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从定义上来说,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包括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的反应器等方面内容。

酶工程的前景

酶因其反应的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的特点,已和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构成了当今的三大前沿科学。而作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和支柱作用。而工业用酶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医药,纺织,农业,日化,食品,能源,化妆品以及环保等行业。据报道,到2003年,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增加至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百分之十;而2000年的中国,酶制剂总产量达272吨,同比增长8.8%,可谓发展迅速,前景十分广阔。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是一部科学的成长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酶工程发展成为新的工业领域—酶工程工业。酶工程的发展历史从那时算起, 至今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六十年代以后, 由于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及固定化活细胞的崛起, 使酶制剂的应用技术面貌一新。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几十年来酶制剂的品种和应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近年来, 国际上酶工程技术发展迅速, 硕果累累,主要有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人工合成酶、模拟酶、核酸酶、抗体酶、酶的定向固定化技术、酶化学技术、非水酶学、糖生物学、糖基转移酶、极端环境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新品种等。以下,将从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的内容展开酶工程发展现状的描述:

酶制剂:

首先,在生物界中发现的酶已近3000种,而应用于酶工程等领域的约2500种。小批量生产的商品酶有几百种,大规模生产的有几十种。现已用于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水解酶,凝乳酶,果胶酶,糖苷酶,氧化酶,转移级异构酶等。工业用酶中60%为蛋白酶(其中洗涤剂用的碱性蛋白酶占25%;中性蛋白酶占12%;凝乳酶占10%;碱性蛋白酶占30%;为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其中糖化酶占13%;α

淀粉酶占5% ;葡萄糖异构酶占6%;果胶酶占3%);3%为脂肪酶;10%为医药与分析研究用酶。

六十年代酶制剂的应用, 主要是利用碱性蛋白酶生产洗涤剂。到七十年代已开始利用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和利用淀粉酶生产酒精。八十年代酶制剂则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如淀粉加工, 高果糖浆。乳制品、啤酒、葡萄酒、酒精、糖果, 果汁及调味品的生产, 果汁苦味的去除夕植物产品的抽提等。化学工业,如造纸、皮革、洗涤剂、氨基酸和漆的生产, 以及纺织业中生丝、麻的脱胶, 棉布退浆、废水处理等);医疗卫生领域如治疗低血压、抗血栓形成、抗癌以及抗生药物的生产,利用酶测定血糖, 尿素、胆固醇、尿留体激素等)和遗传工程如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及“剪接酶”开展基因工程研究。酶给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国外酶制剂发展

在国外酶制剂发展中,酶剂发展较快的国家有丹麦、荷兰、美国、日本、西德和法国等国家。据统计世界各发达国家酶制剂厂的总数约有100家。仅西欧和美国就有25家, 占三分之一。在25家中, 有9家大公司的产值就占了世界市场的90%。世界著明的酶制剂公司如丹麦的诺沃公司荷兰的吉斯特公司;西德设在美国的迈耳斯公司都是销售额很大的酶制剂公司。诺沃公司酶制剂销售额占世界市场的

44%,吉斯特公司占12%, 迈耳斯公司占8%。

国内酶制剂发展

对于国内而言,我国酶制剂工业起步较晚, 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我国于60年开始建立酶制剂工业。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大小200余家酶制剂厂和车间。年产千吨以上的有3家年产百吨以上的约有20家;其余均为年产数十吨的小厂。生产的酶制剂总计有13种, 主要是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还有少量的脂肪酶和葡萄糖异构酶。1985年全国酶制剂总产量约为2.5万吨, 总产值约1.35万元。其中糖化酶约4800万吨), 占总产量的54.6%;蛋白酶约6700吨(其中碱性蛋白酶约为4800吨, 占总产量的27.7%;α淀粉酶4400吨, 占总产量的17.7%。

酶的固定化

酶固定化的现状

近来, 国外在探索酶蛋白的固定化技术方面, 已经找到几条途径, 使酶蛋白能够以有序方式附着在载体的表面, 实现酶的定向固定化, 而使酶活性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采用的方法有借助化学方法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磷蛋白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糖蛋白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利用基因工程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这种有序的、定向固定化技术已经应用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临床诊断、药物设计、亲和层析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

