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区域发展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张晓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协作,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试验区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分析各经济主体的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0036-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规划课题(2008-JKGHAGH-527)

收稿日期:2008-10-26

作者简介:张晓明(1973—),女,江苏徐州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使得协调区域发展问题更为复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和措施。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把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无论是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还是实践结果都表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结合地带的发展,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1](P14)。以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诞生、发展和沿革

以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河南三门峡市为核心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概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区。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的诞生及发展概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金三角的概念已经基本形成。这块以运城、渭南、三门峡为主要涵盖目标的三角形区域地跨晋、陕、豫三省,区域总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00万。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同、基础设施相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以及社会结构相仿等原因,在“八五”期间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开始活跃的背景下,三座省际边缘性城市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初级阶段的合作,当时对这个区域的定名是“黄河金三角协作区”,主要协作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联合建设了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等,为实现当时的晋煤外运,促进三地间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交通便利[2](P10)。

该区域内的煤炭、焦炭、铝、镁、钼和黄金的产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一批颇具规模的能源、原材料企业迅速崛起,若干企业开始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占有了一席之地。[3](P110-113)如何加快这一区域的进一步合作,探索中西部合作地带的合作途径,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都

2008年12月第7卷第4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Dec.,2008

Vol.7,No4

36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不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以及旅游资源亦相当丰富,为共同打造重要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精品旅游目的地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期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建立了约10对省区和70多对地市友好合作关系,结成一批行业协作联合会,达成万余个协作项目,省际间融通资金,物资协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与此同时,在基础建设方面也进一步加强,联合建设了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等工程。可以说“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的确立和存在,使运城、渭南、三门峡在扩大对外区域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金融流通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效,直至今日有关打造黄河金三角大旅游模式、黄河金三角化肥合作项目等议题和会议仍然时有举办。初次合作的成功和由此而确立的良好基础让他们在合作机制走入窘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不懈的探寻和摸索。

(二)区域性协作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变,这种区域组织合作也面临了重重困难。一系列瓶颈问题开始凸显。

一方面,区域性金融合作体系发展条件的尚不成熟让这种合作在后期举步维艰。因为对内开放、区域经济协作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区域金融的内部开放与合作。“八五”期间中国金融机构设置行政区域化的格局基本未变,信贷资金管理依然实行地区规模控制,严禁跨地区发放贷款,同时,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债券市场仍受到资金行政管理界限的限制,致使区域性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另外,除了国家的现行宏观金融调控体制外,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下的地区利益冲突也成为了重要障碍因素。

而另一方面,“黄河金三角协作区”虽然达成了万余个协作项目,但是区域性产业协作却并未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区域产业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尤其缓慢,涉及多边联合的大的单项投资项目很少,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较严重。从协作组织发表的统计来看,跨地区企业联合体虽然发展很快,但实际上,以有机协作和分工为基础开展的跨地区产业组织合作并未真正实施。

(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产生的历史必然

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太原经济圈、大西安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等中西部互动发展的政策相继提出,运城、渭南、三门峡这几个城市逐渐地被边缘化起来,为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重新构建黄河三角经济协作新模式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三市良好而长久的合作基础,二十余年来各自已经强劲的经济、社会实力,得到了完全提升的三市交通网络,三市极具号召力的城市价值等,都让各城市看到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崭新经济区域。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要求,在总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2年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晋陕豫三省沿黄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等4个地级市经过协商后提出的新构想,目的是想借助这一区域具有的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筑的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良好的区域合作传统等有利条件,通过实验区这个载体,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限制,深化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建设新的经济集聚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区域经济协作模式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就是对一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特征、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高度概括。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结构、差别很大,由此便会形成多种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开放近30年实践看,很多具有探索性工作基本都是采取先试验、再推广的“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模式开展的[4](P25)。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发展中先后出现的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环渤海模式等是各地区审时度势主动发展经济和加强区域经济管理的结果,对我国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分出众多的类型。

