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方法。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质量年,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对照年,统计分析2014年度和2015年度ICU送检标本细菌检出率及住院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结果:(1)2014年与2015年送检标本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9.92%、12.5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2014年与2015年ICU 多重耐藥菌检出率分别为19.70%、13.3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通过优质的管理能明显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们拟从多个方面对多重耐药菌医院进行管理,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收集中,我们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质量年,首先分析以往我院ICU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以预防与控制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同时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对照年(2014年度不进行管理)。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抗菌药物滥用ICU患者抵抗力低,易合并感染,且患者住院时间长,会有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史。头孢类、碳青霉烯、氟喹诺酮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会造成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出现多耐药,甚至全耐药的菌株出现。因此广谱抗菌药物的泛用是造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1.2.2 管理制度不落实我院虽然有明确的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但是在临床的执行中缺乏考核,没有相关职能科室监管,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后,缺乏各级各岗位的执行力。

1.3 解决方法

1.3.1 完善规章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根据我院细菌感染谱,由多位专家共同制定《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以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设立院感科,成员由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及ICU 人员组成,定期对ICU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 理措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现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株,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 时发出书面报告,并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 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及时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督促临床科室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三、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 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 染病例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患者,按“接触传播”隔离预防。 1、病人的隔离:

(1)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与气管插管、 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3)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它病人和环境物表的污染。 2、防护隔离: (1)进入隔离病房,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 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3)进入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 废物处理。 (4)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记,限制人员的出入。

多重耐药菌的护理措施

多重耐药患者护理措施 1、多重耐药警示牌 (1)出现多重耐药菌时,护士应及时落实接触隔离,明示隔离标记。标明患者所感染耐药菌的种类,由获知患者培养结果的当天管床护士在第一时间挂在患者床头,同时配套床边隔离措施,提醒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防护。待患者培养结果阴性后。仍由当天管床护士第一时间撤走警示牌。在警示牌上,还有相关耐药菌感染的基本防护知识浓缩版,方便医护人员参照进行标准隔离和防护。 (2)发现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医生需开医嘱标明“多重耐药感染隔离”。 (3)在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病历夹上显示其感染的细菌名称,起提醒和警示作用,避免将该患者的病历带入病床或房间,如带入房间,须进行消毒后方可带出。 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应给予单间隔离。也可将一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或者定植患者安臵在同一房间。禁止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至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至在同一房间。 3、加强手卫生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保持手部清洁,严格按7部洗手法进行洗手、手清洁或手消毒。对于特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接触病人时戴手套,洗手或手消毒,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 4、标准防护进入病房戴口罩、帽、手套、鞋套,必要时(如大换药或其它可造成血、体液溅污操作者时)直加穿隔离衣和防护面罩,即严格执行个人防护。实施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必须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用乙醇消毒液洗手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使用手套和隔离衣也可减少耐药株水平传播,对多重耐药菌株要像对待烈性传染病菌那样予以严格隔离。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护理操作后,将以上防护用品脱于病房医疗废物窗口内,不得带出病房。脱手套后严格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双手,若隔离患者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接触该患者的医务人员在下班前应常规使用安尔碘消毒鼻腔。 5、气道管理 (l)卧位的管理 ICU许多病人因不能正常进食而留臵胃管,留 臵胃管的护理不当将导致胃液的反流、误吸,病人口咽部分泌物是进入下呼吸道的重要感染源,0.01ml,咽分泌物含有10的5次方个细菌。因此护士应掌握预防对策,重点是病人的卧位,对病人病情允许时头部可抬高30度 ,尤其是鼻饲时,头部应抬高30,~45’并至少保持I小时。除加强卧位护理外,还采取少量多次 分顿喂食,并在胃镜引导下将胃管臵入空肠,降低胃容量,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达到降低肺部感染机会。 (2)吸痰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降低医源性气道感染。吸痰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飞沫播散,护士操作开放式吸痰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 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B) A 应穿隔离衣 B应当实施手卫生 C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D 以上都不对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 A 可同时收治不同耐药菌感染病人 B 不必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经患者同意可挂隔离标识 3.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 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多重耐药菌(MRSA) 6.对确诊或疑似的MDRO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那种隔离措施( A ) A 接触隔离 B 空气隔离 C 飞沫隔离 D 消毒隔离 二、多项选择

1.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 患者的哪些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ABCDE) A 溃烂面 B 血液和体液 C 分泌物 D 伤口 E 正常皮肤 2.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何处理?(AC) A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B仅用清水擦拭 C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D 以上都不用 E 没必要处理 3.医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实施手卫生?(ABCE) A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B 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 C 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D 处理清洁物品后 E 摘掉手套后 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那些细菌实施目标性监测(ABC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D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E 表皮葡萄球菌 5.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那 些部门采取有效措施(ABCDE) A 医疗 B 护理 C 检验 D 感染控制 E 后勤 6.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ACD) A 首选单间隔离 B患者安置无特殊要求 C 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D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 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E 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不必单独安置 7.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E) A 室内清洁消毒时,要用专用的拖把、抹布。 B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具如血压计、体温表等专用。 C 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及时杀灭细菌,防止传播。 D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要及时通知院感科,对患者进行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 措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措施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现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株,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 时发出书面报告,并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 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及时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督促临床科室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三、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 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 染病例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患者,按“接触传播”隔离预防。 1、病人的隔离: (1)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