而细胞固定化技术、固定化多酶技术及反应器、固定化微生物多酶反应系统、固定化酶-微生物复合物等技术相继发展起来,酶的固定化是这一发展的基础。自从固定化酶技术问世以来, 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酶工程的面貌, 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又因其制备简单, 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套现成可用的多酶系统, 在许多情况下显示了比固定化酶有更大的优越性。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的发展,该技术又向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杂交瘤细胞以及其他工程细胞扩展, 同时也对该技术的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以往报道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几百种。切实可行的主要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微胶囊法等。其中包埋法是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其优点如下:方法简便,把细胞悬浮物与多聚体或其单体混合, 成胶后即可;固定化条件温和, 因此经常可以获得高活力的固定化细胞;细胞不漏出;对机械破坏有保护作用;固定化容量大。

酶固定化的进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新载体

新载体的研制异常活跃如纤维素、淀粉、黄原胶、几丁质、海藻酸盐、壳聚糖、虾青素、琼脂糖、戊二醛、血纤维原、磁性高分子聚合物、离子交换树脂、水合氧化钛和膜等。

(2)新方法

随着天然酶的开发和工程菌的改造, 传统固定化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新酶的固定化研究上, 同时酶固定化技术也不断取得进展, 一些新技术如磁性技术、分子沉淀技术及辐射技术等不断运用于固定化酶载体的制备。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邱光亮等采用共价结合与磁性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固定化了中性蛋白酶, 华南理工大学黄惠华等利用氧化低价铁盐制成磁响应微球固定化了菠萝蛋白酶等, 葛玉斌等利用分子沉淀技术固定化了双层葡萄糖异构酶, 江苏省农科院王延春等利用低温辐射技术制得一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聚合物载体, 固定化了酵母细胞。

(3)新机理

酶的固定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酶定向固定化技术, 研究表明已经有几条途径使酶蛋白能够以有序的方式附着在载体表面, 从而避免了酶蛋白的多点附着引起的无序定向和结构变形, 实现了酶的定向固定化, 使酶活性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借助化学、磷蛋白、抗体、糖蛋白

和基因工程的位点专一性固定化等。这种有序的定向固定化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临床诊断、药物设计、亲和层析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综上所述, 由于固定化技术向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杂交瘤细胞及工程细胞的延伸, 不但大大扩展了固定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同时也促进了固定化技术本身的变革与提高。

酶的遗传修饰与化学修饰:

遗传修饰

酶的遗传修饰是指人为地将酶基因中个别核苷酸加以修饰或置换, 改变酶分子中某个或几个氨基酸, 使酶变得更有利于人类利用。酶的遗传修饰有自然和选择之分: 前者是指用理化诱变因子作用于活细胞使其基因突变, 然后从突变体中筛选有用的个体; 后者是利用基因非定点和定点突变技术, 进行有目的和有预见的遗传修饰技术, 它是在体外进行基因操作, 按照预定的目标, 通过核苷酸的置换、插入或删除获得突变酶基因, 将其移入表达载体获得遗传修饰酶。其中非定点突变是指那些不能预见确定突变位点的技术, 常用方法有错误渗入与修复、化学诱变和寡核苷酸置换等; 定点突变是对已知序列的基因中任意指定位置进行突变的技术,常用方法有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PCR介导的定点突变及盒式突变等。

酶遗传修饰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1) 多位点定点突变技术

定点突变是蛋白质工程中采用的重要技术之一, 但以往一般每次只能引入单点突变, 突变效率较低, 所以对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例如,复旦大学谢毅等人在寡核苷酸引物介导的定点突变基础上建立了基因的多位点定点突变法。

( 2) 酶定向进化技术

定点突变和非定点突变技术只能对酶蛋白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进行改造, 酶蛋白的高级结构基本维持不变, 对酶功能的改造非常有限。不过如果通过多代遗传将突变积累起来,就可以较好地拓展酶的功能, 这就是酶定向进化技术。由于微生物代间期非常短, 所以酶的定向进化技术目前备受关注, 例如Arnold 利用此技术, 在试管中模拟达尔文进化论的关键过程, 先进行无序突变和重组, 继而进行筛选, 再通过多代遗传, 就可以筛选到功能大大改进的酶。酶或蛋白质的定向进化技术是在蛋白质定点突变技术和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立体结构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相互结合和发展下诞生的, 这一技术适用于对那些结构已被解析的蛋白质家族的蛋白质或酶。其利用的主要原理有基因嵌合酶、易错PCR 及DNA 体外随机拼接技术。