(一)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创新和带动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发达地区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各开放地区自身创新发展的结果,并对欠发达地区起到了带动作用,但这种创新绝非限于发达地区,即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37

能正确把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区域不同发展模式的出现,表明我国在区域经济的各个层次上正在开展多层次的区域经济管理的探索。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不仅要靠宏观管理,还要靠各区域中观管理的创新和探索。

2.稳定和协调作用

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在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稳定、协调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邻各个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由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经济交流中可以实现优势的互补,从而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二是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有助于帮助实行国家宏观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

3.协助和补充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模式。区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合理科学的区域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仅促进本区域而且会促进全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几大区域经济发展协作模式的历史及其特点

1.长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

从要素资源配置的角度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政府主导的行政一体化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典型是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共华东局为领导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区域一体化模式,当时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中因区域分割而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可能对市场机制造成损害,从而和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形成冲突。长江三角洲内部各地市的发展协调问题至今依旧突出。显然在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再来采用这种以行政协调为主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不合适的。

(2)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撤废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的干预功能,切断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家的联盟关系,真正形成由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是,在目前中国还处在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指导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依旧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为“珠江模式”。

但珠江模式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产业层次较低。珠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属于外资推动型。但随着该地区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资优势的逐渐丧失,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资将产业和资金转向其它低工资、低地价的区域,从而使本地出现产业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隐忧。

3.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共同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目的是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发挥泛北部湾地缘优势、沿海港口与海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等,推进中国—东盟海上次区域合作,加速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共同打造太平洋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新高地,促进泛北部湾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繁荣与进步。

首先,在不同主权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化安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深化生产要素、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合作。最后,泛北部湾合作是中国—东盟一种重要的海上次区域合作。实行在不同主权国家条件下,以合作各方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国际组织为促进力量,开放式地推进次区域协作模式。

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正在被打破,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而得以解决,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随着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经济资源的整合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以上是关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8

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协作模式及路径选择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西部开发与中部崛起的过渡带上,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关于本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较少提及,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尽管本区域的合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但早期的协作仅仅局限在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要求,在总结“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2年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晋陕豫三省沿黄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等4个地级市经过协商后提出的新构想,该区域属于革命老区,区位条件优越,形成了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通道能力;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完成,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长期的区域合作构筑了密切的区域经济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协作模式

由于区域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对于各个不同地区的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体制环境、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水平和观念等软投入的落后,成为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有关专家认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协作途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产业环境,寻找和开发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最后形成具有自生能力的特色经济。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模式,不断加以探索,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黄河金三角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构筑区域内紧密的产业联系与合作;加快区域交通网络的对接协调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以及构建互动发展平台,真正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大力提升各城市的实力[5](P56)。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采用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国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如何打破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全国同一市场的形成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不再简单的依靠行政、计划和政府间的协调的手段,而是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区域行政壁垒,提供区域无差异的公共产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在政府层面,通过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步伐,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切实加强对该区域的发展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在市场层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关键环节争取突破,探索出符合区域经济实际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6](P12)

2.采用“以点带面”的协作模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以及政策导向,逐步形成区域间良性的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3.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体系

提高本区域在全国能源基地中的地位与作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煤炭生产集中度,稳步推进电力建设中电源点的建设;建设特色新型材料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深抓循环经济的投入;同时利用四地市的丰富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共同拓展客源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农业方面,依托金三角区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果品加工、肉类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对接

以建设区域快速交通网络为重点,推进黄河金三角区与城市间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的全面对接,提高路网连接水平;同时通过加快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内多领域信息互通共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5.推动区域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区域内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同全国市场网络的联系渠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构筑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加大金融合作力度,合理利用资金;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区域技术市场建设。

(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主要路径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39

(责任编辑

卞建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in Shan Yu Yellow River Golden Triangle Regional Collabo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Model

Zhang Xiao-ming

(Sanmenxia Polytechnic Economic Management Department,Sanmenxia,472000,China)

Abstract:Promot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region,must break regional blockades firstly,first ad -vances the regi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causes it to play the gradient to shift the stopover sta -tion and the region development grows the extremely role.This article take the Jin Shan Yu Yellow River golden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 pilot area economic cooperation pattern explor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stud -ies the region economy cooperation the pattern way and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analyzes various economic subject the localization,as well as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main way and method choice.Establishes a such economical development pilot area the true cooperation pattern,the region economy cooperation strategy which implements is having the very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necessity presently regarding our coun -try.

