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是行星科学的专门分支。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的学科。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2012年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指南 地球科学部按“地球科学‘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发布重点项目指南,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原则是:①分析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吸纳有关战略研究成果,兼顾“十一五”优先发展领域的继承性;②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③具有良好基础,体现学科发展前景和我国特色,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乃至带动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升我国地球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④重视与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申请人可根据下述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在认真总结国内外过去的工作、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如何突破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时,要求申请人详细论述与本次申请相关的前期工作基础。个人简历一栏中要详细提供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分别列出,对已发表论文,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另外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 填写申请书时,在研究内容中阐明与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的关系及相应的学术贡献。为避免重复资助,应明确论述该项申请与国家和其他部门相关研究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地球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极其复杂的行星地球。基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今和未来及其可居住性的研究带来的挑战超出了单一和传统学科的能力范围,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创新思想及源头创新的沃土。我们不仅希望地球科学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更希望数理、化学、生命、材料与工程、信息及管理的科学家与相关领域地球科学家联合申请地球科学部的重点项目,并在申请书中注明交叉学科的申请代码。 2011年度地球科学部受理重点项目申请467项,资助67项,资助经费20 100万元。2012年度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平均资助强度约350万元/项,资助强度范围为200万~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 2012年地理科学一处地理学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26712873.html,/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特别提醒申请人:

七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点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地球与宇宙第四章知识点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 摄氏度;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光球层(肉眼可见)(太阳黑子)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色球层(耀斑、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4、太阳活动 ①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 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 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②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5、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耀斑增强时,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②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注: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 6、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①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地球直径的3/11,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 ②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由于月球离地球近,故看上去跟太阳大 小差不多) ③地月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7、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8、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9、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注:①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②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我国发射“神舟”飞船,“嫦娥”卫 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③月球上物体重力会变得轻: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小。 ④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迅速升温,夜晚能量丧失殆尽。 ⑤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没有大气的保护,月球遭受陨石肆无忌惮的撞击形成的 10、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1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谭亲平 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 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还有匈牙利洛茨、瑞典的斯文·海定、俄国的奥布鲁切夫都曾考察研究过中国一些区域的地质情况。在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文

初中科学竞赛试卷-地球与宇宙

地球与宇宙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据我们所知,最早提出“日心说”理论的是( ) A.伽利略B.哥白尼C。哈雷D.哈勃 2.地球的天然卫星是( ) A.九大行星D.人造卫星C.月球D.太阳 3.流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夜晚常能看到。下列关于流星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星自己能发光发热,所以人能看见B.流星体是银河系的天体,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地球运动C。没有燃烧完的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形成陨星 D。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所以陨星也叫陨石 4.被抽干了海水的地球最像什么? ( ) A.苹果U.篮球C.香蕉D.大核桃 5.仔细回忆一下,下面画的星座图形应该是( ) A.天鹅座B.仙女座C.仙后座D.猎户座 6.除地球外,人类很早以前就用肉眼观察到了的行星是( ) A.水星、金星、木星D.水星、金星、木星、火星 C。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D.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7.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 ) A.经线形状是半圈,纬线形状是圆圈B.经线、纬线均是半圈 C。纬线形状是半圈,经线形状是圆圈D.经线、纬线均是圆圈 8.我们常用“天高地厚”一词来形容天地广大辽阔,在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我们还不能解决的是( ) A.“地有多厚”B.大气层有多高C.日地距离有多远D.宇宙有多大 9.下列有关天球和天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球是人假想出来的B.在天球仪上查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很容易 C.天球仪上标有二十四节气D.天球的中心是地球 10.下列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方法中不科学的一项是( ) A.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B.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 C.调节目镜焦距,使像清晰D.不加滤镜直接观测太阳,图像更加清晰 11.下面列举的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哪一项是属于中国的? ( ) A.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1961年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C.]981年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机D.1999年成功发射“神舟”1号无人飞船12.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 A.以本初子午线为界B.以赤道为界 C。以西经20°经线为界D,以西经20°、东经160°经线圈为界 13.有的地图用经、纬线来表示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经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C。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D.弯曲的经纬线没有方向 14.下列关于彗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人哈雷最早发现彗星,哈雷彗星由此得名 B.彗星是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大冰球”