利用酶的定向进化技术对酶基因进行遗传修饰可能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突变酶, 例如用基因嵌合酶技术获得的儿茶酚2, 3- 双氧酶不但具有与原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和特异性, 而且在高温下更稳定; 用易错PCR 技术筛选到的一个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突变体, 催化活性提高了150倍;Stemmer 等利用DNA 体外随机拼接技术改造β-内酰胺酶, 获得了一个宿主细胞对头孢霉素抗性提高1600倍的突变株。多位点定点突变技术和酶定向进化技术是当今酶工程最集中的研究领域, 可以相信将会得到许多性能优异的突变酶菌株。

化学修饰

酶的化学修饰是指利用化学手段将某些化学物质或基团结合到酶分子上, 或将酶分子的某部分删除或置换, 改变酶的理化性质, 最终达到改变酶的催化性质的目的。

目前修饰剂的选用和修饰方法上有较大进展:

( 1) 修饰酶的功能基团, 如氨基、羟基、咪唑基等可离解基团; 有酰化法、烷基化法、丹磺酰氯法等, 如抗白血病药物天冬酰胺酶, 经修饰后可使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提高数倍。

( 2) 进行酶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 应用某些双功能试剂分子两端的功能基团如醛基等可使酶分子内或分子间肽链的两个游离氨基分别发生交联, 主要有右旋

糖苷溴化氰法、羰二亚胺法、戊二醛法等。例如交联后的人α- 半糖苷酶A, 其热稳定性和抗蛋白酶的性能都有明显增加。

( 3) 酶与高分子化合物结合, 主要有聚乙烯醇法、聚顺丁烯二酸酐法等。酶与高分子化合物结合后, 可以增加酶的稳定性和活力。例如抗白血病药物天冬酰的游离氨作用、酰化反应进行修饰后, 该酶在血浆中的稳定性有很大提高; 胰凝乳蛋白酶与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右旋糖苷结合后, 其催化活力提高4倍。常用修饰剂主要有乙酸酐、氮芥类、磷氧酰氯、环氧丙烷、重氮盐类、羟胺等。

酶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工程学科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生物反应工程是一门以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为基础研究生物反应过程中带有共性工程技术问题的交叉学科,生物反应工程以生物反应动力学为基础,将传递过程原理、设备工程学、过程动态学及最优化原理等化学工程学方法与生物过程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的分析与开发,以及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控制等。

而生物反应器指的是生物反应器是利用生物体所具有的生物功能,在体外或体内通过生化反应或生物自身的代谢获得目标产物的装置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等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工程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生物反应过程研究,使培养操作过程控制更为合理,新的生物反应器不断出现。

生物反应器的发展

1、以代谢流分析为核心的生物反应器

长期来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所依据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采用经典动力学为基础的最佳工艺控制点为依据的静态操作方法,实质上这只是化学工程宏观动力学概念在发酵工程上的延伸。随着过程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了一种用于生物过程多尺度研究的新概念发酵装置,该装置以生物反应器中物料流检测的观点,具有十四个以上在线参数检测或控制,并集中力量开发了一个适应多种反应器特点,融合多种过程理论和控制理论,便于发酵过程工艺分析和优化操作的软件包。在鸟苷发酵过程中,从反应器测量参数上发现了细胞代谢流迁移,由此实现了过程优化。该产品先后成功地在青霉素、红霉素、饲料金霉素、链霉素、黄霉素、泰乐霉素、棒酸、鸟苷、肌苷、基因工程白蛋白、基因工程疟疾疫苗、基因工程植酸酶、胰岛素原(PIP)、基因工程必特螺旋霉素等多种产品上发酵优化应用取得了大幅提高发酵单位能力,其优化结果一般可由几十升发酵罐直接放大到上百立方的工业生产发酵罐。

2、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物反应器

研制由于细菌等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在转录及修饰方面的缺陷,许多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特别是基因工程药物、疫苗、抗体等糖基化的需要,使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成了一个更合适的工具,因此,哺乳类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引起了大家重视。以哺乳动物大规模培养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制药产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数十种产品已进入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外用于生产的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已趋于大型化(最大到吨级规模)、多参数与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适应动物细胞对大型环境因子高敏感性的反应器精巧设计制造,并形成商品化供应用户。中国自“七五”至“八五”攻关期间立题开展有关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哺乳类细胞培养技术要求高,技术壁垒大,有关公司在未能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单凭模拟很难开展工作。抗体等其他细胞表达产品,装药量大,中国科研单位已经掌握的早期生物药开发技术很难应用到新型药物生产工艺上,需要重新摸索;由于细胞株等上游配套技术的落后、反应器研制技术的差距、以及有关缺乏生化工程的研究等原因,因而缺乏必要的条件去掌握高表达细胞株构建和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难以突破技术瓶颈,中国有关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产业仍近乎空白。