Key Words:Jin Shan Yu Yellow River Golden Triangle;Regional economic;Cooperation;Model

力,也需要有新视野、新理念和新路径。

1.重新定位与更新发展理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应以争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发展理念开展一系列的关于转变发展观的专题学习和讲座,通过绩效考核,从体制上保证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2.积极争取成为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对接的重点区域

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切实做好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集聚。使本区域成为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聚集区。在接纳产业转移过程中,着力做好水电和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发展好生产型服务业。延长工业产业链,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工业区集群靠拢,提升产业层次。

3.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

尽快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市长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按照区域合作的总体要求,建立四市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制定区域性的行业标准,协调企业行动,增强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4.共同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新形象

区域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区域品牌,从而产生商机,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形象的塑造需要充分利用区域重要资源和无形资产,优化区域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区域重要的资源和无形资产,塑造区域自我,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区域实力。

四、结语

本文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作为基点,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协作模式研究作为支点,以争取本区域作为国家级区域协调试验区作为终点。三点贯穿一线,最终目标是通过争取国家对本试验区的政策扶持及本试验区内各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成为国家级区域协调试点地区,建设一体化区域联动市场,推动本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对接的重点区域。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益和提高生产效率,争取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成为国家级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成为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试点。

参考文献:

[1]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北风.黄河"金三角"背后的三省博弈[J].北京:城市经济导报.2008(3).

[3]刘力刚,罗文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5]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报告[R].2008.

[6]王安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127431822.html,/dchyj/ShowArticle.asp?Article ID=1930.

40

2018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表 项目2018年预算数一、税收收入24495 国内增值税10024 改征增值税1680 企业所得税2278 个人所得税391 资源税299 城市维护建设税2783 房产税448 印花税1133 城镇土地使用税2979 土地增值税218 车船税116 契税1746 环境保护税200 其他税收200 二、非税收入4021 专项收入3061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960 其他收入— 本年收入合计28516 转移性收入35107 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收入— 返还性收入2550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5000 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5000 调入资金(含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上年结转收入2557 收入总计63623 另外:地方政府置换一般债券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 项目2018年预算数 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755 二、公共安全支出1000 三、教育支出8654 四、科学技术支出15000 五、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8 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13 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806 八、节能环保支出1202 九、城乡社区支出180 十、农林水支出8595 十一、交通运输支出— 十二、工业商业金融等支出500 十三、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150 十四、粮油物资储备支出— 十五、住房保障支出— 十六、预备费1000 十七、债务付息支出1310 十八、其他各项支出— 59963 本年支出合计 转移性支出3660 原体制上解支出3300 专项上解支出360 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 —(不含置换债券) 增设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 结转下年支出— 支出总计63623 另外:地方政府置换一般债券还本支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的SWOT分析

《专业知识前沿讲座》 题目: 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SWOT分析 院系名称:管理学院专业班级:旅游管0901 学生姓名:肖伟学号: 200946900501

