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了解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常用仪器(常识性了解)。

专题二第一单元

1.认识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3.了解电子层、原子轨道的概念。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级顺序。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5.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单元

1.理解元素周期律,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知道根据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可把元素周期表分为不同的区。

3.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不要求用电负性差值判断共价键还是离子键)

4.了解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专题三第一单元

1.了解金属晶体模型和金属键的本质。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有关物理性质。了解金属原子化热的概念。

3.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主要因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

4.认识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注:金属晶体晶胞及三种堆积方式不作要求。

第二单元

1.认识氯化钠、氯化铯晶体。

2.知道晶格能的概念,知道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硬度大小与晶格能大小的关系。

3.知道影响晶格能大小的主要因素。

4.离子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不作要求。

第三单元

1.认识共价键的本质,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及其形成过程。认识共价键形成时,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与共价键键能的关系。

3.知道σ键和π键的形成条件,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的概念,能对一些常见简单分子中键的类型作出判断。注:大π键不作要求

4.了解键能的概念,认识影响键能的主要因素,理解键能与化学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知道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常见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四单元

1.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

2.了解影响范德华力的主要因素,知道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了解氢键的概念和成因,了解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分析氢键的强弱。

注:范德华力的分类不要求。分子内氢键不要求。

专题四

1.初步认识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手性分子等概念。

2.认识分子的空间构型与极性的关系,能判断一些简单分子的极性,了解“相似相溶规则”的具体应用。

3.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性质与应用之间的纽带关系。

注: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不要求。不要拓展等电子原理。不要用偶极距来衡量分子极性大小。

专题五——了解即可。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小黑点不代表电子。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②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电子排布式:、

基态锌:1s22s22p63s23p63d104s2 →简化电子排布式[Ar]3d104s2

外围电子排布式:3d104s2

基态钠:外围电子排布式3s1

基态铁26Fe:1s22s22p63s23p63d64s2规范,1s22s22p63s23p64s23d6 不规范。

亚铁离子26Fe2+:1s22s22p63s23p63d6(失电子时,先失去最外层电子)

铁离子26Fe3+:1s22s22p63s23p63d5

轨道表示式:如Na:

几个名词:

1.原子实:原子核外内层电子已达到稀有气体结构的部分

2.外围电子:过渡元素省去原子实的剩余部分。主族、零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3.价电子:主族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也就是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副族还通常包括次外层的d电子(不一定是全部)。

4.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如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5.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如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

6.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基态→激发态)能量,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二、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根据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5个区域。具体地说是根据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何原子轨道上来分区

(1)s区元素:外围电子只出现在s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s1~2,主要包括ⅠA 和ⅡA族元素,这些元素除氢以外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1个或2个电

子形成+1价或+2价离子

(2)p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p轨道上的元素(s 轨道上的电子必排满)。价电子排布为ns2np1~6,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A到ⅧA和0族共6个主族元素,这些元素随

着最外层电子数的增加,原子失去电子变得越来越困难,得到电子变得越来越容易。

除氢以外的所有非金属元素都在p区

(3)d区元素:外围电子出现在d轨道上的元素。价电子排布为(n-1)d1~9ns1~2,主要包括周期表中ⅢB到ⅦB和Ⅷ族,d区元素全是金属元素。这些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的主要区别在(n-1)d的d轨道上。由于d轨道未充满电子,因此d轨道可以不同

程度地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4)ds区元素:ds区元素与s区元素的主要区别是s 元素没有(n-1)d电子,而ds区元素的(n-1)d轨道全充满,因此ds区元素的价电子排布是(n-1)d10ns1~2。包括ⅠB

和ⅡB,全是金属元素

(5)f区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它们的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是(n-2)f0~14(n-1)d0~2ns2,电子进入原子轨道(n-2)f中。由于最外层的电子基本相同,

(n-1)d的电子数也基本相同,因此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②基本规律: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0、d0、f0)、半满(p3、

d5、f7)和全满(p6、d10、f14)结构时,原子的能量较低,该元素具有较大的第一电离能。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第二周期3Li<5B <4Be<6C <8O <7N<9F <10Ne )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由小到大(稀有气体不考虑)。

