次,一共施药3次。 1.3.2药效调查。定点定株定叶调查,每小区调查10株,每株调查3片叶,每次施药前和最后1次施药后5~7 d(7月11、16、22、29日分别调查1次),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施药后注意观察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有无药害产生。 1.3.3药效计算与统计。试验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防治效果、推荐剂量、施药日期、方法、施药次数及间隔期、安全性评价、注意事项等,撰写出试验报告。

有机方法治疗白粉病

有机方法治疗白粉病 配制方法: A 1、一份牛奶兑九份水;或1L中加入30g 奶粉 2、放在喷雾器中混合,喷施全株,包括叶背。 3、每周两次,白粉病问题就解决了。 B 牛奶面粉:16公升之水加脱脂牛奶半杯,面粉3杯制成之喷雾剂,对蚜虫及璊类之成虫和卵 有防治效果,但叶片下表面应注意喷到。 ... 食醋:用于防治白粉病及其它一些病害并有 驱虫效果。一般稀释倍数约30~50倍,视作物种类和气温而定。 白粉虱用吡虫啉、高锰、蚜虱绝均特效 小虫子,用阿维菌素、除尽,特效, 碳酸氢钾对付白粉病也很厉害,大家不妨试试,纯有机的方法,经过欧洲认证的 碳酸氢钾8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既有药效又有肥效,要喷均匀,多点也无妨,要吃放心的食品,就要施用有机农药 找了一个小喷壶,用牛奶(就是普通的瓶装牛奶)和水1:10的比例掺兑好,先把犯病严重的叶子掰掉,然后往植株和叶子上喷稀释的牛奶,尽量全部喷到。之后每隔3-5天喷一次。一段时间后发觉效果还是比较显着的,白粉病不但控制住了,而且已经减少到很少了,植株又开始开花结果了。(如图)我就此法用在初起白粉病的枸杞树上,效果更明显,只用了一次就已经根除。 喷施白酒稀释液防治蔬菜白粉病 日本静冈县一位农民根据自己多年种植蔬菜的实践,总结出一种利用白酒稀释液喷洒蔬菜病株,防治蔬菜白粉病的方法。 首先,取35度的白酒(即含酒精浓度为35度)若干毫升,按11000倍的比例,对白酒原液对水稀释。然后,灌入手动喷雾器中,对病株进行喷洒。喷洒用量以白色锈状物被冲洗干净为准。这种防治效果很明显,一旦病株上的锈状物被冲洗掉之后,白粉病再也不会发生。 这一防治措施已被其家乡人们广泛用于南瓜、茄子、黄瓜等蔬菜生产中,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还有像草莓之类的对药剂敏感的作物,喷洒白酒稀释液是最为合适的,它不仅是防治剂,而且还是一种营养保护剂。

丙环唑对小麦白粉病药效试验

25%丙环唑EC防治小麦白粉病 药效分析 1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明确该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每亩用量、对小麦安全性以及使用方法。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作物品种:扬麦158。 2.2 环境条件 试验在藻溪镇九里村大畈小麦田里,前茬作物为水稻;土质为黄泥砂田,PH 值为6.8。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25%丙环唑EC(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 3.1.2 对照药剂 25%敌力脱EC(先正达公司) 3.1.3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3.2 小区安排(略)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18m2。 重复次数:四次重复。 3.3 施药方法 3.3.1 使用方法 对植株叶片均匀喷雾。 3.3.2 施药器械 施药采用PB—16手动喷雾器。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施药时,植株上已有明显白粉病病斑,4月6日第一次喷药,隔7天施第二次药。 3.3.4 使用容量 亩用药液量为50Kg。 3.3.5 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作物未施用过其它药剂。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略) 4.1.2 土壤资料 土质为黄泥砂田,PH值为6.8,有机质含量1.9%。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4月6日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一次药后7天、第二次药后10天分别调查防治效果。整个试验期间共计调查3次。 4.2.2 调查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17980.1-17980.53—2000。每小区对角线固定五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0.25 m2植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病情。 病情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4.2.3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17980.1~17980.53—2000。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的识别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夏,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发病严重时麦穗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色霉斑,严重时许多霉斑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色,最后呈灰褐色,病斑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粒,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明显。霉斑下的寄主组织初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褪绿、枯黄甚至枯死。叶片受害后容易早枯,茎和叶鞘发病可导致植株倒伏。 病原特征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黄瓜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发生,黄瓜得了白粉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一般不危害果实。温室大棚内一旦发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甚至提早拉秧,对黄瓜产量影响很大。今天小编就给你介绍下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危害症状: 白粉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病部位布满白粉,后期还可能散生黄褐色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装束闭囊壳。此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情严重时可遍及叶柄、茎蔓等,果实受害少。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星状小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发病后期,白粉逐渐灰白色,叶片干枯。叶柄和茎上病斑与叶片相似,只是白粉量少。发病部位的白粉是病菌的无性阶段。发病后期,在不良的环境下,衰老叶片的白粉层里或表面上产生成堆的黄褐色至黑色小粒点。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管理:不同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应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兼抗白粉病。加强田间,既有利于防治霜霉病,也有利于白粉病。棚室内的主要是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度;加强肥水,施足