浙江大学2017年地球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

浙江大学2017年地球科学学院推免生名单邢书强380地球科学学院070600大气科学 成亚380地球科学学院070704海洋地质 林晓青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刘婷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孔丽姝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孙浩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王安月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2地球化学 刘乐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4构造地质学 李含雪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04构造地质学 王晓薇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王依茹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顾可欣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宁蒙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张佳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4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 施源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5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 江金生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5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 李延龙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金璐琦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傅颖颖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郑涵菲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60页,共65 页 姓名拟录取学院代码拟录取学院拟录取专业代码拟录取专业名称备注 仇一帆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罗盖380地球科学学院0709Z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曹晓裴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钟翼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钱伯至380地球科学学院085217地质工程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 师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我们都知道地球很大,地球上有好多好多东西,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 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谁能把范围再扩大一些? 生:……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其实这只是地球表面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出示课件),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洋和陆地师:具体一点。 生: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地球的表面是由大部分海洋和小部分陆地构成的。那海洋上有什么,陆地上有什么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老师的这个问题,把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写在探究记录表上。 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一定要认真听认真看,看看与你们小组探究的有什么不同。 生:…… 师板书:海洋湖泊河流 平原高山森林沙漠高原峡谷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尤其是三组的同学,分类很准确,希望大家向三组的同学学习。地球上的水很多,70%是海洋里的水,剩下近30%的水来自湖泊、河流,这一些构成了地球上整个水域,平原……等构成了陆地。 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的地球真是多姿多彩,节假日真的好好出去游览一番。如果你到了或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准备怎么办?

生:查地图……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大家都很熟悉,每个小组都有一张世界地形图,下面请各小组一起看一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师巡视知道)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 生:……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那么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生分组观察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地球仪上有好多横线和竖线。竖线代表地球上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横线代表地球上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 师: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非常好。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地球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 师:真棒!纬线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分别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生:地球仪上还有很多图标;有表示城市的,河流的,还有表示航线的。 生:地球仪是倾斜的。 师:你们太棒了,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大家的这方面的知识都很丰富。(三)、自由活动,找地图标识比赛。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个组对我们的家园更加了解。 查找的地点包括:海洋、湖泊、平原、高原…… (四)、拓展活动,制作一个小地球仪。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地球仪,那有没有兴趣自己做一个? 分组进行制作地球仪,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并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简单涂色表示海洋、陆地、平原等。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地貌、海洋陆地区域分布、经线、纬线、赤道等方面的认识。 (五)、收获乐园 时间过得真快,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 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公示

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信息公示 〔2017〕9号 2017年春季英才工程公示 经个人、集体申请,学工组审核,现将地球科学学院2017年春季学期英才工程评审结果公示如下。 学号姓名项目金额 20161002444 魏杰学习小组560 2016100410 吴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695 冯柏林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2695 冯柏林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167 李世勇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3552 易昭阳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063 张玉克早操优秀奖200 20161001210 尹海丹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4018 王浩铭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1051 杨丽莎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205 黄媚韵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241 谢逸豪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165 姜东伶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0641 朱铭卿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1521 余鑫鑫团旗领航项目300 20161001774 李志国学习小组480 20151001258 张超学习小组480 20161003977 王源涛学习小组480 20161001922 张彤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0170 曹慧学习能力提升100 20161001128 刘鋆学习能力提升300 20161004036 华海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774 李志国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0641 朱铭卿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305 田真真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2921 尹峥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1521 余鑫鑫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20161003749 邹槿文明宿舍创建400 20161002126 王畅学习小组480 20161003347 周泽学习小组320 20161001063 张玉克基础建设奖300 20161001063 张玉克综合素质提高类200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 地球与宇宙带答案 专项训练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地球与宇宙带答案专项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四川雅安在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发生发生7.0级地震,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此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是() A.地处板块内部B.地处陆地外缘 C.地处板块交界处D.地处洋中脊附近里 2 . 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证据的是 A.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B.喜马拉雅山区发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地壳变动的证据 C.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 D.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3 . 科学中的论断是需要通过实验或事实去证明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证据之一是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现象 B.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之一是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C.大西洋海底在不断扩张的证据之一是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 D.大陆是漂移的证据之一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4 . 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以每年5cm的速度长高,估计50000万年后海拔会超过1万米。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作用 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作用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作用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作用 5 . 下图为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圈层从内到外依次为() A.地核、地幔、地壳B.地核、地壳、地幔 C.地壳、地核、地幔D.地幔、地核、地壳 6 . 下列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A.1998年6月的长江全流域洪灾 B.2006年8月的“桑美”台风 C.2013年4月的四川芦山地震 D.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灾害 7 . 首先在实验室里模拟大气成分,利用火花放电形成简单有机物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米勒C.巴斯德D.奥巴林

