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Earth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Future Earth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Future Earth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4-07-10

修回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辛源(1983-),男,河南南阳人,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与可持续发展

源1,王守荣

2

(1.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2.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摘要:“未来地球”

(Future Earth )是最新推出的为期10年的全球环境变化大型国际科学计划。本文介绍了“未来地球”提出的背景,阐述和解读了“未来地球”的战略框架、研究主题以及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分析“未来地球”

科学计划的特色和世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部署的精神,

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生态环境现状和地球科学进展,从科学支撑、学科融合、顶层设计、基础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五个方面分析了“未来地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系统科学集成的影响和启示。关键词: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1-0020-08

Future Earth Research Programm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IN Yuan 1,WANG Shou-rong 2

(1.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81,China ;

2.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Future Earth is a 10-yea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me in terms of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the strategical framework ,the initial research themes and the cross-cutting capabilities of Future Earth.And then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Earth ,the article argues the progress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which are combined with the overall deployment of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Furthermor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about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from scientific support ,

discipline integration ,top design ,capacity 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Key words :Future Earth ;research programm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科学计划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资助和推动,于201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Rio +20”)上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与融合,为全球、区域和各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必要

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和手段,支撑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和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背景

地球系统是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人类社会等多个线性与非线性互相叠加的过程,这使全球

环境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兼具滞后性、不确定性、物理不可逆性以及社会公平性等特点[1]。很多观测数据显示,工业化进程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变化显著。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2]的结果,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为391ppm、1803ppb和324ppb,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880-2012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20世纪中叶以来,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1901-2010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9m。但是,人们在推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上却进展甚微。联合国先后推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1992)、《21世纪议程》(1992)、“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2000)等作为全球行动章程[3-4],但是实施过程却并不顺利[5],一旦涉及到各国具体利益交锋,相关推进工作就变得困难重重。据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展望第五次评估结果显示,关于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的90个指标中只有3个有明显改进[6]。显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科技等因素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进程,“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之前,国际社会已先后启动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四大科学计划(表1)。2001年,在四大科学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地球科学联盟(ESSP),重点开展地球系统集成研究,探索地球系统变化的方式和趋势,评估环境变化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性的影响。2006年,地球科学联盟(ESSP)在北京召开了全球环境变化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这些科学计划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成果和科学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可主要归纳为四点[7]:一是集成性不强,各学科联系不够紧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脱节;二是应用性不够突出,科学研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社会各界和用户充分参与研究计划的制订和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不健全;三是决策支撑性不够到位,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沟通融合不够,科学计划与管理决策相脱节;四是可持续发展导向性不够清晰,可持续发展自身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科学计划围绕和服务可持续发展效果不明显,全球生态环境的形势依然严峻。

表1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四大科学计划概况

计划名称发起组织发起时间研究重点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科学联盟理事

会(ICS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

1980

旨在协调和寻求对整个气候系统的科学了解,特别

是研究在什么程度上可以预测气候和人类在多大程

度上能够影响气候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1986

研究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过程,理解支持生命

的独特环境及其内在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

响方式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

联盟理事会(ICSU)、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SCOPE)

1991

联合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生物多样性科

学的集成化发展,为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及其制

订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建议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国际科

学联盟理事会(ICSU)

1996

侧重研究全球变化中人文因素的影响,研究全球环

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

全球碳循环等问题

鉴于此,国际社会决定发起新的科学计划。2010年,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在评估地球科学联盟(ESSP)进展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未来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战略[8]。在2012年联合国“Rio+20”峰会上,上述倡议得到原则认可,并载入了峰会宣言[9]和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可持续性高级别工作组报告。至此,“未来地球”科

学计划即告启动,地球科学联盟(ESSP)相关计划也于2012年底终止。

二、“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战略框架与研究主题[10]

(一)“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战略框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期限为10年(2013-2022),旨在整合和拓展现有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通过学者、政府、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利益攸关者“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co-design,co-produce,co-deliver),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与融合,为全球、区域和各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具体科学目标为:推进科学研究,更加深入地认知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变化;观测、分析、模拟自然和社会系统变化,特别是人类-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特征;为全球面临环境变化风险的社会群体提供科学知识和预警信息,抓住可持续性转型的机遇;确定和评估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见表2。

表2“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关注的问题[11]

(1)如何保证当代和未来地球人口的水资源、清洁空气和粮食可持续安全?

(2)管理工作如何促进全球的可持续性?

(3)人类面对全球增长和发展对生态系统构成空前压力有何风险?什么是对人类社会、地球系统功能和地球生命多样性具有严重影响的临界点风险?

(4)世界经济和工业如何转型、刺激创新程序以促进全球可持续性?

(5)面对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如何把城市设计成能承受更多具有高质量生活的人口,体现人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全球足迹?

(6)在全球向低碳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使所有人都能使用安全能源?

(7)人类如何适应全球变暖的社会和生态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障碍、限制和机遇是什么?

(8)如何保持生态系统和进化系统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功能,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持续,进而增强人类健康和福祉?(9)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和价值观有利于环境管理和人类福祉,这些贡献如何对全球可持续性转型提供支持?