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的SWOT分析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针对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模式,对黄河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南黄河黄金旅游带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黄河旅游SWOT分析对策 大黄河之旅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具有较强的品牌知名度,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策划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根据意见稿,将把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休闲度假走廊,成为荟萃华夏文明、凸显生态黄河的国际精品旅游带。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如何起到龙头作用,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运用SWOT分析来讨论以上问题。 一、黄河黄金旅游带总体布局----“一体两翼四组团” “一体”即为现行黄河河道,着重开发打造711公里长的黄河现行河道水上旅游,包括三门峡、小浪底和西霞院等3个库区水上游及其以东黄河现行河道的水上游两部分。 “两翼”区域范围是黄河河道往南100公里区域和往北70公里区域。开发重点为南边以连霍高速和陇海铁路为主干线,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为基础,整合提升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旅游资源和产品,带动伏牛山等旅游区发展;北边以晋济、济焦等高速公路为主干线,以济源、焦作、新乡、濮阳等城市为依托,带动和促进南太行山水游。 “四组团”分别是峡谷水库段、中下游分界段、悬河大堤段和黄河故道段。 二、河南黄河黄金旅游带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最早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有关 资料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有关资料 1986年,在原国家计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山西省原运城地区(2000年撤地设市)、陕西省原渭南地区(1995年撤地设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成立了"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辖4市47个县,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00万,既是我国中部、西部结合带,又是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其地理位置临近,主体功能相近,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集散和通道能力,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这里的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煤炭及煤化工,铝、金属镁、钼及其深加工产业和黄金的产能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旱作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棉花生产基地,苹果产量和果汁生产能力在全国占有很大份额;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区域内关帝庙、华山、壶口瀑布、函谷关古战场等旅游名胜,形成的“中华根、黄河魂”旅游主体形象已经蜚声中外。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提升了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初步整合了能源资源的利用,规模优势逐步显现。 20多年来,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制定了各类《规划》、各种实施《办法》和《意见》20余个,对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形成了本区域特色鲜明的经济功能区。 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三省代表团就曾联合呼吁,建立黄河金三角4市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2010年初,国务院将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纳入中部崛起规划,明确表示“支持中部地区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合作规划》是山西、陕西、河南3省,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4市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其突出特点是合作发展,主要内容是今后5年内3省4市加强区域合作的方式方法,旨在打破省际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市级政府合作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区域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 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 ?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 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

GMS战略框架(2012—2022) 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区域投资框架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RIF包括200多个项目,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RIF实施计划”明确了2014—2018年的92个高度优先发展项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期实施计划和监测体系。

金三角资料

“金三角”形成的气候因素 金三角”位处缅甸、泰国、老挝3国之间,它包括缅甸掸邦和克钦邦的一部分,泰国北部清莱府、帕耀府和清迈、难府、南邦、夜丰颂等府的一部分,以及老挝的南塔省、波乔省、乌多姆赛省、沙耶武里省、琅勃拉邦省和万象省的一部分。 “金三角”的面积大约为15~20万平方公里,大小村镇3000余个,人口200万左右。“金三角”是一个广阔的低山丘陵地带,处于亚洲大陆的陆地气候带与印度洋群岛的海 洋气候带结合部,气候温和适中,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盛,有湄公河、萨尔温江等著名江河贯流其间。众多的河谷地带是大陆通向海洋的走廊,也是古代民族迁徙往来的通道,因而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形成了一个民族跨四五个国家而居的特有格局。 “金三角”位于东南亚地区,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30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湿。亚热带的长时间的日照使这里有足够的阳光促使各类植物的生长,东南亚的季风带的变化使这里形成了干湿两季,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湿热性水分形成充沛降雨时形成湿季,东季北方干冷季风带影响时形成了旱季,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调节着当地生物的节律;东南亚地区长日照、低纬度、高湿度的气候极易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进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雨林性气候,造成了这里生物的多样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获得了大自然的另眼相待,多数地区的生活是比较富庶自足的;但高低起伏的山脉形成了立体性的气候,山脚的人酷热难当时山顶的人可能要围在火塘边才可以抵御寒冷,相对来说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人们的生活要更困难。