病人安置于一室,(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与气管插管、 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3)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它病人和环境物表的污染。 2、防护隔离: (1)进入隔离病房,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3)进入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4)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记,限制人员的出入。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隔离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一般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器械,每次用后,应进行高水平消毒。保持病室清洁,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家具、门把手、栏杆等),每天清洁,擦拭消毒。六、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渐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防护措施 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009 年 4 月 1 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 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 >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 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 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 从事可能污染 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 )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 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 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 图、 B 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 注 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 过 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 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 保 洁工具交叉使用。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日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 用过的抹布、拖布用专用的水池或桶清洗、消毒处理。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 医 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 内,由专业的环卫公司统一收集,进行无害 化处理。 一、患者隔离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 间,减少、限制人员出入。 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 管、留 置导尿、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隔离时,在病历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 4、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其作好准备,防 止感染的扩散。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先用窄谱后用宽谱,先用低级后用高级的原则,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正确、合理地选择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 临床科室对疑似或怀疑感染的病例,应及时相应的,血、尿、分泌物,等标本送检,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报告单上标注提示后通知临床科室,并由检验科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多重耐药菌报告流程 各科室经治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主任,同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医生应在科室内设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各科室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科病房、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病人床头卡、病历夹及患者一览表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 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3.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方法。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质量年,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对照年,统计分析2014年度和2015年度ICU送检标本细菌检出率及住院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结果:(1)2014年与2015年送检标本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9.92%、12.54%,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2014年与2015年ICU 多重耐藥菌检出率分别为19.70%、13.3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通过优质的管理能明显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们拟从多个方面对多重耐药菌医院进行管理,现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收集中,我们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质量年,首先分析以往我院ICU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以预防与控制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同时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对照年(2014年度不进行管理)。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抗菌药物滥用ICU患者抵抗力低,易合并感染,且患者住院时间长,会有多种抗菌药物使用史。头孢类、碳青霉烯、氟喹诺酮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会造成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出现多耐药,甚至全耐药的菌株出现。因此广谱抗菌药物的泛用是造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1.2.2 管理制度不落实我院虽然有明确的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但是在临床的执行中缺乏考核,没有相关职能科室监管,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后,缺乏各级各岗位的执行力。 1.3 解决方法 1.3.1 完善规章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根据我院细菌感染谱,由多位专家共同制定《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以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设立院感科,成员由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及ICU 人员组成,定期对ICU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重症监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1520份细菌培养标本,观察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护理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520份标本测出致病菌460株,其中多重耐药菌占82.61%;最为常见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菌比例最高的是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均为100.00%。多重耐药菌有77.91%分布于呼吸系统,其次为血液、泌尿系统等。护理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可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标签: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护理 随着抗生素药物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多重耐药菌出现。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需要应用高级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从而使重症监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笔者观察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数量、分布情况以及护理后感染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1520份细菌培养标本,共有186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55例,男性患者131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为(62.26±13.49)岁。 1.2护理方法 1)定期对护理人员展开相关健康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健康知识,准确判断临床上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护理措施等,提高重视程度。2)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防护措施是严格进行消毒隔离工作,对伴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要实施隔离措施,防止细菌感染的传播,并且在病床上悬挂隔离标志,对患者实施隔离护理措施,记录好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护理工作内容,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交接班,医疗用品专人专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消毒杀菌;每位患者需要指定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看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需做好严格隔离措施。进入病房时需进行消毒,保证患者处于一个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待患者康复出院后,要对患者的病房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杀菌措施,防止细菌残留。3)护理人员要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配备等进行严格消毒,与患者进行接触时要严格清洗、消毒双手,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包括抗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肠杆菌科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订此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院感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院感科。 3、医院院感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院感科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 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协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院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等重点部门,同时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凝胶。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时,应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使用专用的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六、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 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 2、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联合管理相关部门职责

多重耐药菌联合管理相关部门职责 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1,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有记录)以便临床科室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2 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3、每季度公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各科 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4 存在问题或缺陷进 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每季度有细菌耐 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5性报告。医务科:、负责督促医生落实《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1 控制措施》。如:在院感专职人员报告多重耐药菌后,主管医师必 须长期医嘱中下“接触隔离”并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直到解除隔离方能停此医嘱。2、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定期对全院医生进行有关多重耐 药菌防控知识的培3 训。1 / 5 、经常督导运行病历以及归档病历中有关多重耐药菌4管理的相关措施落实情况。护理部:、主要负责督促护理人员落实《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1,如:在多重耐药菌报告单反馈 到临床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科室或者院感专职人员督导后,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如:病人所用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的严格消毒,直到解除隔离。、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2 的培训,使其掌握院感防控知识以及提高防控意识。、定期督导检查 有关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其他隔离措施3 落实情况,有暴发或流行时参与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临床科室:、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直接 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和侵入性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 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2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床头以,在患者的医嘱中也要及病历夹上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注明“接触隔离”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2 / 5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3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 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医务人员对患者实 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4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5 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

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多重耐药菌管理报告规章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签写“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5、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临床医生下达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表。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 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 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