(10)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影响贫困和发展,如何减轻贫困,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全球可持续性转型良性生计?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战略框架是:以“可持续性路线图”为宗旨,重点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环境变化下的自然和人文驱动、人类福祉三个方面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由于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可能跨越不同的时空尺度,并且以地球系统的各种限制条件为边界,“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重点任务就是理解和探索人类如何在地球系统边界条件以内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了指导战略框架的制定和研究计划的实施,“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提出了若干关键原则:提升研究质量,追求卓越水准;加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加强国际和区域的广泛合作;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项目、人文科学以及规划法律等方面的综合集成;鼓励共同设计和共同产出,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工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紧密合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局地、地区和全球的问题从细节到总体深入进行研究;提供面向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支撑科技和政策创新;具有包容性,加强地球系统现有科学计划的融合与整合,同时酝酿和发起一些新的计划和项目;注重管理创新,围绕计划目标确定管理和组织机构;关注科学计划的环境效应,评估科学计划实施的环境影响。

(二)“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研究主题

依据上述战略框架,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提出了3项研究主题,用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集成现有科学计划和项目,遴选新的科学计划和项目。

1.动力星球(Dynamic Planet)

目标是观测、解释、理解和预估地球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演变趋势、强迫因素、变化过程以及相互作用,评估全球变化的阈值和风险,建立环境突变和不可逆变化预警系统,为管理决策提

供科学支持。重点研究地球脆弱地区的自然系统、人文因素作用机制及相互影响机制,包括方法与模型、状态和趋势、重点领域等。其中,自然系统包括气候、土壤、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淡水、海洋等;人文因素包括人口增长、消费改变、土地和海洋利用变化、技术进步等;脆弱地区重点关注海岸带、热带雨林、干旱地区、南北极地区等。

该主题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应用何种理论、方法和模式解释地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理解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识别系统内反馈和演变作用?气候、土壤、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淡水、海洋关键环境领域的状态和趋势如何?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消费改变)、土地和海洋如何利用变化、技术进步等驱动上述变化?自然和人文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状态(如人类福祉、社会公平、人体健康、教育、人类安全等)的发生及变化机制是什么,以及这种机制如何随着时空变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基于未来最可能出现的自然和社会强迫情景以及地球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响应,如何预测未来关键环境领域变化趋势?全球环境快速变化或不可逆变化突破区域至世界范围的阈值和地球边界条件,进而出现转折点、导致社会-环境危机的风险何在?如何认知和预测海岸带、热带雨林、干旱地区、南北极地区等脆弱地区和群落现状和未来变化?如何适应地球系统耦合模拟和人类强迫影响评估的需求,建立和完善全球和区域尺度综合观测系统和资料系统?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监测系统、模式系统、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开展全球和区域尺度环境快速变化的预测和预警?人类面对全球增长和发展对生态系统构成空前压力有何风险?什么是对人类社会、地球系统功能和地球生命多样性具有严重影响的临界点风险?

2.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

目标是满足人类的迫切需求,提供科学知识,对粮食、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能源、原材料及其它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进行可持续、安全和公平的管理。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路径。该主题把现有和未来的从事环境研究的广大专家学者与经济社会发展部门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识别和解决人类发展和安全最紧迫的基本问题。

该主题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哪些成果和知识创新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最为重要?自然资源和土地公平与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权衡和政策选择是什么?如何确保人类当今和未来对粮食、洁净水、清洁空气、土地、能源、基因资源和原材料等可持续利用?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对粮食、水资源、人体健康、人居设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有何影响?如何通过加强气候服务、生态管理和灾害风险评估,减缓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如何在构思、测量和实施研究计划和项目中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效果和公平?如何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满足联合国提出的世界发展目标和全球可持性目标的双重要求?减少环境影响的新能源战略选择是什么,该战略选择有何社会影响?商业和工业部门如何通过加强生产和供应链的管理,为发展、繁荣和环境保护作贡献?环境变化对弱势群体如土著人群、妇女、儿童、老人、自耕农民和贫困人口有何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有何裨益?恢复可持续发展环境基础的战略选择是什么?

3.可持续性转型(Transiton to Global Sustainability)

目标是理解可持续性转型的过程和措施选择,并评估这些过程和措施与人的价值、人的行为、新兴技术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联系,评价全球不同部门、不同尺度环境管理战略。重点研究方向为低碳社会转型,强化气候变化减缓措施,构建可持续海洋“蓝色”社会,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新型媒体、网络和信息系统,为可持续性转型提供信息服务等。

该主题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环境管理和决策的合作与联合,促进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成功与

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技术创新可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新兴技术如地球工程、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的机遇和风险是什么?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机制、行为改进相结合,为低碳转型和粮食、水资源安全作贡献?如何通过价值观、世界观和信仰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活、贸易、生产和消费方式?哪些观念可触发和促进个体、组织、系统层级有意识地转型,并可能包含什么社会、经济和生态风险?过去地球系统变化与观念、技术和经济的变化有何联系?如何应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规律和指导未来?什么是未来城市风貌、“蓝色社会”和“绿色经济”长期可持续路径图?全球环境变化对生物物种和风景地貌保护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予以恢复、逆转退化趋势或重新布局?当前的经济系统、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能否提供实现可持续性转型目标的必要框架,如果不能,应如何实现可持续性转型?地球系统可持续性管理对相应的科学观测、监测、分析和指标体系有何要求和影响?需发展何种科学对政策进行评价和促进转型?如何收集、整编和分析地理、生物、社会等海量信息,支持对全球环境变化归因、性质和结果的研究,促进应对措施的识别与传播?