地球科学基础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 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B,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通过一公里作用使得地球物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 C,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中众多其他天体的应力作5.人类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A.人工地貌过程:包括开矿与建筑等直接的地貌过程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的地貌过程;B.人类沉积物的形成:工业生产制造的水泥,砖等;C.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加废料的建设性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的破坏性的影响;D.触发地壳运动:对油田,地下水的抽取,工程建设导致地质活动频繁。 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 B.大气污染:生产和生活的粉尘和有机化合物; C.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A.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B.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影响水汽输送,影响降水过程。影响 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来源。 C.水体污染;工农业化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 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6.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地球能量基本来源为三种,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能;来自地球以外天体对地表物质和地球对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引力能 1)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是通过无机界中能量转换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完成的。

“地质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质学是关于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演化过程,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到天文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各个圈层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时时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开始有人类出现。地球成为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制造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观察、研究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对地球的现状、历史和将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认识,是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球具有1.083×1012立方公里这样庞大的体积,人类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层和局部;那些发生在地球上的过程可以长达千百万年乃至亿万年,无论是个人或整个人类,都难以重复验证;这些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只有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建立起对地球总体的科学认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40年代才形成的。到20世纪,以地球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的学科,除地质学外,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都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地质学是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

2019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地球科学专业

2019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地球科学 专业 地球科学是关于地球的学科,从结构到地球形成的历史均有涉及,涵盖海洋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学、地质化学、地球物理学、气候学等领域。这些就是USNews评出的地球科学领域世界顶尖的大学,共二百所,排名依据的是大学在这个领域的声誉和研究。 2019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地球科学排名院校名称国家/地区1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美国2加州理工学院美国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4哥伦比亚大学美国5华盛顿大学美国6加州大学-伯克利美国7哈佛大学美国8麻省理工学院美国9普林斯顿大学美国10乌得勒支大学荷兰11加州大学-圣地亚哥美国12巴黎-萨克雷大学法国13牛津大学英国14马里兰大学-帕克美国15北京大学中国16中国地质大学中国17剑桥大学英国18加州大学-洛杉矶美国19布里斯托大学英国20利兹大学英国21加州大学-欧文美国22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美国23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美国24格勒诺布尔大学法国24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26斯坦福大学美国27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27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学城美国29亚利桑那大学美国30东京大学日本31西南威尔士澳大利亚32耶鲁大学美国33图卢兹联邦大学法国34明尼苏达大学-双城美国35伦敦大学学

院英国35雷丁大学英国37伯尔尼大学瑞士38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39南京大学中国39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41杜伦大学英国42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美国42赫尔辛基大学芬兰44帝国理工学院英国45西澳大学澳大利亚46奥斯陆大学挪威47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48多伦多大学加拿大49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美国50香港大学中国香港51爱丁堡大学英国52南安普顿大学英国53哥本哈根大学丹麦54卑尔根大学挪威55埃克塞特大学英国55夏威夷大学-马诺美国57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美国58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59清华大学中国60北京师范大学中国61索邦巴黎西岱联合大学法国62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63巴黎文理研究大学法国64康奈尔大学美国65苏黎世大学瑞士66芝加哥大学美国67科廷科技大学澳大利亚67不来梅大学德国69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70德克萨斯A M大学-学院站美国71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72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73隆德大学瑞典74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美国75加州大学-戴维斯美国75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77波士顿大学美国77图卢兹第三大学法国79瓦格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荷兰80迈阿密大学美国81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82里昂大学法国83麦吉尔大学加拿大84武汉大学中国85曼彻斯特大学英国86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美国87冰岛大学冰岛87波茨坦大学德国89莱斯特大学英国90罗格斯州立大学-新布伦瑞克美国91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92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美国93谢菲尔德大学英国94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95南加州大学美国95乌普萨拉大学瑞典97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98代尔夫特理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错题集-地球与宇宙(带答案)