2.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

有以上规律得出: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氟元素的电负性最大,左下角铯元素的电负性最小(放射性元素除外)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注意:电负性的大小与电离能的大小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没有绝对的一致,如镁的电负性比铝小,但镁的电离能比铝大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金属键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的相互作用

成键特征:自由电子被许多金属离子所共有;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金属键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

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符号为U )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 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用电子式表示NaCl 、K 2S 的形成过程 小结: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1.左边是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各原子的电子式 , 右边是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

3.用 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 型和CsCl 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NaCl 型晶体

CsCl 型晶体

每个Na +离子周围被6个C1—离子所包围,同样每个C1—也被6个Na +所包围。

每个正离子被8个负离子包围着,同时每个负离子也被8个正离子所包围。 (3).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特点 具有饱和性:形成的共价键数 = 未成对电子数

具有方向性

(1) 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

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水合氢离子、铵根离子、氯化铝分子等

含有配位键)。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举例说明:

③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中(如HCl易溶于水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如CO2易溶于CS2中).

型分子形状键角

键的极

分子极

代表物

A球形非极性He、Ne

A2直线形非极性非极性H2、O2 AB直线形极性极性HCl、NO ABA直线形180°极性非极性CO2、CS2 ABA V形≠180°极性极性H2O、SO2

A4正四面体

60°非极性非极性P4

AB3平面三角

120°极性非极性BF3、SO3

AB3三角锥形≠120°极性极性NH3、NCl3

AB4正四面体

109°28′极性非极性CH4、CCl4

AB3C四面体形≠109°

28′

极性极性CH3Cl、CHCl3

AB2C2四面体形≠109°

28′

极性极性CH2Cl2

直线三角形V形四面体三角锥V形H2O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如:铵根离子、水合氢离子、氯化铝分子中均有配位键。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2)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一般来说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范德华力对分子晶体熔沸点的影响

(1)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其熔沸点越高

例33.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常见的分子晶体

(1)所有非金属氢化物:H2O, H2S, NH3, CH4, HX

(2) 部分非金属单质: X2, N2, O2, H2, S8, P4, C60

(3) 部分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 N2O4, P4O6, P4O10

(4) 几乎所有的酸:H2SO4, HNO3, H3PO4

(5) 大多数有机物:乙醇,冰醋酸,蔗糖

分子晶体的物理共性

①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②较小的硬度。

③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也不导电。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氢键的相关知识

1.氢健的形成条件: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N 、O 、F )与H核。(如HF 、H2O、NH3,低级醇、酸与水均能形成氢键)

2.氢键的定义: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H核之间的很强的作用叫氢键。通常我们可以把氢键看做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3.氢键的表示方法:X—H···Y(X、Y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可以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还对物质的溶解度等也有影响。

如在极性溶剂中,如果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就会促进分子间的结合,导致溶解度增大。例如: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间能形成不同分子间的氢键,故乙醇与水能以任意比互溶。而乙醇的同分异构体二甲醚分子中不存在羟基,因而在二甲醚分子与水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二甲醚很难溶解于水。

5.影响氢键强弱的因素:与X—H···Y中X、Y原子的电负性及半径大小有关。X、Y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半径越小,形成的氢键就越强。常见的氢键的强弱顺序为:F—H···F >O—H···O >O—H···N >N—H···N

6.说明:氢键与范德华力之间的区别

氢键与范德华力同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氢键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所谓饱和性是指H原子形成一个共价健后,通常只能再形成一个氢键。这是因为H原子比X、Y原子小得多,当形成X—H···Y后,第二个Y原子再靠近H原子时,将会受到已形成氢键的Y原子的电子云的强烈排斥。而氢键的方向性是指以H原子为中心的3个原子X —H···Y尽可能在一条直线上,这样X原子与Y原子间的距离较远,斥力较小,形成的氢键稳定。综上所述可将氢键看做是较强的、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分子间作用力。

7.氢键可以在分子之间形成,也可在分子内部形成:如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一、先将物质分类:

从物质的晶体类型上一般分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不同物质类别熔沸点的比较方法不同。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有常温是液态的汞和熔点高达三千多摄氏度的钨。

