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

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

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理念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穆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擅和即共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救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叉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选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粪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木的理解。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在2001年以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小学低年级加有“唱游”)、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随著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课程价值,本标准将原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拓展为“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的教学领域的划分,既体现了本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及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在不增加课程实施难度的前提下,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平稳对接。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为此,音乐课程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请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了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

(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音乐的音响材料、创作过程和表演形式具有特殊性,这些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聆听、表擅和创作教学,必然会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音乐课程的设计,应正视这一客观的掌科

规定性,正确处理课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操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音乐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段(1~2年段),小学中、高年段(3~6年段)和初中各年级(7~9年段)。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依据。3个学段不同层跃的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序的内在联系。

(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培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堆择运用的空间

我国广大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旌状况和教学水平。基于选一现实,为使音乐课程具有广泛适应性和普遍实施的可能性,对课程内容和标准的设计,注意既要有朗确的规定性,叉要有适度的弹性和一定的可磕捍性,使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音乐课程,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和水平要求上得以普遍实施,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橱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上述课程目标以下列三个维度表述。

(一)情感一态度一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穆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茸;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谓、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着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2.模仿

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劫,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4.合作

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a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5.综合

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嚣选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捕赛、识谱、缩创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茸;厨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巳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为3个学段,各学段课程目标分别表述如下。

(一)1、2年级

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辩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镬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置,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段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

∮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三)7、9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段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段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能自信地、有感情的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感受与欣赏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救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尉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一)音乐表现要素

【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

∮能够听辨歌唱中的童声、女声和男声音色。

∮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够听辨常见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用打击乐器赛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3~6年段】

∮船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模仿喜欢的音响。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乐曲。

∮能够听辨歌唱中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音色,说出人声的分类。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

∮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7~9年段】

∮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

∮加深对人声、乐器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出各类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特点。

∮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1~2年级】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3~6年级】

∮听辨不同情境的音乐,能够作简要描述。

∮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7~9年段】

∮能够有意识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术语进行描述。

∮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描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1~2年级】

∮聆听儿童歌曲,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器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3~6年段】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流行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能够随著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

【7~9年级】

∮聆听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音乐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和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音乐主题,并船运用适当的形式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通过欣赏音乐分辨不同的体裁与形式。聆听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和作者。

∮结合所听音乐,了解音乐体裁与形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1~2年段】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3~6年段】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

∮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7~9年级】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

∮聆听世界部分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描述。

∮聆听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能够说出主要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现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1~2年段】

∮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参与演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

∮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

【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请唱活动。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

∮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祛。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应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

【7~9年段】

∮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请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确的反应。

∮学习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意境。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2~4首(其中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

【1~2年级】

∮学习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6年级】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1~2首。

【7~9年蝴

∮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

∮能够对自己、他人或集体的演奏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三)综合性艺术表请

【1~2年级】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儿童歌舞表演等活动。

【3~6年段】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如儿童歌舞剧)担当一个角色。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作简单评价。

【7~9年级】

∮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结合所学的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境或做形体动作。

∮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音乐剧、京剧或其他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表演做出评价。

(四)识读乐潜

【1~2年段】

∮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3~6年级】

∮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

∮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7~9年级】

∮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

∮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1~2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寻找发声材料探索声音的强弱、长短和音色。

【3~6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

【7~9年级】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情境。

∮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作出评价。

(二)即兴编创

【1~2年级】

∮能够将儿歌、诗词短句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3~6年级】

∮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能够以各种声音材料爰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7~9年级】

∮能够即兴编唱生活短语或诗词短句。

∮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编创表演活动。

(三)创作实践

【1~2年级】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感受到的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指导下编创1~2小节的节奏音型。

【3~6年级】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

∮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2~4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7~9年级】

∮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选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叉蕴会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1~2年级】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听赏音乐。

∮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3~6年级】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喜欢从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听赏。

∮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7~9年蝴

∮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能够用实例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喜欢并能够从传播媒体或现场演出中聆听音乐,能够搜集和积累音乐信息,愿与同学交换所搜集到的音乐材料,交流音乐感受。

∮乐于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1~2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3~6年段】

∮观赏戏剧和舞蹈,初步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初步感受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7~9年级】

∮通过艺术作品,能够简单比较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特点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某些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的认识。

∮能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与他人合作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

(三)音乐与芒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2年级】

∮列举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用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配合简单的韵律操动作。

【3~6年级】

∮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说出某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7~9年级】

∮能够简单表述音乐对于情绪的影响,并能运用合适的音乐进行自我调节。

∮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能够恰当地啦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保证本标准的实施,教师要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教学中应注童的几个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会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

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遗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

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的啦择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

3.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落选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括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4.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粱。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

5.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阿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6.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善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7.因地制宜地实施本标准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各教学领域课程内容的弹性尺度。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1.感受与欣赏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2.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3.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遣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倒如,可用乐器为演唱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的乐器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请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吹奏乐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音质纯正,音高准确。注意避免过大音量和噪音对学生听力和健康的损害。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

4.识读乐谱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袁捕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盏择。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5.创造