(三)“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能力建设任务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主题的实施,“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提出了能力建设任务,既包括科技层面的任务,也包括综合管理层面的任务———如参与及交流、教育与培训、评价与评估等,但核心是科技层面的观测系统、资料系统、地球系统模拟和理论发展四项能力建设任务。

1.观测系统建设

其目标是观测地球系统变化,发现地球系统新知识,驱动地球系统模式。主要观测领域涵盖自然变率、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状况、资源利用等。观测系统建设一方面着力推进和整合现有计划和项目,如全球对地综合观测系统(GEOS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世界粮农组织(FAO)粮食及森林计划、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计划等;另一方面逐步发起新的全球、地区、国家计划和项目。

2.资料系统建设

其目标是收集地球系统、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建立综合资料系统,并及时、无偿地提供给全球公益性研究机构和科学家,支撑地球系统模式、环境变化研究和社会经济评估。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ICSU -CODATA)、国际科联世界数据系统(ICSU-WDS)等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料计划,建立资料系统,支撑地球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

3.提升地球系统模拟能力

其目标是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式,更好地模拟地球系统中人类-环境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动力过程和变化阈值,预测、评估全球和区域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和风险。其主要挑战包括环境-生物-社会过程动力学研究、物理和生物过程耦合模拟、决策过程模拟以及更加高效和灵活的模拟计算方法等。

4.提升基础理论研究能力

其目标是提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能力,促进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加深对地球系统变化机理和演变过程的理解,评估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影响。

三、“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组织与管理体系[12]

(一)“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组织结构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组织结构由全球可持续性科技联盟、管理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参与委员会和执行秘书处构成,履行管理和组织职能。

1.全球可持续性科技联盟(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iance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负责发起和推动“未来地球”科学计划,鼓励、促进科学家和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研究计划,确定全球可持续性路线图。现阶段,科技联盟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研究资助团体(Belmont Forum/IGF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规划(UNEP)、联合国大学(UNU)和世界

气象组织(WMO)(作为观察员)等组成,以后随着计划的进展还可扩充成员。

2.管理委员会(Government Council)

这是“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发展战略,遴选研究项目。管理委员会由科学家、决策者、商业和工业部门代表、民间团体代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构成,其成员由全球持续性科技联盟选择和任命。

3.科学委员会(Science Committee)

负责向管理委员会提供科学咨询和指导,确保“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世界领先水平。主要功能包括对现有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价和评估,提出延长研究周期或提前终止等建议;选择新的研究项目或领域,提交管理委员会决策等。科学委员会成员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集提名,由管理委员会任命。

4.参与委员会(Engagement Committee)

负责具体组织决策者、各方代表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参加研究全过程,确保“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研究成果能满足社会需求并及时推广应用。参与委员会还负责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参与委员会成员由计划参与机构提名,由管理委员会任命。

5.执行秘书处(Executive Secretariat)

负责“未来地球”战略规划和研究项目的实施和日常管理,管理跨主题、跨项目和跨地区的活动,协调“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各交叉事项。

此外,为加强和促进地区和各国广泛参与,“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也十分重视地区和国家的机构建设。以往全球变化研究曾建立了一些地区性机构,如全球变化研究亚太网络(APN)、泛美全球变化研究院(IAI)以及若干国家级的委员会。“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布式地区秘书处和国家委员会。

(二)“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管理支持机制

1.项目遴选机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现有上述三个研究主题,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可能增加新的主题。当前,在现有三个研究主题框架下,依据以下四条准则对项目进行评议和遴选:一是在科学上最具创新性和时效性,得到同行专家评议和科学机构的认可和支持;二是利益相关者团体充分参与项目的策划,识别广泛的研究需求,确定具体研究目标和问题;三是建立了科学家与用户共同设计的机制,能确保研究成果和问题解决方案符合社会需求;四是与其他研究项目或研究活动相比,研究周期和科学、应用价值具有优势。

2.监督和评估机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还建立了计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资助机构负责对其资助的研究项目或活动进行连续的评价和监督;对10年期研究计划,每5年组织外部专家对整个计划的实施进行全面评估;对所有的主题和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价;管理委员会对执行秘书处的运行和成效定期进行评估和评价。

3.资助机制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资金筹措策略是强化已有资助机制,并寻求新的资助机制,打造更加稳定的资金机制。主要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有关机构筹措资金,支持“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据初步测算,整个计划未来10年用于管理协调的经费将超过1000万欧元,用于跨国家、跨学科可持续研究的经费将达数千万欧元,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兴研究项目的经费将达数亿欧元,用于全球基础学科的经费将高达达数十亿欧元。

四、“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一)“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特色与全球影响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重要特点是吸收科学家、政府决策机构、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各种要素,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成果,寻求和推广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解决方案[13]。概括起来,其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科学计划为可持续性转型提供知识基础与科学支持;二是部署对地球系统各大圈层进行跨圈层、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与集成研究,加深对地球系统整体上的认知;三是突出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研究重点,探索

变化趋势、变化归因和变化规律;四是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研究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模拟预测地球系统的阈值和生命支持功能可能发生的突变;五是广泛吸收科学家、决策者、资助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产出,把科学研究和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性转变的决策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六是注重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了高层次的全球可持续性科技联盟和各方面代表构成的管理委员会,在全球范围优选科技精英和社会精英组建了科学委员会和参与委员会,确保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还创新融资机制,投入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力求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突破。