底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肥,生长期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棚室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做到阴天不浇水,晴天多通风。 (2)棚室消毒:定植前2~3天,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黄粉250克与500克锯末混匀,分别装入小塑料袋或盛在小花盆里,分放室内几处,于傍晚密闭棚室,用暗火点燃熏1夜。熏蒸时,棚室内的温度最好能保持在20℃左右。黄瓜生长期慎用硫黄熏蒸,以防止发生药害。此外,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250克,分别放在棚4~5室内处,于傍晚点燃熏蒸。 (3)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采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喷布叶片,在叶面上形成1层薄膜,阻止病菌侵入,不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一般隔6~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发病初期,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多硫

怎么预防白粉病

怎么预防白粉病 得了白粉病的病叶正面初生褪绿小黄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明显的褪绿黄色斑驳。病部背面产出白粉状物,严重时病斑密布,致使全叶变黄,大量脱落形成光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那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至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彻底清扫庭园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在季末收成之后,应立刻清除瓜藤,不要等降霜来临。这些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那么怎么预防白粉病呢? 一、预防方法: 1、清除病源及时清扫落叶残体并烧毁。早春精细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及时烧毁。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可以有效的减少侵染菌源。

2、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注意抗旱排涝。 3、对于栽植过密的绿篱及树木进行一定的疏枝、疏植,增加其通风性,同时增强阳光的照射。 4、选用抗病品种繁殖如月季有高抗白粉病的品种。 5、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严防病苗入室,棚内尽量种植单一花木品种,避免混植,以防交叉传染。 二、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1:2:100-200,隔7~10天喷药一次,刚发生时,也可用小苏打500倍液,隔3天一次,连喷5~6次。

2、在棚室发病时可采用硫磺粉末进行密封熏蒸。 3、发病期间可使用“粉锈清”和“斑清”交替使用,防止白粉菌产生抗药性。 4、使用杀菌剂过程中可添加叶面肥或植物生长激素“快长”同时喷施,使植物快速恢复景观效果。 以上是

小麦白粉病

一、什么是农作物病害?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在作物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特定的症状。 二、农作物病害的症状病症: 就是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浓胶状物;病状就是变色、半点、畸形、腐烂、萎蔫、等。 三、农作物病害的类型: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四、农作物致病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因就是:营养不良、水分失调、高温灼烧或低温冻害、中毒;侵染性病因就是: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立克氏体、类立克氏体、寄生性植物。 五、分清害虫和益虫 六、害虫医生的演变: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也有三个阶段的交不完全变态。 七、害虫的世代和生活史:从卵到成虫完成发育叫一个世代,一年的生活过程叫生活史。 八、害虫的习性:生活习性、趋性、假死性、群聚性、休眠等。 九、测报的目的和防治的基本原则:病虫害防治就像对敌作战一样,要先了解敌情根据敌情作出判断才能制胜,病虫测报也是防患于未然,不但要认识防治对象,熟悉防治措施,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一套简单易行的测报办法,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防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十、测报的基本类型和方法:类型按预测内容主要是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按时间分短期、中期、长期预测。 十一、防治病虫害的基本方法: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重点说说农业防治,很重要但往往被忽略,他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选用抗性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浇水施肥、深耕细耙、合理栽培加强田间管理。下面我重点吧我们常见的病虫害预

测预报及防治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主要负责大田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上的病虫草害预报与防治,有精力的话也可以扩大到果树。小麦常发性病虫害有小麦根腐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赤霉病、黑穗病、全蚀病、小麦蚜虫、吸浆虫、麦叶蜂、麦蜘蛛、麦田棉铃虫、地下害虫、还有小麦杂草特别是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禾本科杂草雀麦、节节麦;玉米常发性病虫害有玉米大小班、褐斑病、玉米黑粉病、粗缩病、玉米螟、粘虫、玉米蓟马、玉米耕葵粉蚧、蚜虫、叶螨、棉铃虫、玉米田杂草等;棉花上常发的病虫害有棉花苗病、棉花黄枯萎病、棉花烂铃、棉蚜、棉铃虫、棉红蜘蛛、盲蝽象、象鼻虫等;另外还有其他的花生、大豆、甘薯地的地下害虫,蔬菜上的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番茄早晚疫病、病毒病、黄瓜霜霉病、菜呀、菜青虫、小菜蛾、烟粉虱以及菜地杂草等。下面我 有重点的给大家一块共同切磋交流一下: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1.症状与诊断 (1)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