教师应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不同的教学领域。音乐教学的各种实践活动,提供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空间。不同的学生聆听同~首乐曲,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演唱同一首歌曲,可能会有多种处理方式;完成同一个练习,可能会有多种选径或不同答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用“唯一答案”或“统一模式”束缚学生。

二、评价建议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应以本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如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学习的方法与成效,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音乐的表现与缩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认识、理解,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等。

(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置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听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请唱演奏及编创活动等,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置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可运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学间的互评可

(完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

完整版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三个维度表述。 2、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一首需要精听的乐曲 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另一种是以一类需要了解的音乐类型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 4、“节奏或旋律”创作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 段、创作阶段和展示评价阶段。 5、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6、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7、编写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音乐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 和与之相匹配的音响、音像教材以及教师用教学参考资料。 8、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9、按照音乐表演时所采用的不同物质手段来分类,首先可以分为声乐、和 器乐两大类。 10、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 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11、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 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12、“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 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13、“表现”领域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 乐谱、四项内容。其中三项是实质性的表演内容,而识读乐谱是一种辅助性的、为音乐表现服务的教学内容。 14、演奏教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课堂乐器、的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98457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

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 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一、学段目标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 内容] 音乐表现要素 [ 标准]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 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 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 作出相应的反应。 [ 内容] 音乐情绪与情感

[ 标准]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2 、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 内容] 音乐体裁与形式 [ 标准]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 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4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 年2~4 首。 [ 内容] 音乐风格与流派 [ 标准]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 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 内容] 演唱 [ 标准]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3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4.《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3~6年级的学生应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首。 5.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6.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教学曲目的()(),增加乐器演奏及()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7.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主要包括:()()()()()()()()()()()()()等。 8.《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9.音乐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10.音乐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共20分)

1、《音乐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示意图,应为() A、课程目标—教学领域—学段划分 B、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领域 C、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 2、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心环节() A、知识学习 B、歌曲教学 C、感受音乐 D、理解音乐3、中小学音乐教育基本目标,应是()教育A、专业B、职业C、育人D、育才 4、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教学应以()为主A、理解B、听赏C、分析 5、音乐教学必须强调音乐的()A、情感体验B、知识学C、理性讲述三、简答题(40分) 1、请写出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8分) 2.音乐课程评价原则有哪些?(8分)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12分) 4.《音乐课程标准》中1---2年级的学段目标(12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共4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3.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五个方面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三性质:①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②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 课程基本理念:①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②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③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④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⑤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 1.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②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③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⑤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①体验、②模仿、③探究、④合作、⑤综合 3.知识与技能:①音乐基础知识、②音乐基本技能、③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学段目标:1-2年级:激发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3-6年级: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7-9年级: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欣赏习惯。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丰富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课程内容:1.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2.表现: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3.创造;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4.音乐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的其他学科。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2.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3.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4.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5.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6.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7.因地制宜地实施本标准 关于教学中的几点提示:1.感受与欣赏2.演唱3.演奏4.识读乐谱5.创造 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教材编写原则:1.学生为本原则2.教育性原则3.科学性原4.实践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6.开放性原则. Grave 庄板Largo广板Lento慢板Adagio柔板Larghetto小广板Andante行板Moderato中板Allegretto 小快板Allegro快板Presto急板Prestissimo最急板 rall.渐慢rit.或ritard.渐慢riten.转慢poco一点点poco meno mosso稍转慢accel.渐快poco piu mosso 稍转快 a tempo回原速ad.lib速度自由

高中新课程标准考试音乐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音乐试题 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1、高中音乐新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六个摸快,这六个模块是:()、歌唱、演奏、 ()、()与音乐与舞蹈。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的感受与理解, 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 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演奏是()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及()能力 的有效途径。 4、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5、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 生的()、()、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6、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提高()。 7、歌唱是()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和()的有 效途径。 8、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的定位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和创造能力。 9、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表现 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10、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或()相衔接,是 高中阶段实施()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判断题:(10分每题2分) 1、音乐教学的设计过程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应给予充分关注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 2、歌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想像力和创作力的园地,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 理论的模块。() 4、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应以培养兴趣爱好为基本理念。() 5、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作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简答题:(28分每题7分) 1、简要概述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2、请说出课程目标内容下"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具体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解读

参考资料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解读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是首要问题,它是引领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实施课程理念的前提与关键。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仅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新增了音乐课程总目标,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体现。虽然,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总目标没有具体的表述,但是,在课标前言、课程理念、课程价值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阐述。2011版音乐新课标对于课程目标的阐述表达地更加具体,它使老师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体育、包括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 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应是逐步分解--最终完成的过程。总目标不单指教师的教学任务目标,它是音乐课程所应达到的标准,即学生标准。2011版音乐课程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是把要教的内容确定在文本上,让所有老师知道所要教学的内容,它是按照一个学科体系的要求来设计的;而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按照学习内容来确定的,而是按照学生所应该达到的程度来确定的。因此,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于“目标”的表述有明显的不同,教学大纲以教学目的为表述,主要指教师所应达到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则以课程目标为表述,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程度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成长、学习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建立为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学生在审美、兴趣、文化、知识与技能、情感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成长规律,按照中国公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去制定的。可以说,它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 二、音乐课程总目标的要求 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一)培养学生持久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既是手段,也是理念,同时又是目标。与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相比,2011版新课标对于“兴趣”的表述新增了“持久”二字,看似简单的“持久兴趣”,却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它体现着人和音乐的本能关系,以及音乐对于人的价值功能体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体现着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所展开。 (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

