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史。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1993年,市区人口约130余万。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丘陵起伏,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西汇众溪之流,东有马尾港;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市,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是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面积525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余万。福州话内部小有差别,如:“樟”,市区音“tsuo44”,郊区音“tsyo44”;“房间”,市区叫“房裹”pu31 tie31,闽侯叫“间裹”kie44tie31。本志所说的福州话,以福州市区话为标准。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戚林八音》和重要地方戏剧“闽剧”的流行,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市影响甚大。福州人因从政、经商,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迁徙到本区各县、市;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北片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但是南、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彼此互不易通话,交谈仍有困难。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T坑村等,通用浙江泰顺话;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寿宁县的芹洋、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蛮陲话”(亦称蛮话)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这里的居民说的是“官话”。个别县、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例如,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云务坑、白岩下、彭地等自然村;福安社口乡首觅村;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一都乡王坑村、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村民通用客家话。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此外,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插花地”:例如,一部分沿海县、市,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霞浦县三沙渔村、连江县北岳村、宁德市碗窑镇、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

通闽南方言。除此之外,本方言区福安、福鼎、宁德、霞浦、柘荣、寿宁、周宁、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不过,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一般也都能听、能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

如何绘制方言地图

如何绘制方言地图 摘要 关键词 一、回顾过往——方言地图绘制的历史 (回顾,背景、历史、发展) 方言地图是方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方言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方言地图,顾名思义就是用地图的形式标示方言分布和方言特征的地理分布情况。 方言地理学(也称语言地理学),是通过方言调查和方言地图绘制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词法和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方言地图的绘制也就随着方言地理学的兴起而应运而生。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中直观而又独特的研究方法之一,给语言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外语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自此以后,许多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调查、编写、出版了本国方言地图集。比如: 在德国,1876年,文克尔(Georg Wenker)开始

调查德国方言,1881年编制《德国语言地图》1册,发表德国北部和中部的6幅方言地图。1926年芮德(F.Wrede)编辑出版《德国语言地图集》6册。 在法国,1902-1914年和1920年,吉叶龙(Jules Giliron)编制出版由艾德蒙(Edmond Edmont)调查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包括650个地点,2000个词语。 在意大利,1928年雅博尔格(K.Jaberg)、裘德(J.Jud)编制出版的《意大利瑞士语言地图集》。 在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语言地图集,比如,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编制出版了《北美方言地图》。 在日本,1905年国语调查委员会发表《音韵分布图》29幅,1906年发表《口语法分布图》37幅。1930年,柳田国男发表著名的《蜗牛考》。1966-1974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日本言语地图》6卷(1981-1985年重印),包括2400个地点,300幅地图。1989-1999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方言文法全国地图》4卷(第5、6卷尚未出版),包括807个地点,267个项目,发音人均为1926年以前出生的男性老年人。 2.汉语方言地图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 编辑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目录 1地域文化 2特点 方言文化 饮食文化 民间信仰 民间建筑 环境不同 移民影响 区划影响 民族分布 3发展途径 4研究意义 5社会发展 6形成 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2特点 方言文化 地域文化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宋太祖——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饮食文化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民俗风情文化 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省毗邻,西、西北与省接界,西南与省相连,东隔海峡与岛相望。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平原、兴化平原、平原、平原。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耕地集中区,亦是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有闽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平原、平原、平原、兴化平原。 一、气候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陆260-300天,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沿海及岛屿地区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风能和海峡油气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的风土人情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

地域文化2

一、单选 1、( )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 东晋后期 南朝时期 唐代 宋代 2、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 漳州 福安 福鼎 3、闽南每年寿诞之日早晨,全家老少都先食(),表示托长辈之福,儿孙自能长寿。之后,儿孙辈开始向过寿者祝寿。 甜寿面 甜寿饼 寿桃(面制品) 寿龟(面制品) 4、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 《荔枝话》 《茶录》

《荔枝谱》 5、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6、“做七”在福州丧俗中最为重要。人死后每七天就要一“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止,一共要做七次。()是规模最大的活动,届时发讣告遍告亲友,请其参加唁吊。 “头七”或“二七” “三七”或“四七” “四七”或“六七” “五七”或“七七” 7、(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8、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上官周、华嵒 上官周、黄慎 华嵒、黄慎 翁陵、华嵒

9、()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亲家伯”都是男女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闽西客家 闽南回族 福州蒙古族 闽东畲族 10、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李贽 谢肇淛 曹学佺 赵弼 11、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 安平桥 镇安桥 虎渡桥 12、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 龙海 厦门 东山 13、()依山傍海,城墙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矮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四洞,其东、西、南三门城楼雄视海疆,整个城墙如巨蟒盘旦在山坡。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街逶迤南北,整个古城规模宏恢,费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福建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地域文化作业2

福建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地域文化作业2 第 1 大题:( 得38 分)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陈襄A . 郑穆 B . 陈烈 C . 周希孟 D . 正确答案: A . 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 2 分,实得分2 . ( 应得 2 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 A . 《荔枝话》 B . 《茶录》 C . 《荔枝谱》 D .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宋代( )与丁度等人奉敕修撰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军事著作之一。

李宏 A . 何去非 B . 李迅 C . 曾公亮 D . 正确答案: D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 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 A . 宋代 B . 元代 C . 明代 D .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亲家伯”都是男女 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闽西客家 A . 闽南回族 B . 福州蒙古族 C .

