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模拟题

《土地利用管理》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控制论 1.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对事物运行的内在机制的揭示,并通过人的干预使事物能够按照人们预定的标准或最佳的方式运行的理论。 2.土地利用管理 2.是指国家为了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各种土地利用行为、过程实行约束、指导等国家干预措施的总称。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3.是指在确保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下,维持和改善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基础和土地生态环境条件,以使未来几代人同当代人相比较,能拥有相同或更好的土地资源条件的土地利用管理。 4.建设用地 4.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5.国家建设用地 5.国家建设用地是指所有因国家建设项目所需的一切生产、生活和其他辅助设施而使用的土地。 6.土地征用 6.是指国家为公共需要、城市建设或其他原因,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房基地及其他用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以利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种土地政策与制度。 7.土地市场 7.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流动中所发生的土地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土地产权交易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 1.建设用地按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分为(D)。 A.农业建设用地和国家建设用地 B.国家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 C.农业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 D.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 2.土地征用程序的第一步是(B)。 A.申请用地 B.预报预审 C.拟订方案 D.现场踏勘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B)倍。 A.15 B.4~6 C.6~10 D. 30 4.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A)使用制度。 A.有偿,有限期 B.无偿,有限期 C.无偿,无限期 D.无偿,有限期 5.在征地中,用地单位可以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向其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C)。 A. 《项目用地批准书》 B. 《建设项目用地批准书》 C. 《建设用地批准书》 D. 《建设项目用地核定书》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土地的应按征用土地的(B)给予补偿。 A.现有用途 B.原用途 C.现用途与原用途相结合 D.位置 7.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支付的安置补助费是因( B ) 而进行补助的。 A.被征用土地上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 B.因征地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C.征用土地上依附有各类建筑物 D.征用占用城市郊区菜地 8.一出让娱乐用地使用权转让 , 已使用 10 年 , 则转让后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 ( D )。 A. 60 年 B. 50 年 C. 40 年 D. 30 年 9.学校、商店、豪华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分别为 ( D ) 年。 A. 50,50,40 B. 50,40,40 C. 50,50,70 D. 50,40,70 10.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受让人需要改变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原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B)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A.计划部门 B.土地部门 C.绿化部门 D.城市规划行政主管理部门11.下列方式属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D)。 A.出售 B.交换 C.赠与 D.协议 12.下列方式属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有(D)。 A.协议方式 B.招标方式 C.拍卖方式 D.赠与方式 13.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 , 用地单位在征用耕地时 , 其支付的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 ( B ) 倍。 A. 4~6 B .6~10 C. 6~8 D. 4~8 14.适用于需要优化土地布局、重大工程、较大地块的出让方式是 ( );适用于区位条件好、土地利用上有较大灵活性的地块的出让方式是 ( C ) 。 A. 竞争 , 协议 B. 拍卖 , 招标 C. 招标 , 拍卖 D. 拍卖 , 竞争 E. 协议 , 招标 F. 协议 , 拍卖 15.农用地转用方案的编制由市、县人民政府(A)负责编写。 A.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B.城市规划部门 C.计划部门 D.绿化部门 三.判断题 1.划拨土地的本质是无偿无限期,因此获得划拨土地不用支付任何费用。(×)2.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17年版)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17 代替GB/T21010-2007 2017年11月1日发布、实施 一级类 二级类 含 义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101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03 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枝、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2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3 橡胶园* 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0204 其他园地* 指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01 乔木林地* 指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0302 竹林地* 指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0303 红树林地*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0304 森林沼泽*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5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0306 灌丛沼泽*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0307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圊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牧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树林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学习资料

第六章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 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 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第二节农用地保护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用地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1.各类农用地利用的特点