音乐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过程。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 3~6年级 7~9年级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态度学习音乐,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和熏陶。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像;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4.合作: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卷 一、填空:(20分) 1、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传承(),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音乐课的基本理念是以( )为核心,以( )为动力;强调( ),鼓励(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理解();面向( ),注重()发展。 3、音乐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包括()、()、()、()、()。 4、音乐基础知识指学习并掌握音乐()、()、()、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 5. 以音乐()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 6.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和()的全过程。 7.()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8.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9.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0.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表达个人的智慧。 11.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的()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 12.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开发学生的()。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的过程。 13.音乐教学中提倡学科的综合,音乐与()、()、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4.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中,要以()和()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评价应包括()、()、()三个层次,可采用()、()和()等多种评价方式。15.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和(),初步养成()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16.通过提供()和()的音乐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过程。 17.音乐基础知识中基本表现要素如()、()、()、()、()、()等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8.音乐教学中的评价内容包括()、()、()。 19.新课程下教材的编写遵守了()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

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内容标准更加具体 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现在: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标准版)

义务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一)人文性 (3) (二)审美性 (3) (三)实践性 (4) 二、课程基本理念 (4)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4)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4)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5)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5) 三、课程设计思路 (6) (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 (6) (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6) (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 (6) (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 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 (7) (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 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一、总目标 (7)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8) (二)过程与方法 (8) (三)知识与技能 (9) 二、学段目标 (9) (一)1~2年级 (9) (二)3~6年级 (10) (三)7~9年级 (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 一、感受与欣赏 (11)

(一)音乐表现要素 (12) (二)音乐情绪与情感 (12) (三)音乐体裁与形式 (13) (四)音乐风格与流派 (13) 二、表现 (14) (一)演唱 (14) (二)演奏 (15) (三)综合性艺术表演 (15) (四)识读乐潜 (16) 三、创造 (16)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 (16) (二)即兴编创 (17) (三)创作实践 (17)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8) (一)音乐与社会生活 (18) (二)音乐与姊妹艺术 (18) (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9)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 一、教学建议 (19) (一)教学中应注童的几个问题 (20)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21) 二、评价建议 (22) (一)评价内容 (22) (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23) 三、教材编写建议 (24) (一)教材编写原则 (24) (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24) (三)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 (25)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5)

音乐教育《基本乐理》课程标准

《基本乐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课程学时: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基本乐理》是音乐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它是音乐理论科目中第一门 系统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从事以音乐教育为职业的师资所必须熟练掌握的一 门基础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理论支撑的基础作用。 该课程是音乐学科中的前导课程,为学习相关课程(如:视唱、声乐、钢琴)和后续课程(如:和声、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教学法、合唱指挥)打下坚实 的理论基础。它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学好其它音乐内容、进行音乐实践 活动的关键。 2.课程设计 《基本乐理》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本着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为原则的基本理念,合理选取课程学习内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从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和 学科间的融会贯通。通过“写、唱、弹”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应用化、实 践化,将乐理概念化内容实例化,与视唱、声乐、钢琴等课程紧密结合,积极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 “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最终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认识和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 丰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及知识面 , 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⑵ 通过本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⑵ 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演唱、演奏中,提高学生应用工具学 习的能力。 ⑶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 乐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⑴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尚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⑵ 培养审美情趣,开发智力,发展音乐才能,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坚 实的理论基础。 ⑶ 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高尚的音乐情趣,具备小学教师应具 有的音乐素质。

最新-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精品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一、利用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欣赏交响乐《动物狂欢节》时,在聆听的基础上,请学生用肢体语言、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回答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使学生完成由“听”到“想”再到“演”的过程。这样欣赏乐曲的过程充满了游戏一样的乐趣,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引发想像和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又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我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都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学生做评判。内容可以是唱歌、舞蹈、配乐朗诵、小品等等。其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还鼓励他们认真编排,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比赛。通过这个活动,从中我发现了很多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孩子,并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升旗仪式的指挥,艺术节的主持人都是通过音乐课堂上表演节目这一环节发现的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 音乐和美术学科的结合能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在教七年级《缤纷四季》时,通过欣赏表现四季的三首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感受音乐的表现魅力。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请学生用多彩的画笔描绘音乐所展示的四季的画面。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二.利用情感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情感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感体验中来,从而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与追求,让音乐教学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譬如在欣赏歌曲《母亲》的过程中,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真情实感。请学生回想每日里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由此引出,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一颗爱心回报周围的人。又如在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时,我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接着以观赏舞蹈《千手观音》为导入,介绍这首歌曲歌词蕴含的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残障人事的关爱。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行。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