1.对于分子晶体:

a.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其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CH4﹤C2H6﹤C3H8﹤C4H10

b.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时熔沸点陡然增高。如:H2O﹥H2Te﹥H2Se﹥H2S(能形成氢键的元素有N、O、F,如HF 、H2O、NH3,低级醇、醛、酸与水均能形成氢键) 。

c.当形成分子内氢键时熔沸点降低(不要求)。如:邻羟基甲苯的熔沸点低于对羟基甲苯。

d.对于烃类物质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2.对于离子晶体:a、要看离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KCl﹤NaCl﹤MgO (注意:NaCl、MgCl2晶体中离子排列方式不同,不能简单得出熔沸点NaCl﹤MgCl2,实际上刚好相反。有些参考书上熔沸点NaCl﹤MgCl2是错误的,根据所学知识无法比较。)

3.原子晶体:要看原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越小,则键长越短,导致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碳化硅﹥单晶硅

(注意:金刚石、碳化硅、硅原子晶体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但与二氧化硅不同,不能简单得出二氧化硅熔沸点的位置。有些参考书上熔沸点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单晶硅是错误的,根据所学知识无法比较。)

例:C60与金刚石的熔点比较,不应该从键长角度比较。因为C60是分子晶体,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C60熔点应该比金刚石的熔点低很多。

4.金属晶体:一般比金属离子的半径和金属阳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教材: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目的多少)。如Na﹤Mg﹤Al

二、从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去分析。

常温常压下固体﹥液体﹥气体(熔沸点)如:碘单质﹥水﹥硫化氢

三、易液化的气体沸点较高。

如氨气易液化(熔点-77℃,沸点-33℃),HF在标况下是液态(熔点-35℃,沸点19℃)。

四、注意:

1.熔点高不一定沸点也高。如I2和Hg,熔点I2高,沸点Hg高。

2. MgO和Al2O3由于晶格类型不同,氧化镁的熔沸点高于氧化铝。

3.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单质熔沸点的变化不能一言概论。(一般是金属部分从上至下熔沸点降低,非金属部分从上至下升高,但都有特例)。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了解测定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常用仪器(常识性了解)。 专题二第一单元 1.认识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3.了解电子层、原子轨道的概念。 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级顺序。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 5.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单元 1.理解元素周期律,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知道根据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可把元素周期表分为不同的区。 3.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不要求用电负性差值判断共价键还是离子键) 4.了解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简单应用。 专题三第一单元 1.了解金属晶体模型和金属键的本质。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有关物理性质。了解金属原子化热的概念。 3.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主要因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 4.认识合金的性质及应用。 注:金属晶体晶胞及三种堆积方式不作要求。 第二单元 1.认识氯化钠、氯化铯晶体。 2.知道晶格能的概念,知道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硬度大小与晶格能大小的关系。 3.知道影响晶格能大小的主要因素。 4.离子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不作要求。 第三单元 1.认识共价键的本质,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2.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及其形成过程。认识共价键形成时,原子轨道重叠程度与共价键键能的关系。 3.知道σ键和π键的形成条件,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的概念,能对一些常见简单分子中键的类型作出判断。注:大π键不作要求 4.了解键能的概念,认识影响键能的主要因素,理解键能与化学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知道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常见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第四单元 1.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 2.了解影响范德华力的主要因素,知道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了解氢键的概念和成因,了解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分析氢键的强弱。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 子组成的,其结构与性质密不可分。物质的结构指的是物质的组成方 式和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性质则指的是物质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例如颜色、味道、熔点、沸点、化学反应等等。本文将从物质的结构 和性质两个角度探讨物质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的结构 1. 基本粒子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这是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粒子。原子是构 成元素的最小单位,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合而成的。分子 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举例来说,水分子由两个氢原 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 元素的结构 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有所不同。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云由负 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质量决定,所 以不同原子的质量也不同。 3. 化合物的结构