3、带pH测量与补料控制的摇床──摇床应用技术的发展

20世纪三十年代摇床问世以来,摇床就作为生物反应过程中必备的一种专用设备,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菌种筛选、种子扩大培养等。由于摇床设备的特点,不能实时测量培养过程中的有关参数以及过程补料控制,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以摇床的放瓶结果作为实验数据。当用来作为诸如菌种生理特性变化、培养基成分的作用以及温度、pH等环境条件变化等研究的依据时,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过程研究的静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很显然的,例如以这种方法作为菌种选育后技术时,传统摇瓶筛选方法往往缺乏补料或供氧不足,并不一定处于代谢流分配最合理的状态,由此将出现严重的高产菌株漏筛现象。因此,国内外有关公司己注意开发带pH测量的摇床,并形成产品。

4、生物反应器中试系统设计

对于生产量大的传统生物技术产品,为了对已经通过前期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市场分析)的产品进行过程优化研究,在中试规模上达到高生产水平或质量,并进而为车间生产提供工艺放大依据和设备设计依据,必要时还可进行小批量生产,提供应用试验样品、或供市场销售的部分产品。为此,近年来许多有关发酵产品生产的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功能的中试发酵车间。

5、大型生物反应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几十年来随着发酵工业的快速发展,发酵工程趋向设备大型化、高效和自动化。以传统生物技术产品来说,一些氨基酸、抗生素或发酵轻化工产品都在几十到几百M3以上发展,一些原来是小规模发酵罐的老厂搬迁新厂区,发酵罐的规模也普遍要求放大。基因工程产品一般附加值高,不需要大型生物反应器,但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酶生产技术的发展,如基因工程植酸酶的研究成功,又由于饲料添加剂的需求量大,用于基因工程高密度高表达的大型生物反应器研制已势在必行。

酶的应用现状

酶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举几个例子更加形象地说明酶工程地应用:

酶工程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

可利用过氧化物酶和聚酚氧化酶处理含酚废水和造纸废水,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植物来源的过氧化物酶;酪氨酸酶,漆酶等;可利用氰化物酶和氰化物水合酶处理含氰废水;利用蛋白酶,淀粉酶处理食品加工废水;并且,可以通过设计复合代谢途径,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等基因工程的运用,提高微生物的降解速率;拓宽底物的专一性;维持低浓度下的代谢活性;改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生物催化稳定性等。酶在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过程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扩展酶的代谢途经, 是治理难降解有毒污染物的重要方法。

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随着研究发现,蛋白质经消化道中的酶水解后,主要以小肽的形式吸收,比完全游离的氨基酸更易吸收利用,于是采用酶工程技术用蛋白质生产生物活性肽成了一种新思路。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且食用安全性高。生物活性肽主要是通过酶法降解蛋白质而制得。

用大豆生产大豆多肽;大豆多肽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活化双歧杆菌等生理功能以及无豆腥味、易溶于水、流动性好等良好的加工性能,可作为优良的保健食品素材。目前酶水解法是生产大豆蛋白肽的主要方法。

用玉米生产玉米多肽。玉米多肽主要来自玉米蛋白的水解产物,是由分子量很小但活性很高的短肽分子组成。玉米多肽易消化、吸收,具有消除疲劳、抗高血压和醒酒的功能,可用于功能食品的开发。制备玉米多肽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酸碱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和酶解法。

用水产蛋白生产降血压肽。利用酶工程技术从鱼、虾蛋白中酶解制取了降血压肽,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从而起到降低血压作用。如用金枪鱼蛋白制

取的C8 肽,用沙丁鱼蛋白制取的C11 肽,用南极磷虾蛋白制取的C3 肽。另外,人们利用谷蛋白酶解制取了类吗啡肽,该肽具有镇痛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等功能;利用卵蛋白酶解制取了具有提高免疫调节功能的卵白肽等。