“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全球影响意义深远。在科学上,它将引领21世纪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加强科学研究的综合与集成,掌握地球环境演变的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上,它将为减缓、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措施选择,为构建低碳社会、海洋“蓝色”社会和绿色经济等提供新的科学支撑,为可持续性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在国际履约活动上,一方面它将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全球环境评估(GEO)等提供科学事实和依据,促进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履约进程;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利益诉求和研究水平及参与程度的巨大差异,各国在履约外交谈判中的话语权大相径庭,“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的实施也可能会加大国际公约谈判和斗争的变数。

(二)“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先导。“未来地球”科学计划旨在研究地球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性转型,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初步解读“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加强地球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代表着未来10年世界地球科学支撑可持续发展视野的核心前沿科学领域,具有高度引领作用。我国科研工作组织部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应根据“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呼吁的方向,进一步制定研究计划,并积极参与研究组织框架的讨论[14]。应重视对地球系统可续性的研究,加强地球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分析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趋势和症结,掌握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促进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有关政策的科学支撑。

第二,加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脱节,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相对突出的问题。“未来地球”科学计划制订了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项目、人文科学以及规划法律等方面的交互集成与综合的方案,值得各国借鉴。我国应通过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计划等环节,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的包容性和集成性,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实际应用的融合,支撑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三,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社会参与。“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由多个著名国际机构发起,邀请全球、地区和各国高层研讨和制定战略规划,鼓励科学家、决策者、资助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共同产出,强调通过研究人员

与管理人员、工业和商业部门、国际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紧密合作,使研究计划的设计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结合,进而使科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我国应借鉴“未来地球”科学计划这一理念,围绕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鼓励和吸纳决策部门、研究部门、经济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规划、部门规划和社会行动计划,真正实现“政府主导、科技支撑、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着力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集成和发展,强调提升观测、资料、模拟和基础研究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科技成果。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基础能力、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投入,加强地球系统监测、模拟、预测、评估等能力建设,建立综合的观测系统、资料系统、模式系统,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五,加强“未来地球”科学计划相关国际合作。“未来地球”科学计划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计划,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际层面,我国是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成员国,我们应积极参与到计划的组织层面中去,成为某些优势领域的牵头国,借助计划平台本身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15],为推动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多做努力,扩大我国的影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巩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在国内层面,我们应主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用好国际国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体现我国的特色和贡献。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R].胡光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10.

[2]IPCC.CLIMATE CHANGE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EB].http://www.taodocs.com/p-3583171.html,2013-09-27.

[3]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

[4]联合国.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OL].联合国中文网,http://www.un.org/zh/millenniumgoals/,2014-08-28.

[5]王雷,林琼.潘基文敦促发达国家信守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承诺[OL].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http://www.cusdn.org.cn/news_detail.php?id=216877,2012-09-21.[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5(GEO-5)[OL].http://www.unep.org/chinese/,2012-09-04.

[7]ICSU-IGFA.Review of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OL].http://www.icsu.org/ publications/reports-and-reviews/essp-review,2008-06.

[8]The Belmont Challenge:a global,environmental research mission for sustainability[OL].http://igfagcr.org/images/ documents/belmont_challenge_white_paper.pdf,2014-09-25.[9]United Nations.Resilient people,resilient planet:a future worth choosing[M].New York:United Nations,2012.[10][11][12]ICSU.Future Earth Draft Initial DesignReport [EB].

http://www.icsu.org/future-earth/media-centre/relevant_ publications.2013-04-17:8-14,17,44-56.

[13]彭侃.“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4-03/21/c_ 126300522.htm,2014-03-23.

[14][15]吴国雄,刘屹岷等.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与前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8-49.

(本文责编:辛城)

数字地球的应用

数字地球对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化表示的地球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计算机中利用数字地球可以对全球变化的过程、规律、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各种模拟和仿真,从而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数字地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地球,还可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灾害预测与防御等。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中国家、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九八年的洪灾,黄河断流,耕地减少,荒漠化加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加强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御,避免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数字地球在这方面可以发 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地球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数字地球将容纳大量行业部门、企业和私人添加的信息,进行大量数据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的规划,城市发展的规划,海岸带开发,西部开发。从贴近人们的生活看,房地产公司可以将房地产信息链接到数字地球上;旅游公司可以将酒店、旅游景点,包括它们的风景照片和录象放入这个公用的数字地球上;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其收藏以图像、声音、文字形式放入数字地球中;甚至商店也可以将货架上的商店制作成多媒体或虚拟产品放入数字地球中,让用户任意挑选。另外在相关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将会起推动作用。因此,数字地球进程的推进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字地球与精细农业 21世纪农业要走节约化的道路,实现节水农业、优质高产无污染农业。这就要依托数字地球,每隔 3~5 天给农民送去他们的庄稼地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农民在计算机网络终端上可以从影像图中获得他的农田里庄稼的长势征兆,通过 GIS 作分析,制定出行动计划,然后在车载 GPS 和电子地图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及时地预防病虫害,把杀虫剂、化肥和水用到必须用的地方,而不致使化学残留物污染土地、粮食和种子,实现真正的绿色农业。这样一来,农民也成了电脑的重要用户,数字地球就这样飞入了农民家。到那时农民也需要有组织,有文化,掌握高科技。 数字地球与智能化交通 智能运输系统是基于数字地球建立国家和省市、自治区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交通阻塞、交通安全以及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实现运输工具在道路上的运行功能智能化。从而,使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具体地说,该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道路交通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用户(驾驶员、居民警察局、停车场、运输公司、医院、救护排障等部门)。出行者可实时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交通管理部门可自动进行合理的交通疏导、控制和事故处理;运输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这就使路网上的交通流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