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 合物。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而结合成的, 例如NaCl。共价化合物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成的,例如水。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各种客观特征,例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等等。这些性质大多可以直接通过观察或是测量获得,但并不 涉及分子、原子内部的变化或组成。 2.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些性质需要对 原子的电荷分布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解释。化学 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化学稳定性等属性。 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性质表现。 例如,分子量不同的烷烃(如甲烷、乙烷、丙烷等)由于碳链长度不 同从而表现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沸点、熔点、极性等不同。再比如,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理状态(如固体、液体、气体)就由 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所决定。 总之,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与化学学科的各个方面有关。结构和性质 的变化对于理解物质在化学和工业生产中的性质和反应至关重要。这 些基础的概念和研究技术是理解化学更高层次的层次的必要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ns<(n-2)f<(n-1)d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其结构和性质直接驱动着我们周 围世界的运行和变化。通过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并为工程技术、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 发展提供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云则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原 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例如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确定了元素的原 子序数,而电子的数量和排布则影响了物质的导电性和化学反应性。 2.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是化学反应和 物质性质变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因为 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分子内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例如,水 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因此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如 溶解度和表面张力。 3.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晶体的各种性质差异,例如硬度、折射率和导 电性等。晶体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表征,从而 揭示了物质内部的有序排列规律。 4.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是应用于工程和技术中的物质,其结构与 性能直接关系到材料的用途和可靠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取决于其晶体结构中的电子云和格点缺陷。聚合物材料的力学性 能则与分子链的长度、支链密度和交联程度密切相关。

5. 固-液-气相变: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发生相变,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这些相变背后的机制与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例如,固态的冰在加热时会融化成液态水,这是因为加热使水分子的振动增加,从而破坏了分子之间的氢键。 总结起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是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基础工作。通过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并且为材料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此外,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也为新材料的开发和性能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物质世界,并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贡献。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共价键-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 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梳理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

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

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 ↓ ↓ ↓ ↑ ↑ ↑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介绍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对于我 们理解和应用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相关 知识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在科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核中质子数)的原 子组成,是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单位。 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 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3.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如 原子的质量、电荷、化学反应性等。 三、化学键和化合物的性质 1. 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用于连接原子形 成化合物。 2.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如氯化钠。 3.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如水分子 中的氢氧键。

4.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海形成的化学键,如铁、铜等金属。 5. 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 和结构,如熔点、溶解度、电导率等。 四、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盐水等。混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物质的性质。 2.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元 素等。纯物质具有一致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3. 物质状态: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其状态的 改变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如水在不同温度下可以存在为冰、液态水 和水蒸气。 4. 物质的密度和比重: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比重是物质的 密度与某一参考物质密度的比值。 五、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 1. 材料科学: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在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应用,可用于设计合成新材料,改善材料性能,如高分子材料、合金等。 2. 药物化学:对药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可用于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一.熟悉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时机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时机大一电子云密度越为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时机小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 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左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作氐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直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洪特规那么: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上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网.洪特规那么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 6、d 10、f 14、半充满 3、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d 5、f 7、全空时、d、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 1、29CUAr3d104s1.n75d64d53d.432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箭头所示的顺序.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1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转化过程。 在化学研究中,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密切相关。本文将围绕化学物 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进行讨论。 一、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周 期规律排列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单位为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根据元素的位置可以了解其基本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惰性、 活泼性等。 二、分子结构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最小粒子。分子的 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分子中的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 子的化学性质。例如,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高,使得H2O具有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溶解 性和表面张力。 三、键的类型 在构成分子的过程中,原子通过键相互连接。主要有离子键、共价 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离子键是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产生离子晶体。共价键是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 三共价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这些不同类型的键 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如硬度、熔点、溶解性等。

四、分子构型 分子的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分子构型的不同会直 接影响物质的性质。以有机化合物为例,构型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光学 异构体的存在,这些异构体在光学活性上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此外, 构型还决定了分子的立体化学性质,如手性、立体异构等。 五、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物质的宏观性质往往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例如,金属的导电性 和热导性较好,这是由于金属中存在着自由电子。又如,高分子材料 的力学性质受到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分子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物质的 微观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宏观性质,并为合成和设计新材料 提供指导。 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调控 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调控物质的结构 来改变其性质。这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调整某个材料中的分子构型可以使其在光电子学中具有更好的性能, 或者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可以提高其陶瓷的强度和硬度。因此,深入 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涉及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键的类型、分子构型以及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等方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电离能的运用: a。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b .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分析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某元素的I n+1≫I n,则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n。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