闽东畲族 D . 正确答案: D . 6 . ( 应得 2 分,实得0 分) 在闽南生育习俗中,请有“福气”老人为孩子摸摸头,说些吉利祝贺话,再背孩子到大路上走,叫()。 “三段” A . “汤饼会” B . “游大街” C . “枕头包” D .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 A . 安平桥 B . 镇安桥 C . 虎渡桥 D . 正确答案: B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 实得 2 分8 . ( 应得 2 分,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 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主要的湘语城市有:

2017闽文化概念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如()及演出习俗繁多等。 A. 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 和中原古剧 B. 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 C. 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D. 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 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A. 石材 B. 石质 C. 石纹 D. 石形【参考答案】BCD【答案 解析】 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如( )。 A. 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B. 多渠道的贸易 C. 多港口的对渡 D. 郊行的兴盛【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地处僻壤、消息闭塞的福建竟能在文论上经久不衰,其原因,正是与闽地特有的文化有关, 具体如:() A. 严羽受禅宗“顿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 B. 刘克庄 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C. 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 外文化的冲击而具有反叛性格 D. 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 因【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清至民国,福建总志有五部,即()、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陈衍等人修纂 的《福建通志》(也称《福建新通志》。) A. 郑开极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B. 谢道承等人编纂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C. 沈廷芳等人主撰的<福建续志(九十二卷)> D. 徐景熹等编纂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 戏班众多 B. 流播国外 C. 剧 种繁多 D. 演出更加普及【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分圆雕、()等类,有花果、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千种。 A. 浮雕 B. 镂雕 C. 薄意 D. 印钮【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莆仙十音主要形式有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文十音演奏时()。答案:1,2,3 福建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的原因是()。 A. 刻经历史悠久 B. 朝廷多次向各寺颁 赐经书 C. 海外寄赠 D. 寺院购买【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 古越文化的遗风 B. 中原文化的传入 C. 宗教文化的传播 D. 海外文化的冲击【参考 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A. 闽学即朱熹学说 B. 闽 学即理学 C. 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 闽学即闽中之学【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doc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福建电大地域文化第三次作业

第 1 大题: ( 得 32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A . 泉州 B . 漳州 C . 福安 D . 福鼎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 A . 东晋后期 B . 南朝时期 C . 唐代 D . 宋代 正确答案: B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在表现事理的谚语中,讲求稳妥第一的谚语“马背没有牛背稳”出自( )。 A . 武夷山 B . 龙岩 C . 石狮 D . 晋江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A . 唐末五代 B . 宋代

C . 元代 D . 明代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在表现志向的谚语中,鼓励心怀大志的谚语“活人没志气,只比死人多口气”出自( )。 A . 清流 B . 武平 C . 永泰 D . 古田 正确答案: B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流行于龙岩、三明及龙溪等地,因其主 要声腔属弹腔南北路,故称“乱弹”;又因其 声腔来自外省,亦称“外江戏”。 A . 词明戏 B . 平讲戏 C . 大腔戏 D . 闽西汉剧 正确答案: D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 B . 王忠孝 C . 黄景昉 D . 谢杰 正确答案:

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方言分布 怀化,多声部的语音交响曲 说起方言的混乱,恐怕无地区能和湖南打比,而湖南语音最为混杂的地区,则一定是湘西南,处于几大方言的偏远交界处,又兼之受到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影响,岛状、半岛状、链状、带状等极其罕见的方言分布区,在湘西南屡见不鲜,极具研究价值,尤其是怀化,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火车“拖”来的城市,它的方言,完全就等同于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先民逐水而居,迁徙也一般溯江而上,繁忙的水道带来了各地的商旅,沿着水道强势方言会形成比较纵深的侵蚀,而人烟稀少的绵延山脉,则像长城一样,阻隔了语音的交流。湘西山多水多,也复杂了西南官话与湘语区的互相侵蚀,呈现出了极其不规则的锯齿状,例如,从北往南,依次是西南官话常鹤片区(常德一带)、成渝片区(龙山、永顺、大庸一带)、湘语吉淑片区(吉首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凤凰一带)湘语辰溆片(辰溪、泸溪、溆浦一带)、西南官话黔北片区(新晃、芷江、怀化,洪江、安江一带)、西南官话岑江片区(靖县、通道一带),其中又分布有三个比较大的方言岛,分别为湘西土话区(又叫乡话,无法归类,但带有大量汉语词汇,通行于沅陵、辰溪、泸溪、溆浦交界地带)、麻阳话区(无法归类,受赣语影响较大,带有西南官话和苗语词汇以及少量湘语词汇)、会同话区(发音短促、粗直,无法归类,大致算湘语的一种,但更古老,保留有大量上古汉语语音语调)。怀化所在的黔北方言半岛被这几个方言孤岛所包围,向东突出深入到雪峰山,与另一片方言区——赣语洞绥片区(远离赣语大本营,也是个方言孤岛区,鼻音重,语调高,通行于洞口、绥宁、隆回等地)接壤,湘西南受赣语的影响是很大的,江西移民于湖南始于五代,到宋、元时期移民逐渐增多,形成潮流,到明代而大盛,及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盛势才渐衰,尤其是怀化,本地人90%的祖籍在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比起同一方言区的新晃、芷江、安江而言,语言的赣化色彩最为严重,显得比较“浑浊”。“赣语为骨,官话为肉”,怀化话的语音语调虽然已被西南官话裹得很紧,但底层常用词汇却是属于江西的,例如“的”发音成“给”,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已基本上排除了与同一语区的成都人贵阳人等通话的可能,倒是能和属于赣语系的洞口话做基本的交流,例如“昨夜”,洞口话为“蚕呀噶”,怀化话为“策牙噶”。都是去声丰富(有阴去,阳去),都有大量的阴平(普通话的一声)发音成去声(普通话的四声)。 然而!怀化话却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体方言。城区人口虽然只有47万,但是使用的方言种类却相当繁多,并且都有较强的生命力,没有一种所谓主体方言,出现这种多方言、多口音并用的情况,是因为这个城市极其年轻,又恰好处于各方言区的交界处,无强势方言,同时又由于移民来源地多样的结果。 1972年和1978年,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相继通车,在榆树湾镇北交汇,这座百来户人口的小镇凭借着交通的优势迅速成为了湘西一带的货品与人员的集散地。1975年,黔阳地区驻地由黔阳县安江镇迁往怀化县榆树湾镇,榆树湾镇改名为怀化镇,1979年,怀化镇与盈口公社脱离怀化县,成立怀化市,1981年,黔阳地区改名为怀化地区;1983年,怀化县被撤销并入怀化市。到1997年,成立怀化地级市,这座城市的年龄到现在也只有屈屈三十来年。 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引发了大批的移民潮。为了铁路大动脉的修筑与运营,大批铁路职工从长沙、衡阳等地迁居于此。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大批低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厂矿人员从黔阳安江移民怀化。90年代的经济发展又引来了大批来自邵东的生意人。最终形成了如今怀化城内丰富多彩的多方言并用形态。 怀化话,占城区总人口的40%多。主要分布于城西、城中心,郊区,以及原榆树湾镇的

福建饮食文化

福建饮食文化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主食 1.稻米 福建各地主食以稻米(即大米)为主。自古以来,八闽粮食种植以水稻为冠。 闽北不少县份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清嘉庆《南平县志》载:“南平日三餐皆饭,以食粥为耻。惟夏晚间,食之民茹。”(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浦城、建阳等地农村,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三餐吃干饭的习惯,福州地区一般则是早晚稀饭,午餐干饭,间有“二干一稀”食制。而平潭、福清及闽南部分沿海非产粮区,有一日三餐皆稀饭者。现时虽无“以食粥为耻”之俗,但福建人讲究饮食中的“饱”与“实”。所谓稀饭,并不同于北方的“粥”,而较为稠密。 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因需起早摸黑抢种抢收,劳动量增大,闽北、闽西北和闽东有的一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进食。闽南一些信神妇女,因许愿农历初一、十五或每逢三、六、九不食早餐,俗谓“减大顿”,含有以此省下食福,留给子孙享受之意。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系用竹制的“笊篱”捞出半熟米饭,将捞出的饭粒上甑炊熟,以备中、晚餐之用,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作早餐。 闽南部分地区民众爱吃“肉末粥”,在粥中加肉末、蛏、葱姜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以此作早餐或晚餐。闽西连城一带农民,早餐多干饭,午、晚餐较多喝粥,且喜加入蔬菜、芋头、瓜豆等煮成菜粥。闽西北泰宁、建宁等县产竹,当地人喜用毛竹制成的竹筒蒸饭。竹节焖饭更见情趣,当地人上山劳作时,常砍一节毛竹,把淘好的米置竹节中,封好后就地拾柴烧烤,竹裂而米饭熟,闽西武平的“簸箕饭”是舀米浆于簸箕上猛火蒸熟成饭皮,制成小块,包上豆芽、瘦肉、虾米等食用。在南靖,农民下地干活或肩挑走贩时,习惯用草编小袋装米煮成饭团,俗称“茭茎饭”。闽北南平一带也有草袋蒸饭的习俗,俗称“草包饭”。福建人对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的“糍粑”和“白粿”也很偏爱,在制作方法和形态上它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福州地区多为长条状;闽南多为块状和扁圆状;闽东、闽北多为纺锤状,但其食法大同小异,或煮或炒皆可,既可作主食,也可佐餐。 2.甘薯 又称“地瓜”、“番薯”、“红薯”。明代万历年间,番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甘薯一引入,就为赈济福建饥荒立功殊伟,福建人为此在福州乌山建有“先薯亭”以纪念。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而成为福建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