金三角真相(一)引言 这里所说的“金三角”是指与中亚的“金新月”、南美国的“银三角”齐名的全球三大毒源地之一,它位于东南亚地区,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30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湿。亚热带的长时间的日照使这里有足够的阳光促使各类植物的生长,东南亚的季风带的变化使这里形成了干湿两季,夏季西南季风从海上带来大量湿热性水分形成充沛降雨时形成湿季,东季北方干冷季风带影响时形成了旱季,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调节着当地生物的节律;东南亚地区长日照、低纬度、高湿度的气候极易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进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雨林性气候,造成了这里生物的多样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获得了大自然的另眼相待,多数地区的生活是比较富庶自足的;但高低起伏的山脉形成了立体性的气候,山脚的人酷热难当时山顶的人可能要围在火塘边才可以抵御寒冷,相对来说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人们的生活要更困难。 湄公河是“金三角”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地理原因,它从中国西北的青海径直向南流去,穿过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及柬埔寨四个国家,全长4009公里的河道将东南亚的崇山峻岭拦腰切道,加上山脉之间众多的深谷和湍急的支流,造成了无数的峡谷和绝壁,形成了大片的交通死角。4由于以上特殊的地理原因,金三角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的联系较少,相关国家中央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对金三角地期进行深入或有效控制。但农作物生产的良好气候条件,加上地形、地貌和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这个区域众多民族的生存繁衍,还有各式各样的割据势力、区域力量或民族武装创造了极好的生存和回旋之地;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落后狭小的死角却源源不断地散发着腐蚀文明社会的能量,顽强地向世界宣布着它的存在。复杂的地理、纷繁的民族、畸形的力量,为在这里上演的种种神秘的故事搭造了一个极佳的舞台。 严格地说,“金三角”有多大,包括那些区域,呈现为什么形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有的是从不同的势力控制的范围来划分,有的是从罂粟种植的地区来划分,还有的则将毒品生产、加工、屯集和贩运区域都包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区域发展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张晓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协作,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试验区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分析各经济主体的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0036-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规划课题(2008-JKGHAGH-527) 收稿日期:2008-10-26 作者简介:张晓明(1973—),女,江苏徐州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使得协调区域发展问题更为复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和措施。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把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无论是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还是实践结果都表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结合地带的发展,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1](P14)。以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诞生、发展和沿革 以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河南三门峡市为核心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的概念,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区。 (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的诞生及发展概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金三角的概念已经基本形成。这块以运城、渭南、三门峡为主要涵盖目标的三角形区域地跨晋、陕、豫三省,区域总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00万。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自然条件相同、基础设施相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以及社会结构相仿等原因,在“八五”期间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开始活跃的背景下,三座省际边缘性城市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初级阶段的合作,当时对这个区域的定名是“黄河金三角协作区”,主要协作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联合建设了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等,为实现当时的晋煤外运,促进三地间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交通便利[2](P10)。 该区域内的煤炭、焦炭、铝、镁、钼和黄金的产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一批颇具规模的能源、原材料企业迅速崛起,若干企业开始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占有了一席之地。[3](P110-113)如何加快这一区域的进一步合作,探索中西部合作地带的合作途径,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都 2008年12月第7卷第4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Dec.,2008 Vol.7,No4 36

新柔廖成长三角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典范

新柔廖成长三角 一、新柔廖成长三角基本情况 东盟南成长三角发起之始,其合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中的巴淡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因而曾被称为“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长三角”,或是“新柔廖成长三角”(Sijori,Singapore的Si,Johor的jo和Riau的ri)。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1996年扩大到包括马来西亚南部4个州和和1997年印尼的6个省,故后来又称为“新马印尼成长三角”,有时也称为“东盟南部成长三角”。新柔廖成长三角作为东盟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试验地,已经成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最成功的典范。 二、新柔廖成长三角成立情况和次区域合作的进展 南成长三角是东盟最早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12月首先提出的,当时仅仅是发展“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巴淡岛(印尼廖内群岛的一个岛屿)成长三角”的构想。1990年,这一构想得到印尼总统苏哈托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积极响应,印尼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廖内群岛的其他岛屿,故被称作是“新柔廖成长三角”。1996年和1997年,该成长三角又被扩大到马来西亚南部的马六甲、森美兰、彭亨州和印尼的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占碑、明古鲁、西加里曼丹等省。