酶工程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运用酶技术可以获得大批量的饲用酶;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将相应的原料转化为有用的饲料添加剂。饲用酶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补充动物自身消化酶分泌的不足,防止生产性能下降;二是添加动物体内缺乏的植物细胞壁物质分解酶和植酸酶等,扩大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利用范围,提高对非常规饲料的利用率;三是提高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的消化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饲料成分大量排放造成的养殖业环境污染。

应用于饲料中的酶有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脂肪酶及植酸酶等。由于酶的有效生物性,它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国内外已有专业生产饲料酶的企业,饲料酶在饲料添加剂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工程酶、固定化酶等将以量大、成本低、活性高等优势,越来越被饲料厂和养殖户所应用,在饲料工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酶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其催化作用的条件非常温和, 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又有可调控性, 因而食品工业是应用酶工程技术最早和最广泛的行业。近年来, 由于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化酶反应器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食品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品种增加, 质量提高, 成本下降, 为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在高果糖浆生产中的应用;利用固定化酶用于水解牛奶中的乳糖,从而促进人体对乳糖的分解吸收,防止腹泻以及腹痛的发生;

果蔬加工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天然健康食品的不断需求, 近年来, 采用果胶酶和其他的酶( 如纤维素酶等) 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出汁率, 简化工艺步骤,并且可制得透明澄清的蔬菜汁。

焙烤食品中的应用。酶在烘烤食品方面, 可以增大面包体积, 改善面包表皮色泽, 改良面粉质量, 延缓陈变, 提高柔软度,延长保存期限。脂肪氧化酶添加于面粉中, 可以使面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同胡萝卜素发生共扼氧化作用而将面粉漂白。

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生物酶用于食品保鲜主要就是制造一种有利食品保质的环境, 它主要根据不同食品所含的酶和种类, 而选用不同的生物酶, 使食品所含的不利食品保质的酶受到抑制或降低其反应速度, 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例如葡萄糖氧化酶加在瓶装饮料中, 吸去瓶颈空隙中氧而延长保鲜期; 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溶菌作用, 用于肉制品、干酪、水产品等的保鲜; 细胞壁溶解酶可消除某些微生物的繁殖, 已被用作代替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防腐剂, 对食品进行保鲜储藏。

酶工程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转化中的应用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已应用于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酶工程技术,具有反应特异性高、条件温和且易于控制等优点。中药中很多高活性成分属于痕量物质,而其生理活性与结构紧密相关。通过酶催化反应,也可能使一些较低或无生理活性的成分结构发生转变,成为高活性分子,从而大幅提高提取物的生理活性及应用价值,促进工业化生产。

酶工程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选用恰当的酶,无需高温即可将影响液体制剂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分解去除,较温和地分解植物组织,加速有效成分的释放提取,也可促使某些水溶性不好的成分转化为糖苷等易溶于水的成分,有利于提取,生物催化活性专一。

用于提取液的精制;例如针对中药水提液中所含的杂质类型,采用相应酶将其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或分解除去,可解决上述问题,并改善中药口服液、药酒等液体制剂的澄清度,提高成品质量。

酶工程在中药活性成分转化中的应用

高含量的中药成分转化成微量的有效活性成分,例如采用皂苷酶处理人参中常见组分Rb、Rc、Rd等二醇类皂苷生产Rh2等稀有皂苷。酶处理生产Rh2等的转化率在60%以上,比从红参中直接提取提高了500~700倍。对中药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例如通过结构修饰可获得更有效的成分以提高治疗效果——利用曲霉属霉菌产生的诱导酶水解淫羊藿苷可制得低糖基淫羊藿苷或淫羊藿苷元,转化率较高。还有寻找新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作为药物代谢机制研究的辅助手段等等。

课程建议:

本课程优点:

1.以生物工程为基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生物技术在现今世界的前景与现状,

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具体实例模型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收益匪浅。

2.采用基础和提高,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兼顾了外院的非本专业学生

和本院的本专业学生,既浅显易懂,内容又丰富多彩,意义较大。

3.采用分小组组织教学的模式,形成较为团结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和团结能动性,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协作和学习能力,共同进步。

4.采用小组展示PPT的形式,让各小组成员各自展示部分知识和生活实例,不仅

提高了展示小组的归纳和展示知识的能力;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同学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效率性。

参考文献

1.居乃琥,制剂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2000,26(4)

2.居乃琥,21世纪酶工程研究的新动向,2001,31(1)

3.孙文筠,酶工程的开发与研究现状,1989,09(2)