目前世界资源卫星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资源卫星发展现状

遥感基础与应用 目前世界资源卫星发展概况 学院:资源学院 班级:土测2013-3 姓名:陈坤 学号:20135760 指导教师:胡玉福

自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卫星遥感成为我们观察、分析、描述地球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中,地球资源卫星由于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应用需求最为紧迫,自197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以来,世界地球资源卫星发展迅速。1995年,印度、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国先后发射了此类卫星,1999年和2000 年美国和以色列又陆续发射了小型的地球资源卫星,使得地球资源卫星在各国航天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资源卫星发展概况 中国资源卫星发展起步晚,但发展快,技术日益成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遥感卫星已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 1.中巴资源卫星系列(CBERS)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议定书批准,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卫星(代号CBERS o 1999年10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成功发射,在轨运行3年10个月;02星(CBERS-02 于2003年10 月21日发射升空,目前仍在轨运行。是中国空间事业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卫星研制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在航天领域与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 2.资源三号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于2012年1月9日成功发射。资源三号卫星重约2650公斤,设计寿命约5年。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卫星集测绘和资源调查功能于一体。资源三号上搭载的前、后、正视相机可以获取同一地区三个不同观测角度立体像对,能够提供丰富的三维几何信息,填补了我国立体测图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3.高分系列卫星 “高分一号”于2013年4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 火箭成功发射。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首发星,配置了2 台2米分辨率全色/8米分辨率多光谱相机,4台16米分辨率多光谱宽幅相机。高分一号卫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高时间分辨率结合的光学遥感技术,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技术,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技术,5年至8年寿命 高可靠卫星技术,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关键技术,对于推动我国卫星工程水平的提升,提高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高分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空间分辨优于1米的民用光学遥感卫 星,搭载有两台高分辨率1米全色、4米多光谱相机,具有亚米级空间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等特点,有效地提升了卫星综合观测效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分二号卫星于8月19日成功发射,8月21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这是我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星下点空间分辨率可达0.8米,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主要用户为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同时还将为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提供示范应用服务。

未来地球简介

“未来地球计划”简介及中国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大学(UNU)、Belmont Forum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资助机构(IGFA)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了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2014-2023)。该计划通过学者、政府、企业、资助机构、用户等利益攸关者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共享科研成果和解决方案(co-design, co-produce and co-deliver),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该计划的制定,旨在打破目前的学科壁垒,重组现有的国际科研项目与资助体制,填补全球变化研究和实践的鸿沟,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积极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未来地球计划”设置了3个研究方向:1)动力地球(Dynamic Planet);2)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3)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同时,建议增强8个关键交叉领域的能力建设:1)地球观测系统;2)数据共享系统;3)地球系统模式;4)发展地球科学理论;5)综合与评估;6)能力建设与教育;7)信息交流;8)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 2013年9月26-27日,中国科协在北京组织了“未来地球在中国”国际会议。会议确认了在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能力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数字地球的概念与应用

数字地球的概念与应用 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合理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有效保护与优化地球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然而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发现,这个强大的物质文明社会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供应正在出现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受到自然和人为作用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地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地球的认识能力。人们利用空间信息去认识、开发和保护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运行状况、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等,进行规划、监测、管理、决策等。与此同时,随着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组织、传输和实现各类与地理坐标有关的海量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设想把有关地球的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这个数字地球,人们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高速地、直观地、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数字地球的概念 数字地球是我们星球的虚拟表示,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在内的所有

系统和各种生命形式,并以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多层面的信息设施表现出来。数字地球的外观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地球,具有交互式功能,是我们对真实地球认识的虚拟对照体,及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更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构筑数字地球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从数字地球这一概念于1998年提出之后,国际社会予以极大关注,很快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我国政府也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特别提到数字地球。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及时成立了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组,提出了《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1999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一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关于数字地球理论与技术的讨论及相关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此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分别于2001、2003、2005和2007年在加拿大、捷克、日本、美国成功召开,第六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将于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2006年成立了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以推动数字地球在全球的发展。2008年3月,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与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联合创刊的《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出版发行,为全球该领域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数字地球的学术交流平台。 数字地球的迅猛发展彰显其重要性。客观地说,数字地球是整合利用共享现有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数字地球是可持续发展中信息资源的主体与核心,数字地球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中有重要作用。数字地球展现了地球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信息

未来世界十大最为期待的发明

未来世界十大最为期待的发明 transmaster发表在科学探索华声论坛https://www.360docs.net/doc/64971853.html,/forum-148-1.html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世界上存在很多发明实际上是很有害的,但是更多的一部分对人类来说还是有益。 海洋殖民化 海洋殖民化是把海洋作为人类永久居住地的理论推测和实践行动。这种海洋定居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稳坐于海底,或者干脆游离在海洋的中间位置。海洋殖民地化的优点包括扩大居住面积、获得资源摄取的便利条件。从海洋殖民化学来的经验很可能证明能应用到太空殖民化设想中。 海洋的居住可能比太空居住要简单些,所以先进行前者,同时为后者提供一个实验场所。