(一)新加坡—柔佛州之间的双边合作 新加坡与柔佛州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自70年代末,新加坡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它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柔佛州,从而促进了柔佛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成长三角计划实施前,新在柔总投资额为7.94亿马元(1981—1990年),约占柔外资的20%,位居第二;到1991年则上升为14.3亿马元(约合5.8亿美元),占23%,上升到第一位;1993年第一季度批准外来投资额1.19亿马元,其中新加坡为0.476亿马元,占40%,比重继续增大。” (二)新加坡—廖内群岛之间的合作 印度尼西亚政府为吸引外资流入,采取工业园和工业区的形式进行成片开发,外资可在岛上的投资项目持有100%股权。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来,巴淡岛一直是免税的保税区,这是巴淡岛招商引资最大的优势。截至2004年9月,巴淡岛上共有17个园区,在巴淡岛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735家,分别来自34个国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4亿美元。目前,新加坡工业园是巴淡岛最大的工业园,另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园和工业区,包括:台湾在巴淡岛设有“光华工业区”,占地340公顷;巴淡岛东岸的卡比(Kabil Industrial Estate)工业区,占地180公顷。民丹岛的开发形式也是发展工业园。民丹工业园,占地4000公顷,至1998年初期,已有29家公司安家落户,已投入生产的17家公司租户在1997

黄河三角洲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东营市为例

黄河三角洲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 娄金华,吴晗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91)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涵义和特点,分析了东营市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了东营市循环农业的典型案例,指出了东营市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等因素为基点提出相关对策,进而为黄河三角洲的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循环农业;东营市;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发展循环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1 循环农业的基本涵义和特点 1.1 循环农业的涵义 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讲农业生产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2]。相对于传统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运转模式,强调在农业生产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高效流动,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通俗的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2 循环农业的特点 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采用新的生产模式和方法提高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服务业系统、消费系统之间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综合系统。农业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农业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2 东营市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2.1 东营市农业发展概况 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国务院先后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强调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和打造生态产业,为东营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机遇,东营市紧抓机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不断推进。2012年,绿色种植、生态养殖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万亩,海参、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7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和万头奶牛养殖场分别达到930个、3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2013年,东营市继续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加快农业园区发展,以提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表现为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国际化等;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许多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局部空间范围内的实践,在时间意义上的阶段性探索。二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自由化和统一性。差别只在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前者注重更宽泛意义上的全球经济的融合,后者则注重特定区域内多边经济的融合。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特别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是增强自身全球经济地位的一项战略对策,可以摆脱对某些大国的经济依附;而一些大国热衷于搞区域集团化,则是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排斥或遏制其他大国,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迄今为止,已向WTO通报并生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约有250个左右。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使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大幅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03年,仅发生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中欧自由贸易区和安第斯共同体6大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就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8%左右。据估算,目前全球贸易中半数以上是在各种区域贸易

组织的成员之间进行的。当前,中国参与了一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经之路。但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我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缓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处于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外的、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之一。加入WTO后,我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协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定,以及我国与一些国家商签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从此我国步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和深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融合度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有直接联系;在一时难以组建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过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加快研究和探索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制定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要在参与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笔者认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应该是:根植本土,立足亚洲,突破地域跨越洲际;本着有近及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针,尽快构筑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全方位、立体双边与地区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

运城关公机场

运城关公机场 运城关公机场(ICAO:ZBYC,IATA:YCU),又称运城张孝机场,位于运城市东北方向11公里处陶村镇张孝村。机场周边交通便利,毗邻大西客专运城北站与运城客运东站,有机场大道与市区相连,运风、运三和大运高速形成了运城通往西安、三门峡、太原等大城市的交通网,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现有长3000米的跑道1条,宽60米,可起降B767-300以下系列机型。站坪面积6.3万平方米,标准停机位10个,6个廊桥。飞行区等级4D。现有两座航站楼,T1航站楼2600平方米,T2航站楼2.7万平方米。 2015年3月统计,关公机场已开通运城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杭州、乌鲁木齐、昆明、三亚、海口、厦门等航线,通航城市网点快速扩充完善,其中,北京航线为每天2班,上海浦东为1或2班、成都、广州、深圳、海口、长沙航线为每天1班。 机场建设 运城关公机场自2005年投入运行以来,年旅客吞吐量从6.5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近21万人次,随着运城特别是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乘飞机出行的旅客迅猛增长,现有的航站楼经常出现拥挤现象,给旅客出行带来不便,迫切需要进行扩建。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对中国机场总体规划布局,为适应运城关公机场服务的山西南部和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航空产业发展的需求,运城关公机场规划为山西南部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国内干线机场。改扩建总