4.杨学成,刘波,酶工程的现状与展望,1991,01(1)

5.孟广震,酶工程的新成就与发展潜力,1985,01(8)

6.康从玲,酶工程的新研究及应用进展,1994

7.周样, 胡兴, 邹国林酶工程技术与进展2003,05

8.马晓建,白净,任珂,邱竹,酶工程研究的新进展2003,08

9.居乃琥,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2000,26(3)

10.居乃琥,酶工程研究和酶工程产业的新进展2000,26(4)

11.陈红霞,酶工程研究及应用,2005,09

12.郭勇,酶工程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2002,30(11)

13.王元,现代酶工程技术的新进展,2000.21

14.何昕,酶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2000,16(1)

15.杨淑芳,酶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2008,

16.李炜炜, 陆启玉,酶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2008,16(3)

17.陈芳艳,王林川,酶工程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2007,32(2)

18.邵凤琴, 韩庆祥,酶工程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003,16(2)

19.申彦晶,赵树进,酶工程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转化中的应用,2007,38(4)附注:详细文献请见附件《生物化工文献》文件夹,均在其中。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陶瓷在中国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01.声学简介

声学简介 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媒质包 括各种状态的物质,可以是弹性媒质也可以是非弹性媒质;机械波是指质点运动变化的传播 现象. 声学发展简史 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声学是经典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并且当前 仍处在前沿地位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从上古起直到19世纪,人们都是把声音理解为可听声的同 义语. 中国先秦时就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和乃成乐”. 声、音、乐三者不同,但都指可以听到的现象. 同时又说“凡响曰声”, 声引起的感觉(声觉)是响,但也称为声,这与现代对声的定义相同. 西方国家也是如此,英文的词源来源于希腊文,意思就是“听觉”. 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面. 《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 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 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 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 传说在古希腊 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过是用弦做基础. 1957年在中国河南信阳出土了蟠螭文编钟,它是为纪念晋国于公元前525年与楚 作战而铸的. 其音阶完全符合自然律,音色清纯,可以用来演奏现代音乐. 1584年,明朝 朱载堉提出了平均律,与当代乐器制造中使用的乐律完全相同,但比西方早提出300年. 古代除了对声传播方式的认识外,对声本质的认识也与今天的完全相同. 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引起人的听觉. 这种 认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从古代人们的知识水平来看,却很了不起. 例如,很长时期内,古代人们对日常遇到的光和热就没有正确的认识,一直到牛顿 的时代,人们对光的认识还有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执,且粒子说占有优势. 至于热学,“热质”说的影响时间则更长,直到19世纪后期,恩格斯还对它进行过批判. 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 从那时 起直到19世纪,几乎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的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 过贡献,而声的传播问题则更早就受到了注意,几乎2000年前,中国和西方就都有人把声 的传播与水面波纹相类比. 1635年有人用远地枪声测声速,以后方法又不断改进,到1738年巴黎科学院利用 炮声进行测量,测得结果折合为0℃时声速为332米/秒,与目前最准确的数值331.45米/ 秒只差0.15%,这在当时“声学仪器”只有停表和人耳的情况下,的确是了不起的成绩.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推理:振动物体要推动邻近媒质,后者又推动它的邻近媒质等等,经过复杂而难懂的推导,求得声速应等于大气压与密度之比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音响知识专题及技术的发展历史

音响知识专题及技术的发展历史 1、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 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介绍一下dB的具体含义. 单位dB是一个在电子方面使用得非常广泛的,它是测量和比较一个系统的功率,电压和电流大小的相对单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认识到人类对声音的响应是按对数规律变化的,于是有了一个单位就是贝尔(Bel)是电话的发明人的名字.其表达式是: Bel=lg(P/Po)P是被测量的功率Po是参考功率:Bel表示以10为底的对数.实际中发现Bel太大了,于是取其十分一作为一个新单位,就是分贝(dB)将Bel除以10就是dB表达式是:dB=10lg(P/Po),dB=20lg(E/Eo),dB=20lg(I/Io).