能实现吗?能,但必须考虑经济现实。为了能够自给自足,人们必须把目标定某种产品的输出量上,这种产品在海洋制造上具有相对优势。当海洋拓殖能节约获得陆地的成本时,在开阔的海面建造一座漂浮的建筑也有自己的成本。最现实做法的可能性就是从潮汐的能量中获得电流。 穿越大西洋的隧道 穿越大西洋的隧道是理论上的隧道,它在北美洲和欧洲之间横跨大西洋。它能承运某种交通工具-在多数提议中拟想为火车。采用先进的技术,预想速度能达到每小时300到5000公里。这样的隧道意味着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想象一下,从纽约到伦敦花费还不到一个小时,而从海面运送商品则会耗时少和费用低。 能实现吗?计划建造这样一个隧道现在处在概念阶段,没有人真的去从事这项工程。 最大的障碍是费用问题-耗资12万亿——是如今物质科学的限制金额。跨大西洋隧道是现存最长隧道的215倍,费用是其3000倍。

城市无线局域网 城市无线局域网的概念是指把整个城市纳入一个无线地区,其最终的目标是使无线接入的因特网达全球服务。这项服务在大部分地区或全城市范围内通过配置无线网络提供了城市宽带服务。主要的部署计划是使用许多配置在户外的路由器。网络的操作者充当无线网络服务的提供者。 能实现吗?当然了。这项技术已经在全世界的许多城市应用。只是还没有普及到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通常情况下,私人公司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来建造这样一个网络并操纵着它。 获得的资金由私人公司和城市政府共同分享。一旦运作起来,服务可能是免费的,并由广告商赞助,提供每个用户或一些用户结合体月收费服务。 仿生学 仿生学系指生物学与工程学互相灵活应用的概念。因此关于这个词的意义的两个说法有些略有不同。

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与讨论

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与讨论 □/姚琴潘巧兰袁霖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对此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理论体系与模型 (一)理论体系 根据官方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事实上,从全球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标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微观来说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即在可见的未来中,企业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运作资本并可后续利用,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商业利润、更多的经济增加值,战胜自我。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具体包含三点: 首先,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运作资本并可后续利用。企业建立并想要不断获利是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进而带来更多的利润。从会计学上来讲,利润=收入-成本,想要增加利润就要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成本支出。企业减少成本支出,就要实现资源、资本配置最优化,同时,要尽力做到资源、资本的可持续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次,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多的商业利润,更多的经济增加值。这是从企业的本质谈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获得市场份额、商业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为考量。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经济增加值。我们把一个公司的市值与它所占用的资本总额的差额称为经济增加值。简单地说,经济增加值就是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即公司经营收益扣除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之后的数额。这里所指的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能否拥有竞争力,体现在对于市场份额的占领上,商业利润和经济增加值的获得上。企业永续发展就要不断谋求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增加企业流动的动力来源,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最后,战胜自我,良好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战胜自身不足,从企业外部到内部都要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综合水平,克服在发展中企业文化带来的障碍,不断战胜自我,实现更好发展。 在此,本文认为,随着21世纪绿色经济思潮的到来,作为社会责任承担者一份子的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长远利益,更要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提上企业日程,在追求企业利润时立足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理论模型 由上述理论描述,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分析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本文只从微观角度,也就是企业内部进行分析与探讨,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和 63 2010年第6 期

数字地球知识点

数字地球知识点 1、数字地球是什么? 数字地球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全球信息数字化。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以数字的方式获娶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全球各种问题。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 3、数字地球主要组成? 数字地球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是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面向公众的开放系统,其主要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数据系统、软硬件系统和应用模型。 4、数字地球的应用对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化表示的地球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计算机中利用数字地球可以对全球变化的过程、规律、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各种模拟和仿真,从而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数字地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地球,还可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灾害预测与防御等。 5、数字地球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数字地球将容纳大量行业部门、企业和私人添加的信息,进行大量数据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全国铁路、交通运输的规划,城市发展的规划,海岸带开发,西部开发。从贴近人们的生活看,房地产公司可以将房地产信息链接到数字地球上;旅游公司可以将酒店、旅游景点,包括它们的风景照片和录象放入这个公用的数字地球上;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其收藏以图像、声音、文字形式放入数字地球中;甚至商店也可以将货架上的商店制作成多媒体或虚拟产品放入数字地球中,让用户任意挑选。另外在相关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也将会起推动作用。因此,数字地球进程的推进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资源CBERS卫星介绍

资源01、02卫星介绍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1988年中国和巴西两国政府联合议定书批准,由中、巴两国共同投资,联合研制的卫星(代号CBERS)。1999年10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成功发射,在轨运行3年10个月;02星(CBERS-02)于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目前仍在轨运行。 CBERS-1/02星特性 。。。。。轨道:太阳同步回归冻结轨道 。。。。。平均高度:778公里 。。。。。降交点地方时:10:30 。。。。。回归周期:26天 。。。。。平均节点周期:100.26 分钟 。。。。。每日圈数:14+9/26 。。。。。相邻轨道间距离:107.4公里 。。。。。相邻轨道间隔时间:3天 CBERS-1/02星有效载荷 · 三种传感器: 。。。。。☆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CCD)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 。。。。。☆宽视场相机(WFI) 。。。。。高密度数字磁记录仪(HDDR) 。。。。。数据采集系统(DCS) 。。。。。空间环境监测系统(SEM) 。。。。。数据传输系统(DTS) CCD相机(CCD) CCD相机在星下点的空间分辨率为19.5米,扫描幅宽为113公里。它在可见、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有4个波段和1个全色波段。具有侧视功能,侧视范围为±32°。相机带有内定标系统。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有1个全色波段、2个短波红外波段和1个热红外波段,扫描幅宽为119.5公里。可见光、短波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78米,热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156米。IRMSS带有内定标系统和太阳定标系统。 宽视场成像仪(WFI)