投资为4.4亿元,工程包括新航站楼、配套站坪、停车场、特种国库和消防站等设施。 2007年,山西省第二大航空中心——运城关公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机场年吞吐量达到200万人次。改扩建工程将把现有飞机跑道向西延长600米,全长达到3000米,跑道宽度由48米加宽至60米,站坪停机位将增加3个。工程完成后,运城机场技术标准将由3C 级达到4D级。同时,运城市政府已通过航站楼扩建的规划设计,于2008年启动航站楼的改扩建工程,完工后运城关公机场航站楼面积将达到2万平方米左右,增加3部登机廊桥。 新航站楼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为两层前列式设计,一层为水泥钢筋结构,二层为钢架玻璃幕墙结构;相当于老航站楼的十倍,在功能上使用上比老航站楼更加完善、方便快捷,新航站楼一改往日出入港必须从一楼进入的服务流程,出港旅客乘车顺高架桥而上,可直接到达二楼出发厅,并在此完成全部办票、安检、候机、登机流程。出发大厅设有22个值机柜台其中12个人工值机柜台、10个自助值机柜台;8条安检通道。大大缩短了高峰期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时间。 侯机区设有8个登机口,其中6个近机位登机口安装有6个透明玻璃廊桥,2个远机位登机口设在一楼的远机位候机厅,在候机区还专门设有餐厅、商业区、母婴室、头等舱和贵宾休息室、以及处于环保设计的吸烟室等,力图为出行的旅客提供人文关怀。一层设有旅客到达大厅、迎客大厅等其中到达大厅设置有四个行李提取转盘,减少了在航

浅析区域经济合作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发展策略 2010级地理科学 1.区域经济合作: 1.1理解: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1.2分析:当前国际大势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三大特征或三种发展的大趋向脉络日益显现。一是经济的全球化有向区域化深入的趋势;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极世界的到来已现端倪;三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加速转向亚洲。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只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参与全球竞争和防范全球性危机方面,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加快亚洲经济整合,提高区域化合作水平,走向亚洲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亚洲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增进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 2.蓬勃发展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2.1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市从60年代就开始酝酿,80年代取得一定进展,到了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以往更加迅速。 亚洲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亚洲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禀赋,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使亚洲成为世界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从而也必然对亚洲经济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和威胁。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充满着生机的亚洲经济确实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这种竞争力触动和有可能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因为他们不愿与发展中国家公平

运城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部分)

运城“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部分)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围绕把运城建成“山西向西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市委、市政府初步提出了全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发展思路: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努力把运城建成山西省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建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现代化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使运城成为山西南部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再造一个新运城。 (二)奋斗目标:具体就是“五个翻番和一个提高”:即,GDP实现翻番,“十二五”末总量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到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总量超过510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番,接近3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超过9000元,年均增长15%。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工作重点: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市发展要突出“六项重点”: 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山西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包括盐湖、永济、临猗、夏县、闻喜、新绛、稷山7个县(市、区)和万荣县苹果示范园区。建设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粮、果、棉、菜、畜、观光休闲等六大产业板块;二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业生态、物流市场、农产品加工等六大基础设施;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等六大支持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2008年提高4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比2008年(4056元)提高1.5倍。建设重点:到2015年要完成7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7万亩优质水果示范区、5万亩优质棉花示范区、3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区、1万亩出口有机芦笋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带动示范区内354万亩粮、果、棉、菜、畜产业快速发展。以示范区建设为指导,全市农业实施“六个计划”:即“双创”增粮计划、规模健康养殖计划、绿色农产品计划、农业合作社计划、农业物流计划、“一村一品”计划,加快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农产品增值转化率,建成山西省的“粮仓、果库、菜园”。 2、培育壮大“5+1”产业集群。一是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大运重卡、永济新时速、卓里集团、亚新科(国际)铸造、三联铸造、华恩汽配等,发展汽车和运输设备产业,建成山西省的重卡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十二五”时期,将形成年产重卡整车15万辆、纯电动汽车10万辆,汽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合作发展宗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 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黄河丹峡全貌