三星集团发展史

美国博客回顾三星发展史:最初为食品出口商 2013年02月11日08:49 新浪科技微博我有话说(232人参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周日刊文称,过去1年半中,三星成为了科技行业最具权势、认可度最高的公司之一。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三星能够与最重要的科技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那么,作为一家生产各类电子产品的公司,三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Business Insider为此回顾了三星的发展史。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李秉哲于1938年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该公司最初是韩国一家食品出口商,向中国出口鱼干和面粉等商品。 2.三星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涉足其他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纺织。 3.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该公司最初生产电视机。三星的首款黑白电视机于1970年面市销售。 4.三星于70年代进入更多领域,包括石化。此外,三星也开始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

5.三星于80年代开始进一步关注电子行业。该公司开始生产彩电、个人电脑、视频摄录机和录音机。与此同时,三星开始向北美市场出口更多商品。 6.1989年,三星与英国石油(BP)合作,成立三星BP化学。该公司在韩国销售化工产品。 7.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三星开始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内存及硬盘。目前,这仍是三星的一项重要业务。 8.1995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手机,但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称,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当时前往了生产这款手机的工厂,并将所有产品焚毁。 9.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三星于90年代末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手机业务。1999年,三星发布第一款支持连接至互联网的手机。手机最终成为了三星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10.90年代末,三星在电视机领域取得了更多进展。1998年,三星发明了全球首款能够量产的数字电视。1999年,三星推出了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线。 11.三星于21世纪初开始生产高清电视机。该公司随后开始生产蓝光播放器和其他家庭影院设备。目前,三星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高清电视机产品。

10生物技术蛋白质与酶工程复习题与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生物酶工程又称高级酶工程它是酶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就是运用蛋白质结构功能和分子遗传学知识,从改变或合成基因入手,定向地改造天然蛋白质或设计制造新的蛋白质。 3.多核糖体把细胞放在极其温和的条件下处理,就能得到几个到几十个核糖体在一条mRNA上结合起来的形态 4.固定化酶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 5.酶反应器以酶或固定化酶为催化剂进行酶促反应的装置。 6.酶工程又叫酶技术,是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7.生物传感器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 8. motif(模体指的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中介于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的一个结构层次,又称超二级结构 9. domain功能域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 10.PDB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是一个生物大分子, 11. DNA shuffling体外同源重组技术。通过改变单个基因原有的核苷酸序列创造新基因,并赋予产物以新功能。 12.生物催化剂是指生物反指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游离或固定化细胞各游离或固定化酶的总称 13.必需基团有的基团既在结合中起作用,又在催化中起作用,所以常将活性部位的功能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14.活性中心。酶的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其催化作用的部位。 15.有性PCR dna改组 16.DNA改组通过改变单个基因原有的核苷酸序列创造新基因,并赋予产物以新功能。 17.免疫传感器偶联抗原/抗体分子的生物敏感膜与信号转换器组成的,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生物传感器。

录音发展史

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 2012-03-16 19:23:34来自: (I'm on my second drink...) 喜欢 2012-03-16 19:24:15 (I'm on my second drink...) 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 奠定了基础。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2012-03-16 19:24:36 (I'm on my second drink...) 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遗憾的是,这些 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19世纪留存下来的最珍贵的声音要数1889年12月2日爱迪生的助手旺格曼在维也纳用圆筒式留声机为勃拉姆斯录下的《匈牙利舞曲第一首》演奏片断与一段讲话。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生命科学与技术