“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 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删改)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

谈谈你对数字地球的认识

谈谈你对数字地球的认识 数字地球,首先是数字,而二十一世纪的数字,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之上。 从1964年的“埃尼阿克”(ENIAC)的诞生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早上起来,打开自己的PDA,查看备忘录,收发邮件;之后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出门购物,商家用网络管理自己的商品,确保您购物愉快;行车上路,交通部门对特殊路段进行实时监控,方便人们出行;吃饭的时候,可以上网浏览一下餐馆信息。这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里不开计算机。现在的人们,一顿饭不吃可以,但是一天不上网,那是不行。当人们从计算机科学中获得便利的时候,我们更希望它能更好的服务与我们。 这样,我们更加需要一个极为数字的地球,来满足我们。 数字地球,一个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和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足够精确的地球信息,精确到地球上每一平方米的土地,甚至是地面以下的;足够大的网络带宽,够我们顺畅的浏览;足够海量的数据库,能够存储下巨大的地球信息。当然,这些只是首先,只是我们建立数字地球的一些根本需求。 当世界上有80%的事情都和空间信息有关的时候,那么数据的采集将变得十分的困难。试想一下,把时间暂停在这一秒,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事情发生;再前进一秒,看看那些事情已经改变。而我们,肯定不只是希望看到一秒的地球,我们渴望看到过去,看到未来。 要建立起整个中国的数字地球时,仅影响数据就有53T,而中国的面积只占地球面积的1.88%。面对这样的海量数据,存储,查找等方面都是难题,由此,元数据库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关于数据的数据,通过它可以了解有关数据的名称、位置、属性等信息,从而大大减少用户寻找所需数据的时间。 其次,信息不能只是仅仅的存储,还需要进行计算才能够被人们所使用,而地球上发生的大部分的事,都是非线性的,变化过程复杂,而空间时间跨度又大,这样计算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我们只能依靠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及开发新的算法。利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科学计算将使我们突破实验和理论科学的限制,建模和模拟可以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探索所搜集到的有关我们星球的数据。 最后,将所有“大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可视化技术,只有实现了可视化,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才没有白费,我们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数字地球带给我们的便利。有了可视化,我们才能真正的坐在家里,去看帕特浓神庙,去看孟菲斯的金字塔,去看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本初子午线上。当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却看着自己在商店试衣服;当我们在出门前就可以避开堵车,选定行车路线;当我们决定去旅游时,可以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一切衣食住行;那样,才是数字地球的真正意义。 在数字地球中,最根本的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所谓"3S"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统称。没有"3S"技术的发展,现实变化中的地球是不可能以数字的方式进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 你也许会问,数字地球究竟会给我们什么方面带来大的影响?答案是:所有。对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对精细农业,对智能化交通,对Cybercity,对专家服务,甚至包括现代化战争。 现在,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赤潮,冰川溶解,洪水,飓风······这些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利用数字地球可以对全球变化的过程、规律、影响以及对策进行各种模拟和仿真,从而提高人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地球,还可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

NASA地球资源卫星的惊人航拍图

NASA地球资源卫星的惊人航拍图 地球资源卫星自1972 年起开始记录地球表面变化,8 号卫星是2013 年2 月11 日发射升空的一颗最新卫星。它以 4.7 英里每秒的速度移动,而且能够在24 小时内完成大约15 次轨道运行。2013 年12 月,地球资源卫星8 号准确找到了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南极高原东部的一段山脊,这里的温度能够达到零下133 华氏度(约零下56.1 摄氏度)。这颗卫星上配备的热能探测器,能够记录它经过区域的温度。 去年夏天,这颗卫星拍摄到新墨西哥州蔓延13.8 万英亩的大火。左侧和右侧的照片分别拍摄于2013 年 5 月28 日和2013 年 6 月13 日。借助卫星数据创造的地图能够帮助我们确定遭受最严重破坏的区域。

研究人员能够编辑之前陆地资源卫星的数据,并且创造出这张展现森林空地和森林再生长状况的地图。在过去13 年的时间,大约有88.8 万平方英里的森林被砍伐,但是只有大约30.9 万平方英里的森林得到恢复。 卫星上的热探测器展现了加利福尼亚州沙顿海的热能辐射。照片中的这座内陆海颜色更深,因为它比周围加州沙漠更凉爽。

这是南加州沙顿海的一张真彩色照片,与热成像照片展现了相同的情景

陆地资源卫星在2013 年4 月29 日拍摄到罗卡滕达火山喷发出来的惊人烟羽。

察尔汗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它覆盖面积接近2260 平方英里,但是只是偶尔才会充满水。它被划分成九个较小的盐湖。这张照片拍摄的是9 座盐湖中最大的达布逊湖。 这张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的照片拍摄于2014 年 1 月24 日。你能够从火山顶部看到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

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设计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许昌钧州煤炭咨询设计研究院杨宏图 随着国家对煤矿产业政策的调整,乡镇煤矿逐步被大集团兼并重组,因此同乡镇煤矿服务的有关机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涵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一、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 以加强目标成本预控;实现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贯彻落实紧缩支出的财务政策,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将成本管理的关口前移,建立起严格的目标成本预控管理体系。 认真落实“成本领先”意识,“管理精细”的理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精细化管理,积极营造“事事有落实,处处有标准,人人有指标”的良好氛围,各部认真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管理体系,压