https://www.360docs.net/doc/127431822.html,/alx89c 黄河丹峡全貌 黄河丹峡,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北21公里黄河岸边,地处豫晋两省五县交界处。省级地质公园,整条峡谷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从谷底到崖壁全成红褐色。1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峡正是沧海桑田的有力见证,现在峡谷还能看到当年海洋波浪冲刷留下的石印。 峡谷呈“V”字形,长8公里,宽2—30米,海拨落差200—600米;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树参天,飞瀑湍急,气温恒定,四季如春。主要景点有天然壁画、双龙戏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狮、石人山、神女池、一线天、千层崖、钟乳石、擎天柱、骆驼峰、情人谷、仙女洞、水帘洞、官印台、地质天书、以及由黑虎潭、黄龙瀑组成的八潭八瀑等自然景观;波纹石、树模石等罕见化石;大黄河漂流、黄河游船、滑索、高空飞车、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黄河丹峡,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多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是我国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春,两岸山花烂熳、五彩斑斓,既可登船泛舟,远眺桃花夹岸;又能击水搏浪,近观春水微澜。盛夏,谷内清凉幽邃、溪流潺潺,既可飞石跃瀑,体验激情漂流;又能避暑消夏,修身养性。秋天,满山枫叶似火、野果飘香,既可登高望远,涉猎缤纷秋色;又能置身密林,品尝天然野味。隆冬,大地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既可山野探雪,静观四季轮回;又能独钓寒江,品读诗意人生。 黄河丹峡全貌 黄河丹峡,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北21公里黄河岸边,地处豫晋两省五县交界处。省级地质公园,整条峡谷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从谷底到崖壁全成红褐色。1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峡正是沧海桑田的有力见证,现在峡谷还能看到当年海洋波浪冲刷留下的石印。 峡谷呈“V”字形,长8公里,宽2—30米,海拨落差200—600米;谷内怪石林立,峭壁千仞,古树参天,飞瀑湍急,气温恒定,四季如春。主要景点有天然壁画、双龙戏珠、七星石、神猴望月、守谷雄狮、石人山、神女池、一线天、千层崖、钟乳石、擎天柱、骆驼峰、情人谷、仙女洞、水帘洞、官印台、地质天书、以及由黑虎潭、黄龙瀑组成的八潭八瀑等自然景观;波纹石、树模石等罕见化石;大黄河漂流、黄河游船、滑索、高空飞车、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黄河丹峡,汇集了奇山、怪石、险谷、清溪、深潭、密林等多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是我国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 初春,两岸山花烂熳、五彩斑斓,既可登船泛舟,远眺桃花夹岸;又能击水搏浪,近观春水微澜。盛夏,谷内清凉幽邃、溪流潺潺,既可飞石跃瀑,体验激情漂流;又能避暑消夏,修身养性。秋天,满山枫叶似火、野果飘香,既可登高望远,涉猎缤纷秋色;又能置身密林,品尝天然野味。隆冬,大地银装素裹、原驰蜡象,既可山野探雪,静观四季轮回;又能独钓寒江,品读诗意人生。 第十七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前夕,黄河丹峡多策并举,强力打造黄河大漂流品牌。 黄河丹峡位于小浪底库区西段,景色壮美。5月1日,景区成功开辟了大黄河漂流项目,使游客既能享受到搏水击浪、游览观光的休闲养生漂,又能在黄河古河道感受刺激惊险的激情漂流。为给黄河旅游节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