浅谈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浅谈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 发表时间:2019-07-15T16:19:40.51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8期作者:陈萌 [导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山东深科空间规划勘查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以数据为本质的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在数据挖潜过程中,能够带动理念、模式、技术及应用实践的创新。相比其他传统行业,海量、高效的大数据带给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不仅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评价和管理的方式产生影响,也通过对人的活动、移动和交流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国土空间。数据是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分析国土空间发展现状、问题与特征的基本素材,更是解释国土空间发展机制、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增长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 引言 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新时期中国将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有机融合,统一为国土空间规划,从落实国家战略定位、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科学配置资源要素等方面实现编制高质量空间规划的目标。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要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促进国土资源决策科学化。将大数据与自然资源调查、年度更新变更调查和有关专项调查相结合,有助于摸清家底,协调矛盾,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的底数、底盘和底图。“大数据”蕴含的研究价值自新千年伊始就为西方主流学界关注,起初聚焦于社会科学领域,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反应最为热烈,为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下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是一种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它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集合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城市区域条件等各种要素,从而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环境容量和空间发展规模作出预测和控制。传统的规划技术手段停留在小数据的模式上,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样本的画像,大数据改变了这一模式,通过集成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对城市空间和居住在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进行时空化的画像和长期跟踪,通过各种标签识别全面了解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并预测发展趋势。 2大数据应用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2.1打通数据获取及分享通道 从来源上看,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数据包括空间现状数据集、空间规划数据集、空间管理数据集、社会经济数据集等传统数据及网络新兴数据的。传统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是物质空间规划,基础数据以传统数据为主,而网络新兴数据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正方兴未艾,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领域而较少应用指导实践行为,导致部分规划空有物质空间的“完美蓝图”,却缺乏能够绘制社会空间“科学蓝图”的城市居民行为、产业情况、公共空间利用等网络新兴数据指导。在规划实践中,数据获取及共享需要强有力的协调组织,能够突破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使数据获取及共享更为顺畅。 2.2规范数据整理模式 首先,传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采用条块式的管理模式,造成现有多门类数据之间标准不统一、相互矛盾,数据交叉、冲突、重复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故需要统一标准、规范,对现有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清理、整合。国土空间大数据虽然来源复杂、类型繁多,但相互衔接性较强,可通过关联规则,规范数据信息资源采集的内容、方式、频率等,对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库体系,从而为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打好基础。其次,数据整理过程及发布环节必须重视数据保密性。国土空间大数据中的地形图、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经济运行数据、居民活动个人隐私数据等重要信息均涉及国家机密,必须受到严格保护,防止其遭受恶意用户或黑客的攻击。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妥善保存和管理,而是被滥用,将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极大的侵害。 2.3拓展应用领域,增强理论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从横向来看,在土地利用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效益研究、入地功能流转研究、自然资源利用监测等方面;在总规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人口规模、用地识别、空间结构、总规评价等问题;在控制性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地块业态评价、空间可达性分析等问题;在专项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教育、医疗、商业、休闲、产业等用地布点及使用效果等问题;在交通规划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站点位置、线型选择、换乘设置等问题;在城市设计领域,大数据可用于分析公共空间评价、就业吸引力评价等问题。 从纵向来看,传统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在后期监测和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而大数据与新技术的应用,可实现随时随地捕获、测量和传递信息,实现空间各个系统的实时感知,全面、精确、直观地反映国土空间要素的行为模式和动态变化,结合各门类要素的属性特征,对要素的质量、价值或效益开展综合评价,做好国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护、治理监督等政府管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支撑。 3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信息的爆发性增长和科学技术的突破,人类文明正从信息(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向数据科技(Data Technology)时代飞速变革。在过去的十年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近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国家大数据战略,运用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促进民生服务普惠化,加快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在大数据运用中:①要特别注意研发与探索大数据应用的技术问题,如数据的存储,已由传统的集中式数据仓库系统转为分布式处理系统,如海量非结构数据的过滤与抽取,如对传统的数据传输工具流程重新设计等。②要切实统筹好数据标准化建设,各类大数据统筹利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023091 姓名:侯郡培 摘要:记过对几篇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本文就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以及土地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文中有个人的心得体会,并非作者原意。 土地管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所谓土地管理是国家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决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土地管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基础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法制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他的任务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通过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现对占用耕地的微观控制等一系列措施,达到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土地利用管理是实现“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国策的保证。 一.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 从全国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建设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城区建设用地状况看,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利用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旧城区土地利用低效、闲置严重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外延扩张发展现象并存;农村宅基地建设中闲置土地是十分严重。 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

征地补偿问题: 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方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旦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变为集体土地,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 权,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 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 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被征地农民往往“因征地而失地,因失地而致贫”。 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 多年来,土地违法案件屡查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特别是政府违法。据统计,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用地约占60%以上。原因之一,就是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中缺少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问责制。土地违法大多是政府部门因片面追求政绩、“引资项目急于落地”造成的“因公违法”。 地籍管理理基础工作落后: 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土地家底,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失控。 二.加强与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研究