浙教版科学错题集8——地球与宇宙(1-4节) 七()班姓名学号家长签名 【A组基础巩固题】 1.[2012·杭州]太阳活动可直接造成地球上发生的下列现象是(D) A.酸雨B.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短波通讯中断 2.早晨我们迎着太阳走,我们四周方位应是(B) A.前南后北左东右西B.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C.前西后东左南右北D.前东后西左南右北 【解析】早晨迎着太阳走,就是面朝东,背朝西,按顺时针方向为东南西北。 3.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B) A.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4.下面各种现象中,可能是由于太阳的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B) A.冬季平均气温升高的“暖冬”现象B.两极地区出现磁暴和极光现象 C.山区的手机信号不好,出现通话中断现象D.某山区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现象4.[2013·无锡]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对地球上的影响是 ( D ) A.可见光明显减少 B.造成天气异常变化C.干扰无线长波通讯 D.紫外线大大增多【解析】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 表示太阳活动增强,会导致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大增多。太阳活动除了黑子外,还有耀 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黑子数量增多。耀斑爆发时,释放出更巨 大的能量。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根据以上分析,选项A、B、C 是错误的,本题答案是D。 5.2009年为太阳黑子极少的一年(谷年),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将出现于( B ) A.2019年B.2020年 C.2021年D.2022年 【解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6.请您判断下列哪些生活片段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真正记录, A.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B.跳过4米高的横杆() C.举起200千克的大石头() D.听大风呼啸() E.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F.拍一张照片() G.袋鼠式走路() H.放风筝() I.扔石头() J.游泳() K.宇航员可以在月球上看到漫天大雪( ) L.从月球上看天空是蔚蓝色的( ) M.流星现象( ) N.植树造林( ) O.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以达到数百摄氏度( )P.陨石坑( ) Q.开露天音乐会( ) 7.[2012·咸宁]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的是 ( A ) A.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 B.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1]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特点是它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本文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可是徐发展意识,探索一条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危机 人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的这种戏剧性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和宇宙 知识点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略 第二节略 第三节:太阳与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四节:观测太空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 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 第五节: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平均为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 (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 (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第六节:日食和月食 1、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农历初一) 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如P108页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2000晕6曩蝗球鐾璞学进鼹第15卷笨2期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刘光鼎 渖蕊辩拳院建鹱与魂辣暂瑾崭究所,藏寨1001艇) 穑簧:20世纪堆球辩掌餐掰了太陆漂移、海底扩张秘密若薏楹块夫琏祷造的发最蛙稷,涟 过磷梵的深化和认识的至赫,使撙许多孤立的地篮现象进一步褥割规律性的认识。岩嚣层扳 捷大地椅逸理论的基本内涌跫活劝论-誊清地球奇哿形成和演化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诚它. 美键词;太陆漂移;海底扩张;糟石层檄块大地构遗,滔动论 中辫分类昔:P315 文献标识秘:A 室黛绩每;t004—2903(2000)02—0001—06 1弓l畜 1970年,ThomasKuhn93掰“辩学革命”亲形容者苦痿授块大她梅遗斡俸席稆意义、他认为,板块构造对地球科学的贾献可以媲美予量子力学予物理学、分予遗传学于生物学,黻及控翩论子技术工鬟. 僵怒,应该说秘,岩石屡扳块大她擒造是农20擞缴里,扶大陵漂移,经过海底扩张面詹发袋起来的,它们的基本内涵是滔韵论.潘动论整将地球看成一个滔动体,地球不燕静业妁+霹定不变妁,蔼趋处乎不断她运动翻发展之中,它的整体和蔡个局郑嚣是可以研究的,佩必须将它的形成演化历史搞清楚,才能深刻地认识它. 2大陆漂移(ContinentalDrift) 1915年,奥地幂吐气象攀家魏祷纳(AIfredLotherWegener,1880~1930)发表“海麓起源”,酋先瞬砖提出大勰漂移翡概念: (1)石炭纪(成煤期,300Ma),世界上只有~个超级大陆(Pangea),它由轻质的刚缝硅韬蔗缱或,两漂浮于熏攘懿疆镁接之上; (2)侏罗纪(恐龙时期.Z00Ma),泛古陆解体,开始离析出南槛洲、澳大利监、非 牧蒋鞋麓:20∞_ol田l;嫠蠢鞫襄:2200*04-24 基盛来蔼【:中茸科学院资源等生态环城燕太域茸(12951。^l—401)  万方数据 髂嚣麓靠:麓光蒜,t929年受,要。出末蔫繁^,串鏊辩学莸靛±。逢肆耱纛学家鞍辩襻避震举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