生命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坚实、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具备系统的生物高新技术和∕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能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综合型、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 相关学科: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专业主干课程 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计算机程序设计、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制图。 四、主要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企业实践、野外考察实践、毕业设计、军事训练。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6年。工学或理学硕士学位。 首先获得学士学位。继续学习2-3年,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条件,可获得硕士学位。 六、毕业条件 本科阶段最低完成180学分(课内),及课外8学分;通过CET4级考试;并且军事训练考核合格;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可获得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修完硕士研究生课程,通过CET6级考试;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七、选课说明及要求 本专业为六年制硕士学位培养。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硕士论文的分阶段连续培养模式。其中前两年主要完成通识类课程和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第5-7学期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第7学期还需完成部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第8学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后两年进入研究生课题研究阶段,包括题目选定、开题论证、实验研究以及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论文工作于第12学期结束,参加所在系组织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课程设置表中模块选修的具体说明 (1)通识教育模块:必修27学分,选修16学分,共计43学分。其中基础通识类课程12学分,包括基础通识类核心课限选6学分,限定在《世界文明》、《社会与艺术》、《生命与环境》三种门类中各选1门课程,和基础通识类选修课任选6学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课程必修16学分。体育、英语、计算机类必修15学分。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精力选修其它课程。 (2)学科教育模块:必修106学分,选修11学分,共计117学分。其中基础科学课程必修46.5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必修50.5学分;专业课程必修9学分,选修至少11学分。 (3)集中实践模块:必修20学分。包括工程训练2学分(电子实习、现代控制测试系统各1学分);综合技能训练1学分;专业实习3学分;企业实践1学分;野外考察实践1学分;毕业设计12学分。 (4)双语课程:每个学生要求必修至少两门双语课程。 (5)本专业学生第7学期确定研究生导师,与普通班推免研究生工作同步进行。在第7、8学期,修完全部研究生课程,所得学分可计入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课程学分。所选研究生课程学分可以计入本科阶段的基础通识类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但不能取代本科180学分。 2、集中实践的说明与要求 (1)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由两门课程构成:电工实习和现代控制测试系统(测控实习),分别安排在第3、4学期,通过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工程的概念,建立大工程意识。由工程坊负责安排具体内容,并进行考核。 (2)综合技能训练 包括:生命科学数据的获得、保存、评价、解释和展示;生命科学实验预案的设计;生命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团队协作和个人工作的安排技巧;资料查阅、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个人展示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此外,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国家或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或开放实验项目。安排在第5-7学期,由指导教师负责考核。 (3)专业实习 在三年级学习结束后,到生物技术企业/公司、医学仪器设备企业/公司、或生物制药企业/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和管理实践,了解与专业有关的生产实际和管理情况。实习方式以集中实习为主,要求有完整的环节,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出评价,个人提交总结报告,通过答辩后给出最终成绩。 (4)企业实践 在5-6学期,邀请国内外相关产业的知名公司或企业以由公司或企业授课(中文或英文)+ 在企业公司实践的方式进行培训实践活动。由培训企业/公司及带队教师共同考核。 (5)野外考察实践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 院长:肖作兵教授硕士生导师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设有轻化工程(香料香精化妆品)、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专任教师45人,其中正副教授27名,30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聘请行业知名兼职教授8名。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上海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 号。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奖,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每年学院教师申请专利近50项,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编写的部分教材被列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统编教材。 学院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积极拓展产学研领域,现设有香料香精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和生物与食品工程研发中心两个科研平台,教学科研设备先进,面向学生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丰富,学生多次在“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获奖,毕业生的签约率在9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一)轻化工程(香料香精化妆品)专业 该专业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高校唯一专门系统从事香精香料专业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点,为我国香料香精行业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行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本专业现有3个专业方向。 1.轻化工程(日化香精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轻化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香料香精专业技术能力,有较高综合素质,在日化香料香精方面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日化香料香精行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制备、品质分析与控制、产品应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日化香精行业培养“调香师、评香师和应用工程师”打好基础。 主要课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

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就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一:集团简介 融辉集团2004年9月创建于湖北麻城,注册资金16610万元。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投资开发为主导,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集团已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以医药、美容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村等多个健康新兴产业为辅业,主业与辅业“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发展壮大。 融辉集团以“诚信、务实、创新”为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在地产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开发了融辉第一城、周口融辉城、银泉名座等多个高品位小区,并涉足商贸、酒店、建材、园林绿化、美容养生、文化传媒、商场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50亿元。 融辉集团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达6000万元。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爱心公益企业、中国房地产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河南省园林小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用户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集团成功投资开发的湖北麻城融辉第一城,现已成为麻城市商业中心和住宅典范。 2010年集团北上河南,开发建设豫东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周口融辉城;同年集团还投资开发了湖北咸宁银泉名座房地产项目。 2011年集团收购了湖北咸宁楚天瑶池温泉度假村,现为国家

AAAA级度假景区。 2017年集团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旗下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集团生物科技 2017年6月,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已从3000万元增至12000万元,目前集团已累计在源华林业完成投资1.5亿元。源华林业在技术方面已拥有无患子种植省级标准和无患子皂苷萃取等三个国家发明专利,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 2017年10月,源华林业全资子公司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拥有牡丹蔻颜坊和御廷膜方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美白、护肤、抗衰老等系列产品。 四:融辉集团三大板块——房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是融辉集团的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也是融辉一切战略的根本保障和坚强后盾。融辉集团将一如既往地重点打造商业中心都市综合体、娱乐教育宜居都市综合体、休闲养生产业都市综合体三大产品体系,将该核心板块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项目和新的业态。 五:融辉集团三大板块——生物科技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