怎样把土地管理原理运用到管理中去

怎样把土地管理原理运用到管理中去 答:(1)在人本管理方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调节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的责任一方面要满足用地人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则通过宣传教育、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改变用地者占用耕地盖房子的意向或控制人们大量占用耕地盖房子的行为,将房屋尽量建在荒地,未利用地,劣地、旧宅基地上,以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与此同时应该提供物质动力,金钱奖励使得使用者合理利用土地;给予土地使用者心理上、精神上的刺激,比如对于特殊地区耕地的优秀表现给予表彰,以促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对合理利用耕地,并获得高产户予以化肥或奖金奖励;还可以创造一个竞争环境,在区域范围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2)在系统管理方面.可以把全国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分合以及相对封闭的系统,将各省的资源作为下一层的子系统,将省内的市、县、乡再一级一级的划分为上一级的子系统,划分好各个层次后,对各个系统的任务、内容、目标、进行相应的管理。上一层系统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然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解决下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领导功能,进行有效地管理。 同时还应该对于系统进行相应的整分合:首先科学地制定出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土地规划总目标层层次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省国土厅厅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国土厅下设各处长,处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下设各科的科长,科长直接

管理科员,保证土地管理能够正常执行。在管理中,要使各个分目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目标的实现。再将各个目标进行整合,使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够互相协调,但是又不违背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 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管理,相对封闭原理有着重要作用。国土资源部是全国土地的指挥中心,当它向全国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发出“保护耕地,禁止乱占滥用耕地”的指令时,也将该指令发布给监督机构(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业组、国家土地监察机构等)。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作为执行机构,对辖区内各内用地单位(接受)的耕地加管理和保护,严格执行作为指挥中心的国土资源部的指令。监督机构则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执行指令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指令执行到位。反馈机构(如检测机构、情报机构、各种形式的调查组等)到实地调查指令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建议,将信息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修正指令或纠正执行过程的偏差,只发出新的指令…… (3)在动态管理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各种类型的利用范围和面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土地管理部门不断地收集信息、检索信息、识别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决策,是决策变为行动,将决策执行的结果与计划目标对比,得到偏差信息,再反馈回决策部门,从而对决策的再输出起调节控制作用,即通过信息反馈,对未来土地决策和土地利用进行控制,是土地的使用与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划相适应,保证土地资源高效地利用。

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策略规划(总2页)

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策略规划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 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把土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1 完善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使土地工作有法可依。 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行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确立合理的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为土地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保障,把土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2 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专业人员,通过法律确立执法权威,强化对土地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以罚代刑、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法律责任。 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改粗放利用土地为集约利用土地,将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展转变到内涵挖潜上来,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 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宏观管理的整体调控作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微观管理的局部制约作用,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生。 2.2 实行“有保有压、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限制城镇、村庄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采取疏堵并举的方针,加大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管理力度;加强各类开发区(园)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规划的开发区和已经批准撤销的开发区,不得批准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批准新建禁止类项目,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 2.3 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管理学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土地管理原理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答:土地管理原理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与效益原理。 1)人本原理: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遵循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行为原理: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管理。掌控人的行为就要了解人的需要,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动力原理: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管理的动力原理。2)系统原理:系统管理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目的性出发,注重对管理系统过去行为特征的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的管理。包括整合分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整合分原理:整合分原理指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协作。 相对封闭原理: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动态管理原理: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态管理指管理决策要适应管理系统不断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动态相关原理:动态相关指事物通过运动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管理,协调好系统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这就是动态管理原理。 弹性原理:所谓弹性原则是指管理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变化的伸缩度。4)管理效益原理:效益管理是指在理解系统各部分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发挥各部分的积极作用,使整体效益大于各部分之和。管理效益原理包括整体效益原理和规律效益原理。 整体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就是要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 规律效益原理: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 2、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 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2019-2020年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docx

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 摘要: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不断面临紧张的局面,但是人们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却又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并且毫无规律的进行土地的开垦,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应该有合理而科学的在土地的管理中充分利用土地的意识,这是当代人必须承担的重任。笔者将在本文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一下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土地资源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它是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因此土地是极为宝贵的,但是,当前人们在土地的管理利用中存在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自觉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而科学的利用,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这是当代人们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1. 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提供土地的管理者缺少集中的力量,管理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应的互动,在宏观上缺乏应有的调控能力。同时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还没能建立完善的体制,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过程中,各项进程的公开透明度不够,因此在土地资源的经济活动中,很容易由于个人的贪念问题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 1.2 土地管理和利用没有建立协调的关系 现有的使用中的土地用地规划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的土地发展实情,在比较早之前已经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很多规范指标已经不符合当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但是城市建设仍然依据着旧的规划进行建设任务,因此,在城市化中不断出现旧房拆除,新房在建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引起了很大的损失。 1.3 征地补偿和相应的政策没有完全到位 在城市化建设中,公共设施用地的使用量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农民用地的征用现象愈加频繁,但是这部分人群陷入了三无的环境,对于被征用农地的农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