缩办公费、招待费支出,节约耗材,科学利用纸张,杜绝费用支出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控制、事后无约束的现象,确保成本的有效预控。 按照“一线同志爱仪器”,把设备仪器当做自己的脸经常去洗,当做自己的眼睛来保护,减少最大耗损,严格设备仪器查修维修制度,谁使用、谁负责,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维修,确保设备仪器正常使用,并减少维修费用的开支,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强化管理,节支降耗,加强耗材购销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性支出,降低非生产性支出,杜绝不合理支出,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二、多种经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后盾 我单位成立至今经历了由公司升级到院的进步,同时由原来的测绘丁级、设计丙级逐步提升到丙级和乙级,增加了评估、评价、矿山司法鉴定、生产能力核定、通风能力核定、煤矿的初步设计以及非煤矿山的测量和设计,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如何保持今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进行二次创业,加快多种经营的发展。 1、要提高对多种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把多种经营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多元化经营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位置,在发展主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以原有的技术资源为基础带动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促进原有的工作(设计测绘)实施煤炭的多种元素与多种经营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第35卷第2期 2010年2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Geo matics and Informat ion Science of W uhan U niver sity V ol.35N o.2Feb.2010收稿日期:2010 01 11。项目来源: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CB731800);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9AA121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N010978003)。 文章编号:1671 8860(2010)02 0127 06文献标志码:A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李德仁1 龚健雅1 邵振峰1 (1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摘 要:分析了数字地球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探讨了伴随着IT 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这一新的基础设施,设计了基于全IP 架构的物联网的平台框架和典型应用,并展望了从数字地球发展到智慧地球的趋势和美好前景。 关键词:数字地球;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智慧地球;数据服务;功能服务 中图法分类号:P208 1 数字地球及其取得的成就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 戈尔在1998年提出数 字地球时,就勾勒出一个诱人的虚拟地球景象,使 真实地球作为一个虚拟地球进入了互联网,使普 通老百姓甚至小孩子都能方便地运用一定的科学 手段了解自己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现状和历 史,既能获得自然方面的信息,如地形、地貌、地质 构造、山脉河流、矿藏分布、气候气象等,又能获得 人文方面的信息,如经济、文化、金融、人口、交通、 风土人情等[1]。这个虚拟的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 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 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 秀才不出 门,能知天下事!(see every thing on Web),见彩 色插页?图1。 数字地球是一个无缝的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 模型,它把分散在地球各地的从各种不同渠道获 取到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既能体 现出地球上各种信息(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 的内在有机联系,又便于按地理坐标进行检索和 利用。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包括全部地 球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 程。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 球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地球 从数字化、数据构模、系统仿真、决策支持一直到 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全 球综合信息的数据系统工程。数字地球的特点是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工程体系,在这样的数字地球上,世界各国共同建立了GEOSS (g lobe earth observatio n system of systems)系统,提出了十年行动计划,旨在从9个方面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自然或人为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影响;%改善对能源资源的管理;&了解、评价、预测以及适应气候变异与变化;?了解水循环,改善水资源的管理;(改善气象信息、天气预报与预警;)提高对陆地、海岸、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支持可持续农业,减少全球荒漠化;+了解、监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下面从十多年的发展来总结一下数字地球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1 数字地球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地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传输和研究地理信息的最佳方式或载体,然而近年来这一观念已被打破了。数字地球作为一个三维的地球信息模型,便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掌握地球表面信息最好的方式。它的出现使人类在描述和分析地表空间事物的信息上获得了一次飞跃,,,从二维到三维的突破。彩色插页?图2为泰州市人民公园精细真三维模型。

2020年公需科目题目及答案(得分92分)

2020年公需科目 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得分92分) 一. 单项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下列不属于智能制造的是()。[2分] A智能制造装备 B工业互联网 C工业软件 D量子计算 2.()是指具有感知环境刺激,能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适应度响应的智能材料系统,其行为与生命体的智能反应类似。[2分] A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B先进能源材料 C生物医用材料 D智能材料 3.冶金工业是高耗能行业,仅钢铁工业的能耗就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2分] A1% B10% C50% D90% 4.基于太阳能在新能源领域的龙头地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太阳能光电技术放在新能源的首位。下列不属于太阳能光电技术的研究是()。[2分] A单晶硅电池 B多晶硅电池 C燃料电池 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5. 2000年,()启动“国家纳米计划”(NNI),引发了全球的纳米技术研发热潮。[2分]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6. 以下哪个国家或地区不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压力:()。[2分] A巴西 B中国东部 C北非 D阿拉伯地区 7.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千年发展目标(MDGs),其中千年发展目标不包括以下哪项:()。[2分] A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C普及小学教育 D实现共同富裕 8. 无人遥控潜水器最早出现在(),主要用于考古方面的研究。[2分] A1953年 B1973年 C1993年 D2003年 9. 地球的淡水资源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地表以下浅层地下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储存,其中()储水量最大。[2分] A湖泊 B河流 C地下水 D冰川 10. 深海生物资源主要是指生活在海洋大陆坡和洋底水深()之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生物。[2分] A小于200米 B200~3000米 C3000~5000米 D大于5000米 11. 目前,全球固体废物领域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是以下哪个国家:()。[2分]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12. 2016年3月,谷歌公司人工智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爆发。[2分] A AlphaGo B AlphaGoMaster C AlphoGoLee D AlphaGoZero 13.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分] A中国 B印度 C俄罗斯 D巴西 14. 近十几年来,我国煤炭消费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未来我国煤炭消费量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预计到()年消费量达到峰